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

七月十五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現民間俗稱為鬼節。七月十五的複雜履歷導致它的文化內涵比別的節日更加豐富。完顏紹元認為,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報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元節
  • 英文名:Ghost Festival
  • 別稱:盂蘭節、鬼節、七月半
  • 節日時間:農曆七月十五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所有華人地區
  • 節日起源:目連救母的故事
  • 節日活動:祭祀祖先
  • 節日飲食:茄餅
  • 節日意義: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實得益於佛道兩教
源起,文化闡釋,習俗活動,現實意義,

源起

七月十五悼亡節是怎樣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影響最大的道教起源說、佛教起源說、傳統秋祭起源說。
聲勢最強的是道教起源說。以前民間把七月十五叫做“鬼節”,解放後通常叫中元節。中元是道教的概念,道教有三位一體的天神崇拜:天官、地官、水官,三位主宰人間禍福的大神。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個月圓之夜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天官在正月十五為人賜福,地官在七月十五為人赦罪,水官在十月十五為人解厄。
佛教起源說的故事性最強。佛教經文《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佛祖的大弟子目犍連(中國人常叫他目連)見到母親在阿鼻地域中受罪,形銷骨立,於是以缽盛飯菜送給母親,母親抓飯要往嘴裡送,飯一到手就變成炭火。
目連向佛祖祈求救母的辦法。佛陀說,你的母親生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正法,所以受此餓鬼之苦。要在七月十五日拿百味珍餚、鮮果供養十方僧眾,通過大家的法力使她得到超度。
為什麼是七月十五呢?佛教中,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日是神職人員的安居月,大家關在寺廟中修行,到七月十五日結束,等於放假了。七月十五叫“僧眾自恣日”,也叫“佛歡喜日”。目連在這天供養僧眾,解救了母親。他為此感謝佛祖,還說應該讓天下佛徒都可通過這種方式解救七世父母,佛祖同意了。這就是“盂蘭盆節”的由來。盂蘭是梵文,漢譯為“倒懸”,形容餓鬼之苦,如人倒懸。唯有以盆盛食品齋僧,才能解除倒懸之苦。
兩種來源說的對悼亡節日源起的解說和其中的邏輯關係高度相似。到底是誰克隆了誰,一直有爭議,到現在也沒爭出結論,但是為第三種說法,也就是傳統秋祭起源說提供了佐證。
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孟秋七月的祭祀活動,迎接秋神的降臨。祭神之後就要祭祖。珍貴的時鮮食品奉獻給神明和祖先,叫做薦新或秋嘗。中國傳統認為,四季各有神明主宰,主宰秋季的白帝,既是掌管收穫之神,也是掌管刑殺之神,是中國的死神。古代中國處理死刑犯都是放在立秋後,叫秋後問斬。秋祭的日期過去是隨意的,立秋以後任何時間都行,到了南朝,定下七月十五為祭祖的日子。總之,七月十五的直接淵源是先秦時節的秋祭。

文化闡釋

七月十五的複雜履歷導致它的文化內涵比別的節日更加豐富。完顏紹元認為,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報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
中國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祖先崇拜觀念,後來儒家提煉出孝悌親親意識,發展出宗族組織和社會結構。中國人的宗教觀念很淡薄,祖宗觀念很強烈。外來宗教傳入中國,必須允許中國人奉拜祖先,否則傳不下去。佛教最終也接受了以孝為核心的價值觀,目連救母就是個孝道故事。七月十五文化的第二個層次,是中國人的鬼神觀念。中國人認為,人死了去往冥界,一切生活起居與活人無異,還要定期和我們產生信息溝通。因此有了悼亡活動,定期給親人送吃的、送日用品、送冥幣。
第三個層次,七月悼亡的哲學內涵。有研究者認為,陰陽五行的理論是悼亡活動的哲學依據。傳統中國的宇宙觀,認為世界上一切存在的形態,都可以歸為金木水火土的互動。五行的發展變化都由陰陽二氣推動。鬼是致寒的,方位在北面。鬼行水而來,十一月水的運行最旺,冬至那天達到頂點。但冬至同時也是陽氣開始回歸的日子,所謂冬至一陽生,所以冬至是個吉祥的日子,不完全是悼亡日。於是就把悼亡日子提前。

