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臨滄市人民政府於2022年3月16日印發臨滄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滄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3月16日
  • 發布單位:臨滄市人民政府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民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的通知》(國發〔2021〕11號)和《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雲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的通知》(雲政發〔2021〕30號),結合臨滄實際,制定本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持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快高原特色體育強市建設,推進全民健身科學化進程,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動臨滄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更加豐富均衡,全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持續提高。政府主導有力、行業規範有序、市場活力充沛、社會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逐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動更加普及和豐富,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38.5%;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全面提升,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全市社區普遍建成“15分鐘健身圈”;推動行政村(社區)體育設施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3平方米;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為91.5%;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於2.5名;體育社會組織蓬勃發展,多元化健身服務成為民眾健身的重要供給方式;人民民眾的體育健身意識和身體素養顯著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夯實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服務基礎
1.推進全民健身設施增量提質。實施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盤活城市空閒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設用地,支持以租賃方式供地,倡導土地複合利用。支持建設集文化宣傳、體育健身等功能為一體的基層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在全市範圍內新建或改擴建3個以上體育公園、3條以上全民健身步道、2個以上公共體育場館、2個以上全民健身中心,建設30個以上鄉鎮、街道和100個以上行政村、社區體育設施。加大邊境小康示範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力度。(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文化和旅遊局配合)
2.完善“大健康”步道和健身場所設施建設。整合各類城市慢行道、綠道、健身步道、旅遊步道、登山步道,大力推進覆蓋全市、便民可達的“大健康”步道系統,兼顧步行、騎行、登山、輪滑等健身功能,編制步道規劃需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空間管控要求,與環境整治、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同步設計實施。改造升級符合條件的公共慢行路段,使其具備綜合健身功能。打造相對封閉、設施完備、具備承載大型賽事能力的專業健身步道。(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
3.強化社區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盤活城市空閒用地、公益性用地,支持以租賃方式供地,鼓勵複合用地,規劃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健身場所和設施,統籌考慮學齡前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運動需求。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場所、地下空間、公園綠地、建築屋頂、權屬單位物業附屬空間建設體育運動活動場所。社區遊園內設定10%—15%的體育活動場地。新建居住社區建設一片不小於800平方米的多功能運動場地,配置5人制足球、籃球、排球、桌球、門球等球類場地,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實現體育設施全覆蓋。可建改並舉,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善健身設施條件。(責任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教育體育局、市民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殘聯配合)
4.提升公共體育場所服務能力。結合公共衛生、應急避難(險)、消防安全、適老和適殘等需求,規劃公共體育場館建設和改造。完善信息化服務系統,數位化升級改造3個以上公共體育場館,提升場館使用效益。加大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政策和資金使用情況的績效評估力度,強化績效管理結果套用,按照公共文化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規定和要求,落實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政策,探索社會力量承接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等公共體育場館運維形式,提高運營效率。統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下社會和校園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公共體育場館應配置急救設備並開展培訓。(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殘聯、市消防救援支隊配合)
(二)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質量與效率
1.推進體育社會組織深化改革。加強各級體育總會建設,實現縣級體育總會覆蓋率達到100%。加強體育社會組織體系建設,完善以體育總會為樞紐,單項、人群和行業體育協會為支撐,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為主體的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體育社會組織網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社會組織的組建和活動開展,支持體育行業協會、體育俱樂部等基層體育組織承接形式多樣的社區體育賽事活動。推進體育協會健全權責明確、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激勵和保障機制,將運動項目推廣普及作為單項體育協會的主要評價指標,使各級各類體育社會組織成為開展科學健身指導、普及與推廣體育項目、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工作的重要載體。(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民族宗教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配合)
