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起因
政治背景
朝鮮光海君李琿繼承王位後,由於“非嫡非長”的尷尬地位,導致他對維持王位極為敏感。他倚仗朝中以
李爾瞻為首的大北派勢力,在國內剪除對王位的一切威脅,屢興大獄,先後除掉的王族有胞兄
臨海君、養侄晉陵君、幼弟
永昌大君、侄兒綾昌君等,同時還將嫡母
仁穆大妃幽禁於慶運宮(西宮,今
德壽宮)。與之相伴的則是大北派獨占政權,西人、南人等勢力被逐出朝廷。而且光海君大興土木,營建宮闕,設分戶曹和調度使,到各道搜刮民脂民膏,宮廷里的寵妃
金介屎與外朝的李爾瞻狼狽為奸,賣官鬻爵,兼併土地,造成朝政腐敗,烏煙瘴氣。當時有一篇給光海君宰相的上書中寫道:“主上
獵色而荒於政,金純輩聚飲而割民肌,宮禁不嚴,
幸門大開,
金尚宮、任昭容之稱遠播京外,邊倅守令各有定價,
搢紳進退以金為媒,四境
嗷嗷,舉懷曷喪之心,而土木工匠不絕於九重之內,宗社危亡,非朝即夕。西人切齒,南人含怨,小北
非笑。”這段話抨擊了光海君好色怠政、大興土木,調度使金純等剝削百姓,金介屎等後宮干政,官場賄賂公行、百姓怨聲載道等種種社會亂象,不僅是光海君時代政治紊亂的寫照,並且最後暗示了對光海君最不滿的朋黨就是
西人黨,可知仁祖反正在西人的主導下發生,並非偶然。
光海君的另一大弱點則是在外交政策方面。他任內
女真族建立
後金,侵占
明朝遼東,光海君在這一過程中不但不積極協助“上國”明朝,反而向後金暗送秋波,力圖維持朝鮮在明金戰爭中的中立地位。他只在
薩爾滸之戰時勉強派
姜弘立率軍1萬去支援,據說還暗中通款後金,泄露軍機,導致戰敗。此後明朝派人向朝鮮徵兵,光海君都會找各種藉口加以敷衍,另一方面他不斷強調與後金保持往來的重要性。光海君的外交政策遭到包括大北派在內的大部分朝臣和士林的普遍反對,使他的處境更加孤立,也給了西人發動政變推翻他的絕佳口實和名分。
直接起因
具體地來分析政變發動者的直接動機的話,從表面來看是他們憤慨於光海君統治下“倫紀已絕,宗社將亡,慨然有
撥亂反正之志”。但是比起這種冠冕堂皇的言辭,他們發動政變更多是出於個人層面對光海君的恐懼和不滿,以及私下懷有的野心。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光海君七年)發生申景禧之獄,
定遠君第三子綾昌君
李佺受牽連而被流放並死去,包括綾陽君
李倧在內的定遠君一家不得不在驚恐中度日。申景禧的堂兄弟申景禛是李倧的表舅,處境也是同病相憐。另外兩名政變主導者
金瑬和李貴都屬於
西人黨,他們也在光海君統治下極度缺乏安全感。金瑬在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光海君九年)被牽連進三清洞結義事件,當時幽禁仁穆大妃的慶運宮貼了一張匿名書,上面說金瑬、洪瑞鳳、
金尚憲、張維、趙希逸等在金瑬家所在的三清洞結義,要推翻光海君,金瑬等被下獄,險遭處死,所幸小北勢力的外戚朴承宗、柳希奮搭救及匿名書作者
許筠被揭發而無事,但金瑬從此對光海君心懷不滿。李貴則與大北派領袖
鄭仁弘有隙,在光海君時遭到打壓,曾因崔祈之獄而被流放五年之久,到天啟元年(1621年,光海君十三年)才獲赦免。李倧、申景禛、金瑬、李貴等人因為共同的處境和野心而走到了一起,發動了“仁祖反正”。