習俗活動

七月十五的習俗活動多姿多彩,基本可以歸結為八類。
第一類,薦新祭祖,是這個日子的核心價值。道教說這天是地官赦罪日,佛教說是佛歡喜日。民間不是按照文獻生活的,不想那些,只知道是祭祖悼亡的日子。
《東京夢華錄》記載,一到七月初七,商家的行銷活動就開始了,出售各種祭奠物品、服裝衣帽等。明清資料顯示,西南很多地方從七月初七開始打掃家裡,把祖宗牌位請出來,老人生前愛玩的字畫之類掛出來。到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早晚上供,倒茶敬香。七月十五要送老人回去。除了接老人的,也有上墳的。
第二個是焚楮送亡。楮是祭祀時焚燒的紙幣,今人有詩:“又到中元送袱錢,晚風無語送青煙。時光老去人非昨,只有哀思似去年。”就是自己老了,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但對祖先的思念始終不變。
給先人化袱錢,要寫包袱單子,就像填快遞單一樣,一般填三代,搞得清楚的話可以填七代。單子必須小孩子來填,這其實是個家族教育,一面讓孩子記住祖先名字,一面練習書法。
三是布田祈谷,祈禱穀物豐收。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地官掌管豐收之事。拜地官,希望今年獲得更好的收成。布田,就是在田裡谷穗上掛五色小旗,也叫插彩。後來佛教七月三十燒地香,是對這個習俗的吸收。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這些習俗現在沒了,但它們的變體還在。
第四是普度施孤。幫自己祖先燒紙,也照看下鄰居的祖先。過去掃墓修墳,左鄰右舍的墓也要象徵性地掃掃,打打招呼。和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差不多。
第五是娛神賽會。在悼亡節日,這是地方社區很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過去上海每到舉行祭禮活動,要把城隍老爺抬出來,彩車遊行,伴以舞龍的吹打的踩高蹺的。
第六類,贈羊寓教或者說贈羊寓孝。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區,七月份姥姥要給外孫外孫女送羊。以前送活羊,後來送面羊。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送羊是讓孩子知道從小要孝順母親。
第七個是化生祝子。宋朝開始有的,到了七月時候,左鄰右舍互送玩偶,祝福沒有孩子的家庭早早生育,延續香火。收禮的人家,要表示感謝吧,也得送點什麼,這樣禮尚往來,鄰里關係自然結交得更好。
最後是燃燈祈福,七月十五標誌性的民俗活動。《史記》記載,西漢漢武帝時候就有了用點燈祭祀神靈和祖先的習慣,一代代傳下來。《四庫全書》記載,乾隆做了六十多年皇帝,年年寫中元詩。從他的詩里可以看出,從承德山莊到皇家園林都辦中元節。民國時期夏仁虎的詩說:“北海燈船徹曉明,游觀士女夜傾城。飄零卅六鴛鴦影,相見香階剗襪行。”放燈是最好看的,一般都是放荷葉燈。山東地方人拿蚌殼放燈,蚌殼裡是平時存儲的蠟燭油,點著後一個個放到河邊,特別好看。
關於點燈的文化意義,通常的說法點燈照冥。亡人在冥界,是陰暗的,點燈照亮他們回去的道路。還有種說法是祭神,也是給神靈看。中國人,凡是喜慶都要點燈。

現實意義

七月十五這個日子,對我們來說有現實意義呢?傳統民俗中提倡的那些價值觀,比如孝敬父母、追念先人、傳承文化,促進鄰里和諧,關愛弱勢群體,和今天社會的價值觀一脈相承。中元悼亡,既有文化淵源,也有現實意義。只要積極引導,中元節仍然可以過得非常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