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大連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是大連市發布的有關於健身計畫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連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 發布單位大連市人民政府
  • 檔案編號:大政發〔2021〕23號
檔案全文,內容解讀,規劃要求,

檔案全文

“十三五”時期,在大連市委、大連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及社會各界的參與下,大連市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城鄉居民體育意識和健康意識不斷增強,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到50.2%,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77平方米,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廣泛開展,體育社會組織活力增強。同時,全民健身發展不平衡、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不充分等問題仍然存在。為推動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民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條例》(國務院令第560號)和《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國發〔2021〕11號檔案印發)以及遼寧省有關要求,結合大連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著眼體育強市建設,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全民健身全面、均衡、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展示城市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綜合價值與多元功能。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與體育強市相適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城鄉居民健身更加便利,體育健身意識、體育素養和體質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具有地域特色的運動項目參與人數持續提升,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豐富多元,科學健身指導更加普及,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到52%,城市社區建成10分鐘健身圈,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2平方米以上。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提高有效供給能力
1.完善健身場地設施網路。按照配置均衡、規模適當、彰顯特色、方便實用、安全合理的原則,開展健身設施補短板行動,加快完善區市縣(先導區)、街道(鄉鎮)和社區(行政村)級全民健身設施網路。落實國家關於城市體育用地建設指標,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和城市更新項目,利用城市空閒地、邊角地、公園綠地、廠房等場地,因地制宜布局口袋式體育公園、健身苑點、球類設施等小型多樣的健身設施。支持在商業街區、園區、文化和旅遊場所等區域配套健身設施。加強新建居住區和社區按標準配建民眾健身場地設施的管理。最佳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布局,促進城鄉公共體育服務均衡發展。
2.推進健身場地設施提檔升級。結合大連城市定位,逐步推進健身場地設施向系統化、時尚化、智慧化方向發展,積極打造優質、專業、生態和諧的健身場景。支持區(市)縣級游泳館、體育場、體育公園建設,到2025年,每個區市縣(先導區)新建或改擴建1個以上大型特色健身廣場或大中型多功能運動場,建有1個特色體育公園。結合大連“山海相依、城水相融”的自然景觀特色,加快沿海沿灣活力綠道、半山漫道、濱河運動綠道建設,完善海洋公共體育設施、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增強城市體育主題元素,構建體驗豐富的慢行和健身系統,形成生態健身休閒帶。建設一批民眾滑冰場。落實健身設施科學配建標準,加快老舊健身設施更新換代。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智慧化改造,提高場地設施技術含量。新建100條以上智慧型健身路徑,探索建設覆蓋主城區的智慧健身步道,打造城市公共體育服務新名片。
3.提高健身場地設施有效供給能力。開展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提升行動,加強場館面向青少年、老年人和殘障人群開放服務。積極盤活健身場地設施存量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場地設施建設運營,提升場地設施使用效益。持續推動學校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滿足民眾健身需要。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對體育場地進行物理隔離改造,加強開放服務管理。落實體育場地設施屬地運營管理責任,全面加強場地設施日常管理和巡查維護工作,保障設施正常使用、安全使用。
(二)鞏固發展健身賽事活動,打造全民健身品牌
1.健全全民健身活動體系。充分發揮各級政府、體育社會組織、商業體育組織等多元主體積極性,努力構建形式多樣、貼近生活、豐富多元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廣泛組織徒步、路跑、廣播體操、廣場舞、健身氣功、太極拳(劍)、毽球、釣魚、智力運動等民眾喜聞樂見、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深入開展籃球、排球、桌球、羽毛球、網球、游泳、腳踏車、體育舞蹈等競技性強、普及面廣的運動項目;積極培育馬術、電子競技、攀冰、賽艇、帆船帆板、房車露營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徵的運動項目;支持開展智慧型健身、虛擬健身等新興健身運動方式。
