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陽江市人民政府於2022年12月30日印發陽江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江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12月30日
  • 發布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
全文,

全文

為促進我市全民健身活動開展,推動我市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全民健身條例》(國務院令第560號)、《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國發〔2021〕11號)和《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粵府〔2021〕80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國家戰略,把握好粵港澳承辦2025年全運會的歷史機遇,深入推動場地設施布局建設、賽事活動引入實施、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全民健身交流合作等重點工作,不斷擴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優質供給,精心構建以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大格局。
  (二)主要目標
  著力推進場地設施更加均衡最佳化,賽事活動更加豐富多樣,社會組織更加規範健全,科學健身更加廣泛普及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達到或超過廣東省平均水平。到2025年,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6平方米以上,每萬人擁有足球場達到0.9塊,各縣(市、區)城區實現10分鐘健身圈全覆蓋,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實現公共體育設施全覆蓋。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免費低收費開放率達到100%,具備開放條件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達到65%以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於3名,每萬人擁有體育社會組織不少於0.4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0.5%以上,國民體質達標率達到93%以上。
  二、主要任務
  (一)實現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突破
  貫徹落實《關於加強廣東省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民眾體育的實施意見》,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推動民眾體育蓬勃開展,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貫徹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畫,重點推進各縣(市、區)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補短板建設,完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標準化建設,重點推動體育公園、小型足球場、多功能運動場(室)、健身步道等建設。到2025年,全市新建體育公園不少於2個,各縣(市、區)均建有“兩場一館一池一中心”(體育場、全民健身廣場、體育館、游泳池、全民健身中心),新建足球場(標準11人制足球場、非標準7或8人制足球場、5人制足球場)共27塊和200公里以上的健身步道(登山步道、騎行道)。
  構建體育場地設施更高質量的區域發展新格局,要不斷完善包括文化體育在內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城鄉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滿足各年齡段民眾的休閒鍛鍊需求,紮實開展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激發廣大市民民眾參與文化體育項目的熱情。我市要在2025年底完成全民健身中心建設;陽春市、陽西縣、海陵試驗區重點打造可舉辦國際國內高水平體育賽事的體育場館;江城區、陽東區、陽江濱海新區(陽江高新區)重點依託山地、江河、湖泊等自然條件,結合綠道、碧道設施打造優質的戶外體育運動場地。
  (二)深入實施公共體育場地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體育場館和區域內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全年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時間不少於330天,每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時間不少於35小時;公休日、國家法定節假日、學校寒暑假期間每天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時間不少於8小時;全民健身日全面免費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等全民健身場地所屬的戶外公共區域及戶外健身器材每天免費開放時間不少於12小時。體育場館低收費價格不高於當地市場價格的70%,老年人、殘疾人、學生、軍人、消防救援人員和公益性民眾體育賽事活動收費標準不超過半價。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應覆蓋晨晚練等城鄉居民健身尖峰時段,不得全部安排在用餐高峰等城鄉居民健身需求較低的時段。
  建立健全雙向開放機制,有序推動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為學校開展體育活動提供免費或低收費服務。學校應當在課餘時間和節假日向學生開放體育場地設施,推動具備開放條件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推動具備開放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公眾開放。
  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開放應符合應急、疏散、消防、安全、衛生防疫等相關規定標準。加強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開放使用安全檢查,確保滿足開放要求、符合安全標準,保障使用安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運營和管理,不斷提高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服務質量和運管水平。
