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婚嫁

婚嫁是結婚嫁娶的意思,是人類為維持社會秩序,傳遞香火,延續人類文明的一種儀式禮節。通過婚嫁行為,一方面獲得社會群體的認可,另一方面,確定正式的配偶關係。婚嫁行為由最初的亂婚無度進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婦制,反應人類生存文化的巨大進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婚嫁
  • 外文名:marriage
簡介,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程式,婚嫁禮儀,婚嫁習俗,習俗由來,招親由來,禁忌,鬧洞房,民族習俗,婚嫁服飾,婚紗,晉南風俗,仡佬族,土家哭嫁,回族婚俗,維吾爾族,壯族婚俗,電視劇,基本信息,劇情簡介,

簡介

婚姻在中國古代被認為“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的頭等大事。傳統婚姻禮儀是中國民俗禮儀中最隆重最熱烈的禮儀之一。
傳統婚姻禮儀從周朝開始形成完整的“六禮”。這“六禮”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

是男方請媒人向女方提親,表達與對方締結婚姻的請求。傳統中的婚姻是包辦婚姻,青年男女對自己的婚事沒有自主權,到了當婚的年齡,男方家長便請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家提親。納采要帶禮物。

問名

如果女方收下了男方的聘禮,就表示同意這門婚事。於是就要實施第二步程式--問名。問名,就是請媒人交換男女雙方姓名、生辰、籍貫、三代的名號與官職。也就是互相通報“年庚八字”。問名之後,男女雙方要交換“八字”。這種“八字”是寫在一張紅紙上,紙寬約(3厘米),長約(24厘米),上面寫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如
男××乾造00年00月00日0時建生
女××坤造00年00月00日0時瑞生
上面所寫“八字”的字數,習慣是偶數,如果是奇數,就增減一個無關緊要的字湊成偶數。男方先將八字寫好後貼在左邊,把右邊留給女方,以示禮讓。女方家接到八字後回庚,將男方八字移向右邊,把女方庚貼在左邊,表示尊重男方。這就是近代的通報“年庚八字”。這一階段,雙方家長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去“相看“。即看對方模樣。但男女當事人不準相見。問名也要送禮物。“六禮”簡化後,“納采“和“問名”就同時進行。

納吉

這是第三步程式,也就是納取吉利之意。中國傳統的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依據,問名之後,雙方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考察雙方締結婚姻的可能性。這些活動叫“合婚“,近代所稱“批八字“,也就是近代的“訂婚”。換貼之後,雙方的婚事就定下來,不能隨意否定。同時,男方逢年過節都要向女方家送禮,並且要向女方提供四季衣物。所以,不少地方把種“帖子”稱之為“龍鳳貼”,類似今天的“結婚證”。

納徵

納徵也稱為“納成”,就是男方向女方家裡送彩禮。只有此項儀式完成後男方才可娶女方。所以,中國傳統婚姻被稱之“買賣婚姻”。納徵,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兩次,如果是兩次,就叫小定禮和大定禮。這是進入婚姻階段的重要標誌。當男方去女方家送禮時,必須選擇偶數的吉日,由媒人(多數是女性)和男方父母、親戚(主要是男方的姑媽),攜帶禮去相親。舊時的納徵相當於如今的送騁禮。送時間,一般定於新娘過門的前一天。
婚嫁婚嫁

請期

請期就是男方選擇結婚的吉日良辰,由媒人告知女家,徵求意見,相當於近代的“下日子”、“送日子”。古時請期用雁,後世用各種禮品。民間一般選雙月雙日,如二月二,六月六。古時請期是口頭進行,後來發展為口頭、書面皆可。如世族大家或小康的耕讀之家,大多是書面形式進行,女家同意辦喜事日子之後,各方準備工作就開始進行。男方向女方過禮,女方向男方過嫁妝。

親迎

親迎,就是迎娶,這是婚姻的最後一道程式。從迎娶到鬧房,其間儀禮豐富多彩:
⑴開臉  以兩條堅韌的細線,雙手使線呈兩角交叉狀,緊貼出嫁女子的臉部,然後一弛一張,撥除臉面之汗毛,使臉部光彩明淨。
⑵上頭戴髻  俗稱“上蓋頭“。出嫁女開臉後,舉行“上頭戴髻“的加冠禮。在正廳中央天公爐的下面放一扁平竹蔞,然後讓女兒面向外坐在一把專用的椅子上,這象徵女方即將離開娘家。女家請一個兒女雙全“好命人”給新娘梳好頭,插上象徵女子成年的髮簪,再穿上繡有鳳龍圖案的彩飾的衣冠,象徵吉祥富貴。
⑶鋪房  男家選擇好時辰,有的在迎新前一天,安放好新人用的床鋪,有的女家派人到男家共同鋪房。稱之為“安床”。其一切用品都是新的,屋內打掃乾淨,大門和房門都貼上結婚對聯,門楣上還要掛一塊長條紅布,上面繡有吉祥詞語。
⑷吃姐妹飯
⑸迎新
⑻鬧房
⑼回門

