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

學而時習之

學而時習之是一句古語,來自歷史典故,全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論語·學而》中有記錄,意思是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實踐,是孔子重要的學術思想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學而時習之
  • 外文名稱:無
  • 作品別名:無
  • 創作年代:春秋
  • 作品出處:論語
  • 文學體裁:古文
  • 作者:孔子的弟子
  • 拼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基本含義,詞語出處,哲理深析,成語故事,結構,英語,成語舉例,字詞解釋,原文,辨析,分析,含義,在《論語》全書中的地位和價值,

基本含義

學而時習之,學後之習。
而,《康熙字典》『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論語》學而時習之。』,前因後果,先學後習。
習,《鄭崗訓字》『拆字會意,羽之日之所為,飛也;素位之行。言,人之本也;言於人者,飛於鳥也。』
時,時常。習,含習慣義,必是時常;⇒時,可省。學而時習之⇔學而習之
,值也。⇒此言重在於「習」。
孔子此言之學,指學本領等,含義是將所學變為習慣。白話,所學於母親,母語也,人人習慣。文言,所學於孔子,亦應習慣。

詞語出處

《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鄭譯:學而習之,不亦言傳乎?
註:《說文》『說,釋也。從言兌。一曰談說。』,談說而釋,言傳也;文通。學師之所教,習師之所為;承之傳之即是學習;理通。說訓樂,謬也;失其哲理,望及早改之。
【相關典籍】
,《康熙字典》:『又或作說。《易·益卦》民說無疆。《兌卦》說以先民。《論語》不亦說乎。《毛氏曰》古與論說字通用。後人作悅字。以別之。』。
註:《康熙字典》以「不亦說乎」為例訓「悅」為「論說」,此上之譯得證。
朱熹《四書集注》『說、悅同。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
註:,《鄭崗訓字》『悅,拆字會意,言所想也,一吐為快。兌《說文》「說也。」《釋名》「物得備足,皆喜悅也。」』,人所以為人,言也。不吐直言,悶悶不樂。⇒,含說、樂二義。說,不可訓愉悅之「悅」。

哲理深析

曾子見孔子以果汁書於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承且日傳者,無非孝也!」,曰「說,日之所為,何須學之?」。子曰「白話,父母所教,母語也,習慣。吾之所教,文言也,以字言之,學文言不習文言,學不習乎?吾之所傳,汝之所承,漢字之道也,言簡辭嚴意該,神聖所賜也,理在其中,必世界之用。明其理用其文,方為學者承者,亦是教者傳者。學者如教者,承者如傳者,效也孝也。」。曾子曰:孝《說文》訓,子承老也。故孝者必效。如學、儒學,漢字之學,字明自明。字,文明之所自也,起點。明文明字,自明文明。」
學而時習之,微言大義也!對後世文化發展之影響今人可見,以此模擬聖人說談以詮釋其哲理,學習文化不是評論欣賞,而是習以傳承。如古人皆學不習之,教不習之,白話贊之,今人則少了一份遺產。文化如漁非魚,自吾輩文言不有用者,遺產乃為久傳?文言失傳,上愧乎祖宗前輩,下愧乎子孫後代。
註:,難也,非也,非「是」也。今人可違古訓反義訓之,後人何?含「乃」多為發問。問,無可反駁,若無以答,悅而服之,唯一選擇。愧乎=沒準愧,含乎以嚴辭。,導至諸多古句悖言,百度即知。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鼓勵學生培養很好的品德,深入鑽研,提出“學而時習之”和“溫故而知新”,學生讚揚孔子教學的耐心,孔子謙遜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結構

偏正式

英語

Doing after learning is also saying,is also writing;is doing like the person you learn from,such as the author.
註:亦,亦also義,亦too義。

