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行政區劃,自然資源,人口,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居民收入,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民航,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線,歷史文化,文物古蹟,本地方言,著名人物,旅遊名勝,白口城遺址,快閣,望仙橋,十八排,泰和天湖山,科甲第(明德堂),貞節坊,金山嶺遺址,不調禪師墓塔,府山城遺址,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泰和古為揚州南境,春秋、戰國先後屬吳、
越、
楚,
秦屬
九江郡;
西漢為廬陵縣境,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置西昌縣,為
廬陵郡治,故城在今縣城西1.5公里。
三國:吳末,析西昌置東昌縣(今吉安縣永和鎮),屬廬陵郡。
晉:太康元年(280),
廬陵郡治遷石陽(今吉水縣東北10公里),西昌屬之。
南北朝:大寶元年(550)六月,陳霸先駐軍西昌。南朝陳時,
省西昌。
隋:開皇九年(589),復置西昌縣。開皇十年,廢西昌,並東昌、遂興(今遂川、萬安)、廣興(今蓮花)、永新等地置安豐縣。
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一說十年)以“地產嘉禾,和氣所生”而更名
泰和縣,屬
吉州(後稱廬陵郡)。泰和之名始此。
大業八年(612)因安豐治非津要,仍徙至西昌故城,屬
廬陵郡。
唐:武德五年(622)置南平州,領泰和、永新、廣興、東昌四縣,泰和為
州治。武德八年,廢州,並永新、廣興、東昌三縣入
太和縣(改泰為太),屬吉州。
貞觀元年(627),吉州屬
江南道。五年,西昌因兵禍,縣治復徙安豐舊治。顯慶三年(657)析太和復置
永新縣。
天寶元年(742),太和屬廬陵郡。乾元元年(758),廬陵郡復改吉州,太和屬之。
乾元三年(760)(一說貞元三年),縣治移白下驛西(今實驗國小內),屬吉州。
五代十國:
南唐時(937-943),周矩倡築槎灘、碉石二陂,灌高行(今禾市)、信實(今螺溪)兩鄉田地。
南唐保大元年(943),析太和地置龍泉場,後升為縣(今遂川縣)。
宋:熙寧四年(1071),分太和之誠信鄉置
萬安縣。
元祐七年(1092),割縣境高行鄉三堡肅永新縣。
德佑元年(1275)二月,
文天祥在樟塘募兵抗元,三月,元軍攻占縣城。七月,文天祥收復太和。
元: 元貞元年(1295),太和縣升為州,屬江西行中書省
吉安路。
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陳友諒軍攻占太和。
至正二十五年(1365),常遇春平定太和。
明: 洪武二年(1369),廢州,復為
泰和縣(改太為泰),屬江西布政使司
吉安府。
成化二十一年(1485),大水入城,決天井壩為河,贛江改道10餘公里。
正德六年(1511),用磚築城牆,並改建六門。
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攻入泰和,設官施政。
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入城。
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
吳三桂部進占縣城。十一月,清收復泰和。
雍正七年(1729)10月,修縣城六門。
鹹豐五年(1855)十一月,太平軍攻占縣城。
光緒二十六年(1900),縣人回響
義和團,燒毀天主教堂。
宣統三年(1911),湯漪(南溪人),代表江西省出席臨時國會,任參議員,選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民國11年(1922),北伐軍抵泰和,委任官員。
民國12年(1923),廣東革命軍,第二次進駐泰和。
民國15年(1926),7月,成立中國共產黨泰和特別支部。9月,北伐軍再次入城。是月,成立國民黨泰和縣黨部籌備委員會。11月,
宋慶齡和蘇聯顧問鮑羅廷道經泰和,縣黨部及各界人士前往碼頭迎送。
民國17年(1928),
毛澤東在太湖村成立村工農兵政府。
民國18年(1929),
彭德懷在禾市和馬市一帶打擊土豪劣紳。
民國19年(1930),7月18,毛澤東、朱德、陳毅、羅榮桓等率紅軍前委、總司令部、紅四軍等在古坪休整。毛澤東找地方幹部談話,做調查。24日,紅二十軍攻克縣城。
民國20年(1931),5月,毛澤東、
朱德在白雲山上指揮紅軍打第二次反“圍剿”第一仗,全殲國軍第28師。
民國26年(1937),10月,陳毅、
曾山等率游擊隊北上抗日,蘇區乾群到江邊迎送,縣政府設宴招待。
民國28年(1939),上半年起,日軍進占南昌,江西省政府陸續遷至泰和,成立臨時
省會。
民國31年(1942),5月,廖承志,監禁在泰和馬家洲集中營。12月,在上田,舉辦全省體育運動大會。
民國34年(1945),1月,日軍由湖南攻贛洲,竄擾縣境垇頭、高市、白土街。7月,日軍撤退,竄擾泰和。馬家洲300棟店面和全部民房、永昌市200餘棟民房被燒毀。
民國38年(1949),7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5兵團44軍157師470團炮兵營解放泰和。泰和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省政府主持開工復修梅陂。
1950年4月5日,駐軍解放軍炮兵營改編為泰和縣中隊。
1951年,組建康復醫院,治療抗美援朝傷病員。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代表團和朝鮮人民訪華代表團,來縣訪問。
