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十四五”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規劃

《臨滄市“十四五”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規劃》已經臨滄市政府研究同意,臨滄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1月24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滄市“十四五”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1月24日
  • 發布單位:臨滄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前 言
產業是強市之基、興市之本。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是臨滄擺脫傳統發展路徑依賴,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是推動產業邁上中高端水平,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是主動融入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
“十四五”時期是臨滄在實現全面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步入高質量跨越發展階段和向“第二次跨越”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必須立足臨滄發展實際,緊跟國際科技產業變革新趨勢,增強千百億產業支撐引領帶動作用,加速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為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區、興邊富民示範區、國家可持續發展示範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不竭動力和強勁支撐。
根據《臨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臨滄市委臨滄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制定《臨滄市“十四五”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規劃(2021—2025年)》。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定位、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是全市產業發展的總體藍圖,是各縣(區)人民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的重要依據,也是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產業建設的重要指南。
規劃期為2021—202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發展成效
“十三五”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巨觀經濟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積極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堅持“兩型三化”發展方向,深入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工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為推動臨滄高質量跨越發展,順利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821.32億元,是2015年的1.64倍,年均增長8.3%。人均GDP達到36213元,是2015年的1.8倍,年均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242.34億元,是2015年的1.67倍,年均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203.84億元,是2015年的1.2倍,年均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375.14億元,是2015年的2.01倍,年均增長8.9%。隨著全市產業結構和新舊動能持續轉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茶葉、甘蔗、堅果等重點產業和“三張牌”產能持續釋放,“五網”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鄉村振興、沿邊開放、率先把臨滄建成最美麗的地方等重點工作推進,臨滄經濟發展的滯後性正在逐步轉化成為後發性優勢,為臨滄持續做大經濟總量,推動高質量跨越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高原特色農業穩步發展。累計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2200萬畝,鳳慶、雙江被列為“一縣一業”示範縣,永德縣、耿馬縣被列為全省特色縣,雲縣被列為國家區域性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縣,臨翔、鎮康獲評省級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縣。
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推進。以“一園一主導”模式,全面推進蔗糖、核桃、臨滄堅果全產業鏈發展,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鳳慶滇紅生態產業園區被列為全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雲南臨滄高新區連續4年考核居全省前五名,耿馬綠色食品工業園建設快速推進,基本形成了電、糖、酒、茶、礦等骨幹產業體系。
現代服務業健康發展。滄源國際旅遊度假區建設持續推進,旅遊產業三年行動計畫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實施,“世界佤鄉好地方·避暑避寒到臨滄”的旅遊品牌不斷提升。生態文化旅遊供給體系不斷完善,建成A級景區29個,全域旅遊更加深入,旅遊收入突破300億元,金融、房地產以及大健康、中醫藥、民族醫藥產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覆蓋8縣(區)。
三、“三張牌”發展勢頭良好
“綠色能源牌”打造有新進展。“三大電站”產能充分釋放,新增光伏電站裝機容量13.7萬千瓦。全市電力總裝機達877萬千瓦。首條110千伏線路對緬供電工程建成投產。天然氣管道臨滄支線一期工程通氣點火。全市落戶新能源汽車643輛,累計建成充電樁184個,首個智慧型電動車充電站正式運營,總充電功率7794千瓦。
“綠色食品牌”打造有新成效。雲南臨滄高新區、臨滄邊合區、耿馬綠色食品工業園區總規修編及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新增“三品一標”登記(認證)79個。創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8個、雲南名牌農產品43個,國家、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5個。“臨滄普洱茶”成功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雲南臨滄高新區正式被認定為國家級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表彰發布“十大名品”和名優農產品“十強加工企業”“十佳創新型工業企業”。
“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有新突破。“佤山鳳城”城市旅遊綜合體和冰島、昔歸等特色小鎮加快建設。打造鄉村旅遊示範村102個,2個行政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有5個鄉鎮,15個村被評為雲南省旅遊名鎮、名村,137個行政村入選全省2020年度美麗村莊。啟動半山酒店規劃建設13個,滄源成為全省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加快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市中醫醫院(佤醫醫院)分院試營業。開發了臨翔百花澡、榨房河、雲縣幸福、鳳慶大興、孟定四方井等一批溫泉水療項目,打造了臨翔中山村秘境谷森林小鎮等一批休閒康養項目。
四、產業集聚度不斷提高
隨著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服務功能逐步增強,環境不斷改善,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園區集聚發展態勢強勁。鳳慶滇紅生態產業區先後被評為全省第一批生物產業示範基地、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省級智慧財產權示範園區。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和孟定國家級口岸被國務院納入沿邊重點開放地區支持名錄,承接產業轉移取得新進展,果蔬包裝等一批外向型項目建成投產。工業園區“兩化融合”示範深入開展,2家企業進入第三批國家級綠色製造示範名單。“十三五”末,全市園區入園企業達772戶,吸納就業人員突破4萬人;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02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62.35%;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0.6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1.17%。全市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8%,超額完成省下達下降6%的目標。
五、產業創新能力逐步提升
2016年—2020年,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立項支持82項,申請專利1081件,獲得授權640件,其中:發明專利86件;國家林業草原澳洲堅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張守攻院士工作站、華翔創新研究院掛牌成立;認定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8戶;創新示範區30項年度考核指標基本完成。截止到2020年末,全市有高新技術企業13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3戶、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1個、省級開發區3個,雲南臨滄高新區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20年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49%,較2015年增加2.5個百分點,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完善。
第二節 主要問題
臨滄產業發展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欠發達”仍然是臨滄的基本市情,與全國全省發展相比,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差距還很大。基礎設施短板仍然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化處於初級階段,服務業發展緩慢,外向型經濟發展滯後,創新能力不強,與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一、產業發展基礎薄弱
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產業化水平低。全市有效灌溉保障率僅為52%,農業缺水性嚴重;機耕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36%。產業公路不配套,現有道路路況較差、等級較低、缺乏高等級公路,造成對外交通不暢,產業發展物流成本較高。工業園區、城鎮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園區經濟發展不充分,城鎮化水平低,以城帶產,以產促城的效果不明顯,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以旅遊業為主的服務業設施落後、配套不全,接待能力不足,嚴重阻礙了產業的發展。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
2020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29.5:24.8:45.7,而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為14.7:33.8:51.5,其中:一產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4.8個百分點,二產低於全省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三產低於全省平均水平5.8個百分點。產業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的消耗,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足,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在整體產業中比重偏低,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質量效益不高。“一產不優、二產不強、三產不快”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三、產業發展仍較粗放
多數產業屬於傳統原料型、資源型產業,產業發展層次較低,大多數企業以低端的製造加工為主,深加工能力不足,抗市場風險能力弱。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含量低,新能源、新材料和高新技術產品研發能力有限,品牌效應不明顯,產品附加值不高。配套和產業集群發展滯後,產業鏈短,產業趨同現象嚴重、集中度不高,如何實現一產“接二連三”有效轉化是實現產業加快發展的結症與關鍵。
四、產業要素保障不足
高級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高級複合型人才匱乏,運輸遠、路況差、物流難,企業勞動力成本、融資成本不同程度增加,土地、資金、能源、環境等要素制約加劇,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產業配套保障不足,金融服務、包裝設計、創新研發、檢驗檢測、電子商務等配套保障能力弱,企業產品配套成本高,產品創新能力不足,行銷手段落後。
第二章 發展環境
第一節 發展機遇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臨滄處於重大戰略機遇期,但形勢和機遇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一、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
