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悉(1536年4月22日~1615年2月24日),字士備,一字士皆,號肖謙,私謚文毅先生,南直隸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合肥)人。明代理學家。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進士,授常德府推官。擢南京吏部主事。歷南京禮部祠祭清吏司郎中、直隸汝州同知、泉州府通判、南京太僕寺丞、南京光祿寺少卿。官至南京尚寶司卿,署南京國子監。蔡悉剛直堅毅,曾請早立太子,以安國本;不避權貴,極論礦稅之害。時稱“包老復出”。蔡悉逝後,歸葬合肥東郊大興集。其與北宋包拯、晚清李鴻章並稱“一里三公”。
生平著書七十餘種,有《孔子年譜》、《大學注》、《書疇彝訓》等傳世。
(概述內圖片來源:《欽訂儒林前賜理學名臣諡文毅累官尚寶司卿陞授太僕寺少卿符卿公遺影》)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仕途生涯,致仕講學,理學成就,毋自欺,不逾矩,軼事典故,答王錫爵,答潘榛,後世影響,個人著作,親屬成員,後世紀念,蔡文毅公墓,蔡文毅公祠,史書記載,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蔡悉七歲。始入家塾,不喜作嬉戲,日授千言,過目成誦。叔父西泉公(謂蔡廷簠,字昆器,號西泉)是其啟蒙老師。
嘉靖三十年(1551年),蔡悉十六歲。補郡弟子員。督學黃公視之,謂為“宇內第一流人物”,而蔡悉本人亦“毅然以聖賢為己任”。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蔡悉二十三歲。是年秋,應鄉試中舉。
仕途生涯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蔡悉二十四歲。是年春,中進士。在這次會試中,蔡悉名次為二百六十一名,治《書經》。據《嘉靖三十八年會試錄》記載:“第二百六十一名,蔡悉。直隸廬州府學附學生。《書》”。據《嘉靖三十八年進士登科錄》記載:“蔡悉,貫直隸廬州府合肥縣,匠籍,府學生,治《書經》。字士皆,行四,年二十四,四月初三日生。曾祖清,祖禋,父廷用,母張氏。具慶下。兄懋、廣、貴、愈、忠、恩、憲、恕;弟志、惪、思、念、懿、慶。娶孫氏。應天府鄉試第二十名,會試第二百六十一名”。是科取進士三百三十人,以理學、詩文等名世者甚夥,《皇明從信錄》云:“嘉靖三十八年己未三月,廷試賜丁士美等三百三十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按,是科得士魏時亮、蔡一槐、蔡國熙、曾同亨、蔡悉皆理學名流,宦績甚著;王世懋、張鹵、張憲臣詩文典贍,有前古風;石星、朱纁清介自持,至老不衰;衷貞吉、舒化、丁士美、張岳醇德雅操,不妄詭隨;霍與瑕剛直忤俗、郭孝恬退高尚、周弘祖建議明剴,皆科目之豪雋雲”。當時,朝廷命其委解遼東軍餉。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蔡悉二十五歲。授常德府推官,以廉明著稱,受到士林推重。因“清風直道,吏畏民懷”而被贊為“包老復出”。明·沈㴶《蔡公墓志銘》記述:“授常德司理,清風直道,吏畏民懷,荊襄間鹹呼‘包老復出’。”清·徐國顯《理學符卿蔡公諡文毅事實序》云:“年方弱冠,委解遼東軍餉。庚申,授武陵司李,以廉明著,多所平反”。
