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慈善之道,慈悲之道,
慈善之道
慈善之道,也即以仁慈心修善行之道。
修善行的教義,善惡是中國佛教文化中關於心性論的一對範疇。在印度佛教中,它原指心性的淨染。《大乘義章》卷十二有言:“順理為善,違理為惡。”《成唯識論》卷五也說:“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反之,違損此世他世則惡。由此看來,佛教最初的善惡觀是以能否契合佛理為標準,憑染淨來作為善惡的尺度。具體而言,順應佛法、佛理是善,心地清淨無染是善;違理背法是惡,煩惱痴迷是惡。“善惡是根,皆因心起。”於是佛教就制定了一系列戒律約束眾徒,以斷惡修善。佛門認為,只有不斷改過,心地才能恢復清淨,才能修成善果。因此,佛門中有“十善十惡”之說。所謂“十惡:殺、盜、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乃至貪慾、瞋恚、愚痴,此名十惡。十善者,但不行十惡即是也”。這樣,佛教徒以十善十惡為準尺,明善辨惡並求改過積德,產生一種崇賢尚善的力量。
修善行的標準,佛法對於修行實踐的佛教徒在修善方面還有更高的要求:即“修三福”、“持五戒”。修“三福”的具體內容有:一是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是受持眾戒,不犯眾儀;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行善事。“五戒”是指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飲酒,戒妄語,這與十善頗有相通之處,只是佛門中人將其奉為戒律並身體力行視作功德無量。這種佛教的倫理道德觀推動了南北朝以來中國慈善活動的開展。後世人們不殺生而行放生,建放生池、立放生會,不偷盜而行施捨,設善堂、建義局,凡此種種善行就是佛教教義中三福、五戒、十善中蘊涵著的慈善思想外在的具體表現。
修善行的方法,佛家也有其特別的論述,諸如“修福田”、“布施”等。所謂福田,就是行善有如農民播種于田,必有秋收之獲,多行善事於前,將會受諸報於後。“福田說”即以此為譬,勸導世人多行善舉,多積功德。這成為佛教教義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思想內容。唐宋時的悲田養病坊、福田院之名就直接源於此。至於布施,大乘佛教就認為,“以己財事分與他,名之為布;己惠人,名之為施”。它還將布施分為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三種。財布施是施捨財物,濟人貧匱之苦;法布施是講授正法,破迷開悟;無畏布施是幫助他人免除畏懼,使之身心安樂。除布施外,佛教還講愛語與利行,以此度眾生。愛語是以善言相勸諭,並以眾生平等之心,親近眾生,隨機教化;利行則是篤行諸種善舉,以利眾生。這就是說,佛教徒應該與眾生結緣,同舟共濟,同甘共苦,逐漸指引他們修德行善,勸勉佛教眾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芸芸眾生逃去劫難度向來世。這種自利利他、自覺覺人的行願精神,不僅對出家僧尼和在家居士有著向引意義,而且對廣大民眾也有一種世俗倫理和輿論習尚的約束力,使人們慈心向善,慈心行善。久而久之,樂善好施、濟人貧苦就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也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內容。
修善行的理論,中國佛教為實現勸善化俗的目的,還提出了因緣業報說,也稱作“果報論”。佛教認為,“業有三報:一現報,現做善惡,現受苦樂。二生報,今生作業,來生受果。三後報,或今生受業,過百千生方受業”。善惡行為的潛在力量在時空中承續相沿,生起一種“業力”,它將帶來或善或惡、或苦或樂的因果報應,由前世引發至今世,並延伸至來世,便形成善業善果、惡業惡果的業報輪迴。這種業報輪迴之說,給人以這樣的倫理啟示:今生修善德,來世升入天界;今生造惡行,來世墮入地獄。由此看來,佛門的因緣業報說可謂獨具特色,有別於道教的“承負說”和儒家的“積德餘慶,積惡餘殃”思想。“承負說”是一人作惡,殃及子孫;一人行善,惠及子孫,其範圍為前後五世。儒家的“積善餘慶,積惡餘殃”思想是屬於單線的報應論,局限於一個人的今生。而佛教的因緣業報說是一個人的前世、今世和來世的業力輪迴,有其理論的圓通性。佛教的這種業報輪迴說,一經傳入中土便同中國早已有之的“積善餘慶,積惡餘殃”思想相合拍,因而使善惡果報理論更加豐富。“傾家財,發善意,其功德巍如嵩泰,悠悠如江海矣。懷善者應之以祚,挾惡者報之以殃,未有種稻而得麥,施禍而獲福也。”像這樣的善惡果報之說,十分通俗,在佛教經卷中比比皆是,更容易為下層民眾所接受,也便於行善。
