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十四五”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規劃

《臨滄市“十四五”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規劃》已經臨滄市人民政府同意,臨滄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8月22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滄市“十四五”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8月22日
  • 發布單位:臨滄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全市生物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臨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雲南省“十四五”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規劃》、《臨滄市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0年)》等規劃的指導精神,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成效
1.生物醫藥產業成果顯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物醫藥(中醫藥)產業發展,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綠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內容進行開發打造。截至“十三五”末,全市以滇龍膽、雲茯苓、滇重樓、滇黃精、滇橄欖、石斛、訶子等為主的中藥材種植面積達65.45萬畝,產量達3.5萬噸,總產值達26.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12.5億元、第二產業產值3.5億元、第三產業產值10.1億元。
2.特色民族藥(佤醫佤藥)挖掘進展良好
全市有佤、傣、拉祜、布朗等23個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各民族有著自己防病治病經驗乃至醫藥理論,其中以佤族醫藥最具代表性。佤族醫藥以植物藥為主,兼有動物藥和礦物藥,用藥品種達600多種,分屬100科201屬,治療方式多樣,內服兼外用,民族藥特點鮮明。通過佤醫藥工作者收集整理和研究,共收集整理佤族民間單驗方152個;23種佤族單方驗方被收錄入《中國民族藥志》。《佤族食療》、《佤藥娘母良的臨床套用》曾分別獲得過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傳統醫學大會金杯一等獎和雲南省民族醫藥研究會論文三等獎。2016年臨滄市民間民族醫藥學會組織召開首屆國際佤醫藥發展大會,進一步推動了佤醫藥產業發展。目前,以佤藥娘母良、細化根、鹿銜草等為代表的民族民間藥材馴化、種植及示範面積達2.2萬畝以上,產量達0.16萬噸,產業鏈總產值達2.3億元,均居全省各州市民族民間藥材發展的前列,為進一步推動佤醫藥產業發展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3.產業主體培育和產品開發初見成效
(1)企業培育及產品研發初見成效
全市從事中藥材產業的大戶(企業)有370家,其中有種植加工企業33戶,3戶企業獲得GMP藥品生產許可資格認證,有5戶規上工業企業(雲南廣福藥業有限公司、雲南福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雙江盈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臨滄道地中藥材種植科技有限公司、耿馬四方生物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一批龍頭企業得到培育和壯大。如:雲南福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已成為省級龍頭企業,註冊“福滋”、“福領”、“滇奇”等商標,其中“滇奇”牌雲茯苓榮獲2018年度雲南省綠色食品“十大名藥材”評選第六名;臨滄道地中藥材種植科技有限公司成為雲南白藥中藥材種植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林業(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公司已註冊“滇康通宇”商標;耿馬四方生物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已成為省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石斛優質種業基地、臨滄市農業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750畝種植基地獲得國家GAP(國家良好農業規範化種植)認證,“雲斛”牌石斛系列產品已通過國家有機產品認證。
(2)經濟合作組織快速發展
全市共有中藥材行業協會9個,從事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87個。經濟合作組織在有效解決種植戶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引導農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連線種植戶、企業和市場的橋樑和紐帶,成為基地建設的主要推手和主力軍。如:雲縣成立的雲縣中草藥聯合會,有團體會員27個,個人會員1138人;12個鄉鎮建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34個,會員達8100多戶,共建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2000畝,建設滇龍膽等藥材種植基地7萬畝。臨翔區有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16個,參加合作社的農戶達1800人,種植面積達2.5萬畝,合作社2020年銷售收入超過200萬元。
4.中醫藥服務機構及體系建設初具規模