程式

中國傳統婚姻以其禮儀的隆重和場面的鋪陳而頗具特色。它通常要經過提、訂婚、迎娶出嫁、鬧房等“程式”;其中以新婚當夜眾親友在洞房嬉鬧新娘和新郎後,新人雙雙攜手 歸寢為一高潮。舊時,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舉動,因多發生在洞房裡,故稱為“鬧房”、“鬧洞房”、“鬧新房”;由於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
婚嫁婚嫁
婚嫁
婚嫁程式:舊俗“三茶六禮成親”。“三茶”,即三次送禮。寧都客家人對結婚、做屋等饋贈禮品中要有一項茶葉,故俗稱“送茶”。“六禮”,即婚嫁過程中的門項進程。1、納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親。2、問名,問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稱“開小八字”。3、納吉,男方卜得吉兆,雙方八字相合,男方備禮通知女方,決定成親。4、納徵,男方給女方送彩禮(要禮金、衣衫、食物),俗稱“開紅貼”、“開大八字”、“大定”、“過定”,今謂“訂婚”。5、請期,男方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求其同意。俗稱“報日子”、“定茶”。6、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一般稱為迎新。民間俗稱男方叫“歸親”,女方叫“行嫁”、“歸門”。今謂“結婚”。出至:陽光不繡婚紗
婚嫁禮儀:過去時興“花轎”,男方發轎到女家將新娘抬回。上轎之前,女方一家要號啕大哭,俗稱“哭嫁”。說是不哭會使外氏窮。新娘進門後,拜堂,飲交杯酒,用新草蓆鋪地為道,踏在席上走進洞房。迎娶時,男方要出多種財禮給岳父母的“辭神禮”、給侍娘的“插花冖”、首士的“開剪禮”、廚師的“開杓禮”,以及小孩湊熱鬧的“開門禮”等等。請客送禮的習俗是“先請後賀,不請不賀”。拜堂時,長輩要送拜禮,名叫“贄敬”,俗稱“拜見”。
招親:舊時,男到女家招親,俗稱“招郎”。
改嫁:舊時,寡婦改嫁,非常艱難,俗有“嫁次老公出道世”的諺語。約定再醮日期,必須在夜深人靜時悄悄離家,偷偷溜出村莊(絕不能經過“後龍山”)。到了半路換鞋上轎。改嫁的寡婦人稱“夜橋婆”。

婚嫁禮儀

迎親 民間也叫“過期”。迎親前一日設宴待客,男方稱“暖郎酒”,女方叫“梳頭酒”。迎娶之日,新郎衣冠齊楚,披紅掛彩,坐轎或騎馬,領著花轎迎親。一路上鞭炮鑼鼓聲不斷。至女家,祭拜女方祖先。新娘戴鳳冠,頂頭蓋,紅襖羅裙,拜別祖先後上花轎。上轎之前,女方一家要號啕大哭,俗稱“哭嫁”。說是不哭會使外氏窮。再由兄弟或侄輩男丁相送,叫做“發親”。然後,新郎轎(馬)前導,新娘花轎及嫁妝後隨,鑼鼓鞭炮迎至男家。落轎後,由牽親娘子攙扶新娘下轎升堂,和新郎拜天地、拜高堂、拜堂時,長輩要送拜禮,名叫“贄敬”,俗稱“拜見”。入洞房喝交懷酒。用新草蓆鋪地為道,踏在席上走進洞房。當天“鬧房”,客人、表兄弟和伯叔都可參加,謂“三天無大小”。其間大宴賓客,謂“喝喜酒”。凡送禮親友都在宴請之列。娘家送親的必坐首席、上席,吃完酒席當即回家。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侄輩來迎新婚夫婦至娘家,謂“回門”。酒飯後即返回男家,謂“三天不空房”。在整個迎親過程中,還有許多瑣碎的象徵性研究。如洞房床上撒放花生、板栗、紅棗,即“早立子”(棗栗子)和生花胎(交替生兒生女)的吉兆。把新郎新娘的鞋套在一起,象徵二人偕同到老,等等。請客送禮的習俗是“先請後賀,不請不賀”。

婚嫁習俗

婚嫁習俗源遠流長、縱橫千年的華夏古國,婚禮儀俗也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文化底蘊。
大喜之日
結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禮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舉行。
安慶禮: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結婚當天
祭祖:男方出門迎娶前,應先祭祖。
迎親: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六的倍數最佳。
燃炮:迎親禮車應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發前要與家人一起吃飯,表示別離,大家要說吉祥話。
請新郎:禮車至女家時,一男童持茶盤恭候新郎,新郎下車後予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家。
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問好之後,應持捧花給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姐妹或好友應刻意阻擾,經新郎哀求後以九九九元紅包禮成交,喻長長久久。蓋頭紗:新郎予捧花後,將新娘頭紗放下並挽出大廳。
婚嫁婚嫁
拜別:新郎與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別,新郎行鞠躬禮即可。
出門: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走,進入禮車。
禮車:應懸掛一棵由根至葉的竹子,根上掛著蘿蔔,意有頭有尾。禮車後方則有朱墨畫的八卦竹飾。
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於茶盤給新娘回贈紅包禮。
不說再見:當所有人要離開女方家時,絕不可向女方家人說再見。
潑水:新娘上禮車後,女方家長將一碗清水、稻穀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擲扇:禮車啟動後,新娘將扇子擲至窗外,謂棄壞性子;擲扇後應哭幾聲,且在禮車後蓋竹篩象徵繁榮。
迎娶隊伍以竹篩為先,青竹連根帶葉,竹端系豬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禮炮,車抵男方家門時,家人應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兩個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輕摸橘子,並贈紅包答禮。
牽新娘:新娘下禮車時,由男方一福氣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持新娘入廳。
忌踩門檻:門檻代表門面,故新人應橫跨門檻過去。
新娘入廳後要跨過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將新娘介紹給家中長輩認識。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進洞房:以竹篩覆床,桌上置銅鏡壓驚,新人共同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同心,並求日後生男。然後新郎掀開新娘面紗,合飲交杯酒、吃甜湯,象徵早生貴子。
忌坐新床:婚禮當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觀禮喜宴: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
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門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親友喝新娘的甜茶說吉祥話並贈紅包。

習俗由來

1、喝交杯習俗:酒新郎,新娘在婚禮上喝“交杯酒” 是婚禮上重要的儀式之一。習俗起源於秦代,據史料記載,新郎,新娘各執半瓢飲酒,屬意兩人合二為一、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才將容器換成酒杯,屬意還是一致,象徵著永結同好,同甘共苦的深意。
相親相愛交杯酒相親相愛交杯酒
2、切婚禮蛋糕習俗:新娘和新郎要隔著糕餅接吻。將各種糕點混在一起,在加蓋一層雪白的糖霜,就成了現代的婚禮蛋糕。新郎和新娘必須一起切下第一塊蛋糕,不能一個人切;麵包屑幸運,單身需把蛋糕的屑帶回家,放在枕頭底下預示吉祥..
3、拋灑彩色紙屑習俗:拋灑彩色紙屑風俗起源於義大利,凡參加婚禮的人,要向新人撒一把五彩繽紛而細小的糖果,祝福新人過著甜蜜的生活。而後,改為撒彩色紙屑。
4、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麵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家俱等帶回男家。