1953年,中共泰和縣委在縣城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
1954年,2月,萬安所屬上宏、蘇溪2鄉劃歸泰和。4月,在縣城召開泰和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1955年,7月,在縣城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泰和縣首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1956年,6月,泰和縣第一座水電站白土鄉水口村水力發電站開工。(9月竣工,裝機12千瓦)
1958年,7月,泰和至井岡山公路正式通車。
1965年,5月,毛澤東主席由井岡山經泰和至吉安。
1970年,泰和機場(今
井岡山機場)開工興建。1973年竣工。
1972年,鄧小平視察井岡山糖廠(今泰和糖廠)、泰和拖拉機製造廠。
1978年,在上田設立泰和雞原種場,進行泰和雞保種工作。
1980年,列為全國商品牛基地縣。
1982年,泰和酒廠研製的白鳳烏雞補酒被選為國家外交部禮品酒。
1983年,千煙洲被列為江西省
吉泰盆地紅壤丘陵開發試驗研究中心。
1987年,中共中央總書記
趙紫陽視察泰和酒廠和武山懇殖場。
1988年,11月,泰和大橋工程開工。
1996年,京九鐵路全線建成通車,過境泰和縣設站,名井岡山站。
2001年,12月,曾慶紅在泰和考察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2008年10月14日,
習近平在泰和縣
禾市鎮熊瓦村考察調研,和收割稻穀的農民一起打稻穀,與村民一起拉家常,詳細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
2009年9月24日,
李克強到泰和縣禾市鎮豐壠村糧食高產示範田調研,與農民拉起家常,算起投入產出賬,認真傾聽民眾的建議。
2012年泰和工業園成為江西省第一批重點省級工業園區,全縣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達104億元,同比增長12.5%;財政總收入突破13億元,達13.58億元,同比淨增2.48億元,增長22.3%。
2016年12月23日,泰和撤縣設市審議通過。
2017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67.87億元,增長9.4%;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0億元,達20.89億元,增長8.1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85億元,稅占比調整為78.1%,提高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8%;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95億元,增長13.%;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4%,外貿出口增長51%。
地理環境
泰和縣位於
江西省中南部,
吉泰盆地中心的
吉泰平原,東南毗興國縣,西連井岡山市、永新縣。泰和縣東西長105公里,南北寬57公里,總面積2667平方公里。
境內地貌多樣,山地面積占16%、丘陵面積占54%、河谷平原面積占30%,
吉泰平原(泰和境內部分)為泰和最大的平原。年均日照1756.4小時,氣溫18.6度,無霜期281天,降雨量1726毫米,光能充足,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豐沛,屬典型的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行政區劃
自然資源
泰和縣森林覆蓋率51.6%,森林蓄積量450萬立方米。已知的高等植物資源有2500餘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樹達89種,是江西省木材重點生產基地。
贛江貫穿中部,過境河段長59.1公里,仙槎河、仁善河、牛吼江、禾水、蜀水等11條支流均匯歸贛江,構成羽狀的贛江水系,總集雨面積1.1萬平方公里。地表水多年平均總量達22.44億立米,過境客水量多年平均達380.93億立米,水能理論蘊藏量6.75萬千瓦,現有各類蓄水工程2673座,其中大(二)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3座。
泰和已發現礦種20餘種,礦點50多處。其中鎢礦總儲量130萬噸,品位1.5%;石灰石、瓷土、型砂分布廣,儲量大;南溪石膏礦品位達95%以上。
人口
據公安部門人口統計年報,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為598012人,比上年增加2657人,其中城鎮人口202787人,鄉村人口395225人。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5.6‰,人口死亡率為6.4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13‰。在總人口中,男性312722人,占總人口的52.3%;女性285290人,占總人口的47.7%;男女性別比為109.6:100。
社會事業
教育
2017年末全縣共有普通中學37所,在校生28442人,比上年增加2028人。高中入學率為92%,小升初升學率為100%。國小學校250所,在校生54461人,比上年增加1437人;特殊學校一所,在校生132人;幼稚園371所,在園人數20062人。
文化
