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十四五”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2021—2025)

臨滄市人民政府於2022年10月20日印發臨滄市“十四五”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2021—2025),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滄市“十四五”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2021—2025)
  • 頒布時間:2022年10月20日
  • 發布單位:臨滄市人民政府
全文
前 言
大健康是覆蓋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與人的健康緊密相關的全部產品和服務,涵蓋了生命科學、醫療衛生、生物醫藥、養生養老、健康產品、健康運動、健康旅遊、健康文化、健康飲食、健康保險等領域的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大健康產業是與維持健康、修復健康、促進健康相關的一系列健康產品生產經營、服務提供和信息傳播等產業的統稱,覆蓋一、二、三產業,具有綜合性強、產業鏈長、發展潛力大等特點。促進大健康產業發展,是加快“健康臨滄”建設、加速臨滄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是滿足各族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根據《“健康雲南2030”規劃綱要》《“健康臨滄2030”規劃綱要》《臨滄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臨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雲南省“十四五”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等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優勢條件
臨滄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和氣候資源優勢,全市森林覆蓋率為70.2%,是中國恆春之都,“中國十佳綠色城市”“中國森林旅遊示範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臨滄作為雲南新興的旅遊目的地,以四季恆春的氣候品質,激情火熱的佤族風情,深厚博大的茶葉情懷、和諧原生的人文環境構築了“世界佤鄉·天下茶尊·恆春之都·大美臨滄”的城市品牌,以身處“兩洋分水·太陽轉身”為一體的獨特地理標識,造就了“避寒避暑避霾·宜居宜游養生”和“春遊四季”的資源天賦。
——全市生物藥材資源獨特豐富。全市有野生植物品種4412種,藥用植物1620種(珍稀名貴藥材23種、道地藥材9種),藥用礦物資源5種。藥用植物包括《中國藥典》收載品種128種、《雲南省中藥飲片標準》收載品種96種、其他文獻收載595種、民族習用卻無文獻收載23種,有藥用價值但無任何文獻記錄778種。全市中藥材總儲量為61.2萬噸,其中野生藥用植物主要品種儲量約58.5萬噸(滇龍膽、重樓、滇雞血藤、訶子等常用野生藥材儲量約為5900噸,具有藥用價值的華山松、紅豆杉、柏樹、燈台葉儲量共57.9萬噸),人工種植藥材儲量27萬噸。民國時期就研製出“雞血藤膏”、“鹿銜草膏”,“雞血藤膏”曾獲1916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特等金質獎。全國對照藥材項目中的滇龍膽、馬尾黃連、燈台樹三個樣品均采自臨滄。先後開發和生產了一批生物藥產品和製劑,其中去痛散、通關藤、複方首烏膏等一批產品較具特色,“複方雞血藤膏”為全國獨家生產品種,“複方首烏膏”為全省獨家生產品種。
——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初現成效。
1.生物藥業產業快速推進。全市以滇龍膽、雲茯苓、滇重樓、滇黃精、滇橄欖、石斛、訶子等為主的中藥材種植面積達65.45萬畝,產量達3.5萬噸,總產值達26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12.5億元、第二產業產值3.5億元、第三產業產值10.1億元。已完成《滇龍膽生產綜合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編制工作。完成“神十龍膽草”第3代育苗、組培育苗、移栽等選育工作。目前滇龍膽種植面積、產量、農業產值均居全省第一位,成為中國最大的龍膽草種植基地。茯苓種植面積、加工產值居全省第一位,雙江自治縣成為國家農業部掛牌的茯苓種植“全國特色產業示範基地”。
2.建設中藥材產品開發生產基地,一批企業得到培育和壯大。全市有73戶藥材種植、加工企業,其中獲得GMP藥品生產許可資格認證的企業有3戶(雲南康偉生物有限公司、雲南廣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雲南籃綠康製藥有限公司雙江分公司3戶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5戶(雙江盈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臨滄道地中藥材種植科技有限公司、雲南福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雲南廣福藥業有限公司、耿馬四方生物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全市以臨滄工業園區、雙江林產業園區等園區為重點,採取招商引資、支持本土企業、培育創企等方式,集聚一批天然藥物和食藥同源產品研發基地,打造生物藥業產業聚焦區,臨滄道地中藥材種植科技有限公司、永德縣溢康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雲南福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耿馬四方生物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雲縣人民醫院健康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得到培育和壯大。
3.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雲縣、永德、臨翔區、雙江、耿馬5個縣(區)已成為“雲藥之鄉”,全市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戶、省創新型試點企業1戶、省級中藥材加工科技型企業1戶、科技型中小企業27戶,良種繁育基地4個、科技示範園9個、“星創天地”1個、科技經濟合作組織4個。我市成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分子生物學研究室航天育種(臨滄)試驗基地”、“雲南航天生物科技試驗示範基地”、“雲南航天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基地”、“雲南太空生物育種(臨滄)試驗示範基地”。建立華中科技大學臨滄市臨翔區院士(專家)工作站,依託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人才、學科和技術優勢,在金線蓮等中藥材組培和林下種植技術研究方面開展技術合作,並取得初步成效。2019年,雲縣、臨翔區、鳳慶縣全部通過巴斯德流感Ⅲ期臨床試驗項目一次性疫苗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
4.對外合作推介工作取得突破。組織參加雲台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合作對接會和中國(昆明)中醫藥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引進中遠海運(廣州)有限公司來臨合作;通過南亞東南亞國家商品展投資貿易洽談會和南博會等展會平台,推介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和產品,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市規劃館展出雞血藤膏、首烏丸、藿香正氣水、滇龍膽、石斛、續斷、黃精、葛根、滇雪膽等特色製藥產品和中藥材產品;引導和鼓勵中醫藥企業積極與相關科研院校開展技術合作,提升道地藥材技術開發水平。
——大健康產業加快發展
