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箏(中國民間傳統風俗、活動)

放風箏(中國民間傳統風俗、活動)

放風箏是民間傳統遊戲之一,清明節節日習俗。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裡才有紙鳶。閩南語稱風吹。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藉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濰坊市被稱為風箏之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放風箏
  • 外文名:fly a kite
  • 亦稱:風箏
  • 起源中國
  • 利用:傳信,娛樂
  • 傳播:14世紀
  • 起源時期春秋戰國
起源傳說,風箏起源,風箏傳說,風箏製作,工藝結構,製作舉例,風箏放飛,操作原理,放飛技巧,放飛活動,注意事項,有益影響,吉祥意義,有益身體,有益視力,治療疾病,風箏之都,濰坊風箏,天津風箏,北京風箏,國外風箏,各國風箏,馬來西亞,韓國,泰國,日本,荷蘭,英國,美國,

起源傳說

風箏起源

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說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兩千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故稱為“紙鳶”。
放風箏放風箏
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風箏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中國傳統的風箏一般分為硬翅、軟翅、板子、串子、立體(筒形)等幾類,按地域和風格又分為濰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的風箏。中國最大的風箏製造地在山東的濰坊,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每年舉辦風箏會,2005年還有舉辦風箏錦標賽。放風箏是中國民間廣為盛行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部分民族傳統的娛樂風俗。流行於中國各地,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原用於軍事上,相傳春秋時期,著名的建築工匠魯班曾制木鳶飛上天空。後來,以紙代木,稱為“紙鳶”;漢代起,人們開始將其用於測量和傳遞訊息;唐代時,風箏傳入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到五代時期,又在紙鳶上系以竹哨,風入竹哨,聲如箏鳴,因此又稱“風箏”。至宋代,放風箏逐漸成為一種民間娛樂遊戲;元代時,風箏傳入歐洲諸國。唐以前的風箏用絲綢製作,晚唐時改用紙制。品種繁多,結構有硬翅、軟翅、傘形、桶形、長串等。題材廣泛,形式多樣。 民間還創造了風箏上的附加物,如有音響的“鶴琴”、“鑼鼓”,有燈光裝置的“燈籠”,有散落攜帶物的“送飯兒的”等,獨具特色。
風箏,杭人稱“紙鳶”、 “鳶兒”,為民間傳統遊戲。大都於春風和煦的二、三月放飛風箏。風箏的技藝全在做工,從扎細竹骨架,到糊以紙絹,塗以彩繪,調準提線,系以長線,各道工序十分講究。南宋時風箏製作工藝相當發展,放風箏在杭州成為盛行的娛樂遊戲。當時已有放風箏比賽活動,比賽常在春遊時進行,地點在西湖斷橋一帶,比賽方法據《武林舊事》卷三“西湖游幸”載:“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即兩根風箏線絞在一起,以先絞斷者為輸。
放風箏

風箏傳說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放風箏
風箏起源古代中國,約14世紀傳到歐洲,風箏的起源可能與木鳥有關,它也起源於中國。風箏又名紙鳶、鳶,紙鷂或鷂子,中國古籍當中有關風箏的史料比木鳥豐富。唐朝的《事物紀原》記載了漢初的韓信是風箏的發明人。唐朝的記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韓信制風箏讓張良乘坐,飛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營軍心。宋朝的傳說為:劉邦征伐陳烯,韓信打算裡應外合,便用風箏測量距離,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宮
《事物紀原》和《新唐書》分別記載了利用風箏求援的軼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蕭衍被侯景兵困南京。武帝的將軍羊侃用風箏送出求援詔書。不料風箏被侯軍誤為妖術而射落,求援因此失敗。
放風箏的童稚放風箏的童稚
更為離奇的風箏傳聞見於《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時,大殺“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孫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為元韶製作風箏,他們二人從金風樓乘風箏雙雙飛逃。這些傳奇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人的關於飛行的奇思妙想。今天看來仍然很有趣味。中國古人發明了風箏,直到很晚風箏才傳到歐洲,並逐漸傳遍了世界。

