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海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6月28日印發海東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東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6月28日
  • 發布單位:海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全文

為加快發展全民健身事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快健康海東和高原體育強市建設。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的通知》(國發〔2021〕11號)和《青海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青海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2021—2025年)的通知》(青政〔2021〕77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實施計畫: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嚮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展示海東新形象等方面的綜合價值和多元功能,緊緊圍繞健康海東建設這一主線,大力弘揚海東精神,持續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全力推進“五個新海東”建設。
二、重要目標
到2025年,全市人民民眾的體育健身意識、素養和體質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經常參加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0%,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7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名,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到91.5%。
三、主要任務
(一)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依據《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青海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完善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盤活城鄉空閒土地,鼓勵依法依規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設用地建設健身設施,在不妨礙防洪、水利工程、供水安全以及符合濕地保護有關規定等前提下,可依法依規在河道湖泊沿岸建設健身步道(騎行道)等。到2025年,全市新建體育公園不少於3個,按體育公園標準建設的用地不低於公園總面積的15%。在公園、山體、湖畔、河畔、街區、綠化林地等公共區域規劃,建設3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登山步道和騎行道,新建城市綠道20公里以上。完成海東市體育公園、互助縣文化體育公園、化隆縣群科新區體育公園、循化縣文體中心、民和縣全民健身中心、化隆縣全民健身中心、海東市城市核心區沿湟水河健身步道等重點體育項目。制定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畫,加大對社會力量投資建設體育健身場地設施的支持力度。繼續落實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向公眾開放申報工作,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公眾開放,加強對公共體育場館開放的督導檢查。實施體育健身工程更新疊代工程,實現農牧民體育健身工程器材和達到使用年限的全民健身器材全部更新升級。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將全民健身設施特別是戶外健身器材的日常管理、維護、維修納入屬地管理格線,確保各類健身設施安全、正常使用。
(二)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在承辦好市級體育賽事的基礎上,依託海東市獨特的自然環境優勢,積極申辦大型體育賽事。大力引導騎行、徒步、汽摩等運動,規範發展登山、越野跑、滑雪、漂流等戶外賽事,打造特色體育品牌,促進體育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普及“三大球”、桌球、羽毛球等項目,提高運動水平,打造海東市籃球聯賽、足球聯賽為引領的單項聯賽體系。各縣區以“一縣一品牌、一鄉一特色”的賽事特點,積極打造全民參與的精品賽事。樂都區以海東市體育中心為基礎,積極承辦國內大性體育賽事活動。大力開展“北山跑馬、南山射箭”傳統體育賽事。圍繞羽毛球、籃球、桌球等優勢項目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平安區在現有的體育公園和全民健身中心等大型體育場館的依託下,繼續做好海東市“河湟杯”全省足球聯賽等賽事,廣泛開展足球運動,大力發展足球事業。民和縣以“青海東大門”的地理優勢和國家“蘭西”城市群建設布局區位優勢,打造“南籃北箭”“全域武術”等重點體育賽事。互助縣緊緊圍繞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重點打造互助特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以七彩互助·美麗鄉村游和西寧——互助腳踏車漫遊道、南門峽體育旅遊、互助北山戶外活動為輔助的體育旅遊休閒產業,積極引進國內外網球體育賽事。化隆縣做大做強青海·海東沿黃河馬拉松賽事、“決戰黃河”世界自由搏擊爭霸賽等蘊含黃河文化的體育賽事活動和射箭精英邀請賽、“杏花徒步旅遊節”汽車越野拉力賽等品牌賽事活動,促進體育賽事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循化縣以持續打造國際男籃爭霸賽、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兩大國內品牌體育賽事為引領,積極打造“籃球之鄉”一地一品體育賽事。
(三)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組織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測試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建立海東市全民健身專家庫,開設線上線下科學健身大講堂。大力指導和推廣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網路賽事活動。加大全民健身公益廣告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普及科學健身和健康知識。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力度,擴大隊伍規模,打造一支複合型社會體育指導員骨幹隊伍,提高指導服務率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組織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新興時尚運動項目、大眾型運動項目“下鄉入村,進城入區”培訓工作,擴大運動項目普及面。弘揚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精神,組建體育社會志願者隊伍,開展線上線下志願服務。
(四)激發社會體育組織運行活力。落實《推進體育社會組織建設實施方案》,制定體育社會組織發展扶持引導政策。完善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機制。完善市體育總會聯繫服務體育協會、加強業務指導、強化行業自律等方面的工作機制。健全規範縣區體育總會、農牧民體育協會、老年人體育協會和社會體育指導協會,健全完善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4+X”模式。轉變體育協會管理方式,明確向體育協會轉移或可委託承擔事項。