1.醫療衛生服務體系。2020年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61個,其中:醫院56個,急救中心(站)1個,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服務機構9個,疾控中心10個,衛生監督中心(所)3個,中心血站1個,愛衛辦(健康教育所)1個,鄉鎮衛生院8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5個,門診部及診所263個,村衛生室925個,醫學在職培訓機構3個。全市千人口擁有病床5.13張;衛生人員13237人,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23人;執業(助理)醫師4450人,每千人口擁有執業醫師1.97人;註冊護士7034人,每千人口擁有執業護士3.12人;公共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數1654人,每千人口擁有公共衛生人員0.73人。全科醫生431人,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師1.91人。全市民營醫院37所,編制床位2349張,實有床位2477張,千人口床位1.1張,占全市床位總數的17.6%;衛生技術人員數2447人,占全市衛生人員總數15791人的15.5%,執業(助理)醫師人數727人,占全市16.3%,註冊護士1245人,占全市17.7%,門急診人次102.39萬人次,占全市9%,出院人數4.98萬人,占全市12.6%,社會辦醫力量得到進一步增強。
2.中醫民族醫藥服務體系。按照三級中醫院標準規劃建設臨滄市中醫(佤醫)醫院,設有門診樓、急診樓、佤醫診療中心、醫技樓、住院樓、科研培訓樓、輔助用房及配套設施;臨滄市中醫(佤醫)醫院分院已正式開診運營。8縣(區)均建立了縣級中醫醫院:其中臨翔、鳳慶、雲縣、永德、鎮康、雙江6個縣(區)中醫醫院被評為二級甲等中醫醫院。全市建設有省級中醫重點專科2個、市級中醫重點專科29個,建有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二級工作站12個,基層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2個。市人民醫院和8縣(區)人民醫院100%設定了中醫科、中藥房,臨滄市婦幼保健院、臨翔區婦幼保健院設立了中醫館、國醫館。全市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4個鄉鎮衛生院都設定了中醫科、中醫館,覆蓋率達100%;4家社區衛生服務站、812家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覆蓋率達100%和88.07%。
3.健康養老服務。目前,臨滄市共有在建及建成養老機構(設施)248個,總床位11537張。其中,城市公辦養老院16個,床位3160張;市醫院護養中心1個,床位100張;農村敬老院75個,床位6482張;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及農村互助養老站156個,床位1795張。投入使用養老機構49個,床位3446張,從業人員318人(其中:護理員201人)。全托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個,床位30張,入住20人。
4.健康旅遊業。啟動滄源崖畫谷旅遊區、葫蘆小鎮、耿馬孟定芒團、雲縣漫灣鎮滄江宜村康養小鎮、和成臨滄生態文化創新產業園等旅遊景區建設;加快孟定等5個旅遊小鎮建設,發揮旅遊對城鎮發展的提升作用;圍繞精品特色農業莊園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旅遊與產業建設、鄉村建設的融合發展,先後建成雙江榮康達烏龍茶莊園等一批旅遊特色村和民族文化旅遊村,旅遊產品體系進一步完善。先後榮獲“中國恆春之都”、“中國最美生態旅遊示範市”和“中國避暑避寒宜居旅遊城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全國森林旅遊示範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中國紅茶之都”、鳳慶安石村等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等榮譽稱號。隨著亞洲微電影藝術節等節慶活動的舉辦,“世界佤鄉好地方·避暑避寒到臨滄”等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第二節 發展機遇
1.市場前景廣闊。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標誌,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中醫藥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健康資源,也是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健康需求快速增長。近年來,國際植物藥市場份額以每年10%—20%的速度遞增,全世界有40億人使用中草藥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亞健康人群規模大、老齡化加劇、網際網路+、醫療體制改革等背景下,我國的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已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2.符合國家發展導向。中醫藥產業發展多年來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出發,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宏偉目標,凸顯了國家對維護國民健康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決心。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國務院出台《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我省出台了《雲南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三年行動(2022—2024年)》和《關於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我市出台了《臨滄市貫徹落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臨滄市中藥材種植加工工作方案》《中共臨滄市委 臨滄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臨滄市關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檔案,為進一步加快中醫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通過多年努力,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已成為我國發展最為快速的產業之一,涉及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健康產品、醫療服務、健康管理、養生保健等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多個領域在內的跨行業、跨區域的產業鏈。
3.有較好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作為重點產業來培育,同時納入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健康生活目的地”內容來打造,目前產業發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以中藥(民族藥)、天然藥為重點的中藥材種植加工、生物醫藥研發生產以及保健品生產、醫療保障服務、商貿流通等構成的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體系。《雲南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三年行動(2022—2024年)》明確提出到2024年,實現生物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3600億元,產業附加值達1100億元的目標。由於中藥材作為特殊的經濟作物,具有嚴格的道地性和對生態環境的選擇性,而我市具有發展道地特色生物藥材種植的資源和健康美好生活的生態環境及氣候優勢,具備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和條件。
第三節 面臨的挑戰
1.中藥材資源優勢未有效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市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但臨滄市內使用的300種中藥材中90%以上為外地購進,本土生產占比僅5%左右,中藥材資源優勢未有效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發展中仍存在諸多制約瓶頸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市企業量少質弱,全市有73戶藥材企業,僅有3家企業通過GMP認證,加工企業少,龍頭企業培育難度大。二是產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因中藥材種植具有周期長、市場波動大,風險較大,投入高的特點,加之政府引導資金少、融資難,導致產業投入不足。三是重大項目工作推進和招商引資企業落地難度大。受交通和成本等諸多因素制約,策劃和申報重大項目困難多,競爭力不強,招商引資項目落地難,嚴重製約了產業發展。四是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弱,人才不足。
