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

桃符

桃符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民俗文化。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於門首,意在祈福滅禍。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這就是最早的桃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桃符
  • 實質:用於壓邪驅鬼的桃木板
  • 作用:壓邪驅鬼的作用
  • 時間辭舊迎新之際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引證解釋,歷史發展,演變,前身,興盛,桃符與春聯,傳說,民間傳說,桃木傳說,山海經記載,相關習俗,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桃符
拼音:táo fú
注音:ㄊㄠˊ ㄈㄨˊ

基本解釋

1. 古時掛在大門上的兩塊畫著鬥神或寫著鬥神名字,用於避邪的桃木板或紙,相當於鬥神像。
2.後人往往把春聯貼在桃符上,於是後人以“桃符”借指“春聯”,“揮春”。

引證解釋

1. 古代掛在大門上的兩塊畫著神荼、鬱壘二神的桃木板或紙,以為能壓邪。
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唐 韋璜《贈嫂》詩:“案牘可申生節目,桃符雖聖欲何為。” 元 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把桃樹鋸做桃符,釘在門上,著他兩個替我管門戶。” 郭沫若文藝論集·兒童文學之管見》:“兒童文學不是些鬼畫桃符的妖怪文字。”
《幼學瓊林》歲時篇: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
2. 五代時在桃木板上書寫聯語,其後書寫於紙上,稱為春聯。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鬥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春聯》:“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冰心《三寄小讀者》六:“每到新春季節,總會看見人家門口貼的紅紙春聯,上面有的寫著:‘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桃符就是春聯的別名。”亦作“桃符板”。 清 俞正燮癸巳存稿·門對》:“桃符板,即今門對,古當有之,其事始於五代見記載耳。”

歷史發展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說:“《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入,援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桃符最初書寫二神的名字或描繪圖像,後來演變為書寫吉祥語,進而發展成為對偶的詩句。這就是造紙術產生之前的對聯了。同時,也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已盛行春節掛桃符的風俗。
習俗-寫桃符習俗-寫桃符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代替了神荼和鬱壘的名字,人們一般都在上面寫上一些吉利的詞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後蜀君主孟昶於除夕令學士幸寅遜題桃符誌喜,蜀主對學士所題詞語不滿意,即揮毫書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孟昶的題詞改變了傳說中桃符的內容與性質,使桃符由原來驅鬼的桃木牌變為表達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聯語。有些專家認為孟昶的題詞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為慶賀開國立業,在除夕時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貼春聯一幅。這種把“題桃符”變成張貼春聯的習俗,一夜之間,由官廷豪門推廣到了百姓門戶。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鑑賞春聯。當他發現有一屠戶人家因沒錢買紙所以沒貼春聯時,他便命人取來紙墨,當下揮毫,為屠戶題下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

演變

前身

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桃有辟邪的作用,先秦時代桃茆(1論)即桃木柄笤帚,具有驅鬼除邪的神奇力量。《禮記·檀弓下》說:“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茆執戈,(鬼)惡之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就有這方面的事例。《周禮·夏官》說,諸侯盟會割牛耳取血,要用桃茢為鎮物。《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取藏冰時,要用桃木做的弓和用棘制的矢進行除災儀式。桃符的前身是桃梗和桃枝。桃枝的辟邪作用見於《莊子》:“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藝文類聚》卷八六)將桃枝稍事加工的桃枝也有相同作用。《淮南子·詮言》篇說:“羿死於桃棓。”東漢高誘註:“桔,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如此則自傳說時代,古人就有對桃木的特殊信仰。由於桃杖的神奇作用,漢有臘日前一日逐疫畢,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葦戟桃杖”之禮(《後漢書吼儀志》)。將桃刻削成人形也是古人採取的辟邪手段。《戰國策·齊策三》說孟嘗君打算人秦時,蘇秦對他講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勸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語桃梗:“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可知戰國時代已有削桃木為人的桃梗。又據《後漢書·禮儀志》注,《山海經》載在度朔山,立於以大桃樹枝為鬼門之上的神荼、鬱壘,以葦索執鬼並餵虎。“黃帝法而象之,毆除畢,因立桃梗於門戶上”。東漢《風俗通義》也引《黃帝書》講了這個故事,並說:“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效前事也。”可知漢代臘日的前夜已流行在門旁立桃梗(人)的風俗。《荊楚歲時記》講元旦拜賀後說:“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可知六朝時代又出現了桃板。(作者按:該書通行本又在講貼畫雞,懸葦索後說“插桃符其傍”,“桃符”二字有誤,不取。)至遲到唐末,出現了“桃符”一詞,韓鄂《四時纂要》明確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換言之,桃符即古之桃杖、桃梗,“符”字更清楚地表達了其驅邪作用。此後宋代盛行“桃符”的用法,前面所引的王安石《元日》詩就是一個例證。

