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家系
張禧嬪(장희빈),
朝鮮肅宗之妃,本名
張玉貞,因曾獲封
正一品“禧嬪”,史書上多作
禧嬪張氏(희빈장씨),後簡稱
張禧嬪。
張玉貞
本貫仁同,其先祖為
高麗名臣
張安世。
朝鮮王朝建國後,太祖
李成桂多次寫信邀張安世入朝輔政,均被婉拒,最後遣其子張仲陽入仕新朝,官居
漢城府左尹。張禧嬪所屬的這支仁同張氏到後世屬於
中人階層,多從事漢語譯官、畫員等職業。張禧嬪的父親
張炯(1623~1669)生前就是一名譯官,“仕司譯院,為副奉事”。張禧嬪的堂伯
張炫也是譯官,經常出使清朝,通過貿易取巨額利潤,被稱為“國中巨富”。張炯先娶妻高氏,生子張希栻而早逝;後又娶繼室尹氏,生下了一子二女,子為張禧嬪之兄
張希載,第二女則是張玉貞。
入宮
肅宗一脈三代單傳,原本人丁單薄,然而仁顯王后入宮後長期無子,使得其處境尷尬。
仁顯王后本來就知道肅宗與張玉貞的舊事,為使王室有香火,主動向肅宗提出將張玉貞接回宮中,但因
明聖王后的反對而作罷,肅宗九年(1683年)明聖王后死,
仁顯王后再度請求肅宗接張玉貞入宮,於是張玉貞得以重返宮廷。
升後
張玉貞二進宮後,恩寵更勝往日,她也恃寵而驕,日益跋扈,與
仁顯王后關係緊張,史載:“內殿(仁顯王后)凡有使令,
偃蹇不恭,至或呼之而不應”,仁顯王后為牽制她,引來
西人重臣金壽恆的親戚
金氏入宮(後來的
寧嬪金氏),以分其寵,但似乎沒有什麼效果。
肅宗十二年(1686年)十二月十日,張玉貞被封
淑媛,不久又升
昭儀。至此以後,張玉貞開始培植她的勢力,在其
奧援下將她母親尹氏的姘夫趙師錫拱上
右議政之位,兄長張希載、親信東平君
李杭(崇善君之子)等也開始全力結黨營私。
肅宗十四年(1688年)十月二十八日,張玉貞於
昌慶宮就善堂誕下肅宗第一個兒子
李昀(日後為
朝鮮景宗),肅宗大喜。然而很多人卻對張玉貞非常不滿,張玉貞產子後其母尹氏入宮探望時,其轎子被
司憲府持平李益壽焚燒,並命
司憲府禁吏及
皂隸抓走轎夫,肅宗聞知大怒,命將李益壽罷職,並杖殺參與此事的
司憲府禁吏及
皂隸。張禧嬪生了兒子後更加跋扈,經常在肅宗面前說
仁顯王后的壞話,稱她想要鴆殺王子,致使肅宗更加疏遠仁顯王后。
肅宗十五年(1689年)正月,張玉貞被封為
正一品“禧嬪”。同年四月,肅宗以“善妒”之罪廢掉仁顯王后與金貴人(
寧嬪金氏),將她們趕出宮外,貶回私宅。五月,擢升張玉貞為朝鮮王妃,並起用
南人,將支持仁顯王后的
西人逐出朝廷,賜死金壽恆、
宋時烈等西人重臣(史稱“
己巳換局”)。由於當時正值
莊烈王后喪期,所以到第二年(1690年)十月喪期結束後才舉行正式冊妃儀式。張玉貞父母親由此分別封為
府院君與府夫人,其兄張希載亦成為捕盜大將,而張玉貞則成為
朝鮮王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
中人出身而登上國母之位的王妃。
張禧嬪升為王妃後,還得經過
宗主國清朝的冊封。在張禧嬪升後後不久,
備邊司就以“
中宮殿名號已定矣,奏請之舉,不容少緩”而請求效仿
朝鮮成宗廢尹氏、立
貞顯王后故事,派人到宗主國