嘉靖四十年(1561年),蔡悉二十六歲。授湖廣鄉試同考官,所取之士,皆一時名雋。清·徐國顯《理學符卿蔡公諡文毅事實序》云:“辛酉,分校楚闈,取士九人,皆一時名雋”。是年,兼署常德府知府。清·徐國顯《理學符卿蔡公諡文毅事實序》云:“署常郡篆,積穀備賑,築清平門外六堤,修先師禮樂諸器”。此時,蔡悉的叔父兼啟蒙老師西泉公(謂蔡廷簠)親往觀政,見其侄為政廉明平恕、口碑載道,居一年多,欣然返回合肥家中,繼續教兒孫輩課讀。關於蔡悉任常德府推官及署知府這段時間的詳細經歷,明代柳東伯的《武陵去思祠記》記載最詳,惜其文已佚。適逢僉憲廬山胡公(謂胡直,字正甫,號廬山,王陽明再傳弟子,嘗從歐陽德遊學)倡鵝湖、鹿洞之傳,遂從游其門,毅然以斯道為己任。曾隨廬山先生(謂胡直)赴武昌講學。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蔡悉三十歲。告病回籍。
隆慶三年(1569年),蔡悉三十四歲。復疏病回籍。
萬曆二年(1574年),蔡悉三十九歲。改謫河南直隸汝州同知。明·沈㴶《蔡公墓志銘》云:“升祠丞……忤江陵,坐浮躁,降臨清州同,改汝州”。據《萬曆汝州志·卷之二·官師·皇明同知》記載:“蔡悉,直隸合肥縣人,進士。郎中謫,萬曆二年任。陞通判”。時值礦賊興作,甚為民害,蔡悉單騎往諭,殲厥渠魁,群盜解散,四野晏然。政暇,集多士課文講學,一時人文彬彬蔚起。後遷泉州別駕,汝州士民擁送,皆泣下,如失慈母。
萬曆三年(1575年),蔡悉四十歲。赴泉州通判任。據《萬曆重修泉州府志·卷九·官守志上·國朝州府通判》記載:“蔡悉,合肥人。由進士、南京吏部主事謫,(萬曆)三年任”。任內,督糧開倉,常例盡革,一郡風動,爭相輸納,民播搖誦。未及一載,再次乞歸。此時,張居正猶銜怨未消,欲憑藉大計中陷蔡悉,見其主動辭官,遂止(註:大計是明代一種對外官的考核制度,每三年舉行一次。考核的結果分如下幾種:稱職、平常、不稱職、貪污、闒茸。依此五種結果,會有五種不同的處分:稱職者升,不稱職者降,平常者不升亦不降,而貪污者則付法司,闒者罷歸。又規定:計處者不復敘用,定為永制)。
萬曆五年(1577年),蔡悉四十二歲。雖辭官在野,猶不忘朝事。此時,張居正主政,大權獨攬。是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理應回鄉守孝,恰值時年十五歲的明神宗下詔挽留,加之張居正出於個人的考慮,終究沒有返鄉服喪。明代以孝治天下,張居正此舉無疑受到了多方指責,因而陷入“奪情”風波中。蔡悉與鄒元標先後上疏皇帝,批評張居正奪情之事。當時朝臣因畏懼張居正的權勢,大多不敢妄議,唯獨蔡悉毅然地說:“我平生講學說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輔佐賢明的國君澄清天下而已。君子閒居時則榮親,危難時則授命。倘若懈怠以自我寬慰,那么我所說的‘毋自欺’是指什麼?”朝臣沒有不為蔡悉的舉動感到擔心的,但蔡悉依然從容不迫。故而再次忤觸張居正,鄒元標因此獲罪遠戍,被發配至貴州;蔡悉獲減死。朝臣一致評價兩人為“海內二君子”。
萬曆十二年(1584年),蔡悉四十九歲。起南京太僕寺丞。任內曾與南京太僕寺卿蕭崇業、少卿尹瑾同游滁州豐樂亭、醉翁亭。僅數月後,就因父親蔡廷用病重,再次請告還鄉。不久,父親去世,蔡悉饘粥哀毀,丁憂守制。
萬曆十三年(1585年),蔡悉五十歲。守父喪,食蔬茹淡,結廬墓左,三年始歸。後屢以母張太安人老乞休,吏部覆:“本官家食有年,清譽素著節。今會薦起用,屢以親老乞休,雅甘謙退,真為高品”。自是,奉晨昏維謹,遇歲時伏臘或良辰美景,必作歌治宴,以娛慈顏。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蔡悉五十九歲。母病,蔡悉上疏乞送母還鄉,但未等皇帝批准即返,遭到了吏部的彈劾,明神宗予以諒解。此事據《萬曆絲綸錄·吏》記載:“(萬曆二十二年)二月初二日,吏部一本寺臣未候明旨,將毋回籍等事。奉聖旨:蔡悉準免究。自古求忠於孝,今後大小官有親老願求終養者,毋得一概強起強留,以示朝廷體恤人情、推廣孝治之意”。清·徐國顯《理學符卿蔡公諡文毅事實序》亦云:“陞南光祿少卿,奉母張太安人赴任。未幾,太安人病,疏乞送母還鄉,未候俞旨遽行,吏部疏:‘法當糾參’。