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加快推進健康臨夏建設,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甘肅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的通知》(甘政發〔2021〕92號)精神,結合工作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對體育工作的部署要求,圍繞“十四五”期間臨夏州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州人民民眾體育健身意識和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全州經常參加鍛鍊人數比例達到38.5%,縣(市)、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基本實現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16名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到92%。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
1.完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認真落實《臨夏州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民眾體育的實施方案》各項措施,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最佳化配置場地設施資源,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編制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畫,加快推進臨夏市、廣河縣、和政縣體育公園等項目建設進度,規劃建設貼近社區、鄉村方便可達的場地設施,在縣(市)重點建設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社會足球場、滑冰館、氣膜結構健身館、裝配式健身館等;在鄉鎮(街道)和行政村(社區)重點建設城鄉社區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智慧型健身路徑等親民便民惠民的健身設施,補齊基層健身設施短板。到2025年,每個縣(市)建設完成3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1個體育公園、1個公共體育場或社會足球場、1個全民健身中心;每個鄉鎮(街道)至少建成1個全民健身中心或多功能運動場;每個行政村(社區、易地搬遷點)因地制宜建設1個可開展球類運動的多功能運動場地(所),並配齊配全健身設施,同時體育設施逐步向自然村延伸配套;新建居民小區同步配建健身設施,確保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更加完善。
2.強化全民健身設施管理。落實公共體育設施向公眾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開展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提升行動,加強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監管,完善全民健身設施管理機制,推廣公共體育場館平戰兩用改造,做好場館應急避難(險)功能轉換預案,提升場館使用效益。推廣公共體育場館管理服務新模式,建立開放預約與信息登記制度。加快推進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提高現有場館綜合利用率。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配置體育器材設施,為廣大職工參與健身提供便利。鼓勵和支持社會體育指導員、志願者參與器材質量監管和管理維護工作,社會力量承接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提高運營效率。
(二)豐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1.打造品牌健身賽事。按照“一縣(市)一品牌,一協會一特色”原則,依託州內冰雪、黃河三峽、太子山旅遊大通道等資源,聘請專業團隊,創建全民健身賽事三大板塊品牌,謀劃舉辦高水平賽事活動,承辦好甘肅省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打造花兒臨夏馬拉松、黃河龍舟賽、腳踏車賽、籃球賽、“甘小俠”演武大會等全民健身品牌賽事,力爭創建1—2個國際知名、國內一流、具有臨夏特色的民眾體育品牌賽事,10個以上具有特色的州級品牌賽事。依託黃河三峽和劉家峽庫區,打造黃河龍舟賽、黃河槳板、橫渡黃河、皮划艇、滑翔傘、熱氣球定向航模、摩托艇、水上腳踏車、環庫區公路腳踏車、環庫馬拉松等品牌賽事活動和休閒娛樂項目等水上運動品牌;依託太子山旅遊大通道,打造賽馬、公路腳踏車、徒步越野(探險)、滑雪、滑草、雪地摩托、汽車(機車)拉力賽、垂釣、露營等戶外運動品牌和自駕游、青少年冬夏令營、青少年研學等活動品牌;依託州內籃球運動基礎和濃厚氛圍,通過政府主導、社會贊助等方式,積極引進高水平籃球賽事,創辦以籃球聯賽為引領的單項聯賽體系,同步推動“三大球”、“三小球”普及。創辦州縣(市)兩級全民健身運動會、冬季全民冰雪運動系列活動,精心組織“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紀念毛澤東同志“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題詞、中國農民豐收節等主題活動,探索發展線上體育健身,打造全民健身新模式,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熱潮。
2.開展社區健身活動。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樣、就近便利”的原則,各縣(市)以街道(鄉鎮)、行政村(社區)為單位,探索舉辦社區和鄉村運動會,引領推動社區體育健身活動普及化、常態化、多樣化,積極引導更多民眾參與健身,發揮體育強身健體、愉悅身心、增進交流等功能,助力和諧社區建設。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承接社區體育賽事活動和培訓項目,支持有條件的學校、體育俱樂部承辦社區體育賽事。
3.推廣特色健身項目。依託體育社會組織,加大武術、健身氣功、花兒臨夏特色廣場舞、東鄉族拔棍、保全族奪腰刀等傳統特色項目的推廣力度,鼓勵槳板、輪滑、滑板、兒童平衡車等時尚休閒運動項目發展,推進冰雪和水上運動項目普及。鼓勵農村利用農民豐收節、傳統節日,結合農業生產和農家生活,策劃美麗鄉村健康跑、農民運動會等形式多樣的農民體育健身活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縱深實施。
