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風箏,古代的風箏,風箏的起源,風箏的構造,風箏的種類,北京風箏,濰坊風箏,天津風箏,南通風箏,江南風箏,台灣風箏,板子風箏,硬翅風箏,軟翅風箏,串類風箏,自由類風箏,
中國傳統風箏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民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薰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古代的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南北朝
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
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朝
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
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
把放風箏做為鍛練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
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
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
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的起源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候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候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候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風箏的構造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緻,動物,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於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忍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做風箏的工具:
漿糊, 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1) 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 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 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東西.
做法:
1.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 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紮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3.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4.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風箏的種類
1、北京風箏 北京風箏的藝術造型大體有七種:
北京風箏
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創製出來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雛燕三種。
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結構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孫悟空、鐘馗或者花籃。
軟翅--大多是立體仿形的。如蜓蜒、鳳凰、鷹、蝴蝶、螃蟹、孔雀等。
對燕--又叫擔子,一根竹擔起兩隻風箏。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鴿子,放飛起來,雙雙追逐,初期如生。
拍子--分軟、硬拍子,很像塊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蟲形象。這類風箏必須拖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幾類風箏則不須帶尾。
串兒--蜈蚣或龍形風箏。
筒兒--宮燈、水桶形狀的風箏。
北京風箏至今保持著骨架精巧、彩繪嚴謹、雍容華貴、觀賞價值較高的藝術特點和風格。北京風箏的代表是:曹氏風箏、金氏風箏、哈氏風箏。北京風箏近幾年發展很快,新秀輩出。
2、濰坊風箏 濰坊風箏在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中,以其獨特的藝術個性,代代相傳,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交相輝映、鼎足而立,並在題材、造型、繪畫等方面有所創新。
濰坊風箏
濰坊風箏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和生動的氣韻,扎制博採眾家之長,特別在風箏的造型結構和繪畫色彩上,把製作木版年畫的工藝移植到風箏上,把國畫的傳統技法,運用到風箏的繪製上,形成了造型優美、扎工精細、色彩艷麗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風箏的一個重要流派。