清朝奏請冊封,肅宗表示同意。隨後即派張禧嬪親信東平君
李杭為奏請使,前往
北京討封。雖然得到同意,但被清廷以“奏文中
後宮二字,謂
諸侯不當用,且有‘玄’字,犯其所諱(清康熙帝名玄燁)”為由索要罰金。肅宗十六年(1690年)正月,清朝使臣正式冊封張玉貞為朝鮮國王妃,而肅宗也派使到北京以奏文中用詞不當謝罪,康熙皇帝下令“
李焞著從寬免議”。
賜死
張玉貞入主中宮後,利用王妃之身份在朝中廣納黨羽,成功得到閔黯等南人派的支持,並使其子
李昀被立為世子,可謂權傾一時。張玉貞漸漸年老色衰,為保肅宗專寵,排斥異己,多次毒打被肅宗寵幸的宮女,她的狂妄驕縱使得肅宗對其逐漸厭惡。當時因失勢而對時局持反對態度的西人派,趁機在
金春澤等人的帶領下發起“閔妃重定運動”。肅宗為平衡各方勢力使其相互牽制,抑制張玉貞及南人派,對此給予暗中支持,而黨派鬥爭也由此愈發激烈。
肅宗二十年(1694年),張玉貞感到威脅,遂通過其兄張希載意圖謀害廢后閔氏,不料被肅宗識破,藉此除去其一乾黨羽,張希載亦被流放
濟州島。不久,肅宗決定迎接
仁顯王后回宮並重立為妃,將張玉貞打回“禧嬪”的原形,與此同時
西人被重新起用(史稱“
甲戌換局”)。張禧嬪為此深感不滿,多次抗訴不果。七年後,即肅宗二十七年(1701年),
仁顯王后病危,據說張禧嬪在
昌慶宮就善堂的西殿設定了神堂,請
巫師作法,意欲加害仁顯王后,又指示宮女將玩偶、麻雀、老鼠的骨灰埋在
昌德宮大造殿與昌慶宮通明殿的前院,仁顯王后去世後,該事被
淑嬪崔氏告發。九月二十八日,肅宗在
昌德宮仁政門親自審問涉事宮女。其後將她們全部處死。詛咒事件的主謀——張禧嬪是世子的生母,肅宗一度猶豫,大臣也多次勸諫,但最終在十月八日下教旨令張禧嬪自盡。肅宗二十七年(1701年)十月十日,張禧嬪服毒藥自殺。《
仁顯王后傳》對她的死有如下描述:“上(指肅宗)毫無惻隱之心,將三碗毒酒灌入張氏口中,只聽張氏大聲慘叫,滾落石階,血如泉涌。一點藥足以讓五臟俱裂,何況三碗毒酒,頃刻間張氏七竅俱噴出黑血,流淌地面。以卑微的宮人之身,謀殺國母,陷害忠良,而落此下場,豈非天降之殃禍乎?”同時,張禧嬪的親兄、之前已被流放到
濟州島的張希載亦被押回
漢城,以“謀害國母”的罪名凌遲處死於軍器寺前路。其家屬亦遭
孥戮,十六歲以上男性一律處以絞刑。張禧嬪的親屬家族尹氏、安氏及南人重臣閔黯等人亦被牽連處死。不過,肅宗並未將張禧嬪貶為庶人,也沒有廢黜張禧嬪所生的世子。
鑒於張禧嬪之禍,
朝鮮肅宗在下令賜死張禧嬪的前一天正式下旨:“自今著為
邦家之典,
不得以嬪御登后妃。”此後朝鮮王朝再也沒有後宮嬪御升為王妃的事發生。
寧嬪金氏曾被臨終的仁顯王后推薦為新任王妃,肅宗沒有同意;而200年後的大韓帝國時期,
純獻皇貴妃嚴氏也掀起“升後上疏運動”,高宗也沒有同意。可見張禧嬪的教訓對後世影響之大。
二十年之後,世子李昀繼位,是為
朝鮮景宗。景宗一直供奉其母靈位於後苑的別殿。景宗二年(1722年),景宗根據大臣的請求,以
朝鮮宣祖追尊生父德興君為“
德興大院君”故事,追封母親張玉貞為“
玉山府大嬪”,並另設祠堂“大嬪宮”以祭祀之,為“
七大宮”之一。
人物親屬
父系親屬
關係
| 名字
| 生卒
| 官爵邑號
| 附註
|
---|
高祖
| 張世弼
