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民(漢語詞語)

賤民(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賤民是一個漢語辭彙,是指等級社會中社會地位世代低於四民的特殊的社會階層,一般不能和普通民眾通婚,在很多社會裡賤民和奴隸制度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賤民
  • 中國:奴婢(奴隸)
  • 朝鮮:奴婢、娼妓、專職工匠
  • 日本:穢多和非人
  • 印度:印度種姓制度
  • 類型:詞語
社會層面,各國制度,中國,朝鮮,日本,印度,

社會層面

鄙視奴隸,稱為賤民;唐代賤民階級,大體上可分為官賤民與私賤民二種:官賤民又分為官奴婢、官戶雜戶。工樂及太常音聲人等;私賤民又分為私奴婢部曲、客女、隨身等。此兩種賤民,因隸屬不同,所受待遇,自不一致。即在同一階級中,官奴與官戶,私奴與部曲,身份地位,亦不相同,階級之中有階級,卑賤之下有卑賤,內容複雜,區別為難。
在很多社會裡賤民和奴隸制度有關。在現代社會中,大部分國家由於等級制度和奴隸制度的廢除,賤民制度也隨之廢除,對賤民的歧視也成為非法行為,甚至有的國家還制定了對賤民的優待政策,但對賤民的歧視並沒有完全消除。

各國制度

賤民制度,指的是古代中國除士(學者)、農、工、商四大公民外,還有大量的「賤民」,稱為「賤籍」階層。受儒家文化影響,越南、朝鮮、日本、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皆在不同程度上沿襲了中國的“士農工商”四民的劃分。
在日本封建制度中在“士農工商”的劃分之外,另加入“賤民”類別,“士”則指武士。
“士農工商”引入日本時,在鎌倉時代其字義仍與中國類同,日本南北朝時代展開四民論,天皇認人皆四民。
室町時代始有改變,士農工商除了職業別之外,還有身份階級之分。
在朝鮮王國時期,朝鮮朝廷使用良賤制度,將全國除了王族之外的人分為良民和賤民兩種。
其中,良民按身份高低分為兩班、中人、常民、白丁四等,各等級之間嚴禁通婚。如根據儒家嫡庶論黃真伊的父親屬於朝鮮傳統身分制度中最高的“兩班”階級,而她的母親是側室,庶出的黃真伊因此身分低微,鄰居青年若屬兩班,那就是男尊女卑。也有說因為其母是賤民,根據“從母法”而走上妓女之路。

中國

中國古代有一群社會歧視的賤民,主要由奴婢、娼妓、皂隸倡優樂戶丐戶墮民疍民等構成,社會地位卑賤,不得報捐,更不得參加科舉
賤籍世代相傳,不得改變。廣東有疍戶,以船為家,捕魚為業,生活漂泊不定,不得上岸居住。江蘇蘇州府有丐戶,也為賤民。江蘇丐戶、浙江墮民、陝西樂戶、廣東疍戶、九姓漁戶等自清代雍正元年起陸續開豁為良,逐漸消除了中國的賤民階層。
部曲
部曲即私兵,唐代時已被視為奴僕。部曲原指軍隊的一種編制,借指軍隊。
墮民
墮民明代稱“丐戶”,清代稱“墮民”。宋元至明清,浙江境內數量不少的被歧視人群。數百年來,被視為“賤民”之一種。

朝鮮

古代朝鮮的賤民包括奴婢娼妓、專職工匠以及他們的後代。
李氏朝鮮時期的從母法規定子女需繼承母親的社會階層,因此賤民女子嫁給兩班士大夫、中人、平民、白丁為妾,所生子女仍是賤民。
賤民女子如為兩班庶女,有機會入宮為宮女,如被國王寵幸則有機會成為承恩尚宮甚至嬪御朝鮮英祖大王生母崔淑嬪就是賤民出身,不過這類宮女在宮中地位也是非常低,一般稱為﹝水賜依﹞,甚至不能算是正式的宮女。此外,一些罪犯和他們的家屬也會被貶為賤民。

日本

日本的賤民包括穢多非人
穢多主要包括屠宰和皮革行業的工匠,非人主要為乞丐。1889年天皇取消了日本“賤民”的身份,但當今日本社會對賤民後代的歧視仍然存在。

印度

賤民是印度種姓制度(caste system,源於印度教):第一級(Brahmins)也就是祭司,第二級(Kshatriyas)多為部落首領或士兵,第三級(Vaisyas)多為商人,農夫與工匠,第四級(Sudras)多為工人、僕人或者不是雅利安人(Aryan,當時統治印度的人)。賤民不屬於任何四種階級他們被看做是低於任何四種階級。大多數賤民是因為與不同階級的人結婚或是跨種姓婚姻及其後人。值得注意的是,不論男女雙方原來的種姓為何,只要其中一方為賤民,其後裔皆為賤民,而變得不可接觸(untouchables)。
“賤民”的組成很廣泛,占印度總人口的25%。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賤民還要分幾個等級。賤民在傳統的印度社會中只允許做被認為是非常卑賤的行業。這些行業包括以下幾種:掃街、清潔旱廁、理髮、鞋匠、皮革加工、洗衣服及捕魚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男女雙方原來的種姓如何,只要其中一方為賤民,其後裔皆為賤民。
由於這種賤民制度的嚴苛,使不少被劃為賤民的人過著痛苦不堪的生活。身為賤民,亦阻止了其他人與他們接觸的機會。在印度,有過報告稱一位女子只是因為向一位達立特人給了一杯水,而被家公家婆帶到河裡脫光衣服,並被送到廟裡接受酷刑和讓她悔過。因此,聖雄甘地當年爭取印度獨立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要廢除種姓制度。
然而,這在印度次大陸上已有數千年的傳統,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廢除。至今在印度仍有不少人對賤民仍然存有偏見,而逼使這些人前往外國謀生。在印度獨立之前,賤民完全沒有機會接受任何教育。賤民在街上也不可以穿著鞋子,在任何地方也必須站立,即使周圍有很多空的座位。曾有例子報導,有人因為航班上有賤民而拒絕登機,導致飛機延遲起飛。
印度憲法之父安倍德卡爾就是賤民出身。但他在爭取到應有的教育機會之後,成功考取大律師的執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