招親由來

招親:舊時,男到女家招親,俗稱“招郎”。其中最為廣泛流傳的是拋繡 球招親 ,在壯鄉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說的是在800多年前的靖西縣舊州古鎮下的一個小村莊裡,居住著一戶貧窮人家。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美麗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愛上了誠實、勤勞、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有錢有勢的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堅決不從。當惡少得知阿秀深深地愛上鄰村的阿弟時,為了讓阿秀死心,惡少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賄賂官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阿弟關進地牢,並判了死刑,等待秋後問斬。阿秀聽到這個訊息後,似晴天霹靂,整日以淚洗面,哭瞎了雙眼。在阿秀哭瞎了雙眼以後,阿秀開始為秋後就要被問斬的阿弟一針一線地縫製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被血浸染以後,繡球上的花更艷了,葉更綠了,鳥更鮮活了。經過九九八十一天,載滿阿秀對阿弟深深的愛戀,浸透了阿秀鮮血的繡球做好了。在阿秀變賣了自己的首飾,買通了獄卒,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陰暗潮濕的地牢里摸到日思夜想、卻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時,阿秀絕望了,摸索著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飄然落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經過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地繡球就成了壯鄉人民的吉祥物,壯鄉青年男女愛情的信物,後來也就有了拋繡球、獅子滾繡球等民間活動。據了解,至今在東南亞的越南、緬甸、泰國和南美洲墨西哥的部分地區,當地的人民也有製作繡球、將繡球作為吉祥物饋贈親朋好友的風俗。墨西哥人製作的繡球比較小,顏色鮮艷,通常只有6瓣。每逢佳節或貴賓來臨,好客的墨西哥人就會給客人或長輩饋贈繡球,代表吉祥如意。泰國當地的居民將繡球視為佛的替身,認為經常佩帶有驅邪健體的功效。文獻記載,撣人(在今緬甸撣邦和泰國、寮國等地)、日南郡(為東漢交洲所屬最南一郡,在今越南廣治省)和今天的壯族同中國古代越人具有共同的旅源關係,可能這也是他們都喜愛繡球的緣故吧。
繡球招親繡球招親
至於“拋繡球”這種民俗為什麼消失,應該是這種取婚行為如同比武招親一樣,是一種相對極端的行為,偶然性強,古代封建社會講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流婚姻是不容草率的。所以,我覺得這種尋配偶的方法還不會被封建主流社會所接受,所以最後沒成為主流民俗,故逐漸消失。

禁忌

1:安床後到新婚前夜,要找一個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為傳統認為“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
2:結婚當天,到晚上就寢前,所有的人儘量遠離新床,尤其新絕對不可碰到床邊,會不吉利。
3:婚禮當日,忌讓人坐在新床。
4:婚禮當日,新娘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則長病在床。
婚嫁婚嫁
5: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觀禮。
6:結婚之日新娘出門時姑姑嫂嫂不能相送。
7:成親日新娘離開娘家時,哭得愈厲害愈好,因為“不哭不發”。
8: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帶走娘家財運。
9:結婚後第三天,新婚夫婦攜禮回娘家,即為歸寧。但切記當天需在天黑前趕回夫家,不能在娘家過夜。
10:結婚後的四個月內,新娘不可參加任何婚喪喜慶的儀式,以免沖喜
11:新娘的鏡子也忌借給他人。
12:新婚四個月內,除非必要(如蜜月旅行),新娘也忌在外過夜

鬧洞房

據考證,鬧洞房作為中國傳統婚俗的一部分,由來已久。因多發生在洞房裡,故稱為“鬧房”、“鬧洞房”、“鬧新房”,由於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中原地區鬧洞房,通常進行的活動有咬蘋果、咬喜糖、走獨木橋、夫唱婦隨等。不同的地區,活動的內容不完全相同,但給新人撒喜床的節目是必不可少的。
洞房花燭洞房花燭
該習俗最早始於漢代先秦時期,關於鬧房習俗的來歷,中國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驅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夥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於是就跟蹤到新郎家,只見那女人已先到了,並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著門不讓進,說裡面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於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裡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於逃走了。可見,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邪避災的色彩。
鬧洞房驅邪的風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新郎前一晚就須睡在洞房,事先請兩名女童手執紅燭將新房內照一遍;天津人則請吹打班子在新房內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後,驅房內邪氣依然十分重要。諸如在東漲,新郎進屋後要象徵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執單刀朝每個角落虛砍一刀,並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笑看麒麟送子來。”更普遍的習俗是在新房內置長明燈。所謂“洞房花燭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學者研究說,“聽房”習俗,實質上也是防鬼怪進入洞房的一種保護措施。
關於鬧房來歷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鬧房首先在北方出現,而且開始時主要是新郎,這大概與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他們以狩獵遊牧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驃悍和勇健,在新婚時忍受棒打可以證明一個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民族習俗

水族婚俗保留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之後,先托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
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乾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紙傘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新娘於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鐘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要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舉行。苗族: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永寧納西族:自稱“摩梭”。他們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著母系制遺俗。與這種母系家庭相適應的婚姻制度,人們習稱為“阿注”婚。“阿注”意為“朋友”、“伴侶”。這種婚姻的主要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屬不同母系血緣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意願挑選心上人,只要彼此樂意,便互贈手鐲,腰帶一類的禮物,並開始過起了偶居生活。由於他們分別在兩個家庭里生產、生活,所以男子要在夜幕降臨後才去女家訪宿,次日清晨又匆匆返回母家。同居所生的子女,姓母親姓氏,並歸母親家庭撫養,男子對子女們沒有任何權利和義務。由於這種婚姻家庭沒有經濟等方面的必然聯繫,所以男女雙方的離異十分自由,只要女方拒絕來訪或男子停止訪宿,“阿注”婚便宣告結束。
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並致詞祝福。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後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婚嫁服飾

