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州“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

《臨夏州“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已經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研究同意,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12月31日印發,請結合各自實際,認真抓好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夏州“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1日
  • 發布單位: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臨夏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開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健康臨夏”建設的關鍵期。為全面加快推進“健康臨夏”建設,促進全州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依據《臨夏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臨州府發〔2021〕24號)和《甘肅省“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精神,結合臨夏州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實際,編制《臨夏州“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第一章 “十三五”期間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成就
“十三五”期間,全州衛生健康工作堅持發展和創新,堅持“最佳化兩個鏈條”的工作思路,以健康扶貧為抓手,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努力提升衛生健康服務質量和水平,大力推進“健康臨夏”建設,“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健康環境。
——衛生健康事業快速發展。全州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人均預期壽命由2015年的72.6歲提高到2020年的74.1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由4.4%提高到15.1%。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由5.07‰、5.78‰下降至3.74‰和5.34‰,孕產婦死亡率保持在15.45/10萬,婦幼健康核心指標均處於全省平均水平。全州衛生資源擁有量不斷增加,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872個,其中醫院54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4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774個。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執業(助理)醫師數和註冊護士數分別由4.46張、1.31人和0.94人增加到5.74張、1.71人和2.45人。衛生事業總費用由21.52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37.9億元,增長76%;人均衛生總費用由1045元增加至2020年的1840元,增長76%;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46.2%下降至2020年的28.91%。
——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衛生監督執法、院前急救、心理服務等公共衛生服務取得明顯成效,全州重點傳染病發病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高血壓、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疾病均得到有效管理,管理率分別達到87.03%、80.18%、91.93%。州縣鄉三級愛滋病監測檢測體系初步形成,建立愛滋病確診實驗室1個、愛滋病篩查實驗室25個、定點治療醫院8所、自願諮詢檢測點11個、基層衛生院快速檢測點74所、社區藥物維持治療門診4所,建立了覆蓋暗娼、吸毒人群、性病門診男性就診者、孕產婦等4類人群的國家級愛滋病監測哨點4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提高到74元/每人,老年人健康體檢15.11萬人,體檢率73.46%。無償獻血工作取得長足發展,采供血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硬體投入不斷加強,新建1個核酸實驗室,增設5個採血點,改造升級2個獻血屋;採血量逐年增加,有98263人次參加無償獻血,總計採集全血1919萬毫升、血小板2185個單位;血液產品製備達18個品種,成分輸血更加科學精準,有力保障了突發事件應急救援和全州各級醫療機構的臨床用血;全面落實了無償獻血者臨床用血費用直接減免政策。
——健康扶貧取得決定性勝利。縣鄉村醫療機構均達到分類建設標準,配備了合格醫生,全面完成了貧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的脫貧攻堅底線性任務。緊緊圍繞醫療衛生機構“三個一”,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實現了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全達標。全州133所鄉鎮衛生院全部配備了基本醫療設備,設定了醫技科室,均有1名執業(助理)醫師和全科醫生在崗服務,診療病種提升到50種以上,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1150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97.15%,滿足了廣大民眾的基本醫療需求;1111個行政村村衛生室達到了分類建設標準,配備了1201名合格村醫,解決了鄉村醫生養老生活補助,鄉村醫生待遇持續提高。通過從基礎設施建設著手,全面完成“三區三州”健康扶貧項目建設任務,解決了醫療機構基礎薄弱的問題,打通了健康扶貧“最後一公里”,取得了標準化村衛生室、合格村醫、鄉鎮衛生院設備、鄉鎮衛生院遠程診療、縣級醫院等級五個“從弱到強”的實際成效。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州人民醫院通過三級甲等、州中醫院通過三級乙等、州婦幼保健院通過二級甲等評審,8縣市縣級綜合醫院全部達到二級甲等醫院標準。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基本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等五項制度建設深入推進。縣外就診率從“十二五”末的21.23%下降到6.71%,下降14.52個百分點。省上到全州開展多點執業52人,州縣兩級242名醫師到鄉鎮衛生院開展多點執業。8個縣級醫院完成重症醫學科和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等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完成34個薄弱學科建設項目,建設省級重點學科4個,州級重點學科15個。完成縣級心電、影像、病理、檢驗、消毒供應等五個區域醫學中心建設項目。縣域卒中、胸痛、創傷、危重孕產婦、危重新生兒等五個救治中心全面完成建設。遠程醫療已實現州縣鄉醫療機構與甘肅省遠程醫學信息平台對接,形成“基層檢查、上級診斷”模式,實現州縣鄉村四級全覆蓋。住院費用在省內醫保即時結報的基礎上,實現了跨省結報,重特大疾病報銷病種擴大到50種。全面推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建立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銜接機制,落實“一站式結報”和“先診療、後付費”。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的藥品全部通過甘肅省藥品集中採購平台進行集中採購,基本藥物制度零差率銷售在州縣鄉村四級公立醫療機構實現全覆蓋,藥品價格持續下降,有效破除了“以藥補醫”現象。