成立了滄源縣佤醫佤藥研究所、滄源縣佤醫醫院、佤醫佤藥協會等機構,2018年1月,臨滄市中醫醫院(佤醫醫院)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全國首家州市級佤醫醫院,新院區已開展規劃建設,正在按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標準,將市中醫醫院(佤醫醫院)建設成為特色顯著、綜合服務能力較強的市級龍頭示範中醫醫院和全省最具特色的中醫醫院(佤醫醫院)。目前,全市有縣級以上中醫醫院9所,臨翔、雲縣、鳳慶、永德、鎮康、雙江等6個縣級中醫醫院被評為二級甲等醫院,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實現治未病科全覆蓋。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設立了中醫館,中醫藥服務覆蓋率達100%;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藥服務覆蓋率達96%;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佤醫藥分會落戶臨滄;建成國家級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2個、省級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5個。
5.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及對外合作取得突破
雲縣、永德縣、臨翔區、雙江自治縣、耿馬自治縣5個縣(區)成為“雲藥之鄉”。在中藥材領域,全市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戶、省創新型試點企業1戶、科技型中小企業26戶,有良種繁育基地4個、科技示範園9個、星創天地1個、科技經濟合作組織4個,臨滄市成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分子生物學研究室航天育種(臨滄)試驗基地”、“雲南航天生物科技試驗示範基地”、“雲南航天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基地”、“雲南太空生物育種(臨滄)試驗示範基地”。建立了華中科技大學臨滄市臨翔區院士(專家)工作站,依託大學人才、學科和技術優勢,在石斛、金線蓮、滇橄欖等綠色保健食品方面和千金藤、大黃藤、雪膽等原料藥材組培和林下種植技術研究方面開展技術合作,在種植生產中取得初步成效。
對外合作方面,積極參加中國(昆明)中醫藥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會和雲台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對接活動,通過南亞東南亞國家商品展投資貿易洽談會和科技入滇、臨滄城市規劃館等線下、線上平台,宣傳推介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展出滇雞血藤膏、首烏丸、藿香正氣水、滇龍膽、石斛、續斷、滇黃精、葛根、滇雪膽等特色製藥產品和中藥材產品,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引導和鼓勵中醫藥企業積極與國內外相關科研院校開展技術合作,提升臨滄道地藥材技術開發水平。
(二)發展優勢
1.區位優勢
臨滄位於我國東西連線太平洋和印度洋、南北連線渝新歐國際大通道、長江經濟帶和珠江經濟圈、海上絲綢之路“十字構架”中心的重要節點,境內有鎮康縣、耿馬自治縣、滄源自治縣3個縣與緬甸交界,邊境線長290.791公里,有1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2個國家二類開放口岸,有19條貿易通道、13個邊民互市點和5條通緬公路。從臨滄孟定清水河口岸出境,陸路距緬甸臘戍148公里,距皎漂888公里,是直通印度洋最便捷的陸上通道。臨滄有著特殊的區位優勢,在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大有可為。
2.自然資源優勢
(1)氣候條件優越
臨滄屬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8.5℃,平均霜期14天,年日照時數1863—2292小時,植被呈垂直帶狀分布。全市植物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達70.2%。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優勢蘊育了豐富獨特的藥物資源,素有“藥物寶庫”之稱。
(2)種質資源豐富
全市有野生植物品種4412種,其中藥用植物1620種。藥用植物中有珍稀名貴藥材23種、道地藥材9種、大宗常用天然藥材400多種、藥用礦物資源5種。藥用植物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收載品種128種、《雲南省中藥飲片標準》收載品種96種、其他文獻收載品種595種、民族習用但無文獻收載品種23種,有藥用價值但無文獻記錄品種778種。全市中藥材總儲量為61.2萬噸,其中野生藥用植物主要品種儲量為58.5萬噸(滇龍膽、滇重樓、滇雞血藤、訶子等常用野生藥材儲量為5900噸,具有藥用價值的華山松、紅豆杉、柏樹、燈台葉儲量為57.9萬噸)。全國瀕危野生藥材訶子80%產於雲南,其中永德縣產量居全國首位,年產訶子乾品200噸左右,占全省產量的80%。全國對照藥材項目中的滇龍膽、馬尾黃蓮、燈台樹三個樣品均采自臨滄。生產有複方滇雞血藤膏、藿香正氣水、去痛散和複方首烏膏等一批特色生物藥和製劑產品,其中滇雞血藤膏為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民族傳統中藥,1915順寧府雞血藤膏榮獲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是目前唯一獲得國際金獎的中藥,複方首烏膏為全省獨家生產品種。
(3)林地資源廣闊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臨滄豐富的森林資源,全市森林面積2487.3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0.2%,森林蓄積量1.17億立方米,林地面積2290.7萬畝,占全市國土面積的64.65%,是全省2個森林面積超過林地面積的州市之一。按照《雲南省林下種植林地利用規範》相關要求,剔除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內的林地、自然公園中屬於禁止開發的林地、國家一級公益林、林地保護等級為Ⅰ級的林地、劃定的天然林重點保護區域內的林地、飲用水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範圍內的林地、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重要棲息地(生境)內的林地等六類禁止利用林地及不可利用的林地外,尚可提供林下產業用地700餘萬畝。豐富的林地、林蔭資源為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3.民族醫藥文化深厚