2017年末全縣共有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各1個。擁有縣級廣播電視台1家。年末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8%,有線電視用戶達10.25萬戶。公共圖書館館藏圖書11.93萬冊,比上年增長3.9%。
衛生
2017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557所,其中:醫院6所、衛生院25所。衛生機構床位數2634張,其中:醫院1639張、衛生院735張。年末執業(助理)醫師968人,註冊護士1245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52.42萬人。
居民收入
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84元,同比增長8.9%。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6262元,同比增長9%,其中,食品菸酒支出4736元,同比增長0.5%,衣著支出1416元,同比增長13.8%,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028元,同比增長2.7%,醫療保健支出491元,同比下降4.1%,教育文化娛樂支出2397元。同比下降8.5%,交通和通訊支出1024元,同比下降5.4%,居住類支出4937元,同比增長41.4%。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2元,同比增長10.2%。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249元,同比增長16.6%,其中食品菸酒支出3692元,同比增長10.5%。
社會保障
2017年末,新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3600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24177人。以關注困難群體、保障基本民生為重點,不斷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城鄉低保做到應保盡保。2017年末,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329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2697人。年末全縣各類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5個。
基礎設施
2012年,馬頭山、村口壠等7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占坑、大沙塘等15座小(2)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開工建設,螺溪、禾市2.8萬畝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全面建成,苑前、萬合、蘇溪等小農水高標準農田全面開工,馬市防洪堤五河治理項目順利開工建設,上圯防洪工程、洞口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南車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加快推進。全年完成造林綠化面積3.83萬畝、通道綠化里程110.6公里。縣城建成區面積達17.65平方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6平方米,城鎮化率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達48.76%。泰和大道北延、濱江大道一期、泰和大道南延一期、工農兵大道東延一期、白鳳大道“白改黑”二期等路網新建、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文沿路(西段)改造紮實推進。新行政中心大樓順利封頂,體育中心一期主體工程基本完工,西昌廣場、泰和門即將全面竣工,日產5萬噸自來水廠一期工程春節前實現試運行,嘉禾公園、澄江便民服務中心、泰和物流園等項目穩步推進。
2016年,泰和征地3195畝、房屋拆遷2.3萬平方米。縣城
建成區面積達21.15平方公里,新增近萬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55.7%,提高1.5個百分點。龍潭大道、
澄江大道西延,濱江大道北延、勝利路南延等路網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體育中心二期,商會大廈、城區污水網管等建設加快推進。70箇中心村、新農村建設點全部達標成型,高標準打造了蘇溪旗山村、馬市車田村、沿溪草坪村及蘇馬線美麗鄉村示範帶,榮獲省、市新農村建設先進縣。
經濟概況
綜述
2017年實現生產總值(GDP)167.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9.15億元,同比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84.52億元,同比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54.2億元,同比增長11.6%。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9.9∶48.4∶31.7變化為今年的17.4∶50.3∶32.3。人均生產總值31978元,比上年增加3844元。
第一產業
