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加快臨滄教育體育高質量發展,依據《臨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雲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雲南省“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結合臨滄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2020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152所。其中:幼稚園991所,國小1009所,國中103所,普通高中23所,中等職業學校21所,高等院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4所。有學生484913人。
其中:幼稚園82540人,國小203966人,國中89523人,普通高中43838人,中等職業學校52179人(含非全日制學生),特殊教育學校1073人,滇西科技師範學院11794人。有教職工30106人,其中專任教師27083人。建成縣級體育場館5個,覆蓋率達63%,鄉(鎮)、村委會體育健身場地覆蓋率達100%。共有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3142人。
(一)主要成就
1.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黨員幹部駐校蹲點全覆蓋,黨建教學雙推進、黨支部規範化達標創建、廉政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全面加強,585個黨支部全部通過規範化達標創建驗收。
2.立德樹人深入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深化,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進一步強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統籌推進,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路不斷健全。建成全國文明校園3所、省級文明校園3所、市級文明校園161所,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9個。
3.普及程度持續提升。學前三年適齡兒童10人及以上行政村建有幼稚園,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91.42%。義務教育有學上全面實現,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65%。普通高中擴容提質取得新進展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3.52%。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5年。
4.質量水平快速提高。普惠性幼稚園占比達98.69%,有省一級幼稚園19所,其中一級一等幼稚園3所。2018年八縣(區)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有省一級高完中9所,其中省一級一等高完中1所。中等職業學校有國家改革發展示範校1所,國家重點學校1所,省部級重點學校5所,省級示範性學校3所。臨滄高級技工學校晉升為臨滄技師學院。滇西科技師範學院辦學水平加快提升。教育質量22項制度全面落實,高考成績連續五年穩居全省前列。
5.教育公平有效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不斷健全,累計下達資助資金24.99億元,資助師生309.44萬人次。“義務教育有保障”和“一村一名大學生”目標圓滿實現,村幹部能力素質和學歷提升行動計畫、東西協作行動計畫、滬滇扶貧協作計畫教育項目、“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推普攻堅工程有序實施,特殊教育保障機制不斷完善,民族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教育扶貧成效顯著。
6.保障能力明顯增強。教職工增加4796人,專任教師增加3424人。共有高級教師11643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0%,其中正高級教師41名。有全國模範教師3人、雲南省優秀教師5人、雲南省“萬人計畫”教學名師13人、“雲南省首席技能大師”2人、雲嶺教學名師2人、“雲南省技能大師”1人、“雙師型”教師389名。省級中國小幼稚園名師工作坊10個、省級名校長工作坊2個。有市級中國小學科帶頭人296人、骨幹教師1013人。投入建設資金近35億元,新建校舍面積104萬平方米,新建改擴建室外運動場59萬平方米,消除C級不安全校舍2萬平方米。建成平安校園174所(其中省級30所,市級144所)。啟動臨滄職業學院建設項目。實施普通高中建設項目增加學位13800個。建成聯通教育廳,覆蓋市、縣教體局、鄉(鎮)教辦及部分中心校的雲教育視頻會議室270個,義務教育學校寬頻接入率100%。建立全覆蓋的醫療衛生人員包保學校和衛生健康副校長、法治副校長制度,全面推進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教體系統新冠肺炎疫情和傳染病防控能力顯著增強。
7.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實施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改革、集團化、聯盟化辦學等改革創新舉措和聘請普通高中教育人才援建邊疆幫扶臨滄工作,促進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辦學 水平和辦學品質實現整體提升。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進入教育領域,民辦教育持續穩定發展,全市民辦學校達89所。
8.體育事業長足發展。建成5個縣級體育場館,鄉(鎮)、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58平方米;村委會體育健身場地覆蓋率達100%,15分鐘健身圈在城市社區覆蓋率達100%。運動、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達78.6萬人,占戶籍總人口比例的31.2%,臨滄市教育體育局和5個縣教育體育局獲得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4人獲得先進個人。共向省隊輸送優秀運動員34名,湧現出了世界競走冠軍王應柳、世界射擊季軍孫婷、全國拳擊冠軍字春紅、世界跳水冠軍李平安等優秀運動員。成功承辦了雲南省第十五屆運動會、雲南省第十一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五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雲南省第九屆農民運動會和雲南省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創造了4個省級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在同一個城市舉辦的先例。體育彩票銷售總額達10.15億元,體育產業加快發展。
(二)困難問題
1.黨的建設需持續加強。全面從嚴治黨“兩個責任”落實有差距,協同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力度不夠,“三全育人”機制有待完善。
2.均衡發展任務艱巨。部分學校辦學理念落後,教育教學管理不夠精細,辦學水平不高。優質資源分布不均“城鎮擠、農村弱”現象依舊存在。
3.教育體系存在短板。民辦教育發展還不充分,結構單一,分類管理不夠規範完善。中職學校整體體量不足、活力不足、質量不優、出口不暢。縣(區)職業高中辦學層次低、總體實力弱 ,高職高專教育發展滯後,人才培養和需要契合度不緊密。
4.隊伍建設需要強化。教師隊伍數量整體不足,結構性缺編突出,思想政治、勞動教育、體育、美育等專業教師缺乏,專業素養提升緩慢,師德師風建設需要持續強化。
5.安全管理任重道遠。校園安全“三防”建設投入不足安保、宿管、校醫和食堂工作人員缺配額較大,物防和技防設施不配套,校園周邊環境有待改善。