2.提升全民健身科學指導服務水平。建立健全全市科學健身指導體系,積極推進市級、縣(區)級科學健身指導中心建設,完成常態化全民健身統計指標抽樣調查、開展科學健身指導諮詢服務、進行國民體質監測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測驗。開展科學健身宣傳普及活動,普及健康知識,提升城鄉居民體育健身科學素養。建設科學權威的健身方法庫、宣傳平台和線上培訓平台,推廣體質健康測定、運動處方、健身諮詢等服務。(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衛生健康委、市總工會、團市委配合)
3.進一步最佳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持續開展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加大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從業人員的培養力度。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志願服務制度,鼓勵運動員、體育教師、專業體育人員以及具有運動醫學背景人員參與社區健身指導。推動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技能提升納入勞動技能崗位培訓,探索設定社會體育指導員公益性崗位。(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文明辦、市民族宗教委、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配合)
4.搭建科學健身智慧化服務平台。推進“網際網路+健身”服務,打造一批民眾便捷參與的線上賽事活動,支持開展智慧型健身、雲賽事等新興運動。搭建全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台,提供體育場所查詢、賽事活動查詢、公共體育場館預定、國民體質測定、科學健身指導、社會體育指導員查詢預約等信息服務,逐步完善臨滄體育旅遊信息服務平台。積極引導高校和企業加強全民健身領域有關科研攻關和技術開發。做好全民健身系統和個人相關信息安全保護工作。(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委網信辦、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遊局配合)
5.推進全民健身文化建設。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引導大眾養成運動習慣,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大公益廣告創作和投放力度,弘揚體育精神,講好民眾身邊的健身故事。持續推進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推廣,以雞棕陀螺、磨盤陀螺等民族體育運動為示範,深化體育文化建設,將全民健身相關指標納入文明城市、衛生縣城(城市)創建和美麗縣城評選內容,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廣電局配合)
(三)組織更加豐富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1.開展全民健身多元賽事活動。制定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計畫,廣泛開展適合各人群、地域和行業的健身活動,提高參加體育鍛鍊人群數量。在全民健身日、傳統和民族節日等時間節點,倡導全社會積極參與和開展健身賽事活動。持續開展迎新登高、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動、農民豐收節、冬季運動、大眾籃球爭霸賽、廣場舞等民眾性體育賽事活動,扶持推廣具有臨滄特色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及民俗傳統體育項目。開展“七彩雲南全民健身”特色活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籃、排、足、羽、網、桌球等球類運動業餘聯賽,組織民眾性冬季項目和縣域足球推廣普及活動,推動開展健身氣功、武術、棋類、龍舟、射箭、藤球、陀螺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民間交流交往活動。組織適合殘疾人參與的健身活動。規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報備、舉辦、安全保障、績效評價等服務標準,統籌做好賽事活動舉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外辦、市民族宗教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配合)
2.廣泛開展科學健身普及、推廣活動。持續開展愛國衛生專項行動,推廣普及廣播體操、民族健身操(舞)、健身氣功等工間操。大力推廣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網路賽事活動,推動更廣泛的人群參與科學健身,組織形式多樣的社區運動會,在農閒時節、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展農民健身活動。發揮各級老年人體育協會作用,組織老年人參加各類老年人體育健身賽事活動,促進運動康養。發揮各級工會、團委、婦聯、殘聯、體育協會等團體的組織引領作用,帶動職工、青年、婦女、殘疾人等群體開展各類適宜性健身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配合)
3.加強民族體育工作開展力度。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繁榮發展,加快建設雲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夯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礎、提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技水平、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全民健身深度融合。組團參加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培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探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後備人才選拔培養模式,鼓勵各級各類院校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校園體育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民族宗教委配合)
(四)推動全民健身融合發展
1.推動體育教育融合發展。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確保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大力發展校園足球,推進圍棋、科技體育模型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工作。持續支持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體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繼續做好各級各類學校開展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傳統體育項目學校、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等工作。大力培養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規範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建設及培訓活動開展,鼓勵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支持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為學校活動提供指導。