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起源,歷史探源,語言尋根,對偶階段,駢偶階段,律偶階段,示例,一字聯,二字聯,三字聯,四字聯,五字聯,六字聯,七字聯,八字聯,九字聯,十字聯,多字聯,常用對聯,特徵,分類,按用途,按字數,按修辭技巧,按聯語來源,按內容,要求,形式,聯律,禁忌,聯眼,趣對,經典,藝術格調,
發展起源
對聯又稱
對偶、
門對、
春貼、
春聯、
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
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
對仗工整,
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
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 對聯](/img/5/bad/nBnauQTMmFGM2ImN0IjNmNjNzYzNjRTMlFzM2YDNhBjYjJ2NhN2NkNjZkB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云:“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觀其形式與內容,與中國早期基督徒有關聯。春節時掛的對聯叫
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
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
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
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清代名將對聯(通翰齋)春聯的一來源是
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
五代後蜀主
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
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對聯作為一種
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歷史探源
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
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這種陰陽二元的思想觀念淵源甚遠,《
易經》中的卦象符號,即由陰陽兩爻組成,《易傳》謂:“
一陰一陽之謂道。”
老子也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則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荀子·禮論》)《
黃老帛書》則稱:“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陰有陽。”這種陰陽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中。
《
周易·
序卦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儀有所措。”《
易傳》中,分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徵陰陽二爻。陰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中華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
集體無意識。而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徵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對聯格式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語言尋根
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最本質的特徵是“對仗”。當它用口頭表達時,是語言對仗,當它寫出來時,是文字對仗。語言對仗的含義是什麼呢?通常我們提到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四項中最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這裡的字數相等,不同於英語的“單詞數”相等,其實質上是“
音節”相等。即一個音節對應一個音節。在
英語中,單詞“car”與“jee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音節不相等。而漢語“卡車”與“吉普”,數量相等又音節相等。漢語之所以能實現“音節”相等,是因為漢語是以
單音節為基本單位的語言。音節、
語素、文字三位一體。漢語每個音節獨立性強,都有確定的長度和
音調,音調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今有陽平、
陰平、
上聲、去聲四聲,皆分
平仄兩大類。平對仄即謂相拗。這樣,漢語的
語素與語素之間(即字與字之間)就能建立起字數相等、平仄相諧的對仗關係。而英語中,即使事物的名稱、概念能夠相對,單詞的數量和詞性能夠相對,兩個句子的句式能夠相對,但其音節長短不一,獨立性弱,可自由拼讀,又無聲調,故無法相對。
楹聯大多數是寫成文字,並且很多時候還要書寫、懸掛或鐫刻在其它建築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聯對仗的第二層即是所謂文字相對。文字相對意味著楹聯不僅是語言藝術,又是裝飾藝術。作為裝飾藝術的一副
楹聯,要求整齊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對稱之美。漢字又恰好具備實現整齊對稱的條件,它是以個體方塊形式而存在的,
方方正正,整整齊齊,在書寫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間位置。它具有可讀性,又具可視性。其方塊構形,既有美學的原則,又包含著力學的要求。它無論是橫寫與豎排,都能顯得
疏密有致,整齊美觀。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個單詞長短不一,只表音,不表義,更無可視性,只能橫排,不能豎排,無法從形體上實現真正的對稱。下面試舉兩個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對偶句進行比較,以進一步說明為何只有漢語才有真正的對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則不能。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
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
楹帖出現在唐代。他以
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卷號為
斯坦因0610號
敦煌遺書為據: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又:三陽回始,四序來祥。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五福除三禍,萬古□(殮)百殃。
寶雞能僻(辟)惡,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戶上,富貴子孫昌。
又:三陽始布,四猛(孟)初開。
《
聲調譜》作者
趙執信明確指出:“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句),始於
六朝,元(原)非近體。”
王夫之說,對聯源於律詩的說法,好比“斷頭刖足,殘人生理”——《
清詩話》
對聯源於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
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春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記載,後蜀廣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節前夕,後蜀主
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
對聯的格式精巧玲瓏的對聯,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習慣,而且在民眾廣泛運用的基礎上還有一種統一點要求,固定的格式。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我國民間文化遺產中講究較多、要求較嚴的一種特殊文體。從格式上看,它緊密結合現實生活中間有兩個門框和一個門楣道特點相應地由三部分組成:上聯: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聯:第二句,也稱對句;
橫額:也叫
橫批或
