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家系出身,邂逅肅宗,宮中生活,身後追崇,子女,相關影視,
人物生平
家系出身
淑嬪崔氏於朝鮮顯宗十一年(1670年)十一月六日出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西學洞餘慶坊。本貫海州,父親是崔孝元,母親則出身南陽洪氏,崔氏是她們的幼女,有一兄崔垕和一姐。關於她的家系和身世,一直流傳著她出身賤民的說法。但這與官方說法大相逕庭,在英祖元年(1725年)朴弼成奉命所撰的《淑嬪崔氏神道碑》中寫道:
崔氏系出首陽(海州的別稱),曾祖諱末貞,階通政;祖諱泰逸,學生;考諱孝元,行忠武衛副司果;妣洪氏,通政繼南女。
也就是說崔氏的曾祖叫崔末貞,官階通政大夫;祖父叫崔泰逸,是一名學生;父親叫崔孝元,做過行忠武衛副司果的職位,母親則是通政大夫洪繼南的女兒。從她家庭背景來看,雖然不是大族,卻也是一個官宦之家,至少也是中人以上出身,而不大可能是庶民甚至賤民。不過,崔氏先輩的官階在朝鮮英祖之前的公私文書中並無任何記錄,甚至連其族譜中也沒有。而且唯一有過實際官職(而且還是一個“遞兒職”的散職)的父親崔孝元,其職位“宣略將軍、行忠武衛副司果”也無法確認是生前就擔任過的職位的還是朝鮮肅宗對後宮家屬的贈職。而崔氏去世8年後才撰寫的神道碑上的記錄是英祖透過抬高自己母親的地位而鞏固自己王權的“偽造”也不無可能,因此不能排除崔氏出身平民的可能性。總而言之,崔氏的出身成分很難確定。
邂逅肅宗
崔氏三歲喪父,四歲喪母,七歲時(虛歲,即1676年)入宮當宮女。據說在仁顯王后當正妃時,她在中殿是負責挑水做雜役的內人(即“水賜伊”,不過這一說法沒有正式資料可以證明)。1689年,仁顯王后被廢后,張禧嬪被立為王妃。根據史料披露,當時還是內人的崔氏在仁顯王后的生辰偷偷在宮中為她祈禱,其過程中被朝鮮肅宗遇見而被恩寵,其後遭到王后張禧嬪迫害,為肅宗搭救。因崔氏的誠心感動肅宗,使其回心轉意,從而仁顯王后得以復位。這個故事在李聞政的《隨聞錄》中有如下的詳細記載:
孝橋傍有劉敬寬者,為人謹厚,且有識字,曾以司謁侍先王六七年,而因病退去者也。其言曰:“先大王一日則夜深後,扶杖周行於宮闈之內,歷過內人房,獨一內人房燈燭煒煌,自外暗覘,陳設盛饌。一內人拱手跪坐於床下,先大王深怪之,開其戶而下詢其故。內人俯伏奏曰:‘小女即中殿侍女,而偏承寵愛之恩矣。明日即中殿誕辰,廢處西宮,罪人自處,不御水剌,朝夕支供,乃是麤糲。明日誕辰,誰進饌羞?小女情理不勝悵然,設此中殿所嗜之物,而萬無進獻之路,以進獻樣陳設於小女房中,欲伸誠悃。’上始思之。明日,果中殿誕辰也,即有感悟之意,而嘉其誠意,遂近之,自是有胎漸。及至六七朔,禧嬪得知之,捉納其內人,結縛毒打,幾至死境,則置之牆下,以大瓮覆蓋之矣。先大王方依枕乍睡之間,忽夢神龍自地中欲出,不得僅露頭角,而泣告先大王曰:‘殿下速活我!’先大王驚悟,而深怪之,入禧嬪之寢房,周觀之,初無可驗,忽見牆下有一覆瓮,下詢曰:‘彼瓮何故倒立之?’禧嬪以巧辭對曰:‘空瓮本來倒立之也。’先大王即命內侍使之正立之,則其中露出結縛之女人。先大王大驚而看之,則乃向夜所近之內人,而血流滿身,命在呼吸,急命解縛,先以藥物灌口,次以米飲注咽食,頃始有生氣。遂置於正寢挾房,朝夕救護,幸得蘇蘇,而胎亦安矣。先大王自是之後,知禧嬪之惡,遂有疏斥之心,而頗多向意於中殿。及夫崔氏乃生王子,先大王十分喜幸,下教崔氏曰:‘汝有至誠於中殿,故神明所佑,使我而近汝,有此弄璋之祥,即中殿之故也。若非中殿誕辰之故,汝何明燭而設饌適見於我過之時乎?今日弄璋之祥,即中殿之所賜也。’崔氏仰對曰:‘今日下教,切切至當,若知弄璋之祥,果由於中殿,則宜有復位之處分也。’上曰:‘予心亦然矣。’遂有復位之舉。如此異事,滿朝百官皆所不知,而我獨知之。”
