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雲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是雲南省人民政府於2021年12月22日印發的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 發布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
  • 印發時間:2021年12月22日
印發通知,制定背景,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政策解讀,

印發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
現將《雲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雲南省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2日
(此件公開發布)

制定背景

為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快推進健康雲南建設,依據《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制定本實施計畫。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展示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綜合價值與多元功能,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體育強省建設。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水平顯著提升,基本補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短板,科學健身指導體系更加完善,各級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更加豐富,人民民眾健身意識和素養進一步增強,體質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各運動項目參與人群持續提升,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38.5%,全省城市社區普遍建成“15分鐘健身圈”,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升級完善全民健身設施,構建“10分鐘健身圈”。推動行政村體育設施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3平方米,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為91.5%。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2名,帶動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達到260億元。

主要任務

(一)強化供給,補齊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短板
1.推進全民健身設施增量提質。按照布局合理、層次分明、門類齊全、綜合利用的原則,制定全省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畫,實施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盤活城市空閒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設用地,支持以租賃方式供地,倡導土地複合利用。支持建設集文化宣傳、體育健身等功能為一體的基層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新建或改擴建50個以上體育公園、50條以上全民健身步道、20個以上公共體育場館、20個以上全民健身中心,建設500個以上鄉鎮、街道和1000個以上行政村、社區體育設施。加大邊境小康示範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力度。(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文化和旅遊廳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2.完善“大健康”步道設施建設。整合各類城市慢行道、綠道、健身步道、旅遊步道、登山步道,大力推進覆蓋全省、便民可達的“大健康”步道系統,兼顧步行、騎行、登山、輪滑等健身功能。編制步道規劃需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空間管控要求,與環境整治、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同步設計實施。打造相對封閉、設施完備、具備承載大型賽事能力的專業健身步道。推動國家步道及沿線旅遊服務配套設施建設。(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3.強化社區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規劃建設方便可達的社區健身場所和設施,統籌考慮學齡前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運動需求。社區遊園內設定10%—15%的體育活動場地。新建居住社區應配建包括非標準足球場地在內的不低於800平方米多功能運動場地,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實現體育設施全覆蓋。可建改並舉,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善健身設施條件。(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體育局、省殘聯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4.提升公共體育場所服務能力。結合公共衛生、應急避難(險)、消防安全、適老和適殘等需求規劃公共體育場館建設和改造。完善信息化服務系統,數位化升級改造50個以上公共體育場館,提升場館使用效益。加強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政策和資金使用情況績效評估,強化結果運用,按照公共文化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規定和要求,落實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政策,探索社會力量承接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等公共體育場館運維形式,提高運營效率。鼓勵企事業單位和符合開放條件的學校試點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公共體育場館應配置急救設備並開展培訓。(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殘聯、省消防救援總隊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二)創新機制,提升全民健身組織服務水平
5.深化體育社會組織改革。加強各級體育總會建設,縣級體育總會覆蓋率達90%以上。引導各級體育社會組織下沉基層並積極發揮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社會組織的組建和活動開展,支持社區俱樂部等基層體育組織承接形式多樣的社區體育賽事活動。將運動項目推廣作為單項體育協會的主要評價指標,指導民眾科學參與運動。(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教育廳、省民政廳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6.持續強化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建設全省科學健身指導體系,常態化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測試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建設科學權威的健身方法庫、宣傳平台和線上培訓平台,推廣體質健康測定、運動處方、健身諮詢等服務。(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總工會、團省委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7.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持續開展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加大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從業人員的培養力度。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志願服務制度,鼓勵運動員、體育教師、專業體育人員參與社區健身指導。推動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技能提升納入勞動技能崗位培訓,探索設定社會體育指導員公益性崗位。(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文明辦、省教育廳、省民族宗教委、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殘聯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8.