龍鳳褂
龍鳳褂裙每一件均是純手工一針一針縫製的,是很個人的傳統工藝,絕不可分工合作,雖然這樣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但卻是難得的紀念品,無論歲月變遷,星轉物移,都不會喪失其獨特的魅力,讓人懷念那一份兩人之間的悠悠之情。褂裙這個詞中,“褂”指上衣,“裙”指下裳,現今流行的款式,是經歷了許多年的演變,變得更時尚及舒適。
當代龍鳳褂裙的樣式當代龍鳳褂裙的樣式
裙褂分類
(一):按剌繡方法
1:卜心(龍鳳圖案有立體感。用我們的話說,立體的龍鳳就像一個個的浮雕。也比較搶鏡!)。
2:平心(龍鳳沒有立體感,較為平實)。相比之下,價格比“卜心”的便宜。45%的密度,大約在2500元左右。
(二):按剌繡種類分
1:金銀線剌繡:如褂王。
2:繡花鑲石:(用金銀線圍花再鑲玻璃珠或膠閃片)這種方法如今已經很少人用。
3:線石:(用玻璃珠和膠閃片等砌成圖案)
褂裙的變遷
中國傳統褂裙圖案,是以花枝,雙喜,鴛鴦為主,龍鳳是封建王室專用的徽號和權利的象徵,民間絕對不準使用,甚至連私藏龍鳳圖案,亦構成欺君叛國之罪,招致誅九族的大禍。現今流行的款式,是經歷了許多年的演變,變得更時尚及舒適。
縫製一套裙褂並不是容易的事,普普通通的貨色也要花一、兩個月的時間,花最密的金銀裙褂更要半年以上。裙褂上的圖案多以龍鳳為主體,其他圖案尚包括“福”字、“喜”字、荷花、荷葉、蝴蝶、鴛鴦、蝠鼠等。這些圖案都是寓意尊貴吉祥、百年好合。
小典故
龍鳳褂裙是源自滿洲人的服飾,所以早期的刺繡工藝亦以東三省最地道出色,但由於廣東人多穿褂裙出嫁,視之為體面,所以,這種手藝亦南傳,至今以潮汕手工最著名。古時候的南粵,不同的輩份,穿的裙褂也是不一樣的喔!新娘子一般會穿大紅色,密度在80%-100%(褂王)的裙褂(那時候要做一年喔);長輩(新娘的母親、新郎的母親)會穿黑衣紅裙或全黑的,密度在60%-75%(密五福)的裙褂;親屬(也屬長輩,如:姨媽,姑媽,姐姐,親嫂等)會穿紅色或黑色(顏色不限),密度在70%-55%或50%以下(中五福至五福寶)。其它親朋,衣著宜以傳統服飾為主,不規定是裙褂。這個傳統一直延用至今。

婚紗

婚紗是結婚儀式及婚宴時新娘穿著的服飾,婚紗可單指身上穿的服飾配件,也可以包括頭紗、捧花的部分。婚紗的顏色,款式等視乎各項因素,包括文化,宗教及時裝潮流等。婚紗來自西方,有別於以紅色為主的中式傳統裙褂。相傳第一件白色婚紗在十六世紀傳奇又浪漫的愛情故事裡誕生,此後每個尋得幸福的女子都會披上稱為“聖袍”的白色婚紗,與心愛的另一半攜手踏進禮堂
小典故
十四世紀羅馬的喬治十二世飛利浦.勃良迪公爵,某日至農莊打獵時巧遇美麗的農家女蘿絲,兩人一見鐘情,旋即展開熱戀。由於社會地位的懸殊,戀情不被當時的封建社會思想所允許,飛利浦家族激烈反對。此對情深意厚的戀人,不顧世人的眼光執意相守,而飛利浦家族為讓公爵知難而退,提出了非常嚴苛的條件:若是蘿絲能在七日內作出一件讓全國上下震撼讚嘆的美事,便答應這樁婚事。相信愛情,勇敢追求幸福的蘿絲,不眠不休憑著自己的一雙巧手於七日內織成一套20尺長的優雅白色聖袍。當蘿絲披著典雅的白袍,挽著公爵緩緩步入禮堂接客群人考驗時,那一身為愛用盡心思所制的白袍,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全國驚艷。蘿絲白色的紗袍造就了一段幸福的愛情,後人於是相信長擺白紗是幸福美滿的婚姻的象徵,於是有了婚禮的白紗。
婚紗的種類與分類
(一):款式
1:公主型婚紗
公主型:也稱為A字裙,是一種比較古典的婚紗款式。用垂直利落的線條進行剪裁,上身合體,下擺漸寬,適合多種體形。婚紗
2:蓬裙型婚紗
蓬裙型:上身合體,腰部收緊,非常飽滿的蓬裙,一般配有定型用的襯裙。由於讓人有公主的感覺,所以也是最為流行的款式。
3:貼身型婚紗
貼身型:非常有現代感的婚紗,能凸顯體態美。依身體曲線貼身剪裁,不用襯裙,款式非常簡潔。材料上多選擇富有垂感的絲質喬其紗縐綢等。多採用窄擺設計,或者在小腿處加入魚尾擺設計。
4:高腰線型婚紗
高腰線型:胸部合體,A字型裙擺,搭配高高的腰線,能夠充分展示胸部、肩部線條,同時對下身有非常好的修身效果。
通過女性人體曲線、薄、透、露、柔美、流暢、輕盈、端莊、含蓄、朦朧等特點盡顯人體美。婚紗在款式上主要有:A字型婚紗、直身婚紗、齊地婚紗、小拖尾婚紗、大拖尾婚紗蓬蓬裙型婚紗、連身婚紗、吊帶婚紗、抹胸婚紗、素麵婚紗、珠繡婚紗、泡泡袖婚紗、公主型婚紗、貼身型婚紗、高腰線型婚紗。
(二):婚紗的面料
面料多為毛、棉、麻、絲綢或有絲綢感的面料,如:緞布、厚緞、亮緞、水晶紗、網路紗、真絲、100%生絲、真絲綢真絲雙宮雪紡歐根紗、壓縐紗、喬其紗、山東絲、緞布、油丁、柔丁、色丁、軟網、塔夫它等。
(三):婚紗的手工工藝及配飾
婚紗禮服具有精緻巧妙的刺繡、機繡、頭飾、胸飾腰飾、釘珠、鑲嵌、鏤花、頸帶、肩帶、豎折、鈕扣、包扣、拉鏈、手繪、拖尾、壓褶、抽褶、貼繡、手工飾花、珍珠、飄帶、裝飾帶、蕾絲、鑽飾、披肩、吉祥紋樣、荷葉邊、蝴蝶結、綁帶、緞帶、衩片、活片、腰帶、玫瑰花、裝飾葉、珍珠、絲穗、魚骨、皇冠、亮片、人造寶石、薄紗、網紗、羽毛、盤花扣等工藝或配件。款式廓型線條簡潔、明了,注重局部細節設計。
(四):婚紗的顏色
可根據不同客戶民族、地域、文化的不同,選擇紅色、橙色、黃色、藍色、青色、綠色、墨綠、寶石藍、深紫色、中灰色、黑色、白色、米白、金色、銀色等不同的顏色。

