禪宗文化

禪宗文化

禪宗文化,是指以中國佛教禪宗思想為基礎所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文化。禪宗文化,可以分為經典(禪文)、思想(禪語)、詩歌(禪詩)、書法(禪書)、繪畫(禪畫)、音樂(禪樂)、武術(禪武)、中醫(禪醫)、農耕(禪農)、素食(禪食)、茶道(禪茶)、慈道——慈悲之道和慈善之道(禪慈)、孝道(禪孝)等若干種類。

基本介紹

  • 詞意:佛教禪宗思想發育起來的一種文化
  • 分類:詩歌文化,禪茶文化
  • 詩歌代表:《少林禪修歌》
  • 禪茶文化:飲茶賦詩,飲茶坐禪
詞義,分類,詩歌文化,禪茶文化,簡況,

詞義

禪宗文化,是指以中國佛教禪宗思想為基礎所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文化

分類

禪宗文化,可以分為經典(禪文)、思想(禪語)、詩歌(禪詩)、書法(禪書)、繪畫(禪畫)、音樂(禪樂)、武術(禪武)、中醫(禪醫)、農耕(禪農)、素食(禪食)、茶道(禪茶)、慈道——慈悲之道和慈善之道(禪慈)、孝道(禪孝)等若干種類。

詩歌文化

少林禪院復古風,枯樹新芽迎春生;直指人心觀本性見性成佛定禪宗;禪文禪武禪醫生,禪茶禪食禪農耕;禪語禪詩公案禪書禪畫禪樂鳴;禪慈禪孝禪法通,禪堂禪師禪寶經;皈依三寶佛法僧皈依自性覺正淨;清規戒律謹守持,依教奉行渡眾生;自力更生勤勞動,依法依己證修行;行住坐臥戒定慧,消滅妄念大乘;少林弟子要牢記,愛國護教佛法興。
少林精神》:南拳北腿少林棍,衛國保寺健自身;崇禪尚武少林人,愛國護教少林魂;不爭和合少林心,止惡揚善少林根;以德服人貪瞋後發制人少林門。孝順師僧父母親,守法持戒祖訓農禪立寺為根本,醫禪濟世救窮困;慈悲為懷施捨,放下名利不是貧;武醫為媒弘佛法,少林弟子正精神。
憨山大師《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惹禍只因搬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生老病死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鐘和氣二陳湯。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休得爭強與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禪茶文化

