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經池州市政府同意,池州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12月31日印發池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池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1日
  • 發布單位:池州市人民政府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國務院《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和《安徽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民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2%以上,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 2.6 平方米以上,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達到1.1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名,國民體質監測合格率超過 92%。帶動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70億元。
二、主要任務
(一)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
加強場地設施規劃設計。編制實施《池州市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畫》;指導縣區制定公共體育設施專項規劃,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增加場地設施有效供給。升級改造市全民健身中心,啟動市游泳館、市公共體育場規劃建設。東至、石台、青陽縣和貴池區分別完成縣 “五個一”(小型體育館、小型體育場、游泳設施、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體育公園)、區“二個一”(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體育公園)設施補短板項目建設;鄉鎮(街道)完成“三個一”(小型室內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廣場、多功能球類運動場或籠式足球場)設施補短板項目建設;推動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提檔升級。嚴格落實城市社區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標準。全市新建或改擴建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健身廣場、多功能運動場、小型足球場、健身步道、健身路徑等健身場地設施達35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提升設施開放服務水平。落實好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政策,加大場館向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開放的績效考核力度。促進學校體育場館規範有序開放。鼓勵市、縣(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對外開放。建立全民健身設施定期檢修和維護機制,消除安全隱患。(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二)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豐富市民賽事活動供給。積極參與省“四球一舞”三級聯賽、省“社區運動會”等民眾體育賽事活動,促進各類人群廣泛參與全民健身運動。持續開展紀念毛澤東同志“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題詞、全民健身日等主題活動。積極開展民眾性冰雪運動,到2025年實現23.4萬人次上冰雪。大力發展足排籃“三大球”運動,推廣普及縣域足球;開展“三大球”傳統特色學校認定和示範項目建設。推廣武術、龍舟、圍棋等傳統運動項目,培育戶外運動、水上、汽車機車等休閒運動項目。(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打造池州特色賽事品牌。依託我市地域人文特色和體育資源稟賦,市級重點打造池州馬拉松、池州徒步大會、池州山地車大賽等賽事活動品牌,舉辦九華山杯長三角運動休閒嘉年華,推動賽事活動融入長三角體育一體化發展。支持各縣區依託當地資源,積極培育1-2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牌賽事活動。 (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促進重點人群活動開展。支持機關企事業單位經常性開展職工體育活動,推行廣播操等工間健身,加強職工健身服務。推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適老化改造,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賽事活動。最佳化公共健身設施無障礙環境,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廣泛開展。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活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利用傳統節慶和文化旅遊活動,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具針對性、更加鄉土化的體育健身賽事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符合女性特點的婦女體育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直工委、市委統戰部(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鄉村振興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三)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
構建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路。依託市、縣(區)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站,建成市、縣兩級科學健身指導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推動科學健身指導中心實現常態化服務。建立科學健身專家庫和資料庫,建立科學健身知識發布和全媒體傳播機制,開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科學健身大講堂。(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培養科學健身指導隊伍。成立縣區級指導員協會,吸引體育教師、文化站站長、村官、社區和農村醫生、養老服務者等人士加入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採取分級、分類、交叉培訓和“巡迴教學、送教上門”等方式,加大對各類科學健身指導人員的培訓力度。完善表彰激勵機制,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率。(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創新科學健身服務模式。落實國民體質監測、國家體育鍛鍊、大眾體育運動水平等級標準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制度,建立居民體質檔案。建立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體育健身“一卡通”管理服務模式。根據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舉辦覆蓋各類人群的線上賽事和居家健身活動。開展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池州行活動。推進科學健身指導進機關、進校園、進農村、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四)激發全民健身組織活力