2017年實現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0.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4.6%。其中:農業產值23.11億元,同比增長6.13%;林業產值6.15億元,同比增長10.1%;牧業產值13.71億元,同比增長0.5%;漁業產值5.28億元,同比增長3.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89億元,同比增長6.8%。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3349公頃,同比下降0.9%。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88299公頃,同比下降0.2%;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4021公頃,同比下降4%;菸葉種植面積570公頃,同比增長30.4%;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15603公頃,同比下降6%。
全年糧食產量550438噸,同比增長0.3%;油料產量28611噸,同比增長6.8%;菸葉產量1561噸,同比增長39.5%;蔬菜產量397969噸,同比下降3.2%。
年末生豬存欄18.79萬頭,同比下降16.1%;全年生豬出欄47.24萬頭,同比增長4.2%;年末牛存欄20.59萬頭,同比增長6.9%;全年牛出欄14.81萬頭,同比增長3.7%;年末家禽存欄116146百羽,同比增長0.4%;全年家禽出欄240087百羽,同比增長0.5%。全年肉類總產量91723噸,同比增長2.8%。水產品產量27478噸,同比增長3.1%。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57.2萬千瓦,同比增長1.2%。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31669噸,同比增長6.7%。農用塑膠薄膜使用量1108噸,同比增長16.1%。有效灌溉面積50.55萬畝。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工業增加值75.95億元,同比增長10.1%,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45.24%,工業經濟是縣域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規模工業經濟穩步發展,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300.1億元,同比增長11%;增加值同比增長9.4%。2017年,園區基礎設施投入96360萬元,現有投產工業企業140戶,全年完成工業銷售產值287.16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8.4%;主營業務收入268.31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3.1%;招商實際到位資金93.97億元,同比增長87.42%。
建築業企業快速發展。2017年,全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12家,完成總產值100089萬元,同比增長24.7%;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9994萬元,同比增長27%;利潤總額5214萬元,同比增長138.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7.5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2%。
全年累計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63.35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15.45億元,同比增長30.3%。
第三產業
2017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59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批發業商品銷售額14.92億元,同比增長11.8%;零售業商品銷售額43.5億元,同比增長15.7%;住宿業營業額0.5億元,同比增長12.8%;餐飲業營業額6.09億元,同比增長16.8%。全年遊客總接待量306.27萬人次,同比增長17.2%。旅遊總收入25.99億元,同比增長24.2%。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5490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8%。
年末縣域鐵路里程110.77公里,公路里程5005.317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62.703公里,水運航道里程91.5公里。
年末營業性汽車擁有量4729輛。其中載客汽車137輛,3745客位;載貨汽車3984輛,36886噸位。
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7469萬元,比上年增長28.4%。電信市話年末用戶1.08萬戶,農話年末用戶1.41萬戶,年末手機用戶5.58萬戶;年末移動通信用戶26萬戶,同比增長18.2%;年末聯通通信用戶6.07萬戶,同比增長9%。