飲茶賦詩:茶助詩興,詩借茶功清雅之至,佛茶品飲文人可論學,議事,佛門則敘道參禪,唐時以茶為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華章。唐李白“江上一望”,“得九華之目”,“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 ,天河掛綠水,秀山九芙蓉”,“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眼潤肌骨”(仙人掌茶詩)唐劉禹錫“山外一見”使九華“尤物”兼備雄奇。更有賞茶之詩為千古絕唱“生抽芳茸鷹嘴芽,老郎封寄福仙家,今將更有湘江月,照山霏霏滿碗花。”,“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全摘鷹嘴。斯須炒米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唐大詩人白居易的《兩碗茶》“食休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日復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飲茶之樂躍然紙上。另外一大詩人元稹,用生花之筆把茶葉描繪得淋漓盡致,其形式在唐詩中也別開生面,以單行排列猶如詩塔: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面對朝霞,淘洗古人今不倦,將知醉生豐堪垮。”唐文學家柳宗元酬友詩曰:“猶同甘露飲,佛事熏毗鄰,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處。”唐政治家,獨創顏體的大書法家顏真卿也在月夜啜茶與其摯友陸羽,僧皎然等以詩唱和,高雅之致:“泛花邀坐客,酒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不顏攀月桂......”至於在九華山吟茶之作則不勝枚舉:“霜過收松實,春深摘茗芽”;“犬吠披雲客,花還看竹翁,山家供玉乳,一碗便生風”。“春山細摘紫英芽,碧玉甌中散玉花”描繪了九佛茶的採摘和品質,“頻年飄泊在天涯,又信萍蹤上九華,雲擁奇峰天欲滴,家春亂石澗生花,傍林鳥語搗靈藥,隔岸人聲摘閔茶。今日探函具乘興,不知何處謫仙家。”清白元亮詩描繪更為詳盡。“華僧虛雲也身體力行”:“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罷山樵又採茶,此刻別無玄妙事,春風一夜長靈芽”。
禪宗文化標誌禪宗文化標誌
飲茶坐禪:也多有吟頌:清文淵閣大學士趙國麟賦詩“雪霽天晶一經深,肩輿嵐氣布袍侵,千松戴雪立峰頂,前竹拖水臥壑陰,梵見空中朝海嶠,笙簫天半響雲林,晚來喜雨僧察靜,夜半茶佐苦呤。”明吳光裕詩:“秋風不語僧初定,茶火無煙鶴自回”。把飲茶坐禪描述得維妙維肖。用九華佛茶待客結緣,也有詩呤詠:清禮部尚書吳襄(青陽老田村人)“僧餉雨前園茶緣,樵採雲外紫芝肥。”九華釋希坦詩:“佳客才登席,高僧已起禪,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龜泉。”僧用“雨前茶”待客,可見人貴茶佳。騷人墨客以茶即興之作也可為佛茶文化留下豐富的遺產:古人李世之詩:“碧芽抽穎一叢叢,摘取清芳悟苦空,不信西半禪味別,醍醐灌頂雪山中”,“禪榻清鄉茗,呤亭笑向花。”“小亭茶瀉松風細,香徑杯停菊露浮”,“仙鐺氣味冷芝耳,僧碗芳香點茗芽。”清趙國麟《東岩詠》一詩把佛茶與文化 作了高度的概括:“半徑白雲飛作雨,滿林凍雪綴成花。壑中陰霧鋪銀海,塔頂晴光映紫霞。一片袈裟藏佛骨,千秋溪水長雲芽,於今岩下閔公墓,名並新羅寧有涯。”即使省府高官來九華也以茶賦詩和僧應答一時傳為佳話;桂林棲:《登九華,贈甘露寺寬如》:“名山佛地訪僧家,十五雲階上九華,半嶺息肩甘露寺,一盤春筍佐香茶。”釋寬如:《和桂林棲副省長登九華原韻》:“遊覽登入大作家,曠觀歲月若空華,看來逆旅比過客,明晤騷人樂飲茶。” 。

