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吳忠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已經吳忠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吳忠市人民政府於2023年1月29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忠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3年1月29日
  • 發布單位:吳忠市人民政府
全文
為貫徹落實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促進我市全民健身事業更高水平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據《全民健身條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等法規及檔案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以體育強國建設為引領,全面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工作安排,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吳忠市全民健身工作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加快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升人民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助力我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市建成城鄉一體、區域協同、網路健全、便民多樣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人民民眾的體育健身意識和體質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穩步增加,全民健身體育場地設施供給更加完善,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民眾體育發展新格局。
——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穩步增長。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占總人口比例達到38.5%以上。全市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等級人數比例達到91.5%以上。
——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提檔升級。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0平方米以上,新建社區多功能運動場25個、健身步道80公里,城市“10分鐘健身圈”覆蓋率達到95%以上。健身設施供給更加多樣,設施維護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推動全民健身設施向基層傾斜,補齊鄉村體育設施短板弱項。
——城鄉體育社會組織全覆蓋。各縣(市、區)基本建成“4+X”體育組織體系,並向鄉鎮(街道)、社區(行政村)延伸,全市全民健身站點達到300個以上。
——全民健身指導和志願服務隊伍穩步壯大。全市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5000人以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達3.5人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服務指導水平和上崗率顯著提升。
三、主要任務  
(一)豐富全民健身活動服務內容
1.發展特色全民健身活動。全面普及推廣冰雪運動,加大冰雪運動及冬奧會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推進冰雪運動進校園、進社區,大力開展大眾滑雪、滑冰等常規性冰雪項目活動;創新開展冰上龍舟、雪地足球、自然水域冰釣等冰雪娛樂項目活動;鼓勵各縣(市、區)根據自身條件舉辦冰雪旅遊節、冰雪嘉年華和冰雪運動會等特色冰雪運動項目。支持推廣武術、太極拳、健身氣功等中華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舉辦木球、方棋等我市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賽事活動;鼓勵舉辦城市定向賽等新型體育賽事;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適時舉辦各類參與性高、互動感強的線上體育賽事活動,推廣簡便易行、科學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教育局、民族宗教事務局、總工會,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2.搭建民眾身邊賽事平台。結合全民健康提升行動和健康吳忠建設工作要求,積極承辦國家和自治區級高水平賽事活動,擴大市縣兩級民眾體育賽事規模和覆蓋人群範圍;努力構建“市級創品牌、縣區有特色、協會出精品”的民眾性體育賽事活動體系;開展以全民健身大拜年、新年登高、全民健身日等為主題的民眾性體育活動;支持縣(市、區)推廣各類社區健身活動,推動社區體育健身活動普遍化、常態化和多樣化發展,推動“三大球”和廣播體操、工間操在企事業單位的推廣普及;結合鄉村振興工作,圍繞農業特點、農村特色、農民需求,舉辦具有鄉村特徵和傳統文化底蘊的農民體育特色品牌賽事活動。(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總工會,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3.打造特色品牌體育賽事活動。打造具有我市區域特點、文化特色和影響力大、可持續性強的品牌體育賽事活動。推動各縣(市、區)品牌體育賽事活動由“一地一品”向“一地多品”縱深發展。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全面擴大寧夏黃河金岸(吳忠)馬拉松、全國沙灘排球巡迴賽(寧夏吳忠站)賽事規模和影響力;深入挖掘青銅峽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基地和鴿子山、明長城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持續打造宜觀賞、宜運動的牛首山登山徒步大會和山地旅遊腳踏車等品牌賽事;依託環羅山地區空域廣闊、視野開闊的自然條件,擴大紅寺堡全國航空航天錦標賽賽事和紅寺堡航模基地規模;藉助鹽池通用機場,打造跳傘、滑翔傘和航空航天運動項目品牌賽事;發揮同心縣黃谷川冰雪旅遊特色基地作用,打造具有冬季特色的冰雪運動旅遊品牌賽事。(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發改委、自然資源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4.促進重點人群參與體育活動。推動老年人、殘疾人、婦女等重點人群體育活動常態化開展。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意見》檔案精神,提升老年人體育服務質量,開展各類適合老年人自身特點的健身活動。組織扶持殘疾人開展體育活動,完善殘疾人體育訓練和康復設施,大力支持我市殘疾人運動員參加全國殘疾人賽事活動。組織婦女積極參與民眾性健身活動,提高婦女身心健康水平。(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衛健委、團委、婦聯、殘聯,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5.加強青少年體育運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開展針對青少年近視、肥胖等問題的體育干預,加大未成年人體育設施器材配套建設。深入開展“體教融合”工作,建立健全校內競賽、校際聯賽和選拔性競賽為一體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推動成立縣級青少年業餘體校,鼓勵發展青少年體育俱樂部,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協調發展。(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教育局、團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提升科學健身服務指導水平
6.加強全民健身服務隊伍建設。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激勵和保障機制,市本級和各縣(市、區)每年至少組織1次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大力倡導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精神,推進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常態化,全面提升科學健身指導質量和民眾滿意度。(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7.提高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活動,為民眾開具“健身處方”,提高城鄉國民體質抽樣檢測比例。組織開展科學健身指導服務,舉辦全民健身知識大講堂。依託傳統和新興媒體推介健身項目、宣傳全民健身知識,鼓勵社會力量向民眾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吳忠市新聞傳媒中心,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提高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保障水平