——衛生健康行業綜合監管機制不斷完善。先後制定《臨夏州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的實施意見》、《臨夏州醫療機構綜合監管聯席會議制度》、《臨夏州推行醫療服務工作多元化監管方案》,累計對64家醫療機構(民營醫院33家)和26名醫務人員分別記不良執業行為積分330分和106分,依託12320和12345政務服務熱線平台,受理醫療衛生類訴求1838件,其中答覆1720件,形成工單118件。依據《臨夏州個體診所考核管理辦法(試行)》,對466家個體診所進行了考核,註銷個體診所7家。加強“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強化信用體系建設,共享醫療衛生行業“雙公示”信息3113條。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衛健系統政務服務事項均在政務服務大廳辦結,壓減審批時間70%,實現許可事項“網上辦理”和“最多跑一次”。紮實開展醫療領域專項整治行動,共檢查各類醫療機構3876家次,查出問題1788條,整改問題1130條,立案401件,罰款141萬元,註銷診療科目225個,註銷(吊銷)不達標醫療機構420家。開展口腔診所、醫療美容專項整治,註銷口腔診所《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12家,吊銷醫療美容《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2家,限期整改2家。
——衛生健康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實施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20個,總投資18.8億元。搶抓“三區三州”健康扶貧項目投資機遇,完成了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村衛生室達標改造和醫療設備的配備更新工作。建成了臨夏州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設項目,實現了醫療衛生信息的互聯互通和交換共享。州醫院整體遷建項目、州中醫醫院、州疾控中心、州婦幼保健院搬遷改造、臨夏市醫院整體遷建重大項目投入使用。充分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實施了縣級醫院、縣級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醫院)項目、疾控中心、婦幼保健機構、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村衛生室改擴建等項目,尤其是緊緊抓住國家發放抗疫國債的重大機遇,針對民眾的期盼和公共衛生的短板,迅速建設完成了各縣市醫院和疾控機構核酸檢測實驗室,謀劃啟動了州中醫醫院醫養結合中心、州傳染病醫院、6個縣市醫廢處置中心等新項目。通過一大批衛生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全州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面貌有了極大的改觀,就醫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服務能力有了顯著提升,衛生健康事業步入發展快車道。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取得新突破。全州現有中醫醫院16家,其中公立中醫醫院8家,有州級1家、縣級7家;三級乙等中醫醫院1家,二級乙等以上中醫醫院4家,州中醫醫院被評定為三級乙等中醫醫院。全州10所縣級以上綜合醫院,均成立了中醫藥管理科,設定了中醫診室和中藥房。中醫醫院開設床位2817張(其中公立中醫醫院2249張),中醫病床占醫院床位總數比例達到醫院總床位數的10%。全州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62.4%的村衛生室能提供中醫藥服務,中醫醫院年總診療人次占全州醫院年總診療人次比重達到27.4%,中醫醫院出院總人次占醫院出院總人次比重達到16%,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占總診療量的比例達到25%。通過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建設項目,實現了中醫館鄉級全覆蓋。建成省級中醫藥重點專科3個,州級重點專科10個、縣級重點專科16個,創建中醫藥工作先進縣2個。
——重點人群保健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全面落實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等婦幼健康服務項目,28.03萬名農村婦女、7.09萬名兒童、15.48萬名孕產婦、6.34萬對夫婦享受了婦幼健康項目服務。新生兒疾病篩查率為99.16%,新生兒聽力篩查率為99.03%,新生兒多種遺傳代謝病檢測項目完成率100%。依託州、縣綜合醫院,建立了9家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依託州婦幼保健院建立了1家產前篩查和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正式啟動,制度建設基本健全。嬰幼兒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發生率逐年降低。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老年醫學科設定比例達到35%,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3.46%,65歲以上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率達到73%。
——愛國衛生運動持續推動。全州創建國家級衛生縣城1個(永靖縣),省級衛生城市1個(臨夏市)、衛生縣城1個(永靖縣)、省級衛生鄉鎮12個、省級衛生村27個、省級衛生社區14個、省級衛生單位40個。共創建州級衛生鄉鎮(街道)62個、州級衛生村196個、州級衛生社區30個、州級衛生單位(小區)172個。永靖縣已通過國家級健康促進縣城驗收,康樂縣全面爭創國家健康促進縣,臨夏市創建健康促進市工作已全面啟動。
——民眾健康權益維護有效到位。成立了健康權益中心和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所有二級以上醫院均設立患者維權機構,並配備專業心理醫生接待患者,及時化解醫患矛盾和糾紛。健全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立了分類推進工作落實制度、問題研判機制和約談制度。全州145家醫療機構參加了醫療責任保險,參保金額達到770萬元。充分發揮省12320衛生熱線、州12345民情服務熱線、州衛健委信訪平台作用,暢通民眾投訴舉報渠道,受理民眾來信來電投訴總計680件次,醫療糾紛505起,其中司法途徑解決24起。通過多元化解機制,積極化解28起醫療糾紛積案,截至目前無醫療糾紛積案。新發醫療事故明顯下降,醫患矛盾減少,醫患關係和諧。
——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水平持續提升。借力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廈門市58家醫院對州域內116家醫療機構從業務指導、遠程醫療、科室建設、日常管理運營等方面幫扶,共選派367名衛技人才赴縣市醫院開展支醫工作,277名醫技人員赴廈門進修深造的州縣。完成全科醫生轉崗培訓、鄉村醫生進修培訓等基層衛生人才培訓3323人次。建成覆蓋縣、鄉、村醫療機構的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網路體系,共舉辦網上培訓113期,培訓24996人次。特別是2019年以來,為全州醫療衛生單位招聘衛生專業人才1315人;2020、2021年連續兩年,引進急需緊缺人才322名;招聘特崗全科醫生75名,聘用農村訂單定向生141人,全州衛健系統有高級職稱人員1073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實行最有效的醫療救治,中醫藥參與治療率達到100%,治癒3例本地確診病例、5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和2例無症狀感染者。馳援抗擊疫情一線,組織27名醫務人員支援武漢,57名醫務人員支援蘭州新區隔離點,圓滿完成救援任務,州委州政府將11名支援湖北臨聘人員納入事業單位正式在編人員。快速提升核酸檢測能力,建成了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和疾控機構核酸檢測實驗室21個,率先在全省建成了州醫院城市檢測基地和州疾控中心公共檢測基地,全州各級醫療機構日檢測能力在3萬管以上,基本能夠完成日檢測1縣市的全員核酸檢測任務。加強疫情防控物資儲備,按照滿足30天滿負荷運行需求,採購儲備了救治藥品、醫療防護物資、醫療救治設備等三類防控物資。通過全州上下齊心協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新時代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十三五”以來,全州衛健系統各級黨組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建設總要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健康臨夏為主線,立足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兩大體系建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常態化疫情防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等任務,深入貫徹中央、省州關於衛生健康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以黨的建設保障和促進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努力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切實推進黨的建設與衛生健康業務融合發展,人民民眾健康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十三五”時期,全州衛生健康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期,是臨夏衛生健康事業邁上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全面推進“健康臨夏”建設,為全州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巨大挑戰。