| ? | 折衝將軍 通政大夫
| 1689年 追贈 敦寧府都正
|
曾祖
| 張壽
| ? | 嘉善大夫 崇祿大夫
| 1689年 追贈 議政府左議政
|
祖父
| 張應仁
| 1594-1660
| 通政大夫
| 1689年 追贈 議政府右議政 朝鮮外交文獻《通文館志》有其小傳:“張應仁,仁同人,風流豪俠,且能文筆,解 華語,每於天使及差官之來,以差備官,善為說辭,雖 華人貪慾者,亦不敢濫索焉。 萬曆癸未年間,差 義州譯學訓導,牧使月夜與之上統軍亭呼韻,限以把酒未冷,公即賦呈其一聯曰:‘人倚北樓秋萬里,雁橫西塞月三更’。官至通政。” |
祖母
| 朴氏
| ? | | 張應仁之妻 算學別提 朴沈 之女
|
父親
| 張炯
| 1623-1669
|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
| 1689年 追贈 議政府領議政 諡號安憲公
|
前母
| 高氏
| 1625-1645
| 瀛洲府夫人
| 張炯原配夫人,折衝將軍高誠立之女
|
兄長
| 張希栻
| 1640-?
| 司譯院七品直長
| 1657年 式年試譯科第一名狀元 任職後不久病逝
|
兄嫂
| 李氏
| ? | - | 張希栻之妻 折衝將軍 李天然 之女
|
兄長
| 張希載
| ?-1701
| 內禁衛 捕盜廳大將
| - |
兄嫂
| 金氏
| ?-1701
| - | 張希載之妻 司果 金德立 之女
|
姐姐
| 張氏
| - | - | - |
姐夫
| 金重志
| - | 觀象監直長
| - |
堂伯
| 張炫
| 1613- ?
| 崇祿大夫
| 1639年式年試譯科 狀元及第,40餘年間以首譯身份出使 瀋陽及 北京30餘次,建樹頗多。1679年因捲入三福之變被抄家流放,1694年甲戌換局時再被流放。 |
母系親屬
關係
| 名字
| 生卒
| 官爵邑號
| 附註
|
---|
外公
| 尹誠立
| ? | 司譯院僉正
| |
外婆
| 卞氏
| ? | - | 巨富卞承業( 朴趾源著名小說《 許生傳》中朝鮮首富卞氏的原型)侄女 |
生母
| 尹氏
| 1626-1698
| 坡山府夫人
| - |
舅舅
| 尹廷錫
| ?-1701
| 司圃別提
| 尹廷錫為把持朝鮮六矣廛(國家壟斷性御用商店)的棉布商人
|
夫系親屬
關係
| 姓名
| 生卒
| 身份
|
---|
夫父
| | 1641-1674
| |
夫母
| 金氏
| 1642-1683
| |
夫君
| | 1661-1720
| |
兒子
| | 1688-1724
| |
兒子
| 盛壽
| 1690-1691
| 出世十個月後夭折,未及封君
|
人物形象
張禧嬪的一生短暫而又波折動盪,從良家淑女到牽連獲罪,從普通侍婢到一國之母,從權傾朝野到獲罪而亡,幾起幾落間詮釋了宮闈朝堂的變幻無常。其人美貌傾城,聰慧多謀。朝鮮學者稱其可比“漢之
呂雉、唐之
武曌”。但是最終因其專權攬寵,黨同伐異而引火燒身,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一代妖姬張禧嬪,她的形象或美艷或妖嬈或聰慧或惡毒,她如何得到獨寵、如何被趕出宮,如何登上後位,如何屢被肅宗識破陰謀,她的故事有著充分的想像空間,可以引發思考也可以引以為戒。也正因如此,張禧嬪的相關故事被一次次的改編成電影、電視和小說,常盛不衰。