吏部覆稱:‘少卿蔡原以清望起用,頃因母病危迫,不待命而馳歸,情屬可原,似應免究’。奉聖旨:‘準免究。自古求忠於孝,今後內外大小官有親老願終養者,毋得一概強起,以示朝廷體恤人情、推廣孝治之意’。著為令,自公始”。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蔡悉六十一歲。是年母卒,其躃踴哀號,祭葬如禮。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蔡悉六十四歲。是年起服,赴京朝見。探望在獄中的同榜進士石星。石星先前擔任兵部尚書時,因輕信妄人之言,致使明、日封貢事敗。“丁酉倭亂”爆發後,石星被奪職入獄。據《明紀·卷四十四》記載:“前兵部尚書石星下獄論死,妻子皆戍瘴鄉。星直節震天下,然無算略。事初起,語光祿寺丞蔡悉曰:苟不濟,繼之以死。悉曰:中樞系天下安危,奈何輕言死?在所用得人耳。星果以誤倚小人敗”。是年五月十八日,授南京尚寶司卿。晉勛修正庶尹,署太常寺卿,署國子監篆,掌太醫院篆。進《古本大學解》、《世宗敬一箴解》,上《因感效忠乞宣太和以昭盛德疏》,作《協律箴》、《贊禮箴》。又見國學大祭瑟學失傳,乃按譜演成,令司瑟者習學,八音始備。蔡悉在南京尚寶司卿任上時,剛正不阿,力行明太祖制訂的“侯伯畫卯”舊規。明初,高皇定製:侯伯需在每月的朔望日畫卯。此時,南都綱紀已日久廢弛。蔡悉嚴厲地說:“這是祖制,豈敢蔑視!”勛戚之家都很畏懼他的嚴正,因而沒有人再敢玩忽法令。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蔡悉六十五歲。時礦稅忽興,礦監稅使四出,禍害百姓甚烈。蔡悉極論礦稅之害,並出謀劃策,教郡守呈地圖,以有傷皇陵地脈為由而止之,廬鳳一帶,得免騷動。《昭代芳摹·卷三十》記載:“時礦使四出,合肥蔡悉教知府具地圖上言:‘高皇帝恐傷陵脈,故六合衛官特重巡山之任,不敢妄議開取’。奉旨:‘凡系皇陵來脈,俱不許開’。於是,廬鳳一帶,得免騷動”。九月,偕劉世學宴南京中式舉人,並各贈《大學解》一帙。
之後,蔡悉又數次上疏萬曆皇帝,請求朝廷停止在各地征礦稅,招致了皇帝的不悅。據明·李廷機《李文節集·卷十三·書牘·復符卿蔡肖謙》記載,蔡悉深知此事艱難,故曾占卜,得“柏柱載梁,堅固不傾”一句。李廷機奉勸蔡悉不要再堅持上疏,並希望他辭官。文云:“翁所占云:‘柏柱載梁,堅固不傾’者,蓋堅固難動之說,神已告我矣。不可則止,大臣之義也;不得其職,不得其言,則去官守,言責之義也”。
致仕講學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蔡悉七十五歲。三月,升授太僕寺少卿,晉勛贊治尹,以年邁未赴任。據《明神宗實錄·卷四六八》記載:“(萬曆三十八年三月壬午)起原任南京尚寶司卿蔡悉為太僕寺少卿”。八月,上疏奏進所撰《高皇帝大學實錄》、《大學經傳注》、《程子大學定本》等書。疏上,奉聖旨:“知道了,書留覽。禮部知道”。賜額“理學名臣”。據《國榷·卷八十一》記載:“(神宗萬曆三十八年八月)丁亥,前南京尚寶司卿蔡悉上《高皇帝程子大學錄》”。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蔡悉八十歲。是年正月二十七日巳時,卒於家。“卒之日,衣斂形,棺斂衾而已”。墓葬合肥東郊外十里許,在宋包孝肅公墓之右,相越不過數武。兩公剛風毅節,俱高千古,墓亦相接,尤足異雲。
蔡悉一生蒞政三朝,歷官十七任,為宦五十載,撰述七十餘種。為政廉明剛正,時人稱“包老復出”;為人孝友忠直,一生數次上疏乞歸養親。敢諫犯顏,為國盡忠,為民盡責,無怨無悔。獨能鑽研六經,為學篤守程朱義理,揭“毋自欺”為《大學》宗旨。《皇明通紀》、《皇明從信錄》稱其為“理學名流”。清·李菖《明理學符卿蔡文毅公傳》讚許其為“合肥理學鼻祖”。
理學成就
毋自欺