全市有23種少數民族,其中有彝、佤、傣、拉祜、布朗、白、傈僳、回、苗、德昂、景頗11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99.15萬人,占戶籍人口的41.4%,其中,佤族人口24.4萬人,約占全國佤族人口的60%,以佤文化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沉澱著古滇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中原文化的多樣基因,多民族共生,多宗教共融,“三個離不開”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多元一體民族文化格局。臨滄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各族人民民眾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中藥材種植,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知識和經驗,形成了以佤醫藥、傣醫藥等形式多樣、具有鮮明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傳統醫藥,其中以佤族醫藥最具代表性。民族醫藥的深耕厚植和近年來的蓬勃發展,為發展林下中藥材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礎。
4.產業基礎優勢
從產業總量來看,截至“十三五”末,全市以滇龍膽、雲茯苓等為主的大宗道地中藥材及以娘母良等為代表的民族藥種植面積已突破65萬畝,總產值逾26億元。從產業分布來看,全市8縣(區)66個鄉鎮(街道)均有種植或加工。目前滇龍膽種植面積、產量、農業產值均居全省第一位,成為中國最大的龍膽草種植基地;雲茯苓種植面積、加工產值居全省第一位,雙江自治縣成為原國家農業部掛牌的雲茯苓“全國特色產業示範基地”。同時,在企業培育、產品開發、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經濟合作組織蓬勃發展及對外合作方面等均取得了長足發展和顯著成效。
5.“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帶來機遇
2019年,國務院批覆同意臨滄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在示範區建設方案中把中藥材產業打造成為獨具特色和有影響力的優勢產業,作為“發展與保護並重的綠色產業推進行動”的重要建設內容。2021年5月中旬,省委、省政府在臨滄召開現場辦公會,確定了努力把臨滄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示範區、興邊富民示範區、國家可持續發展示範區”的奮鬥目標。圍繞“三個示範區”建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貫徹落實現場辦公會精神的“一決定三方案一機制”等系列檔案,形成了詳細建設實施方案,其中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康養產業,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要求。
6.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生物醫藥產業輻射中心”區位機遇
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以及雲南省“五大基礎設施網路”建設的全面提速,特別是臨滄被列為全省鐵路、高速公路“五出境”通道之一,臨滄在國家安全和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區位、開放、資源優勢將進一步發揮,為臨滄擴大沿邊開放、拓展發展空間、補齊發展短板、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將為臨滄提供加強全球優質資源集聚的機會,形成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經驗共享的國際合作新格局。
臨滄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交匯點,在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中,有條件建設成為通往南亞東南亞、通向印度洋的黃金口岸,是輻射中心建設的通道、基地和平台。臨滄生物醫藥產業潛在市場巨大,可依託中醫藥(民族醫藥)產業為基礎,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生物醫藥產業輻射中心,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興產業發展格局。
(三)面臨的挑戰
1.產業規模小,產業鏈條短。臨滄生物醫藥產業總體規模偏小,以中藥、民族醫藥為主的生物醫藥行業整體競爭力較弱。中藥材標準化種植(養殖)基地發展滯後,中藥品種小散弱現象突出,研究基礎參差不齊,產品競爭力普遍較弱。生物醫藥製造業起步較晚,生物技術藥、化學藥研發能力缺乏、產品體量小,上下游配套產業基本處於空白狀態。中藥材產業作為全市重點產業之一,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產業鏈,中藥材種植、加工、流通、銷售各環節與中醫藥產業發展未實現有機銜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夠。從種植與加工銜接來看,全市中藥材種植企業與種植戶及加工企業聯繫不夠緊密,尚未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未能實現抱團發展,存在種植企業和種植戶將中藥材原料銷往全國各地,本地加工企業又從全國各地收購中藥材原料等情況。
2.龍頭企業少,市場競爭力弱。市內知名企業、龍頭企業少,企業超前布局、開展創新性研發活動的意識不強,產業帶動引領性不夠。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缺乏有影響力的創新性品種,核心競爭力弱,中藥材龍頭企業示範帶動作用不充分。目前,全市僅有涉及生物醫藥的規上企業5戶。在所有生物醫藥及涉及中藥材生產的農林科技公司中,栽培、種植戶占比到95%以上,而加工、中藥飲片及製劑企業占比不足5%。從品牌或品種來看,大多尚未經過道地藥材、地理標誌等方面的認證。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專業化發展水平不高,配套體系不健全,公共研發和服務能力弱。
3.創新能力不強,高層次人才缺乏。生物醫藥創製研發體系不完善,資源分散,技術水平不高,與產業鏈需求不匹配。針對產業快速發展所需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的前瞻性科研攻關能力不足。除中藥材及民族醫藥之外的其他產業領域創新產品少。企業與科研機構聯動不緊密,科技成果轉化供需矛盾突出。缺少高水平研發創新中心,契約研發機構(CRO)等公共研發服務平台不足,高層次創新人才、管理人才和團隊嚴重不足。
4.品牌打造不夠,市場開拓能力低。企業應對醫療改革、藥品生產監管等產業政策能力不足,對自有產品市場培育和品牌打造能力弱。缺乏突出優勢特色的系統宣傳,優勢中藥材品種、老字號中醫藥、民族醫藥文化挖掘不夠,“臨藥”品牌打造和市場推廣力度弱。
