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
更廣義的藏象五系統:
心繫統、肝系統、
脾系統、肺系統、
腎系統,現代分形藏象五系統。
介紹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生理功能特點,分為五臟、
六腑和
奇恆之腑;以五臟為中心,一髒一腑,一以臟腑為基礎陰一陽為表里,由經絡相互絡屬。為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其共同特點是能貯藏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各種精微物質,如精、氣、血、
津液等;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
三焦,其共同生理特點是主管飲食物的受納、傳導、變化和排泄糟粕;
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
女子胞(子宮),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谷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髒非髒。
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於古代的解剖知識。如《
靈樞·經水》中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二是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因皮膚受涼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因而認識到皮毛、鼻竅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三是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如從一些補腎藥能加速骨折癒合的認識中產生了“
腎主骨”之說。
藏
藏(音zàng),是指藏於體內的臟器;象,是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
藏象學說,就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個
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極其相互關係的學說。這一學說的形成,雖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識為基礎,但其發展主要基“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觀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觀察、分析的結果,必然大大超過了人體解剖學的臟腑範圍,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因此,藏象學說中的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藏象學說中的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學中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
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
來源
它以
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生理功能特點,分為五臟、六腑和
奇恆之腑;以五臟為中心,一髒一腑,
一陰一陽為表里,由經絡相互絡屬。為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其共同特點是能貯藏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各種精微物質,如精、氣、血、
津液等;
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
膀胱、
三焦,其共同生理特點是主管飲食物的受納、傳導、變化和排泄糟粕;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
女子胞(
子宮),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
水谷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髒非髒。
生理
藏象學說是一種獨特的生理病理學理論體系。其中
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
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
藏象學說的某幾個
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髒與髒,髒與腑,腑與腑之間密切聯繫,它們不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而且以經絡為聯繫通道,相互傳遞各種信息,在
氣血津液環周於全身的情況下,形成一個非常協調和統一的整體。
現代分形藏象五系統
分形藏象五系統:1999年提出"點-線"狀分形藏象.
1.肝系統:
2.心繫統:
3.肺系統:
4.脾系統:
5.腎系統:
藏象與藥膳
藏象,古代認為:藏,是指藏於體內的內臟;象,是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
藏象學說不僅對
中醫學有著重要關係,就是對中國藥膳學也密切相關。
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
整體觀。以
臟腑分陰陽,
一陰一陽相為表里,髒與腑是一整體。比如,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朧以及心包與
三焦相為表里。心,
