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的文化 甲骨文 中“鬼”本是會意字,下面是個“人”字,上面是個可怕的腦袋,意即像人的
怪物 。後來逐漸演化成人死之後所變之物。《
禮記· 祭義 》已說得很明確:“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禮記·祭法》則進一步指出:“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那就是達官貴人死後有廟供奉,終年有人祭祀,則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後無廟享祭,四處飄泊,才是鬼。我國第一部辭書《說文》中解釋的“鬼,人所歸為鬼”就是現在的含義。
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後來雖有東漢
王充 的無鬼論,但總還無法動搖國人對鬼神的
迷信 。到了清代
蒲松齡 筆下,雖有
凶神惡煞 般的厲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禮儀年輕漂亮的女鬼,讀了《聊齋》之後,不但不覺得鬼可怕,反而覺得十分可愛。
我國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實得益於佛道兩教。
道教 是我們地產,佛教是漢魏時從西土傳入,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後的陰間世界(佛家也稱冥間),也就是鬼們生活的世界逐漸構建起來。道家的主要建築是酆都城,並在四川東部長江之濱的平都山上具體演示。風景秀美的
平都山 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漢的
王方 平和東漢的陰長生都曾在此修煉,後得道成仙。
豐都 的由仙而鬼,與兩位仙人的姓氏有關,王、陰倒讀便是陰王,遂成了“陰間之王”,經過歷代的演繹,加上《西遊記》《鐘馗傳》等神魔小說的渲染,豐都便被營建成一座陰森可怖的鬼城,於是有了
奈何橋 、
鬼門關 、陰陽界、
天子殿 、
無常殿 、
城隍廟 等陰間地面和各級官府。比之於道教的陰間,佛教的冥間要完整系統得多。
佛教有所謂“十界”之說,也就是世界上存在著十種境界,分別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
阿修羅 、畜生、惡鬼、地獄。前四者稱“四聖”,即已經超凡入聖,脫離了生死輪迴之苦,後六者叫“六凡”,要在穢土中不盡地輪迴,最後三者又叫“三惡道”“三惡趣”,是更為不幸的境界,而地獄則是不幸之最。說起地獄,叫人不寒而慄,且有十八層之多,越往下層,苦難越深重。地獄中不但有閻羅、判官、鬼卒等凶神惡煞,還有刀山、油鍋、碾盤、鋸解、石磨種種酷刑,因此人死後最怕的是進入
十八層地獄 。
中國鬼節 三月三 江淮 、江南一帶,每年農曆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
鬼魂 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鬼節 清明節 簡介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
紙錢 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
掃墓 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及
霜降 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
荊草 ,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鬼節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
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
蓮座 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
包袱 里的
冥錢 ,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
地府 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
往生咒 》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
銀元 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
往生咒 》,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
金銀 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
水餃 、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
墳墓 ,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歷史
清明祭掃墳塋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我國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因此無從祭掃。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
秦漢 時代,祭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後漢書?明帝記》引《漢官儀》云:“古不墓祭,