  (三)豐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開展“全民健身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城鄉社區”等健身活動,著力打造具有陽江傳統特色的群體賽事與活動,廣泛開展陽江傳統運動項目,提升社會影響力,提高社會融合度,積極推廣武術、桌球等傳統運動進校園,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社會化、生活化、科學化,實現常態化健身活動全覆蓋。以“全民健身日”活動為載體,建立健全有效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延展和擴大全民健身活動的周期和效應。推進全民健身運動會系列活動,確保全市“一月一活動”,即每月至少開展一場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突出“一縣一品”,深度整合串聯各地自然人文資源,因時因地打造各地優勢項目。每個縣(市、區)打造2種以上不同類型的符合當地實際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每種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每年舉辦1次以上,年均組織各級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不少於12場。有條件的行政村每年舉辦1次以上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所舉辦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應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方案(預案)體系,並建立健全專項應急預案和安全保障措施。
  要加強體育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改善訓練條件,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既要重視專業技能訓練,又要加強文化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帆船帆板等優勢體育項目,不斷提高陽江的體育水平;積極開拓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空間體系,開拓陸域、水域、空域運動空間和室內戶外、線下線上運動項目。大力發展風箏、龍舟、帆船(帆板)、廣場舞、健身氣功、太極拳等時尚休閒體育運動。
  引導民眾積極參與全國性、區域性、綜合性民眾運動會和節慶體育主題活動,開展民眾體育運動水平等級評定。根據職工、婦女兒童、少數民族、青少年、老年人和殘疾人等人群健康需求,普及開展全人群全周期健身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推進居家健身、線上健身和雲端賽事,創新促進體育賽事活動服務保障和監管機制,使參加體育健身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
  (四)規範體育社會組織生態
  規範體育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結構、信用管理體系和誠信自律建設。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優惠使用公共資源。加強各級體育社會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體育社會組織服務社會作用。到2025年,全市每萬人擁有體育社會組織不少於0.4個。
  全面推動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入章和黨組織規範化建設,強化意識形態領域引導監督,全力促進體育社會組織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進一步鞏固規範體育社會組織法人治理結構,完善體育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結構、信用管理體系和誠信自律體系建設。規範市級體育社會組織名稱管理,確保體育社會組織在同一地域、同一業務範圍內的代表性、專業性、權威性;加強市級體育社會組織負責人人選審核,確保發起人代表性和會員廣泛性。
  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可按程式將社會體育培訓、體育賽事活動、體育展演、體育服務以及組隊參加上級體育賽事活動等事項委託給市級體育社會組織承接;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為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提供指導;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優惠使用國有資產,在明晰產權歸屬基礎上,按照所有權、使用權相分離的原則,鼓勵將閒置的體育場地附屬設施等國有或集體所有資產,通過無償使用等優惠方式提供給體育社會組織開展全民健身公益活動。
  (五)提升科學健身服務水平
  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政策制度建設,建立上崗激勵機制,加強組織網路和信息平台建設。加大培訓力度,擴大隊伍規模,最佳化隊伍結構,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上崗率。組織引導社會體育指導員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宣講科學健身知識、傳授體育技能、指導使用體育設施等。舉辦社會體育指導員展示和交流活動,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水平。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於3名。
  完善國民體質監測體系,開展國民體質監測活動,擴大體質測定覆蓋人群,定期公布監測結果。“十四五”期間,市級指導站年均開展國民體質監測不少於3000例,縣級指導站不少於1000人。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測驗活動,推廣使用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電子證書。
  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鼓勵醫護人員參與科學健身指導工作,推進科學健身進醫院,推動社區醫院和體質測定指導站融合建設。開展體質檢查和身體測試,探索將體質測定相關指標納入日常體檢範疇,開具運動處方。
  (六)著力促進重點人群健身活動開展
  促進青少年健身活動開展。強化學生運動技能培養,落實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鍛鍊制度,促進青少年熟練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穩步提高。深入推進青少年健康工程,實施青少年體育健康包,開展針對近視、肥胖、脊柱形態不良等突出問題的科學預防和運動干預,廣泛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進一步發揮群團組織的優勢和特色,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體育鍛鍊活動。
  促進老年人健身活動開展。充分發揮老體協的作用,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項目和賽事活動,建立體育、民政和醫療的聯動機制,探索老年人體醫養融合發展模式。提供適老化的健身器械,設定專屬健身空間,提供健身活動項目指導和慢性病干預等健身服務。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文化體育事業和產業發展上下更大功夫,統籌協調,科學規劃,著力解決好當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七)創建體育產業新業態