2.大健康產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一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夠完善。衛生技術人員總量不足,優質醫療資源缺乏,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建設有待加強,基層衛生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有待提升,醫學科技創新尤其是協同創新有待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有待提升。二是中醫醫療服務體系不夠健全。中醫藥工作基礎薄弱,發展不平衡,人才嚴重匱乏,設備缺乏、經費投入不足、服務能力偏低、中醫佤醫特色健康服務能力不高,佤醫佤藥技術未能充分挖掘。三是基礎設施建設與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不相適應。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連線市內外的公路等級不高,遊客“快進”問題有待解決。全市旅遊景區景點分散,景區之間連線公路多數為三級或四級公路,道路等級低、里程長,通達性差。此外,智慧旅遊平台建設、交通導引、旅遊廁所、遊客服務中心、觀景台等公共服務設施與旅遊發展需求差距大,旅遊供給側短板突出,重點、節點景區景點要素配套不齊全,產品單一、組合度低。部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由於融資難度較大,爭取資金困難,投入不足,推進緩慢。城鄉人居環境整治還存在薄弱環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集鎮、村莊的衛生環境有待進一步提升。四是“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宣傳行銷有待加強。宣傳行銷經費投入不足,多元化、全方位、多平台旅遊宣傳行銷格局尚未形成,全市一盤棋宣傳推介臨滄整體形象沒有形成有效機制,“健康生活目的地”形象知名度和影響力不高。五是旅遊投融資機制不健全、旅遊企業量小質弱、旅遊開發開放政策制約。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深刻把握雲南“四個突出特點”和臨滄“三個階段性特徵”,主動服務和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醫療衛生、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和保障、其他與健康相關服務為抓手,加快轉變健康服務領域發展模式,把人民民眾的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健康臨滄建設,增強健康服務業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努力為全市人民民眾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為與全國同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第二節 基本原則
1.政府主導,多元發展。落實政府辦醫責任,體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加強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激勵、組織協調和市場監管作用。促進醫療健康與康養、養生、旅遊、網際網路、高原體育、金融保險的多元化融合發展,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
2.以人為本,健康發展。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和水平作為健康服務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落腳點,切實維護人民民眾健康權益。立足健康需求,統籌區域健康服務資源配置。
3.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深入開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突出臨滄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聚焦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重點,形成功能明確、特色鮮明的健康服務業發展新格局,打造臨滄特色的健康服務業品牌。
4.統籌兼顧,協同發展。抓好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保障;協調好城鄉、區域,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醫療機構各方關係;保障醫務人員、人民民眾各方利益,協同發展、均衡發展。
5.開放合作,聯動發展。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全面推進雙向開放,深化與緬甸的醫療衛生健康合作,積極探索全市現代服務業高效利用國內外市場、國內外資源加快發展的新路徑,以大開放、大合作促進大發展。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健康領域發展更加協調,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務質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建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具有較強區域競爭力的健康產業體系,全市健康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170億元,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240億元,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打造功能完備的公共醫療服務中心、健康養老示範區,大健康產業發展獨具臨滄特色。
——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建成以公立機構為主體、社會機構為補充、覆蓋全民全域全方位的健康服務體系,實現醫療、康養、健康文化旅遊和健康保險、醫藥商貿物流、健康地產協同發展,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健康服務機構和企業。
——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優質資源不斷聚集,人才支撐能力明顯提高,名醫名科名院數量大幅增加,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健康產業新技術、新產品研究及套用有較大突破。
——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健康產業鏈不斷完善、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健康產品日益豐富,健康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明顯提升,湧現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健康產業服務群體。
——發展環境更加最佳化。健康產業政策體系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和服務體系科學規範,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機制更加有效,醫養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全面形成,全社會健康意識顯著增強,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形成獨具臨滄特色、文化氛圍濃、創新活力強、行業自律好、政府監管有效的發展環境。
第三章 發展布局
第一節 空間布局
按照“十四五”時期全市“一核一軸兩帶多點”總體空間布局,考慮臨滄市健康服務業發展態勢和地域特色,逐步構築“構建一個中心、兩帶融合發展、示範引領多點融入”的健康服務業發展布局。
