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戴永慶先生是昆明“滇式風箏”的代表人物,扎風箏在戴家作為一種家藝代代相傳,到戴永慶已是第四代。滇式風箏的技藝離不開傳統風箏的“四藝”,即“扎、糊、繪、放”。簡單地理解就是“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戴永慶整理總結了製作風箏的技藝,將滇式風箏的結構比例圖繪製出來,以便於風箏教學。“滇式風箏”在風箏節上屢次獲獎,2001年第十八屆濰坊風箏節上,戴永慶的作品獲得團體二等獎。2002年第十九屆濰坊風箏節,戴永慶扎的龍形風箏獲第一名。2009年8月20日在美國華盛頓州國際風箏節,其徒弟李競飛的作品《魅》得一等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滇式風箏
- 起源:雲南
- 發明:沐英
- 流傳時間:50多年
基本概況,人物介紹,風箏淵源,授徒,量化製作,早年經歷,獲獎經歷,風箏特點,
基本概況
滇式風箏流傳民間500多年。將風箏帶到雲南的是明朝著名將領沐英。當時,風箏是在軍隊間傳遞信號的主要工具,屬於軍事用途。到了近現代,放風箏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項休閒娛樂活動。
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戴永慶先生是昆明“滇式風箏”的代表人物,扎風箏在戴家作為一種家藝代代相傳,到戴永慶已是第四代。滇式風箏的技藝離不開傳統風箏的“四藝”,即“扎、糊、繪、放”。簡單地理解就是“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戴永慶整理總結了製作風箏的技藝,將滇式風箏的結構比例圖繪製出來,以便於風箏教學。
“滇式風箏”在風箏節上屢次獲獎,2001年第十八屆濰坊風箏節上,戴永慶的作品獲得團體二等獎。2002年第十九屆濰坊風箏節,戴永慶扎的龍形風箏獲第一名。2009年8月20日在美國華盛頓州國際風箏節,其徒弟李競飛的作品《魅》得一等獎。
人物介紹
風箏淵源
在雲南,說到滇式風箏不得不提昆明人戴永慶。2010年64歲的他,已經與滇式風箏“打交道”54年。扎風箏在戴家作為一種家藝代代相傳,到戴永慶已是第四代。從小對風箏有著特殊情感的戴永慶,十歲開始就吵著學扎風箏。無奈之下,父母,只好答應,惟一的要求是不允許半途而廢,必須學到底、學透、學精,戴永慶點頭允諾。
年幼的戴永慶不知扎風箏是門大學問,必須掌握書法、繪畫、木工和篾工多樣技術,於是,在學習過程中不免有懈怠心理。每當練習書法和繪畫時,母親總是手拿棍子守候一旁,一旦不認真,當即就是一棍子打在手背上。在嚴格管教中,兩年後,戴永慶已經能夠獨立完成扎風箏的所有工序,他扎的風箏不但飛得高還飛得遠。
授徒
戴永慶一邊做著研究的同時,也在傳授學徒手藝。戴永慶帶的三個學生,有從事美術教學和音樂教學工作,還有社會工作者。在2009年8月20日的美國華盛頓州國際風箏節,學徒李競飛的風箏作品《魅》留空8小時,獲得此次大賽一等獎。在日本、印度、美國、加拿大等眾多風箏面前,李競飛的“滇式風箏”因手工、物理學、力學、繪畫、藝術等各方面的優勢奪冠。自李競飛的滇式風箏獲獎後,美國西雅圖、芝加哥等各大城市一度掀起了學做“滇式風箏”的熱潮。目前,李競飛獲獎的風箏作品已被西雅圖世界風箏博物館收藏。同時,該館也收藏了戴永慶的風箏作品三件。
量化製作
民間工藝技藝傳授主要靠“口傳心授”,沒有標準可言。多採用“歌訣” 形式達到好教好記的目的。由於藝人的文化水平所限,這些歌訣在流傳中容易出現丟失、修改、訛誤現象。戴永慶14歲時已經關注到這種情況,於是構想將風箏規格量化,歸納出具體的比例,易學易懂易傳。
當戴永慶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家人時,遭到一致反對。原因是量化後的風箏製作他人易掌握,自己容易丟掉飯碗。儘管家人不理解,戴永慶還是偷偷研究起風箏的規格和比例。功夫不負有心人,戴永慶最終找到了突破口,摸索出~套滇式風箏的量化比例。經量化後製作的第一隻風箏“歪桃”試飛成功,宣告了滇式風箏從此有了量化標準。