8.完善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布局。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民眾體育的意見》精神,進一步加強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在城鄉開展體育“康樂角”建設工作和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重點村體育設施提檔升級工作,按照“布局合理、層次分明、門類齊全、綜合利用”的原則,建設一批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小型體育綜合體)、公共體育場、標準足球場、健身步道、健身路徑等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因地制宜補齊健身場地設施短板,提升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覆蓋率。推動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向基層和農村地區傾斜,補齊鄉村體育設施短板弱項,促進全民健身設施均衡供給,助力鄉村振興。加強公共冰雪場地設施建設,引導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冰雪場地管理運營服務,滿足民眾冰雪運動需求。(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發改委、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管理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9.豐富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形式。圍繞公園綠地、廣場社區等民眾生活重點區域和人口密集區域,完善小型足球場、社區綜合運動場地和全民健身路徑等設施建設。按照國家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和新建居住區生活圈分級控制規模配套設施規劃建設要求,配建全民健身設施。支持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在確保全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利用大型商業設施、旅遊景區景點、廢舊廠區廠房等建設各類體育綜合體,完善民眾周邊體育設施。(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發改委、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管理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0.最佳化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運營管理。加強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和監管工作,落實公共體育設施和中國小體育場地設施向公眾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提升公共體育場館管理服務水平。鼓勵社會力量運營管理公共體育場館,推動公共體育場館信息化和智慧型化建設,加強對公共體育設施和全民健身工作數據的統計分析。做好公共體育場館應急避難(險)、疫情防控功能轉換預案,提升公共體育場館綜合利用率。(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財政局、教育局、衛健委、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激發全民健身社會組織活力
11.完善社會組織網路。健全民眾身邊的體育組織,完善縣(市、區)“4+X”體育組織體系,並向鄉鎮(街道)、社區(行政村)延伸下沉,健全完善全民健身站點。發揮各級體育總會樞紐性作用,引導各級各類單項體育行業協會和體育類俱樂部健康有序發展。(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民政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2.最佳化社會組織發展環境。加大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力度,推動體育類社會組織在體育項目培訓、賽事組織執行等方面積極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工作,鼓勵體育類社會組織參與承辦線上線下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改善體育類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條件,在活動場地等方面提供支持。開展全市體育類社會組織評星定級工作,進一步完善考核體系與激勵機制。做好體育領域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工作。(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民政局、教育局、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統籌推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
13.深化體教融合發展,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貫徹自治區體育局、教育廳《關於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檔案精神,完善落實“體教融合”政策措施,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保障學生在校期間每天不少於1小時的體育鍛鍊時間,並掌握2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運動技能,培養終身健身習慣。參與和舉辦全區青少年錦標賽、冬夏令營等賽事活動。鼓勵學校組建“三大球”等特色體育隊伍,開展校園和校際體育比賽活動。(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教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4.推動體醫融合發展,構建“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推動各縣(市、區)國民體質監測站(室)在全覆蓋的基礎上向有條件的鄉(鎮、街道)延伸,完善國民體質健康監測體系。開展科學健身知識和方法普及活動,探索建立運動健康促進中心,積極開展運動促進健康指導工作。加強健身指導服務站點建設,向健身人群提供“健身處方”、運動指導和運動風險評估等服務。(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衛健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5.推動體育文旅融合發展,滿足民眾多元化健身需求。深挖體育文化旅遊潛能,結合我市文化旅遊資源,規劃打造一批體育精品路線和旅遊目的地。依託旅遊資源發展休閒體育項目,培育戶外露營、越野徒步、民俗體育項目和冰雪運動等體育旅遊新業態,滿足民眾健身與旅遊的體驗需求。圍繞紅色、黃河、明長城觀光帶、牛首山等旅遊資源,策劃開展徒步登山、露營探險、山地穿越、定向越野、山地機車等各類融運動休閒和度假養生於一體的山地戶外運動項目,推進鹽池、同心等地紅色旅遊資源地區全民健身活動融合發展,形成輻射聯動,打造全市區域性戶外健身廊道體育賽事品牌。(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發改委、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全民健身事業的領導,充分發揮市、縣兩級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完善全民健身工作領導機制。各縣(市、區)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本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制定出台本地全民健身實施計畫並抓好工作落實。做好迎接自治區體育局對本級全民健身工作貫徹落實情況的評估驗收工作。(責任單位:市全民健身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加大資金投入。各縣(市、區)要認真貫徹《全民健身條例》精神,落實全民健身各級公共財政事權劃分和財政支出責任,將全民健身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加強對公共體育服務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的支持保障,並與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同步增長。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和出資支持、興辦全民健身事業,充分調動民眾參與全民健身事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責任單位:市財政局、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拓寬人才渠道。貫徹落實《寧夏回族自治區培養引進高層次體育人才實施辦法(試行)》精神,培養引進各類體育專業人才,打造一支適應公共體育服務發展需要的體育人才隊伍。支持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科技工作者、體育教師、體育專業學生、醫務工作者等參與全民健身工作。加強競技體育、學校體育與全民健身人才隊伍的互聯互通和技能提升,探索制定參與民眾健身的教練員職稱評定工作措施。(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教育局、衛健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落實安全保障。加強對各類健身設施的安全運行監管,確保全市各類公共體育設施開放服務達到防疫、應急、疏散、產品質量和消防安全標準。堅持“三個必須”安全生產責任規定,建立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防範和應急保障機制,明確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協辦單位工作職責,落實重大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防範、應急保障、疫情防控、組織實施、風險評估制度,加強戶外運動和高風險體育項目的安全管控。(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應急管理局、衛健委、公安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提供智慧化服務。利用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完善場地設施、體育組織、體育活動、體質測定等信息服務內容,打造健身設施電子地圖、科學健身指導平台。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大數據體系和公共體育設施電子地圖,提供健身查詢預訂、培訓報名、健身指導、體質測定等服務,逐步形成信息發布及時、服務獲取便捷、信息反饋高效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機制。(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局、發改委、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