二、發展思路、發展原則和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和給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精神,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發揮資源優勢,最佳化區域布局,堅持標準品牌引領、基地建設帶動、產業融合發展,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建設一批生物醫藥種植和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創新力強和規模較大的企業,創建一批生物醫藥知名品牌,提升臨滄中藥材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推動全市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中藥材種植加工基地、滇西現代中藥材產業大市和面向南亞東南亞生物醫藥產業輻射中心。
(二)基本原則
1.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嚴守生態紅線,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係,合理規劃,科學發展,有效建立“綠水青山”轉換“金山銀山”的實現機制。切實加強中藥材資源保護,通過科學合理地採集、收購、加工和推進規範化基地建設,促進臨滄中藥材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合理利用。
2.科技賦能、創新驅動
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依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推動產業發展。加強中藥材基礎研究,加快中藥材育種創新,培育一批適應性強、抗逆性好、品質優良、質量穩定的中藥材品種。依託院士、專家團隊,加快中藥材有機栽培新技術、新模式研究。制定中藥材生產標準、監測標準和產品標準,推動建立體現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導向的市場定價標準。加快產品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在創新中形成新特色、新優勢。
3.立足優勢、突出特色
依託全市中藥材種質資源優勢和自然條件優勢,優選種植歷史悠久、產地特色鮮明、產品品質優良、競爭優勢突出、市場前景廣闊的中藥材品種重點發展。加強道地藥材基地建設及品牌創建,打造一批品質高、口碑好、影響大的道地藥材品牌。同時引進經濟價值高和適宜種植的大宗藥材品種,定品種、定產地,建設生物藥材生產基地。適當發展一般品種,突出小而精、小而優、小而特。堅持高點定位,品質優先,著力打造林下中藥材高端品牌,引領全市中藥材產業發展。
4.政府引導、市場主導
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強化規劃引領、政策引導,完善服務體系,營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加強監督管理,規範市場行為。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培育中藥、民族醫藥市場主體,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的示範帶動作用,建設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
5.開放合作、聚力推進
大力改善軟硬環境,拓展國內外市場,支持本土企業做大做強。引進知名企業和科研成果,擴大增量。吸引省外科研院所入臨發展,聯合培養人才,聚焦研發創新,形成助推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三)總體目標
到2025年,中藥材種植及示範基地穩定在70萬畝以上,產量達5萬噸以上。生物醫藥總產值達到4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15億元、第二產業產值10億元、第三產業產值15億。
三、產業布局和重點任務
(一)產業布局
整合全市生物醫藥領域創新資源,建設規範的優質天然藥物和健康產品原料基地,建設特色鮮明的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品研發生產基地。重點發展中藥、民族民間藥(佤醫佤藥),大力支持發展中藥製劑、飲片及天然提取物、健康產品研發,積極支持化學藥及生物技術藥等的發展,著力打造“臨藥”品牌。全面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融合發展健康產品產業,將臨滄打造為“健康生活目的地”。
1.建設優質中藥材原料基地
在穩定種植面積基礎上,大力實施道地中藥材基地建設提升工程,至2025年,全市種植基地穩定在70萬畝以上,同時引導、支持企業建設藥用動物養殖基地。
(1)品種規劃
①主要道地及大宗藥材重點品種為:滇龍膽、雲茯苓、訶子、滇黃精、滇橄欖、滇雞血藤、滇重樓、石斛、三七、仙茅、白及等。
②主要民族特色品種為:娘母良、鹿銜草、竹節參、細化根、千金藤、葉下珠、葛根、雪膽、大黃藤、地不容、神衰果等。
③其它發展規劃品種為:紅花、金銀花、砂仁、通關藤、天冬、百合、雲當歸、雲香木、何首烏、續斷、黃芩、燈盞花、草果、露水草、鬱金、南板藍根、肉桂、蘇木、蘆薈、白花木瓜等。
(2)區域布局
以道地藥材生長環境及野生資源分布生境劃分為三個海拔區域:
①海拔1800米以上高寒區域,重點發展滇龍膽、重樓、天冬、百合、雲當歸、雲香木、續斷、神衰果、白花木瓜等中藥材。
②海拔 1400-1800米中暖區域,重點發展茯苓、石斛、仙茅、三七、金銀花、滇雞血藤、草果、燈盞花、何首烏、滇黃精、黨參、黃芩、白及、續斷、千金藤、地不容、葉下珠、娘母良、鹿銜草、山海棠、鬱金、百合、天冬、南板藍根等中藥材。
③海拔1400米以下低熱區域,重點發展紅花、訶子、通關藤、大黃藤、美登木、葛根、砂仁、薑黃、千張紙、伸筋草、肉桂、蘇木、蘆薈等中藥材。
2.發展生物醫藥龍頭企業
實施龍頭企業培育計畫,全面提高全市醫藥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按照“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的原則,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企業、集團,發展壯大一批骨幹企業,扶持發展中小企業,形成企業集群。開展精準招商引進一流企業,培育一批有代表性、有影響力、有知名度的林下中藥材種植及產地初加工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和輻射作用,推動林下中藥材產業集約化、集聚化、產業化發展。加大對本土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林下中藥材種植及產地初加工生產企業的培育力度。
3.加大原材料加工及“臨藥”品牌研發力度
根據中藥材種植規劃及優質原材料,加大對中藥材、民族藥(佤醫佤藥)初加工、飲片生產和原料藥提取及製劑的研發。逐步提高飲片和原料藥提取物比重,提升中藥材產業工業化水平,提高產業價值和效益。重點打造雲茯苓、鐵皮石斛、滇雞血藤、滇龍膽、西南遠志(娘母良)等大宗道地藥材和民族民間等系列“臨藥”品牌。
4.建設生物醫藥商貿流通體系
