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修葺過後,楊士奇簡介,
簡介
在泰和縣澄江鎮杏嶺村北山坡上,矗立著一座泥石堆積而成的古墓,時常可見有人到此駐足追思。墓主即是明代赫赫有名的內閣重臣楊士奇。35歲時,他從泰和到京城當國史館編修,再到官至內閣首輔,歷事四帝,輔佐君王40多年。有生之年他沒有回鄉建造威風八面的府第,只是在死後留下了一座墳墓。
寒士拜相的他慧眼識人推薦能臣,一生清明,卻因晚年溺愛其子,被橫行鄉里的兒子蒙蔽英名受污。然而他所處的明王朝過去了500多年,明仁宗朱高熾為楊士奇墓所題“與國鹹休”四個行體大字,在牌坊上仍然清晰可見,這也代表著當年一個王朝對他的終極評價。
時至今日,明仁宗朱高熾為楊士奇墓所題“與國鹹休”四個行體大字,在牌坊上仍然清晰可見。
因其勤於國事、政績卓著而名揚天下。卒贈太師,諡文貞,歸葬故里,極為顯赫。其墓坐落在城北杏嶺村北山坡上,始建於明正統九年。它背倚青山,前臨方塘,四周山花飄香,青松吐翠,風景秀美。墓坐西向東,墓園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50米,占7.5米,占地7.5米,有短牆環護,氣勢非凡。1957年,楊士奇墓被列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可惜"文革"期間墓園部分建築被毀。1986年,省文化廳撥款對被毀部分進行修復,至1988年竣工。自竣工之日起,楊士奇墓即開放,供人們遊覽憑弔。同年被選入《中國名勝詞典》。
修葺過後
經過修葺的楊士奇墓,除守墓房和護牆尚未修復外,基本上恢復了原貌。墓園分為三個層次,可沿台階自下而上,依次觀瞻。最下方平台上立有兩支華表,頂端各有一鏤雕的小獅端坐其上。華表左側有一座碑亭,該亭平面吐方形,四面開卷頂窗。亭內有一碩大的石龜。背馱一塊高2.5米、寬0.94米的漢白玉石碑,此即英宗的御祭文碑。碑的上端有篆體"御祭"二字,並飾以圖案;其下為楷體碑文,皆陰刻。中間的平台稍高,前端建有一座牌坊。牌坊三門四柱,下砌台階,巍然矗立,雄偉壯觀;中匾浮雕的仁宗敕賜"與國鹹休"四個行體大字。筆力雄鍵,赫然醒目, 更使其流光溢采。穿過牌坊,但見石俑、石馬、石獅佇立牌坊後墓堂兩邊,一座座雕刻精細,栩栩如生。再拾級而上,便到達墓平台。墓室為磚石結構,前端砌有呈"八"字形的擋土牆。墓封土高2.5米,直徑10米。墓前豎有"望碑",亦為漢白玉石,正面陰刻"嗚呼,楊文貞之墓"幾個遒勁的楷體大字,背面為其生平簡介。整座墓園富麗、肅穆,吐現明代墓葬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