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尹直
- 別名:正言
- 國籍:明朝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泰和
- 出生日期:公元1431年
- 逝世日期:公元1511年
- 職業:明朝大臣
- 主要成就:闡述了明初官學理論
- 代表作品:《名相贊》五卷、《皇明雜錄(明雜錄)》
年表,見解,著作,相關史料,
年表
1454年,中進士,殿試第九十九名。
1475年,尹直從正五品躍升為正三品禮部右侍郎。
明孝宗即位。萬安被逐,李孜省入獄,尹直告老還鄉。尹直在泰和閒逸地渡過了14年。
1496年,尹直祝賀皇帝的生日,並且提出回京任職,被拒絕了。
見解
尹直闡述了明初官學理論。
第二,“三楊”的基礎,是老鄉關係,地方派系。
第三,“三楊”不講鬥爭,一團和氣,致使大太監王振當權。
著作
《名相贊》五卷
《皇明雜錄(明雜錄)》
相關史料
成化初,充經筵講官,與修《英宗實錄》。總裁欲革去景泰帝號,引漢昌邑(昌邑王劉髆)、更始(漢更始帝劉玄)為比。直辨曰:“《實錄》中有初為大臣,後為軍民者。方居官時,則稱某官某,既罷去而後改稱。如漢府以謀逆降庶人,其未反時,書王書叔如故也。豈有逆計其反,而即降從庶人之號者哉!且昌邑旋立旋廢,景泰帝則為宗廟社稷主七年。更始無所受命,景泰帝則策命於母后。當時定傾危難之中,微帝則京師非國家有。雖易儲失德,然能不惑於盧忠、徐振之言,卒全兩宮,以至今日。其功過足相準,不宜去帝號。”時不能難。既成,進侍讀,歷侍讀學士。
孝宗立,進士李文祥,御史湯鼐、姜洪、繆樗,庶吉士鄒智等連章劾直。給事中宋琮及御史許斌言直自初為侍郎以至入閣,夤緣攀附,皆取中旨。帝於是薄其為人,令致仕。弘治九年表賀萬壽,並以太子年當出閤,上《承華箴》,引先朝少保黃淮事,冀召對。帝卻之。正德中卒,諡文和。
贊曰:《易》稱內君子外小人,為泰;外君子內小人,為否。況端揆之寄,百僚具瞻者乎!陳循以下諸人,雖不為大奸慝,而居心刻忮,務逞己私。同己者比,異己者忌;比則相援,忌則相軋。至萬安、劉吉要結近幸,蒙恥固位。猶幸同列多賢,相與彌縫匡救,而穢跡昭彰,小人之歸,何可掩哉!
《明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謚“文和”尹公神道碑》
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知制誥、經筵、玉牒、國史總裁、新都楊廷和撰;榮祿大夫、少傅兼太子傅、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同知制誥、修玉牒、經筵官門生、東萊毛紀書丹;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掌詹事府事、侍經筵門生、藁城石瑤篆額
孝宗皇帝臨御之初,勵精萬幾與天下,更始一時。輔弼之賢,奉承德意,罔弗盡力,惟時泰和尹公實以機務舊臣受遺在任,鹹協贊襄乃請汰罷,內除諸文武官,斥浮屠、法王、佛子、番僧坐食者數千人,及諸貴近,進奉寶玩交易官帑,冐請國課者罪,各有差罷,諸營作之無,益及法令,不便於民者,皆先皇意所欲為,而孝宗皇帝首踵行之,令下人心抃動至,有感泣垂涕者,事甫定,公乃抗疏求退,章再上,不允,方因宮僚推恩,擬進公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學士,忌公者沮之,遂不俟,進楷求退益力,詔許致仕,給繹,仍給寶鏹三千貫,為行資,縉紳之士以公之進退,合古今之義雲。