6.治理能力有待增強。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治體意識不強,教育、體育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高。教育督查督導方式單一,工程項目市、縣配套資金落實困難。
7.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偏低。公益性體育設施建設滯後,體育市場主體實力不強。
(三)面臨機遇
1.黨對教育體育工作領導全面加強。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體育的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教育體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中央、省委、市委和縣(區)黨委都組建了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市、縣(區)黨政一把手親自抓教育、研究教育,常務副縣(區)長分管教育,市、縣(區)、鄉(鎮、街道)、村四級書記抓教育工作機制。
2.教育體育事業發展基礎紮實牢固。教育體育事業“十三五”及中長期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為加快推進臨滄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為“十四五”教育體育事業的高質量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教育體育事業發展目標明確。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教育強市的教育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加快提高教育體育事業質量的目標要求,對推進臨滄教育體育高質量發展 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4.教育體育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國家相繼制定出台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一系列政策檔案,國家批覆同意臨滄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省委省政府臨滄現場辦公會提出努力建成“鄉村振興示範區、興邊富民示範區、可持續發展示範區”的發展定位,為臨滄教育體育事業帶來了更多更大的發展機遇和政策支持。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和給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以及對教育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屆歷次全會、黨的二十大、雲南省第十一次和臨滄市第五次黨代會以及省委省政府臨滄現場辦公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任務,深化改革、激發活力,補齊短板、最佳化結構,促進公 平、提高質量,把臨滄教育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聚焦競技 體育爭金奪牌、民眾體育惠民利民、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體育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臨滄體育事業健康創新發展。
(二)工作原則
以“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服務人民、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優先發展、堅持改革創新、堅持依法治教治體”為原則,構建 臨滄教育體育高質量發展體系,為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區、興邊富民示範區、國家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奮力推進臨滄“第二次跨越”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各級教育實現更高水平普及、更高質量發展努力讓人民民眾享有更好的教育。全市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不低於9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不低於9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不低於93%。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主要教育指標穩居全省前列,人民民眾教育獲得感進一步增強。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初步建立,體育運動項目後備人才培養點布局科學完善,體育文化交流不斷深化,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身體素質明顯增強。
三、主要任務
(一)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臨滄教育體育改革發展
1.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武裝。切實增強“四個意識”,牢固樹立“四個自信”,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貫穿到教育體育改革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和各環節。推動教育體育戰線自覺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教育體育改革創新能力,打造教育體育新發展格局。
2.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中國小廣泛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活動,積極打造“名師示範課堂”和示範學習成果。推動高中學校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選修課、專題課和主題團課、黨課。認真組織開展“幫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系列活動,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活動。
3.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給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和關於教育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給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和關於教育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主動尋求突破,積極打破常規、
加快發展速度,全面提升教育體育對臨滄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增強教育體育內生動力和核心競爭力,為臨滄教育體育與全國、全省同步進入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全力服務臨滄“三個示範區”建設
1.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聚焦產業強市建設,主動對接產業、市場、就業,調整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把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優勢。