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7.87億美元,同比增長16.4%。其中,出口4.59億美元,同比增長51%;進口3.28億美元,同比下降11.8%。實際利用外資9274萬美元,同比增長10%;實際利用省外項目資金54.38億元,同比增長12.2%。
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20.89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國稅部門完成9.9億元,同比增長33.8%;地稅部門完成6.42億元,同比下降9.6%;財政部門完成4.57億元,同比下降5%。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2.85億元,同比下降6.9%。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6.99億元,同比增長11.9%。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68億元,同比增長13.4%;教育支出8.99億元,同比增長8.4%;科學技術支出0.85億元,同比增長17.3%;農林水事務支出4.87億元,同比增長13.8%;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6.69億元,同比增長13.8%。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57.42億元,比年初增加24.43億元,同比增長10.49%。其中,住戶存款173.19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36.56億元,廣義政府存款47.62億元。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33.64億元,比年初增加24.77億元,同比增長22.8%。其中,短期貸款58.4億元,同比增長15.8%;中長期貸款74.67億元,同比增長34.2%。
交通運輸
2016年末縣域鐵路里程78.37公里,公路里程2398.07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47.366公里,水運航道里程91.5公里。
年末汽車擁有量4888輛。其中載客汽車150輛,3739客位;載貨汽車4738輛,54442噸位。
1932年修建了境內第一條公路--贛粵線泰和段。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通過發動民眾進行大規模建設,開始實現鄉鄉通公路。
自1996年
京九鐵路通車開始,作為區域交通中心,泰和縣的對外交通獲得大發展的機會,經過贛粵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G72泉南高速公路、G45大廣高速公路、吉安繞城高速的修建和井岡山機場的擴建,迅速構建起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鐵路和水運在內的現代交通網路,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泰和縣已經實現了村村通三級公路。泰和力爭重新擁有歷史上交通樞紐的地位,爭得泰和在全國交通領域中的應有地位。
京九鐵路貫通泰和縣65公里,在縣境內設有3個車站,位於縣城新區的泰和火車站是京九線上最大的縣級火車站,輻射旅遊勝地井岡山及周邊三縣一市,為贛中南物資主要集散地。
G105、G319國道在縣城縱橫交匯,呈十字狀貫穿泰和縣;贛江由南而北縱流全境,上溯贛州,下達長江中下游各大中城市;
井岡山機場距縣城西郊15公里,年旅客吞吐量100萬人次,村村通公路三年決戰工程順利實施。泰和縣基本形成以
京港台高鐵、京九線為主幹,承南接北,水陸空並進的高標準立體交通網路。
民航
泰和機場(又名
三都機場)始建於1970年,1973年竣工。2004年
泰和機場更名為
井岡山機場,並進行第1次擴建,2010年進行第2次擴建,2015年進行第3次擴建。井岡山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100萬人次,年客機起降能力12821架次,年貨郵吞吐能力3500噸。井岡山機場的進出港航班可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口、南京、廈門、長沙、合肥、南寧、成都、重慶、昆明、天津、西安等城市;
鐵路
城市輕軌
300km/h以下低等級鐵路
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開始,作為區域交通中心,泰和縣的對外交通獲得大發展的機會。
京九鐵路貫通泰和縣65公里,在縣境內設有3個車站泰和火車站是京九線上最大的縣級火車站。
350km/h國家骨幹高鐵
京港台高鐵的設計時速為350公里/小時,
昌深高鐵自南昌樞紐引出,沿既有京九通道向南延伸,設高鐵泰和站。
泰和站綜合交通樞紐占地14.6萬㎡,鐵路客運站場占地5.5萬㎡,共設7個站台,鐵路客運站房面積1萬㎡,站前廣場占地5.3萬㎡,公交場占地3.8萬㎡。
公路
高速公路
多條高速公路和國道在泰和縣城縱橫交錯,對外公路交通極其便利。2007年底,境內公路總長2053公里。
G45
大廣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北段在江西一般稱為
武吉高速公路,在吉安南出入口以南2km處與
贛粵高速公路重疊,或分段稱為
昌泰高速公路、
泰贛高速公路)從北至南縱貫泰和縣,在縣境內設有泰和和馬市兩個出入口。
G72
泉南高速公路(江西段分段稱為
石吉高速公路、
吉蓮高速公路)自東南的興國縣入泰和縣境,至縣城以北的石山鄉與大廣高速相連,規劃在泰和境內設泰和東互通、泰和互通和泰和樞紐互通三個出入口。
