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傳統文化名詞)

習俗(傳統文化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習俗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xí sú,是習慣風俗的意思。字最早見於,字形作習,上部是鳥羽毛的象形,下部是聲符。《禮記·樂記》等均有相關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習俗
  • 外文名:custom
  • 釋義:習慣、風俗
  • 最早出現甲骨文
  • 形象:上部是鳥羽毛的象形,下部是聲符
基本定義,古籍記載,習俗禁忌,村寨習俗,飲酒習俗,歐洲習俗,社交習俗,信陽婚俗,淮濱婚俗,光山婚俗,喪葬習俗,哈薩克習俗,柯爾克孜習俗,男左女右習俗,東山關帝文化,關於植物習俗,

基本定義

東漢學者許慎將習字解釋為“數飛也”①,即練習或學習飛行的意思,這是習字的本義。習字隨著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在本義基礎上又演變出多種重要含義,習慣習性便是其中的一種。《禮記·樂記》說:“五年視博習親師”,學者解釋其中的習字含義是“常也”。常即經常、慣常。經常、慣常自然成為習慣,這便是習俗的習的基本定義。俗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銅器銘文《衛鼎》等)。《說文解字》說:“俗,習也”。這是用轉注的方法來解釋俗字的含義,表示俗與習在意義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禮·大司徒》疏說:“俗,風俗也”;《荀子富國》注說:“俗,謂民之風俗也”;《呂覽·長攻》注說:“俗,常也”;《禮·大司徒》注說:“謂常所行與所惡也”。根據以上解釋可知,俗的意義與習字相近或相通,確切而言,便是風俗的意思。習與俗連文合併成習俗一詞,大約始自春秋戰國時期。《荀子榮辱》說:“是注釋習俗之節異也”;《春秋繁露--王道通》說:“人主以好惡喜怒變習俗”;《戰國策·趙策》說:“常民溺於習俗”。按古代經史學家的解釋,前述文句所見的習俗一詞,均是風俗習慣的意義。
綜合前述解釋和實際情況剖析,可以認為,凡有一定流行範圍,一定流行時間或流行區域的意識行為,無論是官方的,民間的,均可稱為習俗,這亦是習俗的基本定義。
習俗

古籍記載

習俗先輩云:“習俗移人,賢智者不免。”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種種所作所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隨之,謂之“時尚”。或尚坐關,群起而坐關;或尚禮懺,群起而禮懺;群起而背經,群起而持準提,群起而讀等韻,群起而去註疏、專白文,群起而齋十萬八千僧,群起而學書、學詩、學士大夫尺牘語,靡然成風,不約而合。獨於刻心勵志,真實參禪念佛者,則有唱而無隨,謂之何哉?

習俗禁忌

舊社會,城鄉居民禁忌較多,表現在人們行為的各個方面,相沿成習。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帶封建迷信色彩。不合理的禁忌,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逐漸淡化,禁絕。
1.喜禁
一年之內,同一戶婚、嫁忌重;女婿看望岳父母,“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新媳婦正月不空房;送閨女回婆家,必須上午到;新媳婦清明不準在娘家;初五、十四日、二十三日新媳婦不出門;娶親避喪,擇妻忌眼下有痣者;生肖相剋的男女不能結婚。
2.喪禁
身亡異地,屍體不能進內宅,靈柩須在宅外安放;身服重孝者,忌入辦喜事之家, 更忌入新房;因自殺、雷擊、生育身亡的人,不準進墓地,逾3年才準遷入;嬰兒死亡,撂到“舍墓田”,不掩埋;未成年兒女死亡,謂“少亡”,不準進墓地,占地角掩埋。
3.房禁
正房不能矮於南屋,矮者脊上豎磚拔高;正房不能高於兩鄰的正房;屋沖路箭,須在沖向牆上設“太公在此”或“泰山鎮宅”等字牌;閏月年不蓋正房;掛屋必須矮於正房;大門口不能同堂屋門口相衝;欄圈不能與正房相衝。
4.客禁
赴宴,父子忌同席;給客人倒茶,忌把壺嘴對人;有長輩在場,不能占首席,要依輩次列座;男客在,女子不準入席;客未飯飽,主不能領先停餐。
5.疾禁
治病時,藥不放“三台”,即窗台、鍋台、炕台;處方忌反疊,借藥鍋子忌送還,由借者保存,誰用誰取;小孩生痘疹,大門口挑紅,忌人忌響;看望病人要上午到,有下晌屬陰之說。
6.節禁
春節這天,不動刀、剪、針之類的金屬物;不掃地,不倒拉圾,不打水,更不口出惡言或打罵兒女。已出嫁之女春節忌住娘家。
7.其他禁忌
人到100歲,仍說99歲,忌說100歲;吃飯時,忌把筷子橫擔在碗上;借水桶用後,忌挑著送還,應挑著一個,用手提一個送還;挑著送者,要兩桶水滿,不能空桶。