風箏製作

工藝結構

風箏用細竹紮成骨架,再糊以紙或絹,系以長線,利用風力升入空中。傳統的中國風箏技藝包括“扎、糊、繪、放”四種技藝,“扎”即要達到對稱,左右吃風面積相當,又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即要保證全體平整,乾淨利落,又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即要做到遠眺清楚,近看真實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即要依據風力調整提線角度,又包括:風、線、放、調、收。風箏的種類主要分為“硬膀”和“軟翅”兩類,“硬膀”風箏翅膀堅硬,吃風大(受風力大),飛的高;“軟翅”風箏柔軟,飛不高,但飛的遠。在式樣上,除傳統的禽、獸、蟲、魚外,近代還發展出人物風箏等新樣式。
風箏類型風箏類型

製作舉例

1.蝌蚪風箏
圖一所示為蝌蚪風箏的骨架圖及拴線圖。為方便網友製作,特地加上比例尺格線。
圖一圖一
這種風箏製作起來非常簡單,對材料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按圖製作均能達到放飛的目的。該風箏所用竹條骨架只有橫豎兩根,風箏的製作尺寸一般寬在450 毫米左右為宜,太大太小均不適宜。以寬450毫米為例,橫竹條寬度和高度分別為3和3毫米,若為減少些自重,在邊梢部位可以對稱地削到寬高均為2毫米。由於這種風箏在結構上屬於半硬拍子類風箏,放飛時需要的風力一般在3級左右,所以,對於初學者來說,可以不必對竹條的寬厚顧慮太多。若結構重一些,放飛時需要的風力稍大一些而已。
豎竹條的寬厚均為 3.5毫米,長為620毫米。將橫豎竹條十字綁在一起,蒙面材料可以採用皮紙、宣紙、無紡布、塑膠薄膜、絹、尼龍綢等均可,若採用紙質的話,在邊線處套用細線包邊,以防止扯裂。將蒙面材料和竹條粘在一起,在尾部粘上寬40毫米,長1500-3000毫米的用與蒙面材料相同或是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尾巴(特別提醒:
嚴禁使用金屬膜及其它導電材料製作蒙面和尾巴)。按照圖示比例拴上提線,對於初學者,剛開始綁放飛提線時,由於沒有經驗,總是擔心綁不好,其實,只要注意觀察學習,很快就會掌握的。為了便於放飛時進行調整,一開始可以將放飛線的長度留的長一些。對於拍子一類的風箏,由於其放飛結構的特殊性,您在綁放飛線時,如果拴的長短不合適,也只是影響放飛的角度而已。這時反而有利於您學習和掌握提線的調整。由於這種風箏的平衡主要是靠長長的尾巴,所以對風箏製作過程中的骨架要求並不是很高,是一種適宜初學者製作的風箏。放飛時將橫條背面用細線拉住,使風箏變成弧形面,在風的作用下容易瀉風,使得風箏飛行穩定。關於蝌蚪風箏的蒙面繪畫比較簡單,相信青蛙蝌蚪您總是見過的,如果想省事的話,可以將整個風箏以墨色染黑即可,放飛到天空中的效果也是有趣的。為了突出蝌蚪風箏搖擺的放飛效果,在風箏放飛起來以後,只要增加或減少尾巴的長短即可。如果飛行中的風箏特別平穩,可以逐漸減少尾巴的長度以增加風箏的搖擺,不過,這是以犧牲風箏的穩定為代價的。