佛教的因緣業報說滲透到社會倫理生活中,喚醒了眾多人的道德自覺與自律,使人們意識到“善惡報應也,悉我自業焉”,並且認識到“思前因與後果,必修德行仁”。從某種意義上說,因緣業報說更具威懾力地規範著人們的善惡行為,並進一步充實了中國民間社會的倫理觀念。諸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勸善嘉言,婦孺俱曉,童叟皆知。緣於對來世受苦受難的恐懼,人們注重對自身的修養,廣結善緣,儘量地積善積德,踴躍參加修橋補路等活動,使民間慈善活動和社會公益事業持續不衰。
佛教的因緣業報說滲透到社會倫理生活中,喚醒了眾多人的道德自覺與自律,使人們意識到“善惡報應也,悉我自業焉”,並且認識到“思前因與後果,必修德行仁”。從某種意義上說,因緣業報說更具威懾力地規範著人們的善惡行為,並進一步充實了中國民間社會的倫理觀念。諸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勸善嘉言,婦孺俱曉,童叟皆知。緣於對來世受苦受難的恐懼,人們注重對自身的修養,廣結善緣,儘量地積善積德,踴躍參加修橋補路等活動,使民間慈善活動和社會公益事業持續不衰。
慈悲之道
慈悲觀是佛教教義的核心,同時也是佛教慈善淵源中最重要的內容。在梵文中,“慈”含有純粹的友愛之情,“悲”為哀憐、同情之意。對於奉佛信眾來說,欲成聖佛,必須胸懷慈悲,以慈愛之心給予人幸福,以憐憫之心拔除人的痛苦。佛門還進一步講“大慈大悲”,把慈悲擴大到無限,擴大到一切眾生。《大度智論》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佛的這種慈悲是深厚的,清淨無染的,視眾生如己一體。正如《大寶積經》里說的“慈愛眾生如己身”,知其困厄,如同身受,由此而生成了“眾生度盡方成正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菩薩人格。
佛教徒要擺脫輪迴,出離三界,應懷慈悲精神,以正、悟、智、善的慈航普度眾生,實行“與樂、拔苦”的義舉,為一切眾生造福田。《大寶積經》云:“能為眾生作大利益,心無疲倦”,“普為眾生,等行大悲。”佛法這種不捨世間、不捨眾生的利他精神也同樣在《法華經》中得到揭示:“大慈大悲,常無懈怠,恆求善事,利益一切。”所以,佛教高僧都深懷大慈大悲之心,把賑濟、養老、育嬰、醫療等救濟事業看成是慈悲之心的外化。同時,又時時以“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善待眾生,以寬宏的胸襟勸諭世人發慈悲之願而生救世之心,廣行善舉,求得菩提的護佑。
一.慈悲的意義與層次 我們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人人都會說慈悲,甚至於自己也在奉行慈悲,但是對於慈悲的意義與層次郤不一定能透徹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壞公益、傷害他人的事,必須接受懲罰時,有些人就會為此人求情說:“慈悲慈悲他嘛!”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的意思,曲解了慈悲的涵意。那么慈悲的真正意義又是什麼呢?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污性,處理不當時,反而變成痛苦的淵藪、煩惱的來源。慈悲是淨化的愛、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集合了愛心、智慧、願力、布施,就是慈悲。 佛經里曾經引用許多的譬喻來說明慈悲的可貴:慈悲如良藥,身體有病痛了,適當必要的藥物能醫治沉 痼疾;心理有傷痛了,慈悲的清涼法水能撫慰受創的心靈。慈悲如船筏,在茫茫無際的生死大海,有了慈悲的舟船,能夠衝破驚濤駭浪,到達安樂平穩的目的地,免除在愛河欲流中滅頂的危難。慈悲好比光明,有了慈悲的光明照耀,能夠破除黑暗,如實地看清世間的真相。有了慈悲的光明,人間充滿著希望,前途有無限的憧憬;顛沛困頓的逆境,有了慈悲的依怙,都能化險為夷、轉逆為安。慈悲就像伴侶,隨時陪伴在我們的身邊,給我們鼓勵勸勉,有了慈悲的善友,必能無事不辦,所到亨通。慈悲仿佛一顆摩尼寶珠,污濁的水中放入了明曜的摩尼寶珠,就可以雜質沉澱、清澄見底;在複雜混亂的人間,有了慈悲的摩尼寶珠,就能照破一切昏迷,化複雜為單純,轉混亂為寧靜。 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間所以使我們戀棧,是因為人間有慈悲。一個家庭如果缺乏慈悲,縱然再豪華舒適也形同冰窖;一個服務機關如果沒有慈悲,即使待遇再優厚,也難留住人心。親人彼此沒有慈悲的心,形同陌路,誰也不願經常往來。我們每個人在家庭正廳供奉著莊嚴慈祥的觀世音菩薩聖像,為什麼我們在家中最好的地方供奉觀世音菩薩呢?因為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我們供奉菩薩,就是希望把慈悲帶入家庭。
慈悲有哪些層次呢?