成語舉例

學而時習之,所以學者將以行之也。——宋《二程全書·外書七》

字詞解釋

(1)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2)時習:時,按時。習,實習,溫習。 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按時”。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小鳥振翅的意思,繁寫習是上面一個羽毛的“羽”字下面一個白,其意為小鳥振翅日有所進。另外“習”字在說文解字中意為:數飛也。從羽從白。凡習之屬皆從習。
(3)說:通“悅”。悅,《康熙字典》:『又或作說。』。《鄭崗訓字》『悅,拆字會意,言所想也,一吐為快。兌《說文》「說也。」《釋名》「物得備足,皆喜悅也。」』
註:人所以為人,言也。不吐直言,沉默也寂寞,悶悶不樂。⇒悅,含說、樂二義。說,不可訓「樂」。
(4)而:順接作用,並且。
(5)亦(yì):同樣、也是。
(6)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辨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能做為《論語》開章的第一句,極不簡單,微言大義,其真實含義歷來被人們割裂和誤解。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字面含義是“學到的東西有機會付諸於實踐,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這句話的主旨是“學以致用”!隱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並能在實踐中獲得檢驗、套用與完善,在實踐中體現學習的價值,這才是令人開心的事!。其實這還有另一個意思,這個‘習'在古代繁體中其實是一個“習”。’習‘是小鳥振翅的意思 。這句的意思其實是學習要日有所進才感到高興愉悅。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字面含義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隱含的含義是傳播真理,並被人們普遍重視甚至認同,這才是令人開心的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的字面含義是“別人不理解(你的思想)還能不生氣,不也是君子應該具備的氣度嗎?”隱含的含義是如果我們領悟或掌握到的真理不被別人所理解或認同,那是因為這些真理過於艱深或太過超前,曲高而和寡,這時候,我們也不值得去生氣啊。論語第一段開宗明義告誡人們,追求真理的不同層次與不同境遇。論述的是掌握真理、套用真理和傳播真理三種層次,以及用最古樸的實例闡述了人實現自身價值的不同情感體驗;也在不經意之間,粗略地闡述了人們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與自我實現的需求。這裡不僅指導人們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獲得應該具有的愉悅情感體驗,同時也告誡我們如何防止在不被別人理解或認同時,千萬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

分析

意思:學了知識,然後按照一定時間去複習它。子曰 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傳統上,都是把”學而時習之“當作學習方法,認為“學”即學習,“時”為時時、常常,“習”為複習、演習。全句意思是學習了知識而能常常複習、實踐。仔細分析全章三句,對照孔子一生活動,參考《論語》其他關於學習方法的論述,似乎這並不是講什麼“學習方法”,而是概括了學者可能碰到的三種不同境遇,勉勵學者端正態度,做堅持真理的君子。節選自:《正本清源說孔子(一)——“學而時習之”該如何理解?》作者:劉淑強)

含義

最好的方法是用《論語》來學習《論語》,我們可以找一找“時”字出現在《論語》中其他地方所具備的含義。就在同一章,三個段落之後,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時”字:“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而那個時的解釋是時節,時機!如此一來,問題就明了了,這個“學而時習之”的“時”也應該也解釋成時機!由此,它的解釋就變成了:“學習到的東西,在適當的時機,被用上了,不是很快樂嗎?”當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理解的時候,其震驚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回顧自己人生中的快樂之事時,都是學習,時機,實踐三者遇到一起時產生的,孔子的人生體驗一霎那間與我們接得如此之近。不僅如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下就變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僅在描述學習,時機,實踐與快樂的關係,而且一語道破了人生的真諦,孔子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快樂人生”這一個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實際上是人生觀。如此一來,它出現在《論語》的最開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來,《論語》給我們的感覺就完全改變了。

在《論語》全書中的地位和價值

“學而時習之”何以成為《論語》首條內容?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在實踐中習練提高,不是很愉快的事嗎?雖有了解認同我學問的朋輩,卻在很久以後才出現,不也很值得高興嗎?別人始終不了解我的學問,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劉小烽提供)
此譯與《論語別裁》對於學而第一篇的講解,多有暗合。其根本意義,便在於認識“學而時習之”這一條內容在《論語》全書中的地位和價值。這是因為《論語》的全部學問與修養,必由學而始。所以《論語》開宗明義,必先講明為學的道理,而為學之最重要者,莫過於以下三點: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的是:學習的目的在於將所學套用於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和發展所學。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學習要耐得住寂寞,即使現在沒有人了解自己的學問,也要想到遲早總會有人了解,而決不放棄。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的是: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為君子,而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學問;所以即使自己的學問始終不能為人所知,也能堅持學習而不懈怠。
這三點是治學的基本要求,是統攝《論語》全書的根本性原則,離開這三點便決不能學有所成。這便是《論語》全書以此為第一條的根本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