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主要是指亞洲地區,包括部分非洲北部地區的歷史傳統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方文化
  • 簡介:東方文化主要是指亞洲地區
  • 學說:儒家學說博大精深
  • 歷史滲透:深刻影響東亞,東南亞
簡介,學說,歷史滲透,儒家思想,社會環境,繼承與發展,研究會,相關演講,

簡介

東方原本只是一個相對的地理概念,在歷史上處於不同地理位置的國家,其所指稱的東方是不同的。近代以來,歐美逐漸形成一個約定俗成的共識,即把歐洲以東的地區(其中主要是亞洲)稱之為東方,如日本、朝鮮、印度,以及東南亞、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的文化。
到了現代,東方的概念中又加進了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含義。如稱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已開發國家為西方世界,稱社會主義社會、經濟不已開發國家為東方世界等。我們理解 的東方,更多的從文化的層面上去理解。這裡所說的東方文化主要是指亞洲地區,包括部分非洲地區的歷史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學體系。
東方文化

學說

儒家學說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包含了對國家、社會、家庭、自然及人的基本看法和要求。然而,儒學所最終追求的則是一個以“仁”為核心,以“德”為基礎,以“禮”為規範,以“和諧”為目標的境界。因此,千百年來貫穿儒家文化的一個始終不變的特徵就是“和”。
東方文化
“和”是儒學的精髓。
“和者,天地之正道也”,“德莫大於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和”的首義是人與人的和諧,“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處在突出位置。
“和”的價值在於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表明人最終要順應自然規律。
東方文化
“和”的體現是奉行“中庸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和”的境界是“和而不同”。主張不是為“和”而“和”,而是“和而不流”,必要時還可“求同存異”。
“和”的根基是“仁”。強調以民為本,施以仁政。中國古代政治家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為治國理想。
“和”推展到對外關係上,主張“親仁善鄰”,“以德為鄰”,“近者悅,遠者來”。
總體上,“和”的本質要求是在不同複雜事物之間準確把握平衡,協調各種利益,綜合不同意見,化解複雜矛盾,最終實現和諧。

歷史滲透

數千年來,這種和諧理念經過長期薰陶,紮根於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滲透於中國的社會生活,造就了中華民族成為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聯結亞歐大陸,綿延千年,運送的是中國的絲綢瓷器,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之路。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當時世界最大船隊七下西洋,六次駐停東南亞,最遠到達北非,帶去的是貿易貨物,傳播的是友誼和文化,沒有戰爭和侵略。中國歷史上這兩大最為著名的與外部世界的和諧交往,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和平精神,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和平特徵,也是儒家文化不靠武力,能遠播海外,並為周邊不少國家接受的根本原因。

儒家思想

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歷史淵源中,也有儒學源遠流長的和平理念的積澱。中國宣布不參加軍事同盟和軍備競賽,不謀求勢力範圍,不在海外設立軍事基地,反對核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承諾無條件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提出以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以及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中國在外交實踐中突出和貫穿合作,追求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以合作解決問題。為此中國積極促成六方會談,為朝鮮半島無核化及和平穩定奔走斡旋,將核問題納入對話談判軌道。
新形勢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在總結迄今內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強調要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同時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將爭取內外和諧作為我們對內對外政策的基本目標,既是對中國5000年優秀歷史文化精髓的弘揚,也與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著眼點相一致,與時代發展的潮流相一致,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相一致,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理解和支持。
今天的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體中國人民正在齊心協心奔小康,聚精會神搞建設。中國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不僅給中國人民,也給亞洲和世界人民帶來了好處。同時,中國在急劇變革中也面臨不少新矛盾,出現不少新問題。本著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建立和諧社會的主張,致力於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城市與鄉村、沿海與中西部、人與自然以及國內外之間的五個協調,目標是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東方文化

社會環境

環顧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大潮加快發展,社會的繁榮與進步隨處可見。然而,局部的戰爭與衝突、巨大的貧富懸殊、環境生態危機以及此起彼伏的恐怖活動等仍在隨時隨地威脅人們的生活。在此形勢下,越來越多的人們在思考,追求和諧的儒家學說和東方文化對解決當代世界問題的現實意義。建立和諧世界的提出,將有助於近鄰各國之間友好相處,不同社會體制之間和平共處,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存,從而有利於地區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東方文化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同為東方文化的組成部分,並各自為東方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作為同受儒家學說影響的兩大文化體系,兩國文化既有相同,也有相異,其主要共同點就是雙方都重視“和”,強調“和”的地位和作用。而為了實踐“和”,雙方也都注重“信”,重視“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寧”。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周恩來總理提出“言必信,行必果”,田中角榮首相回以“信為萬事之本”,表明了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對發展中日友好的極端重要性。