2.加強邊境學校建設。加強新興口岸城市孟定和邊境學校建設到2025年3個邊境縣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均達92%以上,支持邊境縣義務教育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推進邊境縣普通高中擴容提質。建設抵邊學校和國門學校,支持邊境縣實施優質名校工程。
3.強化教育體育交流合作。積極推動與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國家教育體育交流合作。發揮滇西科技師範學院專業優勢,推動留學教育發展。支持鼓勵耿馬、滄源、鎮康職教中心開展中外合作辦學。以古茶佤鄉臨滄“摸你黑”半程馬拉松等品牌賽事為依託,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交流活動。
(三)構建高質量發展教育體系
1.全面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
全面推進德育智育。組織開展“童心向黨”系列教育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堅定理想信念,繼承優良傳統,樹立遠大志向,培養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懷。將立德樹人貫穿於教育全過程,將立德樹人工作成效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根本標準,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創優行動,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示範課堂”,形成“一班一亮點,一校一品牌”育人特色,推動德育工作日常化、生活化、實踐化、特色化。加強國防教育示範學校建設,建設學生軍訓基地,強化青少年學生國防教育。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五育並舉”各環節,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建設一批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學校、綠色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大文明學校創建力度。創新學校智育方式,提升智育效果。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教學方法創新,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格局。
切實加強體育。實施提升體育質量工程,加大力度招錄體育教師,支持優秀教練員、退役運動員進入中國小任教,實施兼職體育教師技能提升計畫。社會體育場地新建項目優先支持建在學校內或周邊,支持社會資金參與學校體育場地、場館建設,鼓勵採用“第三方服務”的形式運營,實現共建、共享、共用。積極開展以足球、籃球、排球等基礎大項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等為重點,其他新興體育項目為補充的教學、訓練、競賽活動,擴大校 內、校際體育比賽覆蓋面和參與度。推動學校體育組織和運動隊建設,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設富有民族特色的體育課程,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新局面,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掌握1—2項體育運動技能,養成體育鍛鍊習慣。創建省級體育傳統特色學校。持續推動健康教育和視力保護專項行動,嚴控學生濫用電子產品、嚴控手機進入校園,落實校內每天鍛鍊1小時,積極實施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特色學校和試點縣建設,全面開展學生體質和視力監測工作,建立從學前到大學全程的學生個人健康檔案,定期向社會發布《義務教育學生體質健康藍皮書》。
切實改進美育。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配齊配足音樂、美術教師,開足上好美育課程。積極開設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校本美育課程,因地制宜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課程。積極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實施好藝術教育試點縣工作,加強美育特色學校建設。在中國小建設交響樂團、管弦樂團,開展常態化的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規範學校美育工作管理,健全學校美育工作評價機制,將美育工作納入考核指標體系。鼓勵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展演,培養學生掌握1-2項終身受益的藝術特長。加強勞動教育。將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納入大中國小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全面推進實踐活動教育,中國小勞動教育課程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平均每天參與勞動不少於1小時。豐富勞動技術教育資源,建設勞動技術教育實踐基地,置辦 必要的勞動技術教育工具和設施。充分利用中國小勤工儉學基地、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等開好中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課,落實每周1課時少先隊活動課。中等職業學校結合專業實習實訓,引導學生提高技術套用能力,增強職業榮譽感,培育精益求精的勞動態度和愛崗敬業精神。
2.推動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
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落實市級政府統籌,縣級政府為主體的學前教育發展責任。組織實施學前教育第四期行動計畫,以縣為單位制定幼稚園布局規劃,把普惠性幼稚園建設納入城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支持每個縣至少創建1所一級一等幼稚園,有條件的鄉鎮實施“一鄉兩公辦”或“三公辦”幼稚園建設。全面推進“一鄉一示範”“一村一幼”建設 按照“大村獨辦,小村聯辦”的原則,建設公辦幼稚園,實現行政村幼稚園全覆蓋。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街道、農村集體利用國有和集體資產舉辦公辦性質幼稚園,滿足人口聚集地區廣大人民民眾對普惠性幼稚園的需求。補足配齊小區配套幼稚園,把住宅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納入城鎮整體規劃,作為公共教育資源由當地政府統籌安排,舉辦公辦幼稚園或普惠性民辦幼稚園。重點擴大農村地區、新增人口集中地區普惠性資源。加快推進優質普惠學前教育資源擴容建設,把普惠性幼稚園建設列入本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土地招拍掛建設項目成本。通過購買服務、綜合獎補、減免租金、派駐公辦教師、培訓教師、教研指導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辦幼稚園發展。保障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在辦學用地、稅收優惠、費用減免、教師培訓、職稱評定、評先評優、幼兒資助等方面與公辦幼稚園享受同等待遇。堅持科學保教,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結合、寓教於樂,為幼兒提供符合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保育和教育,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國小化”現象。健全學前教育教職工補充、財政撥款、收費、社會投入等保障機制。加強市、縣(區)學前教育教研機構建設,以縣(區)學前教育教研指導責任區為主體,落實區域教研和園本教研製度,完善分層次、分類別、分區域的教研指導網路。鄉(鎮)公辦中心幼稚園對區域內幼稚園的資源配置、業務管理、考核評價等進行統一管理。加強農村幼稚園軟硬體建設, 努力提高農村幼稚園的管理水平和保教質量。推進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落實普惠性幼稚園占比不低於85%、公辦在園幼兒占比不低於50%的要求,提升普及普惠水平。
