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總綱
病機,是指能夠涵蓋各類疾病的病機變化,包括
陰陽失調和
邪正盛衰兩方面。陰陽協調平衡則人體無病,所謂“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而陰陽失調,是任何疾病過程中都必然存在的病理變化,故《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
按脈,
先別陰陽”。陰陽不可見,寒熱見之,故寒熱可以別陰陽屬性。各類致病因素統名曰邪,因邪傷正,正邪
交爭以致邪正盛衰變化,則是從正邪交爭的角度探討疾病病機虛實變化的綱領。因此,在臨床辨證過程中,其首要任務就是要分析探求陰陽失調和邪正盛衰的具體情況,進而掌握疾病的寒熱虛實,從而作出準確的辨證,成為論治的基礎和指導。
基本病機
主要指氣機失調和氣化失常。人之所有惟氣與血,人體內所有的生理活動都是以氣機活動和氣化過程為基礎的,因此,任何具體的生理活動都是氣機運動和氣化活動的一部分,都可以用氣機運動和氣化過程加以概括。所以說,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任何病機變化不論是產生於局部,還是發生於全身,都必然要引起氣機運動的失調和氣化活動的失常,從這一意義上講,氣機失調和氣化失常是疾病的基本病機。
分類法
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有具體的病變部位、致病因素,都會表現為具體的病證,都存在具體的病機變化。只有對此進行細緻分析研究,才能更有效的指導臨床實踐。
① 按病變部位分類:
臟腑病機:人體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的完成以
臟腑為核心。疾病不出外感、
內傷兩大類,在疾病發生之後,無論何種病因,也不論邪氣從何處侵入,都必然要影響到臟腑。外邪致病,邪氣由表入里,波及臟腑;內傷發病,則邪氣直損臟腑。此外,臨床辨證、處方用藥、將養調攝,也無不以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為基礎。由此可知,臟腑病機在具體病機中據首要的、主導的地位。
氣血津液髓精病機:人體以五臟為中心,五臟主藏精氣,精氣不
外氣血
津液精髓之屬,
凡此之類,充於
臟腑,行於
經髓,達於全身。成為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血津液精髓由臟腑
氣化活動而產生,同時也是維持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疾病過程中,或邪氣直傷氣血津液精髓,或影響其謐藏與循行,即導致其功能活動失常。因而,氣血津液髓精病病機主要可以概括為形質虧損和功能
逆亂。這一病機變化具有普遍性,即他不但體現出各種病機變化基本規律,而且可以單獨存在,因而,又具有特殊性。
經絡病機:經絡是人體組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運行氣血、通行
陰陽、聯絡臟腑組織、
四肢百骸的重要作用。因此,臟腑的協調,陰陽貫通,氣血流行暢達,皆以經絡的正常生理功能為基礎。在疾病過程中,可以出現單純的經絡受病,或
臟腑氣血受病,累及經絡等不同的情況。臨證循經辨證、循經用藥、
循經取穴,皆以經絡病機為基礎,如對頭痛的
辨證論治,就強調辨頭痛部位,以明病變所在臟腑、經絡,進而分經選藥,可以增強針對性,提高治療效果。
六氣病病機:
六淫邪氣是引發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氣病機主要是研究六淫邪氣引發疾病的各種病機變化,這是
外感熱病、
內傷雜病以及臨床各科都要涉及的主要內容。
七情病病機:
情志變化本是生命過程中的正常情志活動,但七情變化過與不及也能引發疾病。七情致病,各有特點與變化規律,其損傷臟腑與產生的證候各有特徵,而探討七情致病的病機特點與規律性,對認識
情志病、精神病以及其他疾病都是十分重要的。
內生五氣病病機:風、寒、濕、燥、火
五邪自內而生,常責之五臟功能失常,故此五邪即是
病理產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所以,內生五氣病病機,一方面要分析五邪產生的病機過程,同時又要研究五氣產生後導致新的疾病發生的病機變化。因此,內生五氣病病機與上述
六氣、
七情病機,與
臟腑、
氣血津液精髓、經絡病機等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同時又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這是分析內生五氣病機的基礎與指導。
痰飲、
瘀血病病機:痰飲、瘀血作為病理產物性病因,其致病的機理是極其複雜多變的,這是由於其本身產生機理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決定的,其致病特點也不同於
六淫、七情。因此,痰飲、瘀血病病機常常單獨討論。但由於痰飲、瘀血的形成,其病因離不開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病變也不出臟腑氣化失常,氣機失調,氣血津液虧虛,因而,討論痰飲、瘀血病病機,又必須聯繫六淫、七情、
臟腑病機、氣血津液病機等。只有這樣,才能最終辨明疾病的本質。