村寨習俗

侗家坐的習俗】到侗鄉做客,要尊重坐的規矩。如果坐在主人家的大門檻,屁股對著堂屋的神壁,被認為是對主人家的祖先不敬重。主人家新的紅漆四腳板凳不能隨便坐。有這樣板凳的人家,說明他家已娶了新媳婦,凳子是娘家陪嫁去的,是新媳婦專用凳子,待新媳婦生了小孩以後,這凳子才可以隨便坐。侗家的火鋪,是侗家人炊事、烤火和接待客人的地方,主人恭請客人坐火鋪裡邊,那是上好的坐位,客人要正襟危坐,不要將兩腿大大張開,否則被認為對女人家不尊重,也不能架二郎腿,那樣會被認為是擺架子,瞧不起主人家。
酒宴】宴請必須提前一天下請貼或報請,當天催請一、二次,以示熱情禮貌,宴席中要待茶、待酒、待煙,有茶三、酒四、煙八桿的程式。
山標侗族散居山區,山場寬廣,難於管理,侗家長期以來用山標管理山場。山標,即用山上的茅草或稻草,打一個活節掛在樹上,作為標誌,表示山林界限,或表示封山育林。標誌封山育林的山標,一般在山林周圍每數丈遠即在樹上掛一個。表示山林界限許可權的山標,一般在成片的山林內劃分界限,即數丈遠在樹上結一個表示分界走向。山標一年標一次。封山育林,禁止進山砍柴割草,在春上掛標。經濟林,系在收穫時邊收邊掛標。只要掛上山標,人們都會自覺遵守。山標的另一作用,是表示已屬於人所有。
趕坳會】趕坳,是北部侗族的傳統習俗。趕坳的日期,一般是“四大土王戊”日,也有固定日期,茶坪的椏杈坳為“六月六”,涼傘的兩岔河坳為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坳會的地點,多半在比較平坦的山坳上,有清泉、樹林、花叢、草坪,環境幽靜,風景優美。很多坳會每次趕坳都有上萬人。
蘆笙踩堂】靖州侗族苗族人民喜歡以村寨為單位組織蘆笙踩堂,跳蘆笙舞。這種活動有固定日期和場所,而且有大型的蘆笙場會。如七月十五日的新街侗族蘆笙場、棉花地苗族蘆笙場,正月初二日的沙壩侗族蘆笙場,正月初四日的沖嫩侗族蘆笙場。逢場這一天,周圍數十里的蘆笙隊伍都盛裝赴會,熱鬧非凡。
養鳥斗鳥】境內各村寨養鳥較為普遍,農村多為錦雞、竹雞、畫眉、八哥等,城區間有飼養鸚鵡、金絲鳥及相思鳥等名貴品種鳥。好鳥,常視為珍品。養鳥一為斗鳥,二為媒鳥,三為觀賞。畫眉既可以斗,又能欣賞其千啼百囀的鳴叫,所以,養畫眉者最多,逢趕坳或節慶活動,便聚集一起讓畫眉相鬥,勝者披紅掛彩。
舞龍燈】境內凡喜慶活動,各村各寨都喜歡組織舞龍燈、獅子及各種花燈之俗。新年舞龍燈、獅子時,常配有各種故事燈、花燈,場面壯觀。龍燈,要進入每家每戶的堂屋祝賀新春。

飲酒習俗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
過年,也叫除夕,是中國人最為注重的節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年夜飯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酒席,即使窮,平時不怎么喝酒,年夜飯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飯,有的人還有飲酒守夜的習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們一般是不出門的,從正月初二開始,才開始串門,有客人上門,主人將早已準備好的精美的下酒菜餚擺上桌子,斟上酒,共賀新春。
新年伊始,古人有合家飲屠蘇酒的習俗,飲酒時,從小至大依次飲用。據說飲此酒可以避瘟氣
朝鮮族的“歲酒”: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桔梗、防風、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藥材,類似於漢族的“屠蘇酒”,但藥材配方有所不同。用於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民間認為飲用此酒可避邪長壽。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雲南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按照傳統習俗,都要舉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穀豐登,人畜平安。所謂“新谷酒”,是各家從田裡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谷把,倒掛在堂屋右後方山牆上部的一塊小篾笆沿邊,意求家神保護莊稼,然後勒下穀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內泡酒。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家家戶戶置辦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少都無一例外地喝上幾口“新谷酒”。這頓飯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飯飽。