(一)消極的慈悲、積極的慈悲 什麼是消極的慈悲,什麼又是積極的慈悲?記得民國七十三年,台南的監獄要將死刑犯徐東志槍決處刑,執行槍斃的時候,台南監獄裡面的工作人員,大都沒有槍斃人犯的經驗,大家思考我沒有殺過人,我應該行慈悲。台南監獄沒辦法只好遞呈公文到法務部,法務部再轉呈到國防部,徵求軍隊派遣四位憲兵來槍決徐東志。他們比較慈悲呢?還是執行槍決的四位憲兵比較慈悲呢?台南監獄裡的工作人員,他們不肯執行槍決,這是消極的慈悲;可是那四位憲兵他們執行國家的法令,槍決犯人,殺一安百,維持國家的公共秩序,這是積極的慈悲。所以我們講到慈悲,是大仁大義,大忠大勇,對一人慈悲,而害了全體大眾的生命安危,不是真正的慈悲,只是一時的婦人之仁而已。
(二)熱鬧的慈悲、寂寞的慈悲 今天的社會人士有時一窩蜂地去救濟、救災,這就是熱鬧的慈悲。譬如不久前台北螢橋國小的幼童們受到傷害,大家一致捐款表示關懷,這就是熱鬧的慈悲。再譬如海山煤礦、煤山煤礦的災變,整個社會動員起來,發揮愛心捐獻,電台、電視、報紙也爭相報導,鼓動老百姓們去救災,這也是熱鬧的慈悲。 我們的社會固然需要熱鬧的慈悲,但是更需要寂寞的慈悲,所謂寂寞的慈悲,就是默默地行善,去幫助被社會遺忘的苦難者。有更多住在窮鄉僻壤的苦難災民,甚至許多的不幸家庭,以及生活艱難、殘障無依的不幸者,比海山、煤山災變的遭遇更不幸,更需要社會大眾伸出援手,默默地去施與寂寞的慈悲。。
(三)直接的慈悲、間接的慈悲 自己有力量、有錢財,直接去幫助苦難的人,就是直接的慈悲。有的人很會賺錢,但自己不會行布施,別人代替他行善,就是間接的慈悲。譬如先生賺錢,太太替他布施行善,就叫做間接的慈悲。有一位信徒曾經對我說:“我將家中的一切財產權力都交給了兒子,自己沒有力量來做慈善工作,不過我兒子的事業很賺錢,有時我就拿他一些錢,我要像台灣的廖添丁一樣劫富助貧,我兒子雖然有錢,讓我來替他做些慈悲事業。”這位信徒的做法,就是間接的慈悲。家人間接替我們行善固然也有功德,但是我們如果能夠親自去助人,不是更能直接體會到行善最樂的好處嗎?。
(四)廣大的慈悲、微小的慈悲 所謂廣大的慈悲,就是對社會大眾普遍無私地行布施,平等無別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另外有人則實踐微小的慈悲,譬如說一句好話,幫別人一點小忙,看起來是微小的一句話、一件小事,實際上這一句話、這一件事的幫助,影響力巨大,這種瓢飯滴水的微小慈悲,也能成為廣大的慈悲。
(五)一念的慈悲、無限的慈悲 偶然生起的一時慈悲叫一念的慈悲,而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就是無限的慈悲。無限的廣大慈悲我們或許不容易做到,即使能做到一念的慈悲也已經非常了不起了。過去有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叫作乾達多,有一天他路過一個地方,定睛一看,腳下一團黑黑的東西,一腳踏下去,差點踏死一隻蜘蛛,他忽然生起了一念慈悲:“蜘蛛雖然是小小的生命,但是我又何必把它踩死呢?”於是提起了腳步,向前跨出了一步,終於挽救了蜘蛛的一條生命。乾達多雖然發了一念的慈悲,郤得到了很好的果報。由於他窮凶極惡,做盡壞事,因此死後就墮入無間地獄接受刀剮火煉的痛苦。正在受苦的時候,突然從空中飄下一條銀光閃閃細如鋼針的蜘蛛絲,他仿佛身陷大海見到慈航一般,趕忙攀著蜘蛛絲奮力地往上爬,想要脫離無間煉獄的痛苦,哪裡知道低頭一看,有許多的地獄眾生也跟在他的後面攀爬了上來。他轉念一想:這么細小的蜘蛛絲怎么負荷得了眾人的重量,萬一蜘蛛絲折斷了,我不就萬劫不復,永無解脫之期了嗎?於是伸腳把尾隨而來的同伴,一個一個踢了下去。當乾達多用力踩踢同伴的時候,突然蜘蛛絲從空斷裂,乾達多和所有的地獄眾生,一起掉入黑暗無底的地獄之中,再度接受地獄無盡的熬烤之苦。一念的慈悲使萬惡不赦的乾達多也有得救的機會,但是由於不能行廣大的慈悲,乾達多最後仍然要淪入生死苦海之中。
(六)有緣的慈悲、無緣的慈悲 所謂有緣的慈悲,就是幫助和我們有血緣交誼關係的親人或朋友,譬如幫助我們的家族、鄉知,就叫做有緣的慈悲。無緣的慈悲,我雖然不認識對方,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但是看到別人受苦受難,發慈悲心,給對方一些助力,這就是無緣的慈悲。有緣的慈悲容易做到,無緣的慈悲難以實踐,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就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了。
(七)有情的慈悲、無情的慈悲 所謂有情的慈悲,就是給對方歡喜、快樂、幸福、方便,對方感到我們富有人情味,這樣的慈悲就是有情的慈悲。無情的慈悲,譬如父母打罵小孩,師長處罰學生,看起來是無情,但是這個無情的慈悲有時勝過有情的慈悲;有情的慈悲如春夏的陽光雨水,無情的慈悲如同秋冬的霜雪寒冰,草木固然需要春夏的陽光雨水,也需要秋冬的霜雪寒冰。愛的攝受和力的折服,都是一種慈悲。