快速推進的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不斷推動疾病譜變化和民眾對衛生健康服務的需求,以新材料、新能源、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套用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推動著衛生健康服務提供方式和途徑的重大變革,新經濟、新業態同樣推動著衛生健康領域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十四五”時期,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衛生健康需要與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並將長期存在。全州的基本醫療有保障雖然已經實現,但仍是低水平的保障。衛生健康人才總量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仍比較突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仍未普遍養成,重大傳染病防控風險依然存在,慢性病、職業病和地方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與全省平均水平和發達地區相比,與滿足人民民眾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的殷切期盼相比,全州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任重道遠,既需保障基本需求,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總體而言,“十四五”時期臨夏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挑戰與機遇並存,需要全州上下砥礪奮進,化挑戰為機遇,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第二章 規劃總則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決貫徹新時代衛生健康工作方針,以“健康臨夏”建設為統領,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普及健康生活、完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和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以改革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為關鍵,不斷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健康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建引領。以黨建為統領推動和保障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衛生健康機構黨的組織和黨建工作全覆蓋,黨支部標準化建設水平繼續提升。加強政風行風建設,營造健康向上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環境。
——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堅持需求引領,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全民共建共享。始終把人民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進健康與經濟社會良性發展。
——堅持預防為主。牢固樹立“大健康”“大衛生”理念,持續推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持續推進醫防融合,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重大疫情救治體系,織密人民健康防護網,實現全民健康。
——堅持協調發展。持續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發揮州中心城市和縣城的綜合承載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優質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逐步破解城鄉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統籌衛生健康服務與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以深化醫改為引擎,以信息化為支撐,破立結合,推動解決制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創新管理模式,最佳化服務方式,改善人才隊伍結構,加強中西醫結合,提升服務質量。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州居民健康狀況明顯改善,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趨於完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綜合能力顯著提升,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持續最佳化,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健康公平顯著改善。每千常住人口床位、執業(助理)醫師、註冊護士和每萬常住人口公共衛生醫生、全科醫生等衛生資源明顯提升。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持續最佳化服務鏈條,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醫療保障和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增強,民眾滿意度不斷提升。每千常住人口床位、執業(助理)醫師數、註冊護士數分別達到8張、3.15人和4.5人,每萬人全科醫師數達到3.5人以上。
——公共衛生防控短板有效補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建立分工明確、反應快速、保障有力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應急聯防聯控、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支持保障、重大風險研判、評估與決策機制。形成規模適當、布局合理、功能齊備、反應快速的防控救治工作格局。規劃建設重大疫情應急物資儲備庫,提高物資分級保障、綜合管理和統籌調配的能力。
——重點人群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婦幼健康和托育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體系持續完善,醫養結合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孕產婦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控制在≤15/10萬和≤6.6‰以下。嚴重精神障礙病人規範化管理率達到85%以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規範化管理率達到60%以上。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含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設定老年醫學科比例達到75%以上;三級中醫醫院均設定康復科,二級中醫醫院設定康復科比例達到85%;80%以上的綜合醫院、康復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等建設成為老年友善醫療機構。