秦始皇 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皇帝幾乎是逢節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沒那么多時間和金錢,便逐漸定格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屆時,官府允許官吏請假祭掃,民間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吏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墳。”到了唐代,祭掃之舉已將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時值春暖花開,可以挑擔載酒,熱熱鬧鬧去上墳,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節,也成了踏青遊樂的日子。從世俗的觀點看,這兩個鬼節的設定也恰到好處。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時,經過一秋一夏的雨水沖刷和一個冬天的冰雪壓蓋,墳塋上黃土有些被沖落,變矮變小,借清明掃一掃,添點土,讓先人的房子不至於漏風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過,天氣漸涼,到了該添衣服的時候了,也該給地下的先人送點錢去,置辦點衣服,不至於到了冬天挨冷受凍。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從來注重對祖先的祭奠追思。記得以前我家春節祭祖時上面的橫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遠”,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間,
破四舊 ,反迷信,誰還敢上墳燒紙?市上也沒有燒紙可買,但仍有不少人家買小學生訂本子用的白紙去墳上偷偷地燒給親人。隨著經濟的發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賺錢的一大門類,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滿街的燒紙,在店家門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種類之繁,數量之多,不亞於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現代商品意味,燒紙都成沓成捆,整齊美觀,均勻地印著
古錢幣 的印記,還有花花綠綠的美元、
港幣 ,大面值的,一張就是數億,加上大小不一的黃燦燦的
金元寶 ,如果真有冥國銀行,也得自愧財力不足,甘心倒閉。燒掉這么多“錢”是否真能使離去的親人在陰間過富足日子?無法得知,有句話叫“心誠則靈”,意到心到而已。記得小時候老人說,印現成的燒紙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沒用,最好使的是拿著木頭刻成銅錢樣的鑿子,用小榔頭一下一下在紙上打。打紙時有很多講究,最好是先人的後代,一定要男孩,榔頭必是木頭的,打的痕跡不能疊在一起。小時候,過年或兩個鬼節,我就經常做這件事。老人告訴我,打上個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陰間不好用,總是用力地打,還怕錢少了,先人不夠用,總是打得密密麻麻的。雖然紙多了,樣子美觀了,我倒覺得小時候由後人一鑿子一鑿子打出的紙錢倒更能體現出對先人的真情。鬼節祭祀,不能簡單看成是迷信,
西方基督教 國家,現代科學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發射到了火星,但對上帝仍然篤信不移,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寄託。我們給已逝親人燒幾張紙看似土俗,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內涵。這是對離去親人的一種感激和懷念,是同另一個世界人的一次對話,是同先人的一種溝通,是人類種族和精神的一種延續。即使親人活著的時候,有不孝順或照顧不周的情況,在上墳燒紙的時候,念叨幾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種平衡。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們民族會找到更好的紀念先人的辦法,但對先人的紀奠和追思卻是什麼時代都不可缺少的。
中元節 簡介
七月節即中元節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
鬼月 ,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農曆
七月十五 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中元。佛教中稱為“
盂蘭節 ”,相傳到了這一天,
閻羅王 就會打開地獄之門“
鬼門關 ”,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回歸
地府 。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鬼節”的由來,實際上,“鬼節”源自佛教“盂蘭盆會”。
盂蘭節源於佛教《
大藏經 》中的
目連救母 的故事:“有
目連 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
餓鬼道 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
盂蘭盆 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佛陀的學生,大比丘目犍連(目連的全名)施展天眼通,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卻發現她已經因為生前的種種罪行(好殺生、喜大肆烹嚼、生活奢侈揮霍)而墮入餓鬼道,變成了喉嚨細如葦管,肚子卻如水缸般巨大的餓鬼,目犍連用缽盆裝飯菜給她吃,而飯菜剛到母親眼前就變成一堆火炭。目犍連只好向佛陀求救,佛陀被目犍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佛說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犍連與眾僧人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供奉地獄裡的眾生。挨餓的眾餓鬼終於得到了食物。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盂蘭盆是印度