統籌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優質均衡發展。按照“外引內聯、優質帶動、整體發展”的思路,構建科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發展模式。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以縣為單位科學合理規劃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納入城鎮規劃嚴格實施,有序擴大城鎮學位供給。嚴格落實學校建設管理規定,嚴格執行消除大班額規劃,新建獨立國小、初級中學學校辦學規模控制在2000人以下,國小班額不超過45人,國中班額不超過50人。建立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協同機制,確保配套學校與住宅首期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探索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管理模式,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持續推進學區制管理。通過“優質學校+新校”“優質學校+薄弱學校”等方式加強點對點的對口幫扶,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面,讓適齡少年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實施基於發展核心素養的學業水平提升行動,最佳化教學方式,健全教學管理規程,打造有效課堂,推廣高效作業,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認真落實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中國小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和反饋改進制度,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施基於激發辦學活力的學校治理能力提升行動,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促進學校優質特色發展。實施基於教育公平的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行動,均衡配置學校硬體資源和教師資源,最佳化中國小校布局結構,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情況監測。認真落實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簡化最佳化隨遷子女入學流程和證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務。堅持公辦學校為主保障隨遷子女就學,規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公辦學校學位不足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安排在民辦學校就讀,實行混合編班和統一管理,促進隨遷子女融入學校和社區生活。
加快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提質。通過新建、改擴建、整合等方式加強高中階段學校建設,全面完成普通高中建設任務,增加學位和優質教育資源。最佳化普通高中招生工作,整治違規“掐尖”行為,持續規範民辦高中辦學行為,促進優質生源均衡配置。強化聯合辦學,推進優勢互補,促進職普融通,推動普通高中特色化、優質化發展,構建示範高中、特色高中和綜合高中分類發展、 分層提升新格局。實施縣域普通高中質量提升計畫,提升普通高中整體辦學水平,教育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全省前列。借鑑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範區、示範校經驗,因地制宜、穩妥有序推進選課走班,積極探索基於真實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方式,注重跨學科綜合性教學和實驗教學,激發學生深度學習能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調指導機制,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 充分藉助掛鈎幫扶高校優勢支持高中教育改革發展,提升高中學生創新素養。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加強與全省聯通共享的綜合素質評價平台建設。
增強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圍繞建設“三個示範區”,最佳化專業和課程設定,搭建中高職一體化的人才成長立交橋。建成臨滄職業學院,啟動臨滄技師學院孟定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引進1-2所高職院校開展聯合辦學、加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辦好綜合高中,實施中職強基工程,把縣(區)職教中心建成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心。加強城市社區教育機構建設,強化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加大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 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培訓力度,基本建成覆蓋市、縣、鄉、村的老年人學習教育體系。落實地方教育費附加不低於35%用於職業教育的政策、公辦職業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逐步提高公辦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水平,增加職業教育專項經費,並根據財力情況逐年有所提高。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部門之間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鼓勵、支持職業學校在學校總 編制內,從行業、企業招聘緊缺急需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級技師擔任專業課和實習指導兼職老師,所需工資由財政撥付,構建更加靈活高效的職業教育用人機制,加快推進職業中學辦學基本條件達標、教學管理規範、教學質量提升。 加快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新機制,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為臨滄加快實現“第二次跨越”夯實人才和智力基礎。大力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切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積極營造更加有利於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和社會環境,增強職業教育的辦學吸引力。推進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實施“招生招工一體化”辦學模式改革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的教育制度,提高學生就業質量。