公名直,字正言,別號謇齋,世為泰和洪富里人。宋景德間,有名絳者舉進士(尹李傑加註:查宋真宗景德年間進士榜未發現尹氏進士,查有宋進士榜簡略翻看之後未看到尹絳類似的名字,瀏覽可見天水郡太原系尹仲宣、尹源、尹洙名諱,具體可見本人拙作《大宋尹洙世系研討》等文章),卒官衡州通判。至國初,曾祖名天傳,舉賢良,不就;祖子源,用薦,入翰林,纂修《永樂大典》,授福清河泊所官;父奐重,號遙庵。公既貴,推封祖禰,於是河泊遙庵俱同公官。祖母陳氏;母蕭氏,皆為夫人。初蕭夫人娠公,夢螭入室,及誕有異氣,纏於所居,鄰族驚赴救火,至則,公在蓐矣。比長器,識英,暢博,極經史,文思豐蔚。
景泰癸酉鄉試中式,甲戌試禮部第二名,廷對賜進士出身,改翰林庶吉士,尋奉詔纂修《寰宇通志》,丙子書成,除編修。繼修《四書直解》。戊寅同修《大明一統志》,庚辰同考試禮部,甲申憲宗皇帝初,御經筵充講官兼纂修《英宗皇帝實録》。時史臣書景泰年事,欲黜帝號,用漢昌邑更始事例。公力辨其不可,會總裁官亦因以請,卒如公議,丙戌復同考會試,丁亥實録成進侍讀,己而,校正《貞觀政要》。戊子秋主考應天府鄉試,己丑署翰林,篆請續修《宋元綱目》及《大明通典》事下,中止,三月秀王偏,謁四陵,公當陪禮官,循舊制,分遣陪官,公曰:“常祭遣,兩大臣分陪固宜,今王偏祀,尚可分耶。”眾愕然從之,辛卯秋主考順天府鄉試,壬辰以翰林久缺學士,上屬意於公,及眾擬公講學,又擬禮侍,上注公為侍講學士,而憶公常有續修《綱目》之請,因命校正考論入梓,頒賜公亦與焉,他日進講洪範九疇反覆剖柝引,宋仁宗與王洙問答,及**與劉三吾論洪範事以諷。公音吐暢詞意誠切,每講上輒感動,目送歸班。
乙未充讀卷官,應制重陽秋田,諸詩稱旨,賜寶鏹三千貫,俄升禮部右侍郎。時方議復景泰帝諡號,公悉書修史時前議,以進士從其議,丙申南京地震,公會諸大臣陳修少二十餘事,語多觸諱,或請少易,公毅然獨任其責,疏入上嘉納焉,陝西邊將請補給入貢,遺賞公曰:“給據彼冊、耳冊有遺名,其咎在彼,若遽從之,人將效尤。”奈何未幾,果有繼請者,眾乃嘆服。宣府清度僧行百餘人。公曰:“是皆邊戌,豈可以歸閒情,惰哉力乞罷,還乃通飭邊禁之。”丙,上以公疏示近習其事遂寢。又議僧官陰襲之弊。量為減革。他日將復度僧令中貴。奉旨詢度。僧額數公曰:“額數公誠有之,今已十倍矣,尚論額數哉,事竟不行。”丙申冬丁外艱,遣官祭葬,蓋特恩也,己亥釋吉,眾忌者沮公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甲辰轉南京禮部左侍郎,請汰除欽天監生,徒之冗濫者,適歲旱越獄當事者立意為刻公謂以矜刑宜用,寬恤不然,豈罪疑,惟輕之意耶,眾乃從公言,丙午召為兵部左侍郎。