蔡悉為學篤守程朱義理,精闡洛閩之學。認為《大學》主旨在“誠意”,而“誠意”在“毋自欺”,“毋自欺”則是《大學》所謂“修身齊家”之本。蔡悉說:“‘毋自欺’三字,分明指出下手功夫,明德親民,不離目前,便腳踏實地,真《大學》‘止至善’關津”。又說:“古之人慾明明德於天下,而先之國;欲國之明明德,而先之家;欲家之明明德,而先之身。齊家要矣,修身急焉。”如若世人皆以無“明明德”為恥,則必能“誠其意,好善惡惡,自正其心,自修其身”。良民肖子,一念兩得之矣。國與天下之人尚亦有賴焉。
他將“毋自欺”思想以古白話的形式編入家訓,取名《居身居家二十訓》,訓誡宗族子弟“正心誠意”。蔡悉以身作則,從他在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止礦稅事的言辭中即可看出。與蔡悉同時期的理學家王時槐在《答蔡肖謙》信中評價蔡悉思想:“竊窺教指,吃緊在於誠意,可謂得希聖之要矣”。
不逾矩
蔡悉為學,以“不逾矩”為究竟。蔡悉認為,《大學》是古人經世完書,其中的“絜矩”二字,是“明明德”於天下、國家的符印。明德為本,親民為末,本末齊到,修身乃見。“致知”與“格物”的目的皆在於此。蔡悉說,李材單提“修身為本”,王陽明單提“致良知”,皆是此意。
故明人沈㴶說:“大抵公之學以‘毋自欺’為宗旨,‘不逾矩’為究竟,眼開於致知,腳立於格物,孔曾以下,直與程朱諸君子相伯仲”。
軼事典故
答王錫爵
答潘榛
潘榛,號麓源,山東人。萬曆年間曾任廬州知府。在廬州主持童子試時,鄉紳們薦章俱上,惟獨蔡悉無片刺。潘榛閱卷結束後,曾到蔡悉家對他說:“試案將揭,乞將子侄輩暨諸親戚與試者俱開示之。”蔡悉說:“遴選公典,何煩私薦?望祖台誠心,特識余廬士,無留良足矣!但滄海不無遺珠,乞將落卷再一搜閱,每邑多增數名,某也受賜不更多乎?”潘榛如其言,廬郡八邑多增百餘名,一時士林鹹推頌之。
萬曆乙巳歲(1605年)大飢,潘榛饋贈蔡悉穀子百石,蔡悉僅留十之二以供日用,分十之八以賑族人。復致書潘榛云:“承賜嘉穀,旋分給族之貧者,老夫一家可以無飢矣。伏念九庠寒士,八邑饑民,詎無有更甚於老夫者乎?望祖台亦以愛老夫之愛愛之,則老夫之受賜更無窮矣。”潘榛隨行各屬庠寒士,每給一石,貧民五斗。
門人劉世學曰:“由二事觀之,故潘公之從善如流,更以見仁人之言甚利溥哉!”
後世影響
蔡悉理學思想對蔡氏子孫影響頗巨。如蔡悉之孫、蔡性大次子蔡世和(字強子,號美可),崇禎壬午(1642年),張獻忠進攻合肥,蔡世和與戰被俘,不屈而死。《嘉慶合肥縣誌·卷三十五·藝文志》有史可法撰《壬午殉難官紳士民祭文》,曾序蔡世和行狀聞於朝。其文有云:“悲矣!溝壑者,烈士之志;馬革者,臣子之心。異日,天子下璽書,祀明堂,銘鐘鼎,生有顯業,死有榮名,為諸公可以揚揚於地下矣。”順治年間,清廷為拉攏江南士子,特降旨有司旌表。宗譜卷三《傳贊》有邑侯張昆翔讚詞,略云:“身被執而怒罵不絕,勢可避而視死如歸。整冠赴難,義氣烈於冰霜;正色攖鋒,忠靈光於日月。誠剛毅善世,不愧乃祖理學清忠者也!”
蔡悉曾孫輩中,有業儒者蔡國旭(蔡世賢子,蔡崇大孫),字賓侯,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李天馥的業師。李天馥所撰《賓侯蔡夫子贊》云:“夫子世家淝上,馥生同里,奉嚴命,受業於門。夫子行篤實,學淵粹,鄉之學者多師之。” 李天馥還為蔡悉的《居身居家二十訓》作過《跋》,載於《蔡氏宗譜》卷三《傳贊》中。其有文云:“馥少入家塾,粗解國小,得睹先生《訓言》二十條記。爾時已心知愛慕,稍長,益深味乎其言,敬錄於座右以作箴銘。先生居鄉以及立朝大節,父老能詳言之,以忠孝世其家。”同時列舉了蔡悉止礦事與蔡世和殉難事以證,說此即“毋自欺”三字之實證明驗。李天馥又進一步揭示蔡悉理學淵源,他在《賓侯蔡夫子贊》中云:“教人之言曰:古之君子志在乎內,大而君臣父子之倫,細而視聽言動之矩,非真知不能力行也。”