繼續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加強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落實全員職業教師企業輪訓制度推進職業學校專業教師晉升和評價機制改革。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推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習者提供多樣的就業創業服務。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質量,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增強職業教育適應臨滄產業鏈和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能力。加強茶葉生產與加工、畜牧獸醫、現代農藝技術、會計事務、計算機套用、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等專業建設,把家政、康養專業建設成為打造“臨滄保姆品牌”的重要支撐專業,提升人才培養和需要環節的契合度。持續開展市級骨幹專業評選,實施考教分離及汽修等專業市級統測工作。積極組織和參加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提高參賽能力和競爭力。認真落實“雙線五長”中職招生工作責任制,實行全日制與非全日制並舉等措施,積極招收初高中畢業未升學學生、退役軍人、體育運動員、下崗職工、返鄉農民工接受中等 職業教育,繼續加強東西協作,鼓勵貧困學生就讀職業學校,鞏 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支持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大力支持滇西科技師範學院擴大招生規模,加快推進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促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實現內涵式發展。
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組織各級各類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民族一家親”系列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堅定不移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校將民族優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學。持續推動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促進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加強省定民族中國小提質擴容建設、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範學校建設,改善民族地區教育教學條件,辦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班。
切實保障特殊群體受教育權利。繼續實施“十四五”特殊教育提升計畫,加快推進特殊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健全布局合理、學段銜接、普職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完善“一人一案、全覆蓋、零拒絕”的殘疾兒童少年入學保障和救助體系,落實殘疾學生特殊學習用品、教育訓練、 交通費等補助政策,做好送教上門工作。落實三類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標準,開展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估,提升特殊教育辦學能力和水平。
切實加強語言文字工作。繼續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和學前學會國語計畫。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持續推進學校語言文字規範化達標建設,提升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核心素養和教學技能,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與學校德育、智育、美育有機融合。將語言文字工作納入各級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職責考核,建立推普助力脫貧長效機制, 創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宣傳,加強語言文化國際交流合作。
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政策,健全控輟保學長效機制,常態化開展控輟保學。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教育幫扶機制,精準做好分類安置保學和關愛幫扶工作,繼續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實施鄉村教育發展計畫,最佳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規劃布局,加強鄉村小規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深入推進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全面改善農村基礎教育條件。繼續實施特崗計畫、國培計畫、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優先滿足脫貧地區對高素質教師的補充需求。提高鄉村教師綜合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增強鄉村學校管理幹部專業素質,提升鄉村學校管理水平、教育質量,確保鄉村學生“勸得回,留得住,學得好”。 加大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職業教育力度,繼續支持農村地區“兩後生”接受職業教育,並按規定給予相應資助。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數量足夠的高素質。
新型職業農民,全面提升農業農村勞動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質。繼續實施東西協作行動計畫和滬滇扶貧協作計畫教育項目,依託發達地區資源優勢,助力臨滄教育治理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
3.全面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把師德師風建設納入學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深入開展向張桂梅、朱有勇等先進模範學習活動。嚴格落實幼稚園、中國小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臨滄市師德師風建設“十個嚴禁”“十項承諾”,對師德失范問題進行專項整治,建立師德失范行為通報警示制度,落實出現嚴重師德師風問題教師教育全行業禁入制度。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健全把骨幹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教學、科研、管理骨幹的“雙培養”機制。