未來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群體迸發的關鍵時期。信息革命進程持續快速演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廣泛滲透於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智慧型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重塑製造業國際分工格局。精準醫學、生物合成等新模式加快推廣,極大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清潔生產技術套用規模持續拓展,數字創意、智慧型製造引領消費新風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全球經濟進入了新時代,為臨滄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方向,拓展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機遇
國家推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雲南“輻射中心”建設,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開發政策,為臨滄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描繪了美好前景,指明了努力方向。臨滄地處“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隨著大臨鐵路、墨臨高速的建成通車和臨清高速公路的加快推進,臨滄海公鐵聯運大通道骨架網路快速形成,成為全省第四個同時擁有飛機、高鐵、高速公路、水運等綜合交通體系的州市,長期制約臨滄發展的交通瓶頸得到突破。特別是中緬印度洋新通道海公鐵聯運取得歷史性突破,臨滄正由邊緣地區和“末梢”變為開放前沿,成為“聯結兩洋、貫通一帶一路、中國經濟的最主要通道”,國際國內雙循環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要戰略交匯地區的優勢更加凸顯。同時大抓作風革命、效能革命,政府服務效率和水平加快提升,加快構建一流營商環境,推動產業強市建設,充分發揮臨滄市的區位、資源優勢,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三、雲南省產業政策帶來的機遇
2019年12月27日至28日,雲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不斷最佳化八大產業結構,深化“三張牌”內涵,著力培育先進制造業、文化旅遊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現代物流、健康服務等若干萬億級產業和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材料、環保產業、金融服務業等若干千億級產業,鞏固提升房地產、菸草等傳統產業,構建起“特色鮮明、技術先進、綠色安全、動態疊代”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隨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近期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雲南省產業強省三年行動計畫(2022—2024)年》,為臨滄在更高的層次實現產業的最佳化與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培育發展綠色食品、中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生態文化旅遊及現代物流等百千億級產業帶來難得新機遇。
四、現場辦公會為臨滄注入新動力
2021年5月10日至11日,省委省政府召開了臨滄現場辦公會,從全國、全省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度剖析臨滄市情、短板和優勢,幫助我市把脈定向、謀篇布局,明確了臨滄“要努力成為鄉村振興示範區、興邊富民示範區、國家可持續發展示範區”的發展定位,對臨滄市請求省級層面幫助解決的事項給予全力支持,為臨滄“十四五”及今後更長時間發展指明了方向、確定了發展定位、釐清了發展思路、明確了發展目標,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臨滄的關心、賦予了發展使命,支持和厚愛,蘊含了對臨滄的殷切期望,為臨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第二節 面臨挑戰
一、區域競爭日趨激烈
在國家和省一系列重大戰略的推動下,區域經濟發展將呈現依託比較優勢、你追我趕、競相超越的發展新態勢。臨滄周邊的楚雄、大理、普洱、保山、德宏,產業發展大多都定位在綠色食品、文化旅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為主,產業結構類似、區位競爭、同質化競爭明顯。促進產業發展的營商環境改善、產業配套能力提升、科技和人才支撐加強、城市服務功能最佳化等綜合投資環境已成為吸引外來投資和產業轉移的主導因素,臨滄在吸引外來投資和產業轉移,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等方面將面臨日益激烈區域競爭壓力。
二、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
臨滄目前“大產業無品牌、大品牌小產業”問題突出,絕大部分產業仍處於價值鏈低端,有影響力的品牌不多。由於企業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能力弱,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擁有量少,在產品研發、品牌建設等方面較為滯後。地域優勢、生態優勢、品質優勢要轉化為產品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面臨較大挑戰。
三、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壓力增大
2019年國務院批覆同意臨滄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重點針對特色資源轉化能力弱等瓶頸問題,集成套用綠色能源、綠色高效農業生產、林特資源高效利用、現代信息等技術,實施對接國家戰略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發展與保護並重的綠色產業推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及生態文明建設壓力也將進一步加大。
綜合判斷:未來五到十年,臨滄產業發展將處於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的培育期,新舊動能轉換的攻堅期,混合動能協同發力的加速期,產業競爭力提升的鞏固期和創新期。全市產業發展既面臨嚴峻挑戰又蘊含諸多重大機遇,必須順應全球產業發展新趨勢,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增強產業發展新動能,創新產業發展新路徑,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第三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以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為引領,對標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兩型三化”(開放型、創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綠色化)的產業轉型升級方向和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深刻把握臨滄市經濟社會發展“三個階段性特徵”,圍繞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持續打造一流“三張牌”,推進“數字臨滄”建設,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培育千億級、百億級產業,構建“支柱產業+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協同疊代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臨滄產業由原料初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推動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跨越發展,構築到2035年建成現代化經濟強市的重要支撐和基礎。
第二節 發展原則
一、市場決定,政府引導
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精準發力實施有效的產業政策和結構性政策,既要發揮市場在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效率變革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發揮政府在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中的引導作用。
二、創新引領、開放合作
推動創新和開放“雙輪驅動”,緊跟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圍繞產業技術升級需要,以技術創新帶動品牌創新,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構建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總體能力布局;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在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進程中,推動形成產業全面開放新格局。
三、綠色發展、生態優先
按照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戰略定位,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守生態紅線,堅持生態優先,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有機統一、相互促進、和諧共贏。
四、突出特色,錯位發展
立足市場,整合資源,揚長避短,按照中高端引領的要求和定位,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堅持錯位發展,參與區域分工合作,走特色化綠色發展之路。
第三節 發展定位
一、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基礎上,圍繞“產業好、生態好、鄉風好、治理好、生活好”目標,找準重點、突破難點、強化保障,以“茶葉、烤菸、核桃、蔬菜、林果、畜牧業”為重點,按照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發展定位,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紮實抓好地理標誌認證和田園綜合體建設,打造世界一流茶產業、世界一流“堅果之鄉”、全國一流蔗糖產業、冬春蔬菜重要產區,大力培育肉牛產業,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政策、工作、群體、規劃、力量統籌銜接,促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將臨滄建設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示範區。
二、建設興邊富民示範區
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要千方百計提升強邊固防能力,強化五級書記抓邊防的意識,抓緊完成立體化邊境防控體系建設,持續嚴打整治跨境違法犯罪,毫不鬆懈抓好疫情防控,進一步做好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準備。要做好沿邊開放這篇大文章,儘早打通、逐步完善“海、公、鐵”聯運物流大通道,持續深化對緬交流合作,加快打造沿邊城鎮帶、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加快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建設。既要肩負起鎮守邊關、為國守門的重大職責,又要推進開放,從開放中獲取收益,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作貢獻。要堅持應急與謀遠相結合,一手全力維護邊境地區安全穩定,一手推進邊境地區建設,努力打造全省興邊富民示範區。
三、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示範區
圍繞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認真貫徹落實《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的要求,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探索環境生態、產業綠色的現代化新模式,按照全域旅遊的標準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發展旅遊產業,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深入實施瀾滄江流域(臨滄段)、怒江流域(臨滄段)、南汀河流域綜合保護開發,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實現綠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形成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做法和經驗,為地區可持續發展發揮示範作用,為國際社會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經驗,將臨滄建設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示範區。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千百億產業在產業體系中的戰略地位顯著增強,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貢獻大幅上升,現代農業等基礎產業的保障作用進一步鞏固。產業研發與創新能力大幅增強,產業空間布局更加最佳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一、產業規模明顯提升
到2025年,全市GDP總量力爭達到13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0%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325億元左右,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350億元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625億元左右,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5:27:4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5萬元以上,實現“產”“城”“人”融合協調發展。
二、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
到2025年,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產業供給的質量、效率和效益全面提高,“545”支柱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60%以上。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達到25以上%。圍繞大企業、龍頭企業、大項目的上下游配套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優勢特色產業鏈的專業分工及協作體系。