立足全市,面向全國以及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藉助“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技術手段,充分發揮邊境經濟合作區作用,大力開展對內對外合作,以市場體系建設、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商貿國際化發展為重點,構建生物醫藥產品商貿體系。依託中國西南及南亞東南亞生物醫藥、民族藥等資源,重點在臨翔區建設面向全國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及南亞東南亞生物醫藥輻射中心,在各縣(區)建設生物醫藥集中交易市場。
(二)重點任務
圍繞生物醫藥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動產業鏈與政策鏈、創新鏈、資金鍊、供應鏈、人才鏈、價值鏈等有機融合,聚焦關鍵核心技術,補齊平台短板,增加優質品種。做強龍頭企業,提升製造能力。最佳化產業布局,強化園區建設,形成產業集聚。依託“雲藥”發展基礎,盤活存量,引進增量,擴大總量,著力打造“臨藥”品牌,實現全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1.做優品質,加快推進中藥材優質原料基地建設
(1)開展藥材品種引進種植試驗和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發展中藥材良種產業
以市場為導向,開展良種引進、篩選、種苗繁育、種植技術研究和試驗示範,篩選一批適宜種植、經濟價值高、市場前景好的大宗藥材品種,定品種、定產地進行示範種植,建設一批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實現種苗供給自主化、優質化、高端化。到2025年,發展適宜種植中藥材品種50個,引進200箇中藥材品種,開展試驗種植,篩選適宜種植品種。
(2)建設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打造優質中藥材種植產區
以臨滄道地藥材和民族藥為重點,以加強中藥材原料標準體系建設為目標,按照生態環境適宜、品種品質優良、發展基礎較好、綜合效益明顯的原則,加強瀕危中藥材資源保護和利用,推進“雲藥之鄉”提質增效,採取“野生撫育種植”、“仿生種植”等種植模式,建設一批中藥材良種選育繁育基地和規範化種植基地,建立中藥材質量標準體系,推進GAP、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等認證。
(3)大力發展林下中藥材複合種植,提升林藥綜合產值
採取“林下種植”模式,利用現代種苗繁育技術,培育性狀穩定的優良種苗,降低人工育種成本,提高種苗均一品質。鼓勵經營主體注重科技創新,育、繁、推一體化發展。重點推進適合在臨滄本土種植的滇龍膽、雲茯苓、滇重樓、三七、仙茅等林下中藥材品種規模化發展,不斷做大訶子、滇雞血藤、石斛、滇黃精等一批有特色、經濟附加值高、市場潛力大的中藥材品種。
到2025年,建成9個省級良種繁育基地,其中林下良種繁育基地4個。全市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穩定在70萬畝以上,其中,林下中藥材高標準示範基地達20萬畝。
2.做強產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提升精深加工及研發能力
(1)著力培育及壯大龍頭企業
在中藥飲片、製劑、天然提取物、健康產品等領域,選擇一批成長性較好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支持企業圍繞產業鏈建設原料基地、生產基地,提升企業自動化、智慧型化、信息化水平。支持企業以資本、技術、品牌等為紐帶,通過併購、協定轉讓、聯合重組、控股參股等多種方式進行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進山入林,鼓勵國有林場發展林下經濟,加快培育龍頭企業、林業大戶、家庭林場、專業合作社等林下經濟經營主體。新培育國家級林下中藥材龍頭企業1家,省級林下中藥材龍頭企業2家,新發展林藥專業合作組織45個。
支持雲南福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耿馬縣四方生物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雲南廣福藥業有限公司、雲縣信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臨滄道地中藥材種植科技有限公司、臨滄耀陽生物藥業科技有限公司、雙江盈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支持臨滄福大吉農林開發有限公司、臨滄榮尚藥業有限公司、臨滄雙林苗木種植有限公司、滄源縣茂名華建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鳳慶恆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鳳慶信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鳳慶好醫生雲福中草藥有限公司、鳳慶縣鳳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有成長潛力的企業快速發展。
(2)中藥材生產、製劑研發及精深加工基地建設
以中藥(民族藥)、天然藥物及健康產品為重點,開展中藥性狀、成分分析和安全性等研究,加快推進中藥(民族藥)、中藥飲片生產加工、植物藥中間體及提取物、醫療機構製劑、醫療器械等產品開發生產,實現產業升級。根據市場需求,篩選和盤活一批已有批准文號的休眠品種,加大藥品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藥品加工產值。開發藥食同源產品,形成一批中藥材特色品牌,打造一批規模化的生產加工基地。到2025年,建設產地初加工基地3個,培育規範化種植、產地初加工一體生產企業15戶。
(3)推進中藥材產業園區建設
以臨滄工業園區、雙江生物藥業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支持園區企業從事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和藥食同源產品加工、生物製藥,將園區打造成天然藥物和藥食同源產品研發生產加工聚集區、全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品製造基地。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打造一批集種植、加工、生產、康養、旅遊為一體的中藥材莊園,與鄉村旅遊緊密結合,建設一批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和康體休閒體驗園。
3.打造“臨藥”品牌,加快“雲藥之鄉”提質增效
(1)培育“十大臨藥”品牌
