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為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滿足廣大市民高品質體育生活需求,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和《重慶市全民健身條例》,制定的實施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 發布單位:重慶市人民政府
發布通知,檔案全文,

發布通知

重慶市人民政府
關於印發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府發〔2022〕20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11日 

檔案全文

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2021—2025年)
為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滿足廣大市民高品質體育生活需求,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和《重慶市全民健身條例》,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全面開展健康中國重慶行動,加快體育強市建設,推動全民健身工作高質量發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全市居民科學健身素養不斷增強,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體質持續提升,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8%;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2.2平方米。
二、主要任務
(一)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推動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補短板計畫。合理安排體育用地,最佳化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布局。加快推進“兩江四岸”“山城步道”“金角銀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充分利用老舊廠房、橋下空間、灘涂碼頭、江畔水岸等建設中小型多功能運動場、體育場館、騎行漫道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有序推動大中型體育場館智慧化改造,最佳化提升服務效能;繼續推動全市各級各類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新建一批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鄉鎮健身廣場、智慧健身路徑、市民健身房、多功能運動場等場地設施,實現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進一步推動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建設。新建體育公園50個、健身步道1000公里、全民健身中心30個、社會足球場300片、民眾滑冰場10片。(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委、市鄉村振興局,各區縣政府)
(二)打造多元化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推動區縣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打造,實現“區區有品牌,縣縣有特色”,進一步推動“一地一品”向“一地多品”轉化提升。升級打造重慶國際馬拉松賽、中國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重慶·武隆)等品牌賽事,培育最佳化全市龍舟公開賽、城市定向賽等一批賽事活動,建成市級以上戶外運動品牌賽事36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會、市民運動會、社區運動會、新年登高、大眾冰雪季等全民健身系列活動,持續開展“全民健身日”、市“全民健身月”等主題活動。大力發展三大球、三小球、路跑、水上運動、腳踏車、棋牌、武術等運動項目,鼓勵區縣廣泛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動,推廣普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教委、市民族宗教委、市農業農村委、市文化旅遊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各區縣政府)
(三)加強全民健身科學指導。探索國民體質監測、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和鍛鍊標準達標測驗活動新模式。推進體育物聯網的研發與套用,建立居民健康素質檔案。支持全市各級各類體育協會、俱樂部等體育社會組織積極開展健身項目培訓、講座和展示推廣等活動,鼓勵體育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參與編寫全民健身科普讀物、錄製教學短視頻等開展健身指導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全民健身站點為市民提供科學健身方案或提供運動促進健康的指導服務。完善科學健身指導服務體系,推廣運動項目業餘等級制度,探索建設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服務站點,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與使用,引導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進社區、進農村、進工廠、進機關、進校園、進部隊“六進”活動。完善志願服務隊伍培訓工作,每年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4500名以上,實現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8名。(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各區縣政府)
(四)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不斷壯大體育社會組織力量,充分發揮體育社會組織作用,完善自髮型體育組織內部治理框架,引導民間健身組織規範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健全體育社會組織網路。完善以市體育總會為樞紐,全市各級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協會為支撐,基層體育組織為主體的全民健身組織網路。重點加強基層體育組織建設,鼓勵區縣體育總會向鄉鎮(街道)延伸、各類體育社會組織下沉村(社區)。最佳化體育社會組織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管體制。加大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服務力度,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承接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民政局,各區縣政府)
(五)促進重點人群健身活動開展。落實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和評估工作,大力舉辦青少年運動技能培訓夏令營、冬令營活動,推進實施具有重慶特色的青少年體育“健康包”工程,強化對青少年肥胖、近視等問題的體育干預。開發提升學齡前兒童健康素質的親子體育遊戲,推廣適合學齡前兒童的健身設施設備。支持老年人健身組織發展,加快提升健身設施適老化程度,開展老年人線上健身、健身器械使用指導和健身知識宣講活動,舉辦市老年人體育健身運動會。大力推進無障礙健身設施的研發和使用,加大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力度,加強殘疾人健身服務站點建設,定期舉辦殘疾人運動會。進一步豐富婦女、農民等人群的健身活動。(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教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各區縣政府)
(六)助推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一區兩群”區域發展布局和產業發展規劃要求,構建“一區引領、兩群聯動、多點分布”的體育產業發展新格局。增強體育消費粘性,深入挖掘體育消費新增長點,完善體育消費長效增長機制,搭建體育產業融資平台,擴大全市體育消費規模。發揮各類體育服務移動平台的線上需求對接功能,拓展體育服務場景。(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市文化旅遊委,各區縣政府)
(七)推動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深入推進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落實義務教育階段“雙減”政策,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強化運動技能培訓,支持體育俱樂部和體育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指導青少年體育活動,推動建立“學校主導、社會參與、家庭協作”的青少年體育聯動發展模式。(責任單位:市教委、市體育局,各區縣政府)
完善居民健康協同評估機制,加強體育部門、衛生健康部門、康復機構、保健機構的資源共享和數據對接,結合慢性病防治,推廣改善體質、健康養生的科學健身活動。(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各區縣政府)
培育體育旅遊綜合體,搭建體育旅遊資源共享平台,打造一批種類多樣、特色鮮明、有影響力的體育旅遊精品線路、精品賽事和體育旅遊綜合體。(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文化旅遊委,各區縣政府)
(八)營造全民健身氛圍。加大全民健身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移動網際網路平台、社區宣傳欄等媒介渠道,引導廣大民眾樹立健身強體理念,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弘揚體育精神,傳承重慶體育文化。深入開展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體育文化交流與合作,發揮全民健身活動在建設體育強市和打造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中的基礎性作用。(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文化旅遊委,各區縣政府)
(九)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成渝兩地體育文化活動交流,深化成渝地區各級、各類體育社會組織合作,推進“共同辦賽”“共享健身”。開發成渝線上馬拉松、鐵人三項賽,舉辦籃球、足球、桌球兩地交流賽等。建立成渝兩地全民健身融合發展聯動機制,定期聯合舉辦具有巴蜀特色的全民健身運動會,推動成渝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交流合作,創建成渝青少年體育品牌賽事。(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文化旅遊委,各區縣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全市各級政府工作責任,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強化統籌協調,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推動全民健身各項政策落地落實。
(二)強化安全措施。建立全民健身風險防範與應對體系,完善賽事熔斷機制和應急預案,落實疫情防控要求,進一步確保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有序開展,保障體育公共場地設施的建設安全、運營安全與開放安全。
(三)加強隊伍建設。通過自我培育、外部引進、定點輸送等方式,構建全方位的全民健身人才培養體系。強化複合型、管理型、技術型、專精型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充分發揮體育專業人才在推動全民健身進程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構建全社會多主體聯合參與的人才培養格局。
(四)提供智慧型服務。支持智慧型健身、雲賽事、虛擬運動等體育新業態發展。完善重慶體育公共服務平台、重慶體育大數據中心等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台,促進體育資源互聯互通。支持智慧體育社區、智慧體育公園、智慧體育場館建設。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機制,逐步構建信息發布及時、服務獲取便捷、信息反饋高效的“重慶體育雲生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