保障教師待遇。建立健全並落實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隨當地公務員調整的聯動機制,確保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完善教師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師傾斜,根據校長職級實施相應的校長收入分配辦法。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加強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關心鄉村青年教師工作生活,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教師表彰獎勵力度,重點獎勵貢獻突出的教學一線教師,持續開展從教20年以上優秀鄉村教師表彰獎勵活動。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對教師出資獎勵, 開展尊師活動,營造尊師重教良好社會風尚。清理精簡現有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改進督查檢查評比考核方式方法,統籌規範社會事務進校園、精簡有關報表填寫、規範抽調借用中國小教師等事宜,減輕中國小教師負擔。
推進教師專業發展。重視班主任隊伍建設,對班主任進行全覆蓋培訓,開展中國小教師全員培訓,將少先隊輔導員培訓納入中國小教師培訓體系。實施萬名校長培訓計畫,提升校長辦學治校能力,培養教育家型校長。提升教師學歷層次,最佳化中國小教 師學歷結構,教師學歷合格率達100%,農村義務教育專任教師本科學歷占比達70%以上。深入實施義務教育青年教師培訓計畫。逐步推進縣級師訓、教研、電教部門有機整合。
最佳化教師隊伍結構。逐步補充幼兒教師,重點補充鄉村教師,配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充實體育、美育專任教師。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科學合理核定教職工編制,向鄉村小規模學校適當傾斜。採取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重點引導城鎮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探索構建招聘和支教等多渠道並舉,高端人才、骨幹教師和高校畢業生、退休教師多層次人員踴躍到鄉村從教、支教的格局。
4.推進新時代教育改革。
積極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改革對學校、教師、學生的評價,改革用人評價,破除“五 唯”頑瘴痼疾,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穩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落實雲南省國中學生體育音樂美術考試方案,高中階段學校實行基於國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招生錄取模式落實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國中政策,公辦民辦普通高中按審批機關統一批准的招生計畫、範圍、標準和方式同步招生。
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校長職級制改革,突出和體現校長職業化、專業化特質。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 促進縣域內義務教育教師合理交流輪崗。加大教育人才引進力度持續做好聘請普通高中教育人才援建邊疆幫扶臨滄工作。
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健全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教育督導體系,完善對各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督導評估制度。建立督導通報公示制度、約談制度、定期整改制度及獎懲制度。建立教育督導部門歸口管理、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多方參與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對各級各類教育辦學行為和教育質量 進行評估監測。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實施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完成一輪對縣(區)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估,開展國家三類城市語言文字規範化建設達標評估。對各級各類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規範辦學行為情況進行督導評估。深入推進中國小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和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綜合督導評估。
積極穩妥推進民辦教育分類登記和管理工作。認真落實雲南省民辦教育機構管理辦法,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與標準納入民辦學校辦學章程審批和年檢登記,持續開展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工作,加強營利性、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監督管理。社會組織和個人不允許舉辦營利性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行差別化用地政策,民辦學校建設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非營利性民辦學校享受公辦學校同等政策,營利性民辦學校按國家相應的政策供給土地。
5.提升教育科研工作水平。
探索依託現有資源推進教研機構、師訓機構、電教機構等融合發展,實現培訓、教研、電教、科研、評估、監測有機整合。鼓勵各級教研機構與學校融合發展,依託學校建立教研實訓基地、教研中心或教師發展中心。嚴格落實教研員工作職責和專業標準,健全教研員準入、退出、考核激勵和專業發展機制。建立專兼結合的教研隊伍,配齊市、縣教研機構所有學科專職教研員。 完善區域教研、校本教研、網路教研、綜合教研製度,推進“網際網路+教研”平台和資源建設套用,建立教研員鄉村學校聯繫點制度和聽評課制度。
6.加快推進智慧校園建設。
以數字課堂建設為重點、“一屏兩機”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數字校園建設。推進校園基礎設施環境的智慧型化改造,將中國小裝備工作納入教育督導,提升教育服務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推動5G與教育深度融合,實現與全國、全省教育資源互通共享,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探索基於“網際網路+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逐漸縮小區域間、城鄉間以及校際間的教學與管理水平差距。發揮數位電視優勢,強化家校教育互動,有效支撐學生家庭學習。搭建基於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大數據等技術套用的智慧型學習教育平台,推動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實現智 能化、網路化和個性化。推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網際網路+ 監管”平台的深入套用,加速教育治理數位化轉型,全面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建立教師終身學習與職業發展電子檔案,改進 教師管理,最佳化教師服務,促進教師管理智慧型化。探索“網際網路+”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和千校萬課引領行動。創新實踐教育活動,遴選一批優質實驗教學精品課,認定一批教育裝備管理套用示範校。落實實驗教學體系和中國小實驗操作評價體系,引導實驗教學科學健康發展。探索利用智慧型技術建立多維、精準的學生成長檔案,構建滿足學習者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個性化、終身化學習需求的新型課程結構和教學組織管理體系,助力學校精準管理、教師精準教學,學生個性化學習。
7.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強法治教育。深入實施“八五”普法規劃,健全法治副校長制度,開展法治學校建設和依法治校示範校創建活動,推進教育體育系統領導幹部和師生法治宣傳教育。