(一)構建一個中心。
圍繞“一核一軸”建設推進,支持臨滄市人民醫院聯合多家醫療機構組建中緬區域醫療保健合作中心。引進國內外高端醫療服務資源,建立涵蓋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一體化、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圍繞著建設健康管理中心和健康體檢中心,支持新建、改建和擴建醫療、科研、教學、成果轉化中心等基礎設施,規劃打造集“醫、藥、學、研、康、養、旅”為一體的健康產業綜合體。
(二)兩帶融合發展。
依託北回歸線橫穿臨滄,以及臨滄黃金海拔優勢以及避暑避寒雙宜的氣候、生態環境優勢,打造臨翔—雙江北回歸線康體養生休閒度假旅遊帶。
依託因大電站建設而在鳳慶、雲縣、臨翔境內形成的壯美瀾滄江百里長湖以及該區域最適宜人類居住的黃金海拔、優美的生態環境、悠久的茶文化及酒文化資源,打造瀾滄江休閒度假康體養生旅遊帶。
(三)示範引領多點融入。
以重點村、特色小鎮建設為重點,按照“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發展方向,強化頂層設計,最佳化發展規劃,多點打造。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文旅融合發展和瀾滄江沿岸休閒旅遊示範區建設,加快文化旅遊和大健康產業發展,將臨滄建成國際康養旅遊示範區。堅持“綠水青山為形、鄉愁鄉韻為魂”理念,大力發展以鄉村旅遊為主的休閒旅遊模式,推進跨境旅遊、紅色旅遊、民族文化旅遊建設,加快半山酒店和特色民宿客棧建設,開發以茶文化、佤文化為重點的特色旅遊產品,培育健康旅遊品牌。進一步發揮臨滄茶產業優勢,深度挖掘茶文化旅遊資源,加快推進臨滄茶旅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一批茶旅新業態產品和精品線路,著力把臨滄建成世界聞名茶、旅、學、研、康養旅遊目的地。
第二節 分級布局
按照產業集聚、錯位協同、均衡發展的原則,圍繞總體布局,明確市、縣、鄉(村)健康產業布局重點,分級建立三個層次的體系結構。
市級:依託現有的醫療機構、保險企業、學校教育等資源,著力完成健康產業體系構建、健康保險產品創新、健康產業人力資源開發、健康產業政策制定等任務。具體包括:引導縣(區)建立各具特色的健康產業基地,擴大醫療機構規模,建成市中醫院(佤醫院)、婦女兒童醫院、安寧療護醫院等。擴大健康保險險種範圍和數量,引導中醫藥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引進健康體檢機構、諮詢機構、培訓機構入駐臨滄。市直各部門根據自身職責,抓好大健康產業規劃的實施。
縣(區)級:各縣(區)依託醫療服務資源,結合臨滄市特色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草藥產業、教育體育事業、旅遊產業等發展規劃,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健康產業發展方向及思路,推進建設中醫醫院、醫護型養老中心,建成具有突出特色的醫藥健康機構、項目、基地,推動老年大學網路建設,將康體養生、文化、旅遊、教育等元素融入健康產業發展之中,探索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新模式。
鄉(鎮)和村(社區)級:積極貫徹落實市、縣(區)發展大健康產業的各項任務,在每個鄉(鎮)和城市社區建設養老護理院、鄉級中心衛生院和老年活動中心;每個行政村(社區)建設村級衛生室,設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互助養老服務站)和老年活動室,配套設定醫務室和老年大學學習點,拓展和深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使居民就近享受健康諮詢、健康教育等,共享大健康產業發展實惠。
第四章 發展任務
第一節 中醫中藥產業
1.建設中藥材品種引進種植試驗和良種繁育基地。以臨滄道地藥材和民族藥為重點,加強瀕危中藥材資源保護和利用;以市場為導向,開展良種引進、篩選、種苗繁育、種植技術研究和試驗示範;篩選一批適宜臨滄種植、經濟價值高、 市場前景好的大宗藥材品種,定品種、定產地進行示範種植,建設一批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
2.建設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以林下種植模式為主,重點發展雲南道地藥材、特色藥材、藥食兩用藥材,推進“雲藥之鄉”提質增效;重點推進滇龍膽、雲茯苓、滇重樓等中藥材品種規模化發展,不斷做大滇雞血藤、石斛、滇黃精、續斷、草果、訶子、白及、三七、滇雪膽、砂仁等一批有特色、經濟附加值高、市場潛力大的中藥材品種;探索推廣中藥材林下種植、野生撫育等栽培新模式,提供高品質藥材,促進中藥材產業多元立體化、可持續發展。
3.建設中藥材加工生產基地。以中藥(民族藥)、天然藥物為重點,開展中藥性狀和安全性等研究,加快推進中藥(民族藥)、中藥飲片生產加工,植物藥中間體及提取物、醫療機構製劑、醫療器械等產品開發生產,實現產業升級;推進中藥(民族藥)、天然藥物品種二次開發,充分發揮現有藥品批號優勢,提升產品市場占有率。根據市場,篩選和盤活一批已有批准文號休眠品種,加大藥品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藥品加工產值;開發藥食同源產品,形成一批中藥材特色品牌,打造一批規模化的生產加工基地。
4.建設中藥材產品商貿基地。加強中藥材現代倉儲物流中心、區域性藥品批發配送中心、冷鏈物流的建設,健全藥材供應保障體系,促進多元化的藥材流通。持續加大中藥材流通追溯覆蓋率,逐步實現全品種的全產業鏈大數據追溯,提升企業競爭力;推進“網際網路+藥品流通”平台建設,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培育新興業態;規範零售藥店網際網路零售服務;建立完善網際網路藥品交易管理制度,加強日常監管,全面提升藥品流通行業信息化水平。
5.融合發展健康食品產業。弘揚食療食補養生傳統文化,宣傳普及科學安全的飲食調養知識,鼓勵中醫醫療機構提供時令藥膳配方個性化定製服務。鼓勵企業開發具有養生保健功效的本土優勢食材資源,大力發展藥膳、方便食品、保健食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各類健康食品。
第二節 生物醫藥產業
1.建設生物醫藥加工生產基地。以中藥(民族藥)、天然藥物為重點,開展中醫藥性狀和安全性等研究,加快推進民族藥、中藥飲片生產加工、植物藥中間體及提取物、醫療機構製劑、醫療器械等產品開發生產,實現產業升級。推進中藥(民族藥)、天然藥物品種二次開發,提升產品市場占有率。篩選和盤活一批已有批准文號休眠品種,大力發展藥食同源品種,形成一批中醫藥特色品牌,打造一批規模化的生產加工基地。
2.推進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園區建設。以臨滄工業園區、雙江生物藥業產業園區、雲縣醫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滇重樓種植項目為重點,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培育生物藥業和大健康相關產業,建成中國重要的生物藥業製造基地和雲南重要的大健康產業基地。
3.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加大道地藥材的深度開發、傳統名優中成藥開發和民族醫藥的研發。重點支持一批龍頭企業做強做大。扶持一批有成長潛力的企業快速發展。到2025年,規模以上生物醫藥工業企業達10戶以上。
4.創建特色知名品牌。以道地藥材的深度開發、傳統名優中成藥開發為重點,鼓勵企業開展以功能性食品為主的延伸性產品研發,探索中藥材非藥用部位綜合利用途徑,提高綜合利用水平,提高中藥材原產地附加值。加強中藥材在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保健品、特殊用途化妝品、日化用品等大健康產品的開發套用,構建中藥材種植、中藥提取物加工、中藥飲片和製劑生產、中成藥製造等門類齊全的中藥產業體系,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市場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和拳頭產品。積極引導支持註冊商標,加強商標品牌建設,培育複方滇雞血藤膏、藿香正氣水、香砂胃痛散等成為全國知名品牌。
