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更好滿足全市人民民眾健身和健康需求,進一步提升全市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推動健康宜賓和區域體育中心建設,按照《四川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川府發〔2022〕6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的重要論述,圍繞健康中國和健康四川、體育強省和體育強市建設,深入實施四川體育發展戰略,堅持以“辦人民滿意的體育”為目標,加快實施民眾體育五大行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場地設施建設持續加強,健身組織活力充分彰顯,健身賽事活動全域化推進,科學健身服務常態化開展,人民民眾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占比達到40%,縣(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分別達到2.8平方米以上,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2人,民眾體育引領員隊伍達到5.5萬人。
三、主要任務
(一)開展場地設施補短板行動
1. 完善四級全民健身設施體系。結合重大體育賽事場館標準和全民健身需求,統籌做好“十四五”體育場館規劃,完善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全民健身設施體系。新建和改(擴)建一批體育場、體育館、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等設施,形成社區15分鐘健身圈。市本級實施新建和改(擴)建體育場館提檔升級計畫,新建宜賓市奧體中心(含綜合體育場、綜合體育館、游泳館),融合打造體育公園、體育服務綜合體、全民健身中心。各縣(區)分別建成1個以上公共體育場、公共體育館、體育公園、游泳館和全民健身中心,選建健身廣場、健身步道、滑冰館等。每個鄉鎮(街道)至少建有1個面積不低於2000平方米的健身中心或多功能運動場。行政村(社區)建有1個面積不低於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運動場地或配置有健身設施的健身中心。
2. 配套居住區健身場地設施。新建居住區和社區按照“室內人均建築面積不低於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0.3平方米”標準配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提前專題驗收。未達標的既有居住區要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因地制宜建設全民健身設施。
3. 因“地”制宜改(擴)建健身設施。各縣(區)在不影響相關規劃實施及交通、市容、安全等前提下,合理做好國土空間複合利用,建設一批多功能、季節性、可移動、可拆卸、綠色環保的健身設施。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利用工業廠房、商業用房、倉儲用房等既有建築及屋頂、地下室等空間建設改造成體育設施,並允許按照體育設施設計要求,依法依規調整使用功能、租賃期限、車位配比及消防等土地、規劃、設計、建設要求。鼓勵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符合條件的“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土地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
4. 增強體育場館開放服務實效。落實財政補助政策,每年補助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項目10個以上。最佳化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績效管理方式,加強開放使用的評估督導,加大場館向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開放的績效考核力度,不斷提升場館使用效益。積極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共建共享。改造完善場館硬體設施,做好場館應急避難(險)功能轉換預案。進一步推動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完善體育場館公益性開放補助政策,鼓勵行政和企事業單位內部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
(二)開展賽事活動全域化行動
5. 高定位構建體育健身賽事體系。定期舉辦全市運動會、老年人體育運動會、殘疾人運動會等體育賽事,每年舉辦籃球甲乙級聯賽、業餘足球聯賽。按照“一縣(區)一品牌,一鄉鎮(街道)一特色”原則,打造一批市、縣(區)聯動民眾體育精品賽事。開展多項目、多層級聯動的社區運動會。每年全市開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動650次以上,縣(區)舉辦(承辦)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賽事活動12次以上,鄉鎮(街道)舉辦民眾體育賽事活動2次以上,行政村(社區)舉辦民眾體育賽事活動1次以上。深入開展“8·8”全民健身日、傳統節假日體育健身活動和大型民眾體育運動項目,持續組織開展“百城千鄉萬村·社區”“迎新登高”等賽事活動,逐步形成“天天練、周周比、月月賽”的全民健身發展格局。充分發揮我市戶外運動資源豐富優勢,在全市範圍打造腳踏車、登山、水上運動等系列體育賽事。推動每所學校開設7種以上運動項目,每名學生至少掌握1~2項運動技能。完善市、縣(區)、學校三級競賽體系,構建以市中小學生運動會為龍頭、單項青少年錦標賽和基地賽為主體、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聯賽、校內競賽、校際聯賽、區域選拔為基礎的競賽體系,形成“班班參加、校校參與、轄區選拔、全市聯賽”的競賽格局。全市每年舉辦青少年比賽不少於10項。縣(區)每年至少舉辦2次學生專項體育比賽。每所學校每學期至少舉辦1次學生運動會,保證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大力發展“三大球”運動,每年舉辦校園籃球、足球、排球市、縣、校級聯賽。打造全國校園籃球示範基地,大力普及籃球運動,擴大籃球運動參與規模,2025年全市幼兒參與籃球運動人數達到6萬人,學生參與籃球運動人數總規模達到50萬人。
6. 高品質鑄就一流品牌賽事。做好宜賓籃球城市名片,打造“雲貴川渝”籃球聯賽。打造“萬里長江第一渡”冬泳節、環長江國際馬拉松、森林馬拉松、腳踏車公開賽等品牌賽事,提升城市知名度。完善區域聯合辦賽體制機制,舉辦區域性大型體育賽事活動,共同申辦、承辦重大國際性體育賽事。支持在大學城打造大學生網球、足球品牌賽事,支持各縣(區)、市直有關部門(單位)積極爭取申辦、承辦全國性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鼓勵縣(區)打造有影響力的區域特色體育品牌賽事。加強區域內青少年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青少年戶外營地等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競賽的槓桿作用,積極打造區域重點項目的青少年賽事品牌。
7. 高效率促進重點人群健身。全面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推進青少年體育“健康包”工程,廣泛開展豐富多樣的青少年科學健身指導,不斷完善青少年近視、肥胖等問題的運動干預體系。在具有公共體育設施的場所配備適合學齡前兒童鍛鍊的設備設施,推進公共體育場所無障礙環境建設,提高健身設施適老化程度,改善老年人健身條件,推廣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健身休閒項目,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賽事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適合老年人的健身指導。在職工中大力推廣工間操、廣播體操。支持舉辦各類殘疾人體育賽事,開展殘疾人康復健身活動,實施好體育復健進校園項目。做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推廣傳承。推廣適合農民、婦女等人群的體育賽事活動。
(三)開展健身組織全覆蓋行動