三、產業競爭能力明顯增強
到2025年,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省級技術中心新增加3—5個。全市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0.6%左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0.82件;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爭達到15%以上。各縣(區)工業企業入園率達9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00戶以上。
四、產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到2025年,產業升級對節能減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帶動作用明顯提高,形成一批低碳產業、綠色產業基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單位GDP能耗顯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上級下達指標內。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畝均產出顯著提高。
五、產業發展環境明顯最佳化
到2025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加快推進,政府服務效率顯著提升,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更加精準,產業發展的投融資環境、用工環境不斷改善,形成服務效能最優的營商環境。
第五節 空間布局
一、總體布局
二、工業產業空間布局
以高速交通網路為紐帶,省級開發區為核心,縣域工業集聚區為支撐,構建“兩帶兩核多點”格局,促進工業集聚集群,打造“兩帶兩核多點”空間布局。到2025年,基本形成產業“點、面、帶”相互支持,產業園區、產業基地、產業鏈條錯位關聯、互補互促、合理競爭、共生共榮的產業空間布局。
(一)兩帶集聚:一是雲—鳳—臨—雙經濟帶。依託昆明至孟定清水河出境大通道以及公鐵海聯運物流體系,增強雲縣、鳳慶、臨翔、雙江四縣區經濟聯繫,以傳統產業延鏈提升、新興產業科技催生為路徑,發展以核桃、茶葉、酒及飲料為主的綠色食品和大健康產業,以鍺和高嶺土為主的新材料產業,以水電、天然氣為主的清潔能源產業,打造綠色產業集聚帶。二是沿邊口岸經濟帶。以清水河、南傘、永和三個國家級口岸為基礎,輻射耿馬、鎮康、滄源、永德全境,同時與保山、德宏、西雙版納等沿邊州市協同聯動,以引進利用外資、承接產業轉移為路徑,培育發展以農機裝備、輕紡服裝鞋帽、電子信息、進口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開放型產業集聚帶。
(二)兩核引領:一是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區。以雲南臨滄高新技術開發區為載體,抓住臨滄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的機遇,積極申建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數字經濟、大健康、新材料、現代物流、總部經濟等新興產業和業態,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區。二是開放驅動發展核心區。以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為載體,推動中緬共建跨境經濟合作區,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發展進出口加工業、保稅物流、跨境電商等外向型產業,打造開放驅動發展核心區。
(三)多點支撐:以“1個國家級開發區和3個省級開發區”為引領,帶動各縣域工業集聚區建設,形成“一縣一園”“一園一主導產業”布局。
三、農業產業空間布局
四、文化旅遊產業空間布局
第四章 重點領域
按照“兩型三化”產業發展方向,堅定不移興產業、強企業、促就業,統籌產業最佳化升級、企業培育壯大和就業優質充分,加快培育千百億級支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特色鮮明、技術先進、綠色安全、動態疊代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產業強市。
第四章 重點領域
按照“兩型三化”產業發展方向,堅定不移興產業、強企業、促就業,統籌產業最佳化升級、企業培育壯大和就業優質充分,加快培育千百億級支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特色鮮明、技術先進、綠色安全、動態疊代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產業強市。
第一節 加快培育千百億級支柱產業
依託臨滄的大通道優勢和資源優勢,圍繞世界一流“三張牌”,加快培育5個千億級產業、4個五百億級產業、5個百億級產業,構建臨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原料基地向加工基地轉變,提升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
一、培育5個千億級產業
培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加工貿易產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文化旅遊業、數字經濟產業5個千億級產業,深層次促進國內國際產業雙循環,推動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一)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發展思路,實施一二三行動,聚焦“糖、茶、果、菜、牛”5大優勢產業,推動農產品深加工向優勢產區和園區集中布局,把臨滄建成雲南綠色食品重要產區。以打造臨滄區域公共品牌為重點,大力宣傳蔗糖、茶葉、核桃、臨滄堅果等具有特色的區域公共品牌,提高公共品牌影響力。著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布局,打造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的精深加工全產業鏈。積極引進有品牌、有實力、有市場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動新產品、新成果、新技術的套用推廣。深化與周邊國家農業合作,努力拓展發展新空間,不斷提高農業開放合作水平。到2025年,全市農業綜合產值達117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農業綜合產值達3500億元以上。
依託臨滄的大通道優勢和資源優勢,圍繞世界一流“三張牌”,加快培育5個千億級產業、4個五百億級產業、5個百億級產業,構建臨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原料基地向加工基地轉變,提升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
一、培育5個千億級產業
培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加工貿易產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文化旅遊業、數字經濟產業5個千億級產業,深層次促進國內國際產業雙循環,推動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一)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發展思路,實施一二三行動,聚焦“糖、茶、果、菜、牛”5大優勢產業,推動農產品深加工向優勢產區和園區集中布局,把臨滄建成雲南綠色食品重要產區。以打造臨滄區域公共品牌為重點,大力宣傳蔗糖、茶葉、核桃、臨滄堅果等具有特色的區域公共品牌,提高公共品牌影響力。著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布局,打造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的精深加工全產業鏈。積極引進有品牌、有實力、有市場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動新產品、新成果、新技術的套用推廣。深化與周邊國家農業合作,努力拓展發展新空間,不斷提高農業開放合作水平。到2025年,全市農業綜合產值達117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農業綜合產值達3500億元以上。
(二)加工貿易產業。整合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加快形成以電子信息、高原特色農產品、新材料、裝備製造、食品與消費品等產業為主,上下游產業配套、鏈條集群式發展的產業格局。扶持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帶動作用,逐步形成加工貿易產業鏈。積極探索與沿海地區共建產業合作園區和建立省際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協調機制,開展產業對接,大力發展特色加工貿易產業。完善加工貿易國際合作機制,加強與緬甸及南亞東南亞國家在投資保護、金融、稅收、海關、質檢、人員往來等方面的合作,為企業提供相關支持,以提升甘蔗、橡膠、紅木等緬甸進口產品精深加工能力為重點,進一步擴大我市進出口規模。到202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13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
(三)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以提升“臨藥”品牌影響力為抓手,加快形成普及健康生活、最佳化健康服務、發展健康產業的長效機制,推動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重點推進滇龍膽、茯苓、滇重樓等中藥材品種規模化發展,不斷做大滇雞血藤、石斛、滇黃精等一批有特色、經濟附加值高、市場潛力大的中藥材品種。促進中藥產業與中醫藥健康服務業融合發展,推進中藥(民族藥)、天然藥物品種二次開發,研發生產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特殊用途化妝品,提升產品市場占有率。支持企業加大道地藥材的深度開發、傳統名優中成藥開發和民族醫藥的研發,推廣“佤藥”“傣藥”,開展中醫特色健康管理。到202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24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1500億元以上。
(四)文化旅遊業。堅持“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高水平策劃、高起點發展鄉村旅遊,建設國際國內知名的鄉村旅遊目的地和全省鄉村旅遊發展先行區。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豐富旅遊文化新內涵、培育新業態、形成新優勢。增強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高規格打造景區景點的旅遊集散中心和景區標識系統,建設數量充足、布局合理的停車場和旅遊廁所。圍繞文創時尚、“旅遊+”“文化+”等新業態,推動我市旅遊文化由觀光型向複合型轉變,開發建設鄉旅、康旅、體旅、文旅、農旅、紅旅等融合新項目,發展“跨境游”“自駕游”“健身游”等新業態,促進全域旅遊發展。加大對佤文化、茶文化、邊地文化、微電影文化的挖掘力度,打造一批具有濃郁佤文化特色的文藝精品商演節目。到2025年,全市文化旅遊業總收入達56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文化旅遊業總收入達3200億元以上。
(五)數字經濟產業。抓住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機遇,加快“資源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發展步伐,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世界一流“三張牌”和千百億級產業融合套用,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群,發展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智慧型家電等信息服務業及信創產業,完善有利於數字經濟發展的監管體系,加強行業技術標準建設,為數字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大力推動“數字臨滄”建設。到202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26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
二、培育4個五百億級產業
加快全產業鏈培育蔗糖產業、茶葉產業、堅果產業(核桃+臨滄堅果)、畜牧業4個五百億級產業,全力提升我市經濟發展質量和競爭力。
(一)蔗糖產業。加快實施國家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設,全面改善蔗區基礎設施,推廣良種擴繁體系建設工程,提高甘蔗生產機械化水平。加快推進高優蔗園建設和中低產蔗園改造,建設百萬畝現代化“雙高”糖料基地。加強與緬北地區農業交流合作,妥善解決好蔗糖原料進出口配額等問題,加大境外糖料基地建設。推進以製糖工藝提升為核心的技術創新,促進蔗糖產品提質增效,重點發展精製白砂糖、小包裝糖、速溶糖、營養保健糖、含糖食品等產品,推動製糖加工由初級產品向終端產品發展。全力延伸蔗糖產業鏈,加快蔗糖精深加工和製糖副產品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構建迴路閉合循環經濟鏈,提升蔗糖產業總體發展水平,把臨滄打造成中國一流甘蔗全產業鏈加工利用大市。到202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20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500億元以上。
(二)茶葉產業。建設綠色有機茶園基地,大力開展綠色、有機認證,提高優質茶葉生產能力。加大古茶樹珍稀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推進茶旅融合。推廣緊密型“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初制所+合作社+農戶+基地”原料基地建設管理模式,推動優質原料基地向精深加工龍頭企業聚集。加大力度推進茶多酚萃取、速溶茶粉、液體茶飲料、茶食品、茶日化用品、茶保健品開發,推動茶葉全產業鏈發展。採取“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的母子品牌模式,統一使用“臨滄茶”公用品牌標識,打造知名臨滄茶品牌。健全完善茶葉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和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提升臨滄茶核心競爭力。建立統一、規範的茶葉交易市場,拓展國內國際市場,實現線上線下行銷全覆蓋,加快推進茶葉市場行銷體系數位化轉型,把臨滄建成全國滇紅茶和普洱茶核心生產基地。到202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400億元;到203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500億元。
