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與
敵戰,必先遣使約和。敵雖許諾,言語不一。因其懈怠,選銳卒擊之,其軍可敗。法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①
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關②,欲以二萬人擊嶢關②,
張良④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聞其將多屠、
賈子⑤,易以利動。願〔沛公〕且
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⑥〔具食〕,且日益張旗幟為疑兵,而使酈生〔持重寶啖秦將⑦。〕”秦將果欲連和〔俱西襲鹹陽⑧〕,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懈怠擊之。”沛公乃引兵出擊
秦軍,大破之。⑨
注釋
①無約而請和者,謀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
③嶢關:關隘名,
故址在今陝西商縣西北,因臨嶢山而得名。自古為關中平原通往
南陽盆地的交通要道。
④
張良:西漢開國功臣。字子房。先世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復韓,曾於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
秦始皇未中。秦末農民戰爭中,他聚眾歸附
劉邦。其後,在
滅秦和楚漢戰爭中,多所獻策,成為
劉邦的重要謀士。漢建立後,封留侯。
⑤屠、
賈子:即屠夫、商人子弟。賈(gǔ),古指設肆售貨的商人,亦稱“
坐商”。
⑥五萬人: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萬人”,今據史校改。
⑦持重寶啖秦將:馬本及各本皆誤作“
陸賈”,今據史校改。啖(dàn),引誘,利誘。
⑨本篇史例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又見《漢書·張良傳》。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必須戰前先派使者偽與敵人議和;敵人雖然口頭答應講和,但其內部意見並不一致。這樣,我可乘敵鬆懈麻痹之隙,選派精銳部隊進攻它,敵軍就可以被打敗。誠如兵法所說:“敵人尚未受挫屈困而主動來講和的,必定是另有圖謀。”
秦朝末年,全國各地都紛紛起兵反秦。沛公
劉邦率軍西向進入武關後,準備用二萬兵力進擊嶢關的
秦軍。謀士
張良勸告他說:“秦朝的軍隊現在還強大,不可以輕視它。我聽說那裡的守將多是屠夫、商人子弟,這些人是容易以財物利誘所買動的。我希望您暫且留下堅守壁壘,派人先行一步,籌備五萬人的糧食,並在嶢關附近的山上多多張掛旗幟,作為迷惑敵人的疑兵;同時,派遣
酈食其攜帶貴重寶物前往嶢關收買秦將。”
秦軍將領在
酈食其的重利誘惑下,果然叛秦而要與
劉邦軍聯合一起西向襲取秦都鹹陽,劉邦打算聽從秦將的意見。但
張良及時提醒
劉邦說:“這僅僅是
秦軍將領想要反叛罷了,恐怕他們的士兵不會服從。士兵一旦不服從,必將給我們帶來危險。因此,不如乘秦將麻痹鬆懈之隙而出兵襲擊他們。”
劉邦於是親率大軍襲擊嶢關,把
秦軍打得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