清末,李鴻章亦受業於蔡氏,其師蔡邦甸,秉承蔡悉理學。於此可見蔡悉理學於合肥人物的影響。蔡邦甸(1797年~1879年),字仲畇,號禹卿,又號篆青,貢生,著有《晚香亭詩鈔》。李鴻章曾請幕僚吳汝綸代筆,為其師《晚香亭詩鈔》作序,文云:“蔡篆青先生,吾先人行也,某少長繼游從。先生誼甚高,行甚清,自少名,能詩閭里。”蔡邦甸立塾以蔡悉之學為本,書蔡悉《居身居家訓條》於塾壁,以此教李鴻章等肥邑子弟。蔡邦甸《敬跋先文毅祖居家十訓居身十訓後》詩云:“淮西談道學,吾祖倡其先。早歲通朝籍,養親旋歸田。講堂開大學,毋欺立關鍵。著書七十種,說理探真詮。從附姚江傳,考亭堪隨肩。躬行尚實踐,論不墮空元。居平撰格言,訓誡垂風愆。柏廬同質實,簡要堪並傳。小子勤紬繹,服習深拳拳。還期細箋疏,家家書一編。聖功即在是,寶之當佩弦。”詩中評價蔡悉理學思想出入王學,回歸程朱。
蔡悉子孫中,由明至清,如蔡惇大、蔡性大、蔡世和、蔡邦烜、蔡邦甸、蔡家琬等,皆能敬守家學,克紹家風。袁枚為蔡邦烜作《月樵公傳》有文云:“明太僕寺卿悉之裔孫,明諸生壬午死難世和之六世孫也。君既為合肥右族,居鄉以太僕為法,無惰容,無忤色,手繕太僕《居身居家二十則》於座右,家人子弟及鄉里後輩皆憚其溫肅。”
除此之外,蔡悉的理學觀念與治家思想還影響到了合肥其他世家巨族,如合肥龔氏。《龔氏宗譜》卷首《前賢統說》將蔡文毅公《居身居家二十訓》采入,取《居身六訓》、《居家八訓》,列於司馬溫公、朱子、范忠宣公、程伊川等人之後。
個人著作
書名 | 存佚情況 | 備註 |
《大學注》一卷 | 存 | 今有清光緒二年蔡學蘇《三餘書屋叢書》刊本,與《書疇彝訓》合為《蔡文毅遺編》。 |
《書疇彝訓》一卷 | 存 | 福建閩縣令門人袁鳴泰刊。 |
《杏壇宗旨》九卷 | 未見 | 舒城大學精舍門人等刊。 |
《顏子見知經》一卷 | 未見 | 六安州守劉庭芥刊。 |
《程子聞知經》一卷 | 未見 | 兵備道憲歐陽公刊。 |
《古本孝經注》一卷 | 未見 | |
《孝經正傳》 | 未見 | 郡侯范公刊。 |
《孝經衍義》四卷 | 未見 | 邑侯海日劉公刊。 |
《孝經孝則》 | 未見 | 見《中國孝經學史》。 |
《聖易全經》 | 未見 | 山西巡撫吳仁度刊。 |
《周易玩占》 | 佚 | |
《洪範彜訓》一卷 | 未見 | |
《冏命解》一卷 | 未見 | |
《大學正宗堂經解》 | 未見 | 山西巡撫吳仁度刊。 |
《雅詩刪》 | 佚 | |
《禮樂直指》 | 佚 | |
《贊禮箴》 | 未見 | |
《協律箴》 | 未見 | |
《高皇帝大學實錄》 | 未見 | 萬曆庚戌八月進呈朝廷。 |
《大學經傳注》二卷 | 未見 | 萬曆庚戌八月進呈朝廷。 |
《程子大學定本》一卷 | 未見 | 萬曆庚戌八月進呈朝廷。 |
《古本大學解》 | 未見 | 判泉州任內刊,萬曆戊戌進呈朝廷。 |
《大學語錄》一卷 | 未見 | |
《中庸解》一卷 | 未見 | |
《孟子傳》一卷 | 未見 | |
《太極圖說》 | 佚 | |
《天錫圖說》 | 佚 | |
《肅帝敬一箴解》 | 未見 | 萬曆己亥進呈朝廷。 |
《大明儒學憲章紀》四卷 | 未見 | 邑侯胡公刊。 |
《皇明聖學重華寶訓》三卷 | 未見 | |
《尊聞經》 | 佚 | |
《學矩》四卷 | 佚 | |
《正學通典》四卷 | 佚 | |
《庸言》一卷 | 佚 | |
《蔡子求邇集》三卷 | 佚 | |
《獻芹集》三卷 | 佚 | |
《宏毅堂集》 | 佚 | |
《日新記》 | 佚 | |
《輔仁集》 | 佚 | |
《省傳錄》 | 佚 | |
《六字經》 | 佚 | |
《草堂好古集》 | 佚 | |
《迷古五訓》 | 佚 | |
《聖諭演六章》 | 佚 | |
《奏議》二卷 | 佚 | |
《雜著文集》 | 佚 | |
《聖師年譜》三卷 | 存 | 郡侯麓源潘公刊。今有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刊本,《至聖先師孔子年譜》二卷首一卷。明蔡悉撰。 |
《居身居家二十訓》 | 存 | 附於《大學注》後。 |
