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合肥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12月24日印發合肥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肥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24日
  • 發布單位:合肥市人民政府
全文,

全文

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健康合肥、體育強市,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體育強省建設方案的通知》《安徽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實現縣(市)區(含開發區,下同)、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口比例超過45%,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2.6平方米,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超過1.1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8名,國民體質監測合格率達到94%,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1000億元。
    二、主要任務
    (一)加快補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短板。
    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實施《合肥市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畫(2021-2025年)》,編制《合肥市體育設施專項規劃》。各縣(市)區制定公共體育設施專項規劃,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建成覆蓋城鄉、舉步可就、便民惠民的公共體育設施網路。
    落實配建標準。新建居住區和社區嚴格落實室內人均建築面積不低於0.1平方米、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0.3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確保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嚴禁侵占、挪用。加快體綠結合,在新建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服務場所,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健身廣場、小型足球場、健身步道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配建標準原則上不低於地塊面積10%,體育公園配建標準原則上不低於地塊面積15%。
    加快重點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合肥體育運動學校新校區、合肥冰雪運動中心、市青少年集訓中心(含水上訓練基地),重點在東部新中心、運河新城、濱湖新區、空港新城等區域謀劃建設可承接全國綜合性運動會的大型體育場館。駱崗中央公園建設體育場地設施,增加體育功能。打造環巢湖健身圈,因地制宜建設健身路徑、健身步道、騎行驛站等。全面補齊縣(市)區“五個一”、鄉鎮(街道)“三個一”、行政村(社區)“兩個一”建設短板。建設15個以上體育公園,50個以上百姓智慧健身驛站(房),新建一批水上、山地、航空等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在公園、山體、湖畔、河畔、街區、綠化環廊等公共區域規劃建設5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登山步道和騎行道,新建城市綠道300公里以上。
    加強土地保障和空間綜合利用。盤活空閒土地、用足公益性建設用地建設全民健身設施。在不妨礙防洪、供水安全等前提下,依法依規在河道、湖泊沿岸及灘地建設健身步道、籠式健身場等。支持社會力量以租賃用地方式建設全民健身設施。倡導複合用地模式,在不改變、不影響建設用地主要用途和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高架橋下、廠房、倉庫、建築屋頂、捷運上蓋等場所建設體育場地設施。在養老設施建設中安排充足健身空間。
實施開放和管護提升行動。落實公益性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公眾開放。鼓勵公共體育設施委託第三方運營。實施更新疊代行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達到使用年限的全民健身器材全部更新升級。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各縣(市)區應將全民健身設施日常管理、維護納入城市管理格線,確保各類健身設施安全、正常使用。
    (二)大力豐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供給。
    積極申辦國際國內高水平體育賽事,精心籌辦2023年第五屆全國智力運動會,支持舉辦或承辦長三角體育節,創新舉辦2024年市運會,每年舉辦市全民健身運動會、社區運動會。圍繞巢湖、駱崗中央公園等自然人文資源,積極推動路跑、水上、定向、航空等戶外運動項目發展,打造環巢湖體育四季品牌,構建“水陸空”立體化賽事格局。
    廣泛開展民眾性冰雪運動,力爭百萬人次上冰雪。大力發展“三大球”運動,廣泛普及桌球、羽毛球、網球、田徑、游泳、智力運動等民眾喜聞樂見的項目。積極培育擊劍、輪滑、電子競技等新興時尚項目。普及推廣武術、健身氣功、龍舟等傳統運動項目。
    發揮網際網路、智慧型穿戴、移動通訊等渠道作用,舉辦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線上賽事活動。進一步完善易於參與、樂於參加的全民健身業餘聯賽體系,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類賽事活動。持續辦好合肥馬拉松賽、中日韓三國圍棋名人混雙賽、元旦越野賽、環巢湖腳踏車公開賽、農耕健身大賽等特色品牌賽事,不斷提升賽事品質和綜合影響力。結合全民健身日、端午節、重陽節等開展全民健身主題賽事活動。
    各縣(市)區定期舉辦綜合性運動會、全民健身運動會,持續打造“一縣一區多品”的全民健身賽事品牌。鄉鎮、街道(大社區)每年組織民眾性、趣味性全民健身活動,倡導舉辦社區運動會、樓宇運動會、鄰里健身節等貼近生活的全民健身活動。
    (三)全面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
    構建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路。完善市、縣(市)區、社區(鄉鎮)三級國民體質監測網路,為城鄉居民提供體質檢測服務,建立居民體質檔案,為各類人群提供個性化的科學健身指導。到2025年,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站)全部升級為科學健身指導服務中心。加強體質監測數據共享,建立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體育健身“一卡通”管理服務模式。實施常態化的《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測試活動。
    加強科學健身指導服務隊伍建設。強化公益類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拓展渠道,最佳化結構,提高一線服務率。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信息管理系統運用和信息化管理,做好逐年、分級、分類培訓和繼續教育,強化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提升。推動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建設。
    弘揚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精神,推進科學健身指導“五進”活動,形成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主體,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科技工作者、體育教師、體育專業學生和社會熱心人士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隊伍,打造合肥全民健身志願服務品牌。
    (四)有效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
    加強全民健身組織網路建設。積極推進各級體育總會建設,實現縣(市)區和鄉鎮(街道)體育總會全覆蓋,構建以各級體育總會為樞紐,以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各級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協會為支撐,以體育俱樂部、體育健身團隊、民間健身組織等為基礎的全民健身社會組織體系。鄉鎮、街道(大社區)明確體育服務職能和體育專兼職工作人員。