(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2.推進體育旅遊融合發展。結合地域文化特色、生態環境、民風民俗等,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體育旅遊精品景區、線路、賽事、目的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創建省級、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建設體育旅遊景區、體育旅遊度假區和沿邊跨境體育旅遊線路。持續開展臨滄“摸你黑”半程馬拉松、“一帶一路·七彩雲南”系列國際賽事品牌和雲南戶外運動嘉年華品牌。努力打造中緬國際汽車拉力賽、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電站庫區垂釣、野水漂流等體育休閒項目;開發山地騎行、戶外拓展、攀岩徒步、低空運動等山地特色旅遊項目;推廣龍舟、鬥牛、武術、舞龍、藤球、獨竹漂等民族體育旅遊項目。積極創建全民健身示範村,以“旅遊觀光+戶外運動+賽事體驗”為主題,培育一批體育旅遊精品項目,擴大體育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鼓勵各縣(區)加強傳統運動空間向體育消費空間轉換。(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發展改革委、市民族宗教委、市文化和旅遊局、市消防救援支隊配合)
3.促進體育衛生融合發展。探索運動處方納入人群體質健康干預計畫、國民體質測定納入健康體檢、運動處方師在社區醫院志願服務等體衛融合試點工作路徑,開展針對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椎側彎等問題的運動干預,推進體育和衛生健康部門協同的運動促進健康工作模式。逐步推進體衛融合服務機構向基層延伸,推廣體質健康測定、運動處方、健身諮詢等科學健身服務。(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市衛生健康委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各級全民健身聯席會議作用,推動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責任清晰、分工明確、齊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協調解決全民健身重大事項和重大問題,對落實全民健身實施計畫進行跟蹤評估和督促指導。各縣(區)人民政府應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全民健身重點工作納入政府民生實事。
(二)強化宣傳引導
加大宣傳力度,構建我市全民健身宣傳新矩陣,線上線下齊動員,宣傳推廣全民健身政策法規、科學健身知識方法、典型案例、先進經驗、先進人物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公益宣傳。充分挖掘本地體育文化資源,發揮地方品牌特色,有效整合傳統體育項目、體育名人、品牌賽事等,傳播民族體育文化,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加強經費保障
各縣(區)要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經費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全民健身工作,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力度,拓展經費來源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縣(區)人民政府要加大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投入。各級教育體育主管部門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應合理合規納入年初部門預算編制,統籌用於全民健身事業。
(四)壯大人才隊伍
拓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渠道,加大健身指導、組織管理、科研開發、宣傳推廣、志願服務等方面人才培養供給。加強青少年體育管理、體育社會組織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骨幹、賽事組織、應急救援等領域的專項人才培養。堅持基層服務導向,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探索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庫制度,暢通全民健身人才流動渠道,促進區域人才協調發展。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推進全民健身服務領域職業教育。
(五)強化評估指導
各縣(區)要加強對本級全民健身重點工程、政府民生實事等項目的督促指導。各級體育主管部門要牽頭不定期對全民健身實施計畫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指導、全面評估,評估結果報本級人民政府。

政策解讀

一、《實施計畫》出台的背景和意義
實施全民健身是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提升全民健康素養,需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為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的通知》(國發〔2021〕11號,以下簡稱《全民健身計畫》),省政府印發了《雲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的通知》(雲政發〔2021〕30號,以下簡稱《全民健身實施計畫》)。為落實貫徹落實國務院《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計畫》以及省政府《全民健身實施計畫》的具體舉措,我市制定了《臨滄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計畫>》,提出了新時期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為我市“十四五”時期開展全民健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勾畫了藍圖。進一步發展我市全民健身事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全市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培養全市人民的健康生活方式,為建設體育強市、健康臨滄服務。
二、《實施計畫》明確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發展目標
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幸福生活的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實施計畫》提出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更加豐富均衡,全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全民健身活動更加普及和豐富,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38.5%;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全面提升,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全市社區普遍建成“15分鐘健身圈”;推動行政村(社區)體育設施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3平方米;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為91.5%;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於2.5名;體育社會組織蓬勃發展,多元化健身服務成為民眾健身的重要供給方式;人民民眾的體育健身意識和身體素養顯著提升。
(二)主要任務