歐洲習俗

戴尼斯﹒讓巴爾
法國,沒禮貌的人見警察來了,總是說“22,狗子來了!”秩序井然之邦的丹麥和德國沒有類似的慣用語。"荷蘭人就稍顯得怪誕些。阿姆斯特丹的人說:"瞧啊,5個8。"(因為長時期中,警察的電話呼號是88888。)不過,興致大的尤其是義大利人阿爾卑斯山那邊的人們見了卡賓槍手,會嚷嚷著逃開!"跑呀"!"下雨啦!""他們來了!"
要說到挖苦人,北歐是拉不下的。像法語的"茄子"或"長春花",到英國就改了名兒,成為"停車計時大閨女"或"藍色轟炸機"。在盧森堡,停車管理人均為男性,因而變成了"亂吐痰的小佬兒",因為過去他們要把違章警告拿唾沫沾濕貼到擋風玻璃上去。在荷蘭,則叫他們"掀刮雨刷的"(把違章警告夾進去)。
國與國之間的禮貌麼?要說法國人還管德國人喊"德國佬",叫義大利人"通心粉",稱英國人"烤牛肉",我們的夥伴們也少不了對我們和另一些國民冠以可愛的綽號。在英國人口中,法國人叫"吃青蛙的",德國人是"吞鍋巴的"。丹麥人稱德國人"吃香腸的",德國人又恰如其分地回敬他"吃肥肉的"。比利時人認為我們是"饒舌鬼",荷蘭人是"乾酪腦袋"。比喻得更絕的是盧森堡人,叫我們"咖啡杯",叫義大利人"熊瞎子",叫比利時人"燒磚匠"(由於他們的房子多用磚的緣故)。荷蘭人則說比利時人是"油炸土豆嘴"。詩意橫溢這頂桂冠該歸義大利人,他們管荷蘭女人叫"鬱金香",管法國人叫"吃蝸牛的"。吃蝸牛的也好,吃青蛙的也罷,反正法國人貪吃的習慣是世上僅有的。
從飯桌到床,均沒有很多相通之處。歐洲最能一致的地方,也許要算臥室。9國的通例是用"法國式"或"夫妻"大床。還剩兩個抗流小島:凡麥和德國,它們還有不少雙人分用床。
最豐富多彩的要算綿語情話了。英國時興"心肝","小鳥";德國人愛用的"寶貝',到荷蘭成了"小貓"。盧森堡人則用"小耗子"。在義大利,與通用的"未婚妻"、"未婚夫"相應的還有些簡潔的字眼,那兒的人是不拿年輕人的童貞來開玩笑的。
要說歐洲有崇聖傳統,那遠遠談不上。除了聖誕松和馬槽還一致外,各國自有別出心裁的做法。12月31日,英國人挽臂拉手圍著圈兒唱"這只是轉眼間的一別"。在丹麥,人們放焰火,大擺酒席,吃燉鱈魚。德國人半夜裡放鞭炮,流水般地喝汽酒。盧森堡人和法國人、愛爾蘭人一樣,互相擁抱祝福。荷蘭人一撒手就能花去4000萬(盾)。義大利人呢,把所有的陳年舊物全扔上大街,把個城市弄成大垃圾場。
慶祝戰爭和勝利的日期也各自有別。5月5號是丹麥1945年解放的日子,6月5日是它的國慶。荷蘭每5年只搞一次二次大戰結束慶祝日。英國人把對自己南征北戰的回憶匯集在一個日子,11月11日。
比利時同法國並列慶祝日紀錄的保持地位:7月21日是它的國慶節,11月11日為假日,6月18日是滑鐵盧戰役紀念,5月8日是解放日。含羞忍辱的德國無所慶賀。義大利人只在11月4日紀念一次大戰。最後是盧森堡人,只在11月為戰爭死難者草草舉行一個哀悼日。
相反,在趕時髦方面,民族主義倒確確實實地消亡了。英國人喜愛義大利皮鞋,科西嘉的開司米,波爾多的葡萄酒,哈瓦那的雪茄和聖-奧諾雷區的服裝。美觀適用的貨物是無膚色、民族之分的。丹麥人喜歡法國的時裝、香水、平底鍋和葡萄酒。比利時人吃瑞士的朱古力,喝法國的酒,而買的則是德國的電子產品。當然,荷蘭的雪茄還是荷蘭貨,可是奶酷是法國的,地毯-如果用得起的話-卻是波斯貨。
放下公雞說說毛驢吧,也就是由地毯再談談黑貓及歐洲的迷信習俗。大家都有害怕的東西。在德國、丹麥、愛爾蘭、比利時和法國,人們見了暗毛色的大公貓會汗毛直豎;相反,英國認為黑貓會給人帶來吉祥事兒。13,在倫敦、波恩、布魯塞爾、盧森堡、阿姆斯特丹、都柏林和羅馬,是令人恐怖的。17,在我們阿爾卑斯山對面的鄰居中也不大受歡迎,而且他們還怕聽貓頭鷹叫和凍的破裂聲。在愛爾蘭,看見一隻喜鵲是倒霉的徵兆,看到兩隻就有喜事。比利時人早起穿鞋愛先穿左腳,這樣能"消除牙疼病"。德國人樂意遇上個通煙囪的,或許喜歡給他一個芬尼,過後喜事兒就會來臨……。英國人不從梯子底下過,在屋子裡不撐開傘,從不將鞋子放在桌子上。丹麥人忌諱帶來災禍的鹽,不用一根火柴點三支煙。為了消災避邪,他就一次或幾次地念7-9-13。
這樣還不行的話,他也許就會去找大夫。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大夫叫人說"33",在英國,大夫非讓你說"99"不行。德國的大夫讓病人咳嗽。盧森堡醫生叫人短短地"啊"一聲,愛爾蘭的則要人顫著嗓子作"啊啊啊"。
用不著醫生時,這歐洲人會去聽音樂。英國人把立體聲唱機調得低沉些;法國人同盧森堡人,丹麥人和荷蘭人一樣,調成抑揚委婉的。德國人喜歡聽低音,比利時人也一樣。愛爾蘭人一按就是尖調調兒,義大利人則愛一個音一個音亂跳的。
縱覽了以上種種之後,對歐洲農業體系遇上的種種難題,我們就不會感到驚詫了。