堅守安全底線。深入貫徹“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 和“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要求,全面落實學校安全管理責任,加強校園安全隱患排查,加大學校人防、物防和技防投入力度,加快教育安防信息化建設,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推進國家安全教育。健全應急機制,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增強師生的應急處置能力。深入推進“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加強學校衛生健康保健室建設,按要求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專職或兼職保健教師,推進學校公共衛生及傳染病防控工作常態化,堅決遏制傳染病在校園內發生。建立健全校園欺凌防控機制和學校周邊安全聯防、聯治機制,深入推進“護校安園”專項行動和“掃黑除惡”鬥爭,依法推進校方綜合保險制度落實,提升學校食堂“六T”實務管理和“網際網路+明廚亮灶”達標率,持續推進學校食品安全守護行動、學生宿舍(公寓)“六T”實務管理,全面推進平安校園建設。
建設協同育人機制。加快推進政府、家庭、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共同參與治理的育人環境,提升育人合力和效果。強化黨委、政府對育人 工作的領導,把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導權。發揮學校在育人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家庭、社會增強育人責任意識,提高對學生 道德發展、成長成人的重視程度和參與度。推動社區親職教育指 導中心建設,發揮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會等作用,密切家校合作,落實家長在育人中的重要責任,提高親職教育水平。鼓勵社會提供資源、智力和保障等參與學校德育工作。全面推進“雙減雙升”工作,規範學校辦學行為,形成更為完善的課外負擔監測和治理長效機制。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則,政府、學校、家長合理分擔成本,統籌實行教師“彈性上下班制度”,開發設定多樣化課後服務項目,高質量推進課後服務。加大力度治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的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對線上線下培訓機構進行全方位無死角全覆蓋監管,堅決治理校外違規培訓和競賽行為,推動校外培訓走上法治化、規範化發展軌道,減輕親職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抓好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五項管理,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習慣,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拓展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成果,建立完善學校社會心理服務機制體制,提升心理健康服務水平,加強師生心理健康服務。通過新建、改擴建等方式建設公辦專門學校,按照標準強化專門學校管理,建立健全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切實提高對有嚴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的教育矯治水平。加強特殊人群文化教育,促使罪犯完成國民義務教育,提升文化水平,重新融入正常社會生活。
(四)推動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1.深化體育重點領域改革創新。
夯實體育發展基礎。把新發展理念貫穿體育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加強體育事業發展政策研究,充分挖掘項目特色優勢,加快體育運動中心、基地、公園、健身、選材、訓練、賽事、產業、科研、交流等項目建設。
完善體教融合體制機制。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推進體育教育思想、目標、資源、措施等深度融合。強化政 府對青少年體育的公共服務職能,鼓勵社會力量進入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領域。推進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和青少年體育與學校體育工作融合。加快各級各類體育中學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校園運動場地對外開放。加大對體育教練和體育教師的培養。
2.全面加強民眾體育工作。
深入實施“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工程”。以“全民健身”為主題,推進“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地方特色”的品牌賽事活動創建, 打造以“三大球”和“健身展演”為主的大眾體育聯賽,推動民眾體育線上線下賽事活動舉辦,健全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提高人民民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加強體育場地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健身設施有效供給,助力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積極創建休閒健身區、功能區和田園景區,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型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 化體育基礎設施體系。系統布局全民健身“15分鐘健身圈”、體育社區、“大健康”步道。推進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公共體育場、社會足球場、健身步道、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鄉鎮級專項運動場地、民眾滑冰場建設,擴大城區、鄉(鎮)、村(社 區)體育基礎設施覆蓋面。
加強全民健身組織網路建設。加強體育社會組織和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廣泛開展面向大眾的健身科普教育。構建縱向到城市社區、橫向聯合體育社會組織的全民健身組織網路。推進體育社團組織深化改革,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社團的組建和活動開展。加大新興和高危性體育項目等民眾健身指導人員培養力度。健全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機制,推廣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網路賽事活動。
大力發展民族體育。挖掘、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民族體育,培育民族特色精品項目,建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庫”“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庫”。創新開發民族體育賽事活動,辦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打造一批“七彩雲南全民健身+民族特色”的精品體育賽事活動。促進民族傳統體育與旅遊、文化宣傳融合發展。