橫披。上、下聯是對聯的主體,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對聯主實際運用中,上、下聯文字不管多長,一般都沒有標點,這也是格式上的一種特殊講究。但也有例外。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系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對偶階段
時間跨度為
先秦、兩漢、三國、兩晉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
易經》
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
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
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繫辭下傳》)、“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
各從其類也。”(乾·文言傳)
成書於
春秋時期的《
詩經》,其對偶句式已十分豐富。
劉麟生在《中國駢文史》中說:“古今作對之法,《詩經》中殆無不畢具”。他例舉了正名對、同類對、
連珠對、
雙聲對、
疊韻對、雙韻對等各種對格的例句。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風·子衿》)、“山有扶蘇,隰有荷花。”(《鄭風·山有扶蘇》)《
道德經》其中對偶句亦多。劉麟生曾說:“《道德經》仲裁對之法已經變化多端,有連環對者,有參差對者,有分字作對者。有復其字作對者。有反正作對者。”(《中國駢文史》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八十一章)、“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
諸子散文中的對偶句。如:“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武成》)、“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等等。辭賦興起於
漢代,是一種講究文采和韻律的新興文學樣式。對偶這種具有整齊美、對比美、美的修辭手法,開始普遍而自覺地運用於賦的創作中。如
司馬相如的《
子虛賦》中有:“擊靈鼓,起烽燧;車
按行,騎就隊。”
駢偶階段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
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
下臨無地。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
閭閻撲地,
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全都是用
對偶句組織,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對偶名句。這種對偶句是古代詩文辭賦中對偶句的進一步發展,它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對偶不再是純作為修辭手法,已經變成文體的主要格律要求。駢體文有三個特徵,即四六句式、
駢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對偶字數有一定規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變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對偶,六字對偶,八字對偶,十字對偶,十二字對偶。三是對仗已相當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聲律對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階段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
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
李登作《
聲類》十卷,
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
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詩,都是八句成章,中間二聯,習稱
頷聯和
頸聯,必須對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對。這就是標準的律偶。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這首詩的頜聯和頸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對仗極為工穩。遠勝過駢體文中的駢偶句。除五、七言律詩外,唐詩中還有三韻小律、六律和
排律,中間各聯也都對仗。
律偶也有三個特徵:一是對仗作為文體的一種格律要求運用;二是字數由駢偶句喜用偶數向奇數轉化,最後定格為五、七言;三是對仗精確而工穩,聲律對仗已成熟。
示例
一字聯
墨(對)泉
這是最經典的一字聯。
‘墨’字上部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為‘白’字。各屬於顏色的一種,且詞義相反。
兩個字的下半部分別為‘土’和‘水’又都屬於五行之一。
此聯還有另一種對法:
墨(對)柏
同“黑”、"白"相對,且“土”、“木”都為五行。
二字聯
春花(對)秋月
書山(對)學海
三字聯
水底月(對)鏡中花
飛鳥盡(對)良弓藏
獨角獸(對)比目魚(比翼鳥)
四字聯
春回大地(對)福滿人間
棣華罨映(對)蓀馤綿延(上聯複詞“罨映”雙聲,下聯複詞“綿延”疊韻,故此聯又為雙聲疊韻對)
五字聯
山色攢
文氣(對)湖光澄
讀心。
對聯“東戶田民樂;南山席客多。”翱翔一萬里(對)來去幾千年。
半浸中華岸(對)旁通異域船。
苞蔵成別島(對)沿濁致清漣。
六字聯
雲無心以出岫(對)鳥倦飛而知還。
豈能盡如人意(對)但求無愧我心。
七字聯
既聞山石無假色(對)亦知草木有真香。
萬里秋風吹錦水(對)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筆墨驚天地(對)萬里雲山入畫圖。
松葉竹葉葉葉翠(對)秋聲雁聲聲聲寒。
點燈登閣各攻書(對)移椅倚桐同玩月。
福無雙至今朝至(對)禍不單行昨夜行。
八字聯
絲竹同清當天合曲(對) 山水齊朗映日生文。
九字聯
麓秀川明,歌飛楊柳岸(對)物開民振,派重鳳凰山。
放鶴留雲,思幽人顯客(對)旌門勒石,念仁士義官。
祖邦今崛起,正需作氣(對)人世敢擔當,不問出身。
十字聯
厚德才,孚
和協,時成爾事(對)修文樂,講
禮儀,更造吾民。
多字聯
書童磨墨墨抹書童一脈(mò)墨(對)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對)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常用對聯
經典對聯:
1、上聯 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
下聯 吞得盡胸中雲夢,方許對古人言詩
2、上聯 春暮偶登樓,上下魚龍,應惜滿湖綠水
下聯 酒醉休說夢,關山戎馬,未如一枕黃梁
茶聯
上聯一器成名只為茗
下聯悅來客滿是茶香
元宵對聯
1 、上聯 不夜燈光,便是玲瓏世界
下聯通宵月色,無非圓滿乾坤
2、上聯 時際上元,玉燭長調千戶樂;
下聯 月當五夜,花燈遍照萬家春
3、 上聯 春夜燈花,幾處笙歌騰朗月;
下聯 良宵美景,萬家簫管樂豐年
4、上聯 一曲笙歌春似海;
下聯 千門燈火夜如年
5、上聯 一簾春色門垂柳;
下聯 萬斛珠光地涌蓮
春節對聯:
1 迎春迎喜迎富貴,接財接福接平安
2 和順滿門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3 盛世和諧添錦繡,偉業騰飛更輝煌
4 鴻運當頭迎百福,吉星高照納千祥
5 發財地八方進寶,開福門四季平安
6 吉祥平安天賜福,榮華富貴地生財
端午節對聯:
1 上聯 龍舟競渡憑弔屈子懷古恨
下聯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篇
2 上聯 艾可驅邪,處處慶天中令節
下聯 粽能益智,家家逢地臘祥光
3 上聯 箬葉飄香 一粽嘗來千古事
下聯 龍舟逐水 百橈劃出四時情
祝壽對聯:
1 上聯 海屋添籌古來稀者今來盛
下聯 華筵慶衍福有五兮祝有三
2 上聯 精神矍鑠似東海雲鶴
下聯 身份老健如南山勁松
3 上聯 愛日佇期頤蘭階早釀十年酒
下聯 慈雲周海岳萊彩猶載一曇花
實用對聯
2、描寫名篇
《對聯與古蹟相映成趣》
在中國,宅第亭閣、寺廟觀庵、名山勝景等古蹟都有對聯,古蹟孕育、催生了對聯,古蹟又存活於對聯中。
“興廢總關情,睹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人,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何如”,這是江西滕王閣的對聯。寫景、詠史、抒情、議論,對聯之妙,存乎其中。
“台榭漫芳塘,柳浪蓮房,曲曲層層皆入畫;煙霞籠別墅,鶯歌蛙鼓,晴晴雨雨總宜人”,這是
杭州西湖湖心亭的對聯,對聯中的一“漫”一“籠”,更兼“柳浪蓮房”、“鶯歌蛙鼓”,西湖的美景怎能不叫人流連忘返呢?讓人老遠就能聞到酒氣的是山西杏花村牌樓對聯:“酒氣衝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粕落地,游魚得味成龍”,對聯把酒寫得神乎其神了,飛鳥聞香化鳳,游魚得味成龍,那么,人喝了這酒,豈不賽過神仙?