(八)有求的慈悲、無求的慈悲 所謂有求的慈悲,是指我們對某人施惠,希望對方感恩圖報於我,為我讚美幾句好話,做幾件好事。所謂無求的慈悲,只希望為對方有所幫助,不求對方有絲毫的報答,就是一種為善不欲人知,但求施與,不冀回報的樂行。 有一次信徒請教趙州禪師說:“禪師像你這樣有修行、有慈悲心的大善知識,請問你有沒有煩惱?”“不瞞你說,我有許多的煩惱。”趙州禪師回答。“禪師!你這么一位有悲願的高僧,為什麼還有那么多煩惱呢?”信徒納悶再問。“因為你有許多煩惱,所以我也有許多的煩惱。如果我沒有煩惱的話,那么我們彼此之間又如何去交流呢?”“禪師!像你這么慈悲修行菩薩道的人,將來會不會墮入地獄呢?”信徒又追問。“當然會墮入地獄呀!”“像師父這樣的大菩薩,為什麼還會墮入地獄呢?”“如果我不墮入地獄,將來你們這些地獄種子的眾生靠誰來拯救呢?”趙州禪師無限慈悲的回答。像趙州禪師這樣“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不計一己幸福的慈悲,這一種慈悲,就是菩薩的慈悲,佛的慈悲。
(九)有相的慈悲、無相的慈悲 所謂有相的慈悲,是指一個人行了慈悲之後,念念不忘於心,覺得我是個能實踐慈悲懿行的施者,對方是接受我慈悲濟助的受者,譬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印經建寺、度眾出家,有多少功德?”就是有相的慈悲。無相的慈悲是《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著一相的絕對慈悲,無相的慈悲沒有施者、受者、施物的對待觀念,甚至也沒有了慈悲的意念,是一種無私無念的自然悲行。
(十)一時的慈悲、永恆的慈悲 常人有時也能行慈悲,但是往往如朝露照日,隨境而退轉消失,這是一時的慈悲;諸佛菩薩的慈悲像源源不斷的活水,累劫累世度眾不倦,這就是永恆的慈悲。譬如諸佛如來三不能中的不能度盡一切眾生,因為眾生如虛空一般無窮無盡,因此如來度眾的悲心慈行也綿綿無有止盡。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永恆的慈悲。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也是永恆的慈悲。
慈悲的層次可以分成以上十類,慈悲的種類又可以分為下列三種:
1.眾生緣的慈悲:凡夫的慈悲愛行。以自己的父母、妻子、親屬等彼此具有因緣關係者為對象,施予對方財物關愛。這種慈悲對象不廣大,並且含有私情私愛。
2.法緣的慈悲:二乘菩薩的慈悲。二乘菩薩認為一切諸法皆是虛幻,由緣所生,隨緣度化眾生給予所需。
3.無緣的慈悲:諸佛如來的慈悲。如來視一切眾生與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緣無緣眾生都要度化攝受。 慈悲的意義是如此的深遠,慈悲的層次是如此的廣大,慈悲是我們苦難的依止,有了慈悲,人間就有了光明希望。
從下面幾個問題,我們可以進一步更深切地了解慈悲的殊勝:
1.慈悲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慈悲的力量無限的大。
2.慈悲的程度究竟有多深呢?慈悲的程度無限的深。
3.慈悲的內容究竟有多寬呢?慈悲的內容無限的寬。
4.慈悲的對象究竟有多廣呢?慈悲的對象無限的廣。
5.慈悲的價值究竟有多重呢?慈悲的價值無限的重。
6.慈悲的利益究竟有多少呢?慈悲的利益無限的多。 中國有一句話說“仁者無敵”,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慈悲沒有對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魔難。 什麼是佛的心?能夠流露出慈悲喜舍的心者,就是佛的心。我們是否具足佛性,端看我們的真如自性能不能流露出慈悲喜舍,有了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就是等同諸佛如來的佛心。
二.慈悲的對象與戒律
二十世紀是科技文明發達的現代化時代,現代化的最大成就是發明了比科技文明更為重要的人際溝通。如何才能做到人際之間的完美溝通交流?只有實踐慈悲,人際關係才能更和諧更美好。 慈悲雖然是如此的重要,但是慈悲的足如果沒有智慧的目來引導,悲智不能雙運,有時反而會弄巧成拙,產生反效果、副作用。慈悲套用不當,有時不應該慈悲卻濫行慈悲,有時應該慈悲卻不知慈悲;有時看起來不是慈悲的行為卻是大慈悲,有時候看似慈悲的舉止反而不是慈悲。因此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好比飛鳥片翼、車輿單輪,無法飛翔行走,圓滿成功。 所謂不應該慈悲而濫行慈悲者,譬如父母給兒女金錢吃喝嫖賭,看似慈悲,其實卻害了孩子。孩子做錯事,不但不加處罰,反而欣喜鼓勵、縱子行兇,也是不當的慈悲。或者不明事理布施他人金錢為非作歹,助紂為虐,都是不應該慈悲而慈悲。 所謂應該慈悲而不慈悲者,譬如看到有人破壞社會的正義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義直言,反而臨陣退縮不敢去做,這就是應該慈悲而不慈悲。有人熱心興學辦教育,培養青年人才,不但不能參與贊助,隨喜讚嘆,反而加以破壞毀謗,也是應該慈悲而不慈悲。 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譬如殺一個強盜而救了成千上萬的百姓,殺生看起來是不慈悲的,可是為了要救更多的人,其實是在行大慈悲。