圖二圖二
2.王字風箏
王字風箏,由其骨架形同王字而得名,北京人所稱“屁簾兒”即指它。在各地均可見到這種風箏的影子,是許多喜歡放風箏而又沒有專業製作經驗的朋友都能製作放飛的一種“大眾風箏”,如圖二所示。同蝌蚪風箏一樣,這種風箏的製作尺寸也不宜過大,寬度在550毫米左右為宜。總共4根竹條組成骨架,骨架竹條尺寸同上邊的蝌蚪基本一樣,對竹條的製作精度要求不是很嚴,風箏的飛行穩定同樣也是依靠長長的尾巴來平衡的。
以550毫米寬的風箏為例,三根橫向竹條的長寬可以一致,(短的一根也可略為小一些),長寬厚度均為3.5-4毫米,蒙面及兩根尾巴的材料同上。同蝌蚪風箏一樣也是拴兩根提線。風箏的彩繪可以在蒙面上繪製各種卡通圖畫,人物繪畫等,一種很有創意的繪畫是:在蒙面上繪出一個孩子的頭部,而長長的尾巴繪成其長長的辨子。您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
3.八卦風箏
八卦風箏是傳統的中國風箏,在大江南北到處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一般來講,八卦風箏適宜在風箏較大的情況下放飛,放飛的經驗表明:風力越大,風箏的放飛角度越大。
圖三圖三
因為屬於硬拍子類,沒有瀉風的地方,所以風箏的風行狀態和風力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風力大小不穩定的話,八卦風箏在飛行的時候,一揚一落,非常有趣。圖三是八卦風箏的骨架圖,八卦風箏製作簡單,對製作的材料,綁紮的要求不是很嚴格,只要按照下邊的要求去做,一般都可以達到放飛的目的。
八卦風箏得名於風箏的外形,因其為八角而來,因於中國傳統的八卦相吻合,故多稱謂八卦,在繪畫上,一般多繪以傳統的八卦圖形。八卦的骨架由兩個正方形的架子組成,一般的正方形骨架大小在500-1000mm之間。只是兩個正方形的大小要求一致, 根據風箏的大小,500mm大小的可以只設一根堅向竹條,如圖三。大於此規格的要設十字形骨架,竹條的大小要大一些,在厚度方向比寬度大一些。以500毫米的八卦風箏為例,構成正方形的四根竹條寬高均為3毫米,長500毫米。用削好的竹條綁成兩個正方形骨架,然後按圖示將兩個正方形綁在一起形成八角即可。風箏的蒙面材料同上邊二種風箏採用的一樣。風箏的提線為三根,位置如圖所示。同蝌蚪風箏一樣,在放飛時,在風箏的中心部位上也用細線將風箏拉成弧形,以利於風箏在飛行時瀉風。(如果不拉成弧形,風箏同樣也能飛行,你不妨試試)。八卦風箏的繪畫,一般都有是採用傳統的八卦圖案。八卦風箏的尾巴一般採用的是在細線繩上綁上紙穗的方法。

