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據考古研究,廣東英德青塘遺址萬年前的墓葬,表明萬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明節習俗
  • 英文名:Tomb Sweeping festival
  • 別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
  • 節日時間:公曆4月4-6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中華文化圈
  • 節日起源信仰祭祀曆法
  • 節日活動:踏青郊遊、掃墓祭祖
  • 節日飲食:鮮果茶點
  • 節日意義:禮敬祖先,親近自然
  • 設定地點:中國
  • 設定時間:上古時代
  • 拜山流程:清雜草、擺祭品、拜祭、鳴放鞭炮
  • 國家文化遺產: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簡介,習俗內容,掃墓祭祖,踏青,插柳,遊樂,拔河,植樹,放風箏,盪鞦韆,射柳,蹴鞠,鬥雞,蠶花會,詩詞諺語,相關詩詞,農諺,其它相關,

節日簡介

清明節清明節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節氣與節日的合體。清明節氣是乾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習俗內容

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祭祖清明祭祖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拜祭。

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也有的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踏青郊遊,是清明時節與春祭並存的古老主題。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云:“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
清明節習俗

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清明節習俗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如今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鞦韆,供兒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製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清明節習俗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詩詞諺語

相關詩詞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年歡未盡又清明,雨燕聲咽柳失魂。
寂靜青山人陡涌,冥錢紙燭祭先陵。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孫趕上墳。
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節習俗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
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厭此生。
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 清明日與友人游玉粒》 (唐)來鵠
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
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
風急嶺雲飄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洛陽清明日雨霽》 (唐)李正封
曉日清明天,夜來嵩少雨。
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
酒綠河橋春,漏閒宮殿午。
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

農諺

清明既是節日也是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文中所說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其它相關

1、清明祭祀為何說“清明拜山”
此處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
南方一些地方將掃墓稱之為“掃山”或“拜山”、“拜清”,出於對祖先的禮敬,又或“去惡字而呼為美”的修辭習慣。例如清明節掃墓,北方叫上墳,南方沿海一帶為了避開“墳”、“墓”二字,婉稱為“拜山”。把掃墓叫做“拜山”顯得更古雅,“山”字的古義之一便作“墳塋”解,如今風水師仍然稱墓地的坐向為“山向”。
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 “祖山”、“大眾山”,拜祭祖山稱“掃大眾山”。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中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中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它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掃墓時,人們攜帶供品、財帛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財帛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也就是:修正墓地—上香—上供—敬酒—拜祭—放炮-徹供。
4、清明掃墓越早越好嗎
過去有民諺“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祭奠先人越早越好,可以在清明前一周、甚至兩周都可以進行,不要全趕到清明節這一天。
5、懷孕的婦女能清明節去掃墓嗎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掃墓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後參加清明掃墓活動。
6、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裡陽台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供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詞語。然後,再燒財帛。
7、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合適
通常是菊花,因為中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8、掃墓之前需禁食嗎
掃墓之前不一定要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最好吃飽食物別餓著肚子,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9、掃墓為何需要奉香給山神土地
掃墓時,除了將帶來的香燭炮、鮮花果品、財帛、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祭祀禮品多寡隨意),擺放在墓前外,還要燃點香燭,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護神。此後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燒化金帛,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後即可撤供離開。
10、掃墓時可不可開心嘻笑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掃墓外,還有踏青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既有肅穆掃墓活動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11、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郊外踏青照相無妨,別對著墓地拍照即可。
12、選擇清明時期結婚好嗎
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當然,結婚的擇日講究還很多。
13、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14、清明節穿衣配飾有講究嗎
忌穿到大紅大紫花俏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
15、清明節拜祭輩分有講究嗎
可講究,亦可不講究,一般不講究這次序。如果需要講究,拜祭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16、清明節拜祭會將陰氣帶回家嗎
這種事情不一定會發生,不過當你運勢低落時,就有可能遇上這種狀況,當然可以佩戴一些佛像、護身符。其實只要你做人厚道,同時懷著尊敬先人的心情,對四周的亡者亦予以尊重,應當不會有問題。
17、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掃墓嗎
坊間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這個是習俗問題,只要尊重當地的習俗即可,如果當地有此習俗,那么,最好迴避之,否則日後會帶來諸多的心理麻煩。如果當地沒有此習俗,則無關此禁忌。
18、能陪朋友去掃墓嗎
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可能會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掃墓的問題,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嗎,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生意場上陪同客戶去掃墓。有認為是可以的,掃墓只是一種悼念活動,不應該相信這些無依據的說法。也有人認為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各自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么這需要佩戴避邪吉祥物。
19、為何清明節前忌買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買雙鞋。有些所謂“大師”說法:“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你只要留意鞋店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就明白了。”——因“鞋”與“邪”同音就不能買鞋,是荒謬的說法;況且“鞋”與“邪”同音只是存在於部分語言中,多數語言都不同音,比如在粵言中就不同音了。這些說法並無科學依據。
20、祭祀時間
掃墓時間儘量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天未亮或傍晚時分,不利掃墓人,應儘量避免掃墓,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之間通常為掃墓最佳時段。
清明節傳承了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時節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清明節充分體現了人們“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至於近年來流傳的清明時節諸多禁忌,並無科學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