這一點似乎指明了崔氏出生卑微(但歷史上,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崔氏是賤民的說法),因為仁顯王后被廢后,有地位的內人都跟隨主人離宮居住在感古堂,只有身份卑賤的下人才會留在宮中。以上記載的故事真實性待考,但崔氏推動仁顯王后復位是很有可能的。張禧嬪成為王妃後,仁敬王后金氏(肅宗元配)的族人金春澤等人開始到處活動,謀求仁顯王后復位,而崔氏則被認為是金春澤的一枚棋子。後來金春澤的墓表中也明確寫道:“甲戌(1694)坤維之正,內由淑嬪之助,外有府君(指金春澤)斡旋之力”,由此可見崔氏在仁顯王后復位中的作用。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時已經被封為從四品淑媛的崔氏在肅宗二十年(1694年)六月仁顯王后復位後的第二天就被“特命”升為從二品淑儀,以此表彰她對仁顯王后復位的貢獻。
宮中生活
崔氏於肅宗十九年(1693年)四月被封為淑媛,翌年六月晉淑儀,再後一年晉貴人,肅宗二十五年(1699年),為紀念朝鮮端宗復位,封為正一品淑嬪。史載“淑嬪,女官極品也。嬪天姿沉凝簡默,喜怒不形於色,奉侍兩殿,夙夜靡懈,莊敬戒慎,戰兢自飾。其接諸嬪暨宮人,既遜既和,俱得其歡心,上心重之,粵我仁顯王后暨我惠順慈敬大妃(仁元王后)亦殊遇之,嬪益自謙畏尤,不喜言人短長,侍御者或有言,輒加誨責,一宮之內,翕然稱美焉。”然而,朝鮮宮廷卻從來沒有真正的接受過崔氏,這一點從肅宗在公共場合對待英祖小心嚴謹的態度和英祖為了提升母親的地位而付出的努力可以看出。無論是肅宗還是英祖,都必須儘量避免為了崔氏而和官僚們產生摩擦。
從肅宗四十二年(1716年,丙申年)開始,淑嬪崔氏就生病,肅宗命她出宮調治,肅宗四十四年(1718年)三月九日,淑嬪崔氏在在漢城彰義洞私宅逝世,享年四十九歲。同年五月十二日葬於楊州高嶺洞瓮場裡卯向原。
附註:
《肅宗實錄》記載,肅宗十九年四月廿六日,命崔氏為淑媛。肅宗二十年六月二日,特命以淑媛崔氏為淑儀。肅宗二十一年六月八日,命以淑儀崔氏為貴人。肅宗二十五年十月廿三日,升貴人崔氏為淑嬪.。用端宗大王復位慶也。
身後追崇
後來接替朝鮮景宗而繼位的朝鮮英祖非常懷念他的母親淑嬪崔氏,甚至到了睡不著覺的地步。他在一篇《御製豈能睡》中寫道:“豈能睡,憶甲戌;豈能睡,憶戊戌;豈能睡,憶高嶺。”甲戌年是淑嬪崔氏生下英祖的那一年,戊戌年則是淑嬪崔氏去世的那一年,高嶺則是淑嬪崔氏埋葬的地方,英祖對淑嬪崔氏的懷念遂溢於言表。在英祖現存的5300多篇御製詩文中,這種懷念母親的詩文可謂俯拾皆是。除了通過詩歌或祭文的方式來懷念淑嬪崔氏,英祖採用的另一種方式則是對淑嬪崔氏名分上的尊崇。這是一種公開的方式,英祖採取這種方式的原因有三個,最直接的則是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懷念、報答母親的恩情,其次是向百姓做出孝道的榜樣,最後是英祖透過對生母地位的抬高來維護自己的形象,從而達到彰顯王權的目的。
英祖對淑嬪崔氏的尊崇有一個變化過程。正如前文所述,可能由於淑嬪崔氏出身低下,無論是肅宗還是英祖,都必須儘量避免為了淑嬪崔氏而和官僚們產生摩擦。英祖即位後,就有大臣建議尊崇淑嬪崔氏,英祖以“私親(指淑嬪崔氏)平日小心謹慎”為由婉拒。因此淑嬪崔氏的地位一切照舊。不過,英祖還是在第二年為淑嬪崔氏蓋了祠堂,並為其墓立了神道碑。然而在英祖二十年(1744年)以前,英祖還是非常小心翼翼地對待淑嬪崔氏,他到淑嬪墓的祭拜也是偶爾為之。英祖二十年(1744年)以後,由於現實政治的變化,英祖開始著手對母親的尊崇,以此鞏固王權。是年三月,決定將淑嬪廟定名為“毓祥”,墓定名為“昭寧”。此後,英祖開始頻繁前往毓祥廟和昭寧墓祭拜母親。英祖二十九年(1753年),又將毓祥廟破格升為“毓祥宮”,昭寧墓升為“昭寧園”,並為淑嬪上了第一個諡號“和敬”。英祖三十一年(1755年)加謚“徽德”,英祖四十八年(1772年)加謚“安純”,英祖五十二年(1776年)加謚“綏福”,淑嬪崔氏的全稱就是“和敬徽德安純綏福淑嬪崔氏”。因此,淑嬪崔氏成為朝鮮王朝最受尊崇的後宮嬪御,毓祥宮也是漢城七大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