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含義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
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
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
風土人情、
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根據英國
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複雜整體”。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類
社會實踐的產物。
主要種類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
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範性文化,非規範性文化,半規範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範性文化,
姜先生認為是以
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
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
外來文化等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範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係,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範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範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
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
水滸傳》《
三國演義》《
隋唐演義》《
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
名號文化、
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 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
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
藍色文化什麼的。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
張遠山先生在他的《
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隨筆中,把文化分為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為兩段,為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
安史之亂)為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後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
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
孔子誕生前後,
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
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
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
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
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布
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分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囉嗦這么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啟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
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
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歷史沿革
中華傳統文化即是
先秦時期以
儒家學說為代表的關於對人、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社會行為規範的追求,----即“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經過西周幽、厲時代的大混亂,這期間直到老子、
孔子生活的
春秋時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這三百多年時間裡,
周國以及所有的諸侯邦國的人民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生息,也沒有真正地得到
安居樂業,一直生活在戰亂中。《周禮·柞氏》:“若欲其化也。”《國語·晉語》:“勝敗若化。”《禮記·樂記》:“和故百物化焉。”《孟子·公孫丑下》:“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
荀子·正名》:“狀態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易·繫辭傳》:“知變化之道。”《說文》:“匕,變也。”徐灝曰:“匕化
古今字。”用為變化,改變之意。
戰國時期兼併戰爭比春秋時更為激烈和頻繁,規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遼東,滅齊,中國統一,這期間又是兩百多年,孔孟思想雖沒有滅跡,但也少有人傳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對這些思想的傳承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漢代
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
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
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 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到
宋朝,公元後1150年左右,朱熹拜
程頤的三傳弟子
李侗為師,發現了儒、道、佛之學的破綻,於是專心儒學,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他在本土儒道與
董仲舒陰陽五行理論的基礎上,融合外來的佛教,實現了最早的洋為中用,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博大精深,然而在中國元明清三代,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把朱學扭曲鞏固起來,作為在上層建築領域實行政治文化專制的理論依據,成為鞏固
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
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1919年的“五四運動”,乃是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一方面是企盼與要求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的實現與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全盤性反傳統的興起與泛濫。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
破四舊、立四新”,仍然有全盤西化的思想在存在。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人斥儒學、佛教、道教為封建
糟粕,以為只有“科學”才能強國、才能救國。
表現形式
理論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皇宮官府:宮廷文化、帝王學。
儒家(孔子、《
論語》、孟子、《
孟子》、《荀子》;仁、義、禮、智、信;《中庸》)
佛家(《心經》、《地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兵家
醫家
技藝
★琴★:笙、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十面埋伏》、《
夕陽簫鼓》、《漁樵問答》、《
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棋★:
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五子棋...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
文房四寶(
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
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
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名★:字號、印鑑、符標;姓名;名稱、稱號)...
傳統
★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中國戲劇★:
崑曲、湘劇、粵劇、徽劇(廬劇)、漢劇、京劇、豫劇、
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崑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
京戲臉譜。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
亭台樓閣、井、
石獅、民宅、徽派建築、陝西窯洞、秦磚漢瓦、兵馬俑...
民俗
★民間工藝★:
剪紙、
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
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
祥雲圖案、
鳳眼、千層底、檐、鷲.....
★
中華武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內家外家,太極八卦...
★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
紅娘、
月老)、喪葬(
孝服、紙錢)、祭祀(祖);
鬥神、年畫、鞭炮、餃子、舞獅......
★衣冠服飾★:漢服、深衣、襦裙、
唐裝(盤領袍)、唐巾(襆頭)、直裰(道袍)、舄、雲端履、千層底、
繡花鞋、老虎頭鞋、維服、俄服、哈服、京服、朝鮮服、藏服、
苗服、
銀飾(苗族)、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鳳冠、絲綢.....
其他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
鬥蛐蛐、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
梅蘭竹菊:
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
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
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
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
金元寶、如意、燭台、
紅燈籠(宮燈、
紗燈)、黃包車、
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銅鏡、大花轎、水菸袋、芭蕉扇、
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
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神妖
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
黑白無常、
孟婆、奈何橋......
保護措施
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有:
(一)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優:民本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
邦本,
本固邦寧”的說法。
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精神境界,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杜甫“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有“位卑不肯忘憂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劣: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的迂腐、官僚貴族欺壓人民、“
君子憂道不憂貧”、抑制百姓通過商業或其它途徑謀求更多的物質利益。壓制個性,壓制自由思想,阻礙發展等
(二)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崇高天倫。 “天行健,君子
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
仁者愛人”高尚道德。
馬援馬革裹屍,
霍去病“匈奴未破,何以家為”,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 功業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人閒桂花落,月
靜春山空”,天人共鳴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長處,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極其珍貴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嚴格地說,是在文藝復興之前才逐漸形成,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背景的。一個是封建色彩濃厚的文明,一個是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文明,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後性,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薄弱之處,但也不能一味否決,而在於能否取其精華。
(三)繼承、借鑑與創新,並主動融入
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主要是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一些高尚品質。但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大其辭,都是錯誤的。
這些年來,有些人看到
周易、論語、禪宗等思想成果的價值,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極盡
溢美之詞,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後,便反過來大力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儒家文明重新復興是大勢所趨!
中華文明是要復興,但並非要復興
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學、民主、崇高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新中華文化。
整個世界
文化角度來學習,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長短,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
對於個人而言,我們需要做到:
一.有一定的文化積累。二.明確方向。即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三.要有寬鬆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四.勇氣和意志。需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舊的文化是過去社會前進的動力,新的社會也需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奮鬥,並尊重事物發展規律,最終必然能取得勝利。
中國傳統文化的斷代,已經360多年。由於我們在很長時間內不能以開闊的胸懷
理解資本主義,對於資本主義文明一直保持一種強烈的警惕性,不能積極地學習西方文化那些先進成果,結果反過來損害了我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 這十多年間,又出現
國學熱,湧現一些
國學大師。但筆者發現,一些人只是就國學
談國學,已走入歧路。今日談國學,應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國學,就必須了解現代社會發展趨勢。這樣,他研究國學,才能真正得出比較全面、成熟、中肯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