    加強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引領,探索體育協會實體化發展,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完善監督管理體系,推行星級、等級和信用評估,將運動項目推廣普及作為單項體育協會的主要評價指標,引導各級社會體育組織向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延伸,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在強化行業自律、推動行業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五)著力加強重點人群健身服務。
    提高健身設施適老化程度,積極舉辦適合老年人參加的體育賽事活動。最佳化公共健身設施無障礙環境,推動殘疾人體育健身和康復互促共進。倡導機關企事業單位經常性開展職工體育活動,推行工間健身。支持發展少數民族體育項目,鼓勵社區利用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場所為婦女、兒童、外來務工人員等人群提供科學健身指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居民提供有針對性的體育賽事活動和健身指導。
    (六)努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最佳化體育產業結構,重點發展健身服務、競賽表演、智慧型製造,促進高端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開展“雙招雙引”,加快融入長三角體育產業發展,推動體育產業強鏈、延鏈、補鏈,培育一批體育類“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依託合肥高新區“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打造體育產業發展集聚區。以“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單位”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做強體育智造產業鏈。
    爭創國家體育消費示範市。加大產業扶持力度,鼓勵社會力量新建體育服務綜合體。擴大市民健身消費券發放規模,豐富體育消費產品,拓展體育消費場景,發展體育夜間經濟,打造“夜健合肥”模式,大力促進體育消費。
    著力最佳化營商環境。深化體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最佳化細化體育產業政策。全面推進體育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體育培訓市場相關制度。加強體育信用體系建設,開展體育類企業和社會組織信用評價。
    (七)深入推進全民健身協調融合發展。
    深化“體教融合”。保證學生校內、校外體育活動時間各不少於1小時,促進學生掌握2項以上運動技能,培養青少年終生鍛鍊習慣。加強學校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建設,開展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工作,構建“1+X(1所優質高中、2-3所國中、4-6所國小)”體育傳統特色學校“一條龍”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建成縣(市)新型體校。推進青少年體育“健康包”工程,開展針對青少年近視、肥胖等問題的體育干預。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工作考核體系。整合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健全分學段、跨區域的青少年體育三級賽事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學校體育服務,持續推進游泳、冰雪運動等項目進校園。
    推動“體衛融合”。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建立部門協同共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工作機制。組織開展“體衛融合”試點工作,倡導醫師開具運動處方,開展社區醫生和鄉鎮醫生體育健康服務能力培訓,為城鄉居民提供運動促進健康指導服務。鼓勵各類醫院、康復機構開辦健康管理、康復理療等業務,探索建設社區健康促進中心。
    促進“體旅融合”。整合合肥地區體育賽事、文化旅遊資源,深挖體育旅遊潛能,不斷滿足民眾健身、旅遊、休閒等複合需求,加強品牌賽事與旅遊的有機結合,打造半湯溫泉健身康養、環巢湖健身休閒、海寶農耕健身體驗、小嶺南馬拉松賽道、南崗山地腳踏車活動等一批有影響力的體育旅遊休閒精品線路和體育旅遊賽事。
    加強“體智融合”。加強全民健身與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5G、雲計算等新信息技術手段的結合,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信息化、智慧型化、數位化水平。建設“運動合肥雲平台”,鼓勵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建設3-5個智慧體育示範場館,推進健身設施數位化改造、器材用品智慧型化升級。建立“運動銀行”和“個人運動碼”,推進居民服務一卡通暨城市一碼通在體育領域套用,推廣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網路賽事活動。
    (八)合力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
    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宣傳全民健身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引領健康生活方式中的獨特作用和重要價值,推動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社會氛圍。講好民眾身邊健身故事,樹立全民健身典型,注重體育項目文化宣傳,鼓勵創作體育文化作品。加強長三角城市群、合肥都市圈、長江中游四省會城市等體育交流。加強與國(境)內外城市間、省內各市(縣)之間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文化、科研、人才的交流互動。
    三、保障措施
    (九)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是全民健身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議事機制,研究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落實落地。各縣(市)區要加強對全民健身事業的組織領導,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互動、法治保障、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把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擺在重要位置,將全民健身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基本公共服務規劃,納入政府年度工作任務,納入文明創建測評體系,納入工作考核。
    (十)加大經費投入。
    各級財政要加大公共財政對體育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將全民健身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並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年增加。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最佳化投融資引導政策,拓寬社會資本投入全民健身事業渠道,引導社會資本參加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形成多元投入全民健身事業的新格局。
    (十一)加快隊伍建設。
    大力培養全民健身基層管理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志願者、專業化體育服務人才。創新拓展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模式和渠道,定期舉辦基層健身管理骨幹培訓,加大對健身領軍示範人物的培養和獎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人才培養,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養體系和科學評價機制。支持教練員、退役運動員、學校體育教師、健身愛好者從事全民健身工作和全民健身志願服務。加強競技體育人才培養,不斷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
    (十二)落實安全保障。
    加強對各類健身設施的安全運行監管,定期組織開展安全生產檢查。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防範、應急保障機制。建立高危體育項目分級管控機制。落實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注重發揮專家在研究論證、決策諮詢、政策制定、組織管理、安全評估等方面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