事件經過
準備工作
據記載,仁祖反正之謀最早策劃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光海君十二年,一說1618年),策劃者是出身
西人黨的武人申景禛和李曙,綾陽君
李倧、具宏、申景裕等都是申景禛的親屬,自然被拉了進來。他們還想需要名望的文臣加入,於是便找了賦閒在家的前同知
金瑬(其父金汝岉與申景禛之父
申砬在
壬辰倭亂時一同戰死於
忠州)、“一言相契,遂定推戴之策”。天啟二年(1622年,光海君十二年)5月,申景禛以弔唁李貴夫人的名義拜訪前府使李貴,闡明舉事之意,李貴贊同,於是李貴之子李時白、儒生
金自點與
沈器遠、前兵曹佐郎
崔鳴吉等都相繼加入政變集團,此後“預謀效力者日眾”。
險遭流產
天啟二年(1622年,光海君十四年)秋,李貴獲敘用為平山府使,與長湍府使李曙並為政變核心中僅有兩名擔任官職者,他們兩人約定在當年冬天舉事。然而,此後他們的計畫一波三折,先是李貴欲以申景禛為自己屬下的中軍,但申景禛行蹤詭異,遭到
領議政朴承宗的懷疑,請求光海君調任申景禛為曉星嶺別將;其後三個月中,李貴“托以禦敵,頗留意兵事,舉措異常”,同時以跨境捕虎為藉口取得了光海君允許他聯絡長湍的許可權,李貴將其反正之謀暗示給都元帥韓浚謙和自己的上司
黃海道觀察使李溟兩位封疆大吏,韓浚謙是綾陽君的岳父,對此予以默認,而李溟則將此事稍稍泄露給朝中權貴,導致李貴遭到
司憲府的彈劾,在天啟二年十二月(1623年1月,光海君十四年)被罷了官。於是李貴的舉事計畫被迫中斷。
此時有一個叫柳天機的人向朝中權貴告發李貴居心叵測,
李爾瞻遂指使兩司(
司憲府、
司諫院)上疏揭發李貴有“扶護西宮(
仁穆大妃)”之謀,請求光海君對李貴、金自點予以逮捕徹查。由於李貴之女和
金自點賄賂了光海君的寵妃
金介屎請其疏通,光海君也早已不滿李爾瞻弄權,所以李貴及整個政變集團逃過一劫。為了避嫌,舉事計畫又推遲了兩個月。
李貴去職後,李曙成為僅存的碩果,他利用職權之便在長湍的德津山城練兵,作為政變武裝。綾陽君則捐出數百金,讓
沈器遠等暗中募集政變士兵,其後
金瑬、李貴、
崔鳴吉等又計畫了舉事的日期和具體安排,日期是4月12日(陰曆三月十二日),大將(行動總指揮)為“素有將望”的金瑬。儘管如此,政變集團仍然懼怕衛戍漢城的正規部隊——都監兵,覺得必須拉攏指揮都監兵的訓練大將李興立才行,於是讓李興立的姻親、政變集團成員張維去說服李興立,爭取到了他的內應。就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之時,有個叫李而攽的參與者將政變陰謀傳出去,最後為領議政朴承宗得知,朴承宗便讓李而攽告變,此時是政變日期前夜(三月十二日夕)。
金自點得知後急忙獻酒饌
金介屎,於是
光海君便和金介屎等諸姬在魚水堂花天酒地。此時已朴承宗已經設定
推鞫廳,並將李而攽之告變上報給光海君,由於光海君正在游宴,故不以為意,由於朴承宗等再三請求,光海君才勉強下令召集大臣,但此時夜已深,宮門關閉,大臣們進不了宮,便改在
備邊司聚會待命。朴承宗得不到光海君的旨意,又相信自己的親戚李興立,所以推遲了調查。
發動政變
政變集團又躲過了被一鍋端的滅頂之災後,正式啟動了政變計畫。他們約定在天啟三年(1623年,光海君十五年)4月11日(陰曆三月十二日)夜