2.發展地域特色運動項目。遴選推廣具有地域特色、有發展潛力、有比較優勢的運動項目,普及運動項目文化,發展運動項目人口。持續推廣足球運動,深化縣域足球典型培育,完善足球場地設施供給,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足球活動,培育業餘足球品牌賽事。充分發揮大連得天獨厚的濱海地理優勢,積極開發海洋體育運動項目,拓展“藍色體育”空間,以海洋民俗體育、海洋休閒體育為主要內容,發展海上運動項目、海中運動項目、灘涂運動項目、海島運動項目,大力舉辦海洋體育賽事活動,打造海洋體育品牌。加快推廣冰雪運動項目,支持建設室內外冰雪運動場地設施,著力打造大眾冰雪季、全民冰雪運動會等品牌活動,做好冰雪惠民服務,吸引帶動更多民眾參與冰雪運動。
3.持續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實施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鞏固拓展工程,傳承發展市、區(市)縣級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開展“一區(市、縣)多品”創建活動,穩定市級以上健身品牌賽事活動在50項左右,推動區(市)縣級健身品牌賽事活動持續增量提質。鼓勵支持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持續舉辦健身賽事活動,形成品牌。發揮大連體育示範引領作用,支持舉辦跨區域賽事活動。精心打造“全民健身日”主題活動,鼓勵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社區運動會、冬季運動會以及覆蓋各類人群的綜合性賽事活動。鼓勵結合大連資源優勢培育或聯合打造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推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有效整合,逐步形成健身賽事活動系列。探索建立品牌賽事活動信息化管理平台,發展線上、網路、視頻等雲端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三)完善科學健身指導網路,提升健身指導水平
1.完善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路。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數位化,系統集成健身設施、科學健身指導、體質監測、健身賽事活動等全民健身大數據,構建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台,形成服務獲取便捷、信息反饋高效的全民健身智慧服務機制。貫徹落實國民體質監測、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制度。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使用、管理、服務工作體系,加快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規模。弘揚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精神,積極孵化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項目。完善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激勵機制,提高志願者上崗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
2.加強科學健身知識普及。建立科學健身指導常態化機制,提升健身指導專業化水平,提高指導服務質量。組建科學健身指導宣講團,開設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面向不同人群的科學健身大講堂,開展健身服務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活動,利用各類傳播媒介特別是移動新媒體向民眾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宣傳科學健身效果,提高公眾健身素養。製作播放全民健身系列科普宣傳片,組織民眾交流學習健身知識。強化全民健身激勵,對接國家標準探索建立“運動銀行”制度和個人運動碼,實施科學運動積分體系。探索建立多方位、完善的運動健身健康體系、運動處方體系、運動風險評估體系、運動監督跟蹤體系,提升全民健身科技服務水平。
(四)培育發展體育健身組織,激發健身組織活力
1.構建體育健身組織網路。持續完善市、區(市)縣兩級體育總會組織,支持有條件的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成立體育總會,推動各級體育總會規範化建設,到2025年,各區市縣(先導區)均建有體育總會。以體育總會為龍頭,培育發展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協會,構建“體育總會、單項體育協會、人群體育協會、健身團隊”的全民健身組織構架。充分發揮各級體育總會的服務與樞紐作用,加大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服務力度,引導各類單項、行業體育社會組織和民辦非企業俱樂部積極創建服務品牌、普及運動項目、發揮引領作用。
2.培育基層體育健身組織。鼓勵支持各行業、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發展民眾性體育健身組織,組建形式多樣的體育俱樂部和健身團隊。鼓勵基於共同興趣愛好組成的自發性民眾健身組織成長,促進“草根”體育健身組織健康發展。採取孵化培育、重點扶持、人員培訓、項目指導等多種途徑和方式,支持民眾身邊的體育健身組織增強活力,提高規範化、專業化水平,更好地服務基層民眾健身。
(五)促進全民健身均衡發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發揮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工會組織和各級職工文體協會作用,推廣廣播體操、工間操,經常舉辦職工運動會等健身賽事活動,引導更多幹部職工參與健身活動。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開展針對青少年近視、肥胖、上肢力量不足等問題的體育干預。合理調整適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設施器材標準,在配備公共體育設施的社區、公園等公共場所,增加適合學齡前兒童身體鍛鍊的設備設施配置。發揮各級老年人體育協會組織作用,推廣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體育健身項目和方法,支持舉辦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提高健身設施適老化程度。繼續辦好殘障人群健身活動,增加殘障人群體育訓練和康復設施,鞏固發展殘疾人體育健身示範點,推廣適宜殘疾人運動的體育項目,推進全民健身殘健融合,使殘疾人感受到關愛、更好地融入社會。強化基層婦女體育組織建設,引導婦女積極參與體育健身活動,提高婦女身心健康水平。加強民族式摔跤、蹴球、珍珠球等少數民族特色運動項目培育、推廣,深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培訓基地建設,推動少數民族健身活動紮實開展。總結推廣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開展農民豐收節、農運會等主題健身活動,示範帶動農民健身活動開展。