梵語 “倒懸”的意思,本來這個節日與中國的中元沒有關係,但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道教有所謂
天官 、
地官 、
水官 ,合稱
三官 ,這三位是
玉帝 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
正月十五 、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
誕辰 ,這三個日子也叫
三元 。七月十五日,叫
中元 ,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
鬼節 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
老子 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對於一般教眾,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於遊樂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
陳子 禱的人與
龍王 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遊,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於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並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所以,“中元節”又是
中國節日 中的“懺悔節”和“贖罪節”,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通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於是“盂蘭盆會”的故事與中元相融合,並加入許多中國化的元素,比如與儒家的孝道思想結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鬼節中元。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
地藏王菩薩 ,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
招魂幡 。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
真言 。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
放焰口 "。
到了晚上,各家還要在自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
五穀豐登 ,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說法,水燈是用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祭祖 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清代文人
王凱泰 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關於鬼節祭祀的鬼魂,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是
惡鬼 ,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殺死、溺死、燒死、吊死等鬼魂,民間稱為
枉死鬼 。惡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現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類對死亡恐懼的直接反應。原始人對凶死者的鬼魂是相當恐懼的,往往對其進行不同的喪葬儀式,沿及至今,民間還有凶死者不得輪迴轉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
枉死城 永世不得翻身的說法。這類鬼怨氣最重,常常出來為禍人間。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又在惡鬼里加入了道德觀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過昧心事,死後也要打入惡鬼行列。佛教“盂蘭盆會”主要就是超度這些惡鬼,讓其減輕罪孽,化解怨氣,從而減輕痛苦。
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親人,這類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體現。在原始社會,善鬼的概念與惡鬼是幾乎同時出現的,人們認為,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鬼魂非但不會害自己,而且還會在冥冥之中成為本氏族或後代的保護力量。這種思想對中國鬼文化的祭祀和喪葬習俗有很深遠的影響,比如清明節和鬼節的祭祖活動,通過儀式,招回死去親人的鬼魂來享用祭品,並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國的鬼節與西方的鬼節“萬聖節”不同,現代的“萬聖節”幾乎變成了一個特殊意味的
狂歡節 ,其本身也並不具有緬懷先祖的功能,而中國的中元鬼節,則更具有嚴肅性和孝教性,並產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節里,不能獨自一個人去河邊,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這一天不能開工奠基,商店和工廠也不選擇在這一天作為開張日子等等。
由於有些人還信守關於中元的傳統禁忌,農曆七月間,有些華人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見。有些人甚至不敢去游泳或進行各種水上運動,據說是怕被“水鬼”拉走。其實,這一切顧慮都是不必要的。意外事件是偶然發生的,跟農曆七月沒有必然聯繫,將偶然當必然,這種思維方式會導致極大的謬誤。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