推動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推進“網際網路+健身”服務,打造一批民眾便捷參與的線上賽事活動,支持開展智慧型健身、雲賽事等新興運動。構建全省全民健身服務平台,提供體育場所查詢、賽事活動查詢、公共體育場館預定、國民體質測定、科學健身指導、社會體育指導員查詢預約等信息服務,建立完善雲南體育旅遊信息服務平台。積極引導高校和企業加強全民健身領域有關科研攻關和技術開發。做好全民健身系統和個人相關信息安全保護工作。(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委網信辦、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文化和旅遊廳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9.推進全民健身文化建設。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引導大眾養成運動習慣,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大公益廣告創作和投放力度,弘揚體育精神,講好民眾身邊的健身故事。將全民健身相關指標納入文明城市、衛生縣城(城市)創建和美麗縣城評選內容,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廣電局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三)突出特色,豐富全民健身活動內容
10.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制定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計畫。廣泛開展適合各人群、地域和行業的健身活動,提高有組織參加體育鍛鍊人群數量。在全民健身日、傳統和民族節日等時間節點,倡導全社會積極參與和開展健身賽事活動。全面開展七彩雲南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創建活動,打造奔跑彩雲南、格蘭芬多國際腳踏車節、大眾籃球爭霸賽、廣場舞大家樂等民眾性體育賽事活動。開展球類運動項目業餘聯賽,組織民眾性冰雪項目和縣域足球推廣普及活動,推動開展健身氣功、武術、棋類、龍舟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民間交流交往活動。組織適合殘疾人參與的健身活動。規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報備、舉辦、安全保障、績效評價等服務標準,統籌做好賽事活動舉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外辦、省教育廳、省民族宗教委、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殘聯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11.開展科學健身普及活動。推廣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網路賽事活動,組織形式多樣的社區運動會,普及廣播體操、民族健身操(舞)、健身氣功等工間操。發揮各級老年人體育協會作用,組織老年人參加各類老年人體育健身賽事活動,促進運動康養。在農閒時節、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展農民健身活動。發揮各級工會、團委、婦聯、殘聯等團體的組織引領作用,帶動職工、青年、婦女、殘疾人等人群開展適宜性健身活動。(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殘聯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四)融合發展,培育全民健身多元服務品牌
12.凸顯雲南民族體育特色。建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傳承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活動,培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鼓勵各級各類院校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校園體育活動。組織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定期舉辦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單項賽事。(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教育廳、省民族宗教委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13.推動體育教育融合發展。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大力發展校園足球,推進圍棋、科技體育模型進校園。持續支持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體育運動學校和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大力培養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規範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建設及培訓活動開展,鼓勵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支持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為學校活動提供指導。(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牽頭;省體育局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14.推進體育旅遊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建設體育旅遊融合基礎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創建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建設戶外運動基地、汽車自駕運動營地等設施。打造體育旅遊融合產品體系,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體育旅遊精品景區、線路、賽事、目的地,持續打造上合昆明馬拉松、國際汽車拉力賽等“一帶一路·七彩雲南”系列國際賽事品牌和雲南戶外運動嘉年華品牌。構建體育旅遊融合服務體系,搭建博覽會、項目招商會等資源推介平台,支持社會力量建立戶外運動救援機制。(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民族宗教委、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消防救援總隊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15.促進體育衛生融合發展。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探索運動處方納入人群體質健康干預計畫、國民體質測定納入健康體檢、運動處方師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志願服務等體育衛生融合試點工作,開展針對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椎側彎等問題的運動干預,推進體育和衛生健康、教育部門協同的運動促進健康工作模式。推廣健身氣功、武術等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提升中醫傳統保健服務能力。(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牽頭;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配合,各州、市人民政府負責)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各級全民健身聯席會議作用,推動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責任清晰、分工明確、齊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出台本地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將全民健身重點工作納入政府民生實事。
(二)落實經費保障
各地要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經費投入機制,切實保障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投入。各級體育主管部門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應合理合規納入年初部門預算編制,統籌用於全民健身事業。
(三)壯大人才隊伍
拓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渠道,加大健身指導、組織管理、科研開發、宣傳推廣、志願服務等方面人才培養供給。加強青少年體育管理、體育社會組織管理、賽事組織、應急救援等領域的專項人才培養。
(四)強化評估指導
各地應加強對本級全民健身重點工程、政府民生實事等項目的督促指導。各級體育主管部門要牽頭不定期對全民健身實施計畫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指導、全面評估,評估結果報本級人民政府。