興盛

桃木板上畫神荼、鬱壘像並標名字的作法,興盛於宋代。北宋高承《事物紀原·桃版》講了度朔山的傳說後寫到:“故今世畫神像於板上猶於其下書‘右鬱壘,左神荼’,元日以置門戶間也。”反映北宋風俗的《歲時雜記》也說在“桃符”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由此可知,桃板可以稱作桃符。圖畫神荼、鬱壘作為避邪的桃符,一直流行到明清時代。明嘉靖汀州府志》說:“桃符,新畫桃符置戶兩旁,貌荼、壘於上,以厭邪魅。”明清地方志多有各地除夕掛桃符的記載。

桃符與春聯

提起王安石的《元日》詩歌,可謂膾炙人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人描繪了春風融融,春日曈曈,千家萬戶喜迎春節而競相燃放鞭炮,家人團聚,喜飲屠蘇酒,將門板上的舊桃符換成新桃符的喜慶祥和景象。在宋代,桃符已經由紙張代替桃木板,稱之為“春聯”或者“春貼紙”了。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木具有辟邪之效的說法很悠久,《莊子》描述:“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小小的桃枝賦予了神奇的功效。《荊楚歲時記》記載:“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家家戶戶門上的桃枝已經搖身一變成了桃板。最初在桃符上寫神荼和鬱壘的名字或者描繪畫像,懸掛於門首,起到祈福避禍之功效。後來在上面寫上一些吉祥的話語。
公元964年除夕是一個值得歷史銘記的日子,後蜀皇帝孟昶命令一位學士在自己寢室門上的桃符板上題字,學士不敢怠慢,不一刻便題寫完畢,孟昶閱覽,不滿意,於是親自下筆題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一句式工整、吉祥喜慶的詩句,孟昶的這一筆是歷史記載中最早最規範的對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從此之後,桃符上除了辟邪之語外,還可以寫上迎春納余的吉祥祝福。
北宋《歲時雜記》記載早期對聯有兩種形式:一種在桃符上左書神荼、右書鬱壘,一種書寫其他的祝福語。《夢粱錄》中說除夕之夜要“釘桃符,貼春牌,”這種桃木板春牌越來越受歡迎。到了明代,一般被紙製品代替,名“春貼”,以別於桃符,春聯成為一種獨立的迎春風俗樣式。據後人記載,春聯成為百姓喜聞樂見、代代延續下來應歸功於明代皇帝朱元璋。明代文人陳雲瞻曾記載:“春聯的設立始自明太祖,在都城金陵,除夕前不要忘了傳旨,無論公卿還是百姓,門口一定要貼春聯。”朱元璋還親自微服私訪,檢查落實情況。他還親自撰寫,賜給近臣,如給學士陶安的對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倒也對仗工整,平仄諧和。春聯成為一種社會風尚開始流行於世。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和藝術邁上了一個新台階,種類繁複,如“門心、橫批、框對、斗斤、春條”等等,門心貼在門板上方中心部位,橫批貼在門楣上的橫木中間,框對則用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春條有很多種,如“開門見山”“抬頭見喜”等等不一而足。千家萬戶在小年後張貼,新春氣息濃郁明顯,如清代民俗名著《燕京歲時記》曾描述:“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或用朱箋,或用紅紙。”那時候,貼對聯已經深入千家萬戶,成為百姓迎新辭舊不可或缺的民俗了。
春聯自誕生後,從中國深厚的詩歌沃土中汲取新鮮的營養,像一隻獨放光彩的奇葩代代相傳,保持著自己的鮮明民族特色。它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兩兩相對,
桃符,原為辟邪所用。“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里,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
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餵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中國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
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愿。
到了明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從南京開始推廣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換上新春聯迎新春的年俗。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9年1月28日,“我到孔府過大年”活動在孔子故里曲阜正式啟動,再現“天下第一家”孔府的“專屬年味”。其中寫春聯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孔府春聯依據清乾隆二十四年間的春聯底本書寫,有嚴格的形式和固定的文辭,春聯的長、寬及張貼位置也有統一規定。孔府春聯從不同角度頌揚了孔府的福威,體現出聖人之家的門第尊貴,氣派非凡。
“財源廣進平安宅,福水長流幸福家”。一幅幅喜慶的對聯,傳承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的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幾千年來,從毛筆書寫,到彩紙印刷,從村落間長者的祈願,到城市裡陌生人的祝福,春聯的形式不斷演變,春聯的內容也在“與時俱進”,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年味,是中國人骨子裡永遠的珍藏。

