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常見證候,鑑別斷定,
概念
惡寒發熱是一個中醫學概念,即發熱怕冷。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為感冒、傷寒、溫病等多種外感熱病的常見症狀。一般先見惡熱,繼而發熱,發熱後惡寒即減輕。亦有已發熱而仍惡寒者。《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發熱惡寒為太陽表證的主要症狀,治以解表為主。亦為勞倦內傷的常見症狀。《張氏醫通・諸傷門》:“勞倦所傷,寒溫不適
惡寒 ,即怕冷。是自我感覺寒冷且與天氣環境不相符。諸邪郁遏表陽,或陽虛衛弱所致。《素問・骨空論》:“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丹溪心法・惡寒》:“陽虛則惡寒。”《張氏醫通・寒熱門》:“外感、內傷、傷食、溫痰、火郁,皆有惡寒,非獨陽虛也。”《證治匯補・惡寒》:“此第言陰陽正虛之病,他如風、寒、暑、濕、痰、火、郁、瘀、癰、瘡,一切邪氣拂郁於表,表中之陽氣不能發越者,皆令惡寒。”“惡寒者,雖居密室幃幕之中,猛火近熱之
發熱 ,體溫高出正常標準,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發熱原因,分為外感、內傷兩類。外感發熱,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外感發熱多實,見於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證;內傷多虛,有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等。發熱類型,有壯熱、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以發熱時間分
常見證候
1、風寒束表:惡寒發熱,惡寒重,發熱輕,兼有身痛,無汗而喘,脈浮緊,多發於冬季。
3、 風濕客表:惡寒發熱,身體困重,頭脹如裹,關節疼痛,舌苔白膩,脈濡數,多發交秋之季。
4、太陽中風:惡寒發熱,自汗,脈浮緩,發於冬春二季。
6、暑溫暑兼寒濕:惡寒發熱,身形拘急,兼有頭痛,無汗,苔膩,發於夏季。
7、濕溫濕遏衛氣:惡寒發熱,身熱不揚,午後熱甚,兼有頭身重痛,胸悶不飢,面淡黃,苔白膩,肪濡數,多發於夏末雨濕之季。
10、伏暑:惡寒發熱,兼頭痛無汗,心煩口渴,尿短赤,胸悶,苔膩,脈濡數,起病較急,發於秋冬二季。如《溫病條辨》所說:“頭痛微惡寒,面赤煩渴,舌白脈濡而數者,雖在冬月,猶為太陰伏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