政策解讀

一、《實施計畫》的編制背景及過程
全民健身是關係全民健康的大事,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體育工作的根本方針。”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建成體育強國”明確寫進了2035年遠景目標。雲南省認真貫徹黨中央部署,雲南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將“基本建成高原特色體育強省”寫入2035年遠景目標。新階段、新征程、新形勢,對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精心制定新的全民健身實施計畫,是促進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全省人民健康、幸福、高品質生活的政策保障。
《實施計畫》編制主要經歷了初稿撰寫、廣泛調研、深入論證、徵求意見等階段。在編制前期,組織相關專家研討,組成專班進行文稿撰寫,結合工作調研吸納民眾呼聲和需求,並經過多輪徵求意見、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等程式,經雲南省政府審核同意後,正式印發實施。
二、《實施計畫》的主要內容
《實施計畫》包括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三個大方面。
總體目標指出:到2025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水平顯著提升,基本補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短板,科學健身指導體系更加完善,各級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更加豐富,人民民眾健身意識和素養進一步增強,體質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各運動項目參與人群持續提升。
總體目標還提出了我省全民健身工作的7個重要工作指標,分別是: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38.5%,全省城市社區普遍建成“15分鐘健身圈”,行政村體育設施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3平方米,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為91.5%,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2名,帶動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達到260億元。加上工作措施中提出“縣級體育總會覆蓋率達90%以上”,共8個《實施計畫》重要工作指標。
主要任務包括:“強化供給,補齊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短板”“創新機制,提升全民健身組織服務水平”“突出特色,豐富全民健身活動內容”“融合發展,培育全民健身多元服務品牌”4個方面的15條工作措施,勾勒出更高水平的雲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框架。在全民健身設施方面,提出建設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等各類體育設施,完善“大健康”步道設施建設,強調社區健身設施配套建設,並對公共體育場所服務能力做了進一步要求。如《實施計畫》提出了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具體建設數量,明確了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和項目建設具體要求。在提升全民健身組織服務水平方面,共有深化體育社會組織改革、持續強化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推動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推進全民健身文化建設等5個方面的工作措施。如提出建設全省科學健身指導體系,服務於大眾參與健身、科學健身;提出大力發揮體育社會組織作用,鼓勵體育專業人員進行志願服務,引導廣大人民民眾養成運動習慣,突出體現了全社會全民健身、全民參與的理念。在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方面,提出全民健身示範活動和科學健身普及活動雙推進的工作措施,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既有引領性的示範活動,如省級的奔跑彩雲南、格蘭芬多國際腳踏車節、大眾籃球爭霸賽、廣場舞大家樂等體育健身活動,也有球類、冰雪、傳統體育項目的賽事活動,以及面向老年人、農民、職工、青年、婦女、殘疾人等人群開展的適宜性健身活動。在融合發展方面,提出了民族體育、體育教育、體育旅遊、體育衛生等4個方面的工作措施。其中,“凸顯雲南民族體育特色”是我省《實施計畫》的特色和亮點,在全國首創建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並要求定期舉辦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單項賽事,鼓勵各級各類院校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和體育活動。
保障措施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經費保障、壯大人才隊伍、強化評估指導等4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突出強調了要“發揮各級全民健身聯席會議作用”“將全民健身重點工作納入政府民生實事”和開展《實施計畫》實施效果評估等內容,這一系列的舉措必將有力促進《實施計畫》落實落地。
三、《實施計畫》的主要特點
一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要求。《實施計畫》將涉及體育強國、全民健身戰略的重要部署和各項要求落地、落細,轉化為雲南省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如構建涵蓋場地設施、人才組織、活動賽事等為一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貫徹體育與多業態融合發展理念等內容。《實施計畫》的任務目標明確、工作指標具體,圍繞高原特色體育強省和健康雲南建設制定了符合雲南實際的工作目標和指標。
二是體現體育惠民、惠及全民的理念。《實施計畫》提出基層體育設施實現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提高、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提升、體育產業總規模擴大等具體工作指標,提出建設一批民眾身邊的體育設施,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各人群健身賽事活動,充分考慮了少數民族、殘疾人、農民、婦女、幼兒,以及青少年、老年人等人群健身權益,增強民眾在體育健身活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
三是體現雲南體育工作特色,進行了適度創新。將體現雲南民眾體育工作特色的民族體育工作、社區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科學健身普及活動列專節。體現了體系化建設、標準化服務、指標化體現、融合化發展的“十四五”全民健身工作思路和框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