最佳化健身組織網路。加強基層體育組織建設,實現縣(區)、鄉鎮(街道)體育總會全覆蓋。立足民眾健身需求,推動運動項目協會和人群體育協會向鄉鎮(街道)延伸,向行政村(社區)下沉。鼓勵發展社區體育組織。夯實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到2025 年,全市註冊體育社團達100 個以上。(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民政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完善扶持引導政策。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承接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推動體育社會組織創新發展,鼓勵參與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力爭3A級以上體育社團覆蓋率達到20%。健全完善體育社會組織考核激勵機制,將運動項目推廣普及作為單項體育協會的主要評價指標。(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五)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閒和競賽表演為龍頭、高端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大力開展體育產業“雙招雙引”,推動體育產業強鏈延鏈補鏈,著力招引頭部體育企業,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進九華運動休閒小鎮打造體育產業創新試驗區,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牌體育賽事,構建體育運動休閒體驗、體育賽事觀賞、體育旅遊商品等一體的體旅產業鏈。 擴大體育消費,拓展體育消費新領域、新場景,舉辦體育消費節,積極打造體育夜市。(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六)促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
深化“體教融合”。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開展針對青少年近視、肥胖等問題的體育干預。完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著力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 1 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促進學生掌握2項以上運動技能。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學校教育教學考核重要內容。(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建立“體衛融合”。 探索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模式。逐步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設立科學健身門診,提供健康檢測、評估、干預“三位一體”的綜合服務。推廣常見慢性病運動干預項目和方法。鼓勵社會力量開辦健康管理、康復理療等運動康復機構。(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推進“體旅融合”。支持各地依託豐富的綠水青山資源,建設戶外營地、山地車賽道、徒步(登山)賽道、徒步騎行驛站、汽車露營地、休閒垂釣場、船艇碼頭等體育旅遊設施,重點發展山地戶外旅遊、水上運動旅遊、汽車機車旅遊、太極拳和健身氣功康養旅遊等體育旅遊新產品、新業態。力爭全市創建國家、長三角和省級體育旅遊精品賽事、精品景區、精品線路5個以上,省級以上體育旅遊示範基地2-3個。 (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推動“體科融合”。推動智慧場館、智慧健身路徑、智慧健身步道、智慧體育公園等建設。建設市級智慧體育服務平台,打造集體育賽事報名、體育場館預約、民眾健身指導等為一體的智慧體育服務體系。推廣“運動銀行”和“個人運動碼”,激勵市民積極參與線上線下全民健身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科技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七)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大力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講述全民健身故事,樹立全民健身榜樣,傳播社會正能量。開展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和模範縣(區)創建。加強與“一帶一路”和長三角區域全民健身交流,不斷增強池州體育的影響力。推動體育公益事業發展,鼓勵體育明星和愛心人士參與民眾體育公益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政府辦公室(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市傳媒中心,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三、保障措施
(八)加大組織領導力度。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各級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各縣區政府要制定出台本地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推動共同富裕工作內容,納入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納入文明城市(縣城)測評體系、納入鄉村振興計畫。市教育和體育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對各縣區政府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評估和督促指導。(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文明辦、市鄉村振興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九)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各級政府要將全民健身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完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基層體育管理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全民健身志願者提升服務技能。鼓勵支持退役運動員從事全民健身工作。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考核評價機制。(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十)落實安全管理措施。加強對各類健身設施的安全運行監管,落實游泳、滑雪、潛水、攀岩等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安全管理,定期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大整治。鼓勵在公共體育場館配置急救設備。制定實施體育場館應急避難(險)功能轉換預案。加大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安全監管力度,健全風險防範、應急保障機制。加強賽風賽紀和反興奮劑工作。落實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完善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維護智慧體育平台等系統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責任單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公安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管理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政策解讀

2021年12月29日市政府第7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池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根據“誰起草、誰解讀”的原則,現由池州市教育和體育局對此政策作如下解讀:
一、出台背景和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時,強調“要緊緊圍繞滿足人民民眾需求,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2021年7月份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11月5日出台了《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出台本地區全民健身實施計畫。9月份省政府印發《體育強省建設方案》,也提出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為此,我市出台了《池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以下簡稱《計畫》)。