二更回合於漢城西郊的弘濟院。李貴、
金自點等陸續率所墓“義士”趕到弘濟院,但是唯獨大將
金瑬到二更尚未趕來。此時張維趕來,通報有人告變、鞫廳已設、到處抓人的訊息,這數百名“義士”不過是烏合之眾,聽到訊息後都大驚失色,軍心動搖。李貴便招來政變集團中的非核心成員
李适,讓他臨時充任大將,理由是他有將才。李适欣然同意,果然軍紀迅速得到整飭,李适把數百片“義”字紙粘在政變士兵的衣服後,準備出發。當時,金瑬也得知了告變的訊息,打算在逮捕者來到時把他殺了再去,所以遲遲沒去弘濟院會合。這時
沈器遠、元斗杓趕到他家,督促他快點出發,金瑬才動身。
金瑬與其子金慶征來到弘濟院南側的
慕華館,取代李适號令政變隊伍,綾陽君雖然在原計畫中沒有規定要親自出馬,但為確保萬無一失,也帶著親兵到延曙驛,迎接於長湍帶兵趕來的李曙,於是金瑬、李貴、沈器遠、崔鳴吉、金自點、宋英望、申景裕等所領諸軍總計六七百人,李曙的軍隊700多人,在夜
三鼓向漢城西北門彰義門進軍。由於李興立麾下的都監兵按兵不動,所以他們不僅順利攻入了彰義門,還暢通無阻地殺到了
昌德宮,哨官李沆開敦化門,政變軍進入昌德宮,在寢殿放火,搜捕
光海君,光海君及其世子得知訊息後則從後苑溜走。
事件結果
4月12日(陰曆三月十三日)黎明,綾陽君坐在昌德宮仁政殿階上的
胡床上,指揮接下來的行動。他召集百官,並先處死了朴鼎吉、
金介屎、朴弘道三人。接著派金自點、李時昉去慶運宮通報
仁穆大妃,因為只有她才能賦予綾陽君王位繼承權,接著又派李貴去奉迎仁穆大妃,大妃不出。此時
光海君已被抓獲,綾陽君便用轎子載著光海君,自己騎馬親自前去慶運宮,在宮門外痛哭流涕,俯伏待罪。仁穆大妃說:“綾陽君是
宗子,理應入承大統,如今完成如此重大的功勳,有什麼事需要待罪呢?”綾陽君回答:“在混亂中很多事情沒來得及做,現在才能拜見您,實在不勝惶恐。"於是一直伏地到夜晚。其後仁穆大妃令綾陽君入內,將御寶授予他,然後綾陽君即位於慶運宮別堂,是為
朝鮮仁祖。
次日,新政權以
仁穆大妃的名義頒布教書(原文由張維執筆),廢黜光海君,立綾陽君繼承大統。這道教書可以看做是政變的“宣言”,也算是聲討光海君的檄文,通過該教書正式樹立起政變的名分,使之合法化。其教書可歸納如下:
構成 | 分類 | 內容 | 字數 | 失政比率 | 全體比率 |
---|
序論 | 教書格式 | 大妃下教 | 9 | - | 16% |
君主義務 | 敘彝倫、立經紀、奉宗廟、安黎庶 | 86 |
喪失資格 | 光海君本性惡劣 |
本論 | 內政問題 | 廢母殺弟 | 90 | 31% | 64% |
殺兄、侄、庶母 | 13 |
屢興冤獄 | 8 | 14% |
疏遠老臣、賣官鬻爵、宮妾得勢 | 39 |
撤毀民宅、大興土木 | 18 | 10% |
重科厚斂、民生塗炭 | 16 |
小結:招來宗社危機 | 8 | 2% |
外交問題 | 與明的父子關係、再造之恩 | 142 | 43% |
|
小結:淪為禽獸之國 |
失政概括 | “滅天理、斁人倫,上以得罪於皇朝,下以結怨於萬姓” ——必須廢黜光海君 | 48 | - |
結論 | 王位繼承 | 稱讚綾陽君,令繼大統 | 106 | - | 20% |
綾陽君夫人為王妃 | 8 |
教書格式 | 結尾 | 8 |