5.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組建臨滄市中醫藥(佤醫佤藥)研究院,建立專家研究團隊,開展課題研究、產業技術攻關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工作,為全市產業發展提供持續有效技術和人才支撐;引導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與國內外高校院所、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聯合技術攻關,支持企業通過多種渠道靈活培養和引進實用技術人才;鼓勵支持企業加快產品技術創新、轉型發展,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圍繞道地藥材、民族特色、藥食同源藥材種植(養殖)和加工生產技術瓶頸,策劃和實施一批重點科技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研發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推動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加強技術創新平台建設,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建成一批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一批科技型企業,建設一批星創天地和眾創空間。
6.建設生物醫藥產品商貿基地。加強生物醫藥現代倉儲物流中心、區域性藥品批發配送中心、冷鏈物流建設,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實現多元化的藥品流通行業發展。鼓勵藥品零售企業深入社區開展藥品零售服務和醫療器械銷售等多種經營,構建健康藥品服務的新格局。推動網際網路+中醫藥深度融合發展,建設臨藥信息網和臨藥資料庫,構建覆蓋全市生物醫藥生產企業、原料基地、流通企業的產供銷網路電子商務平台和產業公共信息服務平台,促進中藥材種植與加工、收購與銷售信息暢通,實現中醫藥資源價值最大化。完善中藥材質量檢驗檢測體系,鼓勵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發展,打擊藥材種子、種苗和藥材種植加工及交易中的違法行為,提高藥材藥品生產質量管理水平。
第三節 醫療服務健康產業
進一步最佳化醫療資源配置,聚力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構建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到2025年,每千人口醫療衛生床位數達到6.94張,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服務數達到2.76人,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到26%左右。
1.最佳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按照控制總量、最佳化布局、均衡配置的原則,合理確定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布局、功能、規模和標準。市級重點辦好一所三級甲等綜合性公立醫院、一所三級甲等中醫醫院、一所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一所三級甲等精神病專科醫院,每個縣重點辦好1所縣級公立綜合醫院和1所中醫醫院,鼓勵具備條件的縣級公立綜合醫院創建三級醫院,少數民族自治縣優先設立民族醫醫院。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設規模,嚴格控制公立醫院配置大型醫用設備以及開展特需服務的比例,為民營醫療機構發展預留空間。
2.推進專科醫療機構建設。以最佳化結構調整,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為主線,合理調控區域內醫療機構床位總量,原則上不再新增城市綜合性醫療機構,新增和存量調整醫療資源優先支持兒童、婦產、傳染病、康復、精神衛生、皮膚病、老年關懷和腫瘤等專科醫療機構建設。
3.加快部署多元化辦醫格局。健全“三級醫院為龍頭,二級醫院為骨幹、專科醫院為特色、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的多層次醫療服務體系,滿足不同層次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鼓勵並引導社會資本出資新建、公辦民營等多種形式參與醫療衛生機構。著眼三孩政策帶來的新需求,加強婦幼保健生育服務。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綜合性醫院轉型發展、摸索新服務模式。
4.大力發展社會辦醫。鼓勵社會辦醫發展全科醫療服務,支持社會力量深入專科醫療等細分服務領域,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獨立設定的醫學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消毒供應、血液淨化等專業機構,構建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體系。營造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環境,床位設定為社會辦醫預留規劃空間。實行非禁即入,完善社會辦醫在土地、投融資、財稅、價格、產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在市場準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地位、醫院評審、技術準入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實行同等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採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建設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公立醫療機構人員到社會辦醫療機構開展多點執業。支持社會辦醫院引進優質醫療衛生技術人才。
5.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全面推進縣(區)級醫院提高服務能力水平,實施基層衛生機構能力提升,加強鄉鎮衛生院科室硬體、人才隊伍建設、標準化配置設施設備。實現100%的鄉鎮衛生院設備標準化配置,著力建成機構設定合理、服務功能健全、人員素質較高、運行機制科學、監督管理規範、民眾滿意的基層衛生服務體系。
6.規劃建設區域醫療中心。積極引入省內、外優質醫療資源,與省外先進水平的大型綜合醫院建立長期合作幫扶關係,將臨滄市人民醫院建設成為綜合實力強勁,立足臨滄及邊境一線、服務滇西南,著力打造具有診療技術龍頭地位的區域醫療服務中心。
7.加強臨床重點專科建設。科學布局,重點培育省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爭取“十四五”期間建設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個,建設省級臨床重點專科14個,建設市、縣(區)臨床重點專科20個,疑難危重患者救治能力明顯提高。積極爭取省級中醫臨床重點專科,強化中醫藥應急救治能力建設;將婦幼健康服務機構納入重點學科建設範疇,重點加強兒童保健、婦女保健、兒童營養指導專科建設;全面形成覆蓋市、縣的臨床重點專科(科室)群,醫療衛生機構各項專科新技術得到快速拓展,大病診治水平顯著提高,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8.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持續開展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畫,最佳化醫療流程,大力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推行預約診療,建立良好就醫秩序,著力改善民眾就醫感受。推行並落實惠民便民措施。公立醫院開展滿意度測評,納入醫院年度責任目標,開展專項抽查考評。
9.推廣綠色醫療產業。營造綠色的就診環境、清潔的醫療設備、暢通的服務流程、更加注重患者安全、主動減少醫源傷害、共建醫患和諧等氛圍,以先進的醫療技術與醫療服務手段,讓患者能夠享受到最精準、最適度的治療。推進綠色醫院建築評價標準的實施,在全市範圍內建立1—2個綠色建築試點醫院。
10.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監管。建立健全市、縣(區)、鄉(鎮)三級醫療質量控制體系,開展各專業、學科的醫療質量控制。健全醫療技術臨床套用管理制度,建立限制類醫療技術臨床套用備案管理制度,完善事中事後監管措施。建立科學的醫療質量控制動態監測和反饋機制。加強醫師執業管理及醫師定期考核。嚴控不合理醫療費用,規範醫務人員醫療衛生服務行為。加強醫療衛生機構行業自律,鼓勵社會、媒體和公民對其服務進行監督。
第四節 健康養老產業
1.推進醫養結合。加快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覆蓋全體老年人的健康養老服務體系。支持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增設康復、護理和養老服務職能。建立健全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機制,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加快推進醫療養老聯合體建設,廣泛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支持社會資本開辦老年病醫院、老年康復醫院、老年護理院。到2025年,全市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覆蓋穩定在100%,護理型養老床位占養老床位總數的30%以上。