——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明顯提高,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顯著提升,主要的健康影響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重點人群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全州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5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5%以上。
臨夏州“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主要指標
2020年
2025年
1
人均預期壽命(歲)
74.1
75
2
嬰兒死亡率(‰)
3.74
≤5.2
3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5.34
≤6.6
4
孕產婦死亡率(/10萬)
15.45
≤15
5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
1.6
≤1.5
6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15.1
≥25
7
15歲以上人群吸菸率(%)
25.78
≤24.5
8
國家衛生城市數量占比(%)
12
≥60
9
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張)
5.74
8
10
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
1.71
3.15
11
每千人執業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0.31
0.7
12
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人)
2.45
4.5
13
每萬人口全科醫師數(人)
2.15
3.5
14
每千人公共衛生人員數(人)
0.83
0.9
15
每千人口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張)
0.45
4.5
16
全州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
54
51.5
17
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
28.91
≤25
18
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老年醫學科比例(%)
35
75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高質量推進健康臨夏建設
(一)最佳化完善國民健康政策。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健全將“健康融入各項政策”的工作機制,完善公共政策健康風險管理工作機制和指標體系。建立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在公共政策中體現健康導向,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等進行健康因素評估。在州縣兩級規範性檔案備案審查和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時,對影響公眾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的內容進行審核。
(二)深入開展健康臨夏行動。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深入開展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心理健康促進、控煙、健康環境促進、婦幼健康促進、中國小健康促進、職業健康保護、老年健康促進、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糖尿病防治、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中醫藥促進健康等健康臨夏專項行動。
(三)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推進健康科普宣傳進家庭、進農村、進學校、進醫院、進機關和單位、進公共場所,多角度多維度大範圍開展健康科普知識宣傳,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健康理念,推動全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切實提升全民健康意識和健康素質。
(四)有效改善民眾健康環境。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積極創建衛生城市和衛生縣城,持續提升衛生城鎮覆蓋率;深入開展家庭健康促進行動,廣泛開展健康細胞建設;推進全州城鄉環境面貌全面改善,加強農村改廁技術指導,強化病媒生物綜合防治;加大控煙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無菸環境建設;指導開展重大活動保障、重點疾病防控及重大自然災害後的愛國衛生工作。
二、高標準構築公共衛生體系防線
(五)加快推進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健全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實施方案》,健全重大疫情監測信息網路,完善疫情監測預警、應急回響和處置制度,提高早期預防、及時發現、快速反應和有效處置能力。建立統一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指揮機制,完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提高全社會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分級、分類組建醫療救援、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傷員轉運、血液供應、心理危機干預、核輻射和中毒處置等各類專業衛生應急隊伍。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和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門診、預檢分診點全覆蓋。加強應急醫療救治場所及應急醫療物資儲備,提升重大疫情應急救援能力,臨夏市確定1-2個公共建築,在應急狀態時轉為方艙醫院。各縣市至少確定或新建改擴建1個公共建築,在應急狀態時轉為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隔離房間比例滿足每萬人20個房間要求。
(六)持續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州縣兩級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持續推進疾控機構實驗室檢驗檢測提標改造工程,提升生物安全實驗室檢測能力。推動疾控機構改革,強化醫防融合,探索建立縣域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協同參與的醫防融合服務模式。繼續深入開展國家免疫規劃工作,鞏固常規免疫成果,推動新冠疫苗等重大傳染病疫苗接種工作,完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保險機制。加強愛滋病防控,逐步提高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生存質量,進一步降低病死率。強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心理救援隊伍建設,提高心理行為問題和常見精神障礙的篩查識別、處置能力和治療能力。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縣建設。基本消除大骨節病、麻風病危害,有效控制飲水型氟中毒。建立健全防、治、管“三位一體”工作機制,持續加強高血壓、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結核病等慢性病綜合防治與全程管理。加強鼠疫、布病等動物源性傳染病和包蟲病監測和源頭治理。
(七)穩步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深入推動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嚴格按標準落實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機制,最佳化崗位管理和職稱晉升政策,完善薪酬激勵機制,建立基層醫生生活補助制度,完善村醫村衛生室補助政策,健全村醫養老保障機制,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持續提升服務能力和改進服務質量。深入推動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健康發展,逐步實現區域內醫療資源共享,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穩步推進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套用,穩妥推動電子健康檔案向個人開放,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宣傳全面覆蓋城鄉社區和居民家庭。