(六)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全民健身支撐
1.調整最佳化體育產業結構布局。以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為引領,以振興發展“三大球”產業、海洋體育產業和冰雪體育產業為重點,調整體育產業結構。發揮大連“山海相連”資源稟賦優勢,加快構建“一核兩帶五區海陸多支點”體育產業空間布局,強化優質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支持鼓勵體育創新創業,在健身設施供給、健身賽事活動組織、體育培訓、健身器材研發製造等領域鼓勵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從業者提供具有特色化的體育健身服務。
2.促進全民健身消費升級。探索促進體育健身消費的創新性舉措,滿足多層次、多樣化體育健身消費需求。鼓勵建設山地戶外營地、徒步騎行服務站、運動船艇碼頭等健身休閒設施,利用濱海、山地、濕地等大連獨特的自然資源,打造健身休閒集聚區,推動高端健身休閒消費。大力發展運動項目產業,以大數據、雲平台、虛擬技術等提升消費者健身休閒消費體驗,培育體育網路消費、定製消費、體驗消費等時尚消費,催生更多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加強對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名稱、標誌等無形資產的開發和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重視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商業價值開發。
(七)促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拓寬全民健身領域
1.深化體教融合。認真落實《體育總局 教育部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體發〔2020〕1號),完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努力探索“三大球”、冰雪、海洋體育等特色運動項目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整合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健全分學段、跨區域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規範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建設,鼓勵支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加大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各級各類體校建設力度。支持在連高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開展全民健身課題研究,培養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
2.推動體衛融合。堅持大健康理念,探索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模式,發揮全民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防治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開展體衛融合試點工作,支持建設運動康復中心,推動體衛融合服務機構向基層覆蓋延伸,支持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中設立科學健身門診。鼓勵體質監測與健康體檢融合開展,支持醫療機構試點開具運動處方,推廣常見慢性病運動干預項目和方法。加強體衛融合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體衛融合理論、科技和實踐創新。
3.促進體旅融合。結合文化、旅遊、賽事活動等資源,深挖體育旅遊潛力,不斷滿足民眾健身、旅遊休閒等複合需求。推動建設集體育、商貿、旅遊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鼓勵依託旅遊資源發展體育運動,推廣冰雪、山地戶外、海上、海島、馬拉松等戶外運動項目,豐富體育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強品牌健身賽事活動與旅遊的有機結合,豐富體育旅遊產品和內容,打造大連特色體育休閒旅遊精品路線、精品賽事和示範基地。
(八)推進全民健身文化發展,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
1.加強全民健身文化載體建設。發揮電視、廣播、報刊、網際網路等媒體作用,加大全民健身公益廣告創作和投放力度。鼓勵支持創作體育音樂、體育動漫、體育電影等具有地域特色、時代內涵和體育文化底蘊的全民健身文化作品。大力推廣全民健身典型人物和典型單位,樹立全民健身榜樣,發揮其示範效應。鼓勵支持挖掘整理和傳播大連優秀體育健身文化。
2.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積極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講好民眾健身故事,傳播社會正能量,在全社會營造“常健身、會健身、愛健身”的濃厚氛圍。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以參與健身活動為榮、擁有健康體魄為榮的鍛鍊價值觀。倡導文明觀賽、文明健身等體育文明禮儀。加強全民健身對外交流,推動足球、徒步、武術、冬泳、路跑、羽毛球、桌球、壁球等運動項目“走出去”深化國內國際交流合作。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形成全民健身工作合力