4.探索實施區域發展。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圍繞沿黃河洮河民族團結進步提升帶創建工作,創建舉辦黃河洮河沿線足球、籃球、羽毛球、桌球、腳踏車、武術等民眾體育賽事活動,打造沿黃河洮河體育健身、運動休閒、品牌賽事活動新高地。
(三)提升科學健身服務水平。
1.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系統梳理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狀況,支持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建設,加強信息化管理。持續實施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培訓和繼續教育,州級每年培訓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0名、各縣(市)每年至少培訓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200名。到2025年,通過多種方式培訓,為每個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機關單位至少配備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擴大隊伍規模,打造一支複合型社會體育指導員骨幹隊伍,提高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
2.完善科學健身指導服務體系。州、縣(市)每年至少組織開展1次國民體質監測、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測試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每年人數不少於500人。大力推廣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網路賽事活動,積極開展科學健身大講堂活動和健身服務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活動,加大對全民健身知識、方法和賽事活動的指導,提高全社會參與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水平。
3.弘揚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精神。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全民健身志願服務和線上線下志願服務,謀劃實施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項目,打造全民健身志願服務品牌。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支持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大學生等具有體育技能和知識的專業人員參與全民健身志願服務。
(四)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
完善以體育總會為樞紐,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協會為支撐,基層體育組織為主體的全民健身組織網路,建立健全州、縣(市)體育總會、單項體育協會等社會體育組織,形成州上有總會、縣(市)有機構、鄉鎮(街道)有健身站點、行政村(社區)有體育骨幹的健身隊伍體系。鼓勵體育總會向鄉鎮(街道)延伸,各類體育社會組織下沉行政村(社區)。鼓勵支持各行業、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城市街道、農村社區發展各類民眾性體育社會組織,培育一批融入社會的基層體育俱樂部、運動協會和健身團隊。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將適合由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事項交由其承擔。扶持體育社會組織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積極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項目、社會公益活動,激發體育社會組織內生髮展動力。將運動項目推廣普及作為單項體育協會的主要評價指標,對新興項目的體育社會組織在賽事創(承)辦、宣傳推介、合作交流、人才培養、組織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
(五)促進重點人群健身服務。
實施青少年健身計畫,推進青少年體育“健康包”工程,開展針對青少年近視、肥胖等問題的體育干預,發展青少年冰雪運動,在社區、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配備適合學齡前兒童發展和身體鍛鍊的體育設施。完善公共健身無障礙設施,支持舉辦各類殘疾人體育賽事,開展殘健融合健身康復活動。提高健身設施適老化程度,推廣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健身休閒項目,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賽事活動。在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中深入推行工間操、眼保健操、“健身一小時”活動,舉辦職工運動會、職工單項賽事活動,按職業類型制定健身指導方案,發揮領導幹部帶動作用,提高職工參與度。同時,推動農民、婦女等人群健身活動,發展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六)推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
1.深化體教融合。認真落實《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開齊開足體育課,加強學生體育技能培訓,培養終身健身習慣,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整合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建立健全分學段、跨區域的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於一體的中國小體育賽事體系。加大州、縣(市)業餘體校和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運動隊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體育組織建設,支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規範體育技能培訓和課外培訓行為。