也有長聯,長得如一首詞。如昆明大觀園大觀樓的對聯,全聯180字,是清乾隆年間昆明寒士
孫髯翁所作。
(本文作者系全國著名作家伍弱文 原載《
梅州日報》)
特徵
傅小松的《中國楹聯特徵論略》則把楹聯的特徵概括為五個對立統一:
獨特性和普遍性
人們普遍認為
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性究竟表現在哪裡呢?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
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後一部分稱為“
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當然,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
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於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同樣的客觀對象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面、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並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範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謂寄生性,指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
駢詞儷語派生髮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於各種文體之中。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哪一樣中又沒有工整的對偶句呢?但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徵,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
長聯和超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精煉蘊藉,賦的鋪陳誇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自由瀟灑,經文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並蓄,熔鑄創新。
實用性和藝術性
如前所述,
楹聯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的一種,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於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宋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引《復齋漫錄》記載;
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飯,談起他一個上句:“
無可奈何花落去”,恨無下句。王琪應聲對道:“
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大喜,於是把這個絕妙對句寫進了《
浣溪沙》一詞。楊慎稱這個對句“二語工麗,天然奇偶”。這就是對聯的藝術魅力。
楹聯的藝術性,可以當代學者
白啟寰先生一副對聯來概括: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們常說對聯雅俗共賞,這絲毫不假。試想,還有那一種文學形式,象楹聯一樣,上為學者文人,下為
婦人孺子所喜聞樂道,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春白雪,又是
下里巴人呢?這種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於楹聯是一種既簡單又複雜、既純粹又豐富的藝術,誠如前所述,楹聯的規則並不複雜,尤其是對語言的色彩、風格,對題材、內容都沒有什麼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廣泛套用於社會生活,不象其它文學形式戴著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學、易懂、易記,也不難寫。只要對得好,無論語言之俗雅,題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淺,皆成對聯。但其他文學則未必然。
詩尚典雅蘊藉,如“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之類,只能稱之為“
打油詩”。一般人是不敢問津詩詞的,怕寫成打油詩。而楹聯,至若逢年過節,家家寫之,戶戶貼之,實為文學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聯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聯固規則簡單,形式純粹,但其對道、聯藝,卻博大精深,沒有止境。短小雋永者,一語天然,非俗手能為;長篇巨製者則更是
鋪錦列繡,
千匯萬狀,如同史詩,非大手筆不能作。那些優秀的風景名勝聯,輝映山川古蹟,永放異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聯,傳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聯,慷慨磊落,光耀千秋,豈非大雅乎?