③ 按疾病類別、病、證、症的病機分類
外感病病機:主要包括
六經病病機、
衛氣營血病機和
三焦病機,分別用於闡述
外感熱病的病機變化規律。六經病病機本是專門研究傷寒為主外感病的病機變化規律;衛氣營血病機與三焦病機專門研究外感
溫熱病的病機規律,但前者主要用於闡述溫熱病機制,後者則主要研究
濕熱病病機規律。
臨證病機:研究分析臨床各科具體病證之病機規律。臨床各科諸多疾病,因其發生、發展都有獨特的規律性,因此,分別予以詳細研究,才能做到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內科病中常見的
失眠病,病因不出
七情內傷,飲食失節,勞倦過度,病機則有邪氣內擾,心神不寧,或
陰陽虧虛,心神失養的不同。再如,
郁證病起於七情內傷,基本病機為
氣機郁滯,病位在肝。但
氣鬱日久,可以導致
血郁、
火郁、
濕郁、
痰郁等,諸郁化火,復能
傷陰,因此,郁證病機具有以肝鬱為首,氣鬱為先,久郁致虛的特點。臨證把握具體病證的病機特點,對
辨證論治、辨證施護都具有指導意義。
證候病機:證候亦稱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這一病理變化就是證候病機。臨床辨證論治過程中,就包含了對證候產生機理的分析與判斷,因此,辨證的過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探求證候病機。證候病機代表的證候群具有相對固定的特徵。如《傷寒論》中所述的桂枝證、柴胡證,都是賦予特殊含義的證候,它代表著營衛失和,少陽被郁等不同病機變化。不同疾病,可具有相同的證候病機,如
郁證、
脅痛、胃痛、腹痛、
淋證等都可見
肝氣鬱結的證候病機,這是
異病同治的理論依據。證候本身就說明病機變化。如
內傷頭痛中,常見
痰濁頭痛與
瘀血頭痛二證,一經辨證為痰濁頭痛,則其頭痛的病機必然是
痰濁中阻,清陽被蒙;瘀血頭痛則必然是
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同時也就成為立法、處方、用藥的基礎。故證候病機,是
辨證論治這一過程中所要探求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臨床辨證論治過程中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症狀病機:症狀是病人主觀感覺到的異常變化,或為醫生通過各種診察手段而獲得的客觀異常所見,簡稱症。它是構成疾病臨床表現的最基本單位。同一症狀,在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疾病過程中,其發生機理也不盡相同,因此,症狀產生的機理,稱為症狀病機。症狀可以說明證候病機,典型的症狀,常常是疾病病機的外在徵象。如《傷寒論》說的:“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這個一症不是無原則的,它必須能說明證候病機,因而是典型症狀,也稱主症。同一症狀,產生的原因不同,病機有別。如食欲不振一症,或因胃中
積滯,胃失和降不能受納;或因
脾虛不運,以致胃不能納;或因
肝氣鬱結,
木不疏土,
肝胃不和;或因
胃陰不足,胃失潤降等等。同一患者所述不同症狀,其發生機理也不同。如
血虛患者,失眠、心悸、健忘由心失血養;頭暈為
清竅失榮;
面色萎黃由肌膚失養;大便燥結則為腸道失潤;
脈細為血虛不能充盈之故。分析症狀病機是準確辨證的前提,也是臨床加減用藥的重要依據。因此,也就成為臨床醫生的基本功。
理論
病機的理論,在《
黃帝內經》中已奠定了基礎,病機之名,首見於《
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審查病機,無失
氣宜”和“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病機的理論在《
黃帝內經》中已奠定了基礎。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的“諸風
掉眩,皆屬於肝……”等“
病機十九條”,是以“五運
六氣”的“六氣”與五臟相應的理論,將臨床常見的諸多症狀,分別歸屬於心、肺、脾、肝、腎之疾患,風、寒、濕、熱、火之疾患,病變部位是在“上”或“下”等。但必須指出:《
內經》之論述病機,內容非常廣泛,並不局限於“病機十九條”,它與
邪正和陰陽之盛衰,氣血和
臟腑之虛實,以及某些病證(如疼痛、痿、痹、厥、
癰疽等)的病機,均有詳盡的論述。
機理分析
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機理。它的制約因素一是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二是與致病因素的性質有關。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正邪鬥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相對平衡,導致
陰陽失調,
臟腑氣機
升降失常,氣血紊亂,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但從總體來說不外以下幾個方面:①邪正鬥爭。邪正鬥爭在證候上的反映 ,主要表現虛實的變化 。《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實,以邪氣亢盛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反映。一般多見於疾病的早期或中期。如痰涎涌盛,