(八)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和風險監測評估。健全完善衛生健康食品安全工作體系,提高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及醫療機構依法履職能力,提升食品安全標準管理能力,貫徹執行食品安全國家、地方及企業標準,助力全州食品相關產業良性發展,保障城鄉居民“舌尖上的安全”。積極實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持續開展食源性疾病、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放射性污染物的監測評估,提升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研判能力。推動落實國民營養計畫實施,推進國民營養健康六大重點行動,著力提高城鄉居民營養健康水平。
專欄1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升項目
1.州級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建設項目。探索建設集臨床、科研、教學於一體的州級區域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和康樂縣區域醫療中心。
2.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準化建設項目。推進州縣兩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準化建設,推動實施疾控中心實驗室提標擴能項目。
3.重大疫情救治機構建設項目。推進州人民醫院二期工程傳染病區項目,建設達標的州縣兩級傳染病醫院(病區)。
4.鄉鎮(社區)醫療機構疾病防控能力建設項目推進鄉鎮(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預檢分診、發熱門診、篩查哨點、預防接種、隔離觀察病房、周轉房、心理健康諮詢干預等方面的標準化建設。
三、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九)切實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完善分級診療制度,著力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加快建設緊密型醫聯體(健康共同體)、縣域醫共體等,全面發展專科聯盟和技術聯盟,促進優質資源縱向流動。按照保基本、守底線、可持續的原則,既考慮便民惠民導向,又確保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持續推動醫生、患者、基金三下沉。
(十)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強化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強化醫聯體格線化建設布局和規範化管理,注重對公立醫院改革效果評價指標優劣的監測管控,加強考核評估,建立通報機制,促進公立醫院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由粗放的行政化管理向全方位的績效管理、由重點投向基礎設施、醫療設備向投向人力資源發展轉變,提高公立醫院管理質量、效率和人員的積極性。
(十一)健全完善全民醫保制度。逐步將門診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保統籌基金支付範圍;加快實施DRG付費國家試點工作;健全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做好與醫保支付、醫療控費、分級診療政策相互銜接。
(十二)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各級醫療機構要選擇使用臨床必需、療效確切、劑型適宜、價格合理的基本藥物,全面提高基本藥物使用占比。落實國家組織藥品耗材集中帶量採購政策的基礎上,組織開展藥品耗材帶量採購,降低藥品價格。
(十三)完善衛生綜合監管制度。進一步明確各相關部門工作職責,健全對全州所有醫療機構人員、行為、質量在內的綜合性、全面性監管制度,形成高壓有序的行業監管態勢,要持續推動涉醫違法犯罪的聯合懲戒,依法依規處置涉醫違法犯罪行為,著力解決好“醫鬧”等擾亂醫療秩序問題,切實維護廣大醫護人員的執業權益;暢通民眾訴求渠道,共同維護民眾健康權益,努力營造安全和諧的就醫行醫環境。
四、加快實現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
(十四)夯實醫療衛生服務基礎設施體系。繼續最佳化現有醫療衛生資源布局和配置,提昇州、縣、鄉三級醫療衛生設施設備現代化水平。推進全州三級醫院建設及縣級醫院(包括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提標擴能項目建設,統籌加強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發熱門診和感染性疾病科建設,提高基層傳染病防治能力。加大鄉鎮、社區及村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力度,實施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工程。提升婦女兒童健康服務能力、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能力,推進職業病防治體系以及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促進工程、中醫特色醫院建設,基本建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運行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十五)統籌推進州縣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圍繞重大疾病、重點專科和州級質控中心推進州級區域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和縣級區域醫療中心工作。集中優勢資源,以臨夏州人民醫院二期工程項目為依託,在州級探索建設集臨床、科研、教學於一體的州級區域公共衛生醫學中心(覆蓋臨夏市、臨夏縣、積石山縣、東鄉縣、永靖縣),在康樂縣建立縣級區域醫療中心(覆蓋廣河縣、和政縣)。加快州、縣兩級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全州醫療質控網路體系建設,建立完善州、縣、鄉三級醫療機構的醫療質量控制標準、質控工作預警機制,加強各類培訓和質量控制,推動各級醫療機構相關專業全部達標。以醫療質量提升行動、患者體驗提升行動、醫院管理提升行動、臨床科研提升行動等醫院能力提升行動為載體,到2025年,形成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為骨幹,州級和縣級醫院為支點,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為載體的高水平公立醫院網路,在疑難疾病、重大疾病、重大疫情的醫療救治、多中心研究、大數據集成、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協同作用,帶動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
(十六)加強臨床重點專科群建設。以滿足重大疾病臨床診療需求為導向,依託國家實施的臨床重點專科“百千萬工程”,加快推進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加強特色專科、重點專科、薄弱專科建設,以專科發展帶動診療能力和水平提升。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提升中醫內涵和療效,為開展先進醫療技術、高難度手術和疑難複雜疾病診療提供支撐。依託州級區域公共衛生醫學中心、縣級區域醫療中心與省內三甲醫院和國內知名醫院聯合,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培育一批在醫療技術、醫療質量、臨床研究等方面具有省內外一流水平的優勢專科,引領我州醫療技術快速發展。到2025年,建成一批省級和州級臨床重點專科,區域專科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顯著提升。
(十七)加強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彌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重預防、輕醫療造成的基層醫療機構臨床醫療救治能力嚴重不足的短板,堅持鄉鎮、社區及村級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功能定位,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預防協調發展,滿足基層百姓家門口就醫的需求。深入推進鄉鎮、社區慢性病醫防融合,積極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提高基層衛生機構常見病、多發病診治能力。建立村醫退出機制,加強村醫後備人才培養。提升鄉鎮、社區及村級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和醫療康復服務能力。在城鎮化進程中同步規劃建設或改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充分發揮鄉鎮、社區及村級機構在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中的“網底”作用。