包括四個方面的15條具體工作任務。每一條都明確了牽頭部門、縣(區)政府和配合各單位的工作職責。一是在“夯實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服務基礎”中提出了“推進全民健身設施增量提質”“完善‘大健康’步道和健身場所設施建設”“強化社區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提升公共體育場所服務能力”等4個方面的任務;二是在“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質量與效率”中提出了“推進體育社會組織深化改革”“提升全民健身科學指導服務水平”“進一步最佳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搭建科學健身智慧化服務平台”“推進全民健身文化建設”等5個方面的任務;三是在“組織更加豐富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中提出了“開展全民健身多元賽事活動”“廣泛開展科學健身普及、推廣活動”“加強民族體育工作開展力度”等3個方面的任務;四是在“推動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提出了“推動體育教育融合發展”“推進體育旅遊融合發展”“促進體育衛生融合發展”等3個方面的任務。以上四方面15條具體工作任務是結合臨滄實際,參照《全民健身計畫》和《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制定出我市的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三、《實施計畫》的特色和亮點
(一)全民健身工作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實施計畫》充分展現臨滄少數民族特色和戶外運動資源優勢,在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進程中,實現大眾體育健身更加生活化,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形式多樣化。在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發展民眾體育進程中,體育基礎設施增量提質中,推動健身場地設施覆蓋更為均等化,城市普遍建有15分鐘健身圈,各地公共體育設施顯著提升。公共體育設施利用逐步合理化,多方位管理存量,在管理、維護、開放上轉變。在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進程中,推動體育對外交流國際化,重點打造沿邊地區、跨境體育交流活動和比賽。
(二)打造“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工程”民生品牌。在體育設施建設方面,繼續推進體育設施基礎建設,新建一批適應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使用的體育設施,鼓勵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活動場地。合理利用臨滄優質戶外運動資源,加大社會足球場地供給。在組織建設方面,推進體育社團組織發展社會化、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志願服務長效化和健身指導服務便民化。在活動開展方面,以全民健身日、傳統和民族節日為時間節點,倡導全社會積極參與和開展健身賽事活動。持續開展迎新登高、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動、農民豐收節、冬季運動、大眾籃球爭霸賽、廣場舞等民眾性體育賽事活動。
(三)著力解決制約臨滄全民健身發展的場地設施問題。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實施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盤活城市空閒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設用地,支持以租賃方式供地,倡導土地複合利用。《實施計畫》提出要整合各類城市慢行道、綠道、健身步道、旅遊步道、登山步道,大力推進覆蓋全市、便民可達的“大健康”步道系統,兼顧步行、騎行、登山、輪滑等健身功能,編制步道規劃需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空間管控要求,與環境整治、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同步設計實施。構建(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全市社區普遍建成“15分鐘健身圈”。推動行政村(社區)體育設施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3平方米。提出完善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研究配套政策鼓勵中小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要求各地進做好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
四、《實施計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各級全民健身聯席會議作用,推動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責任清晰、分工明確、齊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協調解決全民健身重大事項和重大問題,對落實全民健身實施計畫進行跟蹤評估和督促指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全民健身重點工作納入政府民生實事。
(二)強化宣傳引導
加大宣傳力度,構建我市全民健身宣傳新矩陣,線上線下齊動員,宣傳推廣全民健身政策法規、科學健身知識方法、典型案例、先進經驗、先進人物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公益宣傳。充分挖掘本地體育文化資源,發揮地方品牌特色,有效整合傳統體育項目、體育名人、品牌賽事等,傳播民族體育文化,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加強經費保障
各地要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經費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全民健身工作,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力度,拓展經費來源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縣(區)人民政府要加大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投入。各級教育體育主管部門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應合理合規納入年初部門預算編制,統籌用於全民健身事業。
(四)壯大人才隊伍
拓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渠道,加大健身指導、組織管理、科研開發、宣傳推廣、志願服務等方面人才培養供給。加強青少年體育管理、體育社會組織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骨幹、賽事組織、應急救援等領域的專項人才培養。堅持基層服務導向,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探索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庫制度,暢通全民健身人才流動渠道,促進區域人才協調發展。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推進全民健身服務領域職業教育。
(五)強化評估指導
各地應加強對本級全民健身重點工程、政府民生實事等項目的督促指導。各級體育主管部門要牽頭不定期對全民健身實施計畫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指導、全面評估,評估結果報本級人民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