食積不化,
瘀血內阻,水濕泛濫及
壯熱、狂躁,聲高氣粗,
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均為實證。虛,以正氣
虛損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反映。如大病久病後的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
氣短,
自汗盜汗或
五心煩熱,
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均為
虛證。
邪正鬥爭還可以概括疾病
轉歸,正
勝邪衰則病退,正
虛邪實則病進。②
陰陽失調。
六淫、
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因素作用於人體,也必須通過體內的陰陽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陰陽失調又是疾病發生 、發展的內在依據 。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盛衰、
陰陽互損、
陰陽格拒、
陰陽轉化,以及
陰陽離決等幾個方面。③
升降失常。人體氣的運動可概括為
升降出入 ,是
臟腑經絡 ,陰陽氣血矛盾運動的基本過程。因此升降失常,可導致
五臟六腑,表里內外,四肢
九竅發生各種病理變化。如肺失宣降的胸悶咳喘,
胃失和降的
呃逆嘔惡等。在升降失常中,尤以脾胃升降失調至為重要,因為脾胃是升降運動的樞紐,影響著整體機能活動,所以治脾胃注意調升降是至關重要的原則。
內容概括
2.從
臟腑、經絡等某一系統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律。如
臟腑病機、經絡病機等。
3.探討某一類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律,如六經傳變病機、
衛氣營血傳變病機和
三焦傳變病機等。
4.研究某一種病證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律,如感冒的病機、哮喘的病機、
痰飲的病機、
瘧疾的病機等等。
5.研究某一種症狀的發生、發展的病機。如疼痛的機理、
惡寒發熱的機理、失眠的機理等等。
6.研究由於
氣血津液、
臟腑等生理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綜合性病機變化,如內生“
五邪”。
制約因素
它的制約因素一是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二是與致病因素的性質有關。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正邪鬥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相對平衡,導致陰陽失調,
臟腑氣機
升降失常,氣血紊亂,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但從總體來說不外以下幾個方面:①邪正鬥爭。邪正鬥爭在證候上的反映 ,主要表現虛實的變化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以邪氣亢盛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反映。一般多見於疾病的早期或中期。如痰涎涌盛,
食積不化,
瘀血內阻,水濕泛濫及
壯熱、狂躁,聲高氣粗,
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均為實證。虛,以正氣
虛損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反映。如大病久病後的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
氣短,
自汗盜汗或
五心煩熱,
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均為
虛證。
邪正鬥爭還可以概括疾病
轉歸,正
勝邪衰則病退,正
虛邪實則病進。②陰陽失調。
六淫、
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因素作用於人體,也必須通過體內的陰陽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陰陽失調又是疾病發生 、發展的內在依據 。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盛衰、
陰陽互損、
陰陽格拒、
陰陽轉化,以及
陰陽離決等幾個方面。③
升降失常。人體氣的運動可概括為
升降出入 ,是
臟腑經絡 ,陰陽氣血矛盾運動的基本過程。因此升降失常,可導致
五臟六腑,表里內外,四肢
九竅發生各種病理變化。如肺失宣降的胸悶咳喘,
胃失和降的
呃逆嘔惡等。在升降失常中,尤以脾胃升降失調至為重要,因為脾胃是升降運動的樞紐,影響著整體機能活動,所以治脾胃注意調升降是至關重要的原則。
醫書記載
中醫理論
中醫學的病機理論,是不斷發展而日臻完善的。《內經》對病機作了系統的闡述,《
