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馬友友,1955年10月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他剛開始所學習的樂器是
小提琴,後來是
中提琴。
1959年,4歲的他開始學
鋼琴與
大提琴,5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
1962年,7歲的他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同年結識了大提琴家
帕伯洛·卡薩爾斯,並且在
倫納德·伯恩斯坦幫助下,在美國的
卡耐基音樂廳與姐姐馬友乘參加了參加了為籌建華盛頓文化中心舉行的巡迴義演音樂會,美國總統甘迺迪夫婦出席晚會,友友姐弟倆被
紐約時報高度評價。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伯恩斯坦所指揮,並且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上播出。
1971年5月,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的大提琴獨奏會上,16歲的馬友友技驚四座,聲名鵲起。
在茱莉亞學院就讀了7年之後,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卻在尚未畢業之前便退學,並前往
哈佛大學就讀。他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名,與許多
交響樂團一起演奏。這段期間馬友友錄製並演奏了
巴赫的《大提琴組曲》。同時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紐爾·艾克斯,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他也曾與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萊絲共同演出二重奏。
演藝經歷
1997年,馬友友費時多年完成一項將
巴哈無伴奏
大提琴組曲結合多種表演藝術的創新詮釋。內容不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樂會演出、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重新錄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靈感”為題的內涵。演出共分成六部組曲各一的六部影片(六部組曲各一),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創造出新風貌的巴哈。影片在“公共電視台”及全球各大電視網播出,獲多項獎項,其中包括兩項
艾美獎、加拿大雙子星獎16項提名及許多國際影展大獎,由新力古典發行錄影帶。
1998年,新力古典發行了三張《絲綢之路》專輯,其他如“絲路網站”等多媒體呈現方式也會一併推出。同年,他的專輯《馬友友的巴赫靈感》問世。
1999年的夏天,馬友友與名指揮巴倫波因合作,和一群來自中東的年輕音樂家們組成的“中東青年管弦樂團”一起演出研習,活動名為“1999文化之城”,於德國威瑪舉行。同年,他醞釀了10年之久的《巴西之魂》專輯終於問世,並獲得
葛萊美獎。
2000年春季,發行《阿帕拉契圓舞曲》的續篇《阿帕拉契之旅》。儘管馬友友橫跨多種音樂領域,他仍保持古典音樂最暢銷音樂家地位,新專輯一發行便立刻打進“告示牌”古典音樂暢銷名盤,並能在前15名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有四張專輯同時在榜上的記錄。同時,他也發展“家庭音樂會”,如在
卡內基廳一系列“家庭音樂會”開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電視節目中,帶領小聽眾群進入音樂世界。馬友友竭盡所能地為兒童塑造一個音樂的空間,以豐富而生動的方式讓音樂與創造力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部分。同年,他為電影《
臥虎藏龍》演奏主題曲,這首新古典提琴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2002年,美國時間11日上午,“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一周年紀念活動在
紐約世貿中心遺址隆重舉行馬友友在受邀在紀念活動上演奏。
2004年春,馬友友再次獲得43屆格萊美大獎。迫於公眾和媒體強大的輿論壓力,維也納國家劇院再次向馬友友發出邀請。
2005年,曾經為《星球大戰》等片配樂的好萊塢配樂者
約翰·威廉士宣布,自己將和馬友友合作共同完成《藝伎回憶錄》的配樂。使得該片在2006年的奧斯卡中,不僅僅將在表演獎項上同各類影片一爭高下,在音樂上已經比其他影片“先走了一步”。
2006年,馬友友回到故鄉寧波舉行《巴赫之旅》大提琴獨奏音樂會,雖然是第一次踏上故鄉寧波的土地,他手捧鮮花,不停地向大家招手致意,毫無漂泊海外遊子對故鄉的陌生之感。
2007年,世界特奧會開幕式上馬友友和他率領的“絲綢之路”合奏團參演了此次開幕式。譚盾為會旗入場儀式譜寫音樂並擔任現場交響樂指揮。
2009年1月20日,馬友友在美國總統
歐巴馬的就職典禮中演出,他領銜表演