(十八)加強緊急救援體系和血液保障能力建設加強緊急醫學救援機構和采供血機構標準化、規範化、智慧型化、信息化建設,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和血液安全供應保障能力,堅持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相結合,實現院前、院內一體化救治流程的無縫隙銜接。建立院前急救運行保障機制,最佳化急救資源配置,完善基礎設施和車輛配備,縣市按每萬人1輛標準配備救護車,負壓救護車占比達到救護車總量的40%以上,滿足各類突發事件先期處置需要。統籌最佳化各縣市採血點布局,增加固定獻血屋、應急採血車、急救送血車等,提升血站實驗室檢驗能力,建設智慧化血庫,建設州縣兩級采供血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臨床用血數據交換平台。對采供血成本和價格重新核算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專欄2 醫療衛生服務基礎設施最佳化工程
1.爭取實施州緊急醫學救援中心建設項目、臨夏州中心血站遷建項目。
2.爭取創建省級區域公共醫學衛生中心建設(臨夏州區域公共衛生醫學中心),積極爭取創建康樂縣縣級區域醫療中心。
3.實施縣級醫院提標擴能建設項目。
4.開展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實施臨夏州中醫醫院中醫特色醫院建設項目。
五、切實保障特殊群體全周期健康
(十九)完善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婦幼健康服務網路,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要全面開展臨床業務,全州60%以上的婦幼保健機構達到二級以上等級標準,州婦幼保健院達到三級甲等標準。加強兒科建設,提升嬰幼兒重點疾病防治能力。婦幼保健機構創造條件開展中醫藥服務、孕產期保健和新生兒保健特色專科建設。全面實行婦幼保健機構績效考核,落實母嬰安全五項制度。推廣出生醫學證明電子證照套用,推進婦幼健康領域“證照分離”改革。繼續全面實施婦幼健康服務項目,推動落實基本避孕服務,促進生殖健康服務融入婦女健康管理全過程。統籌推進婚前、孕前保健,開展產後和流產後避孕節育服務,強化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加強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和嬰幼兒養育專業指導。
(二十)提升老年健康服務能力。推進健康老齡化戰略,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老年醫院和綜合性醫院老年醫學科為核心,相關教學科研機構為支撐的老年醫療服務網路。全面落實老年人醫療服務優待政策,開展老年友善醫療衛生機構創建活動,推動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診送藥等上門服務。促進優質中醫藥資源向機構、社區、家庭延伸。加強老年人健康管理,把老年人滿意度作為重要評價指標,每年組織開展一次績效評價。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開展老年人營養改善行動,監測、評價和改善老年人營養狀況。加強老年人群重點慢性病的早期篩查、早期干預及分類管理。宣傳失能預防核心信息,降低老年人失能發生率。加強適老環境建設和改造,減少老年人意外傷害。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長期護理服務,支持社區嵌入式和連鎖式老年服務機構發展。每家醫院老年醫學科床位數不少於20張,每張病床配備醫生和護士分別不少於0.3人和0.6人。
(二十一)加快推進醫養結合與健康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實施居家醫養結合全覆蓋行動、社區醫養結合雙促建行動、醫養結合機構改拓建行動和中醫藥醫養康融合推進行動。高度重視醫養有機融合,推動普遍性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協同發展,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整合鄉鎮衛生院與敬老院、村衛生室與農村幸福院,依託社區鄉級活動陣地建立養老服務中心。提供精準化健康期管理、患病期治療、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和臨終期安寧療護等醫養結合管理服務。開展老年醫療護理員和養老服務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擴大老年護理服務隊伍。到2021年底,醫養結合服務相關制度、標準、規範初步建立,醫養結合機構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得到提升;到2022年,依託現有資源建成1所醫養康護一體化的中醫藥醫養結合服務示範機構;到2025年底,醫養結合服務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基本建立,醫養結合機構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顯著提升。
(二十二)推進職業健康保障。深入貫徹《職業病防治法》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形成較為完善的用人單位職業衛生達標體系和救治救助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州縣兩級並向鄉鎮延伸的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推進州縣鄉三級職業衛生服務和監管網路建設,督促企業主動投入經費完善職業病防控設施設備技術改造,將外圍人員全部納入健康監護管理。落實塵肺病防治攻堅行動、職業危害因素現狀調查及職業病人詳情摸排等重點工作。落實重點行業的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率達到85%以上,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率達到80%以上,粉塵、高毒物品等主要危害監測合格率達到80%以上,用人單位主要負責人和職業衛生管理人員職業衛生培訓率均達到95%以上,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率達到90%以上,醫療衛生機構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率達到90%以上。接塵工齡不足5年的勞動者新發塵肺病報告病例數占年度報告總數的比例得到下降,重大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慢性職業性化學中毒、急性職業性放射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專欄3 全周期保障特殊群體健康項目
1.加強婦幼健康服務能力建設。實施州婦幼保健院兒童醫療中心項目、州婦幼保健院婦女兒童健康服務能力提升項目,支持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建設。
2.推進醫養結合機構建設項目。實施臨夏州中醫醫院醫養結合中心項目、康樂縣醫養結合中心項目。
3.縣級托育服務建設項目。爭取在各縣市新建10家專業化、規範化的托育機構。
六、全面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二十三)加強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能力建設。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實現州、縣兩級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所有綜合醫院設有標準化中醫科和中藥房,婦幼、疾控和衛生健康監督機構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中醫館,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都能提供中醫藥服務。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機制。持續開展“西醫學中醫、中醫學經典”和中醫藥五級師承教育工作,加強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骨幹醫師培訓等工作,繼續做好名中醫和中醫世家評選工作。強化中醫藥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轉化。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和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為中醫優勢病種和高危人群,提供融預防、治療、康復於一體、全鏈條的中醫藥服務。建立健全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工作機制,制定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新發突發傳染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及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的緊急醫學救援中的獨特作用。深入實施“網際網路+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大力發展網際網路中醫醫院,提高中醫特色醫療資源可及性和整體效率。