8. 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加強基層體育組織建設,鼓勵體育總會向鄉鎮(街道)延伸、各類體育社會組織向村(社區)下沉,大力發展社區體育俱樂部,構建覆蓋城鄉、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的全民健身社會體育組織網路。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承接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依託公共體育場館資源,對隊伍穩定、組織活躍、專業素養高的全民健身社會組織給予場地支持。鼓勵體育社會組織承辦各級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開展健身技能培訓,將運動項目推廣普及作為單項體育協會的主要評價指標,激發體育社會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9. 壯大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隊伍。大力弘揚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精神,培育全民健身志願服務品牌,推進社會體育指導員、民眾體育引領員隊伍建設,逐步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城鄉、富有活力的民眾體育志願服務體系。成立宜賓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註冊登記和培訓制度,探索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激勵機制。開展線上線下志願服務,提高指導服務率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到2025年,新增社會體育指導員5000名以上,建設5.5萬名民眾體育引領員隊伍。
(四)開展科學健身服務普及行動
10. 普及科學健身知識。開展科學健身“雲指導”,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平台發布科學健身宣傳小視頻及圖文信息100期以上,推廣普及全民健身科學知識。在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鄉村、學校等組織開展“科學健身大講堂”。組織開展各項目科學健身技能培訓,依託各體育單項協會開展公益性培訓,推廣普及科學健身技能和方法。將科學健身知識推廣普及融入賽事活動,拓展宣傳推廣渠道,廣泛利用電視、廣播、網路等各類媒體大力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加大公益廣告創作和投放力度,大力弘揚體育精神,講好民眾健身故事。
11. 運動干預促進健康。落實國民體質監測、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制度,常態化開展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測驗活動,定期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每年組織全科醫生、社區醫生參加“運動促進健康”技術培訓,支持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設立科學健身門診,推動運動促進健康、運動傷病防治、體質健康干預等服務逐步開展。推廣簡便易行、科學有效的居家鍛鍊健身方法,推廣太極拳等傳統武術項目及八段錦等健身氣功功法,發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健身養生和健康促進功效。
12. 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市、縣(區)圍繞提升公共體育場館服務水平,推動現有公共體育場館實施信息化改造,建設集健身場地設施、健身民眾組織、賽事活動、健身指導等信息於一體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台,提供健身設施查詢、健身場地預定、體育培訓報名、科學健身指導、賽事活動等服務,提升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效能。充分利用5G、物聯網、大數據等創新技術,開展全民健身“雲賽事”、科學健身“雲指導”等,到2025年基本實現全民健身服務智慧化,逐步實現信息發布及時、服務獲取便捷、數據反饋高效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
(五)開展體育產業質量提升行動
13. 體育產業高標準發展。每個縣(區)融合打造1個以上四星級或五星級體育服務綜合體,大力培育和發展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健身、體育培訓等服務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體育健身服務業、體育用品製造業和生產銷售企業,活躍體育商品市場,培育和打造1~2家龍頭體育企業,開發特色體育產品。鼓勵我市優質體育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帶動體育用品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體育消費市場,打造一批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和項目,擴大體育產業規模。
14. 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深度挖掘彝族文化、苗族文化、僰人文化內涵,統籌布局體育旅遊項目,打造一批體育旅遊精品線路、景區和賽事活動。充分利用長寧竹海、興文石海等旅遊資源,爭取承辦國家級體育賽事,舉辦各級各類單項體育賽事,促進體育旅遊深度融合。鼓勵各地依託自然資源,加快建設體育公園、健身休閒基地、特色體育體驗基地等,形成“因賽興游、以體興游、以游促體”體育旅遊良性互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分管市領導召集的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原則上每半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各縣(區)政府要把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納入縣(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全民健身工作事項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統籌協調,最佳化資源配置,努力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推動體育事業共建共享。
(二)完善政策資金保障。各級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相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保障全民健身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需求。嚴格執行體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規定。加強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鼓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體育領域,逐步完善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保障機制。
(三)嚴格責任落實。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各項體育優惠政策。教育體育部門要做好統籌協調工作,參與體育場地設施規劃和驗收工作,抓好學校體育教學與活動普及,培養學生終身鍛鍊意識,積極推動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財政部門要切實保障全民健身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資金需要。民政部門要依照社會組織登記條例,做好體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工作。自然資源規劃部門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要統籌考慮體育用地布局,在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畫時要保障公益性體育設施和體育產業設施、項目用地。住建部門要按國家有關規定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落實到位。統計部門要建立並完善體育產業統計制度。公安、衛健、文旅、城管部門要為全民健身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配合。