2.推動體醫融合。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建立國民體質監測站,探索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工作機制,組織開展體醫融合試點工作。支持醫療機構、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康復科室、設立科學健身門診,鼓勵體質檢測與健康體檢融合開展,組織開展醫療機構開具運動處方試點。加強體醫融合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體醫融合專家資源庫,開展體育、醫務人員培訓工作,積極拓展運動醫學知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建立實用的運動處方庫。支持發展疾病預防、健康體檢、健康諮詢、慢病管理、運動康復等體醫融合服務業態。
3.促進體旅融合。整合文化、旅遊、體育等資源,深挖體育旅遊潛能,滿足民眾健身、旅遊、休閒等複合需求。通過普及推廣冰雪、戶外、航空、馬拉松、徒步、腳踏車、汽車機車、釣魚等戶外運動項目,完善相關設施,拓展體育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規劃建設一批體育精品路線和旅遊目的地。鼓勵依託旅遊資源發展時尚休閒體育項目,培育戶外露營、自駕游、水上運動、民俗項目、冰雪運動等體育旅遊新業態,策劃開展沿黃河、洮河、大夏河騎行,沿劉家峽庫區馬拉松等體育旅遊活動,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健身休閒區和產業帶,促進體育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七)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
推動全民健身設施、器材智慧型化升級,到2025年,各縣(市)至少新建1處智慧型健身器材設施或場地,有條件的新建或改擴建升級1個智慧體育公園(體育場館)。積極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信息技術,促進體育場館在場地預定、賽事信息、體質監測、健身指導等方面提供智慧化健身服務。完善“臨夏體育”公眾號功能建設,推動提供健身設施查詢預定、體育培訓報名、健身指導等服務,逐步形成信息發布及時、服務獲取便捷、信息反饋高效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機制。藉助各類線上視頻及社交平台,鼓勵體育社會組織與線上運動平台合作,以直播、短視頻等方式,開展線上體育活動及指導服務。鼓勵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參與居家健身活動。
(八)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
強化“生命在於運動”和“主動健康”的理念,抓好青少年“終身體育”觀念培養,發揮媒體的宣傳策劃作用,加強體育知識的傳播,營造“健身即時尚”的社會氛圍,推動形成“曬運動”“曬健康”的新潮流。充分利用電視台、報紙和新媒體,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大力弘揚體育精神,加大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基層典型人物和單位宣傳力度,用通俗易懂、圖文並茂、視聽同步的精煉文案講好民眾身邊的健身故事,引導公眾養成適量運動、合理膳食的健康生活方式。開展全民健身模範縣(市)創建工作,積極承辦國際、國內高水平體育賽事,參與跨省、市(州)民眾體育交流合作,推動體育賽事聯動發展,大力營造全民參與、全民健康、全民幸福的社會氛圍。
三、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各級人民政府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作用,推動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各縣(市)人民政府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出台本級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完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將人均1元的全民健身經費納入州縣(市)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州體育局會同有關部門對各縣(市)人民政府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評估和督促指導。
(二)加強隊伍建設。創新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模式,發揮網際網路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訓中的作用。加強健身指導、組織管理、宣傳推廣、志願服務等方面的人才培養供給,暢通各類培養渠道,引導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人才培養,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養體系和科學評價機制。
(三)加強安全保障。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誰審批(備案)、誰負責”的原則,釐清舉辦各類健身活動、民眾性體育賽事的安全責任,依照法律法規明確舉辦方、參與者相互間的權利和義務,依法處理民眾體育賽事活動中發生的違法、事故、糾紛、損傷等問題。加強對各類公共健身設施、民營場館設施的監管,完善公共體育場館應急避難(險)功能轉換預案,配置急救設備、應急救援志願服務者或工作人員,確保各類公共體育設施開放服務達到防疫、應急、疏散、產品質量和消防安全標準。加強對高危險體育項目、高風險賽事活動的審批、備案和事前事中事後監管。堅持防控為先、動態調整,統籌賽事活動舉辦和疫情防控,確保全民健身事業健康、安全、有序發展。
解讀
現將《臨夏州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編制情況解讀如下。
一、起草過程
2021年11月份,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國發〔2021〕11號)、《甘肅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甘政發〔2021〕92號)等檔案精神,準確地把握國家、省上全民健身計畫重點和方向,著手起草編制了《臨夏州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2022年1月,邀請省體育局、蘭州交通大學、蘭州城市學院等部門及單位專家,組織召開了專家評審會,進行了認真評審。2月份向各縣市人民政府、州直30個部門徵求了意見建議,並做了修改完善,經州政府分管領導審閱後,報州司法局進行了司法審核。
二、計畫的基本框架
《臨夏州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共0.68萬餘字,分3大板塊11個部分構成,在整體結構和內容的覆蓋範圍上,與國務院《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和《甘肅省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保持一致,同時涵蓋了國家、省上相關工作要求。