燒紙錢 送祝福,還是捧
雛菊 寄哀思,或祭先人,或是
放河燈 ,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燒紙禁忌
1.買燒紙時,不要買那種成摞的印刷品,一張就好幾億,那錢不實,都不如舊盧布、越南盾值錢。一摞下在下面連根冰棍兒都買不了。太毛了。不過在燒大錢的同時,多少燒點兒這樣的也未嘗不可,下面有不少
討債鬼 ,死皮賴臉地跟你要錢,不給就磨你,那就得這種小錢兒答對他們。
2.要買黃草紙,鋪開後拿一張一百元的真錢在紙上壓,要感覺這一百元是個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蓋上去,直到把整張紙鋪滿。這樣的燒紙在下面才是硬通貨。錢才實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
3.疊好燒紙,一刀燒紙分成七八份,分別以對角線折兩次,不然一摞紙想要它燃燒起來是很費事的。疊起來燒會很方便。
4.準備去燒紙前,你最好預備好火機(最好是防風的,七月十五陰氣重,風大)和一根小棍。這樣方便你在燒紙的時候拔起壓在一起的燒紙,讓空氣流通,方便燃燒,家裡用廢的拖布桿就是不錯的選擇,但注意,用完之後就不要再拿回來,直接扔掉好了。
5.要天黑透才去燒,天沒有黑誰敢出來取錢?去燒紙的來迴路上,遇到燒紙儘量繞開,不要踩到,有時候一個路口排滿了紙灰堆,想繞都繞不開,那隻好請你小心地穿插過去,有時候還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過去之前你要先說一句,對不起,借過。
6.要燒紙前,在要燒的地面畫個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裡面,西北角要留個缺口,方便下面的親人進來拿錢。
7.燒紙時要表情嚴肅,不要嘻笑打鬧,既然來都來了,你就恭敬點。
8.給親人燒紙前先點燃兩張扔到圈外,答對一下沒有親人送錢的孤魂野鬼。
9.燒紙時要念念有詞,如:XXX,給您送錢花來了。今天孫男弟女都來看您來了XXX。
10.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又能防止風把紙吹出來,被其他路過的拾去,惹老人不高興。
11.鬼節是一個傳統節日,緬懷親人的同時也要記得小心走火,一定要等紙錢燒完後再離去。
禁忌
一般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的正日,亦是鬼門大開的日子,這時侯陰氣最重,所以當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邊或海邊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
水鬼 的替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亂說一些不吉利或得罪靈界的說話,以免招惹陰靈。
鬼節禁忌:
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
1.床頭掛風鈴
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2.夜遊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
冥紙 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4.偷吃祭品
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5.晚上曬衣服
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儘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7.游泳
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
鬼抬腳 的遊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亂看
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9.榕樹放在家門口
因為
榕樹 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 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
10.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相較之下,誰會贏…
11.靠牆
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
牛頭馬面 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13.輕易的回頭
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隨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頭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裡,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上床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飯中央
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17.一個人
一個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覬覦,是真的…
18.晚上拍照
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
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20.拖鞋整齊的放床邊
在外旅行時,拖鞋整齊的放在床邊,會招來靈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們的鬧床…
21.吹口哨
大街上歷朝歷代的鬼都有.晚上吹口哨的時候天知道你叫誰.如果好兄弟們一起回頭看你...蛋碎一地