蓋簡在聖心久矣,公乃與大司馬馬公文升感智畢力謇,諤匪躬期有裨益,初貴州守臣言苗眾猖獗宜用川湖兵夾攻事,將報可。公疑其妄請,遣官勘量,已而果然。九月敕改戶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參預機務,尋加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賜麒麟服一襲。時冢宰耿公裕、司徒李公敏俱以微誤,擬南調少司徒李公嗣,失儀被劾。公力爭其不可,且言不宜,以小失進退大臣,譬如室之棟樑,頻仍換易,勢將傾壓矣,乃悉宥之。公知於,上又以首相萬文康公為知已,故遇事奮發不少,假借典章、制誥多出公手,有古相之風焉。丁未主考禮部士,已而,上以貴妃萬氏薨欲用後禮葬,公與同事者力爭乃止,占城王子古來為安南所迫,棄國來求援,禮部議用藩臣衛送還國,公言窮意來愬,恃我為主,若徒,遺之失向化心,宜命大臣至南海,詢謀審處責安南虐鄰之罪,興古來已滅之國薦者,御史屠公庸以往,事竟有序焉。夏四月不雨,時方建永昌寺。公言土役不休,人心恣怨,詔即輟其工,復請罷,齊醮省,妄費並出宮女三百人。逾二日而雨,上出宮扇繪魏徵像,書御製良臣,賦者一柄賜公,尋以五皇子冠禮,充宣祝使加賜玉帶。
憲宗奄棄天下,孝宗皇帝嗣登大寶,重華恢賁,光於上下,惟公舊學耆,俊毗實深。公感激遭逢展布,必盡一時人心賴焉。異日奉旨起用中監舊臣在南都者,公沮之不可,因上章求去,不許,章再上,始從之,得怡然南歸,更號澄江居士並以號其別墅,深居靜適飄然有遺世之意,然獨以著述自娛,晚雖逾耄望,期而神視,精完體氣,昌逸縉紳之上候,公以占時蓋雍容泉石者幾,三十年成,功完名眉,壽遐福可,謂造物之所厚矣。
今上嗣位之初。優禮遺老。事下撫臣。存問暨。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十二月十二日以疾不起,上聞訃哀悼,遣官諭祭者,四命有司營葬事,賜諡文和,又明年癸酉乃葬於本里城崗之下,原公生於宣德二年(1427年)丁未十月十五日,卒於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十二月十二日,為(歲)八十五年,初配曾氏及副室丁氏,俱先公卒,有男子三人,長逵,南京中軍都督府都事;次達,浙江嘉興府通判;次通,議宮,俱丁出。女一,曾出適方伯王用之子紹,孫男十五人:伯、偕、伾、侜、佋、偉、儋、伉、伋、儯、供、佃、膠。孫女九人,曾孫男十一人:播、擴、掀、掇、振、抱、撝、操、揖、擯、提。曾孫女八人。公所著有《澄江詩文集》、《名相贊》、《澄江別集》、《南宋名臣言行録》、《瑣綴録》、《皇帝名臣言行通録》、《明良交泰録》、《積成録》,今並傳雲。
公以鐘毓間異之氣而生,際蔚盛之時感,會遭逢歷躋保傅抗言論,遇事不撓,嘉謀顯猷,直道自植,晚登相位,僅一載而兩朝,授受之際,一德底於成功,舊學保於新政,雖海內人心未滿其望而,公所以周旋其間,調和均劑之功,亦甚勞矣,光紹之烈,既宏而成,功之居自抑,出處進退之義,於公誠無憾焉。公之門人其甚著者,若謝文莊、羅一峰、程篁墩、吳文定諸公皆以文章、德望振耀一時。至於身沒而其道益顯春,他穆穆在位,功業方盛者,又不可以更仆數。昔歐陽文忠公汲引人才恐不及,已而群賢向用掉鞅奮庸,而其效遂,著於治平、元祐之間。然則公之相業無窮,雖與歐公異時而同功可也!鳴呼!可謂宏且遠矣,達文雅,敏易不失,世守頃。嘗請余銘諸神道,屬余屢憂不果,今乃固申前請余及見公,每嘆其德器之盛,又親睹其出處之詳,公既歿矣,九泉可作,尚有典型焉。銘其可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