G1517
廣吉高速公路(在建)自東向西橫穿泰和,終於泰和北互通,並在其境內設有萬合互通、泰和北服務區。
S50
泰井高速公路是自泰和至井岡山的省內橫線高速公路,在泰和縣境內設有泰井樞紐(泰井高速起點)、機場互通、禾市互通、白鷺湖互通和碧溪互通四個出入口。
國道
G105
國道自北部的吉安縣進入泰和,途徑泰和縣城、馬市、蘇溪,向南進入
萬安縣。
G
319國道東接興國縣、西連
井岡山市,橫貫全縣一半的鄉鎮,從東向西依次連線了老營盤、上圯、沙村、冠朝、塘洲、縣城、
南溪、螺溪、禾市、橋頭和碧溪,是縣內最重要的公路。
水運
縱貫全縣的贛江是縣內主要航道,上溯贛州,下通
長江,歷史上,贛江水運曾泰和縣最重要的對外交通方式,在泰和縣城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受水電工程和降水量減少的影響,贛江通航能力大大降低。再加上公路、鐵路運輸的衝擊,長途水路客運已經完全取消,內河貨運也有所萎縮,僅局限于海鐵聯運貨櫃、木材、砂石、石油等大宗貨物的運輸。
投資24億元的
石虎塘航電樞紐工程(位於萬合鎮)預計將
渠化航道38公里,有效提高贛江航道的通航能力,常年通行1000--3000噸級貨櫃輪和散裝貨輪。
泰和縣河流眾多,水網縱橫,是典型的
江南水鄉。絕大部分村鎮是依水而建,渡船是河道兩岸居民溝通的主要方式,因此
渡口眾多。贛江上原有永昌市、印霞江兩處汽車輪渡,90年代初泰和大橋建成後,前者停止了運營。由於橋樑增多,短途班車班次增加,多數渡口的客流量都逐漸減少。
管道運輸線
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工程是我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的大型管道工程,於2008年2月開工,其中泰和境內33公里,途徑螺溪、南溪、馬市、蘇溪4個鄉鎮,計畫2011年前全線貫通。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泰和是抗戰期間“文軍西征”的重要中轉站,也是江西省戰時省會所在地。1938年2月,時任
浙江大學校長的著名科學家、教育家竺可楨率浙大西遷泰和辦學7個多月;1940年國際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先驌先生在泰和杏嶺村創辦了
國立中正大學。
泰和是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留有白雲山戰鬥指揮所、老營盤革命烈士紀念碑等多處革命勝跡。
1926年7月,泰和縣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在黨的領導下,泰和人民積極支援北伐戰爭,開展工農運動,舉行農民武裝暴動,組織革命武裝,配合紅軍反“圍剿”。
本地方言
泰和縣本地方言主要有
贛語和
客家話,其中客家話主要分布在橋頭、碧溪、老營盤、上圮、中龍、小龍、水槎、沙村等鄉鎮。
著名人物
泰和縣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5749名,誕生了18位共和國開國將軍。
旅遊名勝
泰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古塔25座、古橋35座、古祠518棟、牌坊37座、古廟17座。有古文化遺址10餘處、古墓7處。白口城遺址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為廬陵縣治;快閣始建於唐乾符元年,被錄入《
中國名勝詞典》,因北宋黃庭堅任泰和縣令期間作《登快閣》詩而聞名遐邇,
黃庭堅、陸游、
文天祥、
楊萬里等文人騷客都曾親臨遊覽題詠;建於後唐的槎灘陂,為當時江西水利之冠,至今仍在發揮灌溉效益。“紅色”方面,泰和是革命老區之一,革命勝跡遍布泰和縣各地,白雲山戰鬥指揮所、老營盤革命烈士紀念碑、馬家洲集中營、三十都秋收暴動動員大會舊址等,讓人心馳神往。
白口城遺址
白口城春秋遺址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座落在縣城西南郊贛江大橋南岸,東靠贛江大橋引橋和319國道,北臨贛江,城址分內城和外城,總面積達23萬平方米。經考古勘探、發掘表明,它是我省目前發現保存最好、面積最大、文化堆積最厚的一座漢~晉時期的城址,說明遠在二千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已成為江南的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廬陵文化的發祥地。2006年6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快閣
快閣座落在縣城東隅泰和中學內。始建於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舊名慈氏閣,北宋初知縣沈遵更名快閣。快閣歷經四次兵火六次重修五次重建。1973年,快閣被龍捲風摧毀,1984年重建,但未能竣工。占地約1225平方米(比原擴大2倍),通高約24米(比原加高4米)。為我縣西昌八景之一。它為研究古建藝術及泰和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望仙橋
望仙橋,又名迎仙橋,座落在縣城東門快閣東面“望仙門”下。據傳晉代王子瑤、唐代匡智叔侄在東面王山成仙,站在橋上可望見此山而得名。橋東西向,橫跨護城河,為隋唐至清代東達吉州,西至龍泉(萬安、遂川)的必經橋。北宋熙寧間(公元1068~1077年)本縣蕭平野重建,清康熙、乾隆間修。橋單孔單拱,粉紅石並列錯縫砌成,長8.30米,寬3.33米,高3米,橋面鋪青條石。它的保存有助於古建技藝和橋樑的研究。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排