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於舌;肺,其華在毛,其充在皮,開竅於鼻;脾,其華在唇,其充在肌,開竅於口;肝,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於目;腎,
其華在發,其充在骨,開竅於耳和
二陰。由此可見,藏腑某一器官出現病變,對臟腑表里有關,比如心出現病變,必然牽連小腸:腎出現病變與膀朧有牽連等。
這些現象對
藥膳療法十分重要,在診斷、藥膳配方都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有人患眼疾,若是肝上的病變,我們則用補肝明目的藥膳,用沙苑羊肝湯,其效果就很理想。又如,藥膳羊肝湯對
青盲內障也有較好療效。
我們在
藏象學說的指導下,認真研究藥膳對各個藏腑的治療方法、保健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核心內容
藏象學說是
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象”是
中醫理論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究其含義,後世雖代有發揮,但對藏象之“象”含義多認為指形象、現象、徵象,是內臟的外在表現,是“藏”的正常和異常變化的外部表現[1]。但筆者認為將藏象之“象”僅限於外在表現,似覺不夠全面。本文將溯本求源,探析藏象之“象”的產生、概念與分類。
“象”之字義演進軌跡
“象”之本義,為哺乳動物大象。《國語·楚語》所言“巴浦之犀、氂、兕、象”,此處“象”即指動物大象。又如《說文解字》曰:“象,南越大獸,長鼻牙。”其後,“象”又衍生出多種含義,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各種有形可見的形象,如物象、相貌、天象、表象等。《尚書·虞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此文“象”為物象。《尚書·商書》載:“乃審
厥象,俾以形旁求於天下,”“象”在此作相貌解。《
國語·周語》錄:“夫事大不從象,小不從文,”此處“象”意為天象。《易傳·繫辭上》所說:“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此“象”為表象之意。
具多種抽象含義
如既指無形但可感知的現象、徵象,又通“像”,表示事物間的相似,還有卦象等對天地萬物的摹擬和象徵之意。《國語·晉語》載:“天事必象,”《春秋左傳·襄公九年》云:“國
亂無象,不可知也,”上文“象”意為現象、徵象。《
國語·周語》言:“夫
政象樂,
樂從和,和從平,”此處“象”通“像”,指出政治似音樂,說明兩者意義的相似性。《段注說文解字》云:“古書多假象為像。像者,似也凡形象、圖像、想像字,皆當從入,而學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廢矣。”《周易》所言“象”,最突出特色就是卦象。《易傳·繫辭上》“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上文首尾“象”即指卦象。
指具有古代哲學思辨特點的“虛象”
即為想像、意象、象徵、取象等思維活動。《
韓非子·解老》云:“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今道雖不得聞見,聖人執其見功以處見其形。”古人從死去的象牙、
象骨想像活著的大象,可見此處“象”,除指長鼻大獸外,尚含想像之義。通過意念想像得出虛像,均可稱為“象”,由此“象”的含義已不受有形或無形的限制。同時,隨著古代哲學思維的滲透,“象”之含義又演進為“取象思維”,即為對原本無關的事物(包括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根據相同點或共同點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意象”,進而以某一具有代表性的
具體事物作標誌,形成“法象”[2],指代某種特殊含義。《易傳·繫辭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是則說明“象”作為動詞,表示取象思維。由此可見,“象”從動物大象之意始,由於文字方面的原因(訓詁的歧義,字形的變遷等),古代哲學思維的滲透,其內涵由指某些具體的事物、現象,逐漸抽象化。
藏象之“象”的概念
中醫藏象學說的建構始於
古代解剖學,其形成又與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長期觀察與臨床實踐的不斷積累密切相關。《黃帝內經》對人體
五臟六腑的認識是受古代陰陽、五行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既指向解剖實體之臟器,也指向哲學符號之臟器;而有些功能,幾乎已脫離實體,完全指向其
哲學命題[3]。因此,作為“藏象”之“象”的概念亦深受古代哲學思維的滲透而具有多種涵義。
首先,藏象之“象”具有形象之意,即為
臟腑的具體形態結構。誠如“心”是個象形文字,實指人體實體器官的心臟。《說文解字》云:“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即為此意。《
醫學入門》則認為:“心者,身之主,
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萬物由此之盛長,不著色象,謂有何有,謂無復存……,”此處“象”即指出神明之心沒有具體的解剖形態和部位。
其次,藏象之“象”更泛指一切可見的或可感知的現象與徵象,即為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素問·六節藏象論》載:“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
生之本,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
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唐代
王冰對此注曰:“象,謂所見(“見”,通“現”)於外,可閱者也。”明·張介賓在《
類經》中亦註:“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據此可知,藏象之“象”是指