平陽“益智高等女學校”門聯嚴肅性
一般來說,文學和藝術是嚴肅的,人們反對文學、語言的那種不嚴肅的創作態度。但對於楹聯來說,情況就不同了。楹聯有嚴肅性創作,也有性的。比如,開辦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的浙江平陽“益智高等女學校”門聯“德張
民智開明範;學領
女權炳耀風”,其風格是高雅而嚴肅的。清末有個叫
趙藩的人,在
成都武侯祠題了一聯。此聯就屬於嚴肅性的。聯云:
武侯祠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副楹聯既概括了
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點,又總覽了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藉此提出自己關於正反、寬嚴、
和戰、文武諸方面的政見,極富哲理,蘊含深刻的辯證法,發人深思。和歷史任何優秀的
哲理詩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聯問世以來,好評如潮。人們“看中”的,正是此聯深刻性和嚴肅性。毛澤東1958年參觀
武侯祠時,對此聯看得很細,予以高度評價。
分類
按用途
3.春聯:新年專用之門聯 。
如:楊柳吐翠九州綠;桃杏爭春五月紅。
4.賀聯: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
如:一對紅心向四化;兩雙巧手繪新圖。(喜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聯)
5.輓聯: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驚世界;精神昭百世,再來造福人群。
6.贈聯:頌揚或勸勉他人用。
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7.自勉聯:自我勉勵之用。
如: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8.行業聯:不同行業貼於大門或店內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須讀五車書。(書店)雖是毫髮生意;卻是頂上功夫。(理髮店)歡迎春夏秋冬客;款待東西南北人。(旅店)
9.言志聯:道出志向之用。
如: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
按字數
1.短聯(十字以內)
2.中聯(百字以內)
按修辭技巧
2.修辭聯:比喻、誇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
按聯語來源
2.集字聯:集古人文章,書法字帖中的字組成的對聯。
3.摘句聯:直接摘他人詩文中的對偶句而成的對聯。
4.創作聯:作者自己獨立創作出來的對聯。
按內容
1.節令聯:是指有特定的應時性或紀念性、內容多為一般的詠物、抒情、議論、祝願的對聯。嚴格來看,可將其區分為節日聯和時令聯,但鑒於二者往往合一,這種區分已無實際意義。一般可直接將節令聯劃分為春聯、元旦聯、國慶聯等若干子類即可。節令聯中,最主要的是春聯。所謂春聯,就是用於春節的節令聯。大多數春聯可以通用。
2.喜慶聯:又稱賀聯,是指除節日慶祝以外的、內容上帶有某種特定祝賀性質的對聯。按其內容和對象,可劃分為婚聯、壽聯、新居聯(喬遷聯)等若干子類。喜慶聯突出的特徵是帶有特定的喜慶、祝賀性質,其內容必須是表示良好祝願、喜慶吉祥的。喜慶聯有通用的,也有專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聯而異,不可簡單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現張冠李戴的笑話。
3.哀輓聯:又簡稱
輓聯,指的是用於弔唁亡人的對聯。其內容限於對亡人的弔唁、緬懷、評價、祝願,其風格一般是哀痛、肅穆、深沉、莊嚴的。也有為未亡人作輓聯或未亡人作自輓聯的,則另當別論。輓聯可從多種角度來劃分,如挽老年人聯、挽中年人聯、挽青少年人聯等,或者挽長輩聯、挽同輩聯、挽晚輩聯等。另外,還可分出挽名人聯、自輓聯等,還可將祭祀聯作為輓聯的一個子類。輓聯的內容所指一般有較具體的對象,雖然同樣有通用的和專用的,但在實用中更要注意區分。
4.
名勝聯:是指張貼、懸掛、雕刻於風景名勝處的對聯。其內容大多為題寫該名勝景觀(如山水樓台、文物古蹟等),或者與它密切相關(有關的人、事等)。這類對聯往往成為名勝景觀甚至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勝聯可分為山水園林、寺庵廟觀、殿閣亭台、院舍堂館、碑塔墓窟等若干子類,不一而足。
5.行業聯:是指其內容為針對某一行業、部門或領域的對聯。由於時代的變遷,對聯在行業上的運用雖已不如以前,但仍舊可觀。從其適用範圍和內容特色看,它仍不失為對聯的一大種類。行業聯可按行業、部門來劃分子類。
6.題贈聯:是指題贈給他人的對聯。雖然許多對聯都帶有某種題贈性質,但這裡所說的題贈聯,僅限於
人際關係交往(或嚮往)的題贈之作,不包括輓聯與賀聯之類。其內容一般帶有某種讚頌、祝願、勸勉性質。從對聯的運用情況來看,題贈聯不失為一大種類。根據題贈對象的不同,題贈聯一般可分為題長輩聯、題同輩聯、題晚輩聯等若干子類。
7.雜感聯:是指沒有特定對象,而內容包羅比較廣泛的對聯。這種對聯往往帶有比較單純的文學創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聯、詠物抒情聯、勸喻諷刺聯等。
8.學術聯:是指帶有某種學術性質的對聯。這種學術性質指的是在內容和用途上不屬於上述幾大類的某種專業性質。其內容往往比較專門,帶有某種學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聯、佛教聯、道教聯等。從對聯的運用範圍及發展空間而言,有必要將學術聯作為單獨的一大種類。如作者所撰寫的《觸聞集----佛教對聯1200副》一書,就以對聯的方式將許多佛教人物與佛教義理比較系統地寫成了一部學術專著。推而廣之,也可將許多科學知識或其他學問道理用對聯的方式加以撰寫,並且在內容上突出其學術或專業性質。
9.趣巧聯:是指比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對不注重內容的對聯。如各種諧趣聯、技巧聯等。這類對聯的內容,要么是突顯某種風格的獨特性(諧趣聯),要么是相對不太重要(技巧聯),從而顯得別具一格。從這個意義上,可將其作為單獨的一大種類。
要求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
流水對、聯球對、
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
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複。
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形式
顧名思義,對聯是要成“對”的,即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內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聯能“聯”起來(平仄相對),兩句不相關聯的句子隨便組合在一起不能成為對聯。
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
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
平聲)貼在左邊(下手)。
對聯的
對仗,雖然與
詩有相同之處,但它比詩要求更嚴。對聯有寬對和狹對之分。寬對只要求上下聯內容有聯繫即可成聯,而狹對則要嚴格按《
笠翁對韻》的標準來撰寫。不過在實用對聯中,採用寬對較多,而狹對則往往因為對仗的要求太嚴,束縛了人們的思維,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套用。
對聯的平仄規律,與詩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詩的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
如何斷定對聯的上下聯呢?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
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必須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自從推廣漢語拼音化,和以北京語音為全國通用語言以後,同一漢字的平仄發生了變化。
聯律
對聯的正規名稱叫
楹聯,俗稱
對子,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漢語言文學藝術形式,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對聯格律,概括起來,是六大要素,又叫“
六相”,分敘如下:
一是字數要相等
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
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
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是“對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
修辭手法,只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明代
顧憲成題