晉南風俗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地處山西南部汾河兩岸的晉南一帶,其婚姻嫁娶基本上以古老的“六禮”為藍本,歷朝有所變更,至明清初步定型,延續至今。晉南各地婚俗雖略有差異,但基本上大同小異,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式,具有鮮明的區域民俗特徵。
傳統婚俗要求恪守封建禮教,依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男女成親必須請託媒人,雙方不得私定終身。在曲沃、侯馬一帶,男女雙方同意了,還要請媒人吃“允親面”,先到女家吃,吃過喜面,即為女方肯定。再到男家吃,除面之外,有的男家還讓吃雙層蒸餅中間夾菜的“雙合子”。
二、換帖、納彩
龍鳳喜帖是男女締結姻緣的憑據。所以,雙方交換庚帖之後,男方還必須下“求婚帖”,托媒人向女家求婚。如女家同意也要回“允婚帖”,貼上寫明三代名諱及與婚姻有關的情況。到了民國初年,規定男女雙方均需到當地縣衙遵章納稅交款,領取定婚證書,俗稱“龍鳳宮帖”,上面同樣寫有雙方姓名、年庚及家長、媒人情況,加蓋官方印章,證明婚姻取得合法手續。
納彩,俗稱過禮,男方要給女方一定的財物,如銀元、綢緞衣服、八副羅裙、鞋面、紅綠手帕等,一般要湊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也回奉一些簡單的禮物,如“蓮生貴子”面人一個,面石榴十個,紙包麩、鹽十包,其民俗象徵意義是預祝婚後連生貴子,多子多福。食鹽帶回男方後,要撒在公婆和妯娌身上,表示婆媳、姑嫂之間有“嚴(鹽)法。”,全家老少有“福(麩)氣”,同時,鹽與緣諧音,包含有緣份的意思,希冀婆媳、妯娌關係親密。這些贈品禮輕意重,寄託著人民的善良願望。
三、請期、親迎
請期,民間俗稱“看日子”。男家先根據《婚娶周堂圖》選一個吉日,把婚期寫在紅貼上,請媒人送給女方徵求意見。女方認為不犯忌諱,婚期即定。待嫁姑娘在結婚前一、二日要由“全福人”開臉,即用兩條線反覆絞合,把臉上及兩鬢的汗毛拔除,新娘子愈加聰俊漂亮,表示處女生活已經結束,新生活即將開始。結婚那天,新郎帶著樂隊和娶親人馬到岳家迎娶新娘,謂之“親迎”。其情形頗為壯觀:前面是彩旗招展的儀仗隊,旗上繪有“飛虎”、“青龍”圖象,接著是一群吹鼓手鳴鑼開道,有的挑著燈籠,有的舉著”迎避”、“肅靜”的大牌,緊跟著的是為新娘準備的“花轎”和新郎乘坐的“官轎”,沿途鼓樂齊鳴,旗旗招展,浩浩蕩蕩,氣勢非凡。迎娶的隊伍到了女家,新郎先叩拜神子,再叩拜岳父岳母和親朋好友。然後起轎返回。返回的時間,洪洞、新絳都是傍晚,沿襲古代“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而陰來也。”(《酉陽雜俎》)其根源可視為初民時代搶婚制的遺風。新娘上轎前坐過的凳子,母親要趕快坐上,以防止把娘家的福氣帶走。新娘從家門到上轎都要在地上鋪席,腳上穿著繡花鞋,鞋底貼著紅紙鞋樣,上轎後才剝掉。新娘上轎時,照例都要號啕大哭,謂之“哭嫁”。這一方面是真情的表露,新娘自幼生長在父母身旁,骨肉情長,猛然分別,女兒將做人妻,出於對未來生活的擔憂與恐懼,想到昔日父母的恩情,自然情意綿綿、難分難捨,不由得涕淚交流,痛哭一場。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心理上的迷信,當地人認為新娘上轎不哭,娘家就不興旺,民諺有:“女兒哭一獎,娘家富一富。”臨走哭嫁被認為是吉利的事情,有的新娘沒哭,娘家人佯裝要打的樣子,讓新娘哭出聲來。哭,成了特定的民俗慣例。
抬轎的隊伍,一路上不許轎子落地,以防不測。據說,這起源於“梁祝”傳說:祝英台出嫁那天,路過梁山伯墓,請求下轎觀看,結果跳入墓穴,梁祝化為雙蝶。民間從反面理解,認為祝英台的死是停轎所致,所以形成了出嫁途中不停轎的習俗。俗話說:“抬轎的管抬轎,不管新娘尿不尿。”意思是新娘再有要緊的事,也不許中途下轎。
四、拜堂、坐帳
迎娶的花轎回來,停放在大門口,新娘先把藏在長袖裡的饅頭投擲給眾人,人們爭相搶奪,以為吃了新娘的饅頭牙不疼。有的小孩牙沒出來,也趁機讓新娘給摸一摸。下轎時,新娘由兩位“全福人”攙扶著,身著鳳冠霞帔,蒙著紅蓋頭。新郎長袍馬褂,披紅插花,用紅綢牽著新娘。此時,有二人用紅布袋鋪地,前後傳遞,讓新娘在上面走過。還有人手抓五穀雜糧,不時撒在新娘身上,口裡吟誦:“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進大門大吉大利,進二門萬事如意。”在大門口放置一盆火和一個馬鞍,讓新娘跳過去。跳火盆,這寓意婚後日子紅紅火火;跨馬鞍,則是祈求夫婦白頭偕老,日子平安,而且讓新娘懂得規矩,做到“好馬不備二鞍,為女不嫁二男”。等到吉時,舉行結婚典禮,俗稱:“拜天地”,由司儀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後夫妻交拜。
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典禮完畢,要讓新娘蹲尊子,俗稱“蹲新”。辦法是,用護裙把凳子包上,新娘由伴娘扶著一站一坐,這時調皮的青年在背後趁機把凳子抽掉,如伴娘照呼不周,新娘就會蹲在地上,引起鬨堂大笑。民間流傳著兩句順口溜:“今年蹲尊子,明年見孫子。”所以“蹲新”之後,有人趕快把凳子送給婆婆抱一會,期望早抱孫子。
拜堂完畢,新郎新娘進洞房飲過交杯酒,接著二人手拉手繞炕轉一周,俗稱“拜四角”,意在禱告送子娘娘早賜恩典。他倆邊走邊誦:“拜—一拜——拜四角,四角娘娘保護著,兒多著女少看,婆夫兩個常好著。”然後,新郎退出,新娘上炕面對牆角端坐,稱為“坐帳”。這時,新娘手裡拿著秤桿,懷裡抱著蔑筘,隱含今後辦事像秤一樣公平,不偏不倚,且心靈手巧,辛勤操勞。
新婚之夜如何鬧洞房?所謂新婚之夜雖值千金,但是人生一次的婚禮肯定要熱熱鬧鬧的。鬧洞房不但新人們開心,也是親朋好友向新人們表達美好祝福的一種方式。好婚禮的小編為新人們推薦五類新婚之夜鬧洞房小遊戲,讓你的婚禮趣味橫生。
洞房花燭之夜,各地都有鬧洞房的習俗,晉南謂之“討媳婦”。俗話說:“三日之內無大小”,意即在新婚三天之內,平輩、長輩、晚輩都可不拘禮節,前來湊熱鬧。不過,鬧洞房以同輩份的人最多,長輩較少。結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皆大歡喜”,參與鬧洞房的親友,即使有過分之處,也要忍耐,熱情款待。例如,有的地方,讓新郎新娘說出羞於出口的話,如新郎說:“腳蹬炕沿吃餛飩,先問親人和誰親。”女的必須對答:“呀呀依,憨呆子,不和你親和誰親?”有的是讓新郎新娘做一些親熱的動作。鬧房結束,淘氣的青年還要“聽洞房”,竊聽新郎新娘的秘密,做為來日逗趣的笑料。如果沒人聽房,主家就有意在窗台下放把掃帚避邪。
新娘回門,一般為婚後第三天,新郎也同去岳家認親。回門時有的仍坐轎子,有的改為騎馬。進娘家門時,還要跳火避邪。
雖說形式上大同小異,但每個地方方式都不相同。