在道教中有三茅道士,他們本來是相邀一起修道的三位師兄弟,由於他們修行的結果不同,受到信徒的恭敬膜拜也不一樣。我們可以看到年輕的小師弟坐在中間接受優厚的供養,而兩位師兄郤坐在旁邊,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他們三位師兄弟路過一個村莊的時候,夜宿在一戶人家,這戶人家的婦女剛剛死了丈夫,遺下七個嗷嗷待哺的子女。第二天要上路的時候,小師弟就對兩位師兄說:“你們兩位前往參學,我決定留在這裡不走了。”兩位師兄對於師弟的言行非常不滿,認為太沒有志氣了,出外參學,才見到一個寡婦就動心想留下來,不去修道,太沒有節操了,兩人氣憤地拂袖而去。 這位新寡婦人自覺年輕,要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實在不容易,她看到三師弟一表人才,就自願以身相許。師弟就說:“你的丈夫剛死不久,我們馬上就結婚實在不好,你應該先為丈夫守孝三年。”三年以後,女方提出結婚的要求,三師弟又拒絕說:“我如果現在就和你結婚實在對不起你的丈夫,讓我也為他守孝三年吧!”三師弟守孝三年之後,女方再度提出結婚的希望。“我們現在要結婚,為了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心安理得,讓我們共同為你的丈夫守三年孝再結婚吧!”三年、三年,再三年,經過了九年,這一戶人家的小兒小女都長大了,三師弟看到他幫忙這一家人的心意已經完成,就和這位婦人道別,獨自步上求道的路。 茅山三道士的小師弟看起來好像是貪戀繁華,為五欲所動,實際上他在五欲六塵之中,更容易修行,更容易得道,由於他對婦人一家的慈悲,因此使他早得道,也因此被供奉在中間,接受萬民的禮拜。三師弟的作法乍看不是慈悲,其實是充滿方便智慧的慈悲之行。
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夫人,平時穿著樸素,不裝扮也不喝酒。有一天她刻意打扮了自己並且對波斯匿王說:“國王!請你命人準備一桌酒席,讓我們來談談心,享受快樂。”波斯匿王很歡喜,但是心中奇怪平日守戒嚴謹滴酒不沾的王后,今天為什麼想飲酒作樂呢? 末利夫人和國王吃酒的時候,波斯匿王終於忍不住問道: “你今天怎么如此高興,化妝打扮又要吃酒呢?” 王后說:“像這樣好吃的酒菜、飯食,恐怕以後再也吃不到了,因此今天要和國王你好好的享受。” “為什麼呢?” “聽說這位很會煮菜的御廚,觸犯了國王,你要砍他的頭,有這回事情嗎?” 國王突然想起昨天打獵回來,御廚因為怠慢自己,一時生氣下令斬殺他的事來。聽王后如此一提醒,趕快叫人不可以將這么會煮菜的御廚隨便殺掉。末利夫人以她的慈悲心挽救了御廚的生命,看起來好像破戒、不守法,但是這種不顧己身利益,只為他人安危著想的胸懷,正是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菩薩行。 說謊打誑語本來是犯戒的惡行,但是出於愛護對方的方便誑語,有時反而是一種慈悲。譬如醫生安慰絕症的病人病況很安穩,老百姓向惡徒謊報假訊息,都是一種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行為。有一位修道人在山裡修行,獵人追趕著野雞,野雞逃命地躲到修道人的袈裟下面。獵人問修道人說:“你有沒有看到我追趕的野雞?”修道人若無其事地回答說:“我沒有看到。”這種誑語看起來是說謊,可是為了挽救一條眾生的生命,看起來是不慈悲,其實是諸佛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不是慈悲的,有時候是慈悲;是慈悲的,有時候反而不是慈悲。譬如放生本來是慈悲,但是放生不當反而成為殺生的愚行。不久前有人從國外買食人魚回來放生,乍看之下他好像在行慈悲,可是食人魚放在水中不僅會吃掉小魚小蝦,更可能吃人害生,這能算是慈悲嗎?有些人為了表示慈悲,到處放生,但是沒有智慧的放生,害死的生命更多。放出去的動物水族,由於生存環境的改變,一時不能適應,因此而喪命的更是不勝枚舉,這种放生其實不是放生,而是放死。有些社會人士買了很多烏龜到佛光山的放生池放生,可是烏龜把我們放生池裡的魚咬死了,看起來是行慈悲,實際上是不慈悲。他們買了很多魚去放生,但是他們放下去之後從此再也不管魚兒的死活,可是佛光山的師父們天天要弄糧食給這些魚兒吃,到底是他們慈悲還是佛光山的師父們慈悲呢? 今日的社會充滿暴戾殘忍的現象,如何才能改良社會這種凶暴的風氣呢?心需要慈悲。佛教有一句詩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社會這種殘殺的現象,是由我們本性中所流露出來的兇殘劣行,如烏雲般把慈悲的本性掩蓋了,殺害小生靈習以為常,殺戮人類生命,引起悲慘的大戰爭,也就不以為意了。