無錫東林書院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但對聯中應儘量避免“異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不過,有些
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杭州
西湖葛嶺聯:
綠蔭芳草之間。
上下聯“之”字同位重複,但因為是虛字,所以是可以的。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稱為“換位格”),如
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詞性相當
在
現代漢語中,有兩大詞類,即
實詞和
虛詞。前者包括:名詞(含
方位詞)、
動詞、形容詞(含
顏色詞)、
數詞、
量詞、
代詞六類。後者包括:
副詞、
介詞、
連詞、
助詞、
嘆詞、象聲詞六類。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詞組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性。首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一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只需遵循這一點即可。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2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修辭方法。特別是將名詞部分分為許多小類,如:天文(日月風雨等)、 時令(年節朝夕等)、 地理(山風江河等)、
官室(樓台門戶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飛禽(雞鳥鳳鶴等)等等。最後是鄰類對應規則,即門類相臨近的字詞可以互相通對。如天文對時令、天文對地理、地理對宮室等等。
三是結構相稱
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或者說其詞組和句式之結構)應當儘可能相同,也即
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
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
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如李白題湖南
岳陽樓聯:
水天一色;風月無邊。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其中,“水天”對“風月”皆為並列結構,“一色”對“無邊”皆為偏正結構。
但在詞性相當的情況下,有些較為近似或較為特殊的句式結構,其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四是節奏相應
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過;最難 風雨 故人來。
這是一副七字短聯,上下聯節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較長的對聯,節奏也必須相應。
五是平仄相諧
什麼是平仄?國語的平仄歸類,簡言之,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
古四聲中,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平仄相諧包括兩個方面:
(一)上下聯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注意:上下聯尾字(聯腳)平仄應相反,並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 詞組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句腳)應平仄相反。
(二)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當代聯家
余德泉等總結了一套“
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
六是內容相關
什麼是對聯?就是既“對”又“聯”。上面說到的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節奏相應和平仄相諧都是“對”,還差一個“聯”。“聯”就是要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禁忌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對欠平衡。 第四失替應留意,五為亂腳六孤平。 第七切記三平尾,八忌上重下邊輕。 九忌初學用僻典,淺顯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對聯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時出現詞義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複的字、詞。
一副對聯,必須上下比的詞語異義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聯時,有人誤認“詞類相對”,以為上下聯意思相同才是對仗工穩,其實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對聯不管長短,字數總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間裡重複一件事,還有什麼意思?所以,合掌是對聯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傳喜訊;
四海送佳音。
“五湖”與“四海”同指廣闊的地域,“傳”與“送”意思相似,“喜訊”與“佳音”更是同義詞。這樣的對聯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讀起來也讓人覺得味同嚼蠟!就沒意義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規則重字,有規則重字是巧聯,無規則重字是病聯。
請看:
百鳥鳴春歌盛世;
一龍降世兆豐年。
兩個世字不在同一個位置上,犯不規則重字。
【三忌失對欠平衡】
在聯語中,結構、詞性等應該對應的地方沒有對應上,就是失對。失對包括聯內節奏失對、數詞失對、疊詞失對、詞性失對等。
例如:
奧運精神傳友誼;
聖火輝煌映和諧。
此聯中用“輝煌”對“精神”屬於詞性失對,即形容詞對名詞。
【第四失替應留意】
失替也是語病的一種,在同一聯(上聯或下聯)的詞語中,平仄應給交替、有規律的出現才對。上聯的第2第4第6個字應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聯的第2第4第6個字應該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聯第2第4第6個字出現連續兩平或兩仄,就叫失替。
【五為亂腳】
腳,是指上聯或下聯的最後一字。必須遵守上聯仄收尾,下聯平收尾,即上仄下平,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是亂腳。
比如:
九州迎聖火;
百載圓一夢。
上下聯最後一個字都是仄聲,這就違背了上仄下平的規律,讀起來很彆扭,是因為亂腳,就不符合聯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腳句(下聯)里,除最後一個字是平韻外,其它都是仄韻,這就叫孤平,上聯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記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對聯的大忌,在撰聯時很容易被忽視,不管幾言聯,只要尾部連三仄或連三平,都是對聯所忌諱的。
比如:
爆竹聲聲辭舊歲;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聲,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覺得讀起來很彆扭嗎?這也就是對聯為什麼要求聯律,沒律的句子就不能給人美感,沒有昂揚頓錯的節奏,就不能算對聯了。
【八忌上重下邊輕】
我們知道,一副對聯由上下兩聯組成。如果上聯寫得氣勢強盛(重),而下聯寫得氣勢軟弱(輕),就會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這就叫上重下輕,上重下輕也是對聯的病症之一。
比如:
聽鐵馬聲聲關山入夢;
看銀鉤筆筆書畫縈心。
此聯立意,可以用“銀鉤筆筆”對“鐵馬聲聲”,“書畫縈心”對“關山入夢”氣勢上就大大減弱,明顯的氣勢不足,有損整副對聯的美感。
如果上聯的氣勢很低,用下聯來補倒是可行的。
比如:
南邦廟死個和尚;
西竺國多一如來。
上聯就沒一點氣勢,如果下聯不能補上,就很尷尬。
【九忌初學用癖典】
對聯用典會增加對聯的可觀性,使對聯顯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頭腦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釋一遍吧?特別是對初學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來龍去脈,不然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對於對聯愛好者來說,只要認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對不出好的對聯!
