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論

少論(소론)是朝鮮王朝後期從西人分離出來的一個朋黨。朝鮮肅宗後期,與老論展開激烈的黨爭,在朝鮮景宗年間主導政局。朝鮮英祖即位後,老論得勢,少論失勢,但由於老論的政治報復而導致政局混亂,英祖通過丁未換局再次起用少論。此後少論勢力按政治的必要而反覆出仕或退出。1755年“乙亥逆獄”後,很多少論給國王上疏,自我辯解,同時少論作為朋黨的立足之地也被縮小。但少論直到朝鮮王朝末年都還存在,並在政治上占有一席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少論
  • 釋義:是朝鮮王朝後期從西人分離出來的一個朋黨
歷史背景,成立經過,主要活動,肅宗朝,景宗朝,英祖朝,正祖朝,

歷史背景

朝鮮時代的朋黨始於宣祖初年形成的東人西人。騙茅危此後東人分化為南人北人,而西人則維持著自己的本來面目而參政。仁祖反正以後,西人形成了“老西”、“少西”或者“清西”、“功西”這類派系。仁祖末年又形成了“山黨”、“漢黨”、“洛黨”、“原黨”等派系,出現了分裂的徵兆。這種徵兆就是老論和少論分化的前兆。

成立經過

西人分化為老論、少論的直接契機是從1680年“庚申換局”到1682年“壬戌告變”期間的一連串事件。當時政治事件展開過程中,勛戚系列的金錫胄金益勛等部分人物的非法行為成為風口浪尖,尤其是告發南踏棄閥驗人逆謀事件的“壬戌告變”,被判定為金益勛的誣告。此後圍繞處罰他們的問題而發生爭議,決定性因素在於宋時烈以金益勛是自己老師金長生的孫子為由,站在金益勛一邊。於是一部分西盼拳戀人加以反對,主張處罰金益勛,由此分化為老論和少論。此時還發生了宋時烈和尹拯之間的爭論精宙(懷尼之爭),使分黨更加成為定局。
老論和少論分道揚鑣時,少論系統包含趙持謙、崔錫鼎、吳道一、韓泰東、朴泰輔、朴泰維、林泳、徐宗泰、沈壽亮、申琓、俞得一、朴世采、李尚鎮、南九萬等。這一時期西人分黨不僅僅是政治的理由,還體現出治學方法和內容的差異。與徹底信奉朱子學的老論不同,少論對朱子學有所反省,同時提出了異見,追求學術自由,堅持“脫朱子主義”的學風。朴世堂的《思辨錄》就是典例。此外還有鄭齊斗等部分人接受了當時被視為禁忌的陽明學,此後形成了“江華學派”。

主要活動

肅宗朝

老論和少論分黨以後,早期衝突不大,這是因為在1694年因甲戌換局而將南人逐出政界前,他們與南人的政權競爭非常苛烈。此後肅宗讓老論和少論共存,當然,中間因為處置禧嬪張氏的問題而發生對立,但還沒到破壞共存的地步。
但到了肅宗後期,經過《譽乃樂尋家禮源流》的爭議和“丙申處分”,決定了老論勢力在政治、學術上的優勢地位,少論勢力隨之縮小。再加上“丁酉獨對”與推進世子代理聽政,肅宗的接班人問題浮現於政治的中心,使少論和老論的對立更加激烈。懷尼之爭這種之前的“斯文”之爭變質為全面論爭,並大開殺戒。

景宗朝

景宗即位後,老論方面推進王世弟冊封和王世弟代理聽政,但代理聽政的試圖被少論挫敗。1722年,睦虎龍告發老論方面企圖利用“三急手”弒殺景宗,引發壬寅獄事。壬寅獄事處理過程中,以老論四大臣金昌集、李健命、李頤命、趙泰採為首的許多老論人士慘遭殺害。
在這個過程中,圍繞處罰老論和起用南人這兩個問題,少論勢力分化為“急少”、“峻少”、“緩少”。其中,對老論採取強硬處罰立場的勢力金一鏡、李真儒等是“急少”,主張將處罰老論限制在主謀者並批判急少盟主金一鏡的徐命均、尹淳等是“緩少”,在兩者對立中採取中立立場的趙泰耇、崔錫恆則是“峻少套熱和”。