(二十四)強化中醫藥傳承創新和產業發展。堅持中醫藥健康產業與中醫藥事業相融合、傳承與創新並舉,完善制度創新機制。提升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水平,推進中藥精深加工,最佳化中藥市場流通體系,推進“中醫藥+”蓬勃發展,強化中藥材質量監管,大力挖掘中醫藥文化,加強中醫藥民族醫藥單驗方、古方的發掘整理工作,開展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中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建立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支持發展中醫特色養老、康復等健康服務,培育發展中醫藥文化和健康旅遊產業。大力推進中醫藥服務貿易和對外交流,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支持中醫藥健康產品研發、製造和套用。
專欄4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程
1.中醫醫療機構建設。基本實現州縣兩級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重點建設1個省級區域中醫(專科)醫療中心、2-3個州級區域中醫(專科)醫療中心。
2.中醫特色優勢專科建設。全州建成3-5箇中醫特色優勢專科。
3.州級中醫治未病中心和康復中心建設。創建1-2個州級中醫治未病中心,依託現有資源建設1個州級中醫康復中心。
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二十五)鞏固落實國家生育政策。進一步最佳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建立健全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完善與生育政策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配套政策措施,繼續實行各項獎勵扶助制度和優惠政策。落實生育登記制度,最佳化辦事流程。推進出生醫學證明、兒童預防接種、戶口登記、醫保參保、社保卡申領等“出生一件事”聯辦。建立健全計畫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幫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參與的扶助關懷工作機制。全面推進“暖心行動”和計畫生育家庭保險,完善實施計畫生育特殊家庭“4+1”聯繫人制度和“三個全覆蓋”。
(二十六)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健全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政策,完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鼓勵社會力量開辦托育機構,加強托育人才隊伍建設,指導各縣市按標準和規範在新建居住區,規劃、建設與常住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及配套安全設施,與住宅同步驗收及交付使用。2022年底,全州建成2個及以上專業化、規範化的托育機構,積極開展普惠性托育機構創建工作,到2025年,各縣市建成不少於1個普惠性托育機構。逐步實現普惠性示範嬰幼兒照護服務中心城區全覆蓋,到2025年,全州20%城鄉社區能提供托育服務,全州能提供的托位數達10000個左右,每千人擁有三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由2020年的0.45提高到4.5,覆蓋全州城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嬰幼兒照護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廣大家庭對嬰幼兒照護服務的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
八、最佳化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引進激勵體系
(二十七)加強人才隊伍培訓體系建設。加強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注重醫療、公共衛生、中醫藥以及衛生健康管理人才的培養,制訂有利於衛生健康人才培養使用的政策措施。建立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機構能力培訓,鼓勵鄉村醫生參加學歷教育。推動完善畢業後醫學教育體系,加快構建以“5+3”為主體、以“3+2”為補充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到2025年,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的標準化、規範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
(二十八)加大衛生健康人才引進力度。深入實施衛生健康“三個一批”人才計畫,全面落實《關於加強和改進全省衛生健康人才引進工作的通知》(甘組通字〔2019〕64號)《臨夏州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辦法》(州委發〔2019〕41號)精神,充分保障醫療衛生機構用人自主權,推動州縣兩級醫療衛生機構根據發展需要引進人才。針對縣級及以下醫療機構、疾控機構、婦幼機構人才短缺現狀,鼓勵縣級設立特設崗位,用於引進急需高層次人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根據各自需要確定適宜的人才引進條件。加強人才引進工作中的編制、人社等多部門政策機制協同。
(二十九)持續完善最佳化人才激勵機制。認真貫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精神,落實人才柔性使用制度,採用多元化人才評價制度,加大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力度,激發人才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動,統籌完善人才引進、使用、激勵政策,落實人才待遇。協調編制部門加強各級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機構編制配備,用活用好衛生健康系統編制資源。加強醫務人員在崗進修培訓,完善訂單定向本科醫學生州內統籌調劑和“縣管鄉用”辦法,完善醫務人員在基層工作的薪酬、職稱等激勵機制,為人才發展提供成長空間,營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環境。
九、穩步推進健康扶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三十)健全完善健康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鞏固健康扶貧成果,大力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推進健康幫扶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健康臨夏行動計畫深度融合,實現工作重心由補齊短板、解決基本醫療有保障突出問題向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夯實鄉村振興健康基礎轉變,實現工作機制由集中攻堅向常態推進轉變。建立動態監測幫扶長效機制,按照國家綜合評價辦法,動態監測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和合格醫生變化情況,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隱患,加強對已脫貧人口、脫貧不穩定人口和邊緣易致貧人口患病和醫療救治情況監測,重視低收入人口健康幫扶,全面落實大病專項救治、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措施。建立重點人群健康“有人管”的長效機制,全面推進慢性病防、治、管“三位一體”機制建設,建立集篩查監測、診斷救治、健康管理為一體的醫防融合新模式,提供公共衛生、慢性病管理、健康諮詢和中醫干預等綜合服務,重點做好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嚴重精神障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主要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服務,實現“應管儘管、應治盡治、應簽盡簽”。