社交習俗

白俄羅斯社交習俗
白俄羅斯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白俄羅斯人直率, 喜歡開誠不藏埋;
樂於相互搞交往, 通情達理不見外;
民族傳統有特色, 對於白色很崇拜;
忌諱黃色薔薇花, 絕交才用其相待;
“十三”之數受厭惡, 黑色沮喪沒人愛。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白俄羅斯人性格豪邁,心地實在,通情達理,善於同外界禮尚往來,並且非常重視禮貌待客,文明用語時常“掛在嘴邊”。他們表示高興時,往往愛開懷大笑,而表示輕蔑時,又總習慣微微地一笑。因此,中國人的禮貌微笑,對他們來說,往往會使他們感到莫名其妙。他們有“女士優先”的良好傳統,習慣在各種場合照顧優待婦女。他們對“7”數倍加喜歡。認為“7”是個吉祥的數字。因此,他們無論做什麼事情,總樂於同“7”數打交道。白俄羅斯民族崇尚偏愛白色,認為白色純真、潔淨;也喜歡紅色,認為紅色象徵著勇敢,並會給人以鼓舞。

信陽婚俗

定親
婚嫁習俗。通常由男方請媒人提媒,備禮傳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後,將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簡應允,名為允帖,視為正式定親。定親後,男方或男女雙方設宴謝媒,備禮相送,謂之喝定親酒。婚約既定,不能更改,遇節日和紅白大事還要相互往來。
擇吉
擇吉俗稱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請求婚期。先請陰陽先生算出吉日,忌單日、晦日,尚雙月雙日,以花朝節臘八節的日子最多。選好後,用紅紙寫上喜日,備禮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無異議,雙方著手各項婚事的準備。
備婚
男方修建新房,裝飾室內,女方購置嫁妝。嫁妝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櫃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興旺之意;半嫁則各樣兩套,象徵成雙成對。中等人家多置全嫁,農戶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妝,極盡奢華。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備大禮送至女方家中,內有大肉、雞、鵝、衣物等。潢川縣南部在迎親前兩日,過禮必有1隻公雞,女方須回1隻母雞,而在縣北部則分別為公鵝、母鵝。商城縣在迎親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進行暖轎儀式,晚上賓客滿坐,喝暖房酒。新縣等地,新婚前夜由牽娘睡在新床上暖床。
迎娶