四重奏,四重奏由馬友友、
伊扎克·帕爾曼、蓋布莉葉拉·蒙泰與安東尼·麥吉爾共同擔綱。此後,歐巴馬手按
林肯當年宣誓用的《
聖經》宣誓就職,並發表就職演說。
2011年2月15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將2010年度總統自由勳章頒發給了包括馬友友在內的15名人士。同年馬友友獲得美國甘迺迪中心“終身成就獎”,他的跨界新專輯《圈羊四重奏》也全球發行,合作對象是低音提琴家埃德加·邁爾、曼陀林手克里斯·席爾和小提琴家斯圖爾特·鄧肯。
2012年,馬友友第一次在重慶演出,攜鋼琴家凱瑟琳·斯托特共同上演《馬友友和凱瑟琳·斯托特音樂會》,在此次重慶演出之前,馬友友只在中國大陸的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杭州等五個城市開過音樂會,重慶是馬友友在西南地區的第一場音樂會。就是這第一場音樂會,籌辦時間卻長達四年。
2013年8月6日,美國坦格伍德音樂節上——郎朗與馬友友先後亮相,兩位音樂家先後奉獻了一場華人藝術家“背靠背”音樂會。馬友友傾情奉獻了經典的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2014年,馬友友率絲綢之路合奏團亮相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當晚,這支“國際樂隊”以《絲綢之路組曲》揭開演出的神秘面紗。此外,還上演了吳蠻的《夜深沉》,打擊樂作品《編織》以及凱伊漢·卡爾霍的《萬馬奔騰》、克里斯托弗·阿德勒的《皇宮之樂》、桑迪普·達斯的《斯瑞斯蒂》等風格迥異的作品。
2016年,馬友友仍然在進行著他的絲綢之路計畫。在
香港藝術中心音樂廳,以一曲趙麟的大提琴、笙協奏曲《度》,為
香港管弦樂團2016-2017音樂季作開幕演出。馬友友、吳彤、余隆攜《度》,從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出發,先後在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分別與
西安交響樂團、
蘭州交響樂團、
新疆愛樂樂團合作舉辦三場西部音樂會。11月16日,馬友友北京場巡演在
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舉辦。以往絲路樂團的巡演,都是來自中國的音樂人吳彤大多奔赴國外在世界各地演出,而這一次則是回到中國。
2017年1月15日,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YMCG)正式閉幕,此次音樂周,麥可·斯特恩和馬友友帶著臨時組建了9天的廣州青年交響樂團青年藝術家們在星海音樂廳上演了一場音樂會。
個人生活
1977年,馬友友與長期交往的女友
吉兒·哈諾爾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小孩,分別叫做尼可拉斯與艾蜜莉。馬友友的姊姊馬友承也是小提琴家,她與吉他手麥可·達德普結婚。兩個家庭在紐約
長島經營兒童交響樂團協會。
馬友友演奏使用的兩把大提琴,其中一把叫做“蒙塔尼亞納大提琴”,綽號為“矮牽牛花”。這把大提琴製作於1733年,價值在3000萬美元左右。1999年,馬友友在紐約演出時將這把大提琴丟在了計程車上,後來被計程車司機送了回來。為此,馬友友特意為紐約的計程車錄製了一段公益廣告,廣告詞就是“乘客您好,我是馬友友,請帶好您的物品,不要像我那樣落在車上。”
他的另一把大提琴名為“達維多夫·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是用大提琴家、作曲家
卡爾·尤利耶維奇·達維多夫的名字命名。這把琴製作於1712年,價值上億人民幣,該琴原屬於
傑奎琳·杜普蕾,她去世後,該琴被拍賣,新的買家雖然不知何人,但這位收藏家仍然決定將此琴繼續借給馬友友使用。
音樂作品
- 音樂專輯共7張
Dvořák: Cello Concerto & Symphony No. 8 in G Major
純音樂 歌曲2首
發布於 2016-04-23
歌詠鄉愁
純音樂 歌曲13首
發布於 2016-04-22
《歌詠鄉愁》是配合著音樂紀錄片《異域弦歌:馬友友與絲綢之路合奏團》而發行的音樂原聲帶。該影片由奧斯卡、艾美獎導演摩根·納維爾(Morgan Neville)執導,講述了樂團以及絲綢之路計畫的故事。音樂紀錄片《異域弦歌:馬友友與絲綢之路合奏團》計畫將於2016年6月影院上映。
東邪西毒終極版 電影原聲帶
純音樂 粵語 歌曲16首
發布於 2016-03-24
Songs from the Arc of Life
純音樂 歌曲19首
發布於 2015-09-18
音樂線上收聽
享譽世界的大提琴家馬友友與鋼琴家凱瑟琳·斯托特(Kathryn Stott)將在2015年9月18日由索尼古典發行新專輯《生命之歌》,兩位藝術家將攜手創造一次獨特的古典音樂之旅。時逢馬友友與凱瑟琳·斯托特二人友情合作三十周年,發此專輯,以示慶賀。專輯既包括了兩位藝術家經常合作但從未錄製過的曲目,也有些新的合作曲目。
Yo Yo Ma - The Classic Albums
純音樂 歌曲7首
發布於 2015-09-18
Appassionato (熱情)
純音樂 歌曲16首
發布於 2007-01-09
<Appassionato [International Version]>是Yo-Yo Ma於2007年4月5日發行的專輯。
Obrigado Brazil - Live In Concert
歌曲14首