每年春天來臨時,那些路過恆春的候鳥,總會遭到殘忍的捕殺,我們從來就沒有想到對嘉賓應該友善有禮,反而理直氣壯地殺害它們。白居易的詩說:“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為了我們一時的口食之貪,而拆散別人的骨肉,何其的殘酷》。
如何行慈悲,要注意兩點:
第一要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換個立場為別人著想,就能興起慈悲的念頭。過去有個外國人喜歡打獵,捕殺無數的動物。有一次打獵迷了路,被野人抓住了,野人把他吊起來,升起熊熊烈火,打算烤吃他,這時他才想起自己過去打獵殺害弱小動物的苦楚。古德有一首詩說得很好:“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源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苦惱從它受,甘肥任我選;莫教閻羅斷,自忖應如何?”一切眾生和我本來為一體,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只因為身軀的不同,就把它殘殺吃食,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眾生的痛苦上,不用閻羅王來斷罪,我們自己想想也知道不應該,如此而仍然不知慈悲就是禽獸不如了。
第二要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眾生和我本為一體,骨肉血緣的至親固然要護愛他,即使是仇人債主也要平等納受他,甚至要視冤家寇讎如同親眷家族,能夠如此泯除仇恨之心,慈悲之念自然產生。古人說:“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為了憐憫老鼠飢餓無食,特地留下剩飯;為了慈恤飛蛾撲火,不敢輕易點燈,在慈悲之前,原本令人厭惡的老鼠也得到了難得的關愛。
三.慈悲的力量和價值
說到慈悲,只要我們有一念之慈,萬物皆善;只要我們有一心之慈,萬物皆慶。一念的慈悲,就不會傷害到萬物,萬物當然歡喜;一心來實踐慈悲,萬物受到愛護,當然就會慶幸。“一人慈悲,眾皆伴侶”,如果一個人實踐慈悲,大家都可以做我們的朋友。“萬人慈悲,法界一如,如果社會大家都能慈悲,普天之下就能如兄弟手足一般相親相愛。
佛教的慈悲,不僅是微笑、讚美而已,有時嚴厲的折服也是慈悲。我們到寺院拜佛的時候,一進山門,會看到一尊笑容滿面身軀胖大的彌勒佛,坐在山門口很歡喜的迎接我們,這個叫做慈悲的攝受;但是進了山門之後,在彌勒佛的後面,有一位手拿金剛降魔杵,身穿盔甲,看起來很勇猛威武的韋陀護法天將,就是以威力的慈悲來折服我們的煩惱。有的人在愛的慈悲鼓勵中可以進步,有的人在嚴厲的折服里有所警惕。好比春天的和風,夏天的雨水,固然能使萬物生長;秋天的嚴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萬物成熟。因此佛教的《禪林寶訓》中說:“煦之孕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以愛的慈悲去攝客群生,大家比較容易明了,以力的慈悲來折服眾生,可能難以理解,我舉一些例子來說明。
日本的空也上人出外弘法的時候,經過一條山路,突然竄出兇狠的強盜,拿刀向他要路費。空也上人看了之後,不覺掉下眼淚,強盜們一看空也上人落淚,哈哈大笑說:“這么一個貪生怕死的出家人。”空也上人回答說:“我只是想到你們這些強盜土匪,年輕力壯不為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好事,卻成群結黨去打家劫舍,我想到你們今天犯下罪過,眼看將來就要墮入地獄去受苦,因此為你們著急而流下了眼淚。”強盜們聽了空也上人如此慈悲的言語,終於拋棄貪妄嗔恨的心,後來成為空也上人的弟子。無論如何強暴鬥狠的土匪強盜,在慈悲之前,也會被感化成柔順善良的百姓,慈悲的力量真是無堅不摧、無難不克。
恆順禪師正在佛殿上打坐的時候,躡手躡腳進來了一個小偷。小偷看到大殿上擺有一袋七月十五盂蘭盆會供僧的米,就伸手偷拿了米,正要舉步離開的時候,禪師突然睜開眼睛大喝一聲: “站住!” 小偷驚詫地站在原地,一動也不敢動,正不知如何是好時,忽然又聽見禪師說: “你拿走佛祖的米,怎么不道聲謝謝就要走了嗎?” 小偷一聽,轉頭向佛祖的聖像望了一望,漫不經心地應了一聲說: “喔!謝謝啊!” 然後扛著那一袋米大搖大擺地走了。小偷不久就被警察抓住了,招供之後,警察把他抓來見恆順禪師說: “他偷過寺廟裡的東西嗎?” “沒有呀!”恆順禪師平靜地回答。 “和尚你不用為他隱瞞,他已經一五一十對我們招供了。” “喔!這個人確實到寺廟拿過一袋米,但是他不是偷竊,而是向佛陀暫時借用,因為他臨走的時候曾經向佛祖道過一聲謝謝!” 