迎親的時間,淮濱、固始、息縣等地均在凌晨或清晨,潢川、商城縣城關在午夜。是日,男家洞房、中堂、門、窗及樹幹張貼大紅“囍”字,有正貼和倒貼,倒貼者取“喜到”之意。迎親時,男方備彩轎至女家接親。新娘則請兒女雙全的婦女“開臉”,用兩根線絞除臉上汗毛;穿戴整齊,頭頂褡頭後入轎。入轎方式各地略有不同,商城縣新娘入轎前,先在準備好的清水桶上略坐片刻,再由叔或兄抱上轎;羅山縣由新娘兄長背上轎;潢川有些地方由親屬抱上轎,轎中另坐一男童壓轎。啟轎後,鼓樂先導,一路吹吹打打,不時鳴放鞭炮。新郎由鼓樂相伴迎至中途。轎至男家,紅氈鋪地,新娘由牽娘相扶出轎,沿紅氈至中堂行禮。新縣、息縣、潢川等地有新娘哭嫁習慣,即從入轎到男家,新娘一直哭啼哽咽。在潢川,花轎行程中若遇其他花轎,新娘須互換褲帶;入婆家門時,新娘要跨過馬鞍,並授以寶瓶抱子,意味著日後生活穩定、平安。光山縣迎親時,新郎坐轎至女家搬親。女家擺席,新郎坐首席,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新郎喝“龍湯”(1條整魚或雞肉燒制),用筷子一撥,喝口水後放下,掏出“封子”賞錢。稍坐後,新郎辭去。片刻,新娘啟轎,轎門上用紅線系1塊精肉疙瘩(為的是打發邪惡)。到男家後,由男家迎親、牽親的婦女各2名和1名遞錫壺的少女(俗稱伴姑)等人打開轎門,新娘接錫壺後下轎,意即承當媳婦。新娘進喜堂的步子越慢越好。拜堂後入洞房,先由新娘略吮一口棗子湯(子孫湯),接著端來一碗用雞製作的鳳湯,新娘只用筷子撥動一下,夾塊肉擲於床下,為的是餵虎狼怪物,使生子好養。
成親
成親禮在正廳設香案進行,由司禮主持。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父母,然後對拜。拜畢,新郎揭去新娘褡頭布。隨之擺席,大宴賓客。席上,新郎、新娘要按親近、輩份等一定次序,逐個向每位在座賓客雙雙敬酒。入夜,新郎、新娘飲合卺酒,然後入洞房。次日,有的地方以凳子為墩支撐梯子,從洞房一直搭到廚房門,梯上鋪紅氈毯,新娘從上面走到廚房祭灶,謂之過狀元橋。第三日(淮濱為第六日),新婚夫婦在日上三竿後由娘家兄接“回門”,娘家設酒宴款待,日落之前回婆家。在光山,第三天回門時,僅接新郎至岳父家,第六日新娘才走娘家
鬧房
通常在婚禮的晚上進行,有的延續數日。鬧房時,“三天無老少”,允許長輩、平輩、小輩親朋和賓客嬉鬧,皆無禁忌。年青人鬧房最為活躍,多出些稀奇古怪的難題和遊戲讓新人回答或完成,引人發笑,以此捉弄新人,而新人無特殊原因不得拒絕回答。有的地方鬧房時,新娘要挨個點菸、敬酒,敬到誰都不能裝孬,敬到什麼時候就喝到什麼時候,這種鬧房酒常常喝醉方休。由於鬧房氣氛熱烈,整日整夜不歇,新人經此一陣常常精疲力盡,有的甚至累倒、病倒。

淮濱婚俗

淮濱婚俗:沿淮船民,漁民的男婚女嫁和陸地上稍有不同,成婚時。男方擺個小划子,婚禮置於船頭,送到女方船上,迎娶時,女方將男方聘禮和女方陪送的嫁妝都放到小劃頭上,連人一齊送到男方船上。男方迎親,派男親戚一人,划子櫓上拴兩條紅綢布,新娘到新郎船上後,客人爭要兩條紅綢(用以給小孩避邪)。

光山婚俗

不論是送親還是迎親,都得準時”拜堂”。香案上置香燭,擺放斗、秤、大蔥(意即稱心如意,四季長青)。新娘轎至,鼓樂鞭炮齊鳴,牽娘攙扶新娘入堂與新郎舉行婚禮。參拜、交拜禮畢,雙雙入洞房坐帳、拜床、喝“子孫湯”(也叫“連心湯”)