總計 | | | 599 | 100% | 100% |
事件後續
肅清餘黨
反正成功後,新政權展開了對光海君及其親信的肅清行動。光海君一家被流放到
江華島。4月13日(陰曆三月十四日),光海君寵臣韓纘男、白大珩、鄭夢弼被斬,他們與之前被處死的兵曹參判朴鼎吉、尚宮
金介屎、承旨朴弘道一起梟首示眾。其後慶昌府院君李爾瞻等30多人落網,4月16日(三月十七日)處死光海君寵幸的和尚性智,4月18日(三月十九日)
李爾瞻及其子李弘燁、李益燁與同黨鄭造、尹訒、李偉卿、趙龜壽、朴應犀、韓希吉等被斬首示眾,5月1日(四月初三日)斬大北派精神領袖
鄭仁弘,同日告密者李而攽、金介屎繼父劉夢玉等14人亦被處死。5月2日(四月初六日)處死光海君的
外戚柳希奮、柳希發兄弟及李爾瞻同黨李尚恆、李日馨、鄭之準,另有7名宮女被斬。此外,都元帥韓浚謙還將執行光海君中立外交政策的平安監司朴燁、
義州府尹鄭遵就地正法,光海君派到諸道搜刮的調度使金忠輔、金純等也被捕殺。光海君的親家領議政朴承宗及其子朴自興在仁祖反正後逃到城外,自縊而死,李爾瞻的長子李大燁雖被特赦死罪,但自殺於獄中。反正後一共有80餘人被殺,還有上百人被監禁(圍籬安置)或流放遠地。
論功行賞
伴隨反正的還有平反昭雪和論功行賞。除了
許筠(曾倡廢母之論)等極少數外,
臨海君、晉陵君、
永昌大君、綾昌君、
柳永慶、金悌男等大部分光海君時代的“逆賊”都獲平反,仁穆大妃的母親也從
濟州島被召還,關在監獄裡的所有犯人都在反正當天獲得釋放。同年冬策“靖社勛”三等共53人,
金瑬、李貴、
金自點、
沈器遠、申景禛、李曙、
崔鳴吉、李興立、具宏、沈命世10人為一等,
李适等15人為二等,朴惟明等28人為三等。但李适對這種利益分配的結果極為不滿,導致了不久後爆發的李适之亂。
外交風波
仁祖反正之後,新王的合法性還需經過
宗主國明朝的承認。於是新政權以左議政朴弘耇的名義移咨駐
椵島(
皮島)的明將
毛文龍,稱李琿無道,被昭敬王太妃(
仁穆大妃)所廢,李倧奉太妃命繼位,請求代奏。訊息通過毛文龍傳入明朝後,明朝的第一反應是“篡逆”,認為李琿是經過明廷冊封的合法國王,李倧不經明朝許可就擅自取代李琿,是挑戰明朝權威之舉,就算李琿有罪,正確程式也是先由太妃上奏明廷,再由明廷定奪其廢立,因此登萊巡撫
袁可立甚至提出“聲罪致討”的主張,當時大部分明朝
言官也要求問罪朝鮮,但是明廷元老
孫承宗主張“因其勢而利導之”,在朝鮮問題上具有很大發言權的
毛文龍也指出光海君忘恩背德、仁祖真心親明。
仁祖反正之後,仁祖就任命李慶全為奏聞使,攜以仁穆大妃名義所上的奏文,於天啟三年(1623年,仁祖元年)5月啟程出使明朝。此時明廷內部圍繞朝鮮問題爭論不休,明朝內閣首輔
葉向高、禮部尚書
林堯俞決定由袁可立、毛文龍分別派查官去朝鮮調查實情,結果袁可立派的查官趙延齡淹死在海中,毛文龍派的查官
陳繼盛則將收集到的朝鮮臣民831人的意見上報給明廷,證實了仁祖政權所言不虛。禮部尚書林堯俞終於在冊封仁祖的問題上鬆口,他於天啟三年十二月八日(1624年1月27日)上疏皇帝,認為根據一些證據和毛文龍所調查的結果來看,李琿悖逆、李倧恭順屬實,從“聯鮮制奴”的大局出發,可以權且不顧“綱常名義”,同意朝鮮請求,
明熹宗遂批准封仁祖為