聯眼
“
聯眼”指在
聯句中對意境起決定性作用的字詞。聯眼在聯句中可能是一個單獨的字,也可能是一個詞組,或複合詞組。茶聯的集大成者《
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首創“聯眼”單詞,並在“在天聯評”中首次採用。
趣對
唐玄宗的寵臣
楊國忠,嫉恨李白的才華,心裡很不服,總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楊國忠想出一個辦法,約李白去對三步句。李白一進門,楊國忠便看著李白,譏諷道:
兩猿伐木山中,問猴兒如何對鋸?
“鋸”諧“句”,“猴兒”暗指李白。李白聽了,微微一笑說:“請大人起步,三步內對不上,算我輸。”楊國忠想趕快走完三步,但剛跨出一步,李白便指著楊國忠的腳喊道:
一馬隱身泥里,看畜生如何出蹄!
“蹄”諧“題”,與上聯對得很工。楊國忠本想占三步便宜,卻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剛抬腳就被譏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尷尬。
北宋丞相
呂蒙正,河南洛陽人。相傳在他年輕時,窮困潦倒,對
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十分不滿。春節到了,家裡空無一物,他一氣之下,寫了一副怪聯。
上聯是:二三四五;
下聯是:六七八九。
怪聯貼出後,窮朋友們一個個都來觀看。他們先是莫名其妙,待領悟過來,不由得拍手稱快。原來,此聯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沒有“東西”。
花甲串對
1924年,歲在甲子,60年一遇,甚為難得,
雲南麗江納西族秀才和文華特作一上聯,張貼在街口征對,並說,誰能對出下聯,願以
薄禮相酬。這上聯是個串“花”對:
花燈懸掛杏花天,桃花開紅,李花開白,頭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馬國;
和秀才以為這是難對,非十天半月不會有人對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門來,原來舉人
王樹和在這一夜之間便對出了串“甲”的下聯:
甲籙翻看靈甲目,麟甲呈吉,龜甲
呈祥,龍現甲,鱉展甲,甲中添甲,萬甲光騰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禮,王舉人堅決不受,一時傳為佳話。
蘇軾一天遇見佛印,正巧河邊的狗在啃骨頭,便出了上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聽見便不爽,把帶有蘇軾詩的扇子丟在河中,又出了下聯:
水流東坡詩(屍)
經典
【帶福帶祥字對聯】
橫批:
百福呈祥、納福呈祥、迎祥接福、滿門福祥、五福呈祥、新春呈祥、祥福大地、福祥安康、福地呈祥、福祥和氣、喜慶祥福、門臻百福、戶納千祥、祥雲東來、納福迎祥、萬福呈祥。
上聯:福氣臨門招百福
下聯:祥光入戶納萬祥
上聯:春夏秋冬季季呈祥
下聯:四面八方處處得福
上聯:一帆風順全家福
下聯:財源有路富千家
上聯:春至百花福滿地
下聯:時來萬事祥臨門
上聯:東成西就全家福
下聯:南通北達多呈祥
上聯:辭舊歲家業興旺
下聯:迎新年百福呈祥
上聯:福臨新宅地
下聯:祥雲浮紫閣
上聯:門迎春夏秋冬福;
下聯:戶納東西南北祥
上聯:三祥日照平安宅;
下聯:五福星臨吉慶門。
上聯:福祥福壽福氣滿堂,
下聯:喜運喜事喜氣洋洋,
上聯:祥隨春到祥天下
下聯:福同歲至滿人間
上聯:爆竹聲聲福來到
下聯:祥和處處歲時新
上聯:喜臨玉宇新春艷
下聯:福到門庭祥氣盈
祥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年年順景財源廣 歲歲平安福壽多 橫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運隨春到 四季財源順意來 橫批:萬事如意
丹鳳呈祥龍獻瑞 紅桃賀歲杏迎春 橫批:福滿人間
花發錦城春 鶯啼楊柳風 橫批:鶯遷金谷曉
處處春光好 家家氣象新 橫批:雪映豐收果
爆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橫批:春暖風和日麗
鶯歌綠柳樓前 第豐物阜民歡 橫批:春到碧桃樹上
春草滿庭吐秀 百花遍地飄香 橫批:冬去山明水秀
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萬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橫批: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氣 一統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繡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一乾二淨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年年順景財源廣 歲歲平安福壽多 橫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運隨春到 四季財源順意來 橫批:萬事如意
丹鳳呈祥龍獻瑞 紅桃賀歲杏迎春 橫批:福滿人間