雖然通常意義下張禧嬪的形象被定義為“美貌”“多謀”“狠辣”等等,但隨著人們思考的逐步深化,她的藝術形象也在發生改變,不單單被框定在春秋史官注釋的“妖婦”之下,反而逐漸豐滿立體。例如2002年電視劇《張禧嬪》就一反過去將張禧嬪演繹得妖冶、陰險的傳統,從更人性化的角度展現了一個充滿自信、也充滿欲望的美貌女子在宮廷鬥爭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一步步將自己逼上絕路的悲劇故事。而這種藝術形象的轉變也迎合了民眾更加理性及多元的文化訴求。
後世評價
無論官方或民間,後世對於張禧嬪的評價原本一片口誅筆伐,百年來她一直是作為女性不守婦道、禍亂宮廷的代表人物。張禧嬪與朝鮮
燕山君時期的
張綠水及
朝鮮中宗時期的
鄭蘭貞合稱朝鮮三大妖女(三大妖女的另一說為張禧嬪、張綠水以及
光海君時期的
金介屎)。肅宗之母
明聖王后金氏稱張禧嬪“其人甚奸毒……若見寵幸,則為國家之禍”,《
仁顯王后傳》形容張禧嬪“專事傾軋,嫉妒妃嬪,殘害宮女。暴惡之言語與驕慢之行止,不可形言。宮中紀綱掃地,怨恨瀰漫”。當時的朝鮮文人李聞政(1656~1726)則評價道:“嗟乎!禧嬪之禍甚大矣哉!一轉而為
己巳之變,再轉而致
辛巳之凶,三轉而有辛壬之禍,朝廷之善類,一網打盡;宗社之危機,迫在朝夕。苟究其本由,一禧嬪而已。蓋斥禧嬪者,全出於遵守先王之義理而扶護國脈之計也;扶禧嬪者,全出於迎合,大可懼哉!”
但進入現代以來,隨著人們
社會歷史觀的轉變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包括眾多學者在內的許多人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
老論派編纂的《肅宗實錄》是勝利者說,稗官野史更不可信”,女權者更是對“
女子無才便是德,婦人多謀則是取亂之道”的論調不屑一顧。縱觀張禧嬪的經歷,很多人相信她只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並予以同情,對她的才情也給予讚賞。如
安養科學大學教授金·阿格尼絲說:“張禧嬪所生活的肅宗朝政局激變,換局頻繁,商業與貿易發達,經濟也在發展。張禧嬪正是生長和死亡於這樣一個政治、社會經濟劇變的時代中。張禧嬪的生活延續著緊張與對立。一方面與身在王妃位上的仁顯王后爭鬥,另一方面聯手南人造成與西人的衝突。以中人家庭出身來對抗
兩班身份社會,一度爬上王妃寶座而最終以政治鬥爭犧牲品死去。她是在男性政客勾心鬥角的激烈的權力角逐中被利用來火中取栗的悲劇女性。”
聖心女子大學教授洪順敏則認為過去受《肅宗實錄》和《
仁顯王后傳》等有傾向性史料的影響以及未能把握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狀況導致了對張禧嬪評價的偏差,從而得出了張禧嬪與仁顯王后之間對與錯、善與惡的絕對化區分,她進而指出:“拋開肯定-否定的無益的爭論,需要實證的檢討、科學的解釋,在這些工作充分實現時,便應該可以順利揭開禧嬪張氏、仁顯王后閔氏以及她們所生活的社會面貌的真相,也可以順利實現為張禧嬪的辯明了。”這種評價上的轉變也逐漸反應在當代韓國文學創作和影視作品之中。