(三)堅果產業(核桃+臨滄堅果)。以打造綠色有機牌為重點,以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加大高優原料基地建設,推動堅果產業提質增效。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加大核桃、臨滄堅果的青皮、果殼、果仁以及相關延伸產品的科技攻關、產品研發和相關成熟科研成果的引進力度,推動堅果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把臨滄建成核桃和臨滄堅果全產業鏈加工利用示範區。以打造臨滄區域公共品牌為重點,全面加大對“臨滄堅果”“臨滄優品”等區域公共品牌的宣傳推廣,有效提高公共品牌的影響力,舉辦好國際臨滄堅果大會,將臨滄堅果打造成為國際一流品牌。到202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20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500億元以上。
(四)畜牧業。著力推進肉牛標準化養殖,深化與上海鵬欣集團50萬頭肉牛養殖、加工合作,加快推進8縣(區)肉牛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基地建設,打造“十萬頭縣、萬頭鄉、千頭村”,把臨滄建設成全國重要的肉牛及產品生產基地。加快發展飼料加工業,充分利用境內境外豐富蔗梢資源,與緬甸大力開展青儲飼料種植合作。大力發展生豬生產和山地黑肉雞養殖,引進國內外有實力的畜禽產品加工企業,帶動畜禽產品加工,加大冷鮮肉、牛乾巴、火腿木瓜雞、手撕雞等產品市場拓展,推進畜禽產品精深加工,培育“臨滄生態牛肉”“臨滄土豬”“臨滄黑肉雞”品牌。著力抓好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品種、養殖、飼料、加工、防控、監管”智慧管理體系。到2025年,全市畜牧業綜合產值達20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畜牧業綜合產值達500億元以上。
三、培育5個百億級產業
加快培育綠色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菸草產業、現代物流業、房地產業5個百億級產業,助推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發展。
(一)綠色能源產業。以建設成為全省清潔可再生能源基地和消納示範區為目標,統籌平衡能源供需、時空布局、品種開發利用,加快布局綠色智慧型電網、能源網際網路等能源基礎設施,抓好瀾滄江中下游“風光水儲一體化”多能互補基地建設,加快“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促進能源就地消納,完善能源產供銷儲體系。在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能源樞紐建設上主動作為,提升“西電東送”、“臨電外送”和“對緬電力輸送”的通道能力。推進綠色能源與綠色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及充電樁布局,增強能源服務保障和產業發展的主動性,推動臨滄能源產業由資源開發型向市場開拓型轉變,由單一型向綜合型產業轉變,建成國家重要清潔可再生能源基地,為助力全省建設中國光伏之都和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到202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15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340億元以上。
(二)新材料產業。把發展新材料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發展後勁的關鍵環節,重點培育發展以鍺、高嶺土等為基礎原料的新材料產業。加快推進鍺從開採冶煉向紅外用鍺、光伏用鍺、光纖用鍺等高新技術產品延伸發展。加快高嶺土新產品的研發和開發。深度開發林化新材料,擴大紫膠松香、松節油、葉油生產規模,不斷提升林化新材料產業發展。加快推動有色金屬精深加工和運用,推進集約化生產,創新冶煉技術,發展綠色礦山和綠色冶金,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延伸有色金屬產業鏈。積極推進創新研發平台和科創孵化中心建設,把臨滄建成國家鍺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和示範基地。到2025年,全市工業產值達10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240億元以上。
(三)菸草產業。以生產“清甜香潤”風格特徵突出的特色優質菸葉為目標,堅定實施“大品牌、大市場、大企業”發展戰略,將臨滄建成全省綠色生態優質菸葉基地。推行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菸葉安全性。擴大烤菸種植規模,規劃建設復烤廠,探索“復烤廠+菸草公司+合作社+菸農”的發展模式,打通菸草全產業鏈,實現產業鏈閉合。實施從田間到消費者全程數位化,為消費者提供定製產品,做到全程可追溯,實現生產數位化、消費數位化。以滿足重點骨幹品牌原料需求為導向,嚴格菸葉質量管理,增強優質菸葉供給能力,實現從數量規模向提質創牌的轉變,打造具有臨滄風格特色的優質菸葉品牌。到202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8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綜合產值達150億元以上。
(四)現代物流業。加快多式聯運物流網、物流產業園、物流集散中心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公鐵聯運為基礎的多式聯運集疏運物流網路體系。加快推進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快遞物流服務體系。發展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融合套用,推動物流業與農業、製造業、商貿業、金融業等相關產業高效聯動。聚焦跨境物流、冷鏈物流、智慧物流、航空物流、城鄉配送、現代供應鏈等重點領域,發展智慧型倉儲、無人配送等物流新業態、新模式。到2025年,全市營業總收入達4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營業總收入達100億元以上。
(五)房地產業。全面落實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促進房地產開發投資穩定增長,房地產市場供需總量基本平衡。加大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力度,完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賃並舉的住房制度,解決城鎮居民的剛性、改善性和選擇性住房需求。積極扶持和引導有實力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做大做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優質房地產開發企業,促進房地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房地產從普通商品房向高品質商品房轉變、從普通地產向文旅地產轉變、從內向型地產向外向型地產轉變、從第三代住房向第四代住房轉變。到2025年,全市增加值達60億元以上;到2035年,全市增加值達150億元以上。
第二節 改造提升傳統主導產業
圍繞對全市經濟中起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按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要求,進一步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大先進技術套用,增強產業關聯度,提升產業體系增長幅度,從“質”與“量”兩方面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對全市GDP貢獻率預期較大、產業關聯度較強、產業鏈較長、就業容量較大、吸收先進技術較多、增長速度較高的菸草產業、清潔載能產業、林產品加工產業、建材產業、釀酒及飲料產業等傳統產業,依照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標準及要求展開重點的改造、提升和培育。
一、綠色載能產業
進一步完善“以電帶礦、以礦促電、礦電結合”的礦電發展模式,以推進企業兼併重組為重點,將優質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加大資源勘察和開發力度,提高採礦量,提升資源保障能力。加快技術、裝備改造,強化礦產資源深加工,促進礦產業從資源加工型向加工增值型轉化,實現精細化、高新化發展。到2025年,礦電實現產值70億元,其中:電力行業實現產值45億元,礦產企業實現產值25億元。
(一)礦產業。加大礦山勘探和開發力度,提高原料自給率,擴大生產規模。加大科研投入,注重終端高技術產品的研究與產業化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多金屬低品位尾礦資源利用。加快發展有色金屬深加工,推動鉛鋅、銅、鐵等行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提升冶煉技術,發展精細冶金,延伸產業鏈。到2025年,礦產業實現產值25億元。
(二)電力產業。依託現有電力基礎,統籌兼顧,把控中小水電開發和投產節奏,適度擴大地方水電裝機容量;繼續加大電網建設的投入,加強電力主網和城鄉配電網建設,提高電力供給保障能力和水平。繼續推進城市配網及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扭轉電網建設滯後於電源建設的局面,實現電網與電源的協調發展;大力推進數位化綠色智慧型電網建設,加快“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以全省電力市場化交易為平台,以降低企業用電電價為突破,以開展增供擴銷促產為重點,不斷提高全市電力消納水平。到2025年,電力行業實現產值45億元。
二、建材產業
以滿足本市需求、輻射周邊地區和緬甸市場、加快推動出口為原則,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促進行業內優勢企業跨地區整合過剩產能。堅持等量或減量置換,將水泥熟料控制在400萬噸左右。支持水泥產業創新發展,鼓勵生產和使用高標號水泥、純熟料水泥、專用水泥和特種水泥。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槓桿倒逼企業增強技術創新,推動企業轉型和產業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鼓勵和支持發展預拌混凝土,規範商品混凝土市場,大力推廣使用商品混凝土,提高建材產業支撐能力。積極推廣套用新型牆體材料,重點發展混凝土磚、蒸壓加氣混凝土磚塊、高性能節能牆體材料等新型牆材。到2025年,建材產業總產值達到50億元。
三、林產品加工業
推動特色林產品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橡膠製品、包裝印刷、造紙、林板、家具、林化工等優勢產業。到2025年,林產品加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80億元。
1.橡膠和再生資源利用加工業。最佳化標膠、煙膠、高氨濃縮乳膠等產品生產結構,加快孟定年處理原木2萬立方米橡膠木綜合加工生產線建設,積極引進建設特種專用橡膠、膠乳和輪胎專用膠生產線、橡膠籽油生產線,提高橡膠深加工水平;積極鼓勵廢棄輪胎、塑膠等回收再生利用,支持顆粒膠、塑膠、管材等加工企業發展。到2025年,全市橡膠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橡膠開割面積達60萬畝以上,乾膠產量達5萬噸,實現橡膠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加工工業總產值20億元。
2.林化工和竹木加工業。擴大紫膠、松香、松節油等生產規模,鼓勵發展松脂醇、松油醇等精細化工。改造提升木槳、竹槳生產線,延伸發展高檔生活用紙、特種紙、包裝用紙及紙箱等產品。加大境外優質木材合作開發力度,積極發展高檔家具、實木地板、纖維板、人造板等家居裝飾用品用材。支持發展竹(木)炭、活性炭等綜合利用產品。到2025年,林化工和竹木加工業總產值達到50億元。
四、釀酒及飲料製造業
立足臨滄市釀酒產業發展基礎,按照現代釀酒產業發展要求,充分發掘產業存量,健全產品品系,拓展產業發展體系。要進一步順應釀酒產業發展向優勢產區、優勢企業、優勢品牌集中的行業趨勢,結合全市酒產業的實際積累,圍繞酒產業基礎與條件、釀酒原料種植與產業鏈建設優勢、酒系列產品市場拓展前景等,全面實施以振興白酒、啤酒、果酒為主體的酒業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工程,強化與國家酒業行業協會的產區戰略布局、產區標準體系建設、酒系列科研平台與技術創新、酒原料配套生產與品牌及其文化內涵提升等方面的戰略對接。2025年,酒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0億元。
第三節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緊盯產業科技發展前沿,加快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新興工業體系,形成發展新動能。集聚創新資源,攻克以鍺、高嶺土、矽、林化工等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鏈開發,加快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一、以鍺為主的新材料產業
——鍺產業。加快推進雲南臨滄高新區、雲縣新材料光伏產業園等園區建設。重點培育雲南臨滄鑫圓鍺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推進鍺資源整合,提高鍺資源提煉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水平,加快突破高純鍺材料深加工關鍵技術,推動鍺產業向光纖、PET催化劑、紅外光學、紅外攝像頭、四氯化矽及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延伸。到2025年,總產值達1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0%左右。
——高嶺土產業。加快推進博尚特色工業園區建設,重點培育臨滄富友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以高嶺土超細粉碎和煅燒關鍵技術為支撐,以表面改性為手段,重點拓展煅燒高嶺土在塗料、造紙、橡膠、塑膠、陶瓷等消費領域的套用,發展與新型建材相關聯的陶瓷薄板、陶瓷隔熱耐火材料,與電子信息相關聯的電子陶瓷、特種陶瓷等高端產業,支持重點企業攻克超細、超白、改性等煅燒高嶺土關鍵技術,發展煅燒高嶺土在電纜、乳膠、塑膠、環保等新興領域的套用,推動高嶺土行業嵌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鏈,向高端化、高新化轉型。到2025年,總產值達5億元左右,年均增長50%左右。
——其他新材料。推進單晶矽、晶體矽研究與開發。發展新型建築材料,推進加氣混凝土砌塊等新型牆體材料推廣套用,研究開發防水密封、保溫隔熱、海綿城市新材料、建築陶瓷等新型材料。到2025年,總產值達2億元左右,年均增長50%左右。
二、新能源產業
積極推動風電、光伏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綠色能源與綠色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潔淨成型燃料、機制炭、沼氣、地熱等新能源。堅持科學合理做好規劃,有序穩步推進光伏電站建設。“十四五”期間,全市建成風光新能源裝機規模500萬千瓦以上。到2025年,總產值達3億元左右,年均增長50%左右。
三、以外向型輕紡為主的製造業
立足沿邊開放優勢,推動中緬共建跨境經濟合作區,爭取境內關外政策支持,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培育發展進口農產品加工、農機裝備、輕紡服裝、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積極探索OPA合作模式,做大做強紡織服裝鞋業加工產業,形成完整產業鏈條,打造全省獨具特色的紡織服裝鞋業加工基地和機電、機車等裝備製造基地。把臨滄建成滇西南沿邊主導產業突出、區域帶動能力強的輕紡工業基地和發達地區輕紡工業產業,以及機電、機車等裝備製造業轉移的重要集聚區,成為雲南省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示範區。到202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00億元,將臨滄建成中國面向印度洋經濟圏的國際產能合作示範區。
