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就是具有統一性和完整性的想法。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

人體與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和內外環境統一性的思想即整體觀念。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它貫穿於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各個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整體觀念
  • 定義:統一性和完整性
  • 屬性:中醫理念
  • 參考文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中醫理念,機體生命,

中醫理念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體是由若干臟腑、組織和器官所組成的。每個臟腑、組織和器官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而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體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人體內部的統一性。也就是說,人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聯繫、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約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人體的這種統一性,是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的作用而實現的。五臟是代表著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這個系統之中。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繫成有機的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認為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一方面依靠各臟腑組織發揮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則又要靠臟腑組織之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個臟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體活動下的分工合作、有機配合,這就是人體局部與整體的統一。
在認識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狀況時,中醫學也是首先從整體出發,將重點放在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病理變化上,並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應統一起來。一般來說,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的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由於臟腑、組織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因而就決定了在診治疾病時,可以通過面色、形體、舌象、脈象等外在的變化,來了解和判斷其內在的病變,以作出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適當的治療。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治療局部病變時,也必須從整體出發,採取適當的措施。如,心開竅於舌,心與小腸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熱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口舌糜爛。它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靈樞·終始》)等等,都是在整體觀指導下確定的治療原則。
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人體內外環境的整體和諧、協調和統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既強調人體內部環境的統一性,又注重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所謂外界環境是指人類賴以存在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現代系統論認為:生命系統包括細胞、器官、生物體、群體、組織、社區、社會,以及超國家系統8個層次,在環境中,根據不斷變化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調節無數的變數而維持生存。天人關係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問題。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天的含義大體有三:一是指自然之天,二是指主宰之天,三是指義理之天;人的含義大體有二:一是指現實中認知的主體或實踐主體,二是指價值意義上的理想人格。天人關係實質上包括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認為:天人一氣,整個宇宙都統一於氣。天和人有著物質的統一性,有著共同的規律。中醫學根據樸素的唯物主義“天人一氣”的“天人合一”說,用醫學、天文學、氣象學等自然科學材料,論證並豐富了天人合一說,提出了“人與天地相參”(《素問·咳論》)的天人一體觀,強調“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素問·舉痛論》),把人的需要和對人的研究放在天人關係理論的中心地位。
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人與自然有著統一的本原和屬性,人產生於自然,人的生命活動規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規定和影響。人與自然的物質統一性決定生命和自然運動規律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機體則相應地發生生理和病理上的變化。這種“天人一體觀”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經六氣和五臟之氣的運動。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變化,與人體五臟六腑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通應的。所以,人體與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關。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而且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從而保持健康,生存下去,這就是人體內部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其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存:中醫學認為世界本原於氣,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天地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運動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故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乎人”(《素問·寶命全形論》)。生命是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人和天地萬物一樣,都是天地形氣陰陽相感的產物,是物質自然界有規律地變化的結果。人類產生於自然界,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故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髒象論》)。新陳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生命既是自動體系,又是開放體系,它必須和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人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它經常處於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複製的新陳代謝過程中,從而形成了氣化為形、形化為氣的形氣轉化的氣化運動。沒有氣化運動就沒有生命活動。升降出入是氣化運動的基本形式,故曰“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總之,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又在自然界中生存。
自然界對人體的影響:人和自然相統一,人與自然有著共同規律,均受陰陽五行運動規律的制約,而且在許多具體的運動規律上又有相互通應的關係。人的生理活動隨著自然界的運動和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人之常數”亦即“天之常數’’(《素問·血氣形志》),“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倘若違背了自然規律,將導致不良後果,所謂“至數之機……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素問,天元紀大論》)。
人與社會人文環境的整體統一性

機體生命

自然界中,四時氣候、地土方宜等均給予人的生命活動與疾病以深刻的影響。如:
季節氣候與人體
“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寶命全形論))。一年四時氣候呈現出春溫、夏熱、秋燥、冬寒的節律性變化,因而人體也就相應地發生了適應性的變化,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四言舉要》)。天氣炎熱,則氣血運行加速,腠理開疏,汗大泄;天氣寒冷,則氣血運行遲緩,腠理固密,汗不出。這充分地說明了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氣候劇變,超過了人體調節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變化作出應性調節時,人體就會發生疾病。有些季節性的多發病或時令性的流行病有著明顯的季節傾向,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素問·金匱真言論》)。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如痹證、哮喘等,往往在氣候劇變或季節更罾時發作或加劇。
晝夜晨昏與人體
:天地有五運六氣的節律性的周期變化,不但有“年節律”、“月節律”,而且還有“日節律”。人體氣血陰陽運動不僅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而且也隨著晝夜的變化而發生節律性的變化。如人體的陽氣,隨著晝夜陽氣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波動而出現規律性的波動。故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在病理上,一般而言,大多白天病情較輕,傍晚加重,夜間最重,呈現出周期性的起伏變化。故曰:“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為四時》)。
地區方域與人體
地理環境是自然環境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環境包括地質水土、地域性氣候和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地理環境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中醫學非常重視地區方域對人體的影響。生長有南北,地勢有高低,體質有陰陽,奉養有膏粱藜藿之殊,更加天時有寒暖之別,故“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素問·五常政大論)),受病亦有深淺之異。一般而言,東南土地卑弱,氣候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鬆’:體格多瘦削;西北地處高原,氣候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體格多壯實。人們長期生薴在特定地理環境之中,逐漸形成了機能方面的適應性變化。一旦易地而居,環境突然改變’個體生理機能難以迅即發生相應的適應性變化,故初期會感到不太適應,有的甚至會因此而發病。所謂“水土不服”,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總之,地理環境不同,形成了生理上、體質上的不同特點,因而不同地區的發病情況也不盡一致。
人與社會的統一性
人的本質,在現實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社會是生命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從嬰兒到成人的成長過程就是由生物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生態變遷與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關係。社會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動不僅影響人們的心身機能而且疾病譜的構成也不盡相同。“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富貴者膏粱自奉貧賤者藜藿苟充;富貴者曲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勞心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而骨勁筋強;膏粱自奉者臟腑恆嬌,藜藿苟充者臟腑恆固;曲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乾。故富貴之疾,宜於補正,貧賤之疾,易於攻邪”(《醫宗必讀富貴貧賤治病有別論》)。太平之世多長壽,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這是樸素的社會醫學思想。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社會環境的變遷,對人的身心機能的影響也在發生變化。現代社會的“多科技綜合徵”、“抑鬱症”、“慢性疲勞綜合徵”等的發生與社會因素有著密切關係。總之,中醫學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出發,強調研究醫學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治病宜不失人情,“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為醫”(《醫學源流論》)。
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中醫學的天人合一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人和自然有著共同的規律,人的生長壯老已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的生理病理也隨著自然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化。人應通過養生等手段,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此外,還要加強人性修養,培養“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與社會環境相統一。但是,人的適應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夕界環境變化過於劇烈,或個體適應調節能力較弱,不能對社會或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則人就會進人非健康狀態,乃至發生病理變化而罹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