2.開展社區健康養老服務。完善社區醫養服務設施,推進與衛生、助殘等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布局、互補共享,在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配備護理人員,康復護理設施設備和器材。引導社會力量管理運營社區醫療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充分利用鄉鎮敬老院現有的資源,新(改、擴)建一批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到2025年,城鎮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70%。
3.豐富養老服務業態。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支持養老服務產業與健康、養生、旅遊、文化、健身、休閒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養老服務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鼓勵金融、網際網路等企業進入養老服務業,適度發展健康地產,建設健康養老綜合體。創新發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養老、個性化健康管理、網際網路健康諮詢、生活照護等健康養老服務模式。支持家政服務機構的發展,擴大市場需求。探索在職業院校增設“家政專業”,開展護工技能培訓,提升家政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4.加快適老化建設。推進居住區和公共服務區的適老化設施建設,實施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完善適老設施建設標準,落實城鄉各類公共設施、老年設施和建築工程的建設標準、生態標準、技術標準。加大老年產品研發力度,鼓勵設立老年人用品專櫃、專營店、連鎖店,提升老年保健品和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到2025年,城市道路、社區公共場所和涉老設施場所無障礙化率達到100%。按照人均用地不少於0.1平方米的標準,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
5.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創新智慧健康養老模式,利用先進的可穿戴、攜帶型的健康監測設備和智慧型養老監護設備等,為老年人提供便捷、精準、高效的健康養老服務。
6.發展多樣化康復療養產業。支持養老機構拓展和提高基本醫療服務能力,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可按照有關規定申請開辦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中醫類醫院、臨終關懷機構等。依託現有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建立不同類型的健康養老模式,養老機構與所在地二級以上醫院建立合作關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老年病科比例不少於100%。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為居家老年人提供連續性健康管理服務。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多元化的保險籌資模式。鼓勵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設定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
第五節 體育健身產業
1.建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強化各級政府對全民健身事業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抓好健身活動、組織網路、場地設施三個重要環節的建設。發展體育健美、體育鍛鍊、武術健身、球類競技等項目,舉辦多層次多樣化的體育賽事,推動專業賽事發展,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強化老年人、婦女、兒童以及殘疾人等體育健身活動的組織和領導。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活動的開展,抓好傳統項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廣。
2.完善體育健身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設施,加強健身步道、騎行道、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社區多功能運動等場地設施建設。加大足球場地供給,不斷完善青少年體育設施功能區規劃。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蓋縣、鄉、村的公共體育設施網路,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完成城鎮、社區15分鐘健身圈建設。
3.拓展體育健身休閒產業。依託山川、湖泊、水庫、河渠等資源,重點發展路跑、騎行、登山、露營、攀岩、帆船帆板、垂釣等戶外運動健康休閒產業。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創建體育產業基地、運動休閒基地、體育公園和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實施體育醫療康復產業發展行動計畫,依託專業醫療機構和運動休閒基地,加快科學健身指導體系建設,培育體育康復產業,探索設立體育康復產業園區。
4.加快發展健身休閒產業。倡導少靜多動、適度量力、不拘形式、貴在堅持的健身行為習慣。以“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主題,持續實施“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工程”,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各項體育運動,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促進民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支持農村體育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農民健身意識。加強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與管理。加大科學健身指導和宣傳力度。培育休閒體育產業,促進全民健身與旅遊業融合發展,推動區域健身產業建設。
5.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健身休閒設施建設運營。開發具有臨滄特色的戶外運動項目,發掘民族民俗文化和節慶活動,拓展本土特色的傳統體育健身活動。創新健身休閒運動項目推廣普及方式,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建設一批體育旅遊、運動休閒示範基地。健全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健身俱樂部,豐富業餘體育賽事。
第六節 健康旅遊產業
1.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結合“國家可持續發展創新議程示範區建設”戰略的實施,圍繞溫泉、濕地、森林生態等旅遊資源,加快生態養生、溫泉康養、健身休閒等項目建設,最佳化空間布局,打造特色產品,完善配套服務,創新發展模式,把臨滄建設成全省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2.打造旅遊+健康產業
(1)中醫療養。以臨翔、雙江、雲縣、永德四大“雲藥之鄉”為核心範圍,以各自資源優勢為依託,將中醫理療與休閒度假結合起來,探索建立具有臨滄特色的中醫療養健康旅遊項目。
(2)溫泉養生。以臨翔區榨房、雙江勐庫東來、耿馬四方井、雲縣幸福、鎮康澡堂壩、鳳慶大興、永德縣勐汞等溫泉資源為依託,打造溫泉度假莊園、溫泉度假小鎮、溫泉度假景區等項目。