繼承與發展

將這種“和”的精神落實到中日關係上,就是要繼承發揚兩國間交往的優良傳統,相互尊重、相互借鑑,增進理解,恪守承諾,推動中日關係早日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將這種“和”的精神擴展開來,落實到振興亞洲上,就是大小國家一律平等,互惠互利,共同發展,通過合作開闢未來。
將這種“和”的精神落實到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上,就是尊重發展模式多樣化,謀求國際關係民主化,推動形成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最終建立和諧的世界。
今天,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溯源追本,弘揚傳統,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迎接全球化挑戰的明智選擇。儒家學說作為東方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需要不斷揚棄、博採眾長和與時俱進。讓我們發揚東方文化的優良傳統,承繼先賢,澤被後世,為使我們的子孫生活在一個更加和平、友好和繁榮的世界而努力。

研究會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文化部主管)是由有志於東方文化事業的專家、學者和實際文化工作者自願結合的全國性民間高級文化學術團體。
會長會長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的宗旨是發掘和整理東方文化遺產,特別是中國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東方文化的優秀傳統,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和海峽兩岸的團結統一,為加強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和人類的和平事業服務。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的活動內容及形式:
1、組織發掘、整理、研究東方文化遺產、開發文化資源。
2、組織並推進與現代化建設相關的文化研究活動,如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企業文化、旅遊文化、社區文化等。
3、組織有關的文化問題研究,承接各方面委託的有關課題,進行研究,提供諮詢。
4、組織舉辦各種學術研討會以及各種文化活動。
5、邀請港澳台學者來內地和外國學者來華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和文化活動。
6、編輯出版本會通訊、學術資料和書刊。
7、企業文化、教育、培訓和文化諮詢服務。

相關演講

《東方文化》
齊長城文化學術研討會弘揚東方文化,構建和諧世界--王毅大使在立命館大學孔子學院的演講 東方文化
我很高興有機會為在日本設立的第一所孔子學院做特別演講。
立命館大學源起孟子的思想。孔子和孟子一道,都是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而儒家學說逐漸演進成東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學體系。今天我向大家演講的題目就是“弘揚東方文化,構建和諧世界”。
孔子與孟子共同創立的儒家學說,曾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乃至社會生活和世風民俗等產生了廣泛而深刻影響,其中不少符合時代需要的精華至今仍為中國人民身體力行,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今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及行為模式。
千百年來,在中國人民與周邊各國人民長期友好交流過程中,儒家學說也隨之飄洋過海,傳播到東亞及世界各地,與各國先進優秀的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了不同文化相互取長補短、吸收融合、共同發展的交流循環。可以說,儒家學說不僅在文化和精神上把中國人民與周邊各國人民緊密地聯繫起來,促進了不同文明的對話與交流,而且也對推動中國和東亞的發展繁榮發揮了獨特和積極作用。
根據史料記載,儒學於公元前三世紀傳入朝鮮。公元一世紀進入越南。公元三世紀左右傳播到日本。以後還陸續傳播到東南亞乃至更遙遠的國度。不少國家文明發展的進程中都或多或少可以找到與儒家學說相互影響和借鑑的事例。日本最早的學校從寺子屋到幕府時期的藩校,所用教材也大多是儒家學說的古典。孔子的《論語》幾乎為當時日本上層人士所通曉。聖德太子頒布的17條憲法第一條就是引用的孔子《論語》中的名言“和為貴”。十七世紀德川時代儒者伊藤仁齋曾推崇《論語》為“宇宙第一書”。
儒學思想於公元十七世紀遠播歐洲,在歐洲形成長時間的中國文化熱,並為近代歐洲社會變革尤其是啟蒙思想家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資源。1793年法國大革命起草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就引用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格言。伏爾泰、萊布尼茲等許多歐洲思想家都推崇孔子的思想。黑格爾的辯證法也借鑑了中國儒家的辯證哲學。美國漢學家顧立雅在《孔子與中國之道》書中還寫道:儒家哲學對法國大革命民主理想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並以此為媒介間接地影響了美國民主的發展。
儒學在現代社會的價值重新引起重視得益於亞洲的崛起。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日本、亞洲“四小”、東南亞“四小虎”以及中國的先後崛起,探討亞洲經濟騰飛的文化背景,重新認識儒家思想等東方文化的價值及其與亞洲現代化進程之間的關係在國際上成為時尚。人們普遍認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東亞經濟發展成就的背後,有著數千年東方文化的積澱和支撐。日本學者森島通夫在《日本成功之路》中研究並歸納了“新儒教”與東亞國家經濟成功的關係。以現代企業管理著稱的日本著名企業家涉澤榮一認為,應把現代企業建立在算盤加《論語》的基礎之上。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陳榮照提出了儒教精神促進了新加坡經濟起飛的觀點。
進入二十一世紀,儒學進一步成為國際學術研究的熱門,東亞各國和地區舉行了一系列儒學研討會。據統計,目前海內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共有1300多座孔廟,成立的孔子學院已有26所。經過千年傳承以及與各國先進文化的交融,今天的儒家學說已不僅僅屬於中國,而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和人類思想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活動
東方文化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東方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