仡佬族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仡佬族有43.7萬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北部的遵義、安順、六盤水、黔西、織金、六枝、關嶺、普定、大方、清鎮、仁懷、平壩、金沙、興仁等縣(市),少數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仡佬族居住比較分散,常常與其他兄弟民族交錯雜居。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很多人都會說漢語、苗語布依語等。沒有文字,通用漢文。
仡佬族因居住地區不同,飲食也不一樣。山區以包穀為主食、平壩地區以大米為主食,其次是小麥、薯類等其他穀物。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訂婚時,要吃“雞卦酒”,這是殺雞後用雞股骨占卜求吉利。“雞卦”諧音“吉利的卦”,如今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種形式去細細講究雞股骨上的紋樣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訂婚酒統統稱吃“雞(吉)卦酒”。
吃“雞卦酒”是在姑娘家舉行的,未來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認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獻“雞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獻給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時也要恭維老伴一番,說“娃娃是她養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說,這是人類母權制在婚姻上由母親做主的遺風。
仡佬族女人出嫁時要自動打掉上顎大齒1-2顆,說是怕女人傷害夫家而產生的習俗。夫家視處女為一種可畏的東西,需打掉牙然後才敢與之成婚,箇中古遠民俗遺風意味深長。
還有“把門枋”、“追姑娘”和“打濕親”習俗,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把門枋”是新娘離家出嫁時,要雙手緊緊地拉著門枋表示不肯離去。這時候,媒人就要過來強行拉開新娘的雙手,牽著新娘離開娘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聲號哭,唱“哭嫁歌”。出嫁前還要乘人“不備”而“逃跑”,讓嫁家嬸娘嫂子等女親戚把她找回來。離娘家出嫁前要拜別娘家祖宗,姑娘的父親要解開她衣領邊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閨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員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濕親”則是在新娘娶進夫家之時,一跨進屋,就要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的人。傳說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求個吉利。
還有一些和別的民族相異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時,要撐著傘由迎親和送親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後也不興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裝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裡帶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頭胎小孩滿月後,才由娘家把嫁妝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為父母包辦,重彩禮,如今也改變了,選擇吉日後,迎親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親人陪同撐著傘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土家哭嫁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
哭嫁,源於婦女婚姻之不自由,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也還要哭嫁,但如今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獨特形式。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邀請親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圍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擺”,新娘哭”一擺”,廚師在桌上擺一樣菜,擺完後,其餘九姊妹輪次哭,最後又由新娘哭”十收”,廚師再一樣一樣將酒菜收進,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動即告結束。哭嫁的歌詞內容很多,”十擺”、”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等,有時也罵媒人。陪哭多是難分難捨的纏綿之詞。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順口溜:“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養心操碎,樹欲靜而風不息,恩德未報就別離。遠望故里盼歸期,歸來又能住幾時?門前小河長流水,女兒眼淚長長滴。”
一般要哭三五天,也有哭十天半月的。哭的主要內容為: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恩,托兄嫂照顧年邁雙親等。哭嫁的歌詞一般為即席所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嬸,哭詞各不相同,當然也有固定哭詞。此外,哭還有抑揚頓挫的曲調。
哭嫁的哭唱形式一般分為一人哭唱和兩人哭唱兩種,一人哭唱多為姑娘哭訴自己的命運、哭父母的養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誼以及哭訴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惡可恨的欺騙行徑等。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為我苦費心,爹的恩情說不盡,提起話來說不盡。一怕我們受飢餓,二怕我們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醜,披星戴月苦費心。四怕女兒無文化,把女送進學堂下,如今女兒已成人,花錢費米恩情大。一尺五寸把女盤,只差拿來口中銜;艱苦歲月費時日,挨凍受餓費心血!女兒錯為菜子命,父母枉自費苦心;女今離別父母去,內心難過淚淋淋!為女不得孝雙親,難孝父母到終身;水裡點燈燈不明,空來世間枉為人!”
兩人哭唱又稱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勸慰哭,從句尾插入,兩人一哭一和。如姐妹對哭:姐:“梭羅樹上十二丫,我們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離,離開繡樓好孤單!”妹:“梭羅樹上十二丫,我們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離開,難捨難分情難斷!”姐:“梭羅樹來台對台,我姐心裡難寬懷;丟你妹妹婆家去,逢年過節又才來!”妹:“梭羅樹來台對台,望姐心裡多寬懷,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誨記心懷!”
哭嫁通常在新娘的閨房進行,新娘哭到誰,誰就必須去陪哭,男的不會哭也要說幾句安慰、祝福的話以示惜別。哭嫁在新娘出嫁前一夜最為熱鬧,特別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與新娘對哭時,如泣如訴,聲淚俱下,把親人間的恩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旁觀者無不感動落淚。