喪葬習俗

漢族喪葬習俗
置棺槨壽衣
漢族人亡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置棺槨壽衣,棺槨用料以松柏為上,桐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數須成雙成對,厚2~3寸,4寸為好,5寸更佳。外形一頭大、一頭小。薄棺俗稱匣子,多用於幼喪。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雜以紅色,內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內底部鋪煉熟的糯米灰數寸厚,還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
壽衣習慣用單數,5件,7件不等,藍、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不綴鈕扣,綴布帶繫著。衣外系一條白色棉線腰帶,線的根數與死者的年齡相同。
送終
死者彌留之際,親屬靜候身旁“送終”。氣絕後,燒落氣紙,將屍體移至正屋,置於床板或草鋪上,頭向下方,臉蓋黃裱紙。板下點長明燈,設牢盆(即泥糊盆),燒紙及紙人,又扎紙台插於門外樹上,稱“望鄉台”。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喪棒,長約3尺。父喪用竹,母喪用桐,取父節在外,母節在內之意,棒上用白紙條纏繞。身系草繩或纏黑紗,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腳不穿鞋。光山、新縣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邊披臉子,女性死了則為右邊,父母雙亡則為雙邊。接著給死者沐浴,前身7次,後身8次,有的前後各擦3次,穿上壽衣後入殮。棺底鋪香末,末上墊紙或褥,有的還置5枚銅錢。抬屍時,喪主抱死者頭部人棺,頭朝棺木大頭,平直仰臥。頭枕3塊瓦,腳墊2塊磚。口中含錢,或食物、珠玉。
弔喪
蓋棺後,用3枚大釘封口。光山縣忌用釘,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紙密封。人殮後,棺立中堂為靈堂,親人按尊卑長幼,男女有序,肅立守靈。親朋至吊,送以銀錢、孝幛、祭牲(雞、魚、肉)、紙錢等物,家人不論長幼均跪門迎接。弔喪期間禁忌頗多,非葬事不談,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做齋
出殯前,請道士做齋,和尚念經,超度亡魂,模擬陰間閻府種種酷刑,請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陰間之苦;將紙紮金銀山、樓宅亭閣、傭人僕役、車馬服飾、望鄉台等焚化,供亡人陰間使用;做堂祭,由喪主或司禮哭訴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跡和德行。官紳之家為取吉祥,對此儀極為重視,往往設大型道場,搭祭壇、祭棚,念經數日,小禮1日,大禮3、5、7日不等,奢費無數。1、3、5日的不樹幡,只掛各種神像;7日齋的要樹大幡,道士采八卦和二十八宿,意為上天進表。做齋最後一日,在一空地上鋪一層柴草,將死者所用衣物付之一炬。
出殯
通常在亡後3日,富者有“五七”、百日、三年出殯的;拘忌風水者,有停數十年不葬的。出殯之際,親友全體舉哀,助喪者將牢盆舉起,讓喪主頭頂片刻後摔碎於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樂齊鳴,孝匾、輓聯、挽幛與執法器的道士、和尚、風水先生及吹打樂班先導,喪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遺像“拽纖’(長約4丈的白布一頭束於喪主頭上,另一頭搭在棺頭)隨後而行。抬棺者8人,俗稱“八仙”。途中親友設路祭,須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謝。
安葬
墳地位置由陰陽先生確定,葬前打井坑,須一次挖成。棺至後,先繞墳坑3周,再由喪主在坑內略躺片刻,謂之暖坑。坑內撤五穀,將一定數量的陶、石器、錢幣等隨葬,俗稱散財。棺落坑小頭朝前(方向一般為東南),大頭朝後,由風水先生“分經調向”,定好棺位,然後用石灰填築,封土。
祭奠
亡人安葬後,要舉行各種祭奠活動。3日內,每日夜晚親眷到墳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墳前擺祭,接土圓墳。從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為一期(即“一七”),到靈前焚香化紙。“五七”時,到墳前燒紙,並將紙制人、馬、屋及生活用具燒掉。孝子在“五七”之內(光山等縣是百日內)不能理髮剃鬚,不穿紅戴綠,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後,將亡人靈牌按男左女右安置在供桌上,每日早晚一爐香,中午供飯;直至滿周年。周年時,焚香、化紙,親友參加祭奠。孝子守父母之孝為3年,伯叔兄弟和夫妻之喪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個月。3年內,頭年春節不貼春聯,只貼菱形白紙,子孫不外出拜年,近族人家不貼紅聯,親朋在正月十五前後為亡靈拜新年,燒新年紙;第二年貼黃或藍色春聯,第三年貼紫或綠色聯,3年後方可貼紅聯。滿3周年時,隆重祭奠後焚化靈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註:宗教活動不屬於習俗,習俗是世俗化的東西。包括聖誕節、復活節、古爾邦節、齋月、開齋節、佛誕日等等在內的全部不是世俗化的,都有特定的宗教教義規定,因此不是習俗。而我國塔吉克族的有少量穆斯林既參加古爾邦節(宗教活動)也過巴羅提節(世俗節日),因此巴羅提節是習俗。