四、信息產業
積極融入全省“雲上雲”行動計畫,強化雲計算、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技術的套用,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推進“數字臨滄”建設,加快電子商務平台建設。加強與緬甸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交流合作,以臨滄城為中心、邊境三縣縣城為節點,建設連線緬甸、輻射南亞東南亞的信息網,打造南亞東南亞的國際通信重要節點和主要通道。提升信息化套用水平,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提高農業信息化、政務信息化水平。加強信息安全建設,構建網路治理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營造安全可信的發展環境。加快推進“智慧邊境”建設,提高維穩處突能力。到2025年,信息產業產值達3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30%左右。
五、節能環保產業
以節能、環保和資源再生利用為主攻方向,推行契約能源管理以及整體節電解決方案等節能新機制,構建節能環保服務新業態。以節能減排、資源循環高效利用、環境污染治理等為切入點,推廣套用一批節能環保新技術、裝備和產品,實施燃煤工業鍋爐改造、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最佳化、中低溫餘熱余壓回收利用、煙氣脫硫脫硝、綠色照明、建築節能、交通系統節能、生活污水、垃圾滲濾處理等治理工程措施,提升工業生產能效、污染防治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積極發展節能減排投融資、能源審計、清潔生產審核、工程諮詢、節能環保產品認證、節能評估等第三方節能環保服務體系,把臨滄打造成為全省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新高地。到2025年,爭取節能環保產值突破30億元。
第四節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著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進服務業數位化,加快建成以電子商務、智慧物流為支撐的現代服務體系。到2025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步提升。
一、著力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水平
針對我市生產性服務業的薄弱環節和發展動能轉換需求,重點發展物流配送、金融服務、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服務外包、創意設計、諮詢中介、會展服務等9個領域,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提升產業體系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一)物流配送
加快建設臨滄和雲縣火車站物流園區,孟定清水河口岸、臨翔勐托綜合物流園區、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開發展建設,推進快遞園區、配送中心(分撥中心、快遞作業樞紐)及末端配送網點三級配送網路建設,完善縣域物流服務體系,推動縣級倉儲配送中心、農村物流快遞公共取送點建設,支持公共服務屬性明顯的綜合服務型、口岸服務型的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服務能力的生產服務型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打通末端配送“最後一公里”。以多式聯運和跨境物流為核心,推進集倉儲運輸、集散配送、保稅貿易、出口加工、電子商務、金融租賃以及供應鏈一體化等為一體的物流配送網路體系。
(二)金融服務
以對緬開放資金融通為重點,著力健全和完善金融體系、金融組織,為中小微企業融資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制定具體措施吸引有實力的境內外金融機構到臨滄設立分支機構,推動對緬資金融通,形成區域金融中心。健全和完善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體系、金融組織,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增加縣域分支機構及網點,提供更多特色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爭取富滇銀行雙江支行、孟定支行、永德支行儘快開業運營,加快設立富滇銀行各縣支行;力爭工商銀行進入雲縣、鳳慶縣、耿馬縣(孟定)三縣設立分支機構,全面完成工行雲南省分行對臨滄市空白縣域網點布局規劃實施工作;積極爭取郵儲銀行臨滄市支行升格為市級分行,並在縣域設立機構網點;繼續推進永德、鎮康、雙江、耿馬、滄源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到2025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50億元。
(三)電子商務
堅持數據賦能、創意賦智,鼓勵對現有商業設施、郵政便民服務設施等的整合利用,加強共同配送末端網點建設。推動社區商業電子商務發展,推動形成社區電商綜合服務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社區電商龍頭企業和示範社區。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積極培育農產品電子商務,做大做強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臨滄農業電商基地,鼓勵網上購銷對接等多種交易方式。支持面向跨境貿易的多語種電子商務平台建設、服務創新和套用推廣。增設口岸入境、離境免稅店,積極申報中國(臨滄)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積極發展移動電子商務,推動移動電子商務套用向工業生產經營和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延伸,將臨滄打造為面向南亞東南亞電商服務配套基地。
(四)信息服務
發展涉及網路新套用的信息技術服務,積極運用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推動製造業智慧型化、柔性化和服務化發展,促進定製生產等模式創新發展。加快面向工業重點行業的知識庫建設,創新面向專業領域的信息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能力。推動工業企業與軟體提供商、信息服務提供商聯合提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的數位化水平。支持工業企業所屬信息服務機構面向行業和社會提供專業化服務。加快農村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信息進村入戶。
(五)科技服務
按照建設創新型臨滄的要求,加強科技合作、創新科技服務模式,延伸科技創新服務鏈,鞏固發展培育和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促進科技服務業專業化、網路化、規模化發展。突出科技研發、技術交易與成果轉化、科技創新創業、科技諮詢、智慧財產權服務、質量技術監督、專業化科技服務等重點,加強專業技術服務基礎能力建設,不斷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加快建設一批產學研相結合的工程技術轉化中心、科技創業中心及各類科技公共服務平台,培育一批專業、規範、高效的科技服務機構,形成開放協作、功能完備、高效運行的科技服務體系。
(六)服務外包
適應生產性服務業社會化、專業化發展要求,鼓勵服務外包,促進企業突出核心業務、最佳化生產流程、創新組織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率。引導社會資本積極發展信息技術外包、業務流程外包和知識流程外包服務業務,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鼓勵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購買專業化服務,加強管理創新。支持企業購買專業化服務,構建數位化服務平台,實現包括產品設計、工藝流程、生產規劃、生產製造和售後服務在內的全過程管理。
(七)創意設計
加快匯聚國內外創意設計資源,深度融合製造與創意,加速傳統代工生產模式向自主設計、自有品牌轉型,提升製造業附加值和國際影響力。大力發展工業設計,促進工業設計成果產業化。鼓勵發展時尚設計產業,依託服裝鞋帽、珠寶、家具等製造基礎,引入國際大師工作室,加強與東部城市時尚產業聯動,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時尚設計龍頭企業。支持提升書籍裝幀設計、包裝創意設計、創意紙製品等設計能力,培育國內領先的創意包裝印刷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著力提升文化服務和品質,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發展。
(八)諮詢中介
引導諮詢中介企業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服務民生為重點,提升諮詢中介專業化、高端化、國際化水平。大力發展專業技術服務、諮詢服務、會計評估服務、金融服務、產權交易服務、農村經紀人服務、法律服務等七大類高端中介服務業。鼓勵各類社會資本以獨資、合資、參股聯營等多種形式提供諮詢中介服務。加強諮詢中介行業自律管理,規範內部運行機制。加大招商力度,全力推進跨國公司、國內知名企業地區總部、民營企業總部及研發、行銷、結算等機構落戶臨滄,培育壯大總部經濟。鼓勵中介服務機構加強聯合,擴大規模,壯大實力,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諮詢力量的顧問隊伍及智力服務網路,滿足企業的信息、諮詢和管理等服務需求。
(九)會展服務
充分利用RECP和東協自由貿易區逐步實施的有利契機,加強與東協會展業的合作,引進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重點發展投資洽談類、輕紡產品、機械建材產品、農林產品、電子信息產品等專業會展,全面擴大和提升與南亞東南亞的合作規模和水平。支持會展業創新發展,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升級改造現有會展設施,提高會展硬體的智慧型化水平,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展會新業態,擴大展覽網上交易規模,健全展覽產業鏈條,支持會展傳媒、會展工程及設計、會展物流、會展金融、電子商務聯動發展,構建全業態融合會展的新格局。利用好中國(臨滄)緬甸(臘戍)邊境經濟貿易交易會等平台,深化對外合作,不斷提高進出口貿易影響力,將進出口貿易打造為全市經濟成長“新引擎”,增強高質量跨越發展動力。
二、全面增強生活性服務業品質
以消費升級為引領,圍繞家政、養老、托育、物業、旅遊、健康養生、醫療護理、房地產業等民生領域服務需求,提高服務管理水平,增強服務供需對接能力。加快發展觀光休閒、健康服務、養老服務、商貿流通、體育服務等新興服務業。鼓勵和支持服務業態、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數位化、品質化服務,優先補足基本公共服務短板,著力增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供給能力,全面增強生活性服務業品質。
(一)觀光休閒
以促進消費升級為引領,全面提升觀光休閒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水平,加快建設休閒綠道和腳踏車棧道、自駕游宿營地、大型遊樂設施等,全面改善旅遊交通、衛生、廁所、信息等基礎設施條件。加快旅遊大數據建設,提高景區、景點、場館等信息化、數位化水平。推動觀光型旅遊向休閒、度假、康養等複合型旅遊轉變。培育壯大鄉村旅遊,布局一批度假別墅,發展一批長短租公寓,建設一批精品客棧,形成富有民族文化特色、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的住宿供應體系。推廣餐飲連鎖經營,打造生態民族美食,提高觀光休閒的餐飲服務保障水平。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觀光、休閒、度假勝地。
(二)健康服務
圍繞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和水平,逐步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業態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體系。發展健康體檢、健康諮詢、健康文化、健康旅遊、體育健身等多樣化健康服務。推廣科學規範的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及產品,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支持醫療服務評價、健康管理服務評價、健康市場調查等第三方健康服務調查評價機構發展,培育健康服務產業集群。積極發展健康保險,豐富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發展多樣化健康保險服務。發展中醫保健服務產業,鼓勵企業開發養生藥膳、保健食品、綠色食品等健康產品。開發具有特色的戶外運動項目,支持發展中醫康養保健和運動休閒產業。
(三)養老服務
完善服務設施,加強服務規範,提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水平。鼓勵養老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發揮專業養老機構自身優勢,培訓和指導社區養老服務組織和人員。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通過公建民營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探索創新,積極開發切合農村實際需求的養老服務方式。大力發展老年教育,支持各類老年大學等教育機構發展,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促進養教結合。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四)商貿流通
統籌城鄉商業網點的功能和布局,提高流通設施利用效率和商業服務便利化水平。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服務業創新發展。推動大型實體店不斷豐富消費體驗,向智慧型化、多樣化商業服務綜合體轉型,由商品銷售為主轉向“商品+服務”並重。大力發展體驗式、健康休閒購物中心。打造一批電子產品、小商品、服飾專業街,餐飲美食、文化娛樂、酒吧休閒特色街及精品商業步行街,大力發展連鎖店、品牌店、專賣店。積極推進面向農村的化肥、農藥、建材等生產資料連鎖經營,推進名牌農產品進超市。培育發展一批服務臨滄本地經濟、面向全省、輻射全國的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專業市場;扶持培育一批戶主業突出、管理技術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重點商貿骨幹企業;改造一批鄉鎮農村集貿市場,培育建設一批規模較大、設施完善、業態齊全、特色鮮明的商貿集鎮,把臨滄市建成承接滇中城市群、面向東南亞等經濟圈的商貿樞紐,提高“臨滄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五)體育服務