第一板塊為總體要求,分為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2個部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健康臨夏建設。到2025年,經常參加鍛鍊人數比例達到38.5%,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16名,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到92%。
第二板塊為主要任務。包括完善公共體育設施、豐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提升科學健身服務水平、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促進重點人群健身服務、推進全民健身融合協調發展、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信息化、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等8個部分組成。主要闡述了構建州、縣、鄉、村四級全民健身設施網路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開展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提升行動,加強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監管,落實公共體育設施向公眾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加快推進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購置體育器材、修建體育設施,為廣大職工參與健身提供健身場所。
依託州內冰雪、黃河三峽、太子山旅遊大通道等資源,謀劃創建全民健身活動三大板塊品牌,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特色健身項目推廣、探索沿黃河洮河全民健身活動區域發展。
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測試、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科學健身大講堂活動和健身服務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活動,弘揚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精神,提升科學健身服務水平。
完善以體育總會為樞紐,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協會為支撐,基層體育組織為主體的全民健身組織網路,鼓勵支持各行業、機關、企事業單位、城市街道、農村社區發展各類民眾性體育社會組織,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將適合由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事項交由體育社會組織承擔。
制定實施青少年、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和職業人群的健身計畫,鼓勵在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中深入推行工間操、眼保健操、“健身一小時”活動,舉辦職工體育賽事活動,完善公共健身設施無障礙環境,支持舉辦各類殘疾人體育賽事,推廣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健身休閒項目,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賽事活動,推動農民、婦女等人群健身活動開展,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開展。
推進全民健身融合協調發展,認真落實《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加強體教融合,開齊開足體育課,培養終身健身習慣,持續推進全州中國小冰雪普及活動。探索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工作機制,組織開展體醫融合試點工作,支持發展疾病預防、健康體檢、健康諮詢、慢病管理、運動康復等體醫融合服務業態。整合文化、旅遊、賽事等資源,深挖體育旅遊潛能,滿足民眾健身、旅遊、休閒等複合需求,拓展體育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規劃建設一批體育精品路線和旅遊目的地,促進體育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積極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信息技術,促進體育場館在場地預定、賽事信息、體質監測、健身指導等方面提供智慧化健身服務,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信息化;強化“生命在於運動”和“主動健康”的理念,抓好青少年“終身體育”觀念培養,發揮媒體的宣傳策劃作用,加強體育知識的傳播,營造“健身即時尚”的社會氛圍,推動形成“曬運動”“曬健康”的新潮流,營造全民健身濃厚社會氛圍。
第三板塊為組織實施。分為加強組織領導、壯大人才隊伍、強化安全保障等3個部分。主要闡述了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各級人民政府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作用,推動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州縣(市)人民政府應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人均1元的全民健身經費納入州縣市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壯大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加強健身指導、組織管理、宣傳推廣、志願服務等方面的人才培養供給;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誰審批(備案)、誰負責”的原則,釐清舉辦各類健身活動、民眾性體育賽事的安全責任,依照法律法規明確舉辦方、參與者相互間的權利、義務,依法處理民眾體育賽事活動中發生的違法、事故、糾紛、損傷等問題。加強對各類公共健身設施、民營場館設施的安全運行監管,完善公共體育場館應急避難(險)功能轉換預案,加強對高危險體育項目、高風險賽事活動的審批、備案和事中事後監管,保障全民健身工作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