(五)促進重點人群健身活動開展。貫徹落實體育總局和教育部《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深入實施體教融合,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模式,整合原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體育特色學校,與教育部門聯合申請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立體育與衛健等部門協同共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工作機制。組織開展體衛融合試點工作。開放青少年各類集訓活動,接納在校學生在課餘時間參加,推動社會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向學生開放,促進學校體育水平提高。加強學校體育,以“陽光體育”“體育大課間”為抓手,加快推進各類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青少年戶外營地建設與發展。組織開展各級學生運動會、青少年體育夏(冬)令營等活動,實施“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進校園”和“冰雪進校園”行動計畫。普及發展籃球、排球、足球、滑雪等運動項目。鼓勵在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中深入推行工間操、眼保健操等活動,舉辦職工運動會、桌球、羽毛球、籃球等職工單項賽事活動。完善公共健身設施無障礙環境,支持舉辦各類殘疾人體育賽事和農牧民體育賽事活動,開展殘疾人康復健身活動。提高健身設施適老化程度,推廣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健身休閒項目,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賽事活動,舉辦老年人運動會。推動農牧民、婦女等人群健身活動開展。
(六)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規劃新建或擴建一批民族傳統射箭場地,配備一批適應民眾需求的健身設施。培養一批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專業人才,創新和培育民族傳統體育新品牌,積極舉辦傳統射箭、民族式摔跤、武術、賽馬等傳統體育賽事活動。傳承發展輪子秋、押加等民族傳統體育“非遺”項目,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進社區。充分挖掘、整理、推廣民族體育和民俗民間體育項目,如土族輪子秋、土族安昭、土族“花腰帶”、拔腰、拔棍、武術、太極(劍、拳、扇)、秧歌、高蹺、旱船、踢毽、風箏、舞龍舞獅等。加強對民族、民間體育的扶持與推廣,使其融於時代,更具生命力,更易於在大眾中推廣。將民間傳統體育與景區和鄉村旅遊建設相結合,以“體育+”的手法,為景區和星級鄉村旅遊接待點提供民間傳統體育演藝和民間傳統體育活動體驗的服務和產品,提升民間傳統體育的發展活力。  
(七)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深化落實“健康海東,全民參與”,開展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在貼近全民健身需求的同時,注重體育運動大眾化、多元化與專業性的有機結合,在保持競技水平的基礎上,以體育賽事為紐帶,促進海東市體育文化交流。發揮政府積極引導、社團主動作為、企業參與市場化的組合優勢,自上而下地發動全市人民參與,調動社會各方的參與積極性,營造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
(八)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做優冰雪運動產業,重點發展樂都瞿壇國際滑雪場、互助彩虹部落冰雪遊樂場、平安區蓮花山滑雪場和民和七里花海滑雪場等冰雪產業,拓展產業鏈,營造“人人參與冰雪、人人支持冰雪”氛圍,打造青海東部冰雪產業基地建設,帶動全市人民參與冰雪運動,提高人民民眾主動參與冰雪運動意識。打造海東市冬季冰雪運動體育品牌賽事活動,做好“體育+”文章。二是開發運動休閒遊、品牌賽事游、景區度假康體游、極限挑戰探險游、高原民俗體育游等體育旅遊項目,在“吃、住、行、游、購、娛”要素完善的基礎上,加快向核心景區、主題公園、旅遊綜合體和“運、健、學”新業態邁進。推動體育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逐年擴大體育旅遊產業規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建立多元保障體系。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各級人民政府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作用,推動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各縣區人民政府應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出台本地區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完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積極支持民眾健身消費,鼓勵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引導經營主體提供公益性民眾體育健身服務。
(二)健全制度,依法推進政策法規建設。完善市、縣級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各縣區要圍繞全民健身工作的部門聯動工作機制,推行全民健身工作項目化,將全民健身工作與地方現有的相關政策、目標、任務相對接,通過社會組織調動社會、市場資源,整合推進工作。建立全民健身評價體系,依據國家相關政策,各縣區結合實際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地方標準,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進一步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等法律法規。規範政府部門的職責,依法行政,切實維護民眾參與體育健身的權益。要建立統籌規劃、政策引導、組織協調、提供服務等方面的機制和制度,加強執法和監督檢查,提高法治水平,做好全民健身的長效管理。加強全民健身行政執法和法治宣傳。
(三)最佳化隊伍,加大體育人才培養力度。為海東市建設高原體育強市提供人才保證,實施人才強體戰略,統籌推進體育重點領域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建設社會體育指導員、全民健身志願者、退役運動員、體育社會組織帶頭人、健身榜樣、智庫專家、媒體專家等為核心的全民健身人才隊伍體系,建立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機制和培育基地。進行資源整合,選拔優秀人才,將現有基層體育和教育系統隊伍進行綜合分析,通過人才整合,增補高素質專業人才,最佳化人才隊伍結構,特別要培養充實各個領域的帶頭人,有針對性地引進一批優質特殊人才,建設一支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的隊伍,擔當起體育事業建設的重任。加大民間健身示範人物、領軍人物的挖掘和扶持力度,加大基層管理和工作人員的榜樣人物培育力度。重點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教練員等專業人才,努力提高我市體育專業從業人員數量和水平。支持退役運動員再就業培訓,鼓勵退役運動員從事全民健身工作,鼓勵社區聘用體育專業人才從事民眾健身指導工作。
(四)明確責任,加強全民健身安全保障。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釐清舉辦各類健身活動、民眾性體育賽事的安全責任,加強全民健身安全保障。對各類健身設施的安全運行加強監管,鼓勵在公共體育場館配置急救設備,確保各類公共體育設施開放服務達到防疫、應急、疏散、產品質量和消防安全標準。加強對高危險體育項目、高風險賽事活動的審批、備案和事中事後監管。堅持防控為先,堅持動態調整,統籌賽事活動舉辦和新冠感染疫情防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