相關問題
出身問題
張禧嬪的出身通常被人以“卑賤”來形容,這顯然是受到《
仁顯王后傳》等朝鮮民間小說的影響而形成的印象。小說中張玉貞出身低賤,因嫉妒仁顯王后一直對其懷恨在心。雖然小說流傳百年,影響甚廣,張玉貞的卑微身份已然深入人心,但這只是相對的說法(宮中嬪妃多數為兩班出身,張禧嬪更是唯一一位中人出身的王妃),張禧嬪的家庭並非社會下層。
雖然張玉貞出身中人(朝鮮社會的第二階層,次於兩班,高於常民和賤民)而非
兩班貴族,但是張氏家族確是當時聞名的巨富之家,這點並無爭議。張家本貫仁同,早在高麗時代已是官宦世家,
張炯神道碑有文曰“仁同之張,國之大姓也”。朝鮮王朝建立後,張家幾代入仕司譯院,多人在科舉考試中摘得譯科狀元。而在朝鮮,譯官不僅僅是一般的翻譯,通常還作為外交官出使四鄰,在明清之交的朝鮮,外交更是國中大事。另外,譯官由於其語言及身份的雙重便利,通常主導著國家的對外貿易,這批人被稱為“譯商”。譯商利用語言優勢和官家身份壟斷了當時的大宗交易,進而積累了巨額財富。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朝鮮譯官在出使明朝時私下貿易,曾因為過分貪婪被大明錦衣衛拘謹於禮部大堂,導致朝鮮君臣自慚形愧,深感“祖宗見寵於中華之美掃地矣”。
張家以及張玉貞生母尹氏所在的尹家都是這樣的“譯商”之家,尤其是張玉貞堂伯
張炫,《
朝鮮王朝實錄》稱其為“國中巨富”。就連仁顯王后的兄長閔鎮遠在自己的著作《丹岩漫錄》中也形容張家“富豪甲一國”。
張玉貞之父張炯在世時也是譯官,張玉貞十一歲(虛歲)時病逝,此前張玉貞之兄張希栻(譯科狀元)及前母高氏均已過世,此時家中僅生母尹氏及其所出三兄妹(張希載、張玉貞及一姐張氏)。張炯過世後張玉貞多為伯父張炫照料,後張炫因參與“三福之變”獲罪遠配,張家被抄,張玉貞由是入宮。
值得注意的是,據記載張玉貞祖父張應仁性格豁達仗義、輕利疏財,稱其“性豪舉,疏財利”“金銀布地人爭拾取,仁如無見獨自長歌”,又言張炯為人“誓守清貧,不問生產,認真安分,無所欽艷”,由此也有人認為張炯一支恐積蓄無多,張玉貞很可能在張炯去世後就因家境所迫進入宮中。
時間問題
關於時間問題,首先是出生時間。張禧嬪生於何時通常不明,但因《肅宗實錄》35卷27年9月28日中有“張氏生
乙亥”等字樣,推斷其生於1659年。其次是張玉貞的入宮時間。張玉貞首次於史料中出現為肅宗六年(1680年),此時侍女張玉貞已為肅宗所寵。然張玉貞究竟何時以何由入宮?《實錄》中的說法為:張炫因參與“三福之變”(福善君、福昌君、福平君發動的叛亂),在“庚申大黜陟”中遠配,張家被抄,張玉貞由此入宮。但很多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張玉貞入宮的時間應比這要早,很可能在其父張炯過世(1669年)後不久就進入宮中,即便不是,也不會晚至庚申年(1680年)。第三個問題是張玉貞如何邂逅肅宗,何時被肅宗臨幸,何時得寵於肅宗。《實錄》稱這個時間為仁敬王后離世(1680年10月26日)之後,但1680年11月1日《實錄》中卻記有因為肅宗寵幸張玉貞天降
