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淮南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12月20日印發淮南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南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20日
  • 發布單位:淮南市人民政府
全文,

全文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國務院《全民健身計畫(2021—2025年)》、《安徽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21—2025年)》,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民眾健身更加便利,賽事活動更加豐富,健身指導更加科學,健身組織更富活力。實現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口比例超過42%,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2.6平方米,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達到1.1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5名,國民體質監測合格率超過92%,帶動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66億元。
二、主要任務
(一)提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水平。市、各縣區人民政府制定體育設施專項規劃,並納入本地區國土空間規劃。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畫,嚴格落實城鎮社區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標準,新建或改擴建體育公園5個、全民健身中心4個、公共體育場中標準田徑跑道和標準足球場地不少於2個,配建冰雪項目1個。推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提檔升級,完成鄉鎮(街道)全民健身器材設施補短板項目60個,新建或改擴建行政村(社區)全民健身設施245個以上。新建社會足球場地20個。新建健身步道60公里以上,打造全民健身設施品牌,建設登山健身步道體系。(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開展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提升行動,促進學校體育場館規範有序開放,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開放現有健身場地設施。加強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突出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逐步擴大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覆蓋時段和覆蓋面。運用市場邏輯和資本力量,持續深化體育場館運營管理體制改革,鼓勵通過委託管理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健身設施建設及運營。建立全民健身設施定期檢修和維護機制。(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二)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豐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供給,積極參與全國性、全省性民眾體育賽事活動,積極參加長三角綠水青山運動會、長三角體育節等區域性民眾體育賽事活動,辦好各級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打造淮南國際馬拉松賽、八公山半程馬拉松賽、鳳台警營馬拉松賽、環江淮萬人騎行大賽(淮南站)等賽事品牌,常態開展壽縣古城牆健身走、舜耕山徒步毅行大賽等全民健身活動,推廣普及健身氣功,常態舉辦全民健身市級、縣區級聯賽,逐步向基層拓展。參加年度省級十大全民健身品牌賽事和十佳社區品牌賽事評選。支持企業、社會組織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加強全民健身賽事管理和服務,制定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指引。(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
推進民眾性冰雪運動,推動冰雪項目進校園,參加省輪滑錦標賽和輪滑聯賽。大力發展“三大球”運動,建立健全“三大球”訓練、競賽和培訓體系,參加省級青少年“三大球”錦標賽,推廣普及縣域足球;開展“三大球”傳統特色學校認定和示範項目建設。推廣武術、龍舟、圍棋等傳統運動項目,依託地域人文特色和體育資源稟賦,挖掘培育具有淮南特色的休閒運動項目。支持企業、社會組織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構建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路,建成科學健身指導中心8個,推動健身場所和晨晚練點科學健身指導全覆蓋,創新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模式。建設科學健身專家庫和資料庫,建立科學健身知識發布和全媒體傳播機制,開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學健身大講堂。制定科學健身培訓課程和認證體系,將科學健身培訓課程納入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內容。深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激勵保障機制,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率。(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
落實國民體質監測、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大眾體育運動水平等級標準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制度,建立居民體質檔案。推進科學健身指導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校園、進家庭。(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
(四)激發全民健身組織活力。 建立以各級體育總會為樞紐,各級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協會為支撐,基層體育組織為基礎的覆蓋城鄉、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組織網路。加強基層體育組織建設,實現市縣鄉三級體育總會全覆蓋,推動運動項目協會和人群類體育協會向鄉鎮(街道)延伸、向行政村(社區)下沉。鼓勵發展社區體育組織。(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民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完善扶持引導政策,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承接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推動體育社會組織創新發展,加強規範化標準化建設,鼓勵參與等級評估,打造一批3A級以上體育社會組織。建立健全體育社會組織考核激勵機制,將運動項目推廣普及作為單項體育協會的主要評價指標。(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五)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開展。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開展針對青少年近視、肥胖等問題的體育干預。支持機關企事業單位經常性開展職工體育活動,推行工間健身,加強職工健身服務。推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適老化改造,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賽事活動,開展重陽節全市老年人健身展示、中老年人習練健身氣功五禽戲等活動。最佳化公共健身設施無障礙環境,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廣泛開展。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活動。參加農耕健身大賽等農民賽事活動,逐步開展符合女性特點的婦女體育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直機關工委,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各縣區人民政府)
(六)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最佳化體育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閒和競賽表演為龍頭、高端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深入開展體育產業“雙招雙引”活動,著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體育企業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依託智慧體育平台,催生體育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試點改造冰雪場地。打造體育服務綜合體。擴大體育消費,拓展體育消費新領域、新場景,舉辦體育消費節,打造體育夜市。爭創國家體育消費試點(示範)城市。支持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舉辦、承辦國內省內品牌體育賽事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大力發展體育旅遊,實施體育旅遊精品示範工程,支持和引導有條件的旅遊景區拓展體育旅遊項目,打造一批體育旅遊精品線路和體育旅遊目的地。(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七)促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深化體教融合,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幫助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推廣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建立健全體醫融合機制,推動體醫融合服務機構向基層延伸,逐步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設立科學健身門診,提供健康檢測、評估、干預“三位一體”綜合服務。鼓勵社會力量開辦健康管理、康復理療等運動康復機構。(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區人民政府)
推動全民健身與科技創新相融合,制定市智慧體育建設方案,建設市級智慧體育平台,打造集體育賽事報名、體育場館預約、民眾健身指導等為一體的智慧體育服務體系。推廣“運動銀行制度”和“個人運動碼”,引導民眾參與線上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智慧場館建設,數位化升級改造市級公共體育場館。(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科技局,市數據資源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八)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弘揚中華體育精神。開展全民運動健身模範縣區創建,爭創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加強與“一帶一路”和長三角區域全民健身交流,推動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走出去。大力發展體育公益事業,開展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等體育公益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市民政局,市外辦,團市委,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九)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各級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各縣區人民政府要制定出台本地區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推動共同富裕工作內容,納入政府目標績效管理考核,納入文明創建指標體系,納入鄉村振興計畫。(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文明辦,市農業農村局,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
(十)完善工作機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全民健身工作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完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基層體育管理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全民健身志願者提升服務技能,建立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體育產業人才互通共享機制,支持退役運動員從事全民健身工作。推動與省內地市及滬蘇浙地區人才交流與合作。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考核評價機制。(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十一)落實安全保障措施。加強對各類健身設施的安全運行監管,定期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大整治,制定實施體育場館應急避難(險)功能轉換預案。加大對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安全監管力度,制定安全指引,健全風險防範、應急保障機制。建立游泳、滑雪、潛水、攀岩等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安全分級管控體系。落實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維護智慧體育平台系統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公安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管理局,市數據資源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