回族婚俗

媒人 舅舅很重要
在回族的婚俗中,有兩種人很重要:一是媒人,一是男女雙方的舅舅。回族有句俗語:"媳婦美不美,全憑媒婆一張嘴"。意思是有了一個好媒人,就能娶到一個聰明賢慧、勤勞善良的好媳婦,足可見媒人的重要性。經媒人多次說合,男女雙方有所了解後,媒人和男方主婚人便攜帶簡單禮品到女方家去相親。在相親過程中,不但由女方父母相女婿,而且要有意安排一個"偶然"機會,讓男女見面,女方家若肯收下男方所贈的禮品,即表示"相中"。然後,商定訂婚的日子。
回族婚嫁回族婚嫁
主麻日定婚期
回族把定婚稱為"道喜"。道喜日期以"主麻日"為佳,這天凌晨,男女雙方家要過乜貼,以寄託美好的希望。定婚前,要贈給女方一定的禮物。然後由男方舅舅或媒人與女方議定婚期,一般也以主麻日為婚期,還要看是否公曆、農曆的雙日。之後女方家長即向未來女婿回贈衣服鞋襪等禮品,等待婚期到來。
路遇水井蓋紅布
訂婚的男女雙方在結婚前一個月,新人不能見面。在結婚的前一天或當天凌晨,新郎才到女方家舉行"尼卡罕"儀式。儀式後,男方即可迎娶新娘。回族稱新娘為"新姐姐"。新姐姐梳洗打扮完畢,臨行前要大哭一場,即使沒眼淚也得擠幾滴,否則,會被別人笑話。在迎娶的路上,若遇到水井,要用紅布或紅紙覆蓋,表示新人將來不會遇到坎坷。娶親途中,還不能與其他的娶親隊伍相遇,若不期而遇,新娘要相互交換褲帶,以防"沖喜"。
儀式上,賓客們會向新人索要"喜物"。新郎於是端起早已準備好的一大盤核桃、紅棗等撒去,引得男女老少爭相搶拾,以求喜慶。隨後主人邀請賓客入席歡宴,慶賀新婚。

維吾爾族

兒子娶妻,媽媽牽線
維吾爾 族的聯姻過程從訂婚開始,在此之前,男女雙方相愛,如準備結婚,要徵得家長同意,然後才可訂婚,一般訂婚儀式日期在正式婚禮舉行的前十五天之內,由男方的母親及一些女性親友,攜帶為女方本人以及其主要親屬準備的禮物,按約定的時間來到女方家,女方也會邀請一些親朋好友,並準備茶點飯菜招待所有來賓。席間,男方將說明來意,請求女方家長準許將女兒許配給男方家做媳婦。女方若同意,雙方就商定婚禮的具體日期。
嘗苦餅同甘共苦
婚禮儀式在女家舉行,主持由阿訇擔任。在念完一段古蘭經後,主持會分別問新郎、新娘是否願意與對方結為伴侶,得到肯定的回答,阿訇接著拿出兩塊維吾爾族的麵餅,請新郎、新娘各吃一塊。這兩塊餅是蘸過鹽水的,鹹得發苦,但兩人一定要吃下去。象徵將來夫婦終生同甘共苦,忠於愛情的決心。新娘離家出門後,按習俗,沿途的鄉里鄉親可在半路上"攔駕"。這時新郎要把右手放在胸前向眾人頻頻施禮,給孩子散發喜糖,才能通過。
繞火三匝,有夫可依
新娘到了男家,和塔吉克族的婚禮相似,男家門口也點了一堆火,新娘到後,其中的客人用一根火把在新娘的頭上繞三圈,然後新娘向每個客人贈送禮物,接著繞火堆幾圈,驅鬼招福,就可以進入新房。這個程式過後,新郎的朋友及賓客就唱起喜歌,享用喜宴上的各式糕點和抓羊肉、抓飯,客人們吃得越多,主人越高興。喜宴過後,大家打起手鼓,彈起都塔爾和熱瓦甫,跳起歡快的舞蹈。新郎新娘會被邀請單獨表演一段舞,氣氛隨之推向高潮。一個星期以後,新婚夫婦要帶著禮物回門探親,娘家為小倆口準備甜醬和美味的抓飯,祝福新人。