以滇龍膽、滇雞血藤、雲茯苓、訶子、鐵皮石斛、仙茅等優勢產品為重點,打造“十大”大宗道地“臨藥”品牌。延伸滇雞血藤、滇龍膽、茯苓、訶子等中藥材大品種產業鏈,培育一批中藥材大品種,打造地理標誌保護品種。加強中藥材在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保健品、特殊用途化妝品、日化用品等大健康產品的開發套用,構建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加工、和製劑生產、中成藥製造等門類齊全的中藥產業體系,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市場競爭力強的“臨藥”知名品牌和拳頭產品,為“雲藥之鄉”提質增效凝聚力量。同時,發展壯大一批中藥材藥食兩用品種,促進形成一批中藥飲片、提取物、保健食品、功能化妝品等品牌產品。在打造滇雞血藤顆粒配方、複方滇雞血藤膏等系列“十大臨藥”品牌時,注重兼顧培育藿香正氣水、香砂胃痛散等具有一定生產和研發基礎的中藥製劑成為全國知名“臨藥”品牌。
(2)創建臨滄“十大特色民族藥”品牌
以西南遠志(娘母良)、竹節參、人參娃兒藤(細花根)、大黃藤、滇雪膽、千金藤(地不容)、葛根等特色傳統民族藥為開發重點,發展綠色、生態和有機中藥材種植,建立中藥材種植質量標準體系和產品溯源體系,引導地方標準體系建設和構建道地藥材地理標識。鼓勵企業開展以功能性食品為主的延伸性產品研發,探索藥材非藥用部位綜合利用途徑,提高綜合利用水平,提高藥材原產地附加值。積極引導支持註冊商標和品牌建設,創建大黃藤提取物等臨滄“十大特色民族藥”品牌,同時注重桑寄生等具有開發潛力的系列產品培育力度。
(3)統籌宣傳推介主體,加強“臨藥”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
實施“臨藥”名品推介行動,發揮宣傳部門的主導作用,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的宣傳體系。通過南博會、商洽會、藥交會及論壇、對接會等各類平台和交易會搭建品牌展示平台,加大臨滄生物醫藥企業、品牌、產品等要素的推介力度,提高臨滄特色資源和產品的知名度。鼓勵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推介活動,宣傳臨滄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優勢、特色、成效及產業領軍人物、企業家等。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大力宣傳臨滄得天獨厚氣候和健康養生優勢,吸引更多人到臨滄市休閒度假和投資,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促進“雲藥之鄉”提質增效。
4.做大市場,加快完善生物醫藥產品商貿流通體系
(1)構建區域流通體系
以邊境口岸為重點,在重點縣(區)布局建設一批生物醫藥產品現代倉儲物流中心,建設區域性藥品批發配送中心,打造冷鏈物流,健全藥品保健品供應保障體系。高水平建設臨滄中藥材交易中心,做大做強滇龍膽、滇雞血藤、大黃藤、茯苓、滇重樓、訶子等區域性特色中藥材市場,培育鮮藥材區域集散交易市場。加強中藥材市場監管,規範入駐藥材市場的準入管理,建立質量檢測、公共倉儲、質量可追溯體系。到2025年,實現中藥材流通交易追溯覆蓋率達到80%以上。
(2)建設生物醫藥產品商貿基地
加強中藥材現代倉儲物流中心、區域性藥品批發配送中心、冷鏈物流建設,健全藥材供應保障體系,實現多元化的藥材流通行業發展。推動“網際網路+中醫藥”深度融合發展,建設臨藥信息網和臨藥資料庫,構建覆蓋全市中藥材生產企業、原料基地、流通企業的產供銷網路電子商務平台和產業公共信息服務平台,促進中藥材種植與加工、收購與銷售信息暢通,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完善中藥材質量檢驗檢測體系,鼓勵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發展,打擊藥材種子、種苗和藥材種植加工及交易中的違法行為,提高藥材藥品生產質量管理水平。
(3)拓寬“臨藥”市場渠道
加強商貿生產合作,鼓勵省內外商貿流通企業銷售臨滄產品,引導商貿流通企業與原料種植企業和藥品、保健品生產企業構建產銷聯盟,為生產企業提供市場信息和銷售渠道。發展一批與國內外交流合作的專業化機構,舉辦各類研討、交流、展銷活動。鼓勵省內商貿流通企業做大做強,帶領生產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拓展國內外市場。
四、主要措施和保障條件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持
成立臨滄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健全生物醫藥產業推進機制,壓實工作職責,定期召開會議,分析產業發展情況,研究產業政策,部署推進工作,協調解決重點企業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關鍵問題,督促檢查產業發展推進情況及配套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各縣(區)人民政府要成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促進市、縣(區)縱向聯動。進一步完善市直部門橫向聯動機制,提升各部門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合力,共同營造推進臨滄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成立由省內外有關領域資深專家組成的生物醫藥產業專家諮詢委員會,對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前沿態勢、產業分析、創新能力、區域布局、重點招商、政策設計等提供戰略諮詢。
圍繞現代中藥、醫療器械、健康產品等領域新產品研發創新、成果轉化、市場開闢、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等,統籌財政資金,加大投入力度,細化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具體措施。對獲得國家、省級重大醫藥創製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有關重點專項立項的項目,在政策範圍內給予配套支持。重點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點新產品開發,綜合運用公開競爭、揭榜制、賽馬制、定向擇優等多種方式,組織重大創新項目。依託臨滄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等平台,將涉及產業發展的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納入國家有關發展規劃,爭取國家政策支持。
(二)融合招商引智,培引人才團隊
拓展“以商招商”引資引智渠道,藉助產業鏈或供應鏈龍頭企業的信息渠道、商務渠道、人力資源進行招商引資。融匯招商與引智兩大要素,引資引智同步開展,以“龍頭企業+科研團隊+基地建設”為主要引入模式,有效促進人才、項目、資本、技術、載體的高效合作和互動融合。圍繞產業鏈、創新鏈部署人才鏈,進一步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工作,多渠道引進產業高端管理人才、科研領軍人才、高層次技術人才和創新團隊。