哈薩克習俗

哈薩克語稱“克孜庫瓦爾”,它是哈薩克青年們最喜愛的一種馬上體育遊戲,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愛情的一種別致方式,常在喜慶時舉行。關於“姑娘追”,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隻白天鵝化為女子,和一位獵人結為夫妻,成為哈薩克人的始祖。他倆結婚那天,騎著兩匹白色的駿馬,象白天鵝一樣,飛來飛去,互相追逐。據說這就是姑娘追最早的由來。“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節繁花爭艷的草原上舉行,遠近牧民都騎馬前來參觀。活動一開始一對對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點並轡慢行。去時,小伙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謔或求愛,姑娘只能默默傾聽,不能生氣;返程,小伙子必須策馬急馳,姑娘則在後揮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可任意鞭打,有時還將帽子抽落在地,惹得觀眾一陣鬨笑。如果姑娘對小伙有情,則會鞭下留情,只見鞭子在小伙子頭上轉圈虛晃,卻不見鞭梢落身,或姑娘故意將鞭抽打到小伙子坐騎的馬屁股上。場面熱列,妙趣橫生。

柯爾克孜習俗

在草原上,除哈薩克牧民有“姑娘追”的遊戲外,阿合奇和特克斯等地的柯爾克孜族民間則有一種叫“追姑娘”的遊戲。每逢喜慶集會和婚嫁喜事,柯爾克孜族民間都要進行這種遊戲。柯爾克孜的“追姑娘”遊戲與哈薩克的“姑娘追”遊戲規則相反,是女的騎馬在前面跑,男的騎馬在後面追。柯爾克孜牧民說,這種遊戲是檢驗小伙子是否有本事,是否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男子漢。同時,這種遊戲也是柯爾克孜族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或求婚的一種最佳機會和方式。
參加遊戲的選手,騎什麼樣的馬都是保密的,不能讓對方輕易得到“情報”。每個村落要把最好的馬挑出來讓自己的選手騎上。比賽開始前,姑娘有權選擇自己的對手。
選好對手後,姑娘小伙子向指定的地點並轡慢行。一路上,小伙子可以任意向姑娘逗趣,說俏皮話,或者表白愛慕之情,甚至可以求婚。這時姑娘如果真的喜歡小伙子,則可以答應求婚,但大多姑娘並不表態,而是對小伙子表明,如果追上她婚事可以商量,如果追不上只好靠邊站。
到達指定的地點後,姑娘騎馬先跑,小伙子緊迫不捨。這時觀看的人群中不斷爆發出呼喊聲和口哨聲,為自己的選手鼓勁加油。小伙子如果追上了姑娘,可以在眾人面前摟一下姑娘或撫摸一下姑娘,也可以扯住姑娘的衣角表示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漢;如果小伙子沒追上姑娘,不僅在眾人面前丟了臉,而且小伙子所在的村落還要向姑娘頒發獎品。一般總是小伙子勝得多,姑娘勝得少,柯爾克孜族小伙子大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男子漢。

男左女右習俗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約定俗成地滲透到了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上公共廁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另外,還有照結婚玉照,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禮儀場合等等,男的往往在左邊,女的往往在右邊。如果顛倒了位置,就會有人笑話,說是違反了“男左女右”的習俗。《五運歷年記》認為: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盤古氏雙眼所化,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盤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間流傳的“男左女右”習俗,就是由此而來。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剛強屬於陽於左,女子性溫柔和屬於陰於右。“男左女右”在中醫套用上也有實際的科學意義,“男左女右”在醫學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於左手,女子取血分脈於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來。這一沿襲至今的習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