【散逸詩文】若干 | —— | 散見於一些地方志、明人著述序跋、書札、墓銘中。如《恩賜賜封明省相陵峰張公墓志銘》(今存殘碑。收錄於《廬西文物》)、《無題》詩(收錄於《萬曆桃源縣誌》)、《登中廟鳳凰樓》詩(收錄於《民國巢湖中廟廟志》)等。 |
(註:表格書目來源:民國九年《合肥蔡氏宗譜·禋公支譜·蔡悉著述書目》。序云:“文毅祖歷宦十七任,著書七十餘種,事實宏富,海內名大家多有藏本。奈元等不肖,於千百中僅存一二,元等又未能遍歷四方,構求遺蹟。今不過據耳目所及者,敬錄於譜,心殊抱憾。書此以待後起蒐羅補錄,元等有厚望焉。公著述書目列後。”)
親屬成員
關係 | 人物簡介 |
一世祖 | |
二世祖 | 蔡文富,蔡福長子。配查氏,合葬城東南九十里廟忠大岩岡。生子一:曉乙。 |
高祖 | 蔡曉乙,配竇氏,附文富公塋,合葬。生子清。 |
曾祖 | |
祖父 | 蔡禋,字元敬。蔡清第五子。涉獵經史,居鄉以孝友聞。配詹氏,繼徐氏,與徐合葬城東夏老人原。生子七:廷珪、廷璋、廷璽、廷瑤、廷玉、廷用、廷簠。 |
父 | |
四伯父 | 蔡廷瑤,號左川。蔡禋第四子。究心經史,殖學篤行。訓子侄暨孫輩有家法,禮讓彬彬,不稍逾越。清人李天馥為撰《榮封川公傳》。配談氏,生子三:忠、恕、惪。 |
五伯父 | 蔡廷玉,字昆瑞,號東莊。蔡禋第五子。以富聞於郡,性喜施捨,修九獅橋、官渡等橋,以便往來。卒年六十有六。有子二:恩、慶。 |
叔父 | |
己 | 蔡悉,字士備,號肖謙。蔡廷用第四子。配孫氏,生子三:惇大、慎大、性大。 |
兄 | 蔡懋(號紹謙。敦崇古道,兩舉賓筵。萬振孫為撰《紹謙公傳》)、蔡愈、蔡憲(號懷謙)。 |
弟 | 蔡思、蔡念。 |
長子 | 蔡惇大,字元洲。邑庠生。文得韓蘇宗派,不規規於時,詩有陶令風。著有《大學堂課文》、《大學堂詩》。娶秦氏,生子二:世道、世通。 |
次子 | 蔡慎大,邑庠生。娶侯氏。 |
三子 | 蔡性大,字元率。郡庠生。娶張氏,生子四:世仁、世和、世傳、世徠。 |
(註:蔡悉家世資料參考來源:趙春輝《合肥理學蔡悉考》)
後世紀念
蔡文毅公墓
蔡文毅公墓本位於合肥東郊的大興鎮,原葬於包公墓右方。蔡悉墓及周邊原來被當地村民稱為“蔡家老墳”,除蔡悉墓以外還有不少蔡氏子孫的墳墓。解放初期,“蔡家老墳”基本荒廢,每到上墳季節已不見蔡氏後裔前來拜祭。1958年,在李鴻章墓被毀後不久,該地又興建起合肥市第二鋼鐵廠的廠區鐵路支線,鐵道線穿墳而過,蔡文毅公墓遂被鐵路所覆蓋。後又歷經大躍進運動及文革十年的破壞,今已蕩然無存。
據回憶,當時,裡面的棺材還沒有完全腐爛,棺材裡還發現不少殘存的骨頭。隨葬品也很少,僅發現幾件粗布衣服。挖墓的人見什麼都沒有挖到,就隨手將墓坑填掉了。還有人說,當時裡面還有許多古書,都還沒有腐爛,但當時沒人對古書感興趣,就隨手扔了,有的被人當作廢紙拿回家引火燒飯用了。
蔡文毅公祠
合肥的蔡文毅公祠過去曾經是“蔡大學堂”,後來被改作“新生國小”。《向陽路第一國小校史》記載:“1946年12月,開明紳士蔡蔭青老先生執掌合肥蔡家祠堂財產,遂用該祠堂財產創辦私立‘新生國小’。聘請曾任合肥北鄉兩任鄉長的蔡康甫先生擔任校長,聘深通古文、音樂的蔡繼忠為教師,蔡老先生為塾師出身,親自擔任教學。”1951年交由公辦,命名為“柳木巷國小”。文革期間改叫“向陽路第一國小”,現名“合肥市逍遙津國小”。
史書記載
明·沈㴶《明南京尚寶司卿從祀鄉賢理學擬謚肖謙蔡公墓志銘》
清·徐國顯《理學符卿蔡公諡文毅事實序》
清·李菖《明理學符卿蔡文毅公傳》
清·萬斯同《明史·卷三百二十八·蔡悉》
清·徐定文《皖學編·卷八·蔡肖謙先生悉》(該書亦有稿本傳世,較之刻本,部分段落在語言表述上存在差異。內容多采自徐國顯、李菖二人所作傳記及《明史》。)
人物評價
明戶科給事中·姜應麟《世道肅清正臣遺棄乞及時召用以光聖治疏(萬曆十三年十二月)》:原任南京太僕寺寺丞、今養病蔡悉,天資沖粹,問學精純,以執法而左遷,澹然於宦況。世味之外,以戀親而歸養,猶然有愛君憂國之誠,迄今表正鄉邦,評者謂“江北諸郡無兩”。胡可不移其孝以為忠也?