大力推動民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同發展,重點培育健身休閒、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等體育服務業,促進康體結合,推動體育旅遊、體育傳媒、體育會展等相關業態融合發展。以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為切入點,加快發展普及性廣、關注度高、市場空間大的運動項目。大力普及健身跑、腳踏車、登山等運動項目,帶動大眾化體育運動發展。推動體育產業聯繫點工作,培育一批符合市場規律、具有競爭力的體育產業基地。促進康體結合,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康體、體質測定和運動康復等各類機構。
(六)家庭服務
實施“家政服務提升”行動,完善家政服務標準和服務規範,建立健全家政服務體系,重點提供對孕產婦、嬰幼兒、老人、病人、殘疾人等的照護以及保潔、烹飪等家政服務供給水平。推行家政企業實施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規範家政服務契約管理。建立臨滄市家政服務信用平台,有效約束管理家政服務職業信用。開展家政企業等級評定活動,培育創建家政服務知名品牌和示範企業,推進家政企業標準化、規範化建設,規範服務契約管理,建設服務服務信用信息平台,積極推進線上線下等家政服務新業態。開展家政服務市場專項檢查,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懲處力度。到2025年,實現家政服務業產值10億元。
第五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提升產業發展基礎
著力推動以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能源保障網、水利設施、網際網路、物流基礎設施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互聯互通、功能完備、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綜合基礎設施體系,破解跨越式發展瓶頸,為臨滄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一、建設高效、安全、便捷的綜合交通網路
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抓住雲南省高速公路、鐵路“五出境”通道建設機遇,打通臨滄連線相鄰州市、長江經濟帶和與緬甸連線的交通通道。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高效、安全、便捷的現代立體交通網路。加快建設昆明至孟定清水河大通道、“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連線通道(自臨滄、大理向北連線攀枝花、成都、重慶等重要節點城市,向南延伸至緬甸曼德勒、仰光、皎漂港)、雲南沿邊地區運輸大通道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促進國際、國內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實現產業鏈延伸,拓展發展空間,把臨滄建成“一帶一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重要的戰略支撐點,推進邊疆多民族欠發達地區創新驅動發展。
二、建設安全可靠的水保障網路
強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水源工程網、城鎮供水工程網、農村供水工程、農田灌溉渠系工程、污水處理網等建設,加強水資源監測體系、水利信息化體系及管理能力建設,促進水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推進在建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實施重點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爭取開工建設耿馬灌區。開工建設中型水庫和小(一)型水庫及水系連通工程、瀾滄江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建設。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和壩塘及小水窖改造工程、山區“五小”水利、高效節水灌溉“管池工程”建設,完善水利灌溉體系,確保民眾生產生活用水需求,提高抗旱防洪減災能力,滿足產業建設需求。加強水資源綜合調節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建立水資源保障體系。
三、建設城鄉覆蓋的綠色能源網路
加強以水能、太陽能為重點的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加快建設安全高效電網,打造跨區域電力交換樞紐,積極推進天然氣支線管網建設,構建支撐有效的能源保障體系。推進高效安全電網建設。實施好骨幹電網建設項目,進一步強化配電網建設,增強電力輸送和調配能力,提高民生用能質量。開工建設天然氣管道臨滄支線二期工程,確保110千伏田心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提供穩定、低價、高容量的電力輸送。推進跨境電網互聯互通建設,力爭送緬電量增長。推進光伏電能開發。力爭完成1000個以上充電樁建設。積極培育電力“消納”新動能。繼續加大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建設力度,滿足農村生活、生產用電需求。加強城鎮天然氣燃氣設施建設,推動天然氣進城鎮、進居民樓、進工業園區,積極開展農村罐裝天然氣利用。
四、建設現代共享高效的信息網路
深入實施“寬頻中國”戰略和“寬頻雲南”建設,加快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鼓勵電信運營企業採用共建共享模式加快寬頻網路和4G網路建設。加快推進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物流園區、重點旅遊景區景點和地質災害重點區域以及火車站、機場、客運站、醫院、學校等重點場所5G網路連續覆蓋,提升人流密集場所網路承載能力。推進“三網融合”,實現共建共享,促進信息通信提速降費,形成寬頻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融合互通、互動發展的格局。著力實施“雲上雲”行動計畫,加強與泛珠地區電子政務、信息消費、電子通關等公共信息平台合作,參與構建輻射全國、溝通南亞東南亞的信息網路。
五、建設便捷、安全、優質的物流網路
建立由政府統一領導,交通運輸、農業、供銷、郵政管理等多部門共同參與的物流發展協調工作機制;大力發展標準化、專業化公路貨車車型,鼓勵發展廂式、冷藏、散裝、液罐、城市配送等專用運輸車輛和多軸重載大型車輛;積極探索甩掛運輸、回程配載、冷鏈運輸等組織方式。加快火車站物流園區建設,推進快遞物流園區規劃建設。推進快遞園區、配送中心(分撥中心、快遞作業樞紐)及末端配送網點三級配送網路建設,支持公共服務屬性明顯的綜合服務型、口岸服務型的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建設;推進城市配送、農村物流示範試點;培育現代物流骨幹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延伸農村經營服務網路,推動農產品物流企業向產供銷一體化方向發展;建設物流市場信用體系,規範市場秩序。
第二節 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圍繞打造“百千億元產業”目標,堅持走“兩型三化”發展路子,全力打造三張牌,推進“一園一主導”全產業鏈聚集發展,著力構建現代工業化體系。
一、加強企業技術改造
儲備和實施一批優質技術改造項目,不斷擴大技術改造投資總量,最佳化投資結構。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創新扶持方式,引導企業資金和社會資本重點投向用地少、消耗低、智慧型化程度高、綠色環保的技術改造項目建設。著重支持企業採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智慧型化工藝裝備改造生產工藝和業務流程。加速裝備智慧型化更新,支持企業高水平發展精深加工和延伸產業鏈,促進工業發展模式由粗放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條件。制定年度企業技術進步指導意見,編制年度重點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項目導向計畫,為加快企業技術進步營造良好環境。
二、全面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推動有色金屬產業最佳化升級。通過技術創新、依靠科技進步,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對工業資源進行綜合利用開發,通過增加金屬回收率和回收種類,提高鍺、鉛鋅銅、鐵礦的綜合利用價值,有效提升全市有色金屬選礦、尾礦資源的再回收利用率,使臨滄有色金屬產業成為雲南省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樣板產業。加快推進畜禽屠宰廢棄物,核桃、堅果加工廢棄物等的綜合利用。同時緊緊圍繞轉型升級工作主線,切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鼓勵和支持企業實施符合產業政策、市場前景好、解決效益優的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效益。推廣共性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標準,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條的聚集發展,促進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處置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三、促進“兩化”融合,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著力以信息化改造傳統工業,鼓勵和支持有色冶金、輕工製造、建築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套用信息技術、產品和裝備,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選擇一批行業影響力大、創新能力強、產業鏈帶動作用明顯的骨幹企業,著力在生產管理等關鍵環節、節能減排信息技術套用等方面開展“兩化融合”示範,逐步實現管理網路化、裝備智慧型化、生產自動化,帶動提升全行業、全領域的信息化套用水平。要積極推進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加強與重點院校、科研院所、社會機構的協作合作,創建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及自主創新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推廣、管理諮詢、融資擔保、人才培訓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務。要鼓勵和引導工業企業積極參與“網際網路+”行動計畫,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最佳化和集成作用,將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企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和全部領域,提升工業企業的創新和生產能力。
第三節 加快園區經濟轉型升級
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規劃園區發展,推動園區管理創新,促進園區建設投融資渠道多元化,形成一批功能協調、優勢互補、土地集約、資本集聚、企業集群、功能集成、管理高效、服務優質的各類園區。
一、推進產業園區最佳化提升
完善各類開發區總體規劃修編和主導產業規劃,促進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臨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雲縣產業園區、鳳慶產業園區4個園區最佳化提升。促進產業向開發區集聚、資源向開發區集中,推動資金、土地指標等向開發區傾斜,項目、企業、人才、技術在開發區落地,進一步增強開發區功能作用和發展優勢,提升開發區發展質量。匯聚創新資源,集中力量支持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創建綜合保稅區和自貿區,將臨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創建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成全市第一個智慧型製造產業園。加快耿馬綠色食品工業園區提質升級,擴大產能,列入省級重點開發區,建成世界一流的蔗糖工業園區。
強化規劃指導,科學確定園區產業定位,同類及關聯產業項目向特定園區集中,推進園區向現代化、專業化、特色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緊緊圍繞園區空間布局、產業定位和產業布局,科學統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內部功能結構布局和產業分類規劃,推動產業布局最佳化調整、產業鏈條延伸拓展。堅持產城融合,整合各方力量全方位加快園區路網、管網、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等工程,高度重視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以集中供氣、倉儲貨運為內容的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園區吃住行娛購及就醫就學等綜合服務功能,構建好與產業發展相匹配和生產、生活軟硬體設施,推進水、電、路、標準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園區管理體制服務機制、人員聘任聘用、園區管理機構和國資公司市場化改革創新。
二、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堅持一個園區全力培育1個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增長空間大的主導產業,持續培育壯大1—2個已建成的,具有一定基礎和規模,並有持續做大做強空間的重點產業。其中:臨滄高新區主導產業為以鍺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和智慧型製造產業及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臨滄邊合區進出口加工園區主導產業為進口農產品加工和出口裝備製造為主的進出口加工業,重點產業為現代物流和進出口貿易業。鳳慶產業園區主導產業為以核桃、茶葉為主的綠色食品精深加工業。雲縣產業園區主導產業為水電矽材一體化產業,重點產業為酒業和畜禽產品加工業。耿馬綠色食品工業園區主導產業為蔗糖精深加工業,重點產業為果蔬和肉牛加工業。鎮康邊境特色工業園區主導產業為以輕紡為重點的外向型消費品製造業,重點產業為臨滄堅果和咖啡加工業。滄源邊境工業園區主導產業為民族文化旅遊產品製造業,重點產業為竹木製品製造業。雙江生物藥業產業園區主導產業為生物藥業,重點產業為普洱茶加工倉儲業。永德特色工業園區主導產業為臨滄堅果精深加工業,重點產業為飲料和果蔬加工業。
三、強化園區企業服務
深化服務企業活動,組建業務精、事業心強的園區專業化服務團隊,完善園區公開、透明的綜合服務體系,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按“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的原則,積極為入園企業提供全面有效的公共服務,全面協調落實關乎企業發展的項目、資金、土地、勞動用工等問題,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奮力營造關心企業、重視企業、服務企業的良好發展氛圍。引導入園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推動企業上市和在“新三板”、區域性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融資,或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民間閒置資金入股參與企業經營發展,為企業快速做大做強和轉型升級“造血輸血”。