素問·至真要大論》列
病機十九條,將臨床常見的一些病證,從心、肝、脾、肺、腎五臟和風、寒、暑、濕、燥、火"
六氣"加以概括,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
內經》十分強調正氣在發病中的作用,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素問遺篇·刺法論》)。隋代《諸病源候論》較全面地論述了多種疾病的病機,例如指出各種
淋證共同的病機是"
腎虛而
膀胱熱",十分精當,至今對臨床有指導意義。晉代《脈經》和宋代《中藏經》以
臟腑為中心,以虛、實為綱,歸納臟腑的病機。唐代《千金要方》提出較為完整的臟腑虛實
寒熱辨證,金代
劉河間認為"
六氣皆能化火",對病機理論都頗有發揮。金代
張元素豐富、發展了從臟腑寒熱虛實探求病機的學說,並把藥物的使用直接與
臟腑病機聯繫起來,體現了
理法方藥的一致性。此外,很多醫家從臨床著手,對病機有專題發揮,如
李東垣著《
脾胃論》,治病側重升補脾胃之陽,
葉天士闡發養胃陰的機理,
李時珍、
趙獻可、
張景岳、
李梴等對
命門的論述等,都不斷豐富了病機的內容。
病機分類
人體稟賦有強弱之分,病因有外感、
內傷之異,發病部位有
臟腑、經絡、諸竅之別,病機又可分為
外感熱病病機、
臟腑病機、經絡病機、諸竅病機等。儘管病機分類繁多,
陰陽失調則是疾病的基本病機,人體的一切皆可分陰陽。如臟腑,髒為陰,腑為陽;如氣血,血為陰,氣為陽;如水火,水為陰,火為陽;如寒熱,寒為陰,熱為陽;如動靜,靜為陰,動為陽;如升降,降為陰,升為陽;如表里,里為陰,表為陽等。陽偏盛則熱,陰偏盛則寒,陽偏衰則寒,陰偏衰則熱,所以陰陽的偏盛偏衰就會出現寒熱的病變,寒與熱是陰陽失調的主要表現,也是辨別一切疾病屬性的兩大綱領。病邪入侵,正氣奮起抗邪,就形成了
邪正的相爭,或正盛而邪退,或邪去正亦衰,或邪盛而正衰......邪正相爭貫穿了疾病的全過程,主要出現虛與實的病理變化。凡邪正鬥爭劇烈,出現一系列有餘的證候,稱為實證;凡正氣不足,抗邪能力低下,出現一系列虛弱、無力和不足的證候,稱為
虛證。《素問·通評虛實論》載:"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所謂邪盛,主要指外感
熱病的初期和中期,或
食積、
痰飲、
蟲積、
瘀血停聚的病證;所謂正虛,主要表現在氣、血、
津液的虧損和
臟腑生理功能的減弱,多見於素體虛弱,或大病後期,或長期慢性病氣血耗傷的病人,可見虛與實是
邪正盛衰的病機反映。因此,病性具體表現在寒熱虛實的不同屬性上。在歸納疾病的病機時,明辨寒熱虛實至關重要。
在疾病的演變過程中,寒熱虛實的病理變化可結合人體的臟腑、經絡、諸竅、形體等部位進行分析,以找出病證的具體病機。人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掌握
臟腑病機十分重要,要了解臟腑病機,必須了解各臟腑生理功能的特點,了解病變過程中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了解臟腑與經絡、諸竅、形體的關係,以便綜合分析、探本求源。氣血是
臟腑功能的物質基礎,
陰陽失調是臟腑功能失調的集中體現,故分析臟腑病機,應當圍繞氣血陰陽,明辨寒熱虛實,這樣才能得其要領。例如,肝的病機頗為複雜,但繩之以氣血陰陽、寒熱虛實,結合
肝主疏泄和藏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肝與脾胃、腎等
臟腑相關的情況,自不難作出分析。肝疏泄不足,
胸脅悶痛,精神抑鬱,疲乏無力,病機為
肝氣虛;
畏寒肢冷,神疲膽怯,巔頂頭痛等,病機為
肝陽虛;面唇無華,
爪甲淡白,頭暈目眩,肢麻筋攣,病機為
肝血虛;面紅,煩熱,
咽乾,兩目乾澀,或見拘攣、震顫,病機為
肝陰虛;伴見腰酸,下肢無力,病機為
肝腎陰虛;肝氣失於宣通,脘脅阻悶,得
噯氣稍舒,兩脅、少腹脹痛,病機為
肝氣鬱結;伴見納呆、食少,食後腹脹,或腹痛作泄,乃肝失疏泄,影響脾之運化,病機為木(肝)不疏土(脾);噯氣頻作,脘脅疼痛,嘔逆,泛酸,乃
肝氣橫逆,影響胃的通降功能,病機為
肝氣犯胃;面紅
目赤,頭痛
頭脹,急躁易怒,
舌紅,
脈弦數,病機為
肝火上炎;頭暈目眩,
手足蠕動,或抽搐,或肢體痙攣,病機為
肝風內動等。
研究價值
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機理,即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破壞了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後,所出現的各種病理變化。病機是醫者透過錯綜複雜的臨床表現,經過仔細的分析,把握陰陽的消長、病邪的進退、病變所在的
臟腑經絡以及氣、血、
津液失調的具體情況而歸納出來的,它反映了病證變化的機理,是決定治療法則和處方用藥的前提。故中醫治病,歷來十分注意審察病機。
病機隨著疾病的不斷變化而演變。如虛實,邪氣侵襲,傷害正氣,病機
由實轉虛;正虛不運,
痰飲、
瘀血等
病理產物內生,病機又由虛轉化為
虛實夾雜,稱之為
因虛致實。又如寒熱,感受寒邪,初起可表現為
寒證,但寒邪久郁會生熱,病機也隨之演變為寒郁化熱;而熱病過程中,因正氣受損,或過用寒涼之藥等因素,亦可轉化為寒證。了解這些病理演變,對臨床合理使用溫涼補瀉等法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