建立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長效機制,加大招聘和人才引進力度,加強基層醫療機構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提高診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立健康促進長效機制,積極開展健康科普宣傳“進單位、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醫院、進家庭”等“六進”巡講活動,全面實施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煙、心理、環境等健康促進行動,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建立愛國衛生運動長效機制,大力推進衛生城鎮村創建活動,改善城鄉衛生環境,引導民眾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建立家庭應急自救互救長效機制,普及十種突發疾病應急自救方法,促進廣大民眾了解掌握意外傷害自我救護基本知識和技能,增強社會大眾自救互救意識,提高家庭應對突發災難和意外傷害的能力。到2025年健康鄉村建設覆蓋率100%。
十、推進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
(三十一)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積極推動衛生健康信息化快速有序發展,全面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套用發展,持續推進州縣網際網路醫院建設,實現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互認。加強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及測評工作,三級醫療機構至少達到第三級網路安全等級保護要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至少達到第二級網路安全等級保護要求。推進國家醫療健康信息區域全民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工作,三級醫療機構至少達到四級以上水平,二級醫療機構至少達到三級以上水平。
(三十二)建設“三位一體”智慧醫院。將信息化作為醫院基本建設的優先領域,建設電子病歷、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信息系統,完善智慧醫院分級評估頂層設計。鼓勵有條件的公立醫院加快套用智慧型可穿戴設備、人工智慧輔助診斷和治療系統等智慧服務軟硬體,提高醫療服務的智慧化、個性化水平,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化、規範化水平,落實國家和行業信息化標準。到2025年,二級和三級公立醫院電子病歷套用水平平均級別分別達到3級和4級,智慧服務平均級別力爭達到2級和3級,智慧管理平均級別力爭達到1級和2級,能夠支撐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新模式。到2025年,建成一批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的智慧醫院,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形成,醫療服務區域均衡性進一步增強。
專欄5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工程
1.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項目。建設醫共體資料庫、雲資源服務體系,建設醫共體綜合管理系統和醫共體後勤管理系統,繼續完善醫共體醫學資源共享中心,推進醫共體便民服務。
2.網際網路醫院建設項目。州醫院、州中醫醫院、州婦幼保健院、各縣市人民醫院通過入駐網際網路醫院全流程醫療服務平台,加快網際網路醫院認定。
3.實施州人民醫院信息化三期、州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州婦幼保健院信息化二期、縣級醫院信息化等項目。
十一、完善衛生健康法治監督體系
(三十三)健全完善衛生健康法治體系。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最佳化營商環境,把法治建設要求融入全醫療衛生行業管理全過程,不斷提高衛生健康系統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運行的能力,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加快構建和完善衛生健康系統事先、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全面加強“雙隨機、一公開”機制建設。探索建立醫療衛生信用體系,開展信用監管等多元化監管。健全完善綜合監管制度,建立完善綜合監管協調工作機制,構建運轉聯席會議制度和綜合監管信息互通共享制度,形成監管工作合力。全面加強執法督查工作,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督促各級綜合監督執法機構規範監督執法行為,確保規範公正文明執法。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建引領示範
堅決落實州委、州政府重大決策部署,促進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加強衛生健康系統黨的政治建設,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突出公立醫院黨委領導地位,建立健全議事決策制度,全面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持續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提質增效工作,提升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以黨建引領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強醫德醫風教育,完善醫德醫風考核機制,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二、強化政策支撐保障
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保障機制。按規定落實政府對符合公立醫院區域衛生規劃的衛生健康體系基本建設、設備購置的投入政策。鼓勵支持社會資本依法進入衛生健康行業。所有衛生健康服務機構基本建設均納入本地國土空間規劃,並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制定規劃實施的配套政策檔案,對規劃各項政策和措施進行細化完善,明確各個階段所要實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重大政策。
三、落實監測評價考核
建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監測指標體系,完善常態化、經常化的督查考核機制。實施過程監督和階段性進展評估,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適時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完善社會監督機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強化激勵和問責機制,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四、加大資金投入保障
加大政府對州衛生健康事業的經費投入,保證衛生健康事業經費的投入呈逐年增長的總體趨勢,且增長幅度不低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調整基礎設施投資結構,增加對公共衛生設施建設的投入占比。不斷拓寬籌資渠道,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支持、吸引並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到公共衛生建設中來。
、重視輿論宣傳引導
充分發揮宣傳引導作用,採取多種形式強化輿論宣傳,加強正面宣傳、輿論監督、科學引導和典型報導,引導公眾樹立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的理念,增強對衛生健康工作和醫務工作者的理解認同,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在相關媒體設立健康臨夏行動專題欄目,大力宣傳實施健康臨夏行動、促進全民健康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鼓勵創編民眾喜聞樂見的解讀材料和文藝作品,以有效方式引導民眾了解和掌握必備健康知識,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