彗星示警的內容。僅僅幾日,一個宮女的獲寵竟然世人皆知,甚至引發上天示警,這樣的故事恐怕很難令人信服。因此有人認為張玉貞得寵於
仁敬王后仙逝之前,史料之言不過是為君王喜新厭舊的一種開脫罷了。同時民間也流傳著肅宗曾在長通橋與張玉貞一見傾心的故事等等。
黨爭問題
黨爭政治作為朝鮮王朝統治的一大特點,源於“
中宗反正”並在宣祖朝正式開始。由東西兩派開始對立,再到不斷分化為四色門閥(老論、少論、南人、北人),黨派鬥爭到肅宗時以延續百年,而正是在肅宗執政時期,黨派鬥爭達到頂峰。肅宗朝的黨爭主要體現為西人黨(後分為
老論派和少論派)與南人黨的鬥爭,西人與南人早有隔閡,相互傾軋冤冤相報,誓與對方不共戴天。張禧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參與到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
1674年肅宗即位之初,南人黨由於在“服制爭論”中戰勝西人,成功獲得執政地位。但六年之後(1680年),包括南人派領袖許積之子許堅在內的眾多南人黨涉嫌參與
宗室李楨、李柟等的篡位活動(史稱“
三福之變”),肅宗隨即對之鎮壓,南人黨幾乎都被牽連問斬或發配遠疆(即“
庚申大黜陟”),西人黨趁機奪取了執政權。張禧嬪的伯父
張炫正是參與了這次政變,用家中巨資資助福昌君李楨等人的武裝,因此在“庚申大黜陟”中被抄家發配。張炫的舉動也說明張家與
南人派關係匪淺,所以也有人推斷張禧嬪最初進入宮廷也可能是受到南人派的協助甚至是派遣。
張禧嬪的最初支持者包括崇善君
李澄(
朝鮮仁祖之子)的妻子申氏(莊烈王后的外甥女)及其子東平君
李杭、張玉貞之兄張希載等等。《肅宗實錄》載:“未幾,遂封張氏為淑媛,於是,澄妻常讚譽於慈懿殿(
莊烈王后),慈懿殿春秋倦勤,甚信澄妻,故偏愛張氏而疏內殿,是時澄妻內則日
浸潤於上及慈懿殿,外則使其子杭,與張氏兄希載合謀,締結楨柟餘黨,昏夜聚會,謀危坤極。”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東平君母子、張希載以及李楨、李柟等人的餘下勢力都是張玉貞的支持者。通過廢后及世子之爭,支持仁顯王后,反對張玉貞的西人派再度被南人打倒,南人全面執政。張玉貞成為王妃之後,以閔黯為首的南人勢力更公開的站到了張玉貞一邊。
1694年“甲戌換局”之後,閔氏復位,南人黨大多被革職貶謫,西人再度占據優勢並獲得執政權。1701年,張玉貞被賜死,牽連大批人被殺,西人全面勝利,南人徹底失勢。
死亡問題
關於張禧嬪的死因,通常謂其設神堂詛咒仁顯王后而東窗事發,導致其被賜死。但19世紀
南人出身的文人
李建昌便認為此事實屬誣陷,張禧嬪是西人和南人鬥爭的犧牲品,他寫道:“仁顯後薨,(金)春澤倡言後喪由禧嬪巫蠱……禧嬪嘗於居所設神堂為世子祈福,上置蠱獄,親鞫禧嬪,諸婢引神堂為證”,即在
西人的誣陷下導致了張禧嬪之死。
另外《
仁顯王后傳》及《隨聞錄》中都記載因惡事做盡,張玉貞死後屍身即刻腐爛,被棄屍荒野。但《肅宗實錄》《