重點引進國內外實力較強的製藥企業和人才團隊,通過行業兼併、重組及合作等方式來臨投資建設中藥材原料基地和生產加工企業,充分匯聚行業頂尖資源,賦能臨滄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加強與各類投資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採取上市融資、股權投資、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債券融資以及資產管理等多種方式和機制,推進基地建設、產品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企業培育、品牌打造、市場拓展等。
(三)加大扶持引導,推進項目實施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統籌各級相關部門資金重點扶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將產業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臨滄市支農政策支持範圍。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建設政策性擔保體系和政府增信體系,引導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鼓勵中藥材龍頭企業主動創造融資條件,運用上市、發債、信託、資產支持證券等金融工具,拓寬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本跟投跟貸、聯合投資,共同參與臨滄市中藥材產業項目建設。
實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專項,組織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支撐、引領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依託龍頭企業和研發力量雄厚的科技研發機構,針對生物醫藥重點領域發展需求組織策劃一批“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重大項目。以龍頭企業和重點品牌產品做大做強為目標,通過數位化、智慧型化技術改造、二次開發等,實施一批提質增效項目。以打造產業集群為目標,支持重點企業、重點園區、重點品牌策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鼓勵園區圍繞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產業基地建設、重大科研平台建設,策劃一批前期項目,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強化跟蹤管理和服務保障。
(四)強化科技支撐,提升創新能力
依託市內外科技力量,組建臨滄市中醫藥(佤醫佤藥)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建立專家研究團隊,開展課題研究、產業技術攻關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工作,為全市產業發展提供持續有效技術和人才支撐。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系,統籌中醫藥科技資源,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加快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成果轉化。鼓勵支持市內醫藥企業與醫藥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大專院校合作,開展中藥新藥研究和開發。以配方顆粒、提取物、化學藥、現代中藥及健康產品等領域為重點,提升和建設一批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和專業化研發平台,形成完善的生物醫藥研發和技術服務鏈,不斷提升生物醫藥創製能力。
按照“高起點、現代化、多功能、科技型”的標準,依託5個“雲藥之鄉”、臨滄市中醫藥(佤醫佤藥)科學研究院和現有的科技創新平台,開展藥材品種引進優選試驗示範,建設一批組培、智慧型溫室、日光溫室和大棚等現代種苗繁育設施,為臨滄基地建設提供優質種子種苗,通過技術研發和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引進套用,建設規範化基地,促進中藥材精深加工和深層次開發,延長產業鏈。加強中藥材產業技術培訓,打造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建立藥材種植、加工、質量管理、市場行銷和信息化的綜合服務體系。
(五)強化數字賦能,重視安全保障
推進生物醫藥領域資源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建設。套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建設臨滄生物醫藥產業大數據中心,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市的生物醫藥企業、中藥材基地及流通企業的產供銷網路。推動建設臨滄生物資源數位化集成中心,實現生物資源科學數據共享、交易、計算。發揮產業大數據平台作用,推進研發、生產、審批、銷售、使用等環節實現數據共享,打破部門數據壁壘。
加強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加強對高風險、中風險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活動的監督管理,採取有效應對措施。依託雲南省科技倫理委員會等機構,加強統籌和指導,強化科研倫理監管,規範各類科學研究活動,加強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安全培訓,保障生物技術安全和健康發展。全面推進藥品安全法規標準體系建設,突出提高監管效能,提升藥品監測評價、審核查驗、檢驗檢測、智慧化監管能力,實現安全監管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結合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加強生物技術產品開發及套用過程中環境保護工作,保障生態安全。
(六)加強評估督導,加強績效考核
建立規劃實施情況動態評估機制,分年度制定任務清單,定期對各縣(區)和市直有關部門貫徹執行規划進行督導。構建重點企業運營和重大項目建設督導服務機制,加強企業運營監測和重點項目建設調度、跟蹤和服務,促進項目儘早開工建設、竣工投產。