濰坊風箏的藝術造型特點和風格: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品種繁多、起飛靈活。
在中國的風箏家族中,濰坊風箏歷史悠久,題材豐富、廣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選用,設計的誇張變形,畫工的年畫技法,以及放飛的巧用力學原理,構成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神韻,蜚聲古今中外。
3、天津風箏 天津風箏的代表是魏元泰,人稱風箏魏。他以風箏造型、圖案彩繪、放飛技巧的不斷創新而著稱。他博採眾長,技藝精湛,在風箏上打眼、扣揮、扎結,用錫焊銅箍銜接風箏骨架的首、身、翼、層,數丈長的風箏能摺疊裝進一尺大小的盒子或紙袋,攜帶方便。他製作的蝴蝶風箏在空中可以自動調換位置,飛機風箏能撒傳單,小鷹風箏能兩翅扇動,兩眼啟閉。1915年2月20日,魏元泰扎制的14隻風箏.在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鑿成而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風箏魏以巧奪天工的構思,奇特的扎制技術,美觀的色澤而獲得國際天津風箏的特色突出表現在骨架扎綁技巧和圖案色彩方面。風箏造型在傳統的基礎上,別出新意,其構思與繪畫令人耳目一新。風箏魏曾設計製作出一種風答甩降落傘的裝置,技巧很高,但製作較簡單。用直徑10毫米左右的軟質蘆葦管或硬草板紙做成直形筒子,套於風箏線上,裝一鋼絲彎成的、直徑1毫米左右的鉤子,小降落傘掛在鉤柄上,放飛時,風吹降落傘打開,帶動裝置沿著風箏線上行。在離風箏1米處,固定的橫棒銅絲與鉤柄接觸即向後退,使鉤子脫落,五彩的降落傘便滿天飛舞了。後來,他的弟子又創作了弦上飛、鳥鳴式等各種新式樣的風箏。
天津風箏
4、南通風箏 南通風箏的藝術風格可以概括為:簡樸的造型、高低音交響的哨笛裝置和富麗典雅的工筆彩繪。南通風箏的基本樣式可以分為板鷂式與活鷂。
南通風箏
南通風箏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音響裝置,在風箏上,成排成行的裝有各種大小不同的哨笛,數目從一百到三百隻不等。南通風箏被稱為空中交響樂。
5、江南風箏 南京風箏的代表作是木版印刷的傳統風箏雙魚和路鷹。
江南風箏
江南許多地方,燈節一落燈(過了農曆正月十八),風箏就陸續升天了。清明、重陽節前後是放風箏的高潮。江南風箏名目繁多,樣式各異。軟翅小型風箏到處可見,閩南一帶最簡單的是瓦刀塊,方方的一片。廣東陽江縣扎制的一種靈芝風箏,高三米,頂架銅弦巨弓。在高空受風鳴響,聲傳十餘里,深受人們喜愛。還有一種名叫崖鷹的風箏,可以在一條線上同時放飛三隻。飛翔時兩隻在上,一隻在下,輪番調換位置,忽上忽下,動作優美,據說曾經引得林中棲息的鳥類誤以為同類招喚而趕來合群嬉遊。陽江的娛蟻風箏,獨具一式,頭部是聯蟻的寫實形狀,最長可達一百五十節,總長十餘丈,騰空後如長蛇飛舞,栩栩如生。
6、 台灣風箏 台灣風箏的造型特點:強調特徵、概括簡化、誇張變形。
台灣風箏
台灣風箏以軟翅造型見長。一類是取自然物體的部分美妙線條構成風箏的形狀,另一類是模擬自然物的形狀構成風箏。主要有陀螺、龍、八角、中國城、老鷹、蝴蝶、蜻蜓、金魚挑、雙魚、海燕、七星、海鷗、宮燈、飛虎、蜈蚣、大蝴蝶、大彩蝶等21個品種。
風箏的結構種類 風箏一般是以竹料為骨架,用紙或絹蒙面裱糊,再精小繪製而成。依照風箏的結構形狀,也就是從觀賞的角度,可把風箏分為板子類、硬翅類、軟翅類、串式類、自由類等五個類別。
板子風箏
1、板子風箏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平面形風箏。從結構形狀看,它的升力片是主體,無凸出部分,風箏四邊有竹條文撐,如民間廣泛流行的臉譜風箏、雙魚風箏、青蛙風箏等。這類風箏扎制容易,飛升性能好,適合表現多種題材,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一種,京津一帶也叫它拍子風箏,或呈八角菱形,或呈螟蟲形。為了便於起飛,這些風箏,一般都抱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或穗子,以求平衡,品種繁多,形式不一,代表作品為八卦風箏。
硬翅風箏
2、硬翅風箏 這種風箏是用上下兩根橫竹做成翅膀的骨架,中間豎長方形竹條固定兩翼,糊上面料,形成三角風兜,有較好的起飛性能和穩定的放飛效果。硬翅風箏的硬翅是固定形式,而硬翅範圍以外的造型與骨架結構則隨內容題杉的不同而變化。可表現的主題式樣較多,加北京流行的米字風箏中的花籃、鴛鴦、喜鵲、鸚鵡等。鯰魚風箏也屬米字硬翅,只不過在頭部誇張地裝飾了兩條相對稱的魚須,尾部又加丈余的魚尾。
軟翅風箏
3、軟翅風箏 它的升力片(翅)由一根主竹條構成,翅膀的後半部是軟性的,沒有竹條依附。它的結構,不同於硬翅風箏,主體骨架多數做成浮雕式,骨架有單層、雙層和多層。這類風箏可以表現的主題範圍很廣,種類較多,題材有禽鳥、昆蟲、金魚等,製作時大都模仿其形,手法高妙,能給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感覺。
京津一帶的鷹風箏是仿照克鷹的形狀作變型、誇張而設計的,是典型的軟翅風箏。風箏的肚是短的,翅膀是長的。它與其它形式的風箏比較。有著更好的起飛性能。
串類風箏
4、串類風箏 串類風箏是把數隻相同或者不同的風箏,像穿糖葫蘆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線上放飛的風箏。這類風箏升力強勁,氣勢恢宏,具有生動活潑、龍活活現的藝術表現力。代表作品有龍頭蜈蚣風箏,一字大鷹風箏等。
自由類風箏
5、自由類風箏 自由類風箏指按其形狀,在以上幾類不能包括的風箏。比如用三角形的骨架作支撐,或無骨架而拉成弧形的軟風箏。它的優點是製作簡單,易表現多種題材,起飛性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