推進體衛融合。全面落實“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協同聯動機制和專項行動計畫,推進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社區醫院等社會資源相結合,推廣集科學健身、運動膳食、傷病防護、心理調適為一體的康體管理新模式。建立“運動處方庫”,引導大眾形成經常參與運動鍛鍊的習慣。開展老年人非醫療健康干預,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新建社區老年人運動與健康服務中心。落實落細國民體質健康監測,建立科學健身指導、體質監測服務站點,為民眾進行體質測定、運動能力評定和運動健身提供指導服務。
3.提高競技體育綜合實力。
建立完善競技體育發展體系。加快市、縣(區)、鄉(鎮)、學校貫通的科學選材和培養輸送模式建設,構建新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完善符合市情的競技體育人才挖掘、選拔、培養、輸送、激勵、保障機制。積極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等多元投入,培育新興項目融入項目庫。以射箭、射擊、田徑、拳擊、柔道、舉重、摔跤、武術為全市領跑項目,促進至少1個項目達到全省一流水平。大力發展足球、籃球、排球等普及性強的項目,鼓勵社會行業參與激活和發展民眾參與度廣的體育項目。融入全省高原特色競技體育新格局,加強與省級訓練單位無縫銜接,提升臨滄競技體育水平。加快推進少數民族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建設,加強運動員註冊管理,健全競技體育“人才庫”。
加強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學校管理。規範各級體育中學、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校點、體育特色學校的管理。加強隊伍政治建設,強化思想教育,加強賽風賽紀和反興奮劑教育,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傳承體育項目文化,鑄牢為國、為省、為家鄉爭光思想。 建立科學規範的工作、教育、訓練、學習、生活秩序,完善工作保障。
4.促進青少年體育全面發展。
推廣針對青少年(學生)近視、肥胖、體型體態不良、心理亞健康等健康問題的運動干預。加強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管理監督制度,促進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健康規範運營、安全有序發展, 引導體育協會、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加強社會責任,提供關於青少年(學生)體育工作服務,滿足各年齡段青少年對體育活動的需求。完善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活動體系,整合各級各類體育賽事活動,暢通參賽渠道。建立分年齡段(學段)、跨區域的青少年(學生)線上線下體育賽事體系和冬夏令營活動。開展選拔性競賽,普及體育運動項目。做好各級各類青少年(學生)運動會等重要賽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優勢的青少年(學生)品牌賽事活動。
5.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構建“體育+”體育產業體系。加快“體育+”基地、競賽、展演、培訓、集訓、交流、會展、健身、科研、用品製造、用品銷售、體育彩票等重要體育產業結構建設。以“體育+”旅遊、康養、休閒、健體、保健、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以戶外運動推動自然資源體育產業發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精品項目和體育文化優秀項目,探索沿邊跨境“體育+”精品路線。發展少數民族體育產業。提升體育線上服務水平,加快線上線下體育消費融合,促進體育產業多路徑發展。
最佳化體育產業發展環境。推進體育公園、體育服務綜合體等消費新載體建設。加強體育市場監管,不斷完善體育市場重點領域的監管制度,強化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監管,切實保障消費者人身安全。推進體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
推動體育彩票健康持續發展。堅持國家公益彩票定位,強化體育彩票的社會公益責任、管理者和代銷者的安全銷售責任、對 廣大購彩者的宣傳倡導責任,塑造健康向上、責任為先、公益公信品牌形象。
6.完善體育治理長效機制。
堅持安全發展和依法治體。增強風險意識強化底線思維,健全防範化解體育領域風險機制,落實“高危項目”體育執法隊伍建設,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加強體育領域風險預警、預判、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壓實體育賽事活動安全管理責任。按照“誰審批(備案)、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要求,歸口管理和屬地監管結合,全面加強體育賽事活動組織籌備保障,強化體育賽事活動賽前、賽中、賽後的全程監管。引導監督社會各類 體育組織、協會強化社會責任,強化行業自律,按照法律和規章制度以及各自章程發揮職能,有效規範體育賽事活動,更好的服務民眾。
強化興奮劑風險防範。提高政治站位,以“零容忍”“零出現”的決心和態度,完善反興奮劑工作機制,營造公平、公正、 純潔的臨滄體育環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對教育體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體育工作領導體制,落實各級黨委和教育體育部門黨組織管黨治黨主體責任。發揮市、縣(區)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落實縣(區)黨政一把手抓教育、常務副縣(區)長分管教育的要求,落實各級黨委領導班子成員聯繫學校和講思政課制度。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在中國小校建立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加強中國小校“五強五好”黨組織建設和民辦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等 領域黨的建設,完善民辦學校黨組織設定。堅持全面從嚴管黨治 黨,加強政治監督,強化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健全完善黨建帶群建工作機制,加強學校統戰工作,強化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政治引領。堅決抵禦宗教滲透校園。
(二)完善投入保障機制
全面落實教育投入“三個優先”和“兩個只增不減”政策,加大教育體育投入力度。切實履行政府職責,鞏固完善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把教育經費投入、教育土地供給、教師編制待遇等核心資源作為戰略性投資予以優先支持保障。以“監審、監控、監督”為著力點,建立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體育經費監管體系,貫徹落實“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 的經費使用原則,提高教育體育經費使用效益。
(三)營造教育體育改革發展良好環境
健全規劃實施監督評估機制,加強和改進教育體育宣傳,積極回應人民民眾的需求和關切,努力營造風清氣正、安全和諧、全社會支持教育體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四)強化紀律作風保障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推進作風革命效能革命,牢固樹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識,以“等不得”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松不得” 的責任感,狠抓各項工作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