將生物醫藥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納入全市法定統計範圍。強化對工作推進情況的跟蹤督查,建立市、縣(區)兩級產業發展考核制度,將規劃實施完成情況納入對各縣(區)人民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的年度綜合考評內容。
附屬檔案: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責任分工

政策解讀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臨滄市生物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臨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雲南省“十四五”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規劃》、《臨滄市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0年)》等檔案精神,進一步推動我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定《臨滄市“十四五”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作解讀如下:
一、編制背景
一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帶來機遇。2019年,國務院批覆同意臨滄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在示範區建設方案中把中藥材產業打造成獨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優勢產業作為“發展與保護並重的綠色產業推進行動”中重要建設內容。
二是我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面臨新形勢新要求。我市擁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和自然條件優勢,但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面臨著產業規模小、產業鏈條短,創新能力不強、市場競爭力弱,缺乏優勢品牌、市場開拓能力低等問題。國內外競爭日趨激烈,全省已在加快產業發展步伐,亟需加快推動我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三是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十四五”時期是臨滄市生物醫藥產業聚焦關鍵技術,補齊平台短板,增加優質品種,做強龍頭企業,部署產業鏈創新鏈的關鍵期,科技創新將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發揮對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
二、主要內容
《規劃》由四大部分內容構成,主要內容是:
第一部分發展現狀與形勢。該部分由發展成效、發展優勢和面臨挑戰3個方面的內容組成。該章節全面總結了臨滄市“十三五”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當前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制約瓶頸和存在問題,系統研判了“十四五”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部分發展思路、發展原則和目標。該部分由發展思路、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三個方面的內容組成。基本原則:一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二是科技賦能、創新驅動;三是立足優勢、突出特色;四是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五是開放合作、聚力推進。總體目標:到2025年,藥材種植及示範基地穩定在70萬畝以上,產量達5萬噸以上。生物醫藥總產值達到4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15億元,第二產業產值10億元,第三產業產值15億。
第三部分產業布局和重點任務。產業布局由建設優質中藥材原料基地、發展生物醫藥龍頭企業、加大原材料加工及“臨藥”品牌研發力度、建設生物醫藥商貿流通體系4個方面組成。圍繞基地建設、市場主體、品牌、流通體系布局內容,重點實施做優品質,加快推進中藥材優質原料基地建設;做強產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提升精深加工及研發能力;打造“臨藥”品牌,加快“雲藥之鄉”提質增效;做大市場,加快完善生物醫藥產品商貿流通體系等12項任務。
第四部分主要措施與保障條件。從推進落實規劃的角度,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持,融合招商引智、培引人才團隊,加大扶持引導、推進項目實施,強化科技支撐,提升創新能力,強化數字賦能、重視安全保障,加強評估督導、加強績效考核等六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三、規劃的特點
一是《規劃》符合《臨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精神,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將臨滄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融入到國家“一帶一路”及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等發展戰略及框架中,充分體現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開放合作、聚力推進的發展理念。
二是《規劃》體現生物醫藥產業現代化體系建設。圍繞臨滄生物醫藥產業實際,從基地建設、產業主體培育、品牌打造到流通體系建設等各環節進行全產業鏈創新謀劃,為提升臨滄生物醫藥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和打造現代中藥材產業大市提供目標和方向。
三是《規劃》體現臨滄資源優勢,打造最優質的天然藥材原料基地。“十三五”期間,全市以滇龍膽、雲茯苓、滇重樓、滇黃精、訶子等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成效明顯,種植面積達65.45萬畝,產量達3.5萬噸,總產值達到26.1億元。《規劃》編制明確進一步發揮臨滄資源優勢,重點圍繞打造滇龍膽、滇黃精、滇雞血藤、雲茯苓、訶子、鐵皮石斛、仙茅等臨滄十大特色品種,從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林下中藥材複合種植、打造優質中藥材種植產區等方面做優品質,推進中藥材優質原料基地建設,加快“雲藥之鄉”提質增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