第四節 促進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著力破解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充分激發民營經濟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不斷提升民營企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推動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一、加大技術創新力度
集聚創新資源,著力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增強創新能力。暢通民營企業科研成果轉化通道,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科技規劃、科技計畫和項目的決策,鼓勵民營企業培育自創品牌、創新商業模式,調整盈利結構,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全面提升民企素質
加強非公經濟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引進一批直接面向民營企業,具有綜合管理和經營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建立院校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機制,搭建民營企業專業技工培訓平台,切實解決民營企業缺乏高級技工人才的問題。組織和引導社會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管理診斷、信息諮詢和投資理財等相關服務,為企業經營者及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提供支持和服務,不斷幫助指導企業健全組織形式,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財務、成本、質量和信用等各項管理制度,實現科學管理。
三、加快民營經濟轉型升級
全面支持推進民營經濟調整最佳化結構、實現轉型升級。轉變思維定勢,從深化改革、創新創造、“網際網路+”等重大變革中尋找轉型升級的切入點,圍繞企業生產、研發、管理、行銷等環節,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投資設施農業、規模養殖、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休閒觀光農業,扶持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規模化種養殖企業,最佳化結構,做強做優,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增加科技投入,推進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積極推廣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加強傳統產業提升改造,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第五節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通過政策引導、強化服務、完善機制、凝聚合力,進一步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推動實體經濟不斷做大做強,最大限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一、實施微型企業培育工程
深入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創業輔導和創業培訓,全力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造就一批充滿活力,繁榮地方經濟的小型、微型企業,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解決社會就業。
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
著力培育成長型中小企業,抓住企業建立、成長和壯大等關鍵環節,堅持市場導向和政府推動相結合,加強政策銜接和資源整合,引導其在“專精特新”道路上快速發展,促進優質中小企業邁入“小巨人”行列。
三、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工程
引進、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大企業。支持企業通過聯合、重組、兼併或合資等多種形式,提高產業集中度。支持企業引進新技術、新產品,與國內外有實力的單位共建各類研發平台,緊盯行業技術制高點,突破關鍵技術、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企業實施戰略重組、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管理創新和品牌提升打造名牌產品,重點扶持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實施名優、名牌產品工程,扶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生產企業做大做強,將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和區域品牌構建結合起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品牌。通過核心技術和品牌建設形成優勢龍頭企業。
第六節 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牢固樹立質量第一意識,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向,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快培育以質量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品牌是質量的價值體現,是質量的內涵升華,關注質量品牌、加強品牌建設,以品牌建設引領質量提升。
一、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優勢產品
支持市內企業開展與國內外知名大企業(集團)、院校的全方位合作,深化與周邊國家的產能合作和市場開拓。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自主品牌創新,瞄準國內外一流先進管理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擁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在若干領域形成以自主智慧財產權為主導的技術標準體系,增強行業標準制定的話語權,搶占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支持全市企業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訂修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主導制定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引導企業建立健全以技術標準為主體,包括管理標準、工作標準在內的企業標準體系,指導中小企業開展工業產品標準的宣傳工作,加強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的落實。
二、傾力打造臨滄知名品牌
支持企業採用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範活動,積極推廣卓越績效、六西格瑪、質量診斷、質量持續改進等先進生產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業積極通過研究新工藝、利用新技術、研發新產品等方式加強品牌質量建設,加快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種更新換代;完善工業企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有計畫對重點企業、重點品牌實施重點幫扶,傾力打造“滇紅”、“綠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熱區優勢經濟作物”“高原特色生物產品”等為代表的臨滄特色品牌,爭取一批企業產品獲得國家馳名商標、雲南省著名商標、雲南名牌稱號。
三、建立質量品牌追溯制度
鼓勵企業採用生產流程控制、線上檢測、倉儲物流的智慧型裝備及系統,提高質量線上監測、線上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加強中小企業質量安全培訓、診斷和輔導,鼓勵企業開展民眾性質量管理活動。健全完善行政管理、行業自律和中介服務相結合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市生產經營企業產品事故強制報告制度和質量黑名單制度,加強監管、檢查和責任追究。
第七節 推進綠色集約低碳發展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政策制度體系,持續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倡導綠色生活,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一、培育壯大綠色新動能
發揮綠色資源優勢,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化解過剩產能,推進清潔生產和重點行業、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發展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向開放型、創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綠色化轉變,構建市場導向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綠色工業,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推廣套用節能環保重點目錄產品,培育發展一批精深加工骨幹企業。堅持農業標準化、綠色化發展,突出優質化、品牌化,推進農業產業生態化。圍繞康養旅遊發展方向,做精生態旅遊業,努力培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增長極。培育發展新一代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領域產業發展和升級。
二、強化綠色發展服務支撐
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建立完善休養生息制度,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治體系,依法保護生態環境,增強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法治意識。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堅持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保護離任審計、監督考評等制度,落實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和損害賠償制度,實現源頭嚴防、過程嚴控、後果嚴懲、責任追究的全過程監管。建立健全與主體功能區劃相適應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環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公平合理、權責對等的生態補償機制,執行綠色產業發展的價格、投資等政策。落實綠色信貸、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引導金融業和綠色企業開展綠色投融資活動。嚴格執行風險管控制度,加強重污染企業、危險化學品、危險廢棄物、重金屬污染源等風險管控。
三、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切實增強公眾生態文明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的生活方式。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助推生產者綠色化生產,實現可持續消費。鼓勵綠色出行,加快城市公共運輸領域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輛的推廣套用,引導公眾選擇公共運輸工具出行。推廣綠色居住,鼓勵居民使用綠色建材、節能設備和節水器具,形成綜合用能、多能轉換、自然空調的綠色建築理念。開展創建綠色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綠色酒店、綠色餐館等行動,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建立節約型社會。
四、加大能源節約力度
探索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用水權等市場化交易,鼓勵可再生能源消費,繼續加大淘汰過剩產能及傳統產業節能技改力度,抑制“兩高”行業發展。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調整用水結構,推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節約集約型轉變。把工業作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點領域,採用綠色低碳的先進技術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造升級,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鼓勵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立“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生產模式。推進低碳產品認證,加大建築、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力度,嚴格要求企業在項目建設、生產經營過程中遵守國家強制性標準。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打造綠色供應鏈,壯大綠色企業,實現綠色化發展。採取一切有效措施,降低碳排放強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森林和生態系統碳匯強度。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全面貫徹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要求,在生產領域、流通領域、消費領域中推動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減少、資源循環利用。創新綠色產業發展路徑,增強綠色產業發展動力,厚植綠色技術新優勢,推動綠色生產。緊扣與生產和消費緊密聯繫的流通環節,在流通全過程中推廣綠色循環低碳理念和模式,套用綠色技術,推動流通企業綠色轉型,打造綠色商品供應鏈。大力推動農業生產領域資源節約化、產地清潔化、廢物無害化與資源化利用,推動農業生產投入品減量化,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推進開發區循環化發展,促進開發區產業連結、循環耦合和生產廢渣、廢水、廢氣、餘熱的回收與資源化利用。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發展靜脈產業和再生資源產業。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建立推進機制