英祖朝

英祖即位後,老論勢力主導政治,少論一度失勢,但又在1727年通過“丁未換局”再次主導政局。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少論勢力內部分化出來的“緩少”趙文命、宋寅明、套舟尋趙顯命等變身蕩平派,協助國王的蕩平政策。
英祖在蕩平派的支持下,順便也採取措施,給自己和支持自己的老論擺脫牽涉景宗之死嫌疑。結果在1741年通過“庚申處分”,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嫌疑。但通過這個過程,少論的立場就處於政治名分的劣勢。1755年發生了少論製造的“乙亥逆獄”,於是在趙載浩的主導下,少論聯名或以個人名義上疏,自我批評沾染“黨習”。英祖對此感到滿意,評價為“乾坤復明,人心一滌”。因此少論作為朋黨的地位一落千丈。
在這種漩渦中,少論內勢力繼續分化,參與蕩平勢力的少論勢力分化為鄭翬良系列和趙載浩系列,之前的峻少,即以李宗城為中心的少論分化為峻論。其中趙載浩因1762年的嚴弘福事件而受禍,導致趙載浩系列衰弱。
1762年,發生了思悼世子遭到慘變的“壬午禍變”,接著,後來即位為正祖的世孫登上東宮之位,圍繞下一代主人東宮和惠慶宮洪氏等,各政派全面展開衝突和對立。少論也不例外,趙載浩系列在提出追崇思悼世子的義理的同時,也在推進為趙載浩伸冤。鄭翬良系列和老論方面的金尚魯等勾結,作為反世子勢力的先鋒而活動。此外,被稱為峻論系列的李宗城系列在維持少論黨色的過程中,一部分也在“老論化”。

正祖朝

正祖即位不久後的1776年,召來金尚喆、李景祐等少論,下達綸音,要求他們拋棄偏黨、禁止紛爭。以後少論勢力分化為東黨、南黨。東黨由金尚喆主導,以李福源為後援;南黨由徐命善主導,以鄭民始為後援。東黨在1786年受具善復之獄的連累而失勢,此後大體上由南黨的徐命善系列參與政治。但在這一時期,少論作為朋黨的政治性質比之前還大幅弱化。所以他們與其說是擁有明確的黨論並參與政治,不如說是根據特定的政治事案來表明立場。

英祖朝

英祖即位後,老論勢力主導政治,少論一度失勢,但又在1727年通過“丁未換局”再次主導政局。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少論勢力內部分化出來的“緩少”趙文命、宋寅明、趙顯命等變身蕩平派,協助國王的蕩平政策。
英祖在蕩平派的支持下,順便也採取措施,給自己和支持自己的老論擺脫牽涉景宗之死嫌疑。結果在1741年通過“庚申處分”,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嫌疑。但通過這個過程,少論的立場就處於政治名分的劣勢。1755年發生了少論製造的“乙亥逆獄”,於是在趙載浩的主導下,少論聯名或以個人名義上疏,自我批評沾染“黨習”。英祖對此感到滿意,評價為“乾坤復明,人心一滌”。因此少論作為朋黨的地位一落千丈。
在這種漩渦中,少論內勢力繼續分化,參與蕩平勢力的少論勢力分化為鄭翬良系列和趙載浩系列,之前的峻少,即以李宗城為中心的少論分化為峻論。其中趙載浩因1762年的嚴弘福事件而受禍,導致趙載浩系列衰弱。
1762年,發生了思悼世子遭到慘變的“壬午禍變”,接著,後來即位為正祖的世孫登上東宮之位,圍繞下一代主人東宮和惠慶宮洪氏等,各政派全面展開衝突和對立。少論也不例外,趙載浩系列在提出追崇思悼世子的義理的同時,也在推進為趙載浩伸冤。鄭翬良系列和老論方面的金尚魯等勾結,作為反世子勢力的先鋒而活動。此外,被稱為峻論系列的李宗城系列在維持少論黨色的過程中,一部分也在“老論化”。

正祖朝

正祖即位不久後的1776年,召來金尚喆、李景祐等少論,下達綸音,要求他們拋棄偏黨、禁止紛爭。以後少論勢力分化為東黨、南黨。東黨由金尚喆主導,以李福源為後援;南黨由徐命善主導,以鄭民始為後援。東黨在1786年受具善復之獄的連累而失勢,此後大體上由南黨的徐命善系列參與政治。但在這一時期,少論作為朋黨的政治性質比之前還大幅弱化。所以他們與其說是擁有明確的黨論並參與政治,不如說是根據特定的政治事案來表明立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