十八排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
水槎鄉新橋村境內,因沿山邊有18條橫排(山路),故此得名“十八排”,十八排上山峰林立,延綿起伏,風光秀麗,海撥1176米,為全縣最高峰,與興國縣接壤,森林覆蓋率達95%。有“天然氧吧”之稱。省重點工程山地風電“能源谷”項目就建在“十八排”山脊上,完工後的“十八排”已經成為
新橋村的重點旅遊景點。
泰和天湖山
泰和天湖山位於
水槎鄉西陽畲族村,海拔1152米,是全縣第二高峰,其植被呈三個層次分布:山頂是萬畝高山草甸,平緩起伏,鬱鬱蔥蔥,如蒙古草原,與山腰的茂密森林界線分明,景致奇異,蔚為壯觀。山頂有“天湖”,湖水清澈,一年四季不乾涸,湖邊有座觀音古寺,四季香菸繚繞;山腰有萬畝次原始森林,叢林中怪石嶙峋、飛瀑成群,有“虎頭崖”、“蛤蟆石”、“觀景台”、“將軍石”、“取經回頭石”、“童子拜觀音”、“鷹嘴石”等,天然造化,栩栩如生,有“歷古潭”、“三疊泉”、“玉帶飛虹”等瀑布,或汩汩流淌,或湍急奔流,還有50多種珍稀樹木,如:樹枝全部向一個方向生長,且像一隻只托起的手的“千手觀音樹”、直徑達三尺生於峭壁上的“楠木王”、被稱為植物活化石的“銀杏”、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紅豆杉等;山腳是萬畝翠竹、千畝高山茶場,還有幾個歷經千年的古法造紙坊點綴其間。
科甲第(明德堂)
科甲第(明德堂)座落在
萬合鎮梅岡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於宋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始建。該祠堂座北向南,雖經760多年風雨仍保存良好,它的存在對研究明清的歷史、民俗及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2000年7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貞節坊
貞潔坊座落在
橋頭鎮龍洲村。此石牌坊為嚴略三之妻溫氏守節而立。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粉紅石石榫串固,四柱支撐而成。全坊四柱三間三檐,平面呈長方形,長4.9米,寬1.4米,高5.5米。坊柱和石匾均浮雕有龍鳳、花卉和人物。雕工精細,線條流暢,形態逼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穩重壯觀之感。其製作工藝和裝璜藝術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古老的民族建築技藝和雕刻藝術,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山嶺遺址
金山嶺遺址座落在
螺溪鎮黃洲村委槎源村南約200米的丘陵中,南臨禾水河。因燒窯取土,地下的古代遺物都暴露在地面上,採集有殘石刀、陶鼎(鬲)足及方格紋、米字紋陶片。經考古鑑定,屬戰國遺址。它為證史、補史提供了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不調禪師墓塔
不調禪師墓塔座落在
水槎鄉西陽山
黃龍坪上,座北朝南,外呈饅頭形堆,封土高約10米,直徑20米。在唐後期調公自桐城(安徽)來水槎西陽山,三年後募捐建“寶藏寺”,轄腳庵108座。甲申調公歿,戊子兵亂,寺盡焚,“黃龍坪”調公墓塔仍在,後人為紀念他,山下二村取名為黃龍村和寶藏寺。其墓於1982年被挖開三層,地下墓塔呈八角形,下存幾層不祥。它為考證我縣的佛教史提供了佐證。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府山城遺址
府山城遺址座落在
沙村鎮學士里山上。東連319國道和丘陵,西、南臨雲亭河,土城,為南朝(陳)築,“陳置隋廢”(縣誌載)。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遺物有石鏟(殘)和回字紋、雲雷紋等陶片。經考古鑑定,屬西周遺址,其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它證實泰和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1984年公布為到縣文物保護單位。
| | 縣委縣蘇舊址 | |
南無橋(沿溪鎮瀲溪村“南無阿彌佗佛”) | | 槎灘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西省創築最早規模最大的古建水利工程) | |
尹直墓(尹直,弘治間入內閣(副宰相),進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 蕭彥祥墓 | 羅欽順墓(上模鄉油居村委桃崗村南150米的山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郭子章墓:座落在上模鄉謳里村委林川村後井坑山上。郭子章,冠朝鎮冠朝村人,官至 兵部尚書,諭祭,贈太子少保,諡文定) |
曾彥墓(位於泰和縣沙村鎮新華村委三山里村山垇里。曾彥,今泰和沙村南坑人,成化十四年(1478) 狀元及第,大魁天下,為泰和縣三狀元之一) | 陳循墓(位於澄江鎮龍門村委康家組陳家山上。陳循,泰和縣三 狀元之一,明朝宰相,輔弼五代皇帝) | 周矩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矩後唐天成二年(927)進士) | 飛錫橋(座落在碧溪鎮江邊村西北約1公里處的泰井公路旁。因橋西北建有飛錫閣而得名。南宋嘉熙年間江邊村李氏建) |
城市榮譽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