朝鮮國王。天啟四年(1624年,仁祖二年)6月,攜帶明朝準封敕諭的李慶全使團總算完成使命,回到朝鮮。天啟五年(1625年,仁祖三年)明廷正式遣使冊封仁祖,仁祖反正及仁祖王位的合法性才得到最終的認可。
仁祖反正儘管獲得明朝認可,卻並未改變明朝對其“篡逆”的定性,明朝的承認只是基於“聯鮮制奴”大局下的權宜之計而已。崇禎五年(1632年,仁祖十年),朝鮮方面就獲悉《
兩朝從信錄》中關於仁祖篡位的記載,但當時仁祖政權還認為“此不過閭巷間浪雜之書”,並不重視。入清以後,鑒於
清朝要為明朝修史,而明朝留下的相關記載一致定性仁祖“篡逆”,朝鮮擔心清廷將這種記載寫入正史,流傳天下後世,因此在肅宗、英祖時期一再遣使辨誣,乾隆四年(1739年,英祖十五年)清廷修成的《
明史》中將仁祖反正記載為“國人廢琿而立其侄綾陽君倧”,朝鮮對此滿意,仁祖反正引發的外交餘波才最終畫上了句號。
事件影響
內政影響
仁祖反正以後,朝鮮政局由大北派轉入
西人黨手中,南人也獲得起用。此後直到
朝鮮王朝滅亡的將近300年的時間裡,絕大部分時間都是由西人(包括由其分化的老論、少論)主政,朝鮮王朝的王統也歸屬
仁祖一系。但除了這些上層建築的變化外,這次政變在朝鮮內部而言並無太大影響。當時
司諫院上疏說:“反正之後,政令施設,未有以大慰民心者,而加之以師旅,仍之以饑饉,中外赤立,
怨讟朋興”,百姓中甚至流傳這樣一首歌謠來諷刺仁祖政權:“孰謂清時?今亦昏時。昔在昏時,爵人以賄。今在清時,爵人以私”。所謂“清時”是指仁祖時期,“昏時”指光海君時期,這首歌謠反映了朝鮮百姓心目中的仁祖政權在為政方面比起光海君並無本質區別,某種程度上甚至有所惡化。後世史官則批評仁祖政權革除弊政的法令如一紙空文,有“失信”之嫌。
外交影響
在外交方面,一些觀點認為仁祖反正後,新政權為了踐行反正時的大義名分,將光海君的中立政策急速轉向親明排金,造成朝鮮與後金關係惡化乃至招來入侵。但比起
光海君時而言,新政權更加親明固然是實,卻也儘量避免刺激後金。雖然仁祖政權不再與後金往來,並且在反正10天后向
毛文龍的使者標榜要和明朝“同心協力,期勦此虜”,然而這不意味著仁祖政權會主動招惹後金,其“協力討虜”的標榜除了對國內普遍親明的
兩班階層有個交代外,還有仁祖急於獲得明朝冊封的意圖,很大程度上只是虛晃一槍而已。所以仁祖政權的建立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光海君時代的國際格局,朝鮮在明金之間仍然維持“不背明、不怒金”的模糊狀態,不過在親明方面更進一步。
評價
畢自嚴(明末大臣):
李琿之事天朝也甚謹,既助兵於四路進剿之時,又助餉於毛帥駐師之日,其有功於天朝也甚巨。彼國教令,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者也。
稻葉岩吉(日本近代學者):(仁祖反正)是廢置今上(光海君)、代之以綾陽君的一場悲劇。……事件的主體是西人利用宮闈之紛爭、策劃王位之更迭而成功者也。而王位之更迭則是出於將備局(
備邊司)等國家之至上權力收入自黨(
西人黨)囊中的必要性所做出者也,故光海君遂被供為其犧牲品。……必須認為,丁卯、丙子二役之痛苦,正是西人預定之代價。我朝鮮民族於此亦受朋黨之慘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