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

自汗

中醫病症名。自汗屬於中醫汗證範疇, 指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其中白晝汗出,動輒尤甚者,稱為自汗。《明醫指掌·自汗盜汗心汗證》:“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朱丹溪對自汗病理屬性做了概括,認為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張景岳認為一般情況下自汗屬陽虛。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謂: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外。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中醫內科
  • 多發群體:體質虛弱的人
  • 常見病因:病後體虛,稟賦不足、嗜食辛辣、情志不調等
  • 常見症狀:白晝汗出,動輒尤甚者
病因病機,辯證施治,調護方法,飲食調理,

病因病機

1.病後體虛,稟賦不足,或久患咳喘,耗傷肺氣,肺與皮毛相表里,肺氣不足之人,肌表疏鬆,表虛不固,腠理開泄而致自汗。
2.情志不調
思慮煩勞過度,損傷心脾,血不養心,心不斂營,則汗液外泄。
3.嗜食辛辣
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濕熱偏盛,以致濕熱內盛,邪熱鬱蒸,津液外泄而致出汗增多。

辯證施治

1.肺衛不固
症狀:汗出惡風,稍勞後汗出尤甚,或表現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感冒,體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無華,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固表。
方藥:桂枝加黃芪湯或玉屏風散。
2.心血不足
症狀:自汗或盜汗,心悸少寐,神疲氣短,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
治法:補血養心。
方藥:歸脾湯
3.陰虛火旺
症狀: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後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當歸六黃湯
4.邪熱鬱蒸
症狀: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方藥:龍膽瀉肝湯

調護方法

出汗可以分為自汗、盜汗、頭汗等。自汗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出汗現象,從中醫角度來看,自汗多因身體虛弱、氣陰兩虧,津液外宣導致。所以,自汗的人常常伴有疲憊、乏力、氣短、畏寒等症狀。
氣陰兩虧是氣虛和陰虛同時出現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如果出現自汗伴氣陰兩虧的症狀,可以先進行檢查,看看是不是患有某些慢性代謝病、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結核病等疾病,這些疾病都容易導致氣陰兩虧。如果是單純的身體虛弱,氣陰兩虧,則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主要原則是益氣、生津、養陰。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食補來達到益氣、生津、養陰的效果。中醫認為,平時還可以多用椹元茶調理,有養陰潤肺、益胃生精、清心除煩的功效。
加強體育鍛鍊,注意勞逸結合,避免思慮過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
自汗時,腠理空虛,易於感受外邪,當避風寒,以防感冒。

飲食調理

1.黃芪燉烏雞
黃芪50g,烏雞半隻。烏雞切塊加清水,加入黃芪,隔水燉熟,調味服食。補脾益氣、養陰益血,能補益肺氣而固表止汗。
浮小麥20g,麥冬8g,紅棗10g,共煎湯飲用。養心斂汗,固表實衛。能益胃養陰而止汗。
3.黃芪止汗湯
生黃芪15g,浮小麥40g,炒白朮10g,防風10g,洗淨後布袋裝好,粳米50g洗淨,加水同煮,熟後去渣取液,每日2次,每次100ml溫服。能健脾益肺,固表止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