(3)果蔬養生。以雙江、鳳慶、永德、鎮康、耿馬等縣茶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為依託,重點圍繞現代智慧農業、休閒養生產業等,打造以田園綜合體、農業莊園、茶莊園、果蔬莊園等為主體的農業食品養生旅遊項目。
(4)健身休閒。建設臨翔博尚曼萊湖體育公園、平村公主湖健身步道,雲縣三河六岸健身步道、漫灣沿江騎行道、雲縣象山體育公園,鳳慶京竹林觀光健身步道、東山村健身步道,永德忙海水庫戶外運動公共服務中心、環城腳踏車騎行道、鳴鳳山戶外體育旅遊休閒基地,鎮康體育公園、鎮康健身步道,耿馬勐相濕地體育公園、孟定國際和平體育公園,滄源葫蘆湖體育公園、滄源自駕車房車戶外運動公共服務中心,雙江勐庫冰島村健身步道、雙江濱河大道健身步道等項目建設,為市民提供
第七節 健康管理產業
按照“多元化、個性化、全程化、智慧化”要求,加快構建全生命周期健康評估體系和健康管理服務體系,推動健康教育產業發展。
1.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利用傳統媒體、自媒體、新媒體和健康講座等途徑開展健康管理知識宣傳,營造健康管理文化理念,推廣普及醫療健康科學知識,倡導積極健康生活方式,不斷提高居民健康素養。加強縣、鄉、村三級一體化健康宣傳,加快社區(村)作為常見病預防診斷、健康教育的前沿基地建設,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文化和素養,形成健康生活理念和方式。到2025年,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70%以上;經常性參與健康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20%以上,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高到23%以上。
2.加快發展多元化健康管理服務。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專業健康管理機構和品牌,鼓勵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合作開展健康管理服務。積極開展健康篩查諮詢、未病管理與治療等形式多樣的健康管理服務。支持社會資本發展健康體檢、專業護理、心理健康、母嬰照料和殘疾人護理等專業健康服務機構。到2025年,培育3家以上健康管理企業。
3.積極拓展預防保健服務。以預防醫療服務為核心,加快完善預防保健產業鏈條建設,推動疾病治療向健康促進轉變。支持醫療機構綜合運用現代醫療技術和方法,對重大疾病和引起慢性疾病的重大風險因素進行風險評估、風險干預、篩查防治和健康管理。加強區域內公共衛生服務資源整合,鼓勵組建綜合性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檔案。加強公共衛生大數據分析套用,提高對重大疾病的監測、預測、預警,提高處置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4.持續提升婦幼保健保障水平。進一步健全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加強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建設,引進優質婦幼保健醫療資源,提供多樣化產科、兒科特需醫療服務。落實母嬰安全行動計畫和健康兒童行動計畫,深入推進出生缺陷三級預防、實現免費產前篩查和新生兒篩查全覆蓋。積極開展高齡孕產婦,再生育人群的服務和指導。
第八節 健康體檢與諮詢產業
1.發展健康體檢與諮詢等健康服務。快推進健康體檢、健康諮詢機構建設。鼓勵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健康體檢、健康諮詢等健康管理科室;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健康體檢、健康諮詢門診(室);引導各級醫療機構逐步加強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心理危機等專項或綜合性健康危險因素干預和慢性病防治管理機構建設;鼓勵社會資本興辦健康管理諮詢和體檢機構,支持有資本、有資歷的專業體檢機構開診運營,為居民提供健康體檢、健康諮詢、心理諮詢、健康管理服務、健康醫療、家庭醫生、慢性病管理、中醫指導、疾病預防等全方位個性化的健康服務,構建起以治療為主逐步轉向為以預防為主的健康機制。
2.積極推進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面向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個性化健康管理需求,探索集預防、評估、跟蹤、隨訪、干預、指導、教育與促進為一體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培育一批以個性化服務、會員制經營、整體式推進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業,發展家庭醫生、個性化體檢、疾病篩查、保健指導、健康干預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務,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和服務質量。鼓勵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積極推進全科醫生服務模式和激勵機制改革,試行全科醫生團隊與部分有條件的居民家庭建立相對穩定的訂單式服務關係。為全人群、各層次人員提供健康服務,對居民提供系統性健康體檢、評估和個性化危險因素干預服務;對職業病患者,提供健康諮詢、就醫指導、功能康復訓練與指導服務;對老年人提供年度健康體檢與生活自理能力等健康評估服務;規範發展母嬰照料服務,對孕產婦與嬰幼兒等特殊人群提供營養與飲食等個性化指導。
3.扶持健康諮詢、教育培訓機構發展。發展健康諮詢機構,為全人群提供政策指導、科技信息、科研成果和技術,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實施全民健康衛生人才保障工程和全科醫生、兒科醫生培養使用計畫,健全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規範扶持護士、養老護理員、育嬰師、按摩師等健康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建立健全健康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制度。
4.加強對相關產品批發與零售業的引導和管理。
加強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引導企業、相關從業人員增強誠信意識,自覺開展誠信服務。加強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監管工作,加大對特效藥、醫院製劑、基本藥物、營養和保健品、其他日用品批發零售等領域的監管力度,增加日常監督檢查頻次和抽檢監測覆蓋面,實行全產業鏈可追溯的管理制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建立健全保證政務公開的各項制度和機制,確保行政權力運行的公開透明。依法、及時公開食品藥品監管和涉及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安全的相關信息,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第九節 健康大數據產業
促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與醫養健康相關產業領域深度融合,健全“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標準體系,探索服務新模式、培育發展新業態,加快智慧醫養健康產業共建共享;積極營造促健康醫療大數據創新發展、安全規範的套用環境。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健康需求為導向的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體系。
1.夯實健康大數據套用基礎。實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強化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套用信息系統數據採集,集成共享和業務協同,促進信息產業與健康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完善以居民電子檔案、電子病歷、電子處方等為核心的基礎資料庫,大力推廣“健康雲”套用。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鼓勵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採集、存儲,加強套用支撐和運維技術保障。打通數據資源共享通道,制定分類、分級、分域健康醫療大數據開放套用政策規範,穩步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開放。加快健康醫療數據安全體系建設。