明·方大鎮《褒崇理學疏》:臣竊見今天下以理學稱,如吉安之鄒元標、廬州之蔡悉、紹興之周汝登。此三臣者,或抉性命之奧,造理入於精微;或堅名節之藩,清風振乎流俗。處江湖則高鴻儀之用,登廊廟則溥龍見之施。皆表表寰區,而位不滿德,所宜及其身,畀之簡用之典者也。
明·曾朝節《嘉議大夫工部左侍郎贈都察院右都御史沈公節甫神道碑》:曾與公(謂沈節甫)飫而論易,謬相合於“朋亡尚中行”之指。已得公南中所推薦諸君子疏,讀之益信。而狀所云:鄭元宇少卿、韓湖南太守、范中吳光祿、蔡肖謙尚寶,及其鄉錢兵部淡庵、李參藩臨川輩,則名位稍亞,而襟期俱表表。蓋公之所取於人者可知。
明·王錫爵《題大學解》:同年蔡尚寶士皆,自束髮讀書,有意聖賢之學,舉進士四十年矣,而嗜學不倦。其生平最自得者為《大學解》,解成,一以進御,一以遺予。其書宗鄭玄古本,而以知本貫格物之義,其本歸之慎獨以修身。言不取博喻,取其近人;行不取多岐,取其為己。愚讀之蓋彌日而竟,以當世儒五家三教之書,十不得一。
明·王錫爵:余以嘉靖戊午叨舉應天鄉試,於時同年大集京師,而新安張光祿見山(謂張鳴秋)與余比舍,最狎,余間指同年三人語光祿曰:“此三君皆爵祿壽考器”。三君者,其一則錢公淑吾(謂錢藻),其一則蔡公肖謙,又其一即今所為志總督如岡陳公(謂陳大科)也。一時諸同年盛傳余語為笑。已陳公竟至都御史總督兩廣,而錢公卒官大京兆,蔡公雖遞出遞處,官簿未顯,而以講學名天下,壽考至今。余亦得徼重。三君頗負人倫之鑑,豈非幸哉!
明·馮從吾:明興,大江以北彬彬多理學之儒。先是,泰州有王心齋布衣;近時,廬陽有蔡肖謙符卿;乃今,懷遠又有楊原忠郡伯雲。
明禮部尚書·葉向高:漢家冠蓋照兩都,千載只說二大夫。晉室王謝俱已矣,張翰秋風滿人耳。蔡公弱冠通朝籍,常向深山種蘿薜。徵書歲下歲辭官,竹筍江魚娛朝夕。倚門人去蒲輪來,朗月高懸照鳳台。天下個個推先達,四海時時望斗魁。眼看世事淚如雨,一片憂心向誰語。朝聞尺疏達帝閽,暮解朝衣便歸去。四十餘年宦始成,腰間猶少黃金橫。安危終藉公身重,出處應知我輩輕。公今歸山山已鑿,何地相容采藜藿。但願身聽康衢謠,不願形圖麒麟閣。
明·吳士奇《送尚寶卿蔡公致仕敘》:上之二十八年,南京尚寶卿蔡肖謙公以致仕去。蓋昔之宦成名遂、超然遠引者,無如二疏,於時帳飲東都,賓朋載道,第謂二大夫能明止足之義;既歸,日捐餘金與故舊為樂,又謂:“大夫不微自封,而為德於鄉如此”。然所以去故,難言矣。天胙明德,中外乂安,尚寶必非有托而去,而尚寶又家故貧,豈其能割槖中金要譽於鄉黨、朋友者?則何以去焉?蓋聞天之生材,往往留不盡之施,以需國家緩急之用,而士當出處進退之間,有若或推之、或挽之、莫之為而為者。昔在漢祖,晚而不勝其孽稚之愛,於時智如平、戅如陵、辯如叔孫、陸生輩,竟未能得其堅決;而卒之招四皓、安國本者,竟屬棄人間世之子房。趙充國之降先零,龔遂之平渤海,時二子老矣,豈其壯心未已、日暮而猶急於見功若此哉!碩果不食,天蓋老其材以有待焉。在易之乾,初稱潛,二稱見,而四之上下無常稱躍,然揔而歸之龍德。夫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與世推移,鳳凰翔於千仞之上,覽德輝而下之,彼笑鳳德之衰,而必以隱為高,則亢矣。今國家急卿才,需老成人尤甚於漢祖、孝宣之世,天子一旦拊髀而思得如留侯、趙將軍、龔渤海其人者,以當干城腹心之寄,而蒲輪迎公,公賈其餘勁,以入而決策定國,出而撫綏疆場,裕如也。是能處朝廷而不難引去者,必非入山林而長往不返者也。觀者相與高公之去,而吾儕且旦暮冀公之來!遂次為敘。