傳說

民間傳說

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幹彎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東北方的鬼門,鬼門下山洞裡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讀作申舒)、鬱壘(讀作鬱律)把守。這兩位神將只要發現害人的惡鬼,就用芒葦編成的網子去捆住他們,並丟去餵一隻老虎。周朝起,每逢年節,百姓就用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掛在大門或臥房門的兩側,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還會在自家的第二道門上畫上那隻專門吃鬼的老虎,旁邊還有一條芒葦繩,被人們用來鎮邪驅鬼、祈福納祥。在神樹下還有一隻雲雞,相傳這隻雲雞是每天早上會發出一聲鳴叫喚醒生靈,同時把其他的公雞叫起來,象徵著早晨。

桃木傳說

桃本來是作為一種植物而被認為有避邪作用的。
相傳上古先民常遭妖魔鬼怪侵擾,玉皇大帝就派神荼、鬱壘二神到人間協助堯帝除惡,並受二神秘機到伊祁山取桃木製杖為制勝之器,玉皇大帝曰:“堯君御之,伊祁木避”。
玉皇大帝對伊祁桃木情有獨鐘,讓神茶、鬱壘二位愛將對伊祁桃木製杖為器,緣於玉皇大帝與伊祁山桃木的不解之緣。相傳,玉皇大帝早年一次個人出遊,他降臨人間,在太行山中穿行。遠遠望見伊祁山,就欲看望堯。行至佛休谷,見佛祖與太上老君在同堯說法論道,便加入其間,一坐便是七天七夜。分別臨行時,太上老君送每人一粒靈丹,唯玉皇大帝那顆靈丹特殊,在返城行進時,越走玉皇大帝越覺身體不舒服,旋即臥歇。太行深處的一個山坡躺臥著玉皇大帝一個人,不能不說是一件危險的事。這時太上老君送的那顆靈丹神奇地迅
速化作一棵玉樹為玉皇大帝遮陰護駕。久有害玉皇大帝取而代之的巫次魔邪見時機已到,伸出魔爪欲制玉皇大帝於死地。在千鈞一髮之際,玉樹轉動回身抽打,巫邪被重擊三下,疼痛難忍,倉皇逃竄,沒跑多遠倒地斃命。玉皇大帝思之:玉樹護佑了我,且使邪魔逃竄,必使其留在人間以保佑萬民。玉皇大帝收了玉樹變回靈丹,然後用力向上一拋,等靈丹落下來時,立即化作桃林樹木之神,成為眾桃樹之靈魂。其實,太上老君已算知巫次魔邪尋機禍害玉皇大帝,故送靈丹隨身護佑。太上老君看到玉皇大帝愛護萬民勝於自己,深為感動,就命身邊伺僮變做能工巧匠到伊祁國把桃木做成不同形狀之勝物,保萬民平安。

山海經記載

據《山海經》記載,在很多年以前,曾經有一座鬼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上百隻鬼出沒,而且還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在外面作惡的鬼都要趕回鬼城。神荼、鬱壘兩兄弟神通廣大,善於降鬼。他們嚴格限制鬼的活動,每年歲尾站在一株大樹下檢閱百鬼,見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種特殊的、無法掙脫的“芒葦繩”將它捆起來,讓專吃惡鬼的神虎充飢,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鬱壘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盡除天下惡鬼。也不能保證每家每戶的平安。於是黃帝向全國宣布了一道命令,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鬱壘像,除夕那天懸掛門前。同時,在大門上端懸掛葦索,二門上要畫一隻虎,用來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到後來,人們嫌刻木人麻煩,就直接在桃木上畫兩個神像,題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於除夕下午掛在門兩旁,以壓邪祛鬼,這就是最初的桃符。

相關習俗

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於門首,意在祈福滅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