承政院日記》則說法相反。首先很多大臣(主要是少論派)反對將張玉貞賜死,因為不利於安慰世子之心,認為“世子安而後宗社乃安”;張玉貞賜死後同樣得到了較高的禮遇,“王世子及嬪宮服制,似依古禮庶子為父後者,為其母緦之文”。景宗即位後,“重修墓域,改題神主,墓所守直軍,定十五名,給復除役”等。張玉貞之墓現今仍保存完好。
史料記載
張禧嬪相關史料總體分官方正史及野史小說兩類。前者包括《
承政院日記》、《
朝鮮王朝實錄》等,細緻規範,完整詳盡,後者影響深廣,客群度高。史家依據前者,概述張玉貞生平;而後者包括野史筆記《丹岩漫錄》、《隨聞錄》等和小說《仁顯王后傳》、《
謝氏南征記》等,這些著作內容雖不完全真實,但參考價值也比較高,尤其可以反映出張禧嬪在當時朝鮮社會中的形象,也為後世影視戲劇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正史中《
承政院日記》真實性又優於《實錄》。作為
朝鮮王朝最大的機密記錄,《承政院日記》是編撰《朝鮮王朝實錄》的基本資料,其內容具體及時,又相對客觀真實,理所當然地被認作是比《朝鮮王朝實錄》更有價值的資料。另外,因《肅宗實錄》的編纂結稿均為西人(
老論派),肅宗病逝後被多次修改,其可信度已大打折扣。
如肅宗六年,有彗星於空中顯現,史官就斷定此為張玉貞“以嬖倖進,卒至簒升壼位”的“徵應”,然張玉貞此時不過普通宮女,甚至可能還未與肅宗謀面。又如肅宗十三年六月,此時張玉貞剛剛被肅宗接回宮中,尚無惡行。然而朝鮮諸道突然爆發水災,《實錄》載文曰“人家沉沒破壞者,多至一百六十四戶,並與其資產而漂失無遺。民人等奔竄之際,渰死者亦甚多,振古所無之大異也。”然後史官筆鋒一轉,直指張玉貞“前史以大水為女寵之徵,是時張氏嬖寵方盛,是災之作,非偶然矣。”此等言論而今看來不免覺得荒唐無稽,然於《實錄》中俯拾皆是,張玉貞動輒得咎可見一般。儘管如此,比之坊間野史、小說雜談,《實錄》的真實性依舊高出許多。
影視形象
張禧嬪作為朝鮮時代絕代妖女的代表人物,在韓國的影視作品中被多次演繹。曾有過多個張禧嬪,而能演繹“張禧嬪”這號人物也必定是當代的頂尖女演員,女演員們也都把張禧嬪看作是“作為女演員最希望演的角色”。
電視劇
1.《張禧嬪》(1971年)——
尹汝貞飾張禧嬪,
MBC電視劇。
2.《女人列傳》(1982年)中的第1集 ——
李美淑飾張禧嬪,MBC電視劇。
3.《朝鮮王朝五百年》 中的 《仁顯王后》(1988年)——
錢忍和飾張禧嬪,MBC電視劇。
5.《
張禧嬪》(2002年) ——
金惠秀飾張禧嬪,KBS電視劇。
6.《
同伊》(2010年) ——
李素妍飾張禧嬪,MBC電視劇。
7. 《
仁顯王后的男人》(2012年)—— 崔佑里飾張禧嬪(短暫戲份,為時代背景人物),TVN電視劇。
8.《張玉貞,為愛而生》(2013年)——
金泰希飾張玉貞,SBS電視劇。
9.《
大發》(2016年)——
吳妍兒飾張玉貞,SBS電視劇。
電影
1. 1961年
鄭昌和 導演的《
張禧嬪》——金芝美飾張禧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