2.全面深化健康大數據套用。促進大數據支撐下的健康維護、健康保障、健康產業三大體系的融合發展,加強居民健康狀況等重要數據精準統計和預測評價。推動社會保障卡融合居民健康卡工作,實現實名就醫“一卡通”和就診信息互認共享。綜合運用健康醫療大數據諮詢和信息技術手段,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最佳化醫院衛生資源布局。推進健康醫療臨床科研大數據套用,依託現有資源建設一批心腦血管、腫瘤、老年病和兒科等臨床醫學數據示範中心,構建臨床決策支持系統。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大數據服務支撐作用,構建數據共享、人才互動、項目共建格局,加快培育富有臨滄特色的“全息數字人”產業鏈。
3.培育健康大數據新業態。加強健康醫療海量數據存儲清洗、分析挖掘、安全隱私保護等關鍵技術攻關,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創新發展健康醫療業務,促進健康醫療業務與大數據技術深度融合,加快構建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鏈,不斷推進健康醫療與養生、養老、家政等服務業協同發展。鼓勵基於大數據的精準健康管理服務,大力發展居民健康信息服務,規範醫藥物流配送服務,推動中醫藥養生、健康養老、健康管理、健康諮詢、健康文化、體育健身等智慧型套用。
第十節 健康保險產業
積極發展健康保險服務,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和商業健康保險專業優勢。立足我市健康保險服務需求,整合醫保資源,提高保險保障水平。摸索醫保支付和管理運行新機制,進一步便捷異地就醫醫保結算。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專業健康保險企業拓展專業健康險品種範圍,豐富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發展一體化保險服務,設計與健康服務新業態發展相適應的多樣化健康保險產品。推出覆蓋國際前沿醫療技術、新藥物、高端醫療器械套用的醫療保險品種。探索開發基於網際網路的健康保險產品和服務,不斷最佳化理賠服務模式,為保單持有人提供醫療、救助、保險賠付及結算等服務,切實為保單持有人提供便捷、個性化、普惠性的保險服務。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針對不同人群開發相關的保險產品,提高居民商業健康保險的參保率。探索家庭醫生團隊、醫療機構、健康諮詢機構、健康體檢機構、商業健康保險機構融合發展。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保險”模式發展,打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產業鏈。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完善組織領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實現健康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加快完善市級層面的健康服務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明確牽頭部門,統籌編制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制定健康服務業工作計畫,及時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縣(區)要將本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指標列入政府工作目標和考核內容,明確職責,有序推進各項重點工作。強化跨部門協作,各相關部門要各盡其責,密切配合,合理推進規劃實施。
第二節 強化高位推動
建立“統分結合、權責明確、運轉高效”的協調推進體系。成立臨滄市大健康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長由市人民政府領導擔任,下設“大健康產業辦公室”於市衛生健康委,統籌協調全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各級各部門健全工作機制,定期研究制定專項規劃,工作方案,工作計畫,研究決定大健康產業發展中的重大事項,重大政策,協調重大項目規劃、立項和實施等工作,及時研究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統籌謀劃推進全市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建立責任落實和考核的剛性機制,探索大健康產業發展正面引導和負面清單相結合的管理方式,實行產業重點任務推進情況,半年通報和會商,一年一評估制度,落實各級政府的領導責任、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建立產業發展督查評估機制,以專項督導、監測評估為抓手,加大督促指導力度。
加快推進大健康產業發展相關扶持政策的落實,取消不合理的政策規定,著力從市場準入,財政支持,土地供給,稅收優惠,人才隊伍建設、技術創新、投融資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建立大健康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資大健康產業。建立健全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機制,研究制訂政府購買大健康產業公共產品目錄。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統籌醫療、醫保、醫藥“三聯動”改革,積極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制度建設,推動醫療衛生事業與大健康產業協同發展。進一步簡政放權,著力改善政府服務,簡化項目審批環節。鼓勵支持醫療機構利用現有的資源申辦養老機構,實現醫養融合跨界審批“雙通車”。
開展大健康產業示範縣市、試點鄉鎮創建工作,加快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促進養老產業集群、中醫藥健康產業集群,健康旅遊基地,體育健康基地等建設,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努力打造產業集群(基地)和優勢品牌,促進我市大健康產業步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第三節 搭建支撐平台
搭建科技創新平台。支持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藥物檢驗檢測中心等新型創建平台建設,實現創新新藥物,新型健康產品和健康服務等重點關鍵技術突破。
搭建投融資平台。支持健康產業企業積極運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定向債務融資工具及項目收益票據等創新型債務融資工具籌措資金。鼓勵各類創業投資機構和融資擔保機構對健康產業領域新業態、小微企業開展業務;推動金融和產業資本共同籌資設立健康產業投資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健康產業企業上市,加強債券市場對相關企業的支持力度;把健康產業類項目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方向,鼓勵外資進入健康產業領域。
搭建展示交易平台。定期舉辦健康產業發展大會、合作洽談會、產業博覽會、國內外高峰論壇;探索國內外健康產業領域科技合作、交流新機制和新模式,促進國內外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優勢互補和共建共享。積極宣傳推介我市健康產業投資方向和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臨滄健康產業。
第四節 營造氛圍環境
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打造強勢宣傳陣地和平台,廣泛開展健康知識宣傳,鼓勵開辦健康欄目或節目,開展全民健康教育、健康促進行動,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健康消費觀念,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每年遴選一批在大健康產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單位(組織),優秀企業家和先進個人,並進行廣泛的宣傳報導。定期向社會公布我市大健康產業發展情況和成就,廣泛爭取各方面關注和支持,吸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營造有利於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