風箏放飛

操作原理

眾所周知,風箏上天有兩個必要的條件:
風箏要在有風的天氣下,風箏才能放飛
風箏都得有提線的牽引,“斷線的風箏”在短暫的飄遠之後必定會掉下來
揚力的產生:
風箏在空中受風,因為空氣會分成上下流層。通過風箏下層的空氣受風箏面的阻塞,空氣的流速減低,氣壓升高;上層的空氣流通舒暢,流速增強,致使氣壓減低;揚力即是由這種氣壓之差而產生的,這正是風箏能夠上升的原因。
以上可知,揚力的產生有2個要素:1. 風力;2. 牽引力;風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風箏受風的角度和上揚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線方便地控制。幾次練習後放風箏者會很快掌握控制風箏的技巧:放風箏的時候,一般是一抽一放。抽的時候,因為風箏提線一般放在風箏面靠上的位置,加大牽引力可以控制風箏角度變小,上揚力增加,風箏穩步上升;放的時候,即平衡的風箏牽引力變小,在風力和揚力的合力作用下,風箏會飛高飛遠,但是必須很快又抽,以再次保持風箏的角度穩定。風力正盛的時候可以多放線,當風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線。

放飛技巧

一.放風箏前要先知道風的方向和速度強弱,如果附近有旗幟或吹煙,看它飄浮的方向就能知道。否則拾起枯草或一些小紙片向空中拋去,也可以測出風的正確方向。
二.在風力適足的時候,放風箏可以不必請人幫忙,自己拿風箏的提線,逆風向前邊跑邊看還要注意風箏飛升的狀況,直到感覺風勁夠,風箏向上爬升時,可停下來,慢慢放線。當風力不繼時,快速向後收線,給予人工的加風,如感覺風箏線有拉力時,就要把握時機放線,若風箏有下降的趨勢,有時尚須迅速收回一部份風箏線,直到風箏能在天空挺住不墜。
國小教科書課文放風箏插圖國小教科書課文放風箏插圖
三.放風箏時最好有助手幫忙,將風箏線拉長約十公尺,面向逆風,雙手拇指和食指輕扶著風箏後面的骨架,(比較容易脫離)拿著不動,施放者待陣風一來,將風箏輕拉脫離助手之手(不必叫助手放手),邊跑邊放線,直到風箏升起至相當高度時,前後輕抖,使風箏穩定。有很多施放者通常都會叫助手放手,助手還將風箏持著不放或向上擲出,有時施放者也不顧前後問題向前奔跑,這些都是錯誤的施放方法。
四.若一次放數個風箏時,必須考慮風箏與提線的連結方式。
五.如果風箏飛翔穩定時,可把風箏系在樹幹或物體上,任其飄浮,而在風向及風力不穩定的情況下,則必須隨手操縱,當風力突然轉強,風箏搖擺而傾斜度過大時,將有翻轉栽落的危險,這時有兩種控制方法: 一是迅速放線。二是迅速往風箏方向,向前奔跑數步,均可緩和其勢,有時風力停頓,風箏向下墜落,將風箏輕抖數下或迅速向後奔跑,如果後退無路,則可用迅速收線的方法處理。
六.如遇兩隻風箏線糾結在一起時,施放者不要驚慌,立刻與糾纏者靠近,互相交換調整,使線鬆開即可。
七.收迴風箏時,要慢慢收線,收線要儘量遠離有高大樹木的地方,以免風箏墜落掛在樹上。

放飛活動

風箏運動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不僅北京地區的放風箏活動馳名遐邇,一些邊遠地區也紛紛舉行放風箏活動。1981年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文化館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風箏演放會;同年,包頭市少年宮也舉辦了青少年放風箏比賽。1980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風箏學會─—北京風箏學會。此後,國內每年均舉辦有較大規模的風箏節。1989年國際風箏聯合會正式成立,總部設于山東濰坊,濰坊也有一年一度的風箏節,在每年的4月20號左右。在歐美、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放風箏活動也很流行,經常舉辦國際性的風箏放飛大賽等活動。
第24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第24屆濰坊國際風箏會

注意事項

一、在放風箏的地點選擇上要選擇寬敞的非交通道路,注意周圍地面情況,路面要平整,沒有溝溝坎坎,事先觀察好運動範圍內的建築物情況,因為在放風箏的過程中人總是在倒行,所以要特別注意防止摔傷。
二、注意觀察周圍是否有電線,防止因風箏與電線接觸發生觸電事件,要儘量保持風箏的乾爽,如果掛在電線上不要貿然去取,防止觸電和摔傷。
三、由於風箏運動的特性,需要長時間仰頭,同一個姿勢要保持較長時間,因此提醒老年人和脊椎動脈供血不足的運動者在參與此項運動時儘量避免突然轉頭,以防腦血管的突然收縮,同時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調節參與運動的時間長短。
四、對於患有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運動者儘量避免在喧鬧的活動場地長時間進行放風箏運動。
五、要根據天氣變化作好對皮膚和身體各器官的保護。避免日光性皮炎以及過度紫外線可能造成的皮膚癌以及烈日下的脫水等。在天氣不太溫和的時候,老年人和末梢神經不好的人尤其要注意氣候變化和運動量的適當,因為長時間的站立會導致手腳的凍傷。
六、注意環境的選擇。機場旁、電線桿附近、火車道旁、高樓頂或閃電時,絕對不可以放風箏。在公園裡、小山丘上、河川旁或海邊空曠處,較適宜放風箏。
七、放風箏時切忌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更不要在比較集中的公共廣場上放風箏,因為行人多,風箏線也是會傷人的,據悉河南一男子撞向風箏線喉嚨被割破,差點喪命。