(四)強化安全保障。加強健身設施監管,配置公共體育場館急救設備,確保各類公共體育設施開放服務符合防疫、應急、疏散、產品質量和消防安全標準。健全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防範、應急保障機制,完善運動項目辦賽指南和參賽指引,統籌賽事活動舉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推動民眾體育賽事活動安全有序規範發展。加強全民健身信息系統安全保護和個人信息保護。
解讀
宜賓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宜賓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現將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起草背景
“十三五”時期,我市全民健身工作成效明顯,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能力與新時期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體育場地設施供給不足等問題制約了全民健身事業的蓬勃開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省政府《四川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教育體育局牽頭起草了《宜賓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二、重要意義
市政府印發《宜賓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全民健身工作的高度重視。《宜賓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宗旨,以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健身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明確了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路徑和載體,對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民健身的重要論述,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動健康宜賓和體育強市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發展目標
按照《宜賓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設定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場地設施建設持續加強,健身組織活力充分彰顯,健身賽事活動全域化推進,科學健身服務常態化開展,人民民眾的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0%,各縣(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分別達到2.8平方米以上,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2人,民眾體育引領員隊伍達到5.5萬人。
四、主要內容
《宜賓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共分為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4部分。主要開展5大行動:一是開展場地設施補短板行動;二是開展賽事活動全域化行動;三是開展健身組織全覆蓋行動;四是開展科學健身服務普及行動;五是開展體育產業質量提升行動。
五、主要特點
(一)構建四級全民健身設施體系,解決民眾健身場地問題
構建市、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四級全民健身設施體系,到2025年新建(改擴建)一批體育公園、健身步道、鄉鎮(街道)健身中心、社區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社區足球場等各類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形成村(社區)15分鐘健身圈。
(二)構建民眾身邊的賽事體系,推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廣泛開展
定期舉辦全市運動會、老年人體育運動會、殘疾人運動會等體育賽事,每年舉辦籃球甲乙級聯賽、業餘足球聯賽,按照“一縣區一品牌、一鄉鎮一特色”的原則打造一批市縣聯動民眾體育精品賽事,開展多項目、多層級聯動的社區運動會,深入開展“8·8”全民健身日、傳統節假日體育健身活動和大型民眾體育運動項目,逐步形成“天天練、周周比、月月賽”的全民健身發展格局。
(三)加強社會體育組織和健身指導隊伍建設,提升全民健身服務能力
加強基層體育組織建設,鼓勵體育總會向鄉鎮(街道)延伸、各類體育社會組織下沉行政村(社區),大力發展社區體育俱樂部,構建覆蓋城鄉、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的體育社會組織網路。通過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的方式,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承接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鼓勵體育社會組織承辦各級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開展健身技能培訓。推進社會體育指導員、百萬民眾體育引領員隊伍建設,到2025年新增社會體育指導員5000名以上,建設5.5萬名民眾體育引領員隊伍,逐步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城鄉、富有活力的民眾體育志願服務體系。
(四)注重科學健身服務普及,促進科學健身
開展科學健身“雲指導”,在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鄉村、學校等組織開展“科學健身大講堂”,廣泛利用電視、廣播、網路等各類媒體大力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常態化開展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測驗活動,定期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組織全科醫生、社區醫生參加“運動促進健康”技術培訓,支持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設立科學健身門診,推動運動促進健康、運動傷病防治、體質健康干預等服務逐步開展。市、縣(區)推動公共體育場館信息化改造,提供健身設施查詢、健身場地預定、體育培訓報名、科學健身指導、線上賽事活動等服務,基本實現全民健身服務智慧化。
(五)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推動“體育+”融合發展
每個縣(區)融合打造1個以上四星、五星體育服務綜合體,大力培育和發展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健身、體育培訓等服務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體育健身服務業、體育用品製造業和生產銷售企業,鼓勵優質體育企業引領體育用品製造業轉型升級,培育體育消費市場,打造一批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和項目,提高體育產業規模。深度挖掘彝族文化、苗族文化、僰人文化內涵,統籌布局體育旅遊項目,打造一批體育旅遊精品線路、景區和賽事活動。充分利用長寧竹海、興文石海等旅遊資源,舉行國家級體育賽事,促進體育旅遊深度融合。
六、解讀人信息
解讀單位:宜賓市教育和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