發布於 2004-02-09
- 單曲共1首
以上音頻資源來自千千音樂
音樂作品參考資料來源
社會活動
1998年,馬友友在美國註冊了非營利性藝術、文化和教育組織項目“絲綢之路項目”,致力於藝術、文化和教育活動,希望通過把全世界的藝術家和觀眾聚集,打破地域隔閡。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7 | 第59屆 | 葛萊美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 | Sing Me Home | 獲獎 |
2011 | ---- | 總統自由勳章 | ---- | 獲獎 |
2010 | 第52屆 | 格萊美最佳古典跨界專輯獎 | ---- | 獲獎 |
2006 | ---- | 唐大衛獎 | ---- | 獲獎 |
2005 | ---- | 普林斯頓大學音樂藝術博士 | ---- | 獲獎 |
2004 | ---- | 葛萊美獎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獎 | ---- | 獲獎 |
2001 | ---- | 葛萊美獎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獎 | ---- | 獲獎 |
1999 | ---- | 葛萊美獎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獎 | ---- | 獲獎 |
1999 | ---- | 顧爾德獎 | ---- | 獲獎 |
1998 | ---- | 葛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與交響樂團合奏) | ---- | 獲獎 |
1998 | ---- | 葛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 | ---- | 獲獎 |
1996 | ---- | 葛萊美獎最佳室內樂演奏 | ---- | 獲獎 |
1995 | ---- | 葛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與交響樂團合奏) | ---- | 獲獎 |
1995 | ---- | 葛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當代作曲獎 | ---- | 獲獎 |
1993 | ---- | 葛萊美獎最佳室內樂演奏 | ---- | 獲獎 |
1993 | ---- | 葛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與交響樂團合奏) | ---- | 獲獎 |
1992 | ---- | 葛萊美獎最佳室內樂演奏 | ---- | 獲獎 |
1990 | ---- | 葛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與交響樂團合奏) | ---- | 獲獎 |
1987 | ---- | 葛萊美獎最佳室內樂演奏 | ---- | 獲獎 |
1986 | ---- | 葛萊美獎最佳室內樂演奏 | ---- | 獲獎 |
1985 | ---- | 葛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無交響樂團) | ---- | 獲獎 |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來源
人物評價
他的演奏有如上帝駕臨,因為賈伯斯不相信一個凡人能做到這樣。他是全球最偉大的古典音樂演奏家之一,更是全球最有創造力、最多元化的音樂家之一。他的琴聲總讓人流淚,眼睛濕潤,心裡充滿著愛和無邊的思想,友友的音樂讓世界連在了一起。
(賈伯斯、歐巴馬、譚盾評)他是與
格萊美結緣次數最多的華人音樂家,他已經17次獲得格萊美各項殊榮。尤為難得的是,擅古典演奏的他相較於其他古典音樂家更具“兼容性”,比如他一時興起同友人跨界合作的唱片《馬友友和朋友們:為快樂與和平歌唱》,也能輕輕鬆鬆將格萊美“最佳民謠專輯獎”收入囊中。
(南京日報評)他借著與音樂家之間的互動,超越單一音樂風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標就是將音樂化為一溝通的語言,跨越世界不同種族,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為達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國樂、中國傳統樂器、非洲卡拉哈利的叢林音樂等。從他廣泛而多元的音樂事業,不難理解其不斷尋求與聽從不同的對話方式以及對個人的藝術成長求新求變的態度。無論是演奏新樂曲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等,馬友友都努力從中找尋能激發想像力的元素。為發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馬友友時常演奏20世紀較不為人知的大提琴曲,許多現代作曲家皆為他量身訂做新樂曲。他曾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這些不僅是為他而寫的作品,他在作曲家的創作過程也扮演重要角色。(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