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各級政府發展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務職能,構建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各區市縣政府(先導區管委會)要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出台本地區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各級體育部門要加強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協調指導。財政、發展改革、衛生健康、教育、自然資源、城市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市場監管、文化旅遊、民政、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要結合部門職責落實相關任務。總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和行業體育協會要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共同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各有關部門和行業根據本實施計畫細化本部門、本行業的工作舉措,確保全民健身相關工作有效落實。
(二)拓寬投入渠道,強化全民健身基礎保障
明確各級政府公共體育服務事權和支出責任,各級政府應將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切實保障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投入。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要按照有關規劃與土地政策強化全民健身設施配建標準要求落實。探索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積極運用稅收、價格、規劃、土地等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興辦全民健身公益事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三)加強隊伍建設,保障全民健身人才供給
加快以社會體育指導員、全民健身志願者、體育社會組織帶頭人、體育專業技術人員、媒體專家等為核心的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全民健身人才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和服務質量。探索建設全民健身智庫,支持專業人才和科研力量開展全民健身理論研究、現狀調查、體質健康促進等課題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向民眾體育健身實踐的轉化。創新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模式,暢通培養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養體系和科學評價體系。鼓勵支持退役運動員從事全民健身工作。
(四)建立風險識別防範機制,強化全民健身安全保障
加強對全民健身領域安全風險的排查,積極整治安全風險隱患。鼓勵支持公共體育場館配置急救設備,確保各類公共體育設施開放服務達到防疫、應急、疏散、產品質量和消防安全標準。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防範、應急保障機制。加強全民健身相關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和個人信息保護。堅持防控為先,堅持動態調整,統籌做好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舉辦和公共衛生安全防控工作。
(五)加強過程監管,確保任務有效落實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評估體系,開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第三方評價,研究發布全民健身發展報告。將全民健身開展情況納入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健康城市等創建指標和評估體系。對全民健身重點目標、重點項目實施進度進行專項評估,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到位。2025年,組織對市、區兩級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執行情況進行全面評估,開展社會滿意度調查,評估結果向同級政府報告並向社會公布。

內容解讀

根據實施計畫,大連市將從健身設施建設、健身活動開展、健身指導服務、健身組織培育、重點人群健身活動、體育產業發展、全民健身與相關領域融合發展、全民健身社會氛圍營造等八個方面內容建成與體育強市相適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重點解決五大問題和不足,包括解決“健身難”,補齊民眾身邊健身設施、健身服務短板,因地制宜布局口袋式“體育公園”、健身苑點等;
破解全民健身不均衡,推動優質健身資源向民眾身邊延伸、向基層下沉、向有特色、有潛力的體育項目拓展,最佳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布局;
改善活力不足,鼓勵建設山地戶外營地、徒步騎行服務站、運動船艇碼頭,提升全民健身活力和創新力;
滿足新需求,推進健身場地設施智慧化改造,構建與大連山海景觀相呼應、體驗豐富的慢行和健身系統;
關注特色運動普及,鍛造大連體育發展長板,推廣冰雪、山地戶外、海上、海島、馬拉松等戶外運動項目。
支持創作體育音樂、體育動漫、體育電影等具有大連特色的全民健身文化作品。到2025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到52%,城市社區建成10分鐘健身圈,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2平方米以上。

規劃要求

明確“十四五”時期在城市社區建成10分鐘健身圈、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2平方米以上,更好滿足人民民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