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孝肅公墓

包孝肅公墓

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南畔。是北宋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遷安重建的墓園。占地三公頃,是國內目前較為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包孝肅公墓
  • 外文名稱:CiLang temple
  • 地理位置:遼寧省桓仁
  • 著名景點:包孝肅公墓
墓主簡介,墓園建築,

墓主簡介

包拯(999-1062),廬州(合肥)人,漢族,中國北宋官員,字希仁,出身於官僚家庭。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曾任龍圖閣學士,人稱包龍圖;又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 而其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病逝於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享年64歲,謚孝肅。次年歸葬故里,安葬於廬州合肥縣城東公城鄉,即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

墓園建築

南宋時,包拯墓園曾遭到嚴重破壞。1956年,包孝肅公墓園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省市文博部門對包拯墓清理髮掘,出土包拯及其夫人、兒子、兒媳、孫子等六人墓誌和包拯遺骨及其部分陪葬品。這為研究包拯生平、政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證資料。1985年開始對包公墓園進行重建,1987年建成。重建的包孝肅公墓園,依據史料有關記載和原包拯墓發掘資料設計,園內建築按宋《營造法式》建造的。墓園建築由西向東排列,主要建築有高4.2米、寬10.5米的大型照壁;有標表等級的高度為6.4米的子母雙石闕;神門為三開間二進深建築;神門內神道兩側面是望柱、石虎、石羊、石人(文武史)組成的石刻群;專供祭祀的享堂,內設神龕,包拯神主安放在帷幔正中,視之肅然。享堂後是高5.2米的包拯墓;包拯墓北側是附葬區,有包拯夫人及其子孫等墓5座,出附葬區拾階而下入墓室,墓道兩側石壁上刻有仿宋《二十四孝圖》和《接引圖》;墓室前正中端放包拯墓志銘。墓室中安放著金絲楠木棺具,內斂包拯遺骨。整個墓園四周有神牆圍護,內有神道貫通,建築群因地布局隨勢起落;滿園蒼松翠柏,碧草如茵、古樸幽靜。百餘位全國著名書法家為墓園撰寫的楹聯、匾額、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墓園的題詞,不僅留下了極其珍貴的墨寶,更增添了莊嚴肅穆的氣氛。
包公曾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故有“不肖子孫,不得入墓”的傳說。墓園由主墓區、附墓區和管理區組成。主墓呈“覆斗型”,北側是附墓區,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個墓園莊重肅穆,寓包拯稟性峭直、剛毅之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