東山關帝文化

東山縣關帝文化信仰始於唐總章三年(公元668),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58個姓氏的將士到閩南開拓,為安撫和凝聚軍心,從祖籍中原河南引來了關公的香火,作為閩南海疆重鎮的銅山,關公的形象便在軍中倍受崇敬。這種風俗,被歷代沿襲下來。按古例,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日關帝上天,東山民眾恭送關帝上天,至過年正月初四日,恭迎關帝回歸。正月初五日子時,舉行關帝安位典禮。禮畢由本縣長官進第一炷香,抽第一簽,叩問本縣農、工、漁各業及百姓安泰、祈福消災諸大事。本縣長官祝畢,方由士民問卜。解放後,此例略改,由本地德高望重長者代表全縣士民進第一炷香,第一簽,為全縣祈福消災。
東山關帝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位於銅陵鎮東麓,國家4A級“風動石景區”內,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帝廟分為三宮體三進式建築。依次是端門,前庭迴廊、大殿,面積680平方米。關帝廟的端門“太子亭” 整體從構架到裝飾,美輪美奐,具有獨具的藝術魅力;石雕、金木雕刻、剪瓷雕等多出於歷代名家的珍品;大殿匾額清鹹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兩柱有明武英殿大學士,鄉賢黃道周親筆寫的木刻楹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魏削吳,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志存一統,左熙明。降魔伏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長聯對關公的一生,從其所為的精神境界做了精闢的概括。
台灣關帝信仰由東山傳入,東山關帝廟是台灣關帝廟的祖廟。
明末,鄭成功駐軍銅山,關帝成了軍隊的精神支柱,成了收復台灣的精神力量。在關帝的忠、勇、仁、義、信精神的激勵下,大陸軍民帶上關帝的香火,渡海做戰,在台灣人民的幫助下,終於趕走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台灣。此時,關帝成了中國人民抵抗外來敵入侵的英雄,成了台灣人民頂禮膜拜的英雄神。20年後,施琅率領水師進軍台灣,施琅深知關帝忠勇義的巨大作用,同樣把東山關帝廟的香火帶上戰艦,帶到台灣。至今,從東山關帝廟分靈到台灣就有1000多座。
關帝使海峽兩岸人民有了不可分割的神緣,有相同的關帝朝拜儀式:心禱、晉香、叩拜、三獻禮。東山“關帝聖簽”成了關帝溝通兩岸民眾的靈魂,每一首籤詩都有一個很生動地歷史典故,是古代燦爛文化精品。

關於植物習俗

樹是城市裡的“綠肺”,而如果在你身邊,有一些靈性十足,能帶來吉祥好運的樹,則不僅會改善你的居住環境,更能改善你的心情。
益於風水的槐樹
在中國傳統的風水布置中,槐樹被看成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據說在周朝時,三公曾在槐樹下朝見天子,因此後人用三槐比喻三公,槐樹成為功名利祿的象徵。在民間傳說里,槐樹還被認為是“靈星之精”,有公斷訴訟的能力。戲曲《天仙配》里便有在槐樹下判定婚事的情節。此外,槐樹是優良的蜜源植物,而且可以入藥。道教名著《抱朴子》里就說槐樹的果實服用後,可以補腦長生。
“多才多情”的梧桐
在中國古人看來,梧桐是一種感情豐富而有靈性的樹。
古代詩文里常以梧桐來象徵離愁別緒及忠貞的愛情。據說,梧是雄樹,桐是雌樹,梧桐同長同老、同生同死,因此,唐代的孟郊便有“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的詩句。古人還認為,梧桐能夠應驗時事,如果梧桐不生,就是國難的象徵。
桃:果中之仙
在古人眼裡,桃是仙家的果實,象徵著福壽吉祥。
桃被視為“五木之精”,能制伏百鬼,因此古人用桃木做成各種辟邪的物品,如桃印、桃符等。古人在端午節時,會在門上插桃枝來辟邪。在現代社會,花美果鮮,而且少病害、易種植的桃樹,也是庭園綠地或宅居時宜於栽種的植物。
雅俗共賞的“棗栗”
早在《儀禮》中,就有關於棗、栗的記載。在古時候,人們用栗木作神主(死人靈牌),稱宗廟神主為“栗主”。而古代諸侯則常用棗栗作為饋贈的佳品,棗栗還是儒家“三禮”(喪禮、葬禮、祭禮)及明清皇室供品中不可或缺的果物。
棗的諧音為“早”,民間習俗中,習慣將棗與栗子放在一起,諧音“早立子”。在民間的婚禮習俗中,新婚“撒帳”時都要用棗與栗子等果物,以象徵吉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