註:鬼節畢竟是迷信,不要過於注重這些繁文縟節。當然如果你做過虧心事,還是多留意一下的好。
鬼節禁忌
1.額頭要露出來
額頭有正氣之光,不要讓頭髮遮住額頭,否則會影響你的運氣,尤其是在中元節這天,更要露出來為好。
2.忌說“鬼”字
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3.不要亂踩
無論是祭品或是其他,在燒的時候不可亂踩亂跳,否則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其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4.忌半夜洗晾衣服
洗後的衣服因潮濕容易讓游離電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脫身,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5.中元節這天不要隨意亂拍他人肩頭
此禁忌跟民俗有關,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頭頂與兩肩,會讓鬼魂等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女性的禁忌
民間認為女人在某個期間身體生理原因等,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這期間女人氣場比較弱,容易受到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忌晚上聚會等
七月生的人有點可憐,在晚上聚會時多半會出現一些不認識的“人”一起唱生日快樂歌,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不要捉蜻蜓及螽斯
民間認為這兩種昆蟲是鬼魂的化身,胡亂捕捉它們,小心引其上門。
相關詩詞
車行徐徐柳樹旁,路有旋風繞池塘。
此日萬鬼開顏笑,家家戶戶上墳忙。
註:“旋風”:神話傳說死去的人變鬼後,只有化作旋風才能出來活動。
王明生 評析:首二句“車行徐徐柳樹旁,路有旋風繞池塘”
不慌不忙 的寫出了作者上墳路上的所見,也籍以體現了作者上墳時非常靜謐肅穆的心境。三句“此日萬鬼開顏笑”是作者由“路有旋風繞池塘”生出的遐想。末句“家家戶戶上墳忙”,點出了“萬鬼開顏笑”的根由,並為本來充滿傷感的掃墓節日蒙上了一層活潑的喜氣。全詩構思精巧,用筆詼諧,是表現中國傳統民俗風情中的佳作。(原載《天有霓裳》)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也稱“寒衣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
冥紙 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中元節 關於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
蔡倫造紙 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蔡倫 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
鬼 ,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
有錢能使鬼推磨 。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
一傳十,十傳百 ,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
梓樹 ,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
秦文公 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潮州鬼節 農曆六月初六潮汕這邊有鬼挑西瓜這個習俗,也有“過橋”,“過橋”儀式舉行於六月初五晚十一時左右一直祭奠至交過子夜,即初六日。意思就是說:如果哪家有長輩去世一百天后,遇上了六月初六就要祭拜,而不到一百天或六月過後的就要明年的六月初六祭拜,就在初五晚上十一點後開始拜,一定要拜一個切兩半的西瓜,還有其他一些東西。而在初五這天傍晚開始每家每戶的門窗上都會插上桃枝,然後晚一點就緊閉門戶,不敢上街串門,怕初鬼抓去挑西瓜,所以在我們這六月初五晚,外面就會比平時安靜了特別多。再說上一個傳說,聽說之前有一男子,在六月初五晚十二點多的時候,在外面被鬼叫去幫挑西瓜,挑到了過橋處,鬼就給他錢,等第二天醒來的時候,那男人是睡在巷口,然後口袋裡有我們燒紙錢的那個紙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總之我入鄉隨俗了,所以初五晚個個都不出門,怕運氣不好被鬼叫去,如果遇上一惡鬼,到了橋頭,還讓幫忙挑過去那就再也回不來了。還有民間說過了初六西瓜被鬼擔過了,就不甜了
國外鬼節 萬聖節前夜 日期
美國首都華盛頓每年有3個舉行盛大遊行的節日,一個是7月4日的獨立節,一個是4月的櫻花節,而最富有童趣和“恐怖”色彩的要算是10月31日的“鬼節”了。前兩個節日的遊行都在白天,在白宮前寬闊的憲法大道上舉行的。而完全出於自發“鬼節”遊行,卻出現在夜幕籠罩下的華盛頓是去西北古老的
喬治鎮 的一條五六百米長的街道上。它那種稀奇古怪、妖魔鬼怪舞翩躚的場面,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旅遊者前去觀光。
鬼節 由來
“鬼節”是
萬聖節 的前夕。他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歐洲西部 土著民族凱爾特人帶有濃厚迷信色彩的風俗習慣。早在
羅馬帝國 西征以前,凱爾特人便生息繁衍在英倫三島和法國等地。他們相信在每年10月31日這一天,死人的靈魂就要從墳墓里鑽出來。因此在這天晚上要製作美味佳肴,等待死去的親人的鬼魂前來看望享用,同時又在曠野的
商丘 上燃起篝火,用明亮溫暖的火焰招來善鬼,驅走惡魔。他們自己也身披獸皮,面帶面具,打扮成鬼怪模樣,圍著篝火歌舞,盡情歡樂,直到深夜。這便是“鬼節”的原始形式。
傳播與融合