五更分兩年年年稱心 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 橫批:恭賀新春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橫批:鶯歌燕舞
虎年對聯【古代對聯】
上聯:好讀書不好讀書。
下聯:好讀書不好讀書。
此聯為【明】徐渭所作。上聯指年少時好(hǎo)讀書卻不愛好(hào)讀書,年老時愛好讀書不好讀書。
上聯:閒人免進賢人進。
新聯:撈者莫來勞者來。
此聯為【明】擔山和尚所作。
上聯:理想莫享醴。
下聯:前途弗圖錢。
上聯:此木是柴山山出。
下聯:因火成煙夕夕多。
此聯展現一幅恬靜的田園生活氣息,同時將
漢字藝術的博大精深演繹到極致,可謂絕妙。
上聯:廟小無僧風掃地。
下聯:天高有佛月點燈。
此聯為一寺廟楹聯,細細品味實乃千古佳作。
上聯:獨覽梅花掃臘雪;
下聯:細睨山勢舞流溪。
此聯的妙處在於上聯急讀如音階:‘多來米發索拉西’。下聯為方言讀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聯:暑鼠涼梁,提筆描貓驚暑鼠。
古對:渴鶴汲漈,令奴響槍擊渴鶴。
此聯又作‘暑鼠量梁’。
上聯:暑鼠涼梁,筆璧描貓暑鼠驚竟沿檐,撞樁斯死,老貓食屍。
原對:飢雞盜稻,同童拾石飢雞逸亦飛扉,碰棚彼斃,矢石落籮。
上聯:雞飢爭豆斗。
上聯:士農工(宮)商角徴羽。
下聯:寒熱溫涼(良)恭儉讓。
此聯也是一奇聯。上聯分兩部分:
士農工商;宮商角徴羽。前為四業,後為五音,而有一個字重複,一個字諧音。
原對寒熱溫涼為四覺,
溫良恭儉讓為君子的五種德行。
上聯:游西湖,提錫壺,錫壺落西湖,惜乎錫壺。
下聯:做邊幅,捉蝙蝠,蝙蝠撞邊幅, 貶負蝙蝠。(現有神人對出下聯:聽物理,如霧裡,霧裡看物理,勿理物理。)
原對:古對: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上聯: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下聯: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今聯:過南平,買藍瓶,藍瓶得南平,難得藍瓶。
上聯:泥肥禾尚瘦。
下聯:晷短夜差長。
此聯諧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長’。
上聯:削髮又犯法。
下聯:出家卻帶枷。
此聯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聯: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聯: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聯:畫廟廟畫妙化廟。
下聯:名園園名圓明園。
上聯:瑪瑙原非馬腦。
下聯:琅玕不是狼肝。
上聯:下大雨,恐中泥,雞蛋、豆腐、留女婿,子莫顏回。
此聯相傳為【清代】
鐘耘舫之岳父下雨時挽留女婿的話,看似平常,實則用心良苦,絕妙異常。因為它巧用諧音雙關的
修辭手法,全聯皆是古代人名。為:夏
大禹:【夏】王名;孔仲尼:
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弟,西伯候
姬昌的第四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周公;杜甫、
劉禹錫:【唐】詩人;子莫顏回:孔子學生。
下聯:傷足跟,俱侵身,無醫、沒藥、安期生,君須時珍。
商祖庚:【商】王名;姬寢生:【春秋】鄭莊公名;
吳懿:【三國】蜀將;梅爻:封神榜里人物;安期生:【漢】仙人;君錫:【宋】
方逢辰,政治家;時珍:
李時珍上聯:下大雨麥子灌種。
下聯:旱高地田禾必乾。
此聯諧音夏大禹;
墨子【春秋】諸子(麥、墨古同音);
管仲:【春秋】人物;漢高帝:【漢】高祖劉邦;
田何:【漢初】《易》學大師;
比干:【商】紂的大臣。
上聯:思南女子銅仁去。
下聯:上蔡廚師會理來。
此聯為【清】
吳進三所對。其友出此上聯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銅仁那裡去,諧音:思男女子同人去;進三指著上菜的廚師而對,原來此廚師祖籍上蔡,後住會理,經常在兩地來往,諧音:上菜廚師燴鯉來。
上聯:近世進士儘是近視,京師禁試進士,進士襟濕,巾拭。
下聯:是時肆市始失史詩,仕識世失時勢,實似石獅,誓蝕。
上聯:狗啃河上骨。
下聯:水漂東坡詩。
此聯為一日東坡和佛印乘船遊玩,看見一條狗在啃河岸上的骨頭,東坡出此上聯,諧音:狗啃和尚骨。佛印立刻把
東坡寫的詩丟進水裡,對此下聯,諧音:水漂東坡屍。
上聯:佛印水邊尋蚌吃。
下聯:東坡河上帶家來。
此聯為一日東坡帶家眷出去遊玩,遇到佛印在水邊挖蚌吃,於是出此上聯。諧音:佛印水邊尋‘棒’吃。佛印一聽,以東坡帶家眷而來而對,諧音:東坡河上帶‘枷’來。
上聯:揚子江頭渡楊子。
上聯:空中一朵白蓮花,風捧奉佛。
下聯:峽里幾枝黃栗樹,月遠怨猿。
上聯:玉瀾堂,玉蘭蕾茂方逾欄,欲攔余覽。
下聯:清宴舫,清艷荷香引輕燕,情湮晴煙。
此聯反覆快讀,即成繞口。玉瀾堂:在
頤和園昆明湖畔,為當年光緒帝寢宮。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為園中著名水上建築。
風景對聯:
進退一身關社稷 英靈千古鎮湖山
福州西湖開化寺 桑柘幾家湖上社
芙蓉十里水邊城 福州烏山琵琶亭
一彈流水一彈月 半入江風半入雲
上聯:洞內依然舊景
下聯:窗外已是新春
橫批:苦盡甘來