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他如《素問·宣明五氣》云:“
五脈應象,
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均強調“象”是指體內臟腑生理
病理狀態反映於體表的各種表現、徵象。
最後,藏象之“象”具有古代哲學思維的特點,含有想像、
取類比象之意,即將臟腑與自然界四時
陰陽五行等相應的事物、現象進行類比,經
抽象思維,尋找對應關係。觀“象”思維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思維方法。以“象”測“藏”是推測臟腑功能的最主要研究方法,對
藏象學說的形成至關重要。《素問·五臟生成論》有論:“夫脈小、大、滑、澀、浮、沈,可以指別;
五藏之象,可以類推。”
王冰對此注云:“象,為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尤可以物類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
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象水而
潤下。夫如是,皆大舉宗兆,其中隨事變化,象法旁通者,可以同類而推之爾。”清代
張志聰《素問集注》云:“象者,像也。論
臟腑之形象,以應天地之陰陽也。”以上經文無不指出“象”是與天地陰陽相應的臟腑內在的、本質的一種意象,具想像、聯想之義,含推演的思維過程。
由此可見,藏象之“象”自臟腑的具體形態始,經過直觀觀察、
抽象思維,找出臟腑與形體
官竅、四時氣候陰陽等之間的聯繫,進而與
五行特性相比較,以五行之物的特性作為臟腑功能的法象,根據五行之“象”,將自然界與人體分為五類,形成藏象體系。
五臟六腑與五行的關係
藏象之“象”的分類
“藏象”一詞,《黃帝內經》出現兩次,即《素問·六節藏象論》篇名及該篇中“藏象何如”之提問,以“藏”、“象”兩字相關成句者,還見於《素問·經脈別論》“太陽藏何象”、“少陽藏何象”、“陽明藏何象”等。
藏象學說援用“藏”、“象”兩字,源於“藏”的知識,“象”的概念,是中國古代哲學“藏”、“象”範疇在中醫學領域的滲透和套用。根據藏象之“象”的概念既指
臟腑解剖形態,又為臟腑的一切可見或可知的生理病理表現,更含有取象思維的特點,筆者認為藏象之“象”可分為“形質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自然之象”四大類。
3.1 “形質之象” 是指藏於人體內的內臟器官的解剖形態和部位。《
醫宗必讀》雲“肺虛如
蜂巢”,即言肺為組織結構疏鬆,中有孔竅的含氣器官,此為肺的外見形質之象。
3.2 “生理之象” 是指人體內臟腑生理功能的一切外在表象。作為生命活體的人,其所表現的“象”是極為豐富和不斷變化的,它能動態地、生動地、真實地折射內在生理功能的狀態及其各種變化。以“
心主血脈”為例,其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外在表現主要是脈象、面色、
舌象以及胸部的感覺四個方面。正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言:“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
靈樞·脈度》所載:“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其中緣由是心在體合脈,其華(生理功能在外表現之一)在面,開竅於舌,居於胸中。如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正常,則脈象和緩有力,面色紅潤光澤,
舌色紅澤榮潤,能知
五味。
3.3 “病理之象” 是指體內臟腑功能失調後呈現於外的所有病理現象。仍以“心主血脈”為例,若
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脈道不利時,則脈象、面色、舌象等可見異常表現,心胸部也會出現異常感覺。如見面色不華,
舌質淡胖,脈象無力,驚悸怔忡,
胸悶氣短者,多為
心氣虛損;面色晦滯,舌色紫暗,脈象沉澀或結代(脈律不齊),心前區憋悶疼痛者,多為心
脈痹阻。此外,心的其他病證,凡影響到
心主血脈功能的,都可從上述四個方面得以反映。
心火亢盛(屬實火)或
心陰虧損(屬
虛火),可使心搏加快,脈絡擴張,故均可出現面赤、舌紅、
脈數以及心胸煩熱等症狀。
3.4 “自然之象” 是運用取象思維的方法,以
五行特性為綱,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與
臟腑的生理病理表現相聯繫,推演出臟腑與自然界五方、五季、氣候、
五味、
五化、五音、
五穀等的通應之“象”。譬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及:“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即以五行特性為依據,用
取象比類及推演絡繹法將自然界的一些事物、現象與人體的五臟、
五體、
五官、
五志、五聲、變動等相聯繫,如此則構建了人體內外環境相聯繫的五行系統,確立了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人與自然環境相統一的
整體觀念。
綜上所述,“象”之含義從單指動物大象始不斷引申,由指具體的形象至一切可見或可感知的現象、表象,並進而具有取象思維之義。“象”之概念移植於
中醫學藏象學說領域,同樣具有多重含義。藏象之“象”既含有形象之義,指
臟腑的具體形態,又具外在表現之義,指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反映於外的所有可見的或可感知的外在表現,同時具有取象思維之特點,即以
五行之物的特性作為臟腑功能的法象,用推演絡繹法將自然界的一些事物、現象與人體的臟腑相聯繫,如此則構建了人體內外環境相聯繫的五行系統,確立了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人與自然環境相統一的整體觀念。有鑒於此,藏象之“象”可分為“形質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和“自然之象”四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