壯族婚俗

男女分行戲打球 廣西壯鄉,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戀愛,至今還盛行一種拋繡球活動,壯語叫“飛沱”。這種互拋繡球擇偶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戲打球”的詩句。在歌場上,壯族小伙與姑娘們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對唱一陣山歌,然後拉開適當距離離。姑娘們便將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繡球,拋向自己心愛的小伙子。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拋來的繡球的飄帶,又拋回給對方的姑娘。如果小伙子認為合意,就會在繡球上繫上贈物,拋給自己傾心的姑娘。贈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拋回繡球上的禮物。一對青年男女,通過多次歌場對歌,相互認識,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終身。這樣通過對歌拋繡球擇定的對象,不用媒妁,也無需重聘,使壯族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更回富有詩情畫意。
男出嫁女招郎
廣西壯族地區還保存一種古老的“入贅”風俗。特別是邊遠山區的縣份,如田林、隆林西林、凌雲、樂業、東蘭、鳳山、巴馬等縣更為盛行。
自願“入贅”的男青年,常常是家裡兄弟過多,或對家庭所在的地區覺得不理想,有離開家鄉的願望。於是他們便千方百計走出家門,到處打聽招婿之親。當相好對象,覺得滿意,便大膽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親,經雙方同意,便可“入贅”。而女青年,則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裡供養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後遠,尋找稱心如意的“上門郎”。但他們找尋對象的方式,就沒有男子那樣直爽,常常在農忙時節,走村幫工送殷勤,晚上對唱山歌。通過勞動和交往,觀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現。一旦看中某個男子,便千方百計找尋機會聊天說情。一經男方同意,一年半載之後,則招之“入贅”。另一種是一些祗有女子,沒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門,便出面為自己的女兒相好對象,派媒人上男家去說親,經男女雙方同意,即招之“入贅”。
新娘過河“水手”背
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是個高寒山區。這裡崇山峻岭,林密路遠,河道九曲十八彎,本來祗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撟。所以成親時,為了確保新娘的安全,過河過撟都要請人來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虎背熊腰的未婚男青年,新娘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吹響。“水手”的兩掌即刻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來,讓蒙著面紗的新娘用膝蓋頂著自己的脊背,雙後扣穩自己的肩膀,身體往前傾去。“水手”即刻反手到後腰挽住新娘的小腳,妥當後,即起步入水過河(或過撟)。如象小孩攤開兩腿時大人背著的姿勢的禁忌的。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的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水手”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的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不管天氣好壞都要撐開傘),表示護住喜氣,不給失散。整個隊伍過完河上岸後,乖巧的“迎娘”把傘放得很低,擋住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此時火炮轟響,鞭炮齊鳴,樂隊吹奏歡樂曲,岸上也擠滿了觀看熱鬧的民眾。
不會對歌娶妻難
歌圩是廣西壯族民間的一種傳統的大型的歌節。每年秋春佳節,青年們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在本地傳統的歌圩日子裡,選擇唱歌的對手,尋覓心愛的情侶。照例,小伙子得先向姑娘唱歌邀請,要一直唱到姑娘滿意,她這才答歌。笨嘴夯腮的小伙子,甚至有唱三、四個小時姑娘也不答腔的,祗好狼狽而逃,讓位給更有歌才的青年。女方答腔後,雙方便在各自同伴的簇擁下,按歌圩的程式唱初交歌,讚美歌,詢問歌,盤歌,戀情歌。唱到情意綿綿,便唱起深交歌,贈禮歌,互相贈送禮品,這時情人便離開了同伴,雙雙踱入花間叢林。快分手時,兩人又唱起囑別歌,相約下次見面,這才依依不捨地分手。不少情侶就這樣訂下終身。然而,這個對歌程式中也有不少“險關”,尤其是盤歌,女問男答,內容包括遠至三皇五帝,近至當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獸;舉凡農事,季節花果等等,隨編隨唱,無所不包。其內容之廣泛,其歌才之敏捷,常常使慕名而來的博古通今的專家們目瞪口呆,為之傾倒。
出嫁先唱陪樓歌
廣西恭城縣蓮花鄉九甲河源頭一帶的壯族瑤族地區,每逢姑娘出嫁,都有唱陪樓歌的習慣。姑娘出嫁的前幾天,主家就邀約村寨里的姑娘和表姐表妹們,專給姑娘陪三至五天的閨樓。陪樓當中,大家除了幫助新娘做些針線活外,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唱“陪樓歌”了。一方面為新娘慶賀美滿的婚姻,歌唱幸福的未來;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地熱鬧一番,主家也感到格外的榮幸。每當有唱“陪樓歌”音訊一傳開,鄰近村寨的後生們,鼓足幹勁,半天干完一天活路,或者連夜幹完第二天的活路,洗好腳,穿起新衣,戴起白帽,纏上白牛肚手巾,從四面八方爬山涉水往嫁女的村寨趕來。大家一到村邊,三五成群地圍在閨樓四周,放開喉嚨,盡情高唱最美好的山歌。有時多達二、三十起,一兩百人,鬧得好象夏天夜裡的蛙聲,大家都爭著要和陪樓姑娘對歌。

電視劇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婚嫁
國家/地區:中國
類型:當代都市
集數:30

劇情簡介

大齡未婚女楊小沫,節儉到病態,在同事的刺激下,賭咒發誓要在奔三之前把自己嫁出去。偶然的機會,小沫認識了帥氣多金的李瑞明。完美的邂逅,頻繁的約會,就在小沫以為自己離幸福不遠的時候,卻發現瑞明是個被人哄騙來幫忙的婚托。小沫拚命想甩脫這個“騙子”,不料二人已有感情。楊小沫的率真引來了富家公子林家棟的愛慕,招聘她為私人助理,兩人的感情在朝夕相處中升溫。面對林家棟、李瑞明兩份感情,楊小沫心底總有徘徊。經歷了困難和坎坷後,楊小沫終於明白了誰是自己真正要去愛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