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論

老論(노론)是朝鮮王朝後期從西人分離出來的一個朋黨。分黨以後,與少論維持共存關係,朝鮮肅宗後期因《家禮源流》之爭和“丙申處分”而在政局中占據優勢地位。但經歷了朝鮮景宗年間發生的“辛壬獄事”,在與少論對立的過程中付出了大量犧牲。朝鮮英祖時期通過“庚申處分”對少論取得政治優勢地位,主導了政局。這一時期,老論內部分化為“湖論”和“洛論”,主要是在“洛論”的優勢中主導政治和學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論
  • 外文名:노론
  • 屬性:朝鮮王朝後期的一個朋黨
歷史背景,成立經過,主要活動,初次得勢,大起大落,湖洛之爭,勢道政治,

歷史背景

朝鮮時代的朋黨始於宣祖初年形成的東人西人。此後東人分化為南人北人,而西人則維持著自己的本來面目而參政。仁祖反正以後,西人形成了“老西”、“少西”或者“清西”、“功西”這類派系。仁祖末年又形成了“山黨”、“漢黨”、“洛黨”、“原黨”等派系,出現了分裂的徵兆。這種徵兆就是老論和少論分化的前兆。

成立經過

西人分化為老論、少論的直接契機是從1680年“庚申換局”到1682年“壬戌告變”期間的一連串事件。當時政治事件展開過程中,勛戚系列的金錫胄金益勛等部分人物的非法行為成為風口浪尖,尤其是告發南人逆謀事件的“壬戌告變”,被判定為金益勛的誣告。
對於金益勛的處處罰問題,西人內部發生爭議,結果導致老論和少論的分黨。西人系的巨頭們雖然大體上承認他們行為的非法性,但反對處罰。此時宋時烈也表示金益勛是老師金長生的孫子,所以站在金益勛一邊。相反,在台諫任職的主張“清論”的一部分西人則主張處罰金錫胄和金益勛。前者成為老論,後者成為少論。當時老論系列以宋時烈、金錫胄為中心,李選、李秀彥、李頤命、李畬等西人內的巨頭大舉參與。就這樣,西人分化為老論和少論,體現出了對勛戚勢力互相對立的立場。
在這種風口浪尖中,1684年宋時烈的門人崔慎上疏彈劾尹拯,宋時烈和尹拯之間的“懷尼是非”(懷尼之爭)由此蔓延到朝堂之上,分化為支持宋時烈的勢力和支持尹拯的勢力,互相獨立,使分黨更加成為定局。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西人分黨不僅僅是政治的理由,治學方法和內容的差異也產生了影響。老論方面絕對信奉朱子學,主張大明義理論和反清北伐論。與之相比,少論方面則對老論方面將朱子學絕對化提出異見,部分顯示出脫朱子學的學術傾向。

主要活動

初次得勢

朝鮮肅宗初年,西人分化為老論和少論,但因1689年發生己巳換局,南人奪權,所以老論和少論之間的矛盾還不至於露骨化。1694年西人通過甲戌換局再次上台,老論和少論之間圍繞南人勢力和禧嬪張氏處置問題而產生對立,但還是維持共存局面。
但到了肅宗朝後期,經歷了《家禮源流》之爭和“丙申處分”(肅宗在宋時烈和尹拯的對立中判定宋時烈正確的處分),少論一度失勢,老論勢力主導權力。在這種狀況下出現的“丁酉獨對”(肅宗屏退史官,只召見李頤命並秘密討論)和世子代理聽政的命令加深了圍繞肅宗接班人問題的內在疑惑。同時,此前還是圍繞學術的“斯文是非”為主展開的老論和少論之間的對立變質為以王位繼承為中心的忠逆之爭,並大開殺戒。

大起大落

朝鮮景宗即位後,老論方面推進王世弟冊封和王世弟代理聽政,但代理聽政的試圖被少論挫敗。1722年,睦虎龍告發老論方面企圖利用“三急手”弒殺景宗,引發壬寅獄事。壬寅獄事處理過程中,以老論四大臣金昌集、李健命、李頤命、趙泰採為首的許多老論人士慘遭殺害。
經歷了辛壬獄事後,損失慘重的老論在英祖位後再次掌握政局主導權。但是老論對少論的報復導致政局混亂,英祖在1727年斷然實行丁未換局,重新召還少論。同時,他還培養了以老論和少論內部的“緩論”為中心的蕩平派。
英祖在以蕩平派為中心運營政局的過程中,需要讓自己和支持自己的老論擺脫牽涉景宗之死嫌疑。因此,他隨時都會召還老論勢力來牽制蕩平派,最終通過“庚申處分”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嫌疑。這引發老論的出仕,之前不參與政治的老論開始部分參與政治。
庚申處分以後,在老論名分優勢中,與蕩平派一起參與政治的老論系列的一部分開始主導政局。後來到了英祖朝後期,在老論系列外戚主導政局的過程中,圍繞思悼世子問題而在同一老論系列發生了洪鳳漢系列和金龜柱系列的紛爭。在這種漩渦中,老論內部以“清論”自居的勢力形成“清名黨”,顯示反對外戚的立場。正祖朝外戚勢力退場的過程中,清論人士上升為正祖的側近勢力,主導了政治。史稱“自正祖以後,王室之婚姻只及於老黨(即老論)”。

湖洛之爭

18世紀前期,發生了以老論為中心的人物性同異論爭,即“湖洛論爭”,老論分化為主張“人物性異論”的“湖論”和主張“人物性同論”的“洛論”。前者主要以宋時烈權尚夏—韓元震傳承的忠清道地域老論為中心,後者主要以金昌集李縡金元行傳承的漢城京畿道地域的老論為中心。
這場爭論不僅僅是圍繞性理說的爭論,而是各自以不同的政治立場出現。代表性的就是對蕩平的立場。“湖論”繼承了自16世紀後半期以來的朋黨論(君子小人論),表現出反對蕩平的立場。相反,“洛論”雖然不反對蕩平本身,但在方法上表現出了與蕩平派不同的立場。
其中的“洛論”在18世紀中葉以後占據優勢地位,“湖論”則是以金漢耉—金龜柱延續下來的僻派,到純祖朝以後沒落。相反,“洛論”從英祖朝就自居老論內的“清論”並參與政治,作為正祖的親衛官僚而得勢,並且到純祖朝以後,作為時派而成長為勢道家或門閥。
韓元震系列的“湖論”中,宋時烈的嫡孫宋能相和宋煥箕留在“湖論”,維持“山林”命脈。相反,權尚夏的後裔權震應與“洛論”合流。宋時烈和後裔和宋浚吉的後裔在文廟從祀時圍繞宋時烈和宋浚吉的先後而產生爭論,反目成仇。最終宋浚吉的後裔宋明欽和宋文欽在“洛論”李縡門下受學。

勢道政治

純祖朝勢道政治下,老論系列的安東金氏金祖淳家族和豐壤趙氏趙萬永家族形成外戚家族,主導政治。不過,兩個家族之間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互相牽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