有益影響

吉祥意義

春節期間,北京多晴朗之日。春風裊裊,碧空如洗,麗日白雲,寒氣漸消。這時,如果抬頭觀望,常常會看到兩三隻色彩鮮靈的風箏,在湛藍的天空中飄蕩。北京人都喜歡風箏,春節期間到曠野去放風箏,也是一大樂趣。從大年初一起,一直到清明節,是北京放風箏的好時候。不管春天來得多么晚,也不管殘冬多么頑固地不肯退走,人們只要看到天空中飄蕩著的風箏,就會深切地感到,春天來了,桃紅柳綠的日子已經不遠了,所以風箏可稱是北京人心目中的報春花。出售風箏的小販,往往就是製作風箏的藝人,他們用一種使人感到親切的吆喝聲招徐顧客,有時還會就地把風箏放到空中。戴“媽虎帽”的小孩,穿長衫的讀書人,著青緞子馬褂的老翁,都會被這些栩栩如生的風箏所吸引,仰首觀望,噴噴讚嘆。天空中是翩翩起舞的風箏,地面上是嘩嘩啦喇的鞭炮,構成了一幅生意盎然的京華新春風情圖,令人心醉,令人依戀。
放風箏(中國民間傳統風俗、活動)
中國的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傳春秋時公輸般就曾“制木鳶以窺宋營”。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風箏和春節聯繫在一起了。如果注意觀察,在大年初一以前,天空中絕少看到風箏,而從初二起,風箏就越飄越多了,這也算是北京春天來臨的一種標誌吧!

有益身體

中國有句古話:“鳶者長壽”。意思就是說,經常放風箏的人壽命長。製作一隻絢麗多彩、新穎別致的風箏也是一種創造。當人們眺望自己的作品搖曳萬里晴空時,專注、欣慰、恬靜,這種精神狀態強化了高級神經活動的調節功能,促進了機體組織、臟器生理功能的調整和健全。雙目凝視於藍天白雲之上的飛鳶,榮辱皆忘,雜念俱無,與保健氣功的作用異曲同工。其效應符合傳統醫學的修身養性之道。在風和日麗的大自然中放風箏是最好的日光浴、空氣浴。跑跑停停的肢體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增強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此外,放風箏的群體性很強。箏友相聚,妙語連珠,破悶解難,精神愉快。“笑一笑,十年少”,也是鳶者長壽的重要因素。

有益視力

近距離、長時間用眼引起眼球睫狀肌緊張,是造成近視的主要原因。放風箏時極目遠眺風箏的千姿百態,能調節眼部肌肉和神經,消除眼睛疲勞,達到保護和增強視力的目的,對防治近視眼、老花眼視神經萎縮極為有利。

治療疾病

消內熱積聚
在春光明媚的春天裡和空氣清新的田野上放風箏,可以吐故納新,促進血液循環,清心肝之火,散內結鬱熱。此外,所有病情較輕的慢性疾病,都可以套用風箏療法來輔助治療,加速康復。
可以降血壓
從中醫角度講,放風箏可釋放壓抑的情緒,通過排除濁氣,順暢清氣,使體內氣息順暢,從而起到降壓作用。從西醫角度說,放風箏時精神專注,可排除雜念,心情放鬆,血管舒緩,血壓也就得以下降了。
可治頸椎病
經常放風箏,可以保持頸椎、脊柱的肌張力,保持韌帶的彈性和椎關節的靈活性,增強骨質代謝,加強頸椎、脊柱的代償功能,既不損傷椎體,又可預防椎骨和韌帶的退化。放風箏時,眼望天空,頭向後仰,還可使頸項部的肌肉得到放鬆,有利於保持頸椎的生理弧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頸椎病的康復。
治神經衰弱
放風箏時,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可使處於緊張狀態的大腦皮層和腦血管放鬆,使大腦皮層得到休息,故對神經衰弱及失眠症有治療作用。

風箏之都

濰坊風箏

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就設在濰坊風箏博物館。濰坊也是中國的風箏之鄉,製作歷史悠久,屬中國三大風箏派系之一,與京、津風箏齊名鼎立,享譽中外。濰坊風箏題材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民間生活氣息。每年4月20日至25日舉行,每年都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賽。節慶的活動內容包括:舉辦開幕式,放飛儀式,國際風箏比賽,國內風箏大獎賽,評選風箏十絕,參觀風箏博物館,觀看楊家埠民間藝術表演,參觀民俗旅遊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娛樂等。