二、制定意義和總體考慮
“十三五”時期,池州市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體育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城鄉居民體育意識和健康意識不斷增強,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到37.2%,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34平方米,兩項指標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但是,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和健身設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較為突出;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路還不健全,指導水平還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都影響了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推進。
而“十四五”時期,對全民健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精心編制新周期的全民健身實施計畫,促進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全民健康。
《計畫》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核心,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堅持新發展理念。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既要符合池州實際,也要體現市民期盼。二是堅持均衡發展。關注基層,從補齊體育設施短板入手,夯實基礎,助力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平衡發展。三是堅持務實可及。力求做到主要任務具體化,確保《計畫》落實有抓手。
三、起草過程
2021年9月,在市政府要求下,市教體局深入調查研究,全面系統梳理問題短板,起草《計畫》初稿,明確了我市推進全民健身工作的主要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先後徵求了45家市有關單位、各縣區和社會公眾意見,收到意見建議14條,採納了7條。修改完善後通過市司法司合法合規性審查,報市政府研究審議後,12月31日印發。
四、工作目標
到2025 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民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2%以上,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 2.6 平方米以上,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達到1.1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名,國民體質監測合格率超過 92%。帶動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70億元。
五、主要內容
在充分考慮我市全民健身發展現狀及面臨任務的基礎上,我市《計畫》全面逐條落實安徽省檔案,共3部分10條。主要圍繞發展目標,提出了七項重點任務。
1、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方面:
一是實施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畫。根據國務院、省通知要求,聯合相關部門制定補短板行動計畫,在住宅小區配套建設體育場地,盤活城市的“金角銀邊”,打造健身步道和體育公園等健身新載體,努力豐富民眾身邊的健身設施。
二是明確未來設施建設任務。市本級的任務是要升級改造市全民健身中心,啟動市游泳館、市公共體育場規劃建設。
三是加大現有設施開放力度。學校及機關企事業單位集中了多數體育設施,提高其開放水平將有效緩解健身設施不足的問題。改革場館開放績效評價機制,從考核開放數量向考核開放質量轉變,並與開放補助相掛鈎。
2、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開展方面:
一是豐富活動載體。以省“四球一舞”三級聯賽、省“社區運動會”等民眾體育賽事為牽引,激發全民健身運動。大力發展冰雪和三大球運動,與國家、省保持目標方向一致。同時將戶外運動、水上、汽車機車等休閒運動項目也作為培育對象。
二是打造品牌賽事。重點打造馬拉松、徒步大會、山地車大賽等池州賽事品牌,推動賽事活動融入長三角體育一體化發展。
三是關注重點人群。根據各類人群特點,支持開展針對職工、老年人、殘疾人、少數民族、婦女、農民等群體的體育賽事活動,滿足其不同健身需求。
3、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方面:
一是建立科學健身指導中心。接軌國家、省統一規劃,建立市、縣級科學健身指導中心,強化專業的健身指導服務。
二是建立科學健身指導隊伍。把體育教師、文化站站長、村官、社區和農村醫生、養老服務者等人士吸收到縣區級指導員協會,同時大力開展培訓,完善激勵機制,從而提升指導員工作水平和積極性。
三是建立科學健身新的模式。為居民建立體質檔案,作為科學健身指導的依據;為居民便捷健身,建立體育健身“一卡通”模式。為常態防控疫情,建立線上賽和雲健身。
4、全民健身組織建設方面:
一是突出基層體育組織建設。推動運動項目協會和人群體育協會向鄉鎮(街道)延伸,向行政村(社區)下沉。
二是突出政策的導向作用。完善政策,引導體育社會組織積極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的提供、參與等級評估。
5、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
主要從最佳化產業結構、推進打造體育產業創新試驗區、開展體育產業“雙招雙引”、擴大體育消費這四個方面入手,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6、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方面:
一是落實國家、省體教融合政策,保證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對“小眼鏡”、“小胖墩”實施干預,以此來深化體教融合。
二是設立科學健身門診,加強慢性病運動干預,鼓勵社會開辦運動康復機構,探索建立運動促進健康模式,以此推動體衛融合。
三是支持各縣依託豐富的綠水青山資源,發展體育旅遊新產品、新業態,繼續策劃打造體育精品路線和旅遊目的地,以此推進體旅融合。
四是以智慧場館、智慧健身路徑(步道)、智慧體育公園建為重點,建設智慧體育服務體系,為民眾預約場地、報名參賽、健身指導等提供智慧型化服務,以此推動體科融合。
7、全民健身社會氛圍營造方面:
主要從利用媒體普及宣傳健身文化、加強區域健身交流等方面入手,營造濃厚的全民健身社會氛圍。
為確保各項任務能有效落實,計畫還明確了責任單位,主要有:市教育和體育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六、創新舉措
結合我市實際,有以下亮點舉措:一是聚焦民眾“健身難”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五年計畫”,全市新建或改擴建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健身廣場、多功能運動場、小型足球場、健身步道、健身路徑等健身場地設施達350個以上。二是聚焦重點人群健身需求,提出“落實好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政策,加大場館向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開放的績效考核力度”。三是聚焦池州特色賽事品牌的打造。提出“依託我市地域人文特色和體育資源稟賦,重點打造池州馬拉松、池州徒步大會、池州山地車大賽等賽事活動品牌,舉辦九華山杯長三角運動休閒嘉年華,推動賽事活動融入長三角體育一體化發展”。四是聚焦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路的構建,提出“建成市、縣兩級科學健身指導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推動科學健身指導中心實現常態化服務。成立縣區級指導員協會,採取“巡迴教學、送教上門”等方式,加大對各類科學健身指導人員的培訓力度”。五是聚焦體育+模式的創新,體教融合方面,提出“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學校教育教學考核重要內容”;在體旅融合方面,提出“支持各地依託豐富的綠水青山資源,重點發展山地戶外旅遊、水上運動旅遊、汽車機車旅遊、太極拳和健身氣功康養旅遊等體育旅遊新產品、新業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