這個小偷聽到恆順禪師為他如此辯白,心裡很感動,服完刑之後,就跟著恆順禪師出家,做了一個很好的修道者。 慈悲究竟有多大的力量?世界上的人依身份的不同有他不同的依靠力量。譬如小孩以哭叫為力量,他要出去遊玩,大人不滿他的意,他“哇”的一聲哭起來,大人沒辦法只好抱他出去蹓躂。女人以什麼為力量?女人以撒嬌、發嗔為力量,先生只要太太一生氣,他就六神無主了。國王以什麼為力量?權勢是國王的力量。羅漢以什麼為力量呢?羅漢以精進勇猛為力量。佛菩薩又以什麼為力量呢?佛菩薩以慈悲為力量。如果我們大家也有慈悲的心,由慈悲所發揮出來的力量,可以克服世間一切的困難,無往不利。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放棄了世間的榮華富貴、王位威勢,沒有武器,沒有權力,他只是憑著一顆慈悲的心,卻降服了當時的全印度。頑逆的提婆達多見到了佛陀,終於收斂了氣焰,乖乖的俯首懺悔;兇惡殘暴的狂象見到了佛陀慈悲的樣子,馴服地跪在佛陀的面前;喪智好殺的盎掘魔羅見到了慈悲的佛陀,終於放下屠刀,皈順在佛陀的座下。因此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刀槍武器,更不是權位勢力,而是慈悲的力量。佛陀的慈悲,曾經讓眾生得到庇護安樂。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有許多貪慾的煩惱、嗔恨的煩惱、驕慢的煩惱、怖畏的煩惱,擾亂著我們的心,使我們的生活不得安寧。如何對治這些煩惱呢? 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貪慾,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嗔恨,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驕慢,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怖畏。譬如淫慾心重的人,看到女性,生起一念慈悲,把她當做自己的母親或姐妹;看到男性,就把對方視同自己的父親或兄弟,淫慾的心自然就會熄滅下來。在錢財方面,常常思想我應當多布施別人一點,我應當多幫忙別人一些,抱著慈悲喜舍的心。 貪慾的心怎么會生起呢?嗔恨心起來的時候,可以觀想殿宇中大慈大悲的佛菩薩聖像,慈心一發,嗔恨之火自然止熄。有一首詩說得好:“慈心一任蛾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嗔。”嗔恨心、驕慢心生起的時候,慈悲是最好的對治方法,忍耐是最好的對治方法。
夢窗國師有一次搭船渡河,要到信徒家裡做佛事,當船正要開航離岸時,有位帶著佩刀、拿著鞭子的將軍,站在岸邊大聲喊道: “喂!等一下,載我過去。” 全船的人說:“船已經開了,不可以再回頭。” 夢窗國師不忍心就說:“船家,船還沒有走多遠,給他方便,回頭載他吧!” 撐船的人看到是一位出家師父說情,回頭就讓那位將軍上了船。 哪裡知道這個將軍一上船,看到船里坐著一位出家人,就拿起鞭子抽打夢窗國師說:“和尚!閃開一邊去,把坐位讓出來。” 這一鞭重重地打在夢窗國師的頭上,血汨汨地流了下來,國師一言不發把位子讓了出來。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噤若寒蟬。船開到對岸,夢窗國師跟著大家下了船,走到江邊默默地、慢慢地,把凝結的血塊洗掉。這位蠻橫的將軍覺得對不起夢窗國師,終於上前跪在國師面前,懺悔說道:“國師!對不起!” “不要緊,出外的人心情總是急躁了些。”國師心平氣和地說。 是什麼力量降服了這位驕慢粗魯的將軍呢?是慈悲的力量。慈悲的力量可以化解嗔恨為和平,轉變暴戾為祥瑞。在慈悲之前,頑石也會點頭,強盜也能感化。
四.慈悲的實踐與完成
慈悲不僅是理念上的了解,慈悲更應該是身體上的付諸實踐。譬如孔子的“有教無類”,是對受教者無別的一種愛心,也就是慈悲心。杜甫曾發願說“安得廣廈千萬間”,有了千萬間的華宇美屋,就可以讓天下居無定所的人有一個遮蔽風雨的地方,這也是一種慈悲心。
孟嘗君門下有食客三千人,他對貧苦的朋友有慈悲心,因此許多的名士都來投靠他。
有名的溈山靈祐禪師,臨終示寂時,告訴他的弟子說:“我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希望轉世天國乃至再來做人。我發願來世出生為水牯牛,替大家服務,為眾生代勞。”靈祐禪師這種“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教中有位菩薩,叫做代受苦菩薩。為什麼這位菩薩叫做代受苦呢?因為他有慈悲心,願意為眾生承受一切的苦難。