  要進一步發揮陽江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加大對風箏、書法、漆藝等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弘揚和推廣,豐富文創活動、開發文創產品、推動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營造有利於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激發包括國有、民營企業等多元市場主體活力,盤活各類體育資源,不斷增加體育市場供給。支持引進高水平重大賽事,吸引國際、全國性的體育組織落戶或設立分支機構。積極培育體育競賽表演市場主體,鼓勵社會參與培育或贊助知名賽事、場館、俱樂部等體育品牌。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積極支持公益性民眾健身消費。加快推動“體育+”跨領域融合發展,促進體育與健康、文化、旅遊、教育、養老等產業融合,大力培育體育消費市場。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創新適合體育產業發展特點的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對相關體育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給予支持。
  (八)深化實施全民健身領域交流合作推廣
  加強城市間體育社會組織合作交流,鼓勵和支持我市具有影響力的體育界人士加入國家級、省級體育社會組織。增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全民健身交流,積極參加第十六屆省運會民眾體育組賽事,提昇陽江體育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充分發揮市、縣兩級文化廣電旅遊體育機構融合的優勢,以影視、音樂、詩歌、攝影等文化作品樹立、推廣基層健身榜樣,引領全民健身事業發展。邀請體育知名人士作為體育健身推廣大使,積極進行對外體育交往,讓陽江體育文化成為陽江城市的亮麗品牌,用體育講好陽江故事。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年度工作報告,將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強化各級體育工作聯席會議職責,定期召開會議,協調解決全民健身重大事項和重大問題。抓住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契機,最佳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完善我市全民健身信息發布、溝通、反饋平台,最佳化全民健身基礎數據信息統計。加強全民健身安全監督管理,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檢查評估工作。
  (二)加大體育資金投入
  增強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財力保障,統籌安排一般公共預算資金和政府性基金用於全民健身事業。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發展全民健身的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優先支持補短板、強弱項項目,重點支持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全民健身重點項目。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全民健身工作,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力度,拓展經費來源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機制。強化績效管理,確保財政資金投入規模、結構、績效與全民健身發展目標相匹配。
  (三)加強體育人才隊伍建設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不斷發展壯大全民健身人才隊伍規模,最佳化隊伍結構,提升人才質量。加大培養力度,將全民健身人才納入全市人才培養範圍。開展體育教練員職稱評定工作。堅持基層服務導向,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建立社會體育特派員制度,暢通全民健身人才流動渠道,促進城鄉人才協調發展。加強與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推進全民健身服務職業教育。
  (四)加強信息化建設
  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移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5G 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有效融入全民健身服務管理,提升場地設施、體育組織、體育活動、健身指導、體質測定、志願服務等基本信息服務水平。套用新媒體、移動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和手段,進行廣泛宣傳,提升全民科學健身意識。鼓勵企業參與全民健身科技創新,支持與高校合作提升技術創新科研力量。
  四、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列入政府年度重要議事日程,常抓不懈推動工作落實,要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政區域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強化統籌協調、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社會動員,明確責任分工,細化目標任務,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針對短板弱項,細化配套政策措施,確保重要指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落地落實。
  (二)加強監督指導
  加強全民健身安全監督管理,統籌做好賽事活動舉辦和疫情防控工作,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檢查評估工作。建立健全適應新發展階段要求的實施計畫監管考評體系,加強事前、事中、事後監督,發揮媒體等社會力量的監督作用,在 2025 年對我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推進情況進行全面評估。
  (三)加強宣傳引導
  完善我市全民健身信息發布、溝通、反饋平台,最佳化全民健身基礎數據信息統計。加大宣傳力度,構建我市全民健身宣傳新矩陣,通過線上線下齊動員,宣傳普及全民健身政策法規、科學健身知識方法、典型案例、先進經驗、先進人物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公益宣傳。充分挖掘各地體育文化資源,發揮地方品牌特色,有效整合陽江傳統體育項目、體育名人、品牌賽事等,傳播陽江體育文化,弘揚中華體育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