規格量化後的滇式風箏製作變得簡單易學,改變了傳統死記硬背的缺點。戴永慶始終記得祖輩的口訓,學手藝靠自己。在取得成功第一步的基礎上,戴永慶並不滿足,改進工具成了第二步計畫。扎風箏離不開篾,篾的厚薄直接決定風箏飛的高遠。於是削篾成了工序里最難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傳統手法中要求削成“牛尾子”。所謂“牛尾子”就是要求從厚到薄,要一刀削成,這一道工序,讓戴永慶足足練習了兩年時間才做到遊刃有餘。削篾不但要求技法精,而且耗時長,一副風箏的篾最快也要花上兩個小時。
要想風箏扎得快,改進工具是關鍵。戴永慶不僅風箏扎得好,就連木匠活也幹得不賴,於是改進工具對於他來說不算難事。經過半年左右的摸索,戴永慶第一台削篾刨誕生了。有了削篾刨之後,原來耗費兩小時,現在只要15分鐘,大大節約了時間。為此,滇式風箏進化的第二步也圓滿成功。
早年經歷
十七八歲時,戴永慶常常自製風箏出售,以補貼家用。到了文革時期,風箏被劃歸為“資本主義的尾巴”,不許放,更不許賣。開始,戴永慶依然奔走街頭賣風箏,但被工人糾察隊和警察數次收繳後,他才放棄。不僅風箏賣不成,就連祖傳的清代末年的宮燈彩扎的圖譜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燒毀。
無奈之下,戴永慶只有四處奔走找工作,泥匠、木匠、鐵匠、車工……都乾過。
顛沛的生活經歷,為戴永慶在風箏創作上奠定了基礎。戴永慶家裡堆了各式各樣的風箏,有龍、桃子、京劇臉譜、戲曲人物等。戴永慶最絕的就是做命題風箏,只要你能想到的物件,他都能信手拈來扎得活靈活現。
用戴永慶的話說,滇式風箏的技藝離不開傳統風箏的“四藝”,即“扎、糊、繪、放”。簡單地理解就是“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實際上, “四藝”幾乎包含了傳統中國風箏全部的技藝內容。如“扎”,包括 “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 “色、底、描、染、修”; “放”包括“風、線、放、調、收”。“四藝”能綜合反映出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水平。
在這“四藝”的基礎上,滇式風箏區別於其他風箏的工藝特點就是“泄、找、躲、讓”。泄,指多餘的風從風槽泄走;找,指即使風向比較亂,滇式風箏也能自己找到風向;躲,風大就會躲風;讓,若是風更大,它就讓著風過。滇式風箏憑結構上的合理眭和科學性,被國內外風箏專家看好,很多專家認為,滇式風箏是繼“京燕”、“魯蝶”、“南響”、“津奇”四大風箏流派後中國第五大風箏流派,稱之為“滇蜂”。
戴永慶從扎風箏補貼家用轉為鑽研風箏的技法和創新,在傳統的筒式、蜈蚣、板式、硬翅四大類上做出了重大突破,目前已研究出龍形、長串式、倒三角、無風槽式、仿生形風箏等五大類,品種逐漸豐富起來。戴永慶一邊做研究的同時,也在傳授學徒手藝。
獲獎經歷
戴永慶的“滇式風箏”在昆明風箏節上屢次獲獎,不僅如此,他的“滇式風箏”在外省也是名聲大振,2001年第十八屆濰坊風箏節。他的作品獲得二等獎。2002年第十九屆濰坊風箏節,他扎的龍形風箏獲第一名。2009年8月20日在美國華盛頓州國際風箏節,其學徒李競飛的風箏作品《魅》留空8小時,獲得大賽一等獎。
風箏特點
“滇式風箏”的特點是風槽特別深,角度特別大。而且每隻風箏上都有一個“墜力面”,即在風箏底部設計出具有流線型的氣流通道,致使升力越大,墜力就越大,因此保持了風箏適合的高度,不會忽升忽降。戴永慶的“滇式風箏”不但在昆明風箏節上,屢次獲獎。而且在外省也是名聲大振,參與2001年的第十八屆濰坊風箏節,獲得二等獎。參與2002年第十九屆濰坊風箏節,龍形風箏獲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