簡況

禪宗的歷史,是一段令中國佛教自豪和驕傲的歷史。佛教是由印度傳入的,但禪宗卻是佛教完全中國化的產物。禪宗以及天台宗、淨土宗的創立,改變了佛教講壇上原來由外來僧人主宰的局面,標誌著中國佛教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從此,產生了一大批中國本土的高僧,像智者大師、善導大師、六祖惠能、南嶽懷讓石頭希遷馬祖道一、百丈懷海等法門龍象,燦若群星,薪火相傳,續佛慧命,共同參與創造了中國化的佛教,也為創造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做出了貢獻。
禪宗是中國佛教中一個重要、有特色的宗派,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緊密。趙朴老說過,談中國的宗教文化離不開禪宗。禪宗如一股源頭活水,曾一度為中國文化帶來過活潑生機,對中國文人畫、山水詩、性靈文學乃至宋明理學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把歷史上的中國文化帶入了一個注重自然、和諧、靈性、氣韻生動的嶄新意境。這樣一個歷史文化的寶藏,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去挖掘、整理、研究、借鑑。禪宗是中國佛教史上規模大,影響深遠,傳播廣的宗派之一。它東傳韓國、日本,影響遍及東南亞,近代更向西歐、北美傳播。
禪宗之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和產生如此重要的影響,我以為有三條可以總結:
一是禪宗有開拓創新的精神。禪宗不是枯寂呆板、墨守成規的宗教,而是開啟智慧、激發想像力和創新意識的宗教。禪宗的祖師們不盲目崇拜權威,不拘泥於條條框框,而是勇於改革創新,甚至敢於以“呵祖罵佛”的形式大膽創新。比如,六祖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見解,比神秀“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意境更勝一籌,這就是一種創新。而惠能的弟子對其又有所發展,南嶽懷讓、青原行思、馬祖道一石頭希遷等開宗演教、分燈續焰,相繼創立五大宗派,“一花五葉”,“五葉流芳”。禪宗的這種創新的實質,是把印度佛教這種異質文化與中國的固有文化相結合。創新的過程,就是這種相結合、相適應,應時契機的過程。應隨民眾渴望解脫之“時”,契合中國文化喜求簡易之“機”,創造出契合於中國人根機和心性的新的宗教文化。可以說,沒有創新精神,就不會有禪宗,也就不會有中國化的佛教。儘管在中國歷代統治者看來,提倡虛無寂滅、長生久視的出世文化取代不了儒家文化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功能,在治理國家上儒家文化總是優於佛道兩家文化,但不可否認,佛教文化中包含著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禪宗文化這樣的瑰寶。
今天,開拓創新是我們時代的靈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開拓創新精神。我們需要繼承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吸取世界文化優秀成果,包括鑑別和發掘宗教文化中的有益內容,研究和總結我國宗教融人民族傳統文化的成功經驗,鼓勵廣大信教民眾樹立良好的道德目標和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而佛教可以憑依歷史文化資源,以開拓創新的精神,自覺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豐富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作出新的探索和新的貢獻。
二是禪宗有紮根人民的功夫。毛澤東同志說過:“有上層的佛經,也有勞動人民的佛經,如唐朝時六祖的佛經《法寶壇經》就是勞動人民的。”禪宗的歷代祖師們大多來自於社會底層,禪宗的創始人六祖惠能出身貧寒,甚至不識字,是人民民眾的代表。禪宗把宗教的修行同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緊緊結合起來,所謂“行住坐臥、擔水砍柴無非妙道”,“平常心即是道”。禪宗的方法也是根據人民大眾的不同根機和心性而應機說法,因材施教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如有的機鋒棒喝,有的默然不語,有的直指人心,有的繞路說禪。禪宗的方法靈活多樣,生動活潑,有文字禪看話禪默照禪念佛禪等,留下大量的禪門公案,這些都是人民民眾智慧的結晶。這樣的公案在南嶽衡山的佛教史上比比皆是。禪宗是貼近人民民眾的宗教,它後來一改印度佛教僧侶不事勞動,依靠施捨生存的舊俗,發展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並重傳統,自耕自養、自性自度,進而廣行利他事業,修橋補路,賑災濟貧。歷史經驗證明,凡是源於人民民眾、為了人民民眾的,就為人民所喜歡,就有持久的生命力。希望我國的佛教界在建立“人間佛教”上繼續探索,使佛教在新的社會中貼近民眾、貼近人民生活,造福社會,利樂人群。
三是禪宗有和而不同的海量。在南嶽衡山,長期以來禪宗與道家共居一地,相敬如賓。佛道一家,並肩攜手,共同建造了這內秀於文、外秀於林、五嶽獨秀的“文明奧區”。佛教講“因緣際會”,今天,最殊勝的大事因緣,就是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千載難逢、不可錯失之良“機”,就是21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就需要佛教界盡佛教之力凝聚力量,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發揮更多的作用;揚佛教之長凝聚人心,為凝聚人的靈魂,凝聚民族精神有所作為。我這樣說,並非要回到魏晉與唐,或崇老或佞佛,幾以佛老之是非為是非的時代,而是希望通過各種形式和方法,把廣大信教和不信教民眾的意志和力量,都引導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上來、凝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來,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使人不分信仰,地不分南北,才不分高低,力不分強弱,功不分先後,利不分大小,都一起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