明·陳邦瞻《代贈蔡尚寶致仕》詩:謝公(指謝安)江海人,雅志與世捐。一為征西出,東山遂藐然。具舟泛海道,此意成空言。古來賢達人,出處誰獨全?蔡侯靜者流,志行薄雲天。平生長安路,不受金張援。仕宦六百石,聲名四十年。一朝脫章綬,用意無濡牽。意釣不須魚,雲耕不須田。人生貴自適,安能役化權?寄謝青雲士,無為白駒嘆。
明代史官《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悉,廬州合肥人。嘉靖三十八年進士。後累起不赴,老卒於家。端莊恬雅,學問稟於程朱,士論重之。
明·潘榛:肖謙先生自束髮時即希志賢聖,居常嚬笑取予,一準於禮;已而婚宦漸涉,不移其情;升沉備嘗,不變其守;衰白已更,不惰其志。
明·劉世學《蔡文毅公祠楹聯》:述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緒,闡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宗。門人劉世學再題。
明末清初·談遷:端莊恬雅,累召終不起,學問稟於程朱,士論宗之。
清·李菖《明理學符卿蔡文毅公傳》:①“通籍五十餘年,而屢疏乞歸養親,蹤跡半在田廬,而菽水承歡,嘯傲林皋,極春風沂水之況,泊如也。及其正笏立朝,彈劾權貴,如高秋一鶚,揭揭然矯翮雲霄間,而俯視群儔,令人膽悸,又邈乎其不可企矣”。②“公之立朝也,敢諫犯顏,能奠宗社於磐石;而就南辭北,復等軒冕於塵埃。其孝於慈幃也,亦既身廊廟而心畎畝;其忠於堂陛也,則又攖斧鑕而挫權奸”。
清·李菖《文毅公像贊》:頤豐以碩,乾偉而龐。人見其峨冠屹立,以為佩玉而趨蹌也,而不知其胸涵濂洛,神栩栩焉而游於白鹿之陽。入獻箴銘,出輯諫章,叱權奸為奴隸,止礦稅如探湯。是其屢疏乞休,恆儳焉如不終日者,只以怡菽水於高堂。蓋公之大節也如此。用是以妥以侑,爰祀蒸嘗,以之從事聖廡焉,俎豆之光。郡後學廩膳生員李菖薰沐頓首敬題。
清·佚名《文毅公像贊》:介然以守女之貞,淆而不濁聖之清。朝野推轂,不為祿養,而菽水以悅其親。兩進大學解,期欲致君堯舜,然後快於心。豈若世人,淟涊膴仕,謂克盡臣職,實戀戀於利名!老屋一區,茅齋數楹,與高堂廣廈俱盡。其所不朽者,禮官之蒸嘗,耿日月而常新。高山壁立,溝瀆污盈,是非得失,身後分明。予小子夙夜仰止,願學焉而未能,庶幾末路,尚有典型!
清·黃蘭谷《蔡文毅公祠楹聯》:蒞政歷三朝,永欽當日清風,忠主愛民,屈指來,直媲美龍圖,鑒朗衡平標史冊;著書崇大學,遠紹千秋道脈,存心養性,到頭處,恰追蹤鹿洞,水流花開悟淵源。賜同進士出身分巡江南淮徐海道後學黃蘭谷敬題。
清·許齊卓:尚寶卿文毅蔡悉,則獨以優於理學特聞。凡若此者,一皆載在郡志,光照後先,夫孰非後人之所當法而欲追者哉?雖然,必欲於其中較量其最優,則於宋惟包,而於明惟蔡。蓋包孝肅者,忠孝之兼全;而蔡文毅者,理學之獨擅也。
清·周學曾《道光晉江縣誌》:皦然清節,歷官少卿,屢薦不起。
清·徐定文:先生弱冠登朝,清操亮節,淡於宦情,筮仕五十年,家食強半。師事胡廬山直及羅近溪汝芳,天性孝友,踐履篤實,闡明理學,直接洛閩,允為一代儒宗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