譬如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的時候,割肉餵鷹、捨身飼虎,修持各種的慈悲利行。佛陀的慈悲濟生,就是代受苦菩薩的化身。釋迦牟尼佛過去世也曾經出生為一條大龍,這條大龍曾經受過五戒,有一次當它睡熟的時候,發現有許多的蟻蟲附在它身上吃它的肉,大龍被咬得痛醒過來。一看這么多蟻蟲在啃噬它的肉,心想如果它稍微一翻動,勢必會壓死許多的生命,它是受過戒律的求道者,怎么可以輕易殺生呢?因此忍受著被蠶食的痛苦,它一動也不敢動,用它的血肉生命與蟻蟲結緣。雖是畜生的龍類,有時卻比人類更有慈悲心。 天上老鷹捕捉小雞,母雞雖然明知不是老鷹的對手,但是為了保護小雞,不得不奮力抵抗,這就是慈悲。蛇通常是卵生的,但是有一種胎生的毒蛇,當它要生產的時候,就尋找一處有尖銳的竹子,自己刺上利竹剖開肚子生下小蛇,母親這種犧牲自己的行為也是慈悲。
不久前,三義銅鑼附近的高速公路上發生一件連環大車禍,其中有一家人全家罹難喪生,當救護人員用力弄開毀損的車子時,忽然聽到車內有孩子的哭聲,仔細一瞧,原來有一個小孩子,正躺在奄奄一息的母親懷中。大家七手八腳趕忙將襁褓中的孩子抱了起來,坐在前座彌留中的母親,突然睜開了眼睛,氣如遊絲地看著救護人員說:“拜託你了。”然後溘然長逝。是什麼力量使這位母親忍耐到最後一刻呢?是慈悲的力量。
這個宇宙間充滿了慈悲,我們要懂得欣賞,學習接受,如果不能體會相應,縱然佛陀面前也無法領略慈悲的可貴。有位信徒信佛虔誠,有次遇到水災,大水漫淹屋中,他只好爬到屋頂上避水,水慢慢地漲高,終於淹到了他的腳下,他急忙地念道:“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呀!” 正當他聲嘶力竭高聲求救的時候,突然發現一位高山族同胞駕了一艘獨木舟來救他: “快上來,我載你到安全的地方。” 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他卻驕慢地說: “我不要你這高山族來救我,我要觀世音菩薩來救我。” 獨木舟沒有辦法,只好悄悄地駛走。洪水繼續上漲,漲到了腰部,他很著急地念: “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喲!” 危急中,茫茫一片的大水裡,開來了一艘快艇,駕駛的人好心地說: “哎呀!好危險哪!趕快上來。” “哼!我一生最討厭科技文明,凡是機械的東西我都不喜歡,我要我所信仰的觀世音菩薩來救我。” 快艇碰了個軟釘子,只好“噗!噗”又開走了。洪水漸漸漲到了這人的胸部,他仍然仰天大喊菩薩來救他。眼看危在旦夕,突然空中來了一個美國人,駕著一架直升機來救他: “喂!我放下一條繩子把你吊上來,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你是外國人,我討厭你。”這人頑固地拒絕。 結果這個信徒終於被淹死了。由於信仰堅定,死後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了阿彌佛陀之後,就向阿彌陀佛抗議說: “像我這般虔誠,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可是菩薩卻沒有來救我。” 阿彌陀佛一聽,趕忙解釋說: “唉呀!你真是冤枉觀世音菩薩了。當你被水淹到腳下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很關心你,趕忙派條獨木舟去救你,你卻嫌對方高山族不喜歡;菩薩不得已,只好再派只快艇去救你,你又厭棄機械文明不肯上艇;眼看水已經快要淹到你的頭部,這回觀世音菩薩沒辦法,只好火速派架直升機去搭救你,你又不願意。菩薩一次一次慈悲地救你,你不但不能感恩,還嫌這怪那的,看起來你與佛菩薩沒有緣份,你還是到地獄閻王那邊去報到好了。”。 “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宇宙之間充滿無限的生機,那一樣不是菩薩的現身,那一樣不是菩薩慈悲的顯現呢?。
如何才能實踐慈悲,完成慈悲呢?
我們應該和諸佛菩薩一樣地慈悲,我們的一雙手,要變成慈悲的手,“願將雙手常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我們有兩隻眼睛,要使眼睛變成慈悲的眼睛,慈眼等視眾生,我們要培養慈悲的口、慈悲的面容、慈悲的步伐、慈悲的樣子、慈悲的笑貌、慈悲的語言、慈悲的音聲、慈悲的眼淚、慈悲的心,使自己與慈悲冥合成一體,不但我們自己要慈悲,並且進一步要使整個宇宙都充滿了慈悲。天上的雲是慈悲的雲,覆蓋著我們;大地是慈悲的花草、慈悲的樹木,向著我們微笑,給我們蔭涼;世間到處是慈悲的路、慈悲的橋、慈悲的山、慈悲的水。 我們要以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的四攝法來行慈悲,我們要以自他互易的觀念來行慈悲,我們要抱持人我一如的胸懷來行慈悲,我們要以冤親平等的修持來行慈悲,我們要以“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的願行,來完成慈悲的無上佛道,努力做一個慈悲的人,把家庭建設成慈悲的家庭,使我們的社會成為慈悲的社會,國家是慈悲的國家,娑婆世間是個充滿慈悲的國土,讓愛心遍宇宙,慈悲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