建立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任組長,分管副秘書長、牽頭部門主要領導任副組長的雙組長重點產業鏈發展工作推進機制,辦公室下設在市發展改革委,各牽頭部門設專班,各牽頭部門結合產業發展需要,組建工作專班,負責各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健全專班工作機制,負責細化年度工作任務和目標,加強對產業發展的動態跟蹤、監測、分析,協調解決推進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研究提出重大事項報領導小組決策;加強考核評估,推動產業發展;負責組織落實領導小組決定事項和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事項。
各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圍繞產業規劃建設戰略目標,研究決定推動各產業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不定期召開會議,對產業推進工作進行研究部署。各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具體工作由牽頭部門按職能職責工作分工承擔落實。
第二節 突出規劃引領
按照“全市一盤棋”的思路,各重點產業推進組在編制全州新時代產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各個重點產業發展規劃、行動計畫及實施方案的編制,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規劃體系。各重點產業發展規劃要系統明確未來5—10年的發展目標、布局重點、發展方向、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工作措施、政策體系等,並做好與“十三四”規劃綱要及各專項規劃的銜接。年度實施方案要明確年度發展目標,圍繞產業鏈延伸和配套產業發展,提出重點推進項目、重要工作以及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切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堅持規劃引領發展,對不符合規劃的產業和項目,不給予要素保障和資金扶持。
第三節 強化政策扶持
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落實省內市內出台的降低企業成本的各項政策措施,開展降本增效專項行動,切實降低企業各類成本。嚴格落實國家、省、市關於取消、降低等減免涉企收費的檔案精神,清理和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加大價格監督檢查力度,取消不合法、不合理收費項目,降低過高收費標準,嚴厲查處自立項目收費、擴大範圍收費、利用行政權力和壟斷地位強制收費、只收費不服務少服務等亂收費行為。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減少行政審批事項。
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全面落實積極財政政策、減稅降負和工業、貿易企業納規獎勵政策。加強財政預算執行管理,放大財政資金引導作用。轉變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整合市級財政扶持產業發展資金,集中支持重點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向重點產業集中投入。鼓勵有關產業發展資金對傳統產業升級和園區建設予以重點支持。繼續深化稅務征管體制改革,強化全口徑預算管理,最佳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全面落實國家“營改增”政策,落實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西部大開發、企業兼併重組等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深化財政預算管理、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等財稅改革,強化“三公”經費管理,厲行節約,把更多財力用於民生領域。
加快社會保險制度建設。著力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水平,繼續做好農村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銜接。適應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產業發展需要,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率,健全完善工傷保險費率浮動機制。可適當下調職工醫保費率。困難企業經申請批准,可降低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或緩繳。切實保障有穩定勞動關係職工的工傷權益,對臨時性、流動性和就業不穩定勞動者可採取特殊繳費方式,或按項目優先參加工傷保險,保障職工合法工傷權益。
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企業可根據生產經營情況與職工協商確定薪酬和實行彈性工時。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降低企業招工成本。鼓勵支持企業組織員工參加技能培訓,提升企業勞動力技能水平。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持企業穩崗政策實施範圍,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穩崗補貼。繼續執行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實施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
第四節 引進培育人才
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措施。大力促進就業創業。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勞務產業,全力保障和擴大就業。鼓勵扶持有實力的勞動者回鄉創業,認真落實各項創業優惠政策,推進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建設。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復退轉軍人、建檔立卡戶等特殊群體、困難群體給予特殊扶持,用政府出資購買或開發公益崗位等方式優先安排就業。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政策,建立有利於人才隊伍壯大和人盡其才的體制機制。圍繞重點產業提升發展的現實需求,建立完善人才引培體系,搭建專業技術人才對接平台,從政策層面積極解決瓶頸問題,暢通人才引進綠色通道。與高校和企業建立定向培育人才合作關係,保障臨滄市引進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在破解急需緊缺人才引進難問題上積極創新探索“情感式”、“合作式”、“載體式”、“項目式”等靈活精準的柔性引才模式,營造聚集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重點引進一批能推動產業技術突破、帶動產業提速發展的支撐人才和創新團隊,全力提升全市產業發展水平。聚焦保障服務,建立人才服務聯動機制,實施留才“暖心行動”,確保引進來、留得住。
著力實施育才工程,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大特色產業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力度,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助推企業發展。注重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健全高技能人才師承制度。引導職業中學圍繞重點產業增設相關專業或方向,鼓勵社會資本舉辦相關職業技能培訓,積極開展產業從業人員的在崗培訓和繼續教育。採取以會代訓、舉辦研修班、現場觀摩實訓、省外交流學習等多種形式,對全市重點骨幹民營企業、民營“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成長型中小企業的主要出資人、高層管理人員和年輕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開展輪訓。
第五節 著力招商引資
充實完善招商引資項目庫,包裝一批重點產業招商項目,篩選一批招商企業目錄,提升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實效性。壓實招商引資責任,強化簽約項目落地跟蹤服務。本著“招大商、讓大利、引大項目”的目的,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力度。切實營造“親商、尊商、便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招商戰略,整合招商資源,藉助市級招商平台,開展精準專題招商、延鏈補鏈式招商,引入國內外知名企業、聘請專業機構、院校參與臨滄項目建設,為全市開發包裝一批符合產業政策導向,市場前景廣闊的精品項目。加大對有基礎、有優勢、能較快形成經濟成長動力的重點產業的引進力度,從招商引資的源頭上把關,促進結構轉型升級。根據資源稟賦、產業特色,打好各種“優勢牌”“特色牌”,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成功率。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堅持綜合性招商與專題性招商相結合。有序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加大招商力度,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強化產業鏈招商、產業集群招商,從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各個環節入手,找點補鏈。依託參加會務活動招商、園區招商、“以商招商”、委託招商、中介招商等拓寬招商渠道。構建廣泛的信息網路,拓寬信息渠道,加大廣泛聯繫,有針對性地與省內外的商會、企業家聯盟會、招商新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主動尋求和創造合作契機。完善招商引資工作目標責任制,加強對招商引資工作的統計和運行分析,每月通報1次全市招商引資工作動態。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一定的招商引資工作經費、引資獎勵資金,建立招商引資獎勵機制,鼓勵全社會人員招商引資。
第六節 最佳化發展環境
啟動“四個零”行動,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實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著力提升“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水平,不斷深化政務服務事項“證照分離”“多證合一”等各項改革。加快建立健全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大力推廣“會議協調、並聯審批、互不前置、負面清單管理”項目審批模式,形成一站式服務、網上辦理和“全流程”效能監督。進一步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抽查標準和流程,不斷最佳化營商環境。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營造企業家探索創新的“容錯”氛圍。全面落實國家、省、市出台的降低企業成本的各項政策措施,開展降本增效專項行動,切實降低企業各類成本。清理和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不合法、不合規、不合理收費項目,降低過高收費標準,加大力度查處亂收費行為。加大重點產業發展融資服務工作,拓寬融資渠道。建立重大項目綠色通道制度,實行招商引資一個部門全程服務,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和發展環境。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開展“營商環境提升年”活動,不斷最佳化營商環境,激活壯大創新創業主體。
第七節 加強環境影響評價與生態環境保護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相關規定,始終按照“保護第一、治理為要、科學規劃、綠色發展”的要求,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注重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對規劃項目嚴格進行環評審批,充分考慮動植物保護和水體保護要求,合理利用森林、土地資源,防止資源的耗竭性使用。加強開發布局,協調好與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自然景觀的關係。建立嚴格的環境風險防控和管理體系,切實將各項環保法律法規落到實處,有效防範環境風險事故發生,迅速、妥善處置可能發生的突發性環境風險事故,全面控制和消除污染,確保環境安全。
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加快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落地套用,協調好全市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關係。持續發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築牢臨滄“國家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建設的綠色屏障。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統籌開展全市生態保護與修復,切實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維護生態環境安全。以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辦法等為依據,推動建立產權清晰、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環境保護體系,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形成生態保護的剛性約束。
第八節 強化規劃實施
加強本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的有機銜接,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能職責,創新思路,形成部門合力、整體推進新時代產業發展的工作格局,並根據本規劃的發展戰略和主要目標任務,做好具體細化和落實。注重結合實際,適應形勢變化,突出階段性重點,適時調整完善相應措施。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對規劃的總體目標、重點項目等進行及時調整。加強規劃宣傳引導,做好政策解讀、成果推介和經驗推廣工作,發揮引領作用,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臨滄市新時代產業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