諧趣聯用途廣泛。它或褒揚、或鞭撻;或諷刺、或讚美;或鼓勵、或自勉……現擷取一二:
1.清末政治腐敗,賣官鬻爵成風。某城中一中藥商人花巨款買了個四品官,穿上了青天褂,時人不齒,作無情對諷之曰:“四品青天褂,六味地黃丸。”
2.近人何顏生,清末任甘肅
布政使時,有留學歸來一唐姓翰林在給他的信函中誤將“秋輦”寫成“秋輩”,又將“追究”的“究”錯為“宄”。何即以一聯嘲諷:“輦輩同車,夫夫竟作
非非想。究宄異穴,九九難將八八除。”
3.黑白難分,教我怎知南北;
青黃不接,向你借點東西。
這裡有則故事。一位富秀才與一個窮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
漆黑一團,伸手不見五指。於是隨口吟出上聯,但卻怎么也想不出下聯了。此時,窮秀才前來敲門,說道:“青黃不接,向你借點東西。”富秀才一聽,忙說“這個好說,你先把我的上聯對出來。”說完,窮秀才說“小弟進門時不是對出來了嗎?”富秀才一想,果然是這樣,於是樂得哈哈大笑!
清朝有個國小童叫史致儼[yǎn] ,他九歲那年去縣裡參加考試?考官 叫他試試對對子,出的上聯是:
閒看門中月;
“閒”,是“閒”的繁體字。是說,坐在院裡,悠閒地從院門裡看著那 亮晶晶的月亮。這還是個拆字聯,“閒”字可以拆成“門”[門]和“月”, “月”正好在“門”里。上聯從意思到文字技巧,都挺不錯。
史致儼稍微一琢磨,馬上對了一句:思耕心上田
6.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格)亮。
風送幽香,鬱郁畹華梅蘭芳
8.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9.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東扔;
由上向下讀左傳,書往右翻。
10.北斗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
南樓孤雁,月中帶影一雙飛。
藝術格調
對聯的十大藝術格調,從體裁的角度來看,對聯的格調大致可分為以下10種:
1.
律詩格調:最初,對聯多以五、七言為多,它是對聯格調的主流,這種詩歌式的對聯,仍占大多數。如
蘇小妹聯: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2.詞格調: 到了宋朝,宋詞逐漸興盛,同時也豐富了對聯藝術。如
徐達的故居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雲,何處是唐宮漢闕;小院春回,鶯喚起一庭佳麗,看池邊綠樹、樹邊紅雨,此間有舜日堯天。
3.民歌格調 :有的對聯很像民歌,語言通俗樸素,形式生動活潑,很有民歌情調。解縉聯: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玉欄桿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頭。
4.散文格調 :以文人聯,有人說自
曾國藩始,如清末文人俞樾的自輓聯:生無補乎時,死無關乎數,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書,流傳人間,是亦足矣;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浩蕩盪歷半生三十年事,放懷一笑,吾其歸乎?
5.戲文格調:有的聯從表情斷句、
疊詞上看,很有戲文的味道,例如:想當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這般光景或者有之。再如:鶯鶯燕燕,翠翠綠綠,處處融融洽洽;風風雨雨,花花草草,
年年暮暮朝朝。
6.曲格調:曲的格調錶現在語言質樸自然,新鮮潑辣,形象生動、詼諧。此類對聯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風格。例如,棺材鋪聯:這買賣稀奇,人人怕照顧我,要照顧我;那東西古怪,個個見不得它,離不得它。
7.成語格調 :有的對聯為成語嵌成。如林則徐撰聯: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8.
繞口格調 :有的聯很像
繞口令。如:屋北鹿獨宿,溪西雞齊啼。再如:煙沿檐,湮燕眼。
9.謎面格調 :有的像一則謎面。如:白蛇過江,頭頂一輪紅日;青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上聯喻油燈,下聯喻秤。
10.駢文格調 :用
駢體寫成的文章稱為駢文,駢文講究詞句整齊、對偶、聲韻和諧,辭藻華美。漢、南北朝後,駢文風行,它後來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對聯同樣受其影響,駢文格調的對聯在清代的
長聯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這種格調在清代以前出現得並不多,清末民國初期,對聯越寫越長,從此,駢文格調便有了充分發揮的餘地。如李聯芬寫的武漢黃鶴樓聯:數千年勝跡,曠世傳來,看鳳凰孤岫,鸚鵡
芳洲,黃鵠漁磯,晴川傑閣,好個春花秋月,只落得
剩山殘水,極目今古愁,是何時
崔顥題詩,青蓮擱筆;一乃里長江,幾人淘盡?望漢口斜陽,洞庭遠漲,
瀟湘夜雨,雲夢朝霞,許多酒興風情,僅留下蒼煙晚照,放懷天地窄,都付與笛聲縹緲,鶴影蹁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