天津風箏

天津風箏的製作技術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清代的楊柳青年畫《十美圖放風箏》即可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十種風箏。對天津風箏製作技術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已故風箏藝人魏元泰。他從事風箏製作70餘年,先後研製了平拍類、圓形立體類和軟翅風箏,還創造了折翅風箏。在著色上富於民族特色,並吸收了古建築彩繪上使用的退暈法以及冷暖對比色調,使之更加適合高空放飛的特點。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獲得了金牌,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
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面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造型美觀,彩繪精美,放飛晴空令人賞心悅目,又可放於室內以供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珍品。

北京風箏

相傳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清《帝京歲時記勝》記載了當時傾城男女“各攜紙鳶”,清明掃墓後施放較勝的盛況。近人沈太侔《春明採風志》載:“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結架,作燕飛式,紙糊,繪青藍色,中按提線三根,大者背著風琴或太平鑼鼓,以索繞●,順風放起, 晝系線條,夜系紅燈,兒童仰首追逐,以泄內之積熱,蓋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 ,花樣各別,哪咤、劉海、哈哈三聖、兩人鬧戲、蜈蚣、鮎魚、蝴蝶、蜻蜓、三陽開泰 、七鵲登枝之類。其最奇者,雕與鷹式,一根提線翔空中,遙睹之,逼真也。”北京風箏基本形式有硬翅、軟翅、排子、長串和桶形五種。

國外風箏

各國風箏

特點及風俗
雖然對於風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風箏的起源在中國,大約在8世紀時傳播到世界各國。
一般而言,由於亞洲地區盛產竹材,適合各種自由曲線的結構設計,並且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所以風箏造型千變萬化且富個人色彩;而西方國家因為缺少竹材而以玻纖或碳纖為材料,在風箏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鮮明、簡潔,多以單純的色塊來表現。
不過由於材料、氣候和民俗習慣的差異,而演化出各式各樣、形態多變的風箏,例如北方的沙燕傳到東南亞後,就轉化成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各型月箏;而硬拍和米字結構傳到韓國發展成風穴風箏,傳到日本,則以浮世繪風格傳揚於世。至於傳到歐美地區的風箏以風箱、傘翼及十字結構為主,因此以各種立體造型及三角翼等幾何圖案為設計主流。

馬來西亞

傳說很美麗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說是為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裡遇到一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回家,悉心撫養,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裡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壞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他,必須做一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
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的卻是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形似月牙而得名,這種風箏有的像鳥、有的像魚,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精心製作、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迎接貴客。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還把風箏作為公司的標誌。

韓國

風穴風箏獨樹一幟
韓國自行發展出代表性的風箏——風穴風箏,這是由米字結構的風箏轉化而來。一般的米字風箏是以十字交叉與對角線交叉的骨架結合在一起,加強結構與增加受風。而韓國的風穴風箏更進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個風穴,巧妙地運用受風與排風的位置,讓背風轉為浮力,使風箏的動作更為靈活,屬於打鬥風箏的一種。

泰國

風箏也有男女之別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為鳥箏,女箏稱之為魚箏。鳥箏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鑽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

日本

浮世繪風格獨特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一般以為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為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為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

荷蘭

曾造出世界最大的風箏
荷蘭風箏多沒有骨架,材料多為尼龍布和塑膠紙。荷蘭曾在1984年展示一隻世界上最大的風箏,無骨架,以尼龍布製成,放飛前要先充氣,並由8噸的汽車牽引才能順利升空。

英國

風箏監視潛水艇
在英國,風箏原先是作為航空學的裝置之一。20世紀20年代,以風箏進行廣告宣傳已是常見的宣傳手法,而二次大戰中,英國曾用風箏載人來監視德國潛水艇的活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還曾把風箏作為防衛空中攻擊的裝置配置在驅逐艦上。

美國

特技風箏來自靶機
放風箏,在美國被視為一種老少皆宜的體育活動,所流行的風箏多為尼龍布制,不怕風吹雨淋。
1956年發明軟體風箏後,不僅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膠材料來支撐,更可將風箏摺疊起來,攜帶相當方便。美國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就是根據飛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