公元4世紀後,凱爾特人逐漸被羅馬帝國征服。在漫長的歲月里,兩個民族的文化習俗逐漸融合在一起。接著,基督教傳遍了歐洲,“鬼節”又沾染了基督教的色彩,同基督教混融在一起。公元835年,羅馬天主教考慮到許多聖徒還沒有自己的節日,便將每年11月1日定為萬聖節,以紀念基督教的先驅者。“鬼節”比萬聖節早一天,而且主要的活動又在晚上,於是“鬼節”就逐步演變成了萬聖節前夕,兩者也就合二為一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個節日流傳到世界其他地區。19世紀,“鬼節”流傳到美國,很快得到性喜熱鬧的美國人的賞識,便在全國流傳開來,其熱鬧程度反而超過了歐洲。
表現形式
今天美國的“鬼節”,和一兩千年前凱爾特人的鬼節比較起來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成為男女老少,特別是兒童和青年們淘氣和盡情狂歡之夜。這一天,兒童們最開心,他們可以在家“合法”的撒嬌耍賴,淘氣搗蛋,索取心愛的玩具和好吃的糖果。他們除了可以在家耍賴外,還“有權”到別家去胡鬧。晚飯後,他們成群結隊隨便到各家串門,主人們對這些不速之客非但不能拒之門外,還要笑臉相迎,熱情接待,把早已準備好的點心糖果之類拿出來,慷慨的招待他們。他們可以一邊吃,一邊拿,挑喜歡的往隨身攜帶的袋子裡塞。主人如果怠慢了他們或招待不周,他們便有權惡作劇,鬧個天翻地覆,主人也奈何他們不得。至於青年男女們,到了這個節日,他們更挖空心思斗怪,想方設法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爭奇斗怪,把自己化裝成各種模樣,蜂擁前去參加晚上的化裝遊行和舞會,並盡情狂歡,直到深夜。
標誌
每年10月,美國各地的商店大發“鬼財”,“鬼節”的應景商品便陸續推出,最賺錢的主要是五花八門的各種妖魔鬼怪的用品等。“鬼節”的標誌是“南瓜燈”。每當秋高氣爽,“鬼節”臨近的時候,如果您到美國的農村去旅行,便可看到公路旁小攤上的一堆堆赭紅色的老南瓜。購買者買他們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製作“鬼節”的“南瓜燈”。製作“南瓜燈”不需要高超的技術,只要將南瓜的頂部切掉,掏空瓜瓤,在瓜面上鏤空雕出眼、鼻、嘴、耳,瓜內點上蠟燭就成了。家家戶戶門口放上一盞“南瓜燈”,據說可以嚇唬魔鬼,使他們不敢進門。
萬聖節 簡介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
天主教 會把11月1日定為“
天下聖徒之日 ” ” 即
聖徒 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
愛爾蘭 、蘇格蘭等地的
凱爾特人 (CELTS) 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到了公元1世紀,占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週遊盪的妖魔。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徵萬聖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臉。
習俗
不請吃就搗亂
萬聖節的一個有趣內容是“Trick or treat”,這習俗卻並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於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
基督徒 們稱為(
萬靈之日 )。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麵粉及葡萄乾製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遊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吃就搗亂”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連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裡。
南瓜燈
另外還有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又是源於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JACK的人,是個醉漢且愛
惡作劇 。一天 JACK 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 JACK 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 JACK 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JACK 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蔔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蔔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蔔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物。
萬聖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傑克燈”跑出去玩。“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後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後,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
傑克燈 ”,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咬蘋果”。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墨西哥鬼節 11月1日是墨西哥的“
幼靈節 ”——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
成靈節 ”——祭奠死去的成年人,這兩天通稱為“鬼節”。墨西哥的土著居民
印第安 阿茲台克人認為,死亡既是生命
的歸宿,也是新生命的開始。因此,節日中人們都要隆重地慶祝。
“鬼村”米斯基
熱鬧的墨西哥鬼節
米斯基鎮 位於首都
墨西哥城 東南,有“鬼村”之稱,這裡並不鬧鬼,因傳統的“鬼節”而聞名。米斯基鎮得名於掌管生命和死亡的印第安女神米斯科,迄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1403年,此鎮成為當地印第安人的祭祀中心。
人們對“鬼節”的祭品講究頗多。水是生命之源;鹽是智慧之物;火象徵光明、信念和希望;點燃的薰香使空氣中瀰漫著好聞而神秘的味道,將生者的祈禱帶給亡魂;白色的
紫羅蘭 象徵純潔和嬌嫩,墨西哥人稱為“金子花”的黃色
萬壽菊 象徵財富;蓆子,可以做床、桌子,可用來裹屍;玩具獻給死去的小孩;用陶土製成的“伊蘇歸特萊”瘦狗,能將死者帶到所謂的“亡靈世界”;甘蔗是重要的祭品,古代印第安人將俘虜的頭骨與甘蔗穿成一串,那是勝利的象徵。
“鬼節”的祭祀活動10月31日中午12點就拉開了帷幕。小鎮教堂的大鐘敲響12下,這是通知人們:死去孩子的“亡靈”到了。人們準備一個小祭壇,用黑色和橙色的皺紋紙裝飾一新,旁邊還貼有骷髏圖案的剪紙,再擺上水、鹽、玉米糊和玩具,點燃薰香和小蠟燭,準備迎接“
亡靈 ”。11月1日中午12點,教堂的12響鐘聲表示“幼靈”已經離開,隨後又響起的12下鐘聲則表示“
成靈 ”來了。於是,人們把原先家中從門口到
祭壇 處灑下的白色花瓣換成黃色的萬壽菊花瓣。祈禱後,人們在祭壇上擺放時令水果、玉米粽子、用
龍舌蘭 酒浸過的麵包、死者生前愛吃的東西等。如果祭壇桌已經堆滿,餘下的祭品就擺在蓆子上,包括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使用過的花毯和鐮刀、鋤頭等。
晚上7時,教堂響起了提醒孩子們去要“鬼節”糖果的鐘聲。一群群化裝成“惡魔”、“巫婆”、“小南瓜”的孩子手提大口袋走街串巷,挨家挨戶索要糖果。“鬼節”的糖果與眾不同。糖果鋪、麵包坊的櫥窗里,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骷髏糖”、“朱古力棺材”等精美甜品,其中一款蜜制小南瓜最受歡迎。
“鬼節”活動的高潮出乎常人預料。米斯基鎮的人夜半時分裝扮成“亡靈”,打著燈籠劃著名小船,船上載著空棺材在
湖裡 遊蕩。然後,人們抬著棺材上岸,走到墓地里。印第安人信奉水神。人們從湖裡抬著棺材上岸,意味著從水裡帶來了生命。
很多農村仍保持著為死者“洗澡”的風俗。人們把親人的屍骨從墳墓里挖出來,擦洗乾淨後再重新入殮。這時,人們來到墓地,點燃蠟燭,守在去世的親人墓前,向“亡靈”告別。在米斯基鎮,墓地里到處燭光閃閃,鮮花叢叢。
打開“鬼節”那天的報紙,人們可以欣賞到總統、內閣部長以及知名人士的骷髏漫畫。被畫成骷髏的人並不生氣,反而以此為榮。這體現了墨西哥人樂觀豁達的性格和對待死亡的幽默態度。
新加坡鬼節 簡介
“鬼節”搞得最為熱火朝天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沿襲華人習俗,也過中元節,原汁原味的中元節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經過近二三十年
神不知鬼不覺 的改造,
新加坡人 因勢利導,賦予中元節更多積極意義,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儘管封建迷信色彩沒法完全消除,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很多參加中元節活動的人(包括出席中元
宴會 及觀看歌台演出者),都不是為了祭鬼,而是為了其他目的。而且,今日的中元節已經是“多元化”,中元節實際上已變成“多元節”。新加坡中元節除了祭祀祖先更凸顯出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中元節變成了社會活動日。
多元
一、再現“甘榜精神”。由於昔日的甘榜都變成了
新鎮 ,當年守望相助的“厝邊”(鄰居)各分東西,難得一聚,中元宴會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歡聚敘舊的機會。同住一個組屋區的居民,也可以藉此機會聯絡感情。新老“厝邊”齊聯歡,人氣興旺“鬼氣”淡。
二、增進同業友情。中元集會讓在同一商業中心、巴剎做生意的商家小販加強聯繫,讓同公司、同工廠的員工增進感情。許多大酒店、大企業的華族員工慶中元,洋老闆、洋主管都來湊熱鬧,為的顯然不是拜“好兄弟”(老百姓在中元節期間為避諱,將亡魂稱為“好兄弟”),而是為了入鄉隨俗,與屬下同歡。不同種族與不同宗教信仰的同事、工友參加中元宴會,這也成為一種風氣,這正體現了中元會的多元性。
三、為慈善獻愛心。中元節也給慈善福利團體、社區組織提供了籌募義款的大好機會。過去,許多民眾聯絡所、宗教福利團體、民間福利機構,都利用中元節籌募義款。全國腎臟基金會每逢中元節都推出特製的精美福物,各中元會給予大力支持;廣惠肇留醫院、中華醫院等民間慈善福利機構,也都通過中元標福物和樂捐,籌到可觀的義款。
四、展現民俗文化。中元節歌台,每晚二三十台,表演通俗歌舞,演出連場諧劇,平時難得一聽的方言歌曲,只有在中元節才處處聞,新加坡俗文化奇觀,只有在中元才看得到。由於有來自中國大陸的歌手上中元歌台,帶來了《敖包相會》、《
康定情歌 》、《十五的月亮》等“雅歌”,使一些中元歌台漸漸成了雅俗共賞的舞台,這是值得注意的新動向。
許多中元會都特別安排席位招待老人,並送禮物給他們。
泰國鬼節 泰國的鬼節每年都於六月中旬在
黎府 舉行,非常受當地人民的重視,主要是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希望來年稻米豐收。
黎府丹賽鎮,村民在遊行慶祝“鬼節” 在黎府地區,鬼並非令人可怕的妖魔鬼怪,而是天上的神。鬼節來源於一個佛教的故事,據說,數百年前的泰國王子Prince Vessandorn是
佛祖 的化身,他盡心盡力為人民謀福祉,深受當地居民的愛戴。某天,他向人民說將要返回天國,讓大家好好地生活,並叫眾人忘記他,人民聽了之後非常傷心,天神看見了亦深受感動,於是準許王子重返黎府,而鬼節就是黎府的居民用來紀念王子的。
泰國鬼節不但沒半點驚憟,反而洋溢著一份歡樂和熱鬧。遊行途中,當地居民身穿色彩鮮艷的鬼袍,頭戴五顏六色的鬼面具,在黎府西面的丹賽鎮舉行慶祝遊行表演。鬼節活動熱鬧非凡,遊行途中,“大鬼小鬼”們不僅狂歌勁舞,還頻頻向圍觀的遊客打招呼、扮“鬼臉”。期間的歌曲甚至以搖滾音樂為主,有時更有樂隊現場伴奏。更有意思的是,眾“鬼”在遊行途中有時還會手持木製假陽具,因為當地人視假陽具為土地肥沃、產量豐富的象徵,寓意來